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_李燕芳

合集下载

烯啶虫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评价

烯啶虫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评价

烯啶虫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效评价连秦勇【摘要】进行烯啶虫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4 g能有效控制水稻褐飞虱,其防治褐飞虱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显著优于常用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0 g/L乙虫腈悬浮剂,且对水稻安全;示范区比对照区稻谷产量高6.2%;建议烯啶虫胺与当地普遍使用的稻飞虱防治剂丁硫克百威·吡虫啉交替轮换使用.【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3页(P25-27)【关键词】水稻;褐飞虱;化学农药;烯啶虫胺;药效【作者】连秦勇【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354200【正文语种】中文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易暴发成灾的水稻害虫,常导致水稻减产或绝收[1]。

杀虫剂是目前防治稻飞虱的主要手段[2],筛选和推广稻飞虱有效防治药剂是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早、中、晚稻稻飞虱发生严重,对水稻生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

据调查,建阳区近年大面积推广用于防治褐飞虱的当家杀虫剂主要为15%丁硫克百威·吡虫啉乳油,因使用多年,田间防治效果有所下降。

为了寻找比15%丁硫克百威·吡虫啉乳油防效更好或防效相当的替代药剂,为控制褐飞虱危害提供备选药剂,于2013年选用当前国内防治褐飞虱常用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100 g/L乙虫腈悬浮剂等4种杀虫剂进行防治褐飞虱的田间小区试验,2014年和2015年将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水稻生产应用的褐飞虱防治药剂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进行示范试验与推广应用,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1 试验地概况1.1.1 小区试验试验在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的中稻田进行,海拔 120 m,试验田土壤为灰沙田,肥力中等,排灌方便。

药剂防治晚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药剂防治晚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药剂防治晚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李云明
【期刊名称】《基层农技推广》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为避免和防止吡蚜酮因连续、长期使用,对水稻褐飞虱产生抗药性,探索和筛选交替使用药剂,本试验选用了几种新烟碱杀虫剂进行防治晚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药后4d,防治效果以21%噻虫嗪悬浮剂17.0m L/667m~2稍优,防效为88.97%。

药后13d,25%呋虫胺悬浮剂32m L/667m~2的防效为
84.24%,10%烯啶虫胺水剂40m L/667m~2防效为83.4%,其药效期优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24.0m L/667m~2。

但各药剂各具其优势,且毒性低,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均可列为目前防治晚稻褐飞虱的药剂或交替使用的药剂加以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李云明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3
【相关文献】
1.25%阿克泰等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初报 [J], 洪建南;端木和林;许冬梅;施冬生;方巧玲
2.药剂防治晚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J], 李云明;黄贤夫;叶建人
3.几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J], 李云明;黄贤夫;冯永斌;陈海波;蔡美艳;柯友夏
4.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J], 韦赵海;曾宜杰;梁盛;杨美秀;高秀娟;刘建华
5.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J], 韦龙友;汪强高;朱宗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噻嗪酮_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噻嗪酮_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表1 20 mg/L的质量浓度下处理72 h后虫的死亡情况
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
14%噻嗪酮1%烯啶虫胺
91.25 90.41
13%噻嗪酮2%烯啶虫胺
93.75 93.15
12%噻嗪酮3%烯啶虫胺
95.00 94.52
11%噻嗪酮4%烯啶虫胺
92.50 91.78
10%噻嗪酮5%烯啶虫胺
85.00 83.56
第49卷第1期 2010年1月
应用技术
农药 AGROCHEMICALS
Vol. 49, No. 1 Jan. 2010
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谢化鹏,宋宝安,金林红,周 霞,曾 松,胡德禹,陈 卓,柏 松
(贵州大学 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教育部绿色农药与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1.3 试验方法 1.3.1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药剂毒力活性
将室内培养的长约10 cm的稻苗,在系列质量浓度的 药液中浸10 s后取出,置于铺有滤纸的托盘上,晾干后移入
共毒系数>120表示增效作用,80<共毒系数≤120表示相加 作用,共毒系数≤80表示拮抗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用稻苗浸渍法的室内活性测定结果
摘要: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 的毒力,用孙云沛介绍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剂型的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复配制剂的联合作用。 结果表明:噻嗪 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悬浮剂,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68 mg/L,共毒系数为191.53;采用稻茎浸渍 法测得其LC50值为2.08 mg/L,其共毒系数为203.38。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二甲苯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 测得其LC50值为1.80 mg/L,共毒系数为178.76;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2.17 mg/L,其共毒系数为194.94。当 麻风树生物柴油作为2种药剂的复配制剂时,可提高混配制剂的增效作用,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生物柴 油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39 mg/L,共毒系数为231.49;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57 mg/L, 其共毒系数为322.44。 关键词:噻嗪酮;烯啶虫胺;褐飞虱3龄若虫;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4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13(2010)01-0074-04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褐飞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会对水稻等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
是使用农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规农药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并且还有可能造成环
境和人体的污染。

因此,寻找新的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烯啶虫胺是一种新型的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防治中。

