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窑瓷古陶瓷鉴赏

合集下载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第一篇范文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白釉瓷器,是我国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洁白如玉、光泽细腻、造型典雅而著称。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白釉瓷器,既有千年古董,也有当代佳品,件件都是瓷艺精华,让人叹为观止。

一、唐代白釉瓷器唐代白釉瓷器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重要宝藏之一。

唐代白釉瓷器造型丰满,线条流畅,釉色洁白,有的略带青色。

器物以碗、盘、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其中尤以秘色釉器和刻花器为佳。

二、宋代白釉瓷器宋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占据重要地位。

宋代的白釉瓷器,釉色更为洁白,器型更为精致,装饰手法也更加丰富。

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多种形式。

宋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

三、元代白釉瓷器元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馆藏中亦有珍藏。

元代白釉瓷器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釉色纯净,器型硕大,装饰简洁大方。

元代白釉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瓶、罐等,其中以青白釉和甜白釉最为著名。

四、明代白釉瓷器明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馆藏中丰富多彩。

明代白釉瓷器釉色洁白,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

明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五、清代白釉瓷器清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清代白釉瓷器釉色更为洁白,器型更为精致,装饰手法更为多样。

清代白釉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瓶、罐等,其中以康、雍、乾三朝的白釉瓷器最为著名。

六、当代白釉瓷器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当代白釉瓷器,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代白釉瓷器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

当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第二篇范文一场穿越千年的白釉瓷器之旅:山西博物院馆藏精品鉴赏山西博物院,这座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宝库,收藏着众多珍贵的白釉瓷器。

这些瓷器不仅见证了中华陶瓷工艺的千年传承,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参观者驻足欣赏。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博物院,领略白釉瓷器的别样风采。

三晋名窑珍品的鉴赏

三晋名窑珍品的鉴赏

三晋名窑珍品的鉴赏三晋名窑珍品的鉴赏三晋名窑珍品鉴赏古瓷窑名称:平阳窑品名:珐华罐年代:明代珐华始于元代,明中期以后盛行于山西晋南地区,是山西首创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和地方特色的陶瓷品种。

《饮流斋说瓷》云:“珐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

蒲州一带所出皆最佳,蓝如深色宝石蓝,紫如深色紫金紫,黄如透亮之珀,其花以生物花草惟多。

”珐华器的制作方法是:以牙硝为助融剂,运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于器表面勾勒出凸起的纹饰轮廓,然后再填以蓝、紫等各色釉料,入窑烧制而成。

这只珐华罐,造型庄重,色彩浓艳,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王鼎)三晋名窑珍品鉴赏油滴是黑釉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小圆点,形如油滴,故名。

油滴瓷是用含铁的天然釉料,利用其烧成中胎质和釉层受温度影响所起的复杂变化而生成,有金油滴、彩油滴、银油滴、褐油滴等。

山西怀仁窑生产的油滴碗多为银油滴,孟家井窑生产的多为褐油滴,平阳窑烧制的油滴斑较大。

此碗内壁的“油滴”由小到大从口沿向盏心聚集,看去犹如在漆黑的苍穹中,遍布银光闪闪的`星星,美妙绝伦。

三晋名窑珍品鉴赏古瓷窑名称:交城窑品名:花釉执壶年代:唐代“花釉”为唐代最富时代特色的瓷器品种之一,其装饰方法是将蓝、白、褐、绿等低温色釉,任选一种或多种装点在黑釉瓷器上,在烧成过程中色釉自然流淌,形成五彩斑斓的效果,呈现出美丽的花釉斑,极富艺术魅力。

此瓶造型与装饰浑然一体,蓝斑浸润自然,颇能体现唐人浪漫之风韵。

三晋名窑珍品鉴赏古窑名称:交城窑品名:白地柿红彩执壶年代:北宋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亮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工艺,是从唐代长沙窑开始的。

这个时期,北方民窑以烧造单色釉瓷为大宗,生产彩绘瓷的窑场极少。

交城窑烧造的白釉柿红彩瓷新颖独特,可谓开山西瓷业彩绘瓷之先河,促进了彩绘瓷在北方地区的发展。

该瓷为五代至北宋早期流行式样,肩部的柿红彩独具山西地方特色,为山西早期彩绘瓷之佳品。

(王鼎)三晋名窑珍品鉴赏古瓷窑名称:介休窑品名:白釉镂雕香熏炉年代:宋宋代山西民窑的细胎白瓷,在工艺技术和艺术造型上,都有显著进步。

山西陶瓷窑址考古分析

山西陶瓷窑址考古分析

山西陶瓷窑址考古分析作者:杜祥乾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摘要:陶瓷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国内考古事业的发展,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陶瓷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作为古代陶瓷生产大省,山西在保护陶瓷文化遗产的工作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山西陶瓷;宋金瓷窑;河津窑一、山西陶瓷考古概况山西是我国古代陶瓷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丰富的制瓷原料、充沛的水源、优质的烧瓷燃料以及便利的交通,造就了陶瓷业的辉煌。

历史上,陶瓷窑址遍布山西全境,仅见于方志史料记载的就达50余处,烧造历史久远,品种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山西在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与其他主要产瓷省份,如河北、河南、陕西、江西等相比仍较落后,研究、保护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

山西陶瓷的考古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全国性瓷窑调查的全面展开,山西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77至1978年,山西省陶瓷史编写小组“调查了省内26个县、市的64个古窑遗址,采集了古陶瓷标本3万余片(件)”。

山西陶瓷烧造始于唐代,发展于宋,金元时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明清延续烧造,一直持续至民国,生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器物品类齐全,色彩绚烂,装饰技法多样,前后历经一千余年,绵延不断①。

从釉色来看,山西陶瓷以黑釉和白釉为主,青釉、三彩、红绿彩、白釉黑褐彩、黑白釉、酱釉、茶叶末釉、黄釉、绞胎、绞釉(包括绞化妆土)、窑变(油滴、兔毫等)、钧釉、绿釉、琉璃、珐华、孔雀蓝釉、青花等兼而有之。

