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专项题库】 专项练习四 论述题【圣才出品】
【历史】部编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部编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练习题(含答案)一、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请依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能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各国采取的对策。
)【答案】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给分要点:体现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反映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及采取的对策:史实正确,表述完整。
若小短文不足80字,酌情扣分。
参考范文:当今时代的主题为和平与发展。
联合国的成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消除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
但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着和平发展的步伐。
各国应加强平等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严峻挑战。
【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中提示词:联合国旗帜、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雾霾。
根据问题要求,用史实反映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以及两大组织同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联系。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但是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和霸权主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
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推动经济全球化。
为了协调各国之间的经历发展和贸易往来,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消除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着和平发展的步伐。
各国应加强平等合作与沟通,共同应对严峻挑战。
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是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
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在带领各国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这不是我个人的战斗,也不仅仅是以色列领导人的战斗。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练习3-4)【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三简答题1.简述《开罗宣言》主要内容及其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特殊地位。
[复旦大学2015年研]答:开罗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结束后三国发表了《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确立了中国世界四强的地位,对中国政治上而言意义重大。
在战略方面,虽然会上决议和承诺许多未予实行,行动计划一再延期和更改,但最终仍达成中、英、美三国联手反攻日本的目的。
会议通过的《开罗宣言》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威望,为战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提供了重要的法理依据。
(1)《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①《开罗宣言》郑重声明,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并惩罚日本的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并“决定在相当时期内,使朝鲜自由独立”。
开罗会议肯定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使中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树立起来。
但是,罗斯福为了说服斯大林参加对日作战,趁机要求蒋介石开放大连为自由港,蒋介石表示愿意考虑。
②《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团结合作、彻底打败日本的决心和途径,打击了法西斯日本的侵略气焰,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之一。
但是,宣言只规定剥夺日本占领的太平洋岛屿的统治权,却不谈如何处理;关于朝鲜独立日期的规定含糊不清;对香港的地位亦未做出明确规定等。
(2)《开罗宣言》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特殊地位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为中国战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了依据。
据此,中国不但名正言顺地收回了被日本占领的大陆领土,而且收回日本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从中国窃取的长达50年之久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从而恢复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开罗宣言》虽未明确钓鱼岛的归属,但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是包含在“台湾”地区中的。
【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历史】人教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一、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逐渐放弃了侵略的发展方式,和平发展方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
这些国家通过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组织来获取实现本国繁荣所需的各种资源。
这些国家间的竞争也由过去的军事、政治竞争转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材料二: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和平方式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如何改变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规则,做到发展成果共享,确保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是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因为只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是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的根本之道。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世界各国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并概括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当今世界的不均衡发展。
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世界的均衡发展?(3)请举出一个现代中国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事例。
【答案】(1)和平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促使国家间竞争领域发生变化。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共享发展成果,合作共赢。
