加强村级工作创新 确保“两委”协调运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村级工作创新确保“两委”协调
运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农村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
挑 战。要迎接挑战,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简称“两委”)的团结协作是基础。今年,村级“两委”都进行了换届,尤其是村委,第一次采取“海选”。如何保持“两委”协调运作,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实践证明,“两委”关系虽小,但直接影响党在农村战斗力能否有力发挥,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否有效开展,这是困扰当前农村,制约今后发展的一大难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农村“两委”关系现状
 最近,我参加杭州市委党校中青班学习,与村民自治课题组的同学、老师一道去萧山、富阳 、临安、建德、桐庐等县(市)区对村组“两委”关系作面上或抽样调查,运用实地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和积累了不少令人深思的事情。经过分析和统计,我们把当前农村“两委”关系用事例归为四种主要类型。
 事例之一:协调型。富阳市城东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老书记倪茂宏和村主任王建明(2002年6月村支部换届已选为村支书),算是“黄金搭挡”。该村大事原则上先由“两委”共同研究,拿出方案,再交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然后由村委会具体执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涉及村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共13章132条。村“两委”工作严格按制度办事。村支部支持村委会工作,村委会也定期向村支部汇报工作,“两委”工作顺利,各方面反映良好。
 事例之二:“直线型”。1998年,某村村主任上任时承诺要为群众办实事。但上任三年来, 村里大事小事,一切由村支书说了算。他对财务收支情况知之甚少,连开支三四百元买办公用品都无权拍板。村里年收入几万元,如何开支,群众和村委不清楚。
 这种类型,往往表现在村支书和村主任之间一个能力很强,一个较弱,导致村书记大事、小事包揽一切,形成“家长制”的领导方式。
 事例之三:对立型。某村从1998年以来,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不讲合作,搞独立,双方凭家族、宗族势力处理村务工作。在收取集体山林等承包款,也是先下手为强,谁收谁支,各有一本帐。这一类事例中的“两委”,往往依靠各自势力,互不买帐,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也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开展,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
 事例之四:游离型。某村有一位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主,曾几次要求入党,村支书自知难以驾驭他,总说条件不符合。在1998年的村委会选举中,他被选为村主任。从此之后,他就带领村民办了几件实事,可村支部却无法对他进行“领导”。
 在这一类型的事例中,村支书一般由于能力、素质、身体健康等因素难以驾驭民选村主任, 双方各有一定势力,矛盾虽未十分激化,但党的领导很难体现,党的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二、农村“两委”关系现状的原因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协调型、直线型、对立型、游离型分别约占总数的70%、15%、10%、5%。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1、职权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简称《组织法》)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简称《条例》)规定,农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在职权上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调查了解中,有70%左右的支部书记把“领导核心”理解为:对各项事务具有决定权,其中包括财产管理权和财务审批权。近90%村委主任则认为《组织法》关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财产由村民委员会依法管理”的决定,村支部无权干预。再说,村主任是由全体村民选举出来的,而村书记往往都是少数党员推选出来的(指前几年),许多村主任内心不服村书记。这是造成“两委”关系不顺的直接原因。
 2、素质问题。部分“两委”的书记或主任思想政治素质低,法纪观念淡薄,有60%以上受访支部书记对《组织法》有许多内容不够理解,习惯于“一元化”领导,习惯于里里外外“一把抓”,不甘心所谓“大权旁落”。大部分村委主任则认为支部书记只应管管党员、理理党务,自己是民选的,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理应代表村民管理一切。这次被调查村委主任中,有20%左右的人希望实行“无拘无束”的自治。
 3、机制问题。由于机制问题,尽管今年村支部换届,搞了“二推一选”,但问题还是很多 。前几年,往往是党员选举,党委拟定,而农村党员普遍存在“人员少,年龄老化”的状况 ,这样很难避免“矮子里面挑长子”的问题。特别是村委成员实行直选后,一些素质较
高、 能力较强的人当选后,内心很不服虽有村民推选,但素质仍不高的支部成员。而支部成员则往往有一种优越感,误解村支部要比村委会高一等。部分村主任要求村支部干部也实行全面公开选拔,这种机制引发“互不信服”的心态也是造成“两委关系”紧张的原因。
 4、实情问题。长期以来,村支部一直处在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各项工作的夹缝之中,或因工作方法不当、作风粗暴引起村民的不满,或因执行计划生育、建房等政策与人结怨。而这些“历史旧帐”很容易算在村支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身上,一部分村民倾向于把跟村支书唱对台戏的人选作自
己的“代言人”,少数人就怀着“出气”或为自己服务的心态参加选
举 。如果这些人一旦上台,那就会忙于争权,闹派性。
 三、促进“两委”协调运作的对策
 目前,农村要解决村支部、村委关系,确保“两架马车”同道行驶,须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根据实践,主要是五大创新,即班子建设创新、发展路子创新、谋划决策创新、运作机制创新、依法管理创新。
 1、强化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制度,确保“两委”同心运作。针对农村实践,村“两委”班子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通气”。首先是村支部转变领导方式。在农村,许多村党支部领导习惯于“家长制”式的领导方式,不全面深入调查研究,不与班子人员多沟通,不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个人拍板定论,难免造成决策失误。目前,村“两委会”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领导方式要与时俱进,在农村实践效果较好的两委沟通制度有二个。①村“两委”每周开一次例会制度。村“两委”干部围绕村里工作大目标及实情,汇报上周工作,布置本周工作,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有利于“两委”干部沟通,消除工作上的误解;有利于“两委” 共同了解村民的新情况,新矛盾;有利于探讨解决难题的好办法。这项制度,许多村没有很好坚持。只要坚持执行了这项制度的村,村“两委”干部关系都好,而且工作也顺。如:富阳城东村。②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制度。对村里的重大事项,村“两委”与村民间上下通气,克服以往支部、村委工作干得又苦又累,老百姓还要讲“闲话”。“两委”干部间又互相埋怨,发牢骚的被动局面。其次,调整权力机制。实行管理权与监督权的分离。根据《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村委会是村民“两会”的执行机构,享有村务管理权,组织村务公开。而村务公开是村“两会”对村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的主要形式。这在法理上势必造成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在现实中导致村支部不愿放权而成为管理权和监督权的实际拥有者,因此,必须实行村务管理权和监督权分离,把管理村务工作交给村委,把召集“两委”和组织村务工作的权力交给支部。
 二是解决“和气”。目前农村要实现“两委”和气协调有二种办法效果较好。一是“一肩挑”机制。在村级“两委”班子建设中侧重“一肩挑”,即村支书可以竞选村主任,而村支部人员可以竞选村委班子人员。这样,既可减少两委班子的“磨合”成本,又便于工作的探讨、决策、实施“一条龙”到位。二是勤政廉政制度。村“两委”共同做到勤政廉政,两委肯定能协调运作。
 三是解决“服气”。目前农村实施了政务财务公开制度。据了解,光在村里公开,群众意见还是很大。为解决这个问题,杭州地区又推行镇(乡)会计代理制。操作办法是,每个村设一个报帐员,每日把村里的帐交到乡(镇),然后再由乡(镇)会计理帐按月定期公布。这样做,有三个好处:①便于乡(镇)对各村的监督管理;②有利于村级按财务制度操作;③让老百姓放心,还干部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