在装饰技法上,素面、画花、剔花、刻花、划花、印花、镶嵌、堆、贴、镂、雕无所不用。

器物器型包罗万象,以碗、盘、罐、瓶等生活实用瓷为大宗,瓷塑类生活玩具最常见,大量生产瓦、脊饰等琉璃建筑构件,也有佛像类瓷塑。

匣钵、支垫等装烧工具和窑炉遗存多有发现。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宋龙泉窑瓷器鉴赏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宋龙泉窑瓷器鉴赏
3 宋代龙泉窑青瓷的分期特征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以日常用具碗、盘、壶为主, 器物类型并不多,底部修坯平滑,常见以刻花进行装饰, 这一时期瓷器的特点是厚胎薄釉,釉层较薄,整体呈一种 青黄色(黄中带绿的颜色,见表1)。发展至北宋中期以 后,龙泉窑自己的风格开始显现出来,器物类型也增多 了,瓶、盘、炉、渣斗等器物开始出现,样式也丰富起 来,装饰上仍以刻花为主。
龙泉窑是中国瓷器历史中最为长寿的民窑系统,目前 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龙泉窑的烧造是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 初康熙年间,时间跨度700余年。宋代庄绰《鸡肋编》记 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 盖取于此。”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记载有关龙泉窑青瓷 最早的文献。
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起了宋朝,他知道“兵骄则逐 帅,帅强则判上”,所以宋朝开始启用“文官集团”来治 理国家,虽历尽艰辛,但享国近300年,开创了中国历史 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各大名窑相继登上舞
晚期的厚釉类瓷器更多趋向于梅子青釉,约在南宋晚 期。梅子青釉因釉层颜色像青梅而得名,其釉的玻璃化程 度比粉青釉稍高,所以烧造时要求胎色的白度便会更高一 些,釉面有很强的乳浊感,状如凝脂,烧成温度也要高于 粉青釉,需要较强的还原性气氛,烧成温度为1250~1280 摄氏度。
5 结语
在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龙泉窑以其独特的风格、 绝美的釉色展示着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审美和实用的追求。 龙泉窑青瓷的传承与发展、碰撞与融合,形成了悠久夺目 的青瓷文化遗产。不论是北宋时期的创烧,还是发展至南 宋时期的极盛,都是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提 倡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精深,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让中国的瓷 器成为世界的骄傲,世代不衰。■
参考文献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第一篇范文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白釉瓷器,以其洁白如雪、光泽细腻而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白釉瓷器,既有千年古瓷的韵味,又有时代特色的印记,成为了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资料。

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北朝时期到明清时期,白釉瓷器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北朝时期的白釉瓷器,多为青白釉,釉色清澈,胎质细腻。

如馆藏中的一件北朝白釉唾盂,造型简约大方,釉色洁白,展现了北朝时期瓷器的古朴与厚重。

进入唐代,白釉瓷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代白釉瓷器以邢窑和定窑为代表,邢窑白釉瓷器釉色光润,胎质细腻,而定窑白釉瓷器则以胎质坚硬、釉色洁白、器型规整而著称。

如馆藏中的一件唐代定窑白釉碗,器型饱满,釉色洁白,体现了唐代瓷器的雄浑与大气。

宋代白釉瓷器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南方白釉瓷器和以定窑为代表的北方白釉瓷器各有特色。

宋代白釉瓷器釉色纯净,胎质细腻,器型多样。

如馆藏中的一件宋代景德镇窑白釉梅瓶,造型优美,釉色洁白,展现了宋代瓷器的优雅与灵动。

元代白釉瓷器在继承宋代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元代白釉瓷器釉色更加纯净,胎质更加细腻,且出现了许多大型器物。

如馆藏中的一件元代白釉大盘,釉色洁白,胎质细腻,展现了元代瓷器的豪放与大气。

明清时期的白釉瓷器,则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更加注重艺术表现。

明清白釉瓷器釉色洁白,胎质细腻,器型多样,且多采用刻、划、印等工艺手段,使瓷器更具艺术魅力。

如馆藏中的一件明代白釉瓷罐,造型独特,釉色洁白,纹饰精美,体现了明代瓷器的艺术风采。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What(是什么)白釉瓷器,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价值的陶瓷品种,以其纯净的洁白色泽和细腻的光泽而备受赞誉。

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白釉瓷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演变。

山西地区出土北朝釉陶赏析

山西地区出土北朝釉陶赏析

山西地区出土北朝釉陶赏析作者:游恺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24期摘要:山西在北朝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北朝时代,平城一时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六镇丧乱,权臣高欢以晋阳为“霸府”遥控邺都,之后更是作为东魏、北齐的“别都”,繁盛有逾邺京。

在此背景下,山西北朝釉陶工艺上承汉魏传统,下启隋唐新风,获得空前发展。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出土的北朝瓷器越来越多,向我们展示了北朝至隋时期釉陶的新发展。

关键词:北朝;釉陶;山西地区最早出现施釉工艺的陶器是商周时期出现的原始瓷器,它们的表面有与陶胎结合很牢的一层玻璃釉质,与陶器相比,烧成温度更高,吸水率更低,更适合作为容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釉陶在西汉时大量出现,此时烧制的釉陶在釉料中加入了一种特殊的助溶剂—铅,由于铅的加入,釉陶一般只需要700~900摄氏度就可以烧制成,所以又被称为低温铅釉陶。

汉代釉陶的着色剂主要是铜和铁,因此主要呈现绿、褐和黄色。

东汉政权灭亡后,社会长期动荡导致釉陶的生产发展陷入停滞。

北朝时期,各个胡族先后入主中原,掀起中国历史上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高潮,中原地区传统的低温铅釉陶生产工艺与草原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相结合,更由于中外交流的通畅,此时的釉陶生产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展现出了新的生机。

山西在北朝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里重要的北朝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所出土的釉陶遗物向我们展示了极具特色的地域风格以及时代风貌。

