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第一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概述1.1 活动目标: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概念与意义。
掌握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
1.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定义与特点。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概念和目标。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2.1 活动目标: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基本原则。
学会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方法。
2.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方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方法的理解。
第三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评价3.1 活动目标:掌握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学会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3.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与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进行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第四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案例分析4.1 活动目标:学会分析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应用。
4.2 活动内容:分析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应用。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第五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角色与策略5.1 活动目标: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学会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策略与方法。
5.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策略与方法。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观察法
大小
形状
味道
➢ 比较性观察:是 指对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物体或现 象进行观察比较 ,找出相同点或 不同点。
➢ 长期系统性观察: 指在较长的一段 时间里,有计划 地观察某一自然 物体或现象的发 展变化。
3.观察法的使用
(1)为幼儿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
3.观察法的使用
(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多个角度参 与观察,观察与表达、操作结合
观察法
山西工商学院 王志盛
1.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指学前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 眼、耳、鼻、嘴等感觉器官,通过看、听、闻、 尝、触等感觉和知觉,开展科学学习的方法。
2.常用的观察法类型
一般性观察
比较性观察 长期系统性 观察
➢ 一般性观察:是 指对某一自然物 或自然现象作特 定的观察。
颜色
3.观察法的使用
(3)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
顺序观察
典型特征 观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部分课后思考题答案要点
化学变化:学前儿童应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化学变化,如燃烧、溶解等。 物质特性:学前儿童应了解常见物质的特性,如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冰 是固体水等。 物质分类:学前儿童应初步了解物质的分类,如金属、非金属等。
地球与空间科学:天文地理、气象变化等
添加标题
发展水平: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科学教育应根据他们的 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
添加标题
因材施教:教育者应根据每个儿童的兴趣、能力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 教育计划,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添加标题
激发兴趣:科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有趣 的活动和实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技术与工程:简单工具使用、创新设计等
简单工具使用: 学前儿童应学会 使用简单的工具, 如剪刀、胶水等, 以促进手眼协调 和精细动作的发
展。
创新设计:通过 引导学前儿童进 行简单的制作和 设计活动,培养 他们的创新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科学探究:学前 儿童应通过观察、 实验等活动,了 解科学探究的基 本方法和过程, 培养科学素养。
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引导儿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促进团队交流 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儿童协作能力 培养儿童解决冲突和协商的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引导儿童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鼓励他们积极尝试
引导儿童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鼓励他们积极尝试 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前教育学》第八章
幼儿园课程目标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其 自主性、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
幼儿园教学应遵循活动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 原则、巩固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教 学中要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直观性原则指 教学中要运用形象、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 原则要求教学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巩固性原则指教学 中要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友谊。
促进师幼互动
02
游戏中教师的参与和引导,有助于增进师幼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联系。
社会角色扮演
03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有助于儿童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THANK YOU.
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幼儿园环境创设应该关注幼儿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年龄 段、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提供不同的环境 和材料,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04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指在幼儿园中,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设计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演示法、示范法 、情境法、游戏法、讨论法等。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幼儿 的表现和反应来了解其特点和需求,演示法是通过展示 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说明或示范,示范法是通过教师 的演示或幼儿的模仿来进行教学,情境法是通过创设情 境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游戏法是通过游戏的形 式来进行教学,讨论法是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引导幼儿思 考和表达。
学前比较教育,讲义 第八章
第八章学前教育课程比较第一节学前教育课程比较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是一个由课程管理、目标、内容、实施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循环往复的动态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桥梁,教育实践常以课程为轴心展开,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
一、学前教育课程管理的比较与发展趋势学前教育课程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法规和政策的背景下,各级政府或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践过程进行的规范、引导和帮助,其根本目的是提升课程的成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促进教育者自身的发展。
一般而言,学前教育课程管理的状况主要体现在课程管理机构、有无国家课程及课程管理类型等方面。
(一)教育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从各国学前教育课程管理机构来看,无论是采用中央集权管理模式的国家、采用地方分权管理模式的国家,还是采取中央与地方合作管理模式的国家,学前教育课程的管理均体现出教育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的发展趋势。
此外,很多由两个以上部门共同管理学前教育的国家,参与管理的部门一般为教育部门、社会事务部门或者健康体育部门,但教育部门则起着对学前教育主要管理的作用。
(二)积极颁布国家学前教育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各国都纷纷致力于在国家学前教育课程、地方学前教育课程及幼教机构的学前教育课程之间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立足点。
各国普遍关注了国家学前教育课程的引导、规范作用,积极颁布了国家学前教育课程。
如美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国家,没有全国统一的学前教育课程,各个州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
英国政府于2000年9月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以统一的课程标准,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缺乏全国统一学前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问题。
该课程指南对学前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八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实验活动的指导要点
个性发展
观
科学
科技 分类与 科学
交流
察
实验
制作
测量
游戏
讨论
种植和 饲养
早期科 学阅读
阅读材料: 论 “儿童的技术”
儿童实验过程中教 师的适当的提问
如: ➢ (1) 这样做会发生什么? ➢ (2) 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 (3) 为什么会发生的? ➢ (4) 你怎么知道的? ➢ (5) 你还能用别的办法来说明发生的事吗? ➢ (6) 怎么才能说明我们的解释是正确的?