(3)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等。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逐渐放弃了侵略的发展方式,和平发展方式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
这些国家通过参与全球性或区域性组织来获取实现本国繁荣所需的各种资源。
这些国家间的竞争也由过去的军事政治竞争转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竞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各国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是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促使国家间竞争领域发生变化。
(2)依据材料二“我们也应看到,在当前和平方式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如何改变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规则,做到发展成果共享,确保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这是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因为只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是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的根本之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的不均衡发展例如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要想实现世界的均衡发展,应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共享发展成果,合作共赢。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练习四 论述题)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态势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研]答:20世纪70年代,冷战局势逐渐变为“苏攻美守”态势,其原因在于国际格局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具体内容如下:(1)“苏攻美守”态势形成的原因①由于朝鲜战争的失利以及长期深陷越南战争,对经济和军事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和军事实力下降。
②苏联通过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在实力方面已不比美国逊色,西欧的独立自主意识越发的加强,美国难以控制。
同时,第三世界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运动层出不穷,对美国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③苏联的实力逐步上升,它利用美国实力下滑、霸权不稳的时期推行全球扩张主义,打着“东西方缓和”的旗号推行霸权政策和大国沙文主义,所以形成了70年代苏攻美守的局面。
(2)“苏攻美守”态势的表现①美国的表现美国国力下滑,由攻转守的表现:a.接受苏联建议,召集了由苏联、东欧、西欧及北美国家参加的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后来成为对欧洲安全有重要意义的机构及东西重要的合作论坛。
b.尼克松主义出台。
1969年,尼克松提出了“美将继续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但希望防务由盟国承担”的关岛主义,进而于1971年,把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作为美国的全球战略。
有“实力、谈判、伙伴”三大支柱;实力是后盾,谈判是手段,伙伴是核心,并利用中苏矛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②苏联的表现苏联转为攻势的具体表现:a.掩盖1968年入侵捷克的实质,抛出勃列日列夫主义,即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大国特殊责任论和利益有关论等论调。
无不彰显出其推行全球霸权扩张的意图。
b.苏联一改战后积极推动裁军与欧洲安全的立场。
在1973年的中欧裁军会议上与美国由于欧洲力量对比评估不足,在裁军原则、监督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未达成任何成果。
③1979年入侵阿富汗。
(3)“苏攻美守”态势的影响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①苏联的霸权主义扩张;②西欧在独立发展过程中独立性进一步增强;③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形势的相对缓和,展开了争取独立,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努力;④中美建交,也使国际格局出现了新局面。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试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
答:(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刚刚结束不久,为了迎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做出了原则规定。
其对外政策主要包括:①三大外交方针a.“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在我国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即“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逐步加以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c.“一边倒”宣布新中国将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
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它很有可能像当年对付苏维埃俄国那样,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
为了防止帝国主义重演故技,新中国必须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并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在一起。
②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原则和政策a.“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b.“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c.“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
[复旦大学2017年研]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美苏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准备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这一时期的美苏关系的特点再次重现了“美攻苏守”的特点。
(1)里根主义:美国重振霸权的新起点1980年里根上台之时,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
里根政府改变了尼克松以来对苏缓和的对外战略,通过大张旗鼓的重振美国军备并在国际上对苏联采取挑战性姿态,改变了美国的被动局面,重新确立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并使美国在某些方面略占优势。
“里根战略”实质上是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的战略,其主要内容为:①在政治领域,里根政府推行“里根主义”。
其基本思想是不承认尼克松提出的世界力量已经“多极化”了的现实,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里根竭力强调东西方矛盾的重要性,推动整个国际形势向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方向发展。
美国政府推行“里根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低烈度战争”,即指美国在不触及美苏核战争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向苏联发起进攻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略。