1 承继汉魏北朝釉陶的器物类别除了常見的生活用具之外,陪葬明器更是考古发现中的另一大类,而且因为陪葬陶俑造型各异,其陶胎制作、施釉及烧制环节比寻常生活用器更加复杂,从造型更可见其对先代工艺的继承。

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漆画屏风引人注目,但墓中发现的300余件陶俑组成的俑阵更让人震撼(图1)。

长治博物馆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鉴赏

长治博物馆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鉴赏

长治博物馆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鉴赏作者:王文玲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6期红绿彩瓷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山西长治八义窑红绿彩对我国彩瓷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不仅孕育了元代釉上彩绘瓷艺术,还直接影响到明清五彩、斗彩、粉彩乃至珐琅彩的创制。

红绿彩这种“极俗而雅”的创新性陶瓷装饰艺术打破了传统单一色釉的装饰技法,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使得中国瓷器走上绚丽多彩的发展之路。

同时,红绿彩瓷又是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效填补了我国金代陶瓷史方面的研究空缺。

本文以长治博物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为例,对红绿彩和八义窑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八义窑红绿彩瓷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特征以及浓厚鄉土气息的地域特色。

一、红绿彩和八义窑(一)红绿彩红绿彩,在早期的考古文献中被称之为“宋加彩”或者“金加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的釉上彩。

随着对红绿彩器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红绿彩瓷的产生年代在金代中后期。

红绿彩瓷是指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上,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原料,通过毛笔蘸红绿彩料绘制成植物或动物纹饰,最后经过800 ℃的低温而烧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瓷器。

红绿彩瓷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绿彩瓷器的发现源于20世纪初期,叶麟趾先生在其《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中“宋朝瓷器”一章的“磁州窑”一节里就谈到了红绿彩“尚有红绿黄三种彩色者”,这应该是关于红绿彩瓷器最早的文献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江西等省都发现了红绿彩瓷器和窑址。

从考古发掘中可知,红绿彩瓷比较常见的有碗、盘、罐等日用品和一些菩萨、天王、婴儿、侍者、妇女等瓷塑品[1]。

(二)长治八义窑山西省境内发现红绿彩瓷器的窑址有长治八义窑、东山窑、南泉庄窑、大同市浑源青磁窑、临汾龙祠窑和高平窑,其中八义窑是生产红绿彩瓷器最重要的窑址,以烧红绿彩瓷最为著名。

山西名窑——浑源窑

山西名窑——浑源窑

山西名窑——浑源窑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0年第16期浑源窑,山西古代著名瓷窑,窑址在山西省北部的浑源县。

据考,浑源窑创烧于唐代,历宋、辽、金、元、明、清各代,历史悠久,技术领先,享有盛誉,是晋北地区的领军窑口。

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山西境内古瓷窑众多,遍布晋南、晋中、晋北各地。

山西地区陶瓷业成规模的历史始于唐代。

最早研究山西陶瓷的专著《山西陶瓷》在山西省窑址一览表中,列出的山西唐代瓷器窑址有浑源、平定、交城、介休、榆次等九处。

《中国陶瓷史》记载了山西交城、浑源、平定三处唐代窑址。

上世纪90年代末,山西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市浑源县城南约8公里处,发现两处唐代陶瓷窑址,引起了陶瓷学界的高度关注。

浑源窑的历史,《辽史·肖阿古只传》中即有“天赞初( 922年),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的记载,由此而知浑源窑在五代后梁龙德年间已产瓷。

唐代是浑源窑的创始阶段,烧瓷品中主要有白釉、黑褐釉、黄釉等。

窑址遗存物中,白釉器占多数,器型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种,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眙;玉璧底碗的底足心有施釉与无釉之分,碗内有三个支烧痕。

有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的碗,釉面光润,外釉介于黑褐色之间,具有独特风格。

此外,还发现有褐釉、黄釉席纹钵、罐瓷片标本,胎体瓷化程度较高,釉面纯正光洁,席纹古朴大方,非常精美。

宋金时期,浑源窑窑场扩大,瓷器品种增多,有白釉、黑釉、褐釉、黄釉、青釉、茶叶末釉、白釉剔刻花、黑釉剔刻花、白釉印花、钧釉瓷、白地黑花瓷、镶嵌瓷等,异彩纷呈。

器型有碗、钵、罐、瓶、瓷枕、瓷塑像等。

浑源窑烧制瓷器品种如此繁多,这不仅在雁北地区,在山西其他地区瓷窑中都少见,显示了其先进技术和生产规模。

技术领先精品闪耀浑源窑技术领先,瓷器品种丰富,装饰技法多样,有划花、剔花、印花、笔绘、贴花、镶嵌等。

其中以黑釉剔花、镶嵌瓷最负盛名。

黑釉剔花是宋代民间瓷窑的装饰技法之一。

所谓剔花,即是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釉,并刻画出纹样,然后将纹样以外的釉层剔去,露出胎体。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许多人在购买和鉴定古瓷器时常常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将介绍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别古瓷器。

首先,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

真品古瓷器的胎体质地通常较为坚密,质地细腻,而仿制品的胎体往往质地较粗糙,易于辨别。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古瓷器的釉面来鉴别真伪。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通常光洁细腻,而仿制品的釉面常常呈现出不自然的光泽和纹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饰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饰通常流畅自然,而仿制品的纹饰则常常呈现出生硬和不连贯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釉色。

真品古瓷器的釉色通常自然柔和,而仿制品的釉色则常常呈现出过于艳丽和不自然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底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底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器底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古瓷器的胎足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胎足通常修整得当,而仿制品的胎足则常常存在瑕疵和不规则。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胎口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胎口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胎口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此外,要注意古瓷器的纹样。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通常清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则常常存在模糊和不连贯的特点。

古瓷器的釉面渍色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渍色通常自然均匀,而仿制品的釉面渍色则常常呈现出不自然和不均匀的特点。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比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比例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样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比例通常匀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比例则常常存在不协调和不连贯的特点。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比例。