本文就介绍了烯啶虫
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首先,烯啶虫胺可以引起褐飞虱的生长抑制。

研究表明,烯啶虫胺在低剂量下会抑制
褐飞虱的生长和发育,表现为体重减轻和饮食减少。

具体地说,烯啶虫胺可以影响褐飞虱
的肌肉组织和营养吸收,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这种亚致死效应可以引起低剂量下对褐
飞虱的防治效果。

再次,烯啶虫胺可以引起褐飞虱的行为异常。

烯啶虫胺可以影响褐飞虱的感知和行为,从而导致其行为异常。

具体地说,烯啶虫胺可以干扰褐飞虱的视觉和嗅觉感知机制,影响
其对食物和环境的感知和反应,从而引起其飞行、爬行行为异常。

这种亚致死效应可以防
治褐飞虱的搬运和传播。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何月平;张珏锋;肖鹏飞;陈列忠;陈建明【摘要】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s of rice planthopp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rice stem-dipping method was used for detecting the susceptibilities to insecticides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 collected from Jiaxing city, and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 , collected from Hangzhou city, and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 , collected from Jiaxing city and Changxi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Jiaxing population of N. lugens had developed a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to imidacloprid with 615. 9 -814. 2 fold, and to thiamethoxam with 66. 2 fold, and to buprofezin with 13. 0 fold, and still susceptible to nitenpyram.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Hangzhou population of S. furcifera to chlorpyrifos was dropped 9. 5 times from 2008 to 2010, which suggested a rapidevolution of resistance of S. furcifera to chlorpyrifos. The susceptibilities of the Changxing population of L. striatellus to thiamethoxam, chlorpyrifos and imidacloprid were reduced 1. 6, 2. 5 and 2. 3 fold, respectively, from 2007 to 2010 or 2011, and toxicities of thiamethoxam and chlorpyrifos against the Changxing population of L. striatellus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against the Jiaxing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bioassay data, strategi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secticide in field an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anagement for the control of rice planthoppers were also proposed.【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2(024)004【总页数】5页(P642-646)【关键词】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敏感性;抗药性【作者】何月平;张珏锋;肖鹏飞;陈列忠;陈建明【作者单位】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5.9水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最大的生物灾害。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作者:程世阳龚佑辉王福莲来源:《植物保护》2020年第02期摘要测定了烯啶虫胺亚致死浓度对处理当代褐飞虱及其子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烯啶虫胺亚致死浓度LC15(0.011 mg/L)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其发育历期显著延长,成虫羽化率显著下降,单雌产卵量从226.6粒下降到176.4粒,产卵期也显著缩短;子代的发育历期比对照组显著缩短,而子代的产卵量、产卵期和成虫寿命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子代种群数量趋势指数与对照组也无明显差异。

上述结果表明,烯啶虫胺亚致死浓度处理对当代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子代发育历期缩短可能使褐飞虱存在一定的再猖獗风险。

关键词烯啶虫胺; 褐飞虱; 亚致死效应; 繁殖力; 生物适合度中图分类号: S 435.112.3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6688/j.zwbh.2019476Abstract The effects of sublethal concentration of nitenpyram on performance of the treated generation and the F1 generation of Nilaparvata lugens were assessed. When the 3rd instar nymphs of brown planthopper were exposed to nitenpyram at the LC15 (0.011 mg/L), nymphal development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adult emerg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fecundity per femal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226.6 to 176.4, and oviposition period was also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the F1 generation, the nymphal developmental du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while fecundity, oviposition period, adult longevity, and population trend index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treatment on the parental gener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blethal concentration of nitenpyram has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ed generation of brown planthopper, but the negative effects are not as pronounced in the offspring (F1) generation. The shorter developmental duration of the F1 generation may pose a possible risk of population resurgence after N. lugens exposure to sublethal concentration of nitenpyram.Key words nitenpyram; Nilaparvata lugens; sublethal effect; fecundity; biological fitnes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目前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遍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褐飞虱对五种杀虫剂抗性的快速检测技术

褐飞虱对五种杀虫剂抗性的快速检测技术

褐飞虱对五种杀虫剂抗性的快速检测技术吴帅;顾希;肖彩云;李明;李荣玉;廖逊【期刊名称】《昆虫学报》【年(卷),期】2022(65)9【摘要】【目的】建立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对常用杀虫剂抗性的快速检测技术,实时掌握田间褐飞虱种群的抗药性水平,以指导褐飞虱防控合理用药。

【方法】基于玻璃瓶药膜法,研制褐飞虱3龄若虫对吡虫啉、啶虫脒、醚菊酯、毒死蜱和异丙威5种杀虫剂抗性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利用试剂盒测定的死亡率与稻苗浸渍法测得的抗性倍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验证利用试剂盒快速测定褐飞虱田间种群对5种杀虫剂抗性水平的准确性。

【结果】处理1 h时吡虫啉、啶虫脒、醚菊酯、毒死蜱和异丙威对褐飞虱室内敏感种群3龄若虫的LD 90分别为:30.96,92.05,117.24,514.21和1.24 ng/cm^(2)。