制作
测量
游戏
讨论
种植和 饲养
早期科 学阅读
阅读材料: 论 “儿童的技术”
科学实验方法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实验活动的指导要点
科学实验方法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实验活动的指导要点
个性发展
观
科学
科技 分类与 科学
交流
察
实验
制作
测量
游戏
讨论
种植和 饲养
早期科 学阅读
阅读材料: 论 “儿童的技术”
儿童科学实验概念
儿童科学小实验是指教师或儿童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 利用一些材料,通过简单的演示或操作,引起某种自然现象的 产生或变化,帮助儿童观察、发现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了 解事物间的联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实验活动的指导要点
个性发展
观
科学
科技 分类与 科学
交流
察
实验
制作
测量
游戏
讨论
常见的实验记录
种植和 饲养
早期科 学阅读
阅读材料: 论 “儿童的技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1.玩教结合法:玩教结合法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见方法,通过将科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幼儿园中可以设置科学角,提供各种科学实验工具和材料,让幼儿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索。
同时,还可以组织科学展览或科学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2.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是培养幼儿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提出科学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让幼儿通过实践和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观察与描述法:观察与描述法是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能力的重要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观察活动,如观察昆虫、观察植物、观察天气等,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意识和描述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通过图画、口头描述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故事讲解法:幼儿喜欢听故事,故事讲解法可以通过讲述科学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介绍科学知识,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改编等活动,让幼儿参与到故事中去,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力。
5.实践与探索法:实践与探索法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核心方法,通过让幼儿亲身参与实践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实验活动,让他们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同时,还可以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科学考察,让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培养科学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可以通过玩教结合、问题导向、观察与描述、故事讲解和实践与探索等方式来实施。
这些方法既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幼儿的科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八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历史上把欧洲5世纪至14世纪上半叶近千年成为中世纪时代。
由于中世纪分拣封建和基督教社会的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特点,决定了西欧这一时期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其教育目地在于培养交汇的僧侣、封建官吏和骑士。
第一节中世纪学前教育一、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宗教观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形态的精神支柱。
基督教会在思想意识上大力提倡“原罪说”“禁欲主义”。
教会宣称“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教会学校中,宗教居于所有学科的“王冠”地位;儿童从小要盲信、盲从圣书及讲解人————教师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自主性及独立意识的流露。
(二)儿童(或日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
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
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预成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二、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一)、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识之人。
因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神启”,一切真理都来自《圣经》,所以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虔信上帝、熟读《圣经》,以求做一个合格的基督徒。
这种教育从幼儿开始,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就是把从小要把他们训练成为一个个笃信上帝、服从教会的“圣童”,从而为培养一个正真的基督徒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通过基督徒对子女进行与宗教信仰、行为、观念和意识相关的家庭教育,以及跟随家长参加众多的圣事礼仪和节日活动来实施的。
(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1这是一类专为王室儿童实施的宫廷教育。
参加宫廷早期学习的只是皇室中的子弟和极少数机要大臣的子弟。
教育方法多采用问答法。
通过与教师的回答,儿童学到不少作为未来统治者所必需的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及某些粗浅哲理。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科学思维、观察、实验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好奇心强烈,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充满了好奇,教育者应该利用这个时期的特点,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几种常用方法。
首先,基于观察和感知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感知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从而掌握一些科学知识。