山西出土的北方元代以前瓷器鉴赏

山西出土的北方元代以前瓷器鉴赏

山西出土的北方元代以前瓷器鉴赏1质朴的北方瓷器北朝·隋唐·宋·辽·金·元公元386年-公元1368年东汉时期,南方成熟青瓷烧造成功。

至迟在北朝晚期,北方青瓷趋于成熟,白瓷也烧制成功,隋唐时期白瓷工艺迅速发展,与南方青瓷相映成辉。

北齐青绿釉瓷罐北齐・武平元年(570年)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展开剩余95%北齐黄绿釉瓷高领瓶北齐·天统三年(567年)1984年山西省太原市南坪头村库狄业墓出土隋代梅渊墓青瓷隋青釉带盖唾壶隋・开皇十五年(595年)1989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隋青釉龙柄三系壶隋・开皇十五年(595年)1989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隋青釉印花高足盘隋・开皇十五年(595年)1990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隋青釉盖罐隋・开皇十五年(595年)1991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隋青釉方足灯隋・开皇十五年(595年)1992年山西省汾阳市北关村梅渊墓出土'隋青釉四系罐1960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隋青釉洗口覆莲纹瓶山西博物院藏'唐白瓷人首柄执壶1965年山西省太原市石庄头村出土'唐代白瓷唐代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

唐代白瓷主要有邢窑和巩县窑。

邢窑白瓷在我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陆羽在《茶经》中曾对邢窑白瓷有过这样的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在盛唐时期,邢窑以生产精细白瓷而赢得世人赞誉。

李肇的《国史补》中就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

巩县窑也是我国北方烧制白瓷的代表性窑场之一。

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时期便已烧制白瓷,隋唐时期臻于成熟阶段,所烧制的精细白瓷曾为朝廷贡品。

除文献记载外,西安唐代大明宫的考古发掘中亦发现了巩县窑所产精美白瓷残片,为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山西名瓷窑

山西名瓷窑

较之五大名窑,山西瓷业无炫耀名声。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即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山西南北已出现许多瓷窑,从这些遗址中都有出土大量原始青瓷。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唐,它虽位于河北,此窑系却以山西窑场最多。

明代时山西南部流行的低温釉陶器法华陶器,更是独具特色。

其足以反映出当时制瓷业的兴盛与发达。

然而,说起陶瓷文化,言必称五大名窑,言必称景德镇,殊不知山西也有灿烂的陶瓷文明。

山西瓷器业的记忆碎片山西制瓷业历史虽悠久,地位却不显赫,然而规模宏大,且遍布于全省各地。

后人在平定窑、浑源窑、榆次窑等处发现过大量隋唐时期属北方白瓷系列的白釉碗碟。

北宋时期,曾在太原设立过官窑。

1936年,在太原坝陵桥一带曾发现瓷器仓库一处,内藏瓷器百余件,并伴有“大宋河东路窑场”的铜印一颗。

太原瓷家陈格曾制造出一种“交釉瓷”,其花纹搅拧,灰白相间,犹如木之年轮,故又曰“木理纹瓷”。

此时,山西瓷窑已分属于定州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系统。

元代霍州窑有匠名彭君宝,始效仿定州窑,后推陈出新,青出于蓝,终创出了“新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霍窑”或“彭窑”。

这一时期,由于煤炭的普遍使用,为山西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遗憾的是,由于山西一带宋初仍为北汉辖治,赵匡胤三下河东,久攻未果,故在评审御窑时,不在范畴之内,使之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五大名窑皆布周边,而如介休洪山窑这样的出品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毫不逊色于入围者。

进入近代,随着高岭土的不断被发现及窑口的相继设立,山西的瓷器产量有所增加。

光绪三年(1877年),晋城县窑儿村发现瓷土,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瓷器已为该县大宗输出品。

较之外省出产,山西瓷器多为粗瓷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其进步仅是数量上的。

另外,山西的陶器窑口更是量大,除晋北右玉、怀仁两县的碗坛缸瓶等销往绥远外,其余均在本省。

到抗战前夕的1936年,全省有陶窑123户,分布于临汾、潞城等25县,资金总额1.1万元,工人530人,年产各类陶器263.7万件,产值9019元。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古陶瓷是指中国古代的陶瓷器物,由于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陶瓷已经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与特点。

而古陶瓷鉴定方法的研究是通过对古陶瓷的形态、装饰、胎质、胎釉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来判断其年代、产地、作者等重要信息,以确定其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观察形态观察陶瓷的整体形态和局部特征,包括器物的外形、通身的比例、匀称性、曲线流畅性等等。

古陶瓷的造型一般遵循统一的美学原则,对称、对应回环、比例匀称等都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二、研究装饰陶瓷的装饰包括器物的纹饰、图案等,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鉴定依据。

古陶瓷的纹饰多样,有刻划、镶嵌、贴花等方式,纹饰的样式与时代、地域、制作工艺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装饰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其年代和产地。

三、分析胎质胎质是指陶瓷的本体材质和质地,主要用来判断陶瓷的真伪。

古陶瓷的胎质有各种不同的制作工艺和材质组成,如普质、疏质、细质、瓷质等。

通过对胎质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与已知的陶瓷进行对比,可以初步判断古陶瓷的真伪。

四、鉴别釉面釉面是陶瓷器物表面的一层釉料,对其釉色和釉面质地进行观察和鉴别,可以确定古陶瓷的制作工艺、年代等重要信息。

釉面的颜色、质地以及釉面上的裂纹、磨损等都是鉴别的重要参考指标。

五、比较鉴证通过比较已有的鉴证实物和文献资料,对陶瓷的款识、题签等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确定古陶瓷的作者、年代、器型、胎釉工艺等重要信息。

这需要综合运用文献调查、物证比较、艺术史等多种研究方法。

六、科学技术手段在现代科技条件下,还可以运用一些科学技术手段,如碳十四测年法、元素分析、断层分析等,对古陶瓷进行分析测试,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判断结果。

古陶瓷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鉴定方法和手段。

结合形态观察、装饰分析、胎质鉴别、釉面鉴别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通过比较鉴证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尽可能准确地判断古陶瓷的年代、产地、作者等重要信息,从而确定其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