在吡虫啉、啶虫脒、醚菊酯、毒死蜱和异丙威相应诊断剂量下,贵州省不同田间种群褐飞虱3龄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在23.75%~78.75%,25.00%~78.75%,43.75%~88.75%,36.25%~85.00%和18.75%~67.50%之间。

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述田间种群褐飞虱3龄若虫的死亡率与稻苗浸渍法测定的抗性倍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8751~0.9754之间。

通过快速检测试剂盒获得的死亡率及相关性方程计算得到贵州安龙地区(AL)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啶虫脒、醚菊酯、毒死蜱和异丙威的推测抗性倍数分别为7.23,3.68,4.14,4.12和31.18,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上述5种杀虫剂的实测抗性倍数分别为6.33,5.24,3.71,4.50和26.56,表明推测抗性倍数与实测的抗性倍数结果表现一致。

【结论】该快速检测试剂盒可以通过测定褐飞虱田间种群的死亡率,快速评估褐飞虱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

【总页数】9页(P1144-1152)【作者】吴帅;顾希;肖彩云;李明;李荣玉;廖逊【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作物保护研究所;贵州省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农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5.9【相关文献】1.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及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研究进展2.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抗性严重3.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4.褐飞虱对杀虫剂抗性研究进展5.水稻品种南京14号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Ⅱ.褐飞虱对抗感水稻品神叶鞘内游离氨基酸的利用差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新农药对单季晚稻褐飞虱防效对比试验

不同新农药对单季晚稻褐飞虱防效对比试验

不同新农药对单季晚稻褐飞虱防效对比试验摘要通过6种药剂对单季晚稻褐飞虱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表明,对褐飞虱控害效果以10%烯啶虫胺水剂优于其他参试药剂,其次为10% RPA悬浮剂,校正防治效果分别达92.5%和75.4%,这2种药剂可作为当前防治褐飞虱的适用药剂。

关键词单季晚稻褐飞虱;10%烯啶虫胺水剂;10% RPA悬浮剂;防效针对近年来晚稻褐飞虱大发生灾情日益突出、褐飞虱对常用药剂吡虫啉抗药性大幅度增强、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的实际情况,为及时抓好褐飞虱抗性药剂的取代工作,进一步完善防控技术,提供褐飞虱灾害应急防控的适用药剂,控制褐飞虱成灾危害,笔者特于2007年引进了多种药剂在单季晚稻上进行防治稻飞虱效果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药剂供试药剂:①10%烯啶虫胺水剂(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出品);②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出品);③10% RPA悬浮剂(拜耳公司研制);④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⑤25%速扑灵乳油(浙江锐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出品);⑥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出品)。

1.2试验方法本试验设用药量:10%烯啶虫胺水剂450mL/hm2(A),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B),10%RPA悬浮剂750mL/hm2(C),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45g/hm2(D),25%速扑灵乳油1 500mL/hm2(E),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50g/hm2(F),另设不防治对照区(CK),共7个处理,每处理面积100m2,施药按药液量600kg/hm2喷施,除药剂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试验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单季直播晚稻且虫量相当突出的田块上进行,施药时间定在第4代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8月28日),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施;施药前田间灌水5cm左右,药后保水2d。

天气情况:8月28日日均温31.1℃,施药前下雨0.1mm;8月29日日均温29.2℃,晚上下雨1.3mm;8月30日日均温29.2℃,下雨6.4mm;8月31日日均温30℃,无雨;9月1日日均温27.1℃,下雨0.6mm。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评估试验报告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评估试验报告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评估试验报告
罗国华;况虹敏;陈伟;赵险锋;杜威华
【期刊名称】《新农村(黑龙江)》
【年(卷),期】2018(000)035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评价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烯啶虫胺水剂这几种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经试验发现本区域防治褐飞虱的优良药剂为烯啶虫胺,吡蚜酮一般,噻虫嗪、噻嗪酮此用量不适应用来防治褐飞虱。

水稻褐飞虱是我县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呈重发态势,为筛选出适应我县区域的高效低毒的防治褐飞虱的药剂,我们在上高县野市乡野市村的晚稻田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总页数】1页(P37)
【作者】罗国华;况虹敏;陈伟;赵险锋;杜威华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高县野市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西省上高县植保植检站;江西省上高县植保植检站;江西省上高县植保植检站;江西省上高县植保植检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不同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药效评估试验 [J], 辜建生;邱深亮;郑礼旺
2.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对比试验 [J], 左仁勇;夏继忠
3.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J], 韦赵海;曾宜杰;梁盛;杨美秀;高秀娟;刘建华
4.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J], 韦龙友;汪强高;朱宗春
5.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J], 任建国;甘惠譁;顾晟骅;宓宝;陈丽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摘要】本文研究了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在介绍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后,探讨了褐飞虱的研究现状以及烯啶虫胺在农业中的应用情况。

随后分析了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作用机制,并设计了亚致死效应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褐飞虱具有明显的亚致死效应。