里根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战略,达到既能抑制苏联扩张,又能避免美苏之间发生正面战争的目的。
②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以实力为后盾,谋取新的战略优势。
里根政府的战略意图是:打破美苏核均衡,把太空辟为除海陆空外的第四个战略领地,抢占“高边疆”的控制权;利用美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达到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政治上“以压诱变”的目标;以开发宇宙为契机,以“星球大战”计划为核心,构筑美国的高技术优势。
国际关系历史试题及答案
国际关系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被称为:A. 热战B. 冷战C. 热和平D. 冷和平答案:B2. 联合国成立于哪一年?A. 1942年B. 1945年C. 1948年D. 1950年答案:B3.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A. 中国B. 法国C. 德国D. 俄罗斯答案:C4. 以下哪场战争标志着冷战的结束?A. 朝鲜战争B. 越南战争C. 阿富汗战争D. 苏联解体答案:D5. 一战结束后,哪个条约被用来惩罚德国?A. 凡尔赛条约B. 巴黎条约C. 柏林条约D. 伦敦条约答案:A6. 以下哪个国家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A. 英国B. 法国C. 美国D. 加拿大答案:B7. 20世纪60年代,哪个国家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A. 苏联B. 美国C. 英国D. 法国8.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A. 马歇尔计划B. 罗马条约C. 柏林墙倒塌D. 欧盟成立答案:B9. 一战中,哪个国家是同盟国的领导者?A. 德国B. 英国C. 法国D. 俄国答案:A10.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G7成员国?B. 英国C. 中国D. 日本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事件是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A. 朝鲜战争B. 越南战争C. 古巴导弹危机D. 伊拉克战争答案:ABC12. 以下哪些国家是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A. 中国C. 法国D. 日本答案:ABC13. 以下哪些因素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 民族主义B. 军备竞赛C. 帝国主义竞争D. 经济危机答案:ABC14. 以下哪些是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主要对抗领域?A. 军事对抗B. 意识形态对抗C. 经济对抗D. 文化对抗答案:ABCD15. 以下哪些是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A. 联合国B. 世界银行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 世界卫生组织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一战结束后,德国被迫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该条约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军事力量。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概念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二、概念题1.星球大战计划答:星球大战计划是指里根1983年3月23日在关于国防开支和防务技术的电视讲话中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
该计划是把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国土之前,以求达到消除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的目的。
他说战略防御计划是“减少核战争危险的途径”。
战略防御计划的目的和性质如下:①发展有效的防御对付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以美国的技术优势,谋求建立一个“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世界”。
②战略防御计划仍然是威慑。
过去是利用核报复来威慑,使敌手不敢轻易发动侵略。
美国“必须谋求另外一种遏止战争发生的手段”。
美国要设法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迅速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局面,而“更加依靠不威胁任何人的防御系统”,即战略防御计划。
③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研究计划”,目的在于“寻找方法,为遏止侵略、加强局势的稳定和增进美国和我们的盟友的安全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
④战略防御计划是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使美国和苏联科研稳妥地同意进行大量削减、甚至最终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的核弹头”的有效途径。
⑤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需要盟国的合作。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
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的转变。
美国制定与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也是对苏联发展核力量和防御项目的反应。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在美国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重视与不同的反响。
2.里根主义答:里根主义是指里根政府时期美国要承担抵抗苏联及由它支持的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侵略”,支持反共产主义的起义并击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纲领。
作为里根主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
里根主义的针对性是极为明确的,这就是抵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是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而不让苏联染指。
其主要内容是:①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练习二 概念题)
专项练习二概念题1.富尔顿演说[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研]答:富尔顿演说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一篇演讲。
二战之后,对苏“遏制政策”成为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问美国。
3月5日,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丘吉尔来到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讲。
丘吉尔在演说中首次提出了“铁幕”的概念。
他强调,东欧和中欧国家都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且共产主义“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
同时,邱吉尔呼吁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应当“团结一致”,并与美国建立“特殊的关系”,保护自身安全。
美国政府借此演说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同时该演说也表达了英国企图借助美国的力量在欧洲抗衡苏联的愿望。
富尔顿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2.奥地利国家条约[国际关系学院2016年研]答:奥地利国家条约全称《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亦称《维也纳国家条约》,是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采取了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