教育者可以带领儿童去户外进行观察活动,比如观察花草、昆虫、动物等。
同时,在室内也可以观察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现象,通过观察,儿童可以积累许多经验和知识。
其次,基于实践和合作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强调儿童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来体验科学知识。
教育者可以组织儿童进行小型实验,如制作简单的电池、泡沫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能让儿童明白科学知识是可以操作和实践的。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设置一些团队活动,让儿童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探索,增强彼此的创新能力。
再次,基于游戏和故事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强调通过游戏和故事来让儿童获得科学知识。
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比如通过拼图和迷宫游戏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食物链。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通过故事来讲述一些科学知识,比如用鲁滨逊漂流记来讲述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通过游戏和故事,不仅能够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最后,基于问答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强调灵活运用问答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儿童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科学知识。
教育者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树叶会变色?同时,教育者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和儿童经验,让儿童提出一些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来解答问题。
通过问答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word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
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二、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什么样的科学.1.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2.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3.对世界独特的理解。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从周围环境的特点来分析周围环境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服泉。
周围环境是互相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对发展幼儿的思维有着重安的促进作用。
周围环境是可以被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物质世界,对培养幼儿的求知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
周围环境美的姿态,可以为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提供有利的因素.周围环境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源泉.(二)从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分析1.通过科学教育,能满足这种好奇心,使幼儿对学习科学产生积极的态度,还能对幼儿长大后正确对待周围事物、对待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
2.幼儿的智力、语言处于迅速发展区,但他们的智力、语言的发展有赖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教育能以客观事物为媒介,促进幼儿智力语言的发展。
3.幼儿的个性品质处于发展期,科学教育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三)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来分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为幼儿园各项活动,特别是教育活动提供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即科学教育活动是进行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含《指南》)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
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环境,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
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1)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脚,探究问题。
(2)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1)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2)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实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
第二节 实验
• 请回忆自己曾做过哪 些实验?
• 你认为什么是“实验 ”?
• 请用自己的语言给“ 实验”下个定义
实验的含义:
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 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 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 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 )发生或再现,从而认识自然现象、物
• (2)所需的实验的仪器设备不足 • (3)幼儿实验操作前示范演示——一些操作动作的规范
性、规则的具体呈现方式等 • (某些实验操作过程中操作技能、方法、规则需要教师的
示范) • 案例:纸片托水、空气在哪里中不湿的手绢、火山喷发
• 因此,教师演示实验是必要的,但是幼儿科学活 动应该以幼儿操作实验为主,不能以教师演示实 验代替幼儿操作实验。
• 作业:几个小实验的演示和操作设计过程思考 • 请大家按组选题,下课后动手做一做,思考以下问题:实验中如何设
计幼儿操作环节和提问?关键节点提问如何体现? • 小实验名称: • 1、有趣的电动玩具 • 2、好玩的颜色(不见了,会跑步,变了) • 3、鱼刺变软了 • 4、大蒜在哪里长的快? • 5、有趣的沉浮(大班) •
果,而是向幼儿演示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3
(3)关键步骤及要求的语言表达要清晰明确。 (4)重要环节需要引导幼儿合理分工,轮流实验。比如操
作、 观察、记录等。
(5)活动中各种异常情况出现,教师都应沉着冷静,鼓励
和包容幼儿。
(6)活动结束,师幼分享经验和小结实验结果。
思考与讨论:
1 演示——操作设计有什么优点?