总结了研究的意义与展望,提出了研究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本研究有望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防治褐飞虱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褐飞虱、烯啶虫胺、亚致死效应、农业、作用机制、实验设计、实验结果、意义、展望、研究不足、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背景褐飞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在全球范围内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传统的化学农药对于控制褐飞虱已经出现了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农药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烯啶虫胺在低剂量下对褐飞虱有一定的亚致死效应,即虫体虽未立即死亡,但其繁殖能力和活力受到了抑制。

这种亚致死效应对于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延缓抗药性产生、减少化学残留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和效果,为生物农药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的目标包括:1. 确定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致死浓度和亚致死浓度范围;2. 探究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的影响;3. 分析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机制,包括对其内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4. 比较烯啶虫胺与传统化学农药在褐飞虱防治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为生物农药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烯啶虫胺在褐飞虱防治中的潜在作用和应用前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环保、安全和高效的防治手段。

1.3 研究意义褐飞虱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对褐飞虱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

除了其杀虫作用外,烯啶虫胺还具有一定的亚致死效应,即在不导致虫体死亡的情况下,对褐飞虱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烯啶虫胺的亚致死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食欲:烯啶虫胺可以干扰褐飞虱的神经系统,使其食欲降低,对食物的摄食量减少。

这导致褐飞虱的营养摄取不足,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2. 生理生化参数异常:研究发现,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生理生化参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虫体内的氧化还原酶活性显著下降,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功能受损,ATP合成减少;细胞膜透性改变,导致细胞离子平衡紊乱。

这些异常的生理生化参数改变不仅影响了褐飞虱的正常代谢活动,还削弱了其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3. 繁殖力下降:研究表明,烯啶虫胺处理后的褐飞虱繁殖力明显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烯啶虫胺导致虫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影响了其产卵和发育过程。

烯啶虫胺还可能干扰雌褐飞虱的生殖系统,使其受精能力下降,减少产卵率。

4. 免疫抑制:烯啶虫胺可以干扰褐飞虱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通过抑制褐飞虱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烯啶虫胺削弱了褐飞虱对外界逆境的抵抗能力,使其易受病原菌和其他外源性压力的侵袭。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主要表现为抑制食欲、引起生理生化参数异常、降低繁殖力和免疫抑制。

这些效应虽然没有直接导致虫体死亡,但严重影响了褐飞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从而有效控制该害虫的数量。

在使用烯啶虫胺进行褐飞虱防治时,需要注意剂量和施用频率,以免引起过度的亚致死效应,导致虫体的抗药性产生。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首先,本研究通过测量飞虱死亡率、体重和生长发育情况来评估烯啶虫胺对其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浓度下,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其对飞虱体重
和生长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在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烯啶虫胺对飞虱体重的影响
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即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逐渐加剧,但是不会导致虫体直接死亡。

其次,本研究进一步研究了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生理代谢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烯啶
虫胺可以显著影响褐飞虱的NO和H2O2含量,这些信号分子在昆虫的生长发育、应激响应、免疫防御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烯啶虫胺还能够诱导飞虱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表明其可能对虫体的抗病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本研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细胞结构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能够导致飞虱肠道上皮细胞核膜结构及线粒体的异常改变,同时也能够破坏肠道
微绒毛的形态和粘附杆菌的数量。

这些结构改变可能是烯啶虫胺对褐飞虱产生亚致死效应
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在低浓度下,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直接毒杀作用不明显,但其可以通过影
响虫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结构等方面对其产生亚致死效应。

这一研究为烯啶虫胺在褐飞
虱的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研究其他新型杀虫剂的亚致死效应也具有一定参
考价值。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烯啶虫胺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1.降低食欲和摄食量
研究表明,通过暴露在烯啶虫胺中的褐飞虱在短时间内摄食量明显下降,这种现象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加剧。

这说明褐飞虱的感官和肠道功能受到损伤,使其对食物的
感知和吸收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其摄食量,因此限制了虫体能量的摄入,限制了虫体的生
长和繁殖。

2.扰动运动和体位
研究表明,褐飞虱被暴露在烯啶虫胺中后,昆虫的自主运动明显减少,活动不自然,
四处打转或直接停止不动。

在这种减少想要逃跑的动作的状态下,褐飞虱往往会更容易
被天敌或其他杀虫剂所攻击。

同时,虫体停滞在所在的位置,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害的影响。

因此,扰动虫体活动和体位发挥了极大的防治作用。

3. 减缓成虫发育
研究表明,烯啶虫胺可以影响褐飞虱的成虫生长和发育。

在接触烯啶虫胺的同时,虫
体的生长和发育进程明显减缓。

这个化学物质可能影响虫体的代谢过程和内分泌系统中的
调节,这会降低虫体的生长和繁殖率。

因此,此方法能够改变该虫体的发育生理活动,从
而影响其幼虫发育时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响应,从而对其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总体来看,烯啶虫胺具有很好的亚致死效应,可以极大地破坏褐飞虱的行为、生长和
繁殖。

