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古诗三首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一、课文概述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包含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美好,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二、知识点总结作者及其背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此诗为《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的一首,该组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稚子弄冰》: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这首诗写儿童晨起玩冰的情景,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作者雷震,南宋诗人。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的景象。

诗句解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描绘了梅子成熟时节的晴朗天气和诗人山行溪游的情景。

其中,“梅子黄时”点明季节,“日日晴”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通过对比来时路和归时路的景色变化,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黄鹂的鸣声更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描述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钲的情景。

通过“脱”、“穿”等动词,生动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写儿童敲击冰块发出的声音,以及冰块落地摔碎后的声响,表现了儿童顽皮的性格特点。

《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用“满”字和“衔”字,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农村晚景图,池塘里水满了,草也长满了,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回家的情景,以及他随意吹笛的悠闲自得。

艺术手法意象运用:三首诗均大量运用自然意象,如梅子、黄鹂、稚子、冰块、池塘、落日、牧童等,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使诗歌呈现出生动的画面感。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一、《暮江吟》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解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在江面上。

“铺”字用得形象,写出了夕阳余晖的广阔、均匀,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瑟瑟”形容江水未被夕阳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碧绿色。

夕阳的光照使得江面出现两种不同的颜色,画面感强烈。

-“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诗人感叹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的可爱。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二、《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这两句诗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是即景说理,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雪梅》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解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争春”一词赋予梅和雪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它们争奇斗艳的景象。

-“骚人阁笔费评章”:诗人放下笔,难以评判二者的高下。

“阁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梅雪争春的景象陷入思考的状态。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巧妙地写出了梅和雪各有优缺点,既赞美了梅花的清香,又肯定了雪花的洁白。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解析。

-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你看啊,诗人远远地就看到那寒山,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

这个“斜”字啊,就把小路那种蜿蜒曲折的样子给写活了。

就好像我们现在去爬山,看到那种弯弯曲曲的山路,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就到眼前了呢?- 接着“白云生处有人家”,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哇,多神奇啊,感觉住在那里的人就像住在仙境里一样。

那白云缭绕的,房子若隐若现的,好像是神仙住的地方呢。

- “停车坐爱枫林晚”,诗人为啥停车啊?因为他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想啊,傍晚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枫树林里,那景色肯定美极了。

就像我们看到特别美的景色,也会忍不住停下来多看几眼,对吧?- 最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是最鲜艳的,可诗人说这秋天的枫叶更红,这就很特别了。

他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不一样的美,秋天不只是萧瑟的,还有这么艳丽的色彩呢。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 解析。

- 开头“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都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荷叶以前就像一把把遮雨的伞一样,现在没了,是不是有点凄凉的感觉呢?-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在霜雪中傲然挺立。

这菊花可真有骨气啊,就像一个坚强的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屈服。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告诉刘景文啊,一年当中美好的景色你得记住,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个时候虽然没有夏天的繁花似锦,也没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但是有一种独特的丰收的美。

就像我们到了秋天,看到满树的橙子和橘子,是不是也觉得很开心呢?1.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 解析。

- “荷叶罗裙一色裁”,你看那些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就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布料裁出来的一样。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文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分别是:1.《绝句》——杜甫1.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意境优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诗人以“迟日” 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阳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春风吹拂,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则具体描写了春天里燕子在暖泥中飞舞,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栖息的场景,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景象。

2.《惠崇春江晚景》——苏轼1.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苏轼根据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而作。

诗的前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视觉和感觉的角度,写出了初春时节竹林外桃花初放、江水变暖鸭子最先察觉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是诗人的想象,描绘了河滩上蒌蒿满地、芦笋抽芽,而河豚也即将逆流而上的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3.《三衢道中》——曾几1.原文: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解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三衢道中旅行的见闻感受。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交代了出行的时间和行程,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却天天放晴,诗人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改走山路。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写沿途的景色,绿树成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还增添了黄鹂的鸣叫声,更显幽静和生机,也流露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及解释1.《山行》——唐・杜牧1.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1.“远上寒山石径斜”:“寒山” 指深秋时节的山,带有一种寒冷、萧瑟的感觉;“径” 指小路;“斜” 表示小路蜿蜒曲折。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深秋时节,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远处的山上走去。

2.“白云生处有人家”:“生” 在这里表示“产生” 或“生出”,给人一种云雾缭绕、升腾的动态感。

这句诗描绘的是在山林的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坐” 是因为的意思。

诗人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4.“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

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枫叶的艳丽,展现了秋天枫叶的独特之美。

2.《赠刘景文》——宋・苏轼1.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解释:1.“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 指荷花凋谢;“擎” 是举、向上托的意思;“雨盖” 在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这句诗的意思是荷花已经凋谢,连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也枯萎了。

