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_郭建中
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 , 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 个明显的趋向 。 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 交际理论的烙印 ; 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 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 这两种倾向的结合 , 就把翻 译看 作是 一种 跨 文化 交际 的行 为 。 Christ iane Nord ( 1991) 干脆用“ 跨文化交际”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来替代 “ 翻译 ” 这一 术语 ; Holz-Manttari ( 1984 : 17) 甚 至用 “ 跨文化合作”(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来替 代“ 翻译” 。 Andre Lefevere ( 1992) 则 把翻译 看作“ 文化交融”( acculturation) ,而 R . Daniel Shaw ( 1988) 创 造了 “ t ranscult uration ”( 跨文 化交际) 这个词 。 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 言符号的转 换 , 而 是一种文 化转换的 模式 。 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 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 , 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 个语 言与 文化 之间关 系的 问题 。 正如 Juri
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 异化派” 提出如下的理由 : 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 异国文化 , 而且 , 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 目的 ; 2)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 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 ; 3)在目的语文化 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 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 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 流的作用 , 而且 , 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 ; 5)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 , 就不 能算是“ 忠实于原作” 。 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 归化派” 提 出了如下的理由 : 1)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 给目的语 , 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 ; 同样 , 试图 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 险的 。 因此 , 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 , 还 要克服文化的障碍 ; 2)因为翻译就是交际 , 因此 , 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 ; 而 文化冲突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误解 。 所以 , 译 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 , 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 ; 3)如果 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译文读者对现实世 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 , 读者就能更好地理 解译文 。 所以 , 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 成目的语文化 。 同时 , 译者也是“传播者” ; 在 跨文化交际中 , 他要消除隔阂 , 把源语文化的 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读者 ; 4)译者不应 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 强 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 界; 译者应尽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 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 ; 5)从交际的观 点看 , 在一种文化中有效的交际方式 , 在另一 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 ; 在翻译中 , 即使 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都能用“ 对等词” 译出来 , 也不一定能保证译文对译文读者所 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起的作用一 样或相似 , 因为译文读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 观念来理解译文 的内容 。 从某种 意义上来 说 , 译意就是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 取得“ 文化对等” 。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A.归化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
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归化与异化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Questions: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法的优点:1) smoothness in language;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翻译——异化与归化
,甚至会出现某些意思丧失的 情况 。但在直译 、意译中 ,不论选用哪一种,原文的内容都会得到忠实的表达 。如林 纤翻译的作品 ,我们只能说是归化翻译,不能称之为意译 ,因为他对原文进行了很多改 写与创造。这是两对术语的区别之一。 2)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二者不在一个层 次 上 ,后者指 导前者。《现 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说“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 题的门路 、程序等。”而“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 。” 方法和策略是有一定联系的,方法是策略指导下的具体做法,策略是指导方法的方针与 目标 。在归化和异化的指导下,译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译法,除直译 、意译外 ,还有夹 叙夹译 、音译 、编 译等多种方法。 因此,归化与异化跟直译与意译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把两 对术语混合使用 ,不利于范畴的规范化 ,不利于理论研究 ,也不利用于翻译实践 。
异 化 与 归 化
一 归化与异化的来源及其内涵
汉语中的归化与异化在英文中有两对术语与之对应:第一对是“assimilation and alienation”,第二对是“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 assimilation and alienation
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这对术语由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L.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是用以表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strategy)的。韦努蒂认为 domestication含有贬义,因为 “ it is identified with a policy common in dominant cultures which are ‘aggressively monolingual, unreceptive to the foreign ’, and which he describes as being ‘accustomed to fluent translations that invisibly inscribe foreign text with (target language) values and provides readers with narcissistic experience of recognizing their own culture in a cultural other’.”韦努蒂对domestication的界定与前面论及过的 assimilation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我们不得不注意domestication有更深层的含 义。韦努蒂认为选择这一翻译策略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更重要的 是因为两种文化不平等,为此他提出了“强势文化”(dominant culture)的概念, 他认为强势文化的排外性与强制性是选用这一策略的最主要的原因。