通过使用烯啶虫胺,可以明显降低对大米产量的危害,是一种很好的防治方法。

此外,研究也表明烯啶虫胺作用在褐飞虱的鼠咬实验,能够显著改变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和
行为,因此,烯啶虫胺也逐渐成为了接受广泛应用的杀虫剂。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

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肖汉祥;李燕芳;张扬;张振飞;廖永林【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8)022【摘要】为评价几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采用苗期抗性鉴定、分蘖期蜜分泌量的测定以及田间褐飞虱种群动态调查的方法评价几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玉香油占和中9优1462在苗期对褐飞虱表现为中抗,分蘖期分泌的蜜露量也少,田H成株期褐飞虱种群数量也少,对褐飞虱表现出一定的抗虫性.粳籼89虽然苗期鉴定为感虫,但分蘖期蜜露分泌量较少,田间成株期褐飞虱种群数量最少,对褐飞虱表现出一定的成株期抗虫性.【总页数】2页(P64-65)【作者】肖汉祥;李燕芳;张扬;张振飞;廖永林【作者单位】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34【相关文献】1.抗褐飞虱生物型Ⅱ水稻品种的田间抗性评价 [J], 李超;黄凤宽;黄所生;吴碧球;韦素美2.水稻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评价和分析 [J], 彭兆普;马明勇;邓丽芬;何微3.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 [J], 陈峰;傅强;罗举;赖凤香;桂连友4.江西省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评价 [J], 刘琤琤;熊志强;李湘民;魏洪义5.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 [J], 黄所生;黄凤宽;龙丽萍;覃丽莎;吴碧球;刘广林;李成;陈传华;凌炎;黄芊;罗群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监测及抗性治理策略

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监测及抗性治理策略
围比较广 ,国 内报 道 可 寄生 大 约 5 0多科 植 物 。植 物 叶 、枝 、茎 、根 、种 苗及 果实均 可受 到侵 染 ,多
从 伤 口侵 入 ,造 成 叶 斑 、 叶枝 枯 、根 腐 以 及 果 实 烂
究 ,在 此基础 上 ,进行 田间试验 与示 范推 广 。
参 考 文献 :
( 2 :3 4—3 3 1) 0 1.
[] 4
韦继 光 ,徐 同. 植 物 内 生 拟 盘 多 毛 孢 的 生 物 多 样 性 [ ] J.
生 物 多样 性 ,2 0 ,1 2 0 3 1( ):1 2—1 8 6 6.
外是 否还有 其他 病菌 同时可 引起此 类发 病症状 ,或 者具 有协 同作用 还有待 于进 一步 的后续 研究 。
我们研 究结 果只是 初步 确定 了杨梅 突发性 枝 叶
[] 5
WA GU . E d p yi fn i I e e o d o N G Y, O L D noh t g I c u .n w rc s rm P r f
i nc n J .M c yt , 0 4 3 4— 7 n i hia[] e Y oSs ma 2 0 ,2 :2 2 . e
进 展 [ ] 广西 农 业 生 物 科 学 ,2 0 ( ) 8— 5 J. 0 6 3 :7 8 . [] 3 韦继 光 ,徐 同 ,郭 良栋 ,等 . 根 据 形 态 学 和 分 子 系统 学 特
征 界 定 拟 盘 多 毛 孢 属 的 种 [ ] 广 西 农 业 生 物 科 学 ,2 0 J. 05
[ ] 葛 起 新 ,陈 育 新 ,徐 同 ,等 . 中 国 真 菌 志 第 三 十 八 卷 拟 盘 1 多 毛孢 属 [ M].北 京 :科 学 出版 社 ,2 0 . 09 [] 2 韦继 光 ,徐 同 ,潘 秀 湖 ,等 . 拟 盘 多 毛孢 属 的 分 类 学 研 究

13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13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2015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北京、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新疆等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棉蚜、小菜蛾等13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

本年度系统测定田间常用农药品种33个,其中可以评估的病虫和涉及的农药品种抗药性情况如下:1水稻害虫的抗性状况1.1 褐飞虱监测结果及对策建议1.1.1 监测结果(1)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都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1,000倍以上),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也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 200倍以上),但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1.6~8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48倍)。

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常规剂量)对褐飞虱防效下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40%~60%。

(2)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均对毒死蜱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64倍),与2014年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上升趋势明显,已从低水平抗性上升到中等水平抗性。

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常规剂量)对褐飞虱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50%~60%。

(3)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均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200倍以上),与2014年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大幅提升,其中浙江金华种群抗性倍数从2014年84倍上升到2015年1,324倍,增加了14倍。

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噻嗪酮(常规剂量)对褐飞虱防效下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40%~50%。

(4)对吡蚜酮抗性江苏、福建等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8~67倍),浙江、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区种群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0~302倍)。

据浙江省植保植检局反映,与前几年相比,吡蚜酮(常规剂量)对褐飞虱防效下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71%。