2.“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 表示菊花已经凋零;“傲霜” 指不怕霜寒,坚强不屈。

这句诗说的是虽然菊花已经凋零,但仍有那不畏寒霜的枝干挺立着。

3.“一年好景君须记”:“君” 是对对方的尊称,这里可以理解为“您”。

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您一定要记住。

4.“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时” 指的是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也就是秋末冬初的时节。

这句诗的意思是最美的景色就是在这个时候。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1.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解释:1.“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 是形容风声;“梧叶”即梧桐叶。

这句诗的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2.“江上秋风动客情”:“客情” 指旅客思乡之情。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四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

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雷震的《村晚》三首宋诗。

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歌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非现在的玻璃(玻璃出现的较晚)。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取出来,系上绳子当作银钲提在手中。

每当轻轻敲打它的时候,冰块就能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让人沉醉。

忽然,又是一声水玉破碎落地的声音,原来是自己一不小心用力过大,竟然把它敲碎了。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寒漪(yī):水上波纹。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归去:回去。

9.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1、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融的拼音组词:[róng]融化、融洽、通融燕的拼音组词:[yàn]燕子、燕窝、燕山鸳的拼音组词:[[yuān]鸳侣、鸳行、鸳匹鸯的拼音组词:[yāng]鸳鸯、梁鸯、鸯浆惠的拼音组词:[huì]恩惠、惠顾、天惠崇的拼音组词:[chóng]崇高、崇拜、崇敬芦的拼音组词:[lú[]芦席、葫芦、芦子芽的拼音组词:[yá]发芽、麦芽、春芽短的拼音组词:[duǎn]短处、短缺、短暂梅的拼音组词:[méi]梅花、黄梅、白梅溪的拼音组词:[xī]溪水、溪边、溪河泛的拼音组词:[fàn]广泛、泛水、泛指减的拼音组词:[[jiǎn]减少、减弱、减退2、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整理老师们在上课之前都要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计划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教案,写好教案对于上课的节奏把握有很大的益处,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两篇,感兴趣的快和我一起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暖风送香,桃红柳绿,群鸭戏水,黄鹂鸣唱。

当诗人的笔触与春夏时节相遇,便勾勒出一幅幅有声有色、清新明丽的图画。

《绝句》为我们描绘了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迷人景色;《惠崇春江晚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明媚的春光,暖暖的春意;《三衢道中》带领我们畅游了山清水秀的三衢,让人心旷神怡。

一、三首古诗学法简单导读学习时,可以借助解释、插图理解有难度的字词,再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将主要景物串联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学习《绝句》时,抓住"迟日、花草、燕子、鸳鸯'等词语,感受春天的美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抓住"竹、桃花、鸭、蒌蒿、芦芽'等字词,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江南初春的景象,感悟诗人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深远。

一、《春晓》1.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2. 诗中以“春雨轻”、“东风快”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3. 通过“出门看”、“街尘”、“行人”等描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世界的向往。

4. 《春晓》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静夜思》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夜晚的寂静和自我的思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2. 诗中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

3. 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文字,诗人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展现了浓厚的乡愁情怀。

4. 《静夜思》通过对大自然和内心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给人以深远的启迪。

三、《登鹳雀楼》1.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

2. 诗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雄伟壮阔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气势磅礴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3. 通过“登高”、“望远”等动作的表现,诗人表达了对博大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4. 《登鹳雀楼》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豪迈与激情,激励人们勇攀高峰,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艺术魅力,也可以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智慧和启迪。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到诗意的美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人生感悟,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与知识点总结归纳古诗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四季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其中,“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通过色彩对比,生动地勾勒出了初夏时节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而“日长篱落无人问,惟有蜻蜓蛱蝶飞”则通过动态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词汇积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蜻蜓蛱蝶等。

知识点总结:诗歌风格:范成大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意象运用: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梅子金黄”、“麦花雪白”等,营造出鲜明生动的画面感。

情感表达: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古诗二:《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内容解析:诗意: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风光图。

诗人通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描写,展现了农村春天的景象;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则通过儿童的嬉戏场景,为春天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词汇积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等。

知识点总结:观察细致: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十分细致,如“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篱落疏疏”,表现了农村的朴素与宁静。

情感饱满:通过描写儿童的嬉戏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描写手法: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勾勒出春日田园的美景,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古诗三:《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内容解析:词意:这首词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环境的清幽与宁静;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通过对话场景,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

词汇积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是一篇包含三首经典古诗的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诗歌文化,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一首古诗是《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诗歌描写了春天的景象,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其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杜甫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进一步加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古诗是《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苏轼所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以及他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境,进一步感受苏轼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第三首古诗是《三衢道中》,作者是宋代诗人曾几。

诗歌描写了诗人行旅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诗人所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以及他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感激和热爱。