在经过协商之后,奥地利政府与苏美英法四国的外交代表于1955年5月15日签署的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宣布1938年同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有关的条约、规定均为非法,恢复合并前的领土主权;②禁止从经济和政治上同德国合并;③成立民主政府,尊重人权和境内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承认一切民主机构的合法权利;④解散法西斯组织,杜绝其复活;⑤不得拥有、制造和试验原子武器及条约规定的其他武器;⑥1946、1947年盟军占领当局的管理规定于本条约生效之日废止;⑦其他关于多瑙河航行权以及财产、经济等问题的处理办法。
次日,奥地利国民议会通过了关于奥永久中立的根本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奥地利问题的妥善解决,打消了西方世界对苏联缓和意图的怀疑,为四国首脑会议铺平了道路。
北大国际关系史考研-《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第一编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第一章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一.美苏在东欧问题上的不同二.西方与苏联的裂痕三.德国赔款问题与德国问题的产生:柏林事件的发生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一.美国的独一无二地位二.西欧战后的羸弱三.马歇尔计划的产生四.北约的产生与西欧联合的初步浮现第三章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一.苏联的大国实力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三.情报局事件与苏南关系的破产四.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第四章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第五章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二.新中国成立对亚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第二编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第六章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敌视中国政策的体现二.美国支持印度支那地区战争三.美台防御条约四.多米诺骨牌理论第七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一.舒曼计划与煤钢共同体二.罗马条约与共同体的成立三.联合的欧洲与法德和解四.联合欧洲的意义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一.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变化二.赫鲁晓夫推动对美缓和三.三和路线的提出第九章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万隆会议与亚非民族革命第三编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第十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的成因与国际政治机理第十一章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实力增强后的欧日更加自主,仍依附于美国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一.中苏关系恶化的成因二.波匈事件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四.勃列日涅夫主义第十三章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编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一,美苏缓和的成因二、美苏缓和的意义和影响三、美苏缓和中的持续斗争第十五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第十七章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中美和解与建交高潮第五编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第十八章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一.卡特主义与里根主义二.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三.多极化的发展与美国冷战结束后的外交第十九章第三世界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斗争几个国家集团第二十章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一.中苏关系正常化二.中日关系的发展新祥旭提供三.中美关系的波折四.中欧关系的良好发展五.中俄关系的推进冷战后的国际关系(1990—2000)第二十一章转换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与美国的独大第二十二章第三世界的动荡与发展中东和非洲的动乱,拉美的失去的十年第二十三章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大外交》第十四讲苏德协议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条约的影响与评价第十五讲美国重回战场美国为什么参与二战第十六讲三种和平途径二战后的欧洲如何实现和平第十七讲冷战开始:冷战为什么会发生第十八讲遏制政策的成功与苦痛:对其评价第十九讲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鲜战争第二十讲与共产党人的谈判:阿斐纳,丘吉尔与艾森豪威尔对三位历史人物的介绍与评价第二十一讲避开遏制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第二次中东战争与美苏关系第二十二讲匈牙利事件:欧洲的剧变苏联控制的减弱第二十三章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柏林危机两次危机大的背景与解决第二十四章西方联盟的概念:麦克米伦、戴高乐、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第二十五章越南:陷入泥淖,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第二十六章越南:走向绝望,肯尼迪与约翰逊第二十七章越南:解脱,尼克松第二十八章地缘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第二十九章国际紧张关系的缓和与不满缓和者第三十章冷战的结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第三十一章关于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新祥旭提供在此段时间的学习中,任务较重;需要不断记忆长时间的国际关系相关事实;并作出相关评价。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星球大战计划”2.《欧洲联盟条约》3.宫泽主义4.东盟地区论坛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布什的超越遏制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简述中日关系四原则。
3.简述二战后德国的统一。
4.简述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实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分析欧洲一体化的动因、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2.试简述当今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并论述中国在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星球大战计划”答: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以太空为基地的战略防御计划。
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正式提出进行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
经政府高级官员和转借的详细论证之后,里根总统于1984年1月6日以总统国家安全决定第119号指令下达,白宫于1985年1月正式公布该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保证美国及其盟国领土不受苏联核武器的攻击。