褐飞虱对主要防控药剂的抗药性分析

褐飞虱对主要防控药剂的抗药性分析

褐飞虱对主要防控药剂的抗药性分析施德;吴增军;董涛海【摘要】2005-2008年连续4年的布点检测结果表明,浙江省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仍维持极高水平抗药性,在生产上应继续停止使用;褐飞虱对噻嗪酮仍较敏感,抗性增加缓慢,可在生产上继续使用;褐飞虱对氟虫腈抗药性增加较快,已测到高抗种群,在生产上应引起注意.在褐飞虱药剂防治上,要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做到药剂的合理混用和轮用,避免单一药剂的连续使用,延缓抗药性的发展.【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3页(P111-113)【关键词】褐飞虱;抗药性;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作者】施德;吴增军;董涛海【作者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杭州,310020;江山市植保站,浙江,江山,314100;绍兴县植保站,浙江,绍兴,3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2+.3褐飞虱是浙江省晚稻上主要害虫。

该虫具迁飞性,系典型的 r-对策害虫,具有暴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在该虫应急防控中主要措施为药剂防治。

自20世纪 80年代末推广应用噻嗪酮,90年代后期起应用吡虫啉防控褐飞虱,使该虫得到有效控制。

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给粮食生产造成不小损失。

经南京农业大学测定,浙江省褐飞虱对主治药剂吡虫啉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药性,是造成褐飞虱暴发成灾的重要原因。

及时掌握褐飞虱对主治药剂的抗性水平及应用风险,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2006-2008年进行了水稻褐飞虱对主治药剂的抗药性测定,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测定药剂10%吡虫啉 (蚜虱净)可湿性粉剂 (江苏克胜集团),25%噻嗪酮 (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江苏常隆化工),80%氟虫腈 (锐劲特)可溶性粒剂(拜耳作物科学)。

1.2 供试褐飞虱从田间采集水稻褐飞虱雌成虫,用汕优 6号水稻品种饲养,挑选健康的 F1代 3龄若虫进行测定。

1.3 测定方法各点均采用南京农业大学提供的稻茎浸渍法进行测定。

8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8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8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李燕芳;廖永林;张扬;张振飞;肖汉祥【期刊名称】《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3)001【摘要】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广东省广州地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烯定虫胺、噻虫嗪、呋虫胺、毒死蜱等八种农药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最高LC50 = 0.024,乙酰甲胺磷、噻嗪酮、毒死蜱、呋虫胺、烯啶虫胺效果次之,LC50分别为0.134 mg/L、0.688 mg/L、0.783 mg/L、0.845 mg/L和0.891 mg/L,而顺式戊氰菊酯和灭多威效果较差,LC50分别为5.030 mg/L和13.185 mg/L。