当弱势文 化的语言翻译成强势文化的语言(主要是英语)时,为了得到强势文化读者的接 受与认同,就必须选用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内容与形式。因此,domestication 的 这层含义用到翻译策略上,则是强势文化为达到对弱势文化殖民统治的目的与 需要,重组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点,使之符合强势语言与文化的规范。这层意思 assimilation没有。 关于foreignization,韦努蒂把它看作是对domestication翻译策略的挑战, 其作用是“register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foreign text, sending the reader abroad.”这样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明确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接着,本文将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这两种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将提出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异化与归化的定义与特点在跨文化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异化翻译,顾名思义,倾向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直接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种策略强调源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源语言文化的尊重和保留,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拓宽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与异化翻译不同,归化翻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习惯。
归化翻译倾向于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熟悉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这种策略强调目标语言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旨在使源语言作品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目标语言读者的考虑和适应,使得读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和理解译文,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分析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让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它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首先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性,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归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中的对等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异域元素,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会感到过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翻译者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文化特色或异域风情在译文中被淡化或丢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得原文中的文化价值在译文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 文学修辞新景观. 1」 【] 经典手机短信.上海出版社. 2 〔 ] 朱 自清.荷塘月色. 3 〔」 4 王勃.腾王阁序. . [5 〕 手机短信大全.北京出版社.
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在 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 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 翻译应起到文化 交流的作用, 而且, 这也正是翻译的主要目的;译文如果 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 就不能算是忠实于“ 原作” 。
自的优点和缺点。 在此基拙上指出, 对于文化因素的处 这些成语、 惯用语 , 易于被读者理解, 读来比较地道 、 生 理, 不能走极端 , 要求译者在忠于原作者和忠于读者之 动, 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介绍异城文化, 从而达到文化交流 Love me ,love my dog. 译为“ 爱屋及乌” 。 的 目的。最后, 本文又指出在丈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异 To fish in the air. 译为“ 水底捞月” 。 化是必然的趋势。 。 To growlike mushrooms. 译为“ 雨后春笋” 。
文 化 翻 译 中 的 归 化 和 异 化
张丽 丽
( 中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 翻译 中对丈化 因素的处理一般 分 为归化 和异化 两种。本文就归化和异化展开讨论 , 出它们各 指 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对应 的说法 , 但表达不一 、 内涵一致的情况 比比皆是 , 注意 比较 , 用归化译法翻译
转化 , 当异化进行不下去时 , 就需要转化为归化;同样 , 在归化过程中, 一遇到有可能进行异化, 自然就转化为 异化。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和语言 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融合。 -
异化法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找到gon咖 (功夫),typhoon(台风),jiaozi(饺子)等从汉语到英语的异 化词; 同样也可以找到如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 悬在达摩克利斯头上的剑(the sword of Damocles)、 ( 象牙 塔(ivory tower)等由英语到汉语的异化词。可以说, 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我们将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化翻译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和应用这两种策略。
我们将总结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价值,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翻译目的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归宿,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归化翻译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减少源语言文化的陌生感,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归化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者会倾向于使用目标语言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和文化元素,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译文所传达的情境。
这种策略注重译文与目标语言文化的融合,旨在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在于,它能够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
同时,归化翻译还有助于传播目标语言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过度使用归化翻译策略可能导致源语言文化的某些独特元素丢失,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在实施归化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谨慎处理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色的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处理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归化翻译策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翻译手段,有助于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然而,译者在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文化元素的保留和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实现源语言文化元素与目标语言文化的有效融合。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异化1 研究缘起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ieiermacher)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其于1813年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其一是对读者进行引导,使之向作者接近,而作者本身是安居不懂的,其二则与之相反。