这一防御系统包括监测,跟踪,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指挥,控制,同心,以及后勤保障等五大部分。
他通过部署在太空的几百颗装有传感器的地球同步卫星俯视整个地球表面,同时利用先进的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电磁炮及常规反弹道导弹等构成多层防御网。
一旦苏联发射的洲际导弹袭来,在其飞行的每个阶段都可遭到美国不同层次防御系统的拦截,将其摧毁。
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苏和力量对呈现“恐怖平衡”,双方都具有摧毁对方能力的情况下,美国为瓦解苏联对美国实行核打击的能力而提出的。
美国企图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对苏联的空间技术优势,夺取宇宙空间这个当今军事上的“制高点”,以重建美国的军事霸权。
星球大战计划地提出标志着美苏在更高层次进行新的军备竞赛,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典型题详解(填空题)【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二战后初期,战胜国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国签订了和约。
【答案】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解析】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签署的《巴黎五国条约》是反法西斯各同盟国和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签署的和约,里面对五国做出了制裁处理,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和赔款条款规定。
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______年、______年、______年签订的。
【答案】《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1972、1979、1982【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3.英国三环外交的三环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基础是______。
【答案】英联邦、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英美特殊关系【解析】194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
他说: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政策思想,被当时英国艾德礼政府所接受,成为英国外交的指导方针。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尤里卡计”划2.光华寮案3.“双头鹰”外交4.海湾战争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2.简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和过程3.简述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的主要内容。
4.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参与和扩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比较分析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2.论述中俄建立“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尤里卡计”划答:尤里卡计划(EURECA)是指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5年4月17日提出建立“欧洲研究协调机构”的缩写。
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5年4月4日首先提出尤里卡计划的建议,这个倡议一提出,迅即得到广大媒体十分积极的反响,并得到6月在米兰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的全力支持。
根据米兰首脑会议的决定,7月17日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尤里卡”部长级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欧共体12国和奥地利、瑞士、挪威、瑞典、芬兰共17国的外长和科研部长,以及欧共体执委会的代表。
与会者一致赞成“尤里卡”计划,并在18日发表的最后公报中宣布,“尤里卡”自即日起正式诞生。
“尤里卡”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它最显著的优点是,它不是一个确立了项目的研究计划,而是一个供欧洲合作的“开放框架”,实行“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参加单位自立地选题和确立合作伙伴、合作范围及合作方式。
“尤里卡”计划发展顺利。
它不仅促进了“工艺欧洲”的形成,振奋了西欧“联合自强”的精神,而且也给西欧开展科技合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2.光华寮案答:“光华寮”(注:“寮”在日语里是宿舍的意思)是一栋位于日本京都市的5层公寓。
原为二战时京都大学为中国留学生租赁的学生宿舍。
1950年,前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用变卖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掠夺物资的公款买下该房产,并由台湾当局“驻日大使馆”于1961年以“中华民国”名义在日本进行了房产登记。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填空题典型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典型题详解(下册)一、填空题1.卡特政府推行“三边主义”的三边具体是指______。
【答案】美国、西欧和日本【解析】卡特推行三边主义,注重调整与发展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三边关系,更多关注第三世界事务,实施人权外交。
2.《单一欧洲法令》是______年通过的,是______年签署的,是______生效的,其主要目标是建立______。
【答案】1985;1986;1987;单一欧洲市场【解析】1985年12月2~3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卢森堡举行,最后通过了《欧洲政治合作草案》,并就修改《罗马条约》的内容达成协议,写成《欧洲统一文件》(又称《单一欧洲文件》或《单一欧洲法令》)。
1986年2月17日,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举行《欧洲统一文件》签字仪式。
1987年7月1日才开始生效。
《罗马条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单一欧洲法令》是其修改的内容,故《单一欧洲法令》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
3.1989年12月初,美苏首脑在______举行非正式会晤,宣布东西方“冷战时代结束”。
【答案】马耳他【解析】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
4.欧盟的三大支柱为______、______、______。
“马约”的正式名称是______,包括两个具体的条约______和______,其生效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欧洲共同体;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内政和司法合作;《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1993【解析】根据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由三大支柱组成。
第一支柱为“欧洲各大共同体”,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政策。
第二支柱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涉及外交、军事等政策。
第三支柱为“刑事领域警务与司法合作”,涉及共同合作打击刑事犯罪。
该支柱前身是“司法与内政事务部门”。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笔记(第三世界的动荡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十二章第三世界的动荡与发展一、西亚、非洲的国际关系1.海湾战争(1)战争背景①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大举入侵其邻国科威特,并迅速占领科威特全境。