【总页数】3页(P22-24)【作者】李燕芳;廖永林;张扬;张振飞;肖汉祥【作者单位】[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相关文献】1.杀虫剂对中黑苜蓿盲蝽的毒力测定方法及9种杀虫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J], 李国平;封洪强;杨士敏;李秀杰;邱峰2.白背飞虱两个P450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杀虫剂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J], 贾泽艳; 周操; 曾庆会; 石敏; 杨洪; 金道超3.白背飞虱两个P450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杀虫剂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J], 贾泽艳; 周操; 曾庆会; 石敏; 杨洪; 金道超4.白背飞虱ABCB2基因克隆与杀虫剂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J], 曾庆会; 石敏; 贾泽艳; 周操; 杨洪; 金道超5.白背飞虱SfABCD1对杀虫剂胁迫的响应表达 [J], 曾庆会;周操;杨熙彬;杨洪;金道超;龙贵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对褐飞虱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对褐飞虱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对褐飞虱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马俊峰;郭艳春;闫振领;包来仓;王全德【期刊名称】《农药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6(037)012【摘要】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其对水稻及其天敌拟水狼蛛的安全性.本研究通过室内作物安全性试验,测定了呋虫胺对水稻的安全性;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呋虫胺对褐飞虱和拟水狼蛛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呋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的LC50和LC90分别为0.761 0和4.305 5mg/L,对天敌拟水狼蛛表现一定低风险,安全系数为5.443 3;安全性评估试验表明,20%呋虫胺悬浮剂喷施后水稻未出现药害,对水稻生长没有抑制作用;大田防效的试验表明,20%呋虫胺悬浮剂推荐剂量的防效高于350g/L吡虫啉悬浮剂推荐剂量的防效,施药后1d防效达到80%以上,施药后7d防效达到90%以上.综上所述,呋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好,对作物安全,对天敌拟水狼蛛低风险.【总页数】6页(P44-49)【作者】马俊峰;郭艳春;闫振领;包来仓;王全德【作者单位】河南省农药检定站,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药检定站,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药检定站,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药检定站,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药检定站,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3;S481+.9【相关文献】1.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对意大利蜜蜂的安全性评价 [J], 谭丽超;程燕;朱昱璇;卜元卿;周军英;单正军2.几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防效及用药技术研究 [J], 程勤海;马利萍;陆志杰;董伟明;陈国祥;姚士桐3.广东稻区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呋虫胺的敏感性测定 [J], 肖汉祥;刘明津;李燕芳;张扬;张振飞;李怡峰4.广东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 [J], 粤闻5.50%呋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治褐飞虱试验总结 [J], 张夕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 - mail: 290432210@ qq. com
收稿日期 Received: 2013 - 04 - 11 ; 接受日期 Accepted: 2013 - 07 - 10
540
环境昆虫学报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摘要: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广州市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室内毒力,评估褐飞虱对其的抗 性风险。结果表明: 广州本地褐飞虱种群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 LC50 分别为 0. 2857mg / L 和 0. 5022 mg / L,分别 是敏感品系 LC50 的 2. 67 倍和 1. 06 倍,仍属敏感水平。室内抗性筛选结果表明: 经过 30 代的连续筛选后,噻虫 嗪的抗性上升 829. 80 倍,达到极高抗性水平,烯啶虫胺的抗性上升 31. 70 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表明褐飞虱 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存在抗性风险的可能 。根据试验结果,对褐飞虱噻虫嗪和烯啶虫胺抗性的预防治理提出了 应用策略。 关键词: 褐飞虱; 噻虫嗪; 烯啶虫胺; 抗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 S435. 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0858 ( 2013 ) 04 - 0539 - 05
Resistance risk assessment to thiamethoxam and nitenpyram for nilaparvata lugens Stl
2 2 2 2 LI YanFang1, , ZHANG Yang1, , CUI BaiYuan3 , ZHANG ZhenFei1, , LIAO YongLin1, , XIAO 2* ( 1.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Guang 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cademy,Guangzhou HanXiang1,
基金项目: 广东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博 士 启 动 项 目 ( S2012040007712 ) ; 广 东 省 农 业 攻 关 项 目 ( 2011B020308004 ) ; 珠 江 科 技 新 星 专 项 ( 2012J2200061 ) 作者简介: 李燕芳,女,1975 年生,广东省佛山市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水稻害虫研究工作,E - mail: 328159805@ qq. com
4期
Hale Waihona Puke 李燕芳等: 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541
准误、LC50 值及其 95 % 置信限。 抗性倍数 ( RR ) = 所测种群的 LC50 / 敏感品 系种群的 LC50 , 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敏感基线参 考南京农业大学沈晋良实验室数据。 抗性水平按 分级标 准 ( 王 彦 华 等,2008 ) : RR < 3 为 敏 感 阶 段; RR = 3. 1 ~ 5. 0 为敏感性下降; RR = 5. 1 ~ 10. 0 为低水 平 抗 性; RR = 10. 1 ~ 40. 0 为 中 等 水 平 抗 性; RR = 40. 1 ~ 160. 0 为高水平抗性; RR > 160. 1 为极高水平抗性。
进行了 30 代的室内抗性筛选, 来评估褐飞虱对噻 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抗性风险。
1
1.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昆虫 2010 年 6 月, 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基地