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这部著作中,作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即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以上述理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即“接近作者”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即“接近读者”这两个术语。
2 何谓归化和异化遵循“通顺原则”是归化翻译的本质,其以目的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翻译要“最贴近自然对等”,使之与目的语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相符合,使功能或动态对等得以实现。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翻译家,其是归化派的代表人物。
该派的观点是,由于差异存在于两种文化之中,若在译文中强加原文形式,势必会将理解上的困难带给目的语读者。
归化对语言形式特别注重,其将文化交流方面的屏障打破,使文化冲突得以避免,此外,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对译文有共鸣产生,但易使原文中的部分源语文化信息丢失,这是其缺点所在。
异化翻译挑战了归化翻译策略,其以源语为归宿处理源语中包含的文化习俗和语言形式等,使源语的“异国情调”在译文中突出。
异化派的典型代表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认为在风格上译文应一致于原文,且将原文之一突出出来。
异化对文化内容特别注重,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风情,使目的语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将源语文化帶入其中,不过文化交流障碍的存在是其缺点所在。
3 二者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译者对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进行翻译持不同观点,不过处在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归化策略。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加深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人们也越来越渴求异域文化,翻译中也更多应用异化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个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
在对这两个问题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它们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统一、互相作用的。
因此,两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统一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这样的文本传递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
Andre Lefevere 认为翻译就是一种“文化交融(acculturation)”,而Shaw Daniel则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跨文化交际)”这个词。
不同语言之间的区别除了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如此类的形式上,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
然而,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文化冲突又给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同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则是缓和这种文化冲突难度的主要方法,也是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有效方法。
本文试分析归化和异化出现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并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要取得翻译的最佳效果就应将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互为补充。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归化翻译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归化法更重视源语文化,而忽视借鉴译语文化,从表面上来看使得这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的可能性降低了,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们还应该看到归化的优势在于使译文读来比较地道和生动,将译语文化作为归宿点,同时又试图将源语文本完全纳入译语文化体系,这带来的直接受益就是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跨文化交流。
汉语里有许多成语或者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与之完全对应的翻译方法其实是很难的。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表达不一、内涵一致。
我们在翻译这些成语俗语的时候,应注意比较二者之间的内涵意义,用归化法来翻译则易于被读者理解,读起来比较地道、生动,同时可产生异曲同工之妙境。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
分类号学校代码!鳗鲤密级学号-20-**********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文化透视英语教程》为例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inrnllranslatlon-·--AcasestudyofEnglishThroughCulture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直鎏塑塾撞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0一一年五月’一一一DomesticationandF0relgnlZatlonln,-nlranSIatlon--·-AcasestudyofEnglishThroughCultureA砀esisSubmittedtoForeignStudiesCollegeOfHunan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ByYangLuUndertheSupervisionofProfessorXiaoYunchuChangsha,HunanMay,2011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将两种语言相互转换,传递文化信息,与文化密不可分。
作为文化传递的桥梁,译文既要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又要能传递源语文化。
这种文化的转化引起了归化与异化之争。
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各有长短,翻译时应慎重考虑。
归化翻译强调译者应该打破文化间的障碍,避免文化冲突,使译文能被读者接受。
异化翻译强调译文要重现源语语言文化,为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和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阐述归化与异化的发展问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归化和异化问题的由来以及两者的内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归化和异化在使用时是如何对立统一的;第三部分从翻译实践出发(以英译汉为主),举例说明了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应用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郭建中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 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
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
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 归化 与 异化 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Abstr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 n may be divided into tw o methods:SL culture -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 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 onglou M eng .T 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 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 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一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