山西省古代窑口大全

山西省古代窑口大全

山西省古代窑口大全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

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

其产品特征与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洁白,黑瓷漆黑。

(2)白瓷产品受邢窑和定窑影响,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盘等。

宋代的印花莲瓣纹碗,莲瓣的轮廓划以双复线,具有定窑作风。

(3)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划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露胎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

(4)碗、盘底足一般平切,足内无釉。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

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

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

(2)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

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皿。

(3)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

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

(4)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

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

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

(5)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

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

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霍窑:在今山西霍县,故名。

又称彭窑。

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白而细腻,但不致密。

釉色洁白。

(2)产品有仿定窑折腰盘、盏托、洗、高足杯、盖罐等,口沿极薄,制作规整。

(3)装饰仅见少量印花,大多光素无纹。

见有折腰盘内印六条直线纹的。

(4)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内无釉,足内旋痕明显。

榆次窑瓷器作品赏析

榆次窑瓷器作品赏析

榆次窑瓷器作品赏析作者:申晓旭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8期摘要:山西榆次窑虽然名气不大,但却以其厚重朴素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对榆次窑为数不多的几件瓷器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这些珍贵的瓷器,进一步领略榆次窑当年的炽烈窑火和独特风采。

关键词:榆次窑;瓷器;作品山西大地文化底蕴深厚。

汉魏以来,各民族相互融合,交流加深,在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冲突和重建过程中,山西瓷器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其中,山西榆次窑虽然名气稍逊,却以其厚重朴素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关于榆次窑,相关文献进行了记载。

清道光年的《榆次县志》上面记载:“天井观在孟家井,其中有伯灵仙翁祠,孟家井三百家业陶者祀。

”清同治元年《榆次县志》上面记载:“出孟家井有黑白二色器,甚朴拙,而邻邑咸资其用。

”民国版的《榆次县志》上面记载:“惟孟家井村所产瓷器,自经邑绅马继(祯)等集资设立晋元瓷业厂提倡改良后,复由省立瓷业劝工厂一再精研,彩釉鲜明,较前大进,而且品目繁多,运销四方,日见行远。

”孟家井的伯灵仙翁祠内有明弘治三年的碑碣,其碑记载:“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力本陶器神祠祭,伯灵仙翁,上古始为陶器之人。

”榆次窑开始创烧于金代末期,到元代、明代达到鼎盛,清末走向衰亡。

其窑址在今太原孟家井,旧时属榆次县,故名榆次窑。

金代所产瓷器多为碗、碟,同时有罐、钵、灯、枕等器物,釉色以黑、白釉为主,另有青、紫釉及白釉印花器,采用涩圈叠烧法烧造,既节省燃料,又可提高装烧量。

现遗址还存有很多瓷片,品种繁多,色彩缤纷。

据考古发现,榆次窑主要有白釉(牙白、黄白、纯白)、黑釉(纯黑、灰黑)、青釉、紫金釉等,其在与北方各个窑口的碰撞、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榆次窑遗存下来的作品数量有限,但是从现有的一些珍贵瓷器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榆次窑当年的瑰丽风采。

山西博物院现藏有北宋时期的一件黄釉印花缠枝花卉纹碗(如图1)。

【鉴赏】山西特色古瓷及窑口,看这篇就够了!

【鉴赏】山西特色古瓷及窑口,看这篇就够了!

【鉴赏】山西特色古瓷及窑口,看这篇就够了!三晋大地,踞河东之要,表里山河,文化昌盛,底蕴深厚。

汉魏以降,中西交流、民族融合,农耕与草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贯穿始终。

在稳定与迁徙、冲突与重建的交替轮回中,山西陶瓷独树一帜,得以空前发展,书写出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陶瓷是河东先民人文精神的凝集,工艺智慧的结晶,它深深植根于丰厚的三晋历史文化中,具有兼容并包、臻微入妙的气质。

▲山西古代主要瓷窑分布图▲山西与周边地区陶瓷产品与窑业技术的交流通道北朝釉陶的雄浑气度,唐代泽州窑白绿釉彩的酣畅洒脱,金元黑轴瓷的朴拙豪放,介休窑白瓷的轻盈秀美,河津窑剔花及书法的沉静典雅,长治窑虎枕、绞釉的精雅工巧与造化之美,霍州窑白瓷的空前拓展,山西建筑琉璃的恢宏绚丽,无不令人赞叹。

山西古陶瓷虽成就卓著,但因其深受历史上瓷业发达冀、豫、陕窑业之影响,故其光芒长期被磁州窑、定窑等历史名窑所遮罩,以致明珠蒙尘,鲜为人知。

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山西陶瓷的神秘面纱,领略山西陶瓷发展的历史概况与非凡成就。

锋芒初显山西在北朝文明进程中占极其重要地位。

平城是北魏早期都城。

晋阳是高欢北魏末年遥控朝政的基地,之后其作为东魏、北齐的“霸府”与“别都',繁盛有逾邺都。

晋阳还是隋未李渊起兵的龙兴之地,入唐后,朝廷更视河东为“王业所基、京邑所资”之要。

在此背景下,山西北朝釉陶工艺上承汉魏传统,下启隋唐新风,获得空前成就。

受临近河北窑业影响,唐朝河东瓷业窑火初燃。

看点01北朝釉陶的勃兴北魏釉陶承袭汉魏传统,孕育隋唐新风,形态各异的釉陶俑,新创发明的各色釉料,独特的彩绘釉陶,貌似粗朴,却极具艺术张力。

此时出现的人面镇墓兽、胡人牵驼俑等,直接被后世的隋唐所继承。

北魏流行的黑釉、褐釉陶、青绿釉,亦被东魏、北齐发扬光大。

汉魏传统、佛教文化与西域胡风的交融及对各类工艺的借鉴,更凸显了北朝釉陶中西文化深度融合的特点。

北齐釉陶借鉴佛教石窟寺艺术的高浮雕手法,工艺精湛,无与伦比,独领风骚。

馆藏山西省博物院高古瓷欣赏!