• 1、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 (1)营造鼓励幼儿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操作、主动表达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统设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关的专业知识,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创设和材料选择、活动设计和评价等,从而具有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来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科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虽然是一门教育学科,但它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都和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理卫生等自然科学紧密联系。
同时,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科学必须以其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制订不同的科学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材内容及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还要以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为根据,来分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际问题。
所以,自然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根据,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也有助于这几门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还是幼儿园各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体育》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科学教育为各科教育提供具体的内容,而各科教育又为科学教育的开展给予了生动形象的手段和形式,共同完成学前教育的总目标。
3.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实践的问题,并且与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实践密切结合。
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及实践演练等方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分类
2、 游戏:找朋友 • 师:小朋友看看胸前,你现在是什么宝宝 呀?是什么形状的? • 看,那边地上有三个家,我们去找自己的 家吧。(放音乐,教师检查幼儿是否找对 家) • 我们和家里的朋友一起来跳舞吧。
3、 做饼干 • 师:哎呀,跳舞跳得肚子都饿了,我们一起来做饼干吧。圆形宝宝喜 欢吃圆饼干,方形宝宝喜欢吃方饼干,三角形宝宝喜欢吃三角形饼干, 请小朋友到和自己一样形状的饼干加工厂去做饼干吧! • 幼儿用模具、彩泥进行制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分类
分类的涵义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分类的方法,是 指幼儿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 的物体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 种方法。
幼儿学习分类的作用
观察了解物体的特性 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抽象与概括 有助于幼儿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 (如:苹 果与水果的关系)
幼儿学习分类的类型
•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 师:小朋友,形状王国里来了几位朋友,大家想 认识他们吗?(课件:圆形、方形、三角形分别 做自我介绍。) (1)大家好,我是圆形,我的身体呀胖乎乎的,一 个棱角也没有。你们瞧,我的眼睛、嘴巴也都是 圆形的呢。 (2)嗨,我是方形,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做朋友。 (3)小朋友好,我是三角形,我呀有三条边,三个 角,大家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 • • • • • • • • • • • 1、根据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如颜色、形状、 2、根据物体量的差异进行分类 如长短、大小、粗细、厚薄、宽窄、轻重 3、根据物体的功能(用途)进行分类 如将物体分为玩具、学习用品、家具 4、根据物体的材料进行分类 如将物品分为木头的、塑料的、铁的 5、根据物体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 如把兔子和萝卜分为一类,把鱼和水分为一类 6、根据物体的物理属性进行分类 如把都有弹性的物体分为一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
科学活动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做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的,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各自的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
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创设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环境和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
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幼儿与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有效的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探究儿童成长发展和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其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对儿童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描述性研究,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言语、思维等方面的观察、案例分析,寻找到有意义的模式和规律。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探索性问题和问题初始阶段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方法是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测量,对儿童的某一方面进行量化和比较,发现规律和概率。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验证性问题和结论性研究中。
定量研究方法通常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观察研究等。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以及采集数据的适用工具等多种因素。
对于定量数据的收集,研究者需要确认采集数据的可靠、有效性以及规范化;对于定性数据的收集,研究者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行性。
总之,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和开发儿童潜能提供科学研究和理论支持。