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境,进一步感受曾几所描绘的美丽
自然风光。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境,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四时⽥园杂兴》是诗⼈退居家乡后写的⼀组⼤型的⽥家诗,《稚⼦弄冰》这⾸诗写冬天孩⼦们的⼀场嬉戏,《村晚》是⼀⾸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1课《古诗三⾸》课⽂原⽂ 四时⽥园杂兴(其三⼗⼀) [宋]范成⼤ 昼出耘⽥夜绩⿇, 村庄⼉⼥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

注释 _________ ①[耘⽥]在⽥间锄草。

②[绩⿇]把⿇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译⽂]⽩天去⽥⾥锄草,夜晚在家中搓⿇线,村中男男⼥⼥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孩⼦虽然不会耕⽥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

稚⼦弄冰 [宋]杨万⾥ 稚⼦⾦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_________ ①[稚⼦]幼⼩的孩⼦。

②[⾦盐脱晓冰]早晨从⾦属盆⾥把冰取出来。

③[钮]⼀种⾦属打击乐器。

④[磐}⼀种⽤⽟或⽯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种天然⽟⽯,也叫⽔⽟,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清晨,满脸稚⽓的⼩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彩线穿起来当做⼀种打击乐器。

提在⼿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于那穿林⽽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了另⼀种声⾳——冰块落地,发出了⽔⽟破碎的声⾳。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满陂, ⼭衔落⽇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背, 短笛⽆腔信⼝吹。

注释 _________ ①[陂]池岸。

②[满]⽔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信⼝]随⼝。

[译⽂]⽔草长满了池塘,池⽔漫上了塘岸,⼭像是衔着落⽇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上。

牧童回村,横坐在⽜背上,⼿拿短笛,悠闲地随⼝乱吹,谁也听不出是什么曲调。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1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昼:昼夜⽩昼极昼昼夜不息 耘:耘⽥耕耘春耕夏耘 桑:桑树蚕桑桑叶沧桑沧海桑⽥ 晓:拂晓破晓报晓知晓揭晓 多⾳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 问题归纳: 1、三⾸诗中的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诗中的孩⼦勤劳、天真;第⼆⾸诗中的孩⼦天真可爱,⾃得其乐;第三⾸诗中的⼉童悠闲⾃在、⽆忧⽆虑。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南宋名臣、文学家。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创作背景范成大早年游宦四方,57岁以后退职闲居苏州石湖,在江南乡村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在这段时间,他写下《四时田园杂兴》,这是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日”“冬日”五组。

《稚子弄冰》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右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著有《诚斋集》等传世。

《村晚》雷震,南宋,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二、多音字供ɡōnɡ(供给)(供应)ɡònɡ(供词)(供品)三、教材解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着种瓜。

1.读前两句诗,说说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场面?描写了农家夏日忙碌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

2.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他们的辛苦呢?(1)时间:“昼夜”忙个不停;(2)内容:既要“耘田”,又要“绩麻”;(3)劳动者,村庄儿女,各忙其事。

3.如何理解“学种瓜”中的“学”呢?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三下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三下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三下第一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古诗三首》是三下第一课的教材内容,本文将围绕这三首古诗展开讨论,介绍其背景、主旨、艺术特点以及相关知识点。

《古诗三首》作为三下第一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了《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选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王之涣和李白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首先,我们来讨论《静夜思》这首诗。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李白通过描绘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抒发了自己对乡愁的怀念之情。

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融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登鹳雀楼》这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王之涣通过描绘登上鹳雀楼的广阔视野,表达了他对国家兴旺发达的向往之情。

王之涣运用夸张的手法,如“百川日下沙鸥翔”,将壮丽景色与自己的愿景相结合,突出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最后,我们来讲述《将进酒》这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杜甫通过描绘豪饮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时代的思考。

杜甫以豪情万丈的笔触,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领悟,并倡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首先是古诗的形式和特点。

古诗一般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语言简洁明快,往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人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其次是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这些古诗大多写于唐代,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有关,作者往往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为创作诉求。

另外,古诗常常通过意象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营展现艺术风格,这需要读者对古代文学知识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总之,《古诗三首》是三下第一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分析古诗的形式、背景和意义,可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讲解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讲解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讲解古诗三首讲解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

南宋诗人。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等。

主要作品有《夏日田园杂兴》和《喜晴》等。

主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鉴赏:前两句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突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色彩鲜丽,写出了田园之美。

农民或忙于农事,或正在午间休息,显得村中平和宁静。

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做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橫生。

古诗三首讲解第二首: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主要作品有《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主题:《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儿童们飞快地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

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及译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和两首宋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古诗原文、注释及译文。

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宋] 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译文】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 __________ 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__________ ①[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②[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等描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及农人紧张的劳动