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
公关论坛浅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文/王琪摘要:在各个国家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翻译对促进各国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在处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选择哪种翻译方法是由作者意图、读者对象、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实践中使用哪一种方法还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论文通过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深入探讨,以期让翻译工作者更深入了解两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日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在国与国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国与国文化的交流互鉴。
关键词:归化法;异化法;跨文化交际;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紧密,在当今这个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翻译对实现各民族的融合、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工作已经不再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文化对语言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文化下,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与汉语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甚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相对来讲比较困难的工作,很多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
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
一、何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可以分成两种对立的看法,即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一归化、异化的概念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Nin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
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归化与异化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应用
2、习俗不同文化的习俗也存在差异
2、加入隐喻加入隐喻是一种在翻译中通过使用比喻来描述源语言文化因素的 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文化的某些特定元素。 例如,在英文中,“time is money”这一表达方式在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说 法。此时,可以使用加入隐喻的方法将其翻译为“时间就是金钱”,这样更符合 中文的表达习惯。
基本内容
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 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 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确保中华文化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得以完整呈现。
2、习俗不同文化的习俗也存在差异
3、比较比较是一种在翻译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因素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彼 此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言文化的特点,同时 避免对源语言文化的误解或歪曲。例如,在翻译中,可以将中文的“龙”与英文 的“dragon”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文化符号的异同点。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标题:论杰克伦敦及《野性的呼唤》中“个人奋斗主义”的体现 杰克·伦敦,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人 物形象,广受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激情,尤其是他 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这部作品以狗为主角,讲述了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从文 明社会逐渐回归野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伦敦对“个人奋斗主 义”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诠释。
基本内容
面对挑战,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翻译策略的优化尤为关键。以下是一些 建议: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Venuti,1995:20)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从这个界定来看,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但异化、归化似乎更加原则化。
异化(foreignizing)和归化(domesticating)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异化是要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归化则是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
一、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的经历相似性造就了文化的可译性。
就这点来讲,奈达(Nida)曾讲过“所有的人类都要吃饭、工作、睡觉和生育,他们制造如家俱、工具及车辆等器物。
他们还组成家庭、家族、内部集团和外部集团、国家以及国家间的组织。
他们对于宇宙、价值、宗教和超自然力有着意识上的相似性。
事实上,世界上不同人群的相同之处远远超过相异之处。
”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才使得不同文化的人民可以相互理解,使翻译成为可能。
奈达因此指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使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远远多于使之相疏离的因素,这是产生交流的基础。
”许多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表达,都可以在另一文化中找到几乎同样的表达,成为文化可译性的最好佐证。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尤为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准确性和读者的理解。
文化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主要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现象,分析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实现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深入剖析具体翻译案例,本文希望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又称为“外向翻译”或“异语翻译”,是翻译中的一种重要策略。
其核心思想是尽量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以展示源语的独特性和异域风情。
在异化翻译中,译者倾向于让读者去适应源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而不是将源语迁就于目标语的习惯。
异化翻译策略在处理文化因素时,特别注重保持源语文化的异质性。
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即使某些表达方式在目标语中并不常见或难以理解,译者也会选择保留这些特色,而不是简单地用目标语的惯用表达来替代。
这种策略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让读者有机会接触和认识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然而,异化翻译策略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有些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可能在目标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
这可能导致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感到困惑或不解。