研究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发现儿童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的有效方式,促进儿童更加健康、愉悦的成长。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案王爱星第一章绪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本章提要:本章包括科学与技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等四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难点:科学、技术的概念。
1、科学与技术(1)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2)科学与技术的功能科学技术有两个功能: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1)学前儿童与科学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将2——7岁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道理。
教师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
“天真理论”是儿童在学校学习之前已获得的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也被称之为“前概念”、“幼稚理论”、“直觉概念”等。
布鲁纳:认为儿童必须先通过操作具体实物发展概念,进而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符号表达概念的层次。
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他竭力倡导发现学习(发现法),并广泛地运用于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形状 颜色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
大小
要求幼儿获得有关个别物体和现象的以下信息:
(1)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 (2)观察个别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及两者关系 (3)观察个别物体相对的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4)观察个别物体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1.观察法——系统观察
指幼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对某一物体或某一 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主要用于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 程,以及气象变化,以 直观地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2.实验法
、仪器和设备,通过简单的演示和 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 种方法。
教师:桌上的食物你们吃过吗,它们是什么,
(2)幼儿观察、讨论它们的共同点。
教师: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
(3)教师总结:它们外面都有一层硬硬的壳,壳是闭合在一起的,拨 开硬壳就能看见里面的果肉了~
(4)集体讨论:水果与干果的不同。
教师:它们和水果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水果颜色新鲜,里面的水分比较多,所以叫水果,干果 外面是干硬的壳,水分很少,所以叫干果。桌上的这些食品都叫干 果。
2、看图了解干果的特点,种类和名称,知道更多的干果。 (1)引导幼儿观察棉花、大豆果实成熟的图片,讨论、了解干果的 种类和名称。 教师:这是什么,它们的果实怎样,是干果还是水果呢,它们和刚才我们 看到的这些干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地方,它们能吃吗,
(2)教师小结:它们都有干硬的外壳和水分很少的果肉。干果分成 两类。一种是裂果,果实成熟的时候外面的硬壳是裂开的。一种 是闭果。果实成熟的时候外面的硬壳没有裂开果肉藏在里面。有 的干果能吃,有的干果不能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早期科学阅读
4
分类与测量
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
确定某种方
法作为科学 活动的主要 方法应考虑 的因素
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幼儿园的客观环境条件
不同年龄儿童的 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一节 观察
观察
观察方法概述
指导要点
内涵
特点和作用
类型
(一)什么是观察
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
•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 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 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二、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活动时的指导要点
1. 教师首先要启发儿童的观察兴趣 • 兴趣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要通过多种
方式引起儿童的观察兴趣。 • (1)运用文学作品引起儿童兴趣 • 如,观察啄木鸟的活动之前,教师可以给儿童讲
一个故事。“小苹果树请医生”,由小苹果为老苹 果树请来的医生是啄木鸟,自然引出观察内容。也 可以用谜语的方式引出。 • (2)运用情境表演的方法引起兴趣 • (3)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观察的兴趣 • (4)从为儿童准备的材料入手,引起儿童观察兴趣
(四)学前儿童小实验的种类
一般有儿童操作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两种
1.儿童操作实验
▪ 儿童亲自动手操作,全过程参与 ▪实验性质比较简单 ▪ 常常带有游戏性
• 选用的设备材料要齐全、 够用,时间要充裕,并 具有安全性
1..教师演示实验
主要用于难度大,较为复杂 的实验;操作的动作要正确、 熟练,速度要慢,结合简洁、 明了的语言说明,实验结束 时,对过程进行小结
两种物体的相应
二 部分和整体性进
行比较观察
要求儿童以一种认
识过的物体与新的
观察对象进行比较
三
观察
对两种新的自然
物或科技产品进
四
行比较观察
长期系统性观察
• 内涵: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 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 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 整的认识。
• 一般在引导儿童观察、探索事物的生长、 变化过程时运用。
3.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的探索情况, 以便做出恰当的指导。
• 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 启发儿童的各个感官都参与观察活动
• 客观实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它们有着颜色、 气味、味道、大小、形状、冷热、声音、手感 等多方面的差异。
5.教会儿童全面有序的观察方法
• 一般可先对现象有一个整体、大致的认识,使学前儿 童先能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 掌握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 一个重要环节。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 指教师在组织儿童科学活动时,指导儿童学科学 的方法(怎么教);另一种是指儿童在科学活动 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怎么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哪些方法?
1
观察
2
科学实验
3
科技制作
5
科学游戏
6
种植与饲养
1. 帮助发展感知能力; 2. 观察活动为儿童提供了直接与周围世界接触的
机会,使儿童获得最直接、最具体地反映客观 事物的经验,把儿童带入学科学之门; 3. 观察法是学习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 科学方法和技能,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多角 度地审视观察对象,儿童可以学到科学的观察 方法和技能; 4. 观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5. 观察能激发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儿童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既学习了简单的 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观察分 析能力;