8日,伊拉克宣布兼并科威特,将其作为自己的第19个省。
②东西方冷战正走向终结,各热点问题纷纷降温。
③联合国安理会连续通过决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拒绝承认伊对科的兼并,决定对伊实行全面的武器禁运和经济封锁,以迫使伊军撤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和独立。
④布什政府决定全力干预海湾危机,通过打击伊拉克确立美国“冷战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a.向海湾地区派遣美军部队,以阻止伊军进一步入侵沙特。
b.展开紧张的外交活动,组织、完善对伊拉克的国际孤立和制裁。
⑤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从事实上是批准对伊采取军事行动。
⑥面对国际社会的谋求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和压力,以及美国的军事威胁,伊拉克仍拒绝从科威特撤军,拒绝执行联合国的各项决议。
(2)战争经过①1991年1月17日,美国宣布开始实施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对伊作战行动,海湾战争终于爆发。
伊拉克亦宣布展开“战争之母”行动,向沙特和以色列发射地对地导弹。
②2月24日,多国部队发起了地面进攻。
伊军只经过轻微抵抗即开始全线撤退,多国部队顺利解放科威特并攻入伊拉克南部。
③27日,伊拉克致信联合国安理会,表示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有关伊科问题的所有决议,同意从科撤军,请求停火。
④28日,因担心过分削弱伊军力量将导致伊拉克的解体,使伊朗在海湾地区坐大,美国宣布停火。
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全胜而告结束。
联合国安理会随即通过686、687号决议,规定了对伊拉克正式停火的条件。
伊拉克方面表示无条件接受。
(3)战争的后续战争失败使伊拉克一度面临崩溃。
但萨达姆总统利用各种手段最终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此后,美伊在武器核查、禁飞区控制等问题上不断发生对抗。
1992年4月,联合国伊科划界委员会正式确定了两国边界。
但伊拉克拒绝接受,引起美英等国的强烈不满。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97国际关系综合考研真题2013年国际关系学院711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总共60分)1.东方战线2.开罗会议3.美苏戴维营会谈4.非洲统一组织5.“六·五”战争6.“尤里卡”计划二、简答题(每题15分,总共30分)1.简析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处置及其战略后果2.简评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及其影响三、论述题(每题30分,总共60分)1.试评析中苏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源及其影响2.试比较肯尼迪与卡特两任美国政府对第三世界政策的异同参考答案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总共60分)1.东方战线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
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年9月17同,苏联发表声明,称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和要保护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遂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
通过苏芬战争,苏联于1940年3月取得芬兰部分领土,获得汉科半岛租借权。
1940年6月,苏联分别照会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提出改组政府和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得到同意。
随后波罗的海三国分别通过议会选举新政府并入苏联。
1940年6月,苏联出兵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将其并入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约3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
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以强欺弱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2.开罗会议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同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题库简答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三简答题1.简述尼克松外交三原则。
答: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不久,即在关岛发表谈话,表示美国要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
1970年2月,尼克松在向国会提出外交政策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
(1)尼克松外交三原则具体表现为:①以“伙伴关系”为核心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它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②以实力为后盾尼克松强调,美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力量,实施有效的威慑。
美国的实力不仅表现在军事力量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的意识形态之中。
③以谈判为手段尼克松认为,国际局势的巨大变化,对抗时代让位于谈判时代。
谈判是美国处理同共产党国家关系的主要途径。
(2)作用尼克松推行现实主义外交,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推行的外交是美国战后外交的一次重大调整,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简述《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内容及评价。
答:《反弹道导弹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
1972年5月26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1)《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内容《反弹道导弹条约》共16款,其中重要的规定包括:①反弹道导弹系统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②只允许双方按规定在各自的首都周围和一个洲际弹道导弹地下发射井周围建立有限度的反弹道导弹系统;③条约还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地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④“本条约的期限不应是有限的”,但“每方都有权退出本条约,如果它认定同本条约的主题有关的非常事件已经危及本国的最高利益的话”。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星球大战计划”2.《欧洲联盟条约》3.宫泽主义4.东盟地区论坛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布什的超越遏制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简述中日关系四原则。
3.简述二战后德国的统一。
4.简述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实现的原因。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分析欧洲一体化的动因、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2.试简述当今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并论述中国在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星球大战计划”答: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以太空为基地的战略防御计划。
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正式提出进行战略防御计划的研究。