过度的异化也可能导致译文过于生硬和晦涩,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因此,在使用异化翻译策略时,译者需要谨慎权衡。
他们需要在保持源语文化特色的尽量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理解,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和调整。
异化翻译策略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有助于展示源语的文化独特性和促进文化交流。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一策略,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三、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与异化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它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翻译跨文化基础知识总结
翻译基础知识总结1.异化(foreignization) 和归化(domestication)保留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形象色彩,叫异化,读者通过这样的译文可以感受到异域文化的东西。
例如,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鳄鱼泪,就是异化的翻译方法;舍弃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形象色彩,取而代之用译文的文化色彩,或者牺牲这种文化色彩而只翻译出其意义就是归化,就是让原文“归顺”于译文。
例如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假惺惺的眼泪,就是归化的翻译方法。
2.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即照着原文直接翻译,例如藏龙卧虎– Hidden dragons and hidden tigers. 意译就是抛弃原文形式而只传达其意义,例如Dutch courage –酒后之勇3.音译(transliteration) 比如:store –士多cheese –汁斯风水–fungshui4.翻译的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faithful to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source text;“达”指的是译文语言流畅自然而不生硬阻滞(the translation or target text should be natural and expressive);“雅”指的是译文译文语言风格尽可能贴近原文风格。
5.词类的转化conversion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根据表达需要,在翻译中,往往需要进行词类的转化,此外,还包括抽象与具体的转化。
6.增添法amplification 比如:增添连接词、范畴词、冠词、介词等等7.省略法omission比如:省略连接词、范畴词、冠词、介词等等8.汉语是意合(parataxis)语言,分句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covert),英语是形合(hypotaxis) 语言,分句之间关系还是显性的(overt)9.英语的54种基本句型:SV / SVC / SVO / SVOO / SVOC (参考教材15面)10.比较来说,汉语是动态(dynamic) 语言英语是静态( static) 语言;汉语更喜欢使用有灵主语(及人或其他有生命的词作主语animate subject),英语更喜欢无灵主语(inaminate subject),例如:The sight of the photo reminded me of ...(参考教材31面)11.句子层次来说,英译汉常要分division, 汉译英常要合combination.翻译部分题型:一、篇章汉译英(15分):请注意词的处理技巧的恰当运用,以及句子的组合。
文化因素翻译策略选择:归化与异化
文化因素翻译策略选择:归化与异化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不仅需要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也要能够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长期以来,翻译界在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时,出现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即“归化”与“异化”。
但无论是“译入”或是“译出”,都必须尽力确保源语文化的转换,不能单一地提倡“归化”或“异化”。
译者需要具体考虑到文本类型和译者态度这两个影响因素,选择不同的文化翻译策略,进而促使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翻译;归化与异化;影响因素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已成为共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
学习并掌握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便无从谈起。
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他做的文化比较要比一般人更加细致,深入(转引自郭建中,1999:2)。
我们知道,译者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时,在很多情况下,难以找到意义、语境、适用范围、感情色彩和影响作用等都相当的“真正对等”。
那么在处理这类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时,译者就必须视情况选择不同的文化策略。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为基点,思考文本类型和译者态度这两个影响因素对文本中文化翻译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探究“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如何互为补充,将源语中的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实现文化交流与发展。
一、归化与异化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的功能对等论强调“归化”的翻译策略。
他认为,语言与语言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的语言具有同等的表现力,即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Nida, 1993)。
翻译策略应以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文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加以比较”(Nida, 19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枣庄学院外国语系 姜大维[摘 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本文将运用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跨文化翻译当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
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归化 异化 一.引言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
因此翻译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翻译,是所有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
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
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
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1.归化法N ida可以算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
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认为译文的表达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
同时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
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在译文读者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 ago n”,一些译者译为“four-tig ers”,堪称佳译。
按照柯平在《释义・归化和回译》的说法,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的一种方法。
通常的做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
”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
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
例如:A n ho ur in t he mo rning is w o rth tw o in the evening。
译为“一日之计在于晨”。
L ov e me,lov 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2.异化法L aw 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刻意地在译文中突出原文风格和其他方面之异,并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