( 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 ) 采回成虫, 放入盛有新 鲜稻株的塑料桶内带回室内,以分蘖期水稻 ( 双 桂) 隔离饲养,待下一代若虫孵出, 挑选 健康一 致的 3 龄若虫进行毒力测定。 饲养条件: 温度为 ( 26 ± 1 ) ℃ ,相对湿度为 70% ~ 80% ,光照充足。 供试药剂 96% 烯啶虫胺原药: 安徽常泰化工有限公司; 99. 1 % 噻 虫 嗪 原 药: 先 正 达 ( 中 国 ) 投 资 有 限 1. 2 公司。 1. 3 试验方法 1. 3. 1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参照庄 永 林 等 ( 1999 ) 报 道 的 稻 茎 浸 渍 法: 准确称取供试药剂,用丙酮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母
1, 2 李燕芳 ,张 1, 2 3 1, 2 1, 2 1, 2* 扬 ,崔百元 ,张振飞 ,廖永林 ,肖汉祥 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广州 510640 ) (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州 510640 ; 2. 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
35 卷
暴发成灾。70 年代后世界各地大发生频次增 多, 现在己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当前水稻生长上的 重要害虫, 具有发生面积及范围扩大、 暴发频率 增加和危害程度加重等显著特点, 给水稻生产构 成了严重威胁 ( 程遐年等,2003 ) 。 化学防治一直 被作为 防 治 褐 飞 虱 的 最 有 效 途 径 ( 李 汝 铎 等, 1996 ) 。长期以来, 由于化学杀虫剂持续、 大量或 过量、不合理使用等, 致使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 的褐飞虱对常规的有机磷类、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 剂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 药性 ( Hirai,1993 ; Wang et al. ,2008 ) 。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吡虫啉被引进中国, 因 其对刺吸式口器昆虫具有杀虫活性强、 持效期长 等特点, 迅速成为防治褐飞虱的主要杀虫剂, 有 效地控制了褐飞虱的危害。 研究表明, 近年来导 致稻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极高的抗药性 ( 王彦华, 2009 ; 刘凤沂等; 2010 ; 张莉丽等,2011 ) , 我国 已经要求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高抗褐飞虱 ( 全国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5 年农技植保函 270 号) 。 噻 虫 嗪 ( thiamethoxam ) 又 名 阿 克 泰 ( actara ) 、 快 胜 ( eruiser ) , 1991 年 由 诺 华 公 司 ( 现为先正达公司 ) 开发, 并于 1998 年推出市场 的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优良杀虫活性的新型新烟 碱类化合物, 其作用机理与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 剂 ( 吡虫啉 ) 类似, 主要体现在与昆虫烟碱乙酞 胆碱受体 ( n - AChR ) 具有很强的亲和性, 引起 刺激传递不断加剧, 冲动传导不能中断, 从而干 扰昆虫正常的神经活动, 昆虫处于极度兴奋状态, 逐渐在麻痹中死亡。 烯啶虫胺 ( nitenpyram ) 则是继吡虫啉、 啶虫 咪之后开发的又一种新型产品。 具有内吸性、 渗 透作用、 杀虫谱广。 烯啶虫胺主要作用于昆虫神 经系统. 对 害 虫 的 突 触 受 体 具 有 神 经 阻 断 作 用, 在自发放电后扩大隔膜位差, 并最后使突触隔膜 刺激下降, 结果导致神经的轴突触隔膜电位通道 刺激消失,致使害虫麻痹死亡。 目前国内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报道多集中 在田间 药 效 试 验 和 室 内 毒 力 测 定 ( 王 彦 华 等, 2008a; 倪珏萍等,2009 ; 刘凤沂等,2010 ; 许小 龙等,2011 ) ,而有关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 的抗性风险评估未见报道。 本文采用稻茎浸渍法, 测定了广东省广州市田间褐飞虱种群对烯啶虫胺 和噻虫嗪的抗性, 并用致死中浓度 ( LC50 ) 连续
液,以含有 0. 1% 吐温 80 的蒸馏水作为稀释液,按 等比稀释成 5 个系列浓度, 备用。 连根挖取健壮 一致 的 分 蘖 盛 期 的 稻 株, 清 洗 干 净, 剪 成 长 约 10 cm的边根稻茎,3 株 1 组,于阴凉处晾干备用。 将 稻 茎 完 全 浸 泡 于 药 液 中 约 30 s, 以 含 0. 1% 吐温 80 的蒸馏水为对照。 取出自然晾干后, 以浸 湿的脱脂棉包住根部放入玻璃培养杯中, 接入标 准一致的 3 龄若虫,罩上罩子,置于 26 ± 1℃ , 光 周期 L ∶ D = 16 ∶8 h 的人工气候箱中。 药后 96 h 检查结果。 以毛笔轻触虫体, 幼虫不能协调运动 为死亡标准,对照死亡率小于 10 % 为有效试验。 1. 3. 2 抗性筛选处理方法 按照上述测定方法, 将处理 96 h 后存活的试 虫转移至新鲜无药双桂水稻植株上 ( 分蘖期 ) 饲 养,繁殖下一代供继续筛选。 F2 ~ F9 的 3 龄若虫, 以 F1 代的 LC50 进行抗性筛选; F11 ~ F19 的 3 龄若 虫, 以 F10 代的 LC50 进行抗性筛选; F21 ~ F29 的 3 龄 若虫,以 F20 代 的 LC50 进 行 抗 性 筛 选。 每 代 筛 选 400 头,选择压 力 控 制 在 40% ~ 50 % 的 死 亡 率, 以保证下一代有足够的虫量进行抗筛选 。 1. 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生物统计方法, 在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 计算机处理平台 ( DPS ) 》 上进行 ( 唐启义, 冯明 光,1997 ) 。计算药剂毒力回归式、 斜率 b 值及标
环 境 昆 虫 学 报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July 2013 ,35 ( 4 ) : 539 - 543
ISSN 16740858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0858. 2013. 04. 21
褐飞虱对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抗性风险评估
510640 ,China; 2.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High Technology for Plant Protection, Guangzhou 510640 ,China; 3.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Gene Research Center,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The Toxicities of thiamethoxam and nitenpyram of field PoPulations of Nilaparvata lugens Stl,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Guangzhou District, Guangdong, were carried by the rice stem dipp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C50 were 0. 2857 mg / L and 0. 5022 mg / L,and field populations were susceptible level, the resistance ratio were 2. 67 and 1. 06. To assess the resistance risk of thiamethoxam and nitenpyram,continuously selected was carried in laborato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ratio of thiamethoxam increased by 829. 80 fold and was extremely high resistance level after 30 generations,and nitenpyram increased by 31. 70 fold and was mid - resistance lev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ontinuous selection with thiamethoxam and nitenpyram could further increase the resistance risk. Key words: Nilaparvata lugens Stl; thiamethoxam; nitenpyram; resistance risk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l 是亚洲水稻生产 上的一种随季风迁移、典型的 r - 对策型害虫, 在 外 界 条 件 适 宜 时 易 于 暴 发 成 灾 ( Heinrichs, 1994 ) 。20 世纪 60 年代褐飞虱仅在亚洲一些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