经政府高级官员和转借的详细论证之后,里根总统于1984年1月6日以总统国家安全决定第119号指令下达,白宫于1985年1月正式公布该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保证美国及其盟国领土不受苏联核武器的攻击。
这一防御系统包括监测,跟踪,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指挥,控制,同心,以及后勤保障等五大部分。
他通过部署在太空的几百颗装有传感器的地球同步卫星俯视整个地球表面,同时利用先进的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电磁炮及常规反弹道导弹等构成多层防御网。
一旦苏联发射的洲际导弹袭来,在其飞行的每个阶段都可遭到美国不同层次防御系统的拦截,将其摧毁。
星球大战计划是在美苏和力量对呈现“恐怖平衡”,双方都具有摧毁对方能力的情况下,美国为瓦解苏联对美国实行核打击的能力而提出的。
美国企图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对苏联的空间技术优势,夺取宇宙空间这个当今军事上的“制高点”,以重建美国的军事霸权。
星球大战计划地提出标志着美苏在更高层次进行新的军备竞赛,对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第四点计划”2.日台“和约”3.新东方政策4.《大西洋关系宣言》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简述“马歇尔计划”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2.简析1950~1953年朝鲜战争的影响。
为什么说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武装干涉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3.简述肯尼迪的“和平战略”背景、内容和实质。
4.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中美关系原则是什么?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二战后欧洲为什么以及怎样从民族国家并立、对立到联合、融合发展的?2.试析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前景。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第四点计划”答:亦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地点主要行动原则”的第四点,故名。
提出要拟订一项新的大胆的计划,已利用现有的先进科学和发达工业来改进和发展落后地区,宣称美国将给“不发达”国家以“技术援助”和投资,以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难。
据此,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5日通过国际开发法案,首次将对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援助列为一项国策。
同年秋成立“国际开发咨询委员会”和“技术合作署”,负责计划实施。
到1953年底,美国与33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这一计划的一般协定。
直到整个60年代,美国技术援助额每年平均约1.5亿美元。
通过这一重大计划,美国影响迅速和大规模的渗入到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日台“和约”答:日台“和约”是指日台从1952年2月20日开始在台北举行“媾和”谈判,于4月28日签订所谓“日华”和约,主要内容有:1.结束日本和“中华民国”之间的战争状态;2.日本根据旧金山和约“业已放弃对于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3.1941年12月9日以前中日两国缔结的所有条约、专约和协定,“均因战争结果而归无效”;4.凡在双方“因战争状态存在之结果而引起之任何问题,均应依照旧金山和约之有关规定予以解决”;5.尽早缔结贸易、海运、航空、渔业等协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比较分析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答:(1)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含义和内容①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对外政策。
20世纪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响,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1月5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
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
3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
3月9日由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
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这些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
②1958年7月,根据艾森豪威尔主义,美国出兵黎巴嫩,干预该国国内事务。
朝鲜战争后美国调整了它的全球战略。
一是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解放战略”,企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自由世界”,军事上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讹诈。
二是在亚、非、拉加紧,全面扩张,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在印度支那和中东地区大肆渗透。
(2)卡特主义的含义和内容①卡特主义的含义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导致美苏关系的全面紧张。
卡特政府不得不改变对苏政策。
1980年1月卡特在国情咨文中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和阿富汗的动乱作为借口,谋求实现苏联长期以来企图获得一个温水港的目标。
他声称:“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
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这一声明被称作“卡特主义”。
②卡特主义的内容卡特主义认为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面临着最为严重的挑战,这是因为:苏联军事力量的稳步增长和在国外军事行动的增加;西方民主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严重依赖,而中东处于动荡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仿效伊朗革命、进行社会和宗教压迫以及经济与政治的变革。
卡特强调,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美国要保持自己的目标,追求国家的最大利益。
卡特主义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表明美国把它所关心的三个安全地带,即西欧、中东和远东联结起来了。
本着这种安全结构设想,美国加紧改善与加强同有关国家如巴基斯坦、埃及、沙特阿拉伯等的关系,并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特别是向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使之成为抗击苏联继续南下的前哨基地。
在中东,美国鼓励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和解进程。
卡特政府还决定扩充军力,建立快速反应部队,使之有能力在一些关系到美国切身利益的地区部署军队,并决定调整核战略。
(3)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卡特主义的对比①艾森豪威尔主义和卡特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都非常注重美国的国家利益,强调美国在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利益,为保护这一利益不惜代价与苏联对抗,具有美苏争霸的强烈色彩。
②艾森豪威尔主义和卡特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艾森豪威尔强调战争,卡特注重以缓和中的争夺。
2.从政治、经济、宗教、战略角度分析巴以冲突的的深层次原因。
答:巴以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1)政治原因①犹太复国主义思潮得到大国的支持,犹太人建国成功,以色列成立;而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颠沛流离,巴勒斯坦国尚未建立起来。