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源语文化既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也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个桥梁。
和归化的做法相反,异化是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直译派主张的“保留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
”现代汉语中异化翻译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
如ballet译作“芭蕾舞”,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 K”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
如“cro 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 n oliv e branch”译作“橄榄枝”,“the co ld w ar”译作“冷战”等等。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
三.归化法与异化法在实践中的运用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选择异化还是归化,还是兼而有之,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译者的价值取向,甚至批评者的态度等等。
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
下面就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作简单分析。
1.翻译目的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正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M anttar i所说,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
”根据该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换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其它法则如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源语的社会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
如果主要目的是消遣、取悦译文读者,并力图避免其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冲突,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
例如,杨宪益夫妇在把《红楼梦》这部有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经典著作译成英语时,就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保留源语(汉语)文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与此相反,霍克斯(David Haw 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为了取悦英语读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对—119—源语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大幅度的归化处理。
例如,他将源语中的“癞哈蟆想天鹅吃”归化为:A case of“the toad o n the gr ound w aiting to eat the g oo se in t he sky”.即用英语“go ose”(鹅)的形象替代了源语中“天鹅”(swan)的形象,目的是为了适应英语读者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和审美观。
这种归化译法虽然牺牲了源语中的文化形象,但意义比较接近原文,因其通俗易懂,更易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但是,如果归化过度,则可能产生误导。
比如Hawkes的归化译法有时就达到了过度的地步。
他将《红楼梦》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直接借用了英语谚语“M an pr oposes,G od dispo se”,未做任何改动(杨译:M an pr oposes,Heav en dispo ses)。
这样,他就把源语里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把一个信佛的人变成了一个信基督教的人。
与此相应,异化翻译时也有“度”的问题。
恰当的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并能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手法,也是对原文的一种忠实。
但是,如果过度异化,不加区别地对原文照搬,则可能使译文诘屈聱牙,不具可读性,甚至加重语言和文化的污染,破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
因此,把握好“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2.文本类型不同的文本类型也往往要求译者遵循不同的翻译原则。
根据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N ewm ar的分类方法,文本可分为真实性和虚构性两类。
真实性题材的文本,又称非文学文本,主要以事实资料为本,求实存真,如科技作品、新闻报道等。
翻译这类文本时,由于追求的是内容的准确和语言的流畅,并不在乎异国情调,因而宜采用归化为主的原则,以利于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快捷。
虚构性题材的文本,又称文学文本,多与思想精神领域及想象中的事物打交道,涉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较多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习俗。
翻译这类文本时,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原则,尽量保存原文风貌,尽可能多的把源语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以利于文化对话和文化交流。
例如,将四书五经译成英语时,就宜遵循异化原则,可通过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加意译、音译加释义等具体途径,将原文中深邃的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另外,在进行文学文本的翻译时,还需注意原作语言形式的意义,像语言风格、篇章结构等都构成作品整体意义的一部分。
原著的形式具有意义,译文的形式也应尽量与之保持一致,通过异化处理,尽可能保留原作风貌,忠实全面地传达出原作的所有意义,以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当然,如果原著的形式实难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如英语中的有些异形诗,译成汉语时往往很难再现其形式及其象征意义),就可考虑作一定的变通或适当的归化,比如把原作语言形式上的一部分信息转移到内容上,通过增加译文长度来保证原文的意义尽可能少受损失。
由此可见,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策略,在翻译中适用于不同的文本,满足不同的需求,起着不同的作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且相辅相成。
3.读者的地位和作用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是翻译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N ida关于翻译要以“为读者服务为中心”的观点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传统上,有学者将读者分为三类:很有文化、略有文化和没有文化。
当翻译对象是很有文化的读者群时,宜采取异化为主的策略。
若对象是略有文化或没有文化的读者群时,则采用归化译法为主,以减少译文读者的理解困难。
表面上看,这样的翻译似乎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群的需要,但本质上看,这种翻译原则是在迁就译读者,而非开启译文读者,是把读者当成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尤其是后者即归化译法,不仅牺牲了源语文化,掩盖了文化差异,而且剥夺了译文读者了解外部世界和理解学习异国文化的机会,有碍于文化的接触、碰撞和互渗互补。
如果把读者看成是没有期待视野的消极接受者,译者就会采用归化译法。
由于译者有意掩盖了文化障碍,减少了阅读困难,归化式的译文阅读起来的确要顺利轻松得多。
但其弊端却颇多,如不利于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利于帮助读者客观正确地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若长期处于这种被蒙蔽的文化无知之中,读者便极易产生错误的文化认知心理,以为天下文化皆如此,不存在多少文化差异。
于是,恶性循环。
由于缺乏应有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修养,当真某一天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强烈的文化差异时,这样的读者便很容易发生文化休克。
因此,充分肯定译文读者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遵循异化为主的原则进行翻译,有助于译文读者拓宽视野、促进阅读中的视野融合;视野的融合不仅促进文化交流的进展,也使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更为容易。
四.结论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的讨论没有结束,还会继续下去,我们应从跨文化的视野去思考异化/归化问题,这样,它的影响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