(4)儿童在操作过程中,易于发现问题,进一 步探索和设法解决问题,弥补了在自然条件下 观察的不足、有益于儿童的思考,发展细致的 观察力、思维力和培养科学兴趣。
(三)学前儿童科学实验的特点
• 为学前儿童所选择的科学实验的内容,应是生活中常 见的,在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能接受的科学 现象;
3.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分类 是指儿童根据自然物的各种特征和自然属性进行 分类。
(三)教师在组织儿童分类活动时的 指导要点
• 1.指导儿童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 类
• 2.帮助学前儿童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儿童自 己确定分类标准
• 3.提供给儿童充分的摆弄、尝试机会 • 4.利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对儿童
• 再着重观察它的主要方面乃至某些次要的、但是值得 注意的细节;
• 最后还要注意观察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 使学前儿童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 认识。
• 上面、下面、正面、侧面、远距离、近距离……
6.引导儿童在观察中学会比较不同事物的特征
(1)顺序观察法
• 就是根据观察对象外部结构的特点,有顺序地 进行观察,如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自左而右 或自右而左、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从外到内等有顺序 有层次地细心观察,使学前儿童对观察对象有 整体的、较全面的认识。
要考虑儿童的观察角度、使 用的设备大小、材料的代替 性等问题;教师应先做预备 性实验,以确保实验成功
• 2.幼儿操作实验
• 幼儿操作实验是由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 加实验的全过程。
• 主要用于操作比较容易、简单、带有游戏 性质的实验。
学前儿童科学实验的内容例举
植物生长实验
如种子发芽试验
M1
动物实验
•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交流的机会, 引导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描述探索的过程、方法和结果,以及在探索过 程中的感受。
8.指导儿童学习做观察记录
• 观察记录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儿童以绘画、 表格等形式,记录所观察的自然物、自然现象 和实验调查的结果。
• 观察记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对动植物的 生长发展变化作记录,也可以对天气变化作记 录,还可以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P85
2.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
•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首先必须通过感知觉,感知觉是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结果,它是认识世界 的开端
• 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通 过分析、综合,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在认 识新事物时,把新事物同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 观察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观察的类型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感官对物体进
行直接观察的方式。
一种是间接观察,是通过仪器间接的对物体 进行观察。
个别物体的观察 一
观察的类型
三 长期系统性观察
二 比较性观察
个别物体的观察
内涵:是指学前儿童通过对单个的物体(或一类物体)或现象的观察。
一
观察物体的形状、 颜色、大小。
第三节 科技制作
二、科技制作的准备 1.科技制作内容的准备 2.科技制作材料的准备 3.科学知识的准备 4.科学技能的准备
第三节 科技制作
三、科技制作的指导要点 1.使儿童明确制作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2.要让儿童自己探索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2.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时间。 3.教师要真正放手让儿童实验、操作、探索。 4.交代实验规则并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
二、学前儿童科学实验活动的指导要点
(一)学前儿童操作实验的指导
5.教师的演示讲解要清楚。 6.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探索的过程和
结果,记录实验结果。p90 7.在实验活动中,要注意安全卫生问题。
(2)比较观察法
• 是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对相似事 物中的不同因素,对不同事物中的相同因素进 行对照和辨别的一种方法。
引导儿童在观察中比较不同事物的特征
(3)典型特征观察法
• 是从物体的明显的特征入手开始观察,然 后再引导学前儿童对事物的全部进行观察 的一种方法。
7.鼓励儿童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和在活动 中的感受
第三节 科学制作
一、科学制作概述 (一)什么是儿童科技制作
科技制作是指学前儿童利用一定的材 料和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完成某种实物 制品的方法。
第三节 科技制作
第三节 科技制作
(二)分类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
分类的运用
就内容而言
就方法而言
挑选分类
根据特定标准分类
根据自己确定 的标准分类
外部特征
用途
材料
事物之间的联系
基本特征
(三)分类的类型
1.挑选分类 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 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
2.根据特定的标准分类
这是指根据活动的特定要求学习分类。可以根据一 个或者几个特征进行,是幼儿园运用较多的分类 形式。
• 观察的方法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 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 事物和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 ?
(二)学前儿童观察的特点
• 从无意性到有意性 • 从零碎的、片段的到完整的 • 从模糊的到精确的
(三)学前儿童观察的作用
第二节 科学实验
一、科学实验方法概述 (一)什么是儿童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也叫小实验,是指在人为控 制的条件下,利用一些材料,通过简单的 演示或操作,引起某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或 变化,帮助儿童观察、发现某一现象产生 的原因,了解事物间的联系,学习科学的 一种方法。
2. 教师要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 教师应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暗示性很强的提问方 式,较多采用开放性的启发式提问,使儿童从 多方位去思考和探索,让儿童在活动中感知、 操作、比较、思考和发现,充分调动儿童思维 的活跃性和探索的主动性。
• 如,“制作不倒翁”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让 儿童充分地观察摆弄不倒翁,然后提出问题引 导儿童思考:“你刚才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 么?”“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