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犹太人同意决议并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该决议未在规定地区内建立阿拉伯国。
②几次中东战争,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与裂痕。
1967年的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当时约旦和埃及控制的巴勒斯坦其他地区(即西岸和加沙地带),这包括之前未被以色列占领的耶路撒冷残留的地区,其后这些地区也被以色列兼并。
这次战争导致了第二次巴勒斯坦人的大量外逃。
安理会于1967年11月22日通过第242号决议,敦促以色列从它在1967年占领的地区撤离。
(2)经济原因①土地问题。
巴以矛盾的主要是围绕土地原因开展的。
联合国的决议土地分配不公,犹太人获得了多半的土地,且多为沿海的平原和水源充足的地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却是所占面积较小且不连成片,多为气候恶劣,水源缺乏。
②水资源。
中东水资源奇缺,以色列国内将近70%的用水都来自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让其在水的问题上让步比在领土上让步更难,尤其是中东水塔之称的戈兰高地。
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北部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拦截约旦河及其直流河水,并在被占领土地上大量抽取地下水。
(3)宗教原因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法院地区,耶路撒冷包括新旧两个城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将旧城尊称为“圣城”。
宗教的对立是终身挥之不去的阴影。
(4)战略原因①地缘战略。
巴勒斯坦地区地处五海三洲的中东地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边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②大国推行霸权战略的需要。
美国的等西方国家扶持犹太人的以色列国,是出于分制衡阿拉伯世界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分化阿拉伯国家,确保在此地的霸权地位和绝对的利益。
3.试分析欧洲一体化的动因、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
答:(1)欧洲一体化的动因①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战后,生产力大大提高,这时候经济协作范围更加广阔,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出现了许多大型的跨国公司,这就使西欧六国经济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需要一个超出一国范围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
②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国际间的协调提供了基础。
二战后,各国为协调经济,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干预经济的体制日趋完善,这就为国际间的协调准备了条件。
国际间的协调实际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在国际间的运用。
③战后国际形势与西欧地位的变化促使西欧走联合之路。
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痛感苏联的威胁,不得不依赖美国的保护,这又导致了西欧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的不平等,经济上受约束,失去了往日的大国地位。
他们认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与美苏相抗衡,因此只有加强各国之间的联合,才能维护他们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迅猛发展,使得要求联合的呼声更为强烈。
④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欧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欧的联合;主要是指战后初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要求西欧各国联合起来向美国提出一个总的援助计划,并且要求承诺减少关税和贸易壁垒;政治上允许西德加入北约,在大西洋内部解决了重新武装德国的问题,这就缓解了法国对重新武装德国的恐惧感,使法德之间的关系缓和下来,有意无意的加速了欧洲的联合。
(2)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位于欧亚大陆西部,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
1952年7月25日《巴黎条约》正式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上述6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5年4月8日,上述6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以独立的名义活动。
《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2年2月7日,《马约》由各成员国外长正式签署,并经各成员国政府批准后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根据《马约》规定,欧洲共同体作为欧盟的主要支柱仍然存在,《马约》生效后欧共体也未就其称谓的变更问题作出决定,但欧共体内部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洲联盟”这个称谓,并简称“欧盟”。
目前“欧共体”和“欧盟”两种称谓均可使用。
(3)欧洲一体化对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欧洲共同体在接纳新成员后,整体实力大增。
随着实力和自主意识的增强,西欧在对美经济关系中,竭力反对美国的控制和损害自身利益的政策,并在金融、贸易和高科技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竞争。
在外交上,西欧各国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在欧美同盟内部要求扩大自身权益和自主地位,并争取在美苏之间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回旋余地,以便使自己成为世界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欧洲一体化推动了国际关系体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批准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签署的意义有哪些?答:(1)遇到的问题①英国反对关于货币联盟政府间会议的决议,其余11国②《欧洲政治联盟条约》对英国作了让步,删去了草案中建立“欧洲联盟”的提法,而将建立“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确定为基本目标。
因为条约涉及的多是有关国家主权等敏感问题,各国在认识上分歧较大,故其中的许多共同政策只提出了目标,而无实施步骤。
③因英国坚决反对共同社会政策,其余11国签订。
由于英国反对,条约附件中有两项特别议案涉及社会政策,签字国家保证推动社会欧洲发展,促进就业。
1992年,丹麦选民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马约”。
法国以微弱多数勉强通过,英国推迟全民公决。
此后,丹麦政府通过谈判,在防务政策、欧元、难民和移民政策,以及欧盟公民身份等问题上获得让步。
1993年,丹麦选民在举行的第二次公投中通过了该条约。
④马约原定于1993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由于1992年6月丹麦的全民公决否决了马约,英国宣布在丹麦于次年举行第二次公民投票之前,它不会将条约提交议会批准,德国议会也要等到宪法法院作出裁决后,才能对条约进行讨论,因此,马约陷入了批准危机,其生效时间不得不推迟。
(2)签署的意义①这一条约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共体一体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目标是要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经济政策,《政治联盟条约》是一个重大飞跃,其目标是实行共同的外交、防务。
“马约”的出台使得欧共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