馆藏山西省博物院高古瓷欣赏!

馆藏山西省博物院高古瓷欣赏!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由主馆和四角辅楼组成。

主馆造型如斗似鼎,象征富足祥和。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约40万件,荟萃山西文物精华。

其藏瓷,年代序列完整,品种类型齐全,名窑精品荟萃,地域特色鲜明,尤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显风采。

宋元是山西瓷业的黄金时期,窑口遍地,工艺精湛,品种丰富。

既有雅致细腻的佳作,更多质朴野趣的精品。

装饰手法或剔或刻,或写或画,自然朴实,生动活泼。

北宋白釉鏤空熏爐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出土。

爐呈卵形,細短柄,喇叭形底座,邊緣壹周斜削。

爐蓋鏤空,扣於子口爐身之上。

細白胎,堅致。

白釉閃青,光亮,無開片。

山西介休窯燒造。

北宋青釉刻花碗高8.4、口徑21.1、足徑5厘米。

1986年山西省河曲縣五花城村出土。

遼白釉三叉提梁壺高16.5、口徑4.4、底徑5.7厘米。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出土。

金鈞釉匜高5.7、口徑15.3、全長22.5厘米。

1977年山西省應縣城關出土。

金白釉弦紋蓋罐1973年山西省大同市城西金大定三十年(1190年)閻德源墓出土。

小方唇,短直領,圓鼓腹,圈足。

拱頂折沿蓋,小圓錐狀鈕。

白胎,胎質細膩。

滿釉,圈足壹周及底心刮釉。

釉色白中泛黃,釉層光亮。

蓋沿積釉處呈黃色。

鈕外壹周弦紋,罐肩部兩周細弦紋。

河北定窯燒制。

金青釉刻花盤山西省侯馬市出土。

金鈞釉紅斑碗小直口,斜直壁,淺腹,小圈足。

釉色月白,施釉近足。

釉層較亮,上有稀疏淺隱開片和氣泡,口部壹周釉呈淺黃灰色,外壁近足處積釉較厚,足部有淺醬色護胎釉。

碗心有呈“Z”形紫色圖案。

(有學者認為此器的年代應屬金—元代。

)金白釉印花碗侈口,深腹,矮圈足。

白胎,質細堅致。

白釉泛黃,釉層較亮。

碗內壁為印花裝飾。

碗心為放射狀花紋,內壁印三朵纏枝荷花。

碗內底壹周有九個橢圓形支釘痕。

金白釉剔花牡丹紋枕枕面近似圓角梯形,前窄後寬,中間下凹,兩邊翹起,壹周出檐,邊壁豎直外撇。

形容山西陶瓷

形容山西陶瓷

形容山西陶瓷:
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山西陶瓷在造型和釉色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其器型丰富多样,包括瓷器、陶器、砖瓦等。

其釉色也非常丰富,有青瓷、钧瓷、汝瓷等,每种釉色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特点。

山西陶瓷的工艺也非常精湛,其制瓷技术不断提高,从原材料的选择、加工到成型的全过程都精益求精。

其烧制技术也非常独特,如平遥推光漆器,采用传统的“三烧制”工艺,使器物表面光洁如镜,呈现出独特的质感。

此外,山西陶瓷还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如晋商文化、黄土高原等,都为山西陶瓷注入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山西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之一,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都使其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东方陶瓷】辽金陪都------山西大同出土文物欣赏!!!

【东方陶瓷】辽金陪都------山西大同出土文物欣赏!!!

【东方陶瓷】辽金陪都------山西大同出土文物欣赏往期精彩中国北方耀州窑瓷器的发展及其器物欣赏茶文化及其建窑系列茶盏欣赏吉州窑瓷器器型以及装饰欣赏钧窑演变以及器物欣赏【东方陶瓷】高丽青瓷演变及其器物欣赏【东方陶瓷】浙江著名青瓷窑口——婺州窑的前世今生。

婺州窑精品瓷器欣赏-----上篇【东方陶瓷】浙江著名青瓷窑口——婺州窑的前世今生。

婺州窑精品瓷器欣赏-----中篇【东方陶瓷】浙江著名青瓷窑口——婺州窑的前世今生。

婺州窑精品瓷器欣赏-----下篇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出土文物欣赏北魏都城,辽金陪都------山西大同文物名称:北魏葡萄童子纹鎏金高足铜杯时代:北魏来源:大同城东轴承厂北魏遗址西亚铜杯深腹束腰,杯身呈弧形,下接高足。

腹壁满饰葡萄藤蔓,并浮雕攀枝收获葡萄的裸身童子,表现了欢快的丰收场面。

此题材与伊朗的酒神节有关。

在大同的出土,标明了北魏时期大同和西亚的交通往来。

文物名称:北魏石雕帐座时代:北魏来源:北魏司马金龙墓下半部为方座,四面雕缠枝忍冬纹和伎乐童子。

上半为覆盆形,从中央向四周向依次调出连珠纹、莲花纹、盘龙、山峦等纹带。

雕工精湛,造型细腻传神,是北魏石雕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文物名称:北魏漆屏风画时代:北魏来源:大同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文物名称:元代广寒宫影青釉瓷枕时代:元代来源:大同西郊元墓元代景德镇影青瓷器。

瓷枕长32厘米,宽16厘米,高15.3厘米,座为长方形,瓷枕整体为富丽堂皇的宫殿造型。

枕面为云形,上面刻有“卍”字锦纹,为宫殿的殿顶。

宫殿四壁雕有垂花,四角璎珞下垂,地面四周有护殿栏杆。

枕体四面分别堆塑着四组神话人物场面。

正面为广寒宫场景,殿内嫦娥居中,殿前有一只正在捣药的玉兔,周围伴有4位侍女。

背面正中坐有一官吏形象的人物,两侧分别站立两位侍卫。

广寒宫瓷枕采用圆雕、高浮雕、镂空、悬塑等的方法进行表现。

瓷枕结构形式对称,人物形象生动,恍若仙境,雕饰细致入微,堪称瓷枕中的精品。

文物名称:辽代琉璃棺时代:辽代来源:1958年大同城东马家堡辽墓出土由棺座、棺身和棺盖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老窑瓷古陶瓷鉴赏1、什么是老窑瓷?老窑瓷器大都为民用器,俗称老窑瓷。

—意为古老之瓷,二意为老百姓用瓷。

但哥、官、汝、定、均、龙泉、耀州、磁州八大名窑,亦统称老窑瓷。

官器亦入例,即古老之意。

2、山西的老窑瓷有哪些?山西老窑瓷,始于西汉釉陶期。

魏晋时出现青瓷[大同青瓷镇]承接到唐代黑釉出现。

真正的瓷及艺术成熟于宋辽。

在金元时走向鼎盛。

这在山西考古研究发掘各诸窑口,均有文献。

在宋辽金出土中常有碗、罐、瓶、灯、炉等经常出现。

特别是黑釉剔划花梅瓶、划花梅瓶,其娴熟的纹饰让人叹止。

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元代黑釉剔牧丹纹花口瓶,其工艺与造型堪称一流,并上有:介休窑划刻款。

其下为假高喇叭口圈足,造型大气,应是一件赏器。

山西诸窑由南向北的分布大抵为:运城、临汾、霍州、长治、晋城、河曲、汾阳、介休、潞州、榆次、平定、寿阳、太原、阳曲、宁武、山阴、大同、浑源、阳高……3、老窑瓷是什么吸引了您?· 山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混杂文化,包括人种的混合,这样就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文化源于战争,胡、汉、金辽没完没了的拉锯弃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是永存的,这营盘就是强大的汉文化,汉文化的大通化是必然的,包括强大的康乾大帝,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而这些文化的演变,均记录在了不朽的瓷器之上。

这也就是人对瓷器的追捧,对文化的热衷。

战争的平息、河患的稳定、国家的戌边垦田、明代最后一次大移民,形成了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这样也就把山西的人文文化瓷文化撒遍了全国. 在唐宋繁盛一时的黄河碛口、磁器口古镇,是南来北往,东下瓷器的集散地。

这样就有了山西诸窑口瓷工们的集各窑所长,取其精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条件,将全国瓷制业的大揉合。

前几年在黄河下游出水的南宋沉船中证实了这一点,沉船中打捞出水的瓷器有:吉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其中黑釉狗添盏、兔毫碗、均窑碗、定窑器,均为山西诸窑。

当然,这亦与山西丰富的制瓷资源相关。

山西诸窑由南向北的分布大抵为:运城、临汾、霍州、长治、晋城、河曲、汾阳、介休、潞州、榆次、平定、寿阳、太原、阳曲、宁武、山阴、大同、浑源、阳高……从部分窑址的挖掘,大都以黑白釉磁州窑为主。

4、尽您所知,讲讲山西老窑瓷的工艺技术。

· 山西老窑瓷纹饰大都写实,刻画细腻,而北部的纹饰大都写意、豪放,一只鸟可以一笔而成,有大朴大拙之美。

山西霍州窑金代黑轴披白如意狗舔红罐5、剔花与刻花分别是什么概念?普通收藏者怎么去判断区分?刻花、划花;就是在坯胎半干时,在上面用竹器,或骨器铁器,在上面划出图案来,剔出图案来,这要比画要难的多,珍贵亦在此山西浑源窑白釉填黑剔花罐径35厘米辽代6、什么是化妆土?化妆土的意义、重要性?化妆土即白色的泥桨,类似我们在建筑的毛墙面上打腻子,刮平。

因为瓷胎的粗糙,颜色的需要有关。

上化妆土,也类似于女人用的粉底霜。

有了底子,你方可在上面吟诗做画,给人以美。

化妆土,是从晚唐时出现的。

山西八义窑辽金姜黄釉底绞釉纹饰高足杯俗称马上杯极为罕见7、请您谈谈山西的珐华· 珐华一词始出方言俚语,珐华原意为粉花、粉画。

即用袋装粉泥,在成坯之上挤粉泥而立。

(一如现用的牙膏,生日蛋糕上之奶油花)由于晋东南人法粉不分(如南人之肉漏不分)外埠人误粉为珐。

当然,明景泰年间官家珐琅罕迹于民,色彩鲜丽斑斓,山西珐华彩亦雍容华贵,色泽釉彩及其刻绘艺术有过之而无不及,将粉画转词珐华亦何尝不可?总之,珐华为误传,这美丽、善意的荒谬倒也给山西珐华陶瓷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从唐、五代的三彩陶瓷,辽金的三彩陶瓷,宋代的南青北白,山西的珐华陶瓷,传承综合了各代的具象审美,突显独创了珐华彩釉陶瓷,它以北方文化为背景的粗犷、豪放,朴实的农耕文明、游牧文化,揉合的民族情结刻画在了陶瓷之上,形成了山西黄土高原独特的琉璃珐华文化。

景德镇的珐华彩釉,无疑是明代大移民时,被迁移的山西制瓷工匠将此技术一并传入南方,大步伐地推进了景瓷的一统天下。

这是历史,有书在。

山西人对中国瓷业的霸主地位的树建,功不可没。

同时,山西的瓷业也从此走向衰落。

明早期珐华执壶8、老窑瓷有没有重器?如果有,您认为是什么?山西老窑瓷首为珐华瓷、红绿彩瓷、定窑系瓷、剔刻花瓷。

在前十年的瀚海,曾以1600万人民币拍出一件河曲窑刻花黑釉梅瓶,当时拟为天价。

9、您如何看待那些不在博物机构内的老窑瓷精品?据我所知,山西博物机构多年来基本没有注入资金,在民间购买。

这是对山西瓷器流失的重大过失。

政府不为行为,这就导致民间藏家的私有性,与买卖性。

民间藏家、与外埠流失的文物,比官方早年藏品要精美数十倍辽代山西长治八义窑虎枕10、讲讲您收藏老窑瓷的历史吧。

我从82年开始收藏,以老窑瓷为主。

当时工资是42元钱,挤出些钱来收藏。

2--10元一件不等,当时朋友们们说:雪野同志吃着白菜豆付搞收藏,真是有病。

喜好这一口没办法,任何事物其实有个共性,那就是喜欢了,你就有病了!包括喜欢文字、艺术、女人。

你说这是事业,人家说你病的不轻。

那没办法!辽金山西八义窑黄釉坦口高足炉11 有没有令您一见倾心、辗转反侧、念念不忘的老窑瓷?收藏是个无底洞。

是走上一条不归路。

是一个彻底的吸毒者,上隐无改。

念念不忘的常有,但那需要大银子,只能望瓷兴叹!12、讲几个您收藏老窑瓷的故事吧。

13告诉普通收藏者如何断代、防新。

14 如何从普通老窑瓷中发现精品?首先要断定它的窑口。

介休窑、霍州窑、浑源窑、平定窑、八义窑为大窑口,类似景镇窑与边邻的地区窑,窑口好,价值就大山西大同窑15、怎么保存、养护、收藏老窑瓷?16、山西老窑瓷在中国民间陶瓷里的地位?山西窑瓷器不上价,主要是和山西人的性格有关。

质朴、内廉、不张扬、不夸谈、闷头谋事,也就是不善炒作。

故外埠人,把山西诸窑口的瓷品购得,都当名窑口卖:白胎器说成河北定窑。

黑釉器说成吉州窖。

山西均器说成河南窑。

白釉黑彩绘说成磁州窑……随着信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藏家正意识到山西老窑的重要性,和地位性,与不可再生性。

自然就水涨船高,五年之内山西老瓷翻了五倍,且还在猛涨。

我予言:山西老窑瓷在会不久的将来会,让世人大跌眼镜!地位自然会升高山西浑源窑元代天兰釉均瓷山西介休定瓷豆山西八义窑红绿彩盘18、讲讲您的彩陶“采桑图”罐的故事。

这故事还在进行中改日再说19、山西老窑瓷作为器主要有哪些种类?胎质山西南部窑口至太原为界,其胎质细密,且轻溥。

造型秀雅,有中原汉文化的传承。

太原以北至大同、阳高,胎质粗疏,且厚重,造型粗犷,有游牧文化的气息。

其胎质可见瓷石棵粒,这与地方瓷泥材料有关。

当然,精细瓷器也甚称绝伦,如浑源绘画与剔、刻、划、印纹饰。

山西南部的纹饰大都写实,刻画细腻,而北部的纹饰大都写意、豪放,一只鸟可以一笔而成,有大朴大拙之美。

20、作为普通收藏者如何欣赏老窑瓷?山西南部窑口至太原为界,其胎质细密,且轻溥。

造型秀雅,有中原汉文化的传承。

太原以北至大同、阳高,胎质粗疏,且厚重,造型粗犷,有游牧文化的气息。

其胎质可见瓷石棵粒,这与地方瓷泥材料有关。

当然,精细瓷器也甚称绝伦,如浑源21、作为著名诗人、古陶瓷鉴赏家和收藏家,您能从您的角度谈谈心中的老窑瓷吗?华夏至今五千年文明,睿智而才华横溢的祖先们,给山西遗留下大批珍贵文物,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东方艺术“博物馆” 之称的山西.是祖先们给与的辉煌。

这伟大的文明, 只有承接,弘扬,方可延绵不绝。

反之,断档,遗弃,消亡。

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做为承接者必须严重思考的问题。

22、据说您编写了一部《山西老窑瓷》的大部头学术著作,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吗?就古玩而言,从清未的北京天津的古玩商就涉足山西。

山西遍地皆文物;一是祖先们对文化的爱戴,二是山西人持家过日的仔细,视古物为生命。

山西人舍命不舍财,外埠人此言说,其中就包括古玩。

三是地理环境;无水患,高地墓穴的藏存,兵祸的难及。

四是晋商五百年的富足, 且对古文化热衷。

五是历史文化的厚重。

二十年前我们每到星期六就可以看看到三五成群的北京人、天京人、石家庄人空手而来,星期日就会满载而归。

是山西的古玩,丰盈兴盛了京,津,石的古玩城。

这些古玩商们从不讳言,因为这是不争的事实。

就现在京城的古玩大亨,学者马未都先生也不讳言; 三十年前他南下山西,多半是山西的古玩成就了他的大业。

[马说陶瓷]一文中,对山西的历史充满了敬重。

外埠人能如此热衷古文化,作为一个热爱文化的人热爱山西的人,我们理所应当从自已做起。

无疑,古玩.文物,是历史的日志,是先民及祖先的留言簿,是岁月给后人的遗嘱。

做为子孙.后生.我们当发现.寻找.珍存.呵护。

从研究中发掘文明、补遗文化、承前启后、完善历史。

这就是我的初衷,这本书已脱稿,等待付梓。

23、您怎样与您的朋友、同好欣赏山西老窑瓷?没有老窑瓷的日子里,您在干什么?是什么样子?一件瓷器,必须要经过选择,精细的淘泥,千百次的摔打捏制,轮制刀削、风干.窑工将自己的艰辛、劳苦,精神内在的希冀,与美好的愿望倾心于器上.(这与生命的成形无异父母的期冀无异)而瓷器不负苦衷,在千度之上烈火数日的涅磐中再生,各色努力克制,做好自已的艺术形象。

相互大度、最终捧献与世人面前,这种和谐之美.让人们千古赞叹。

(这与做一个高尚的人无异)一捧泥土尚能如是高尚,完成自我的生命。

它庄重、饱满、不艳、不俗,且品质富贵。

人啊!学学无言瓷之品德吧!(这与人之楷模无异)在没有老窑瓷的日子里,写作、喝酒、在艺术之上玩,等待老窑瓷的到来。

来与不来,那是命。

该是你的,死也是你的。

不是你的,到死也不是你的。

命中没有莫强求。

强求你就会痛苦。

采访:唐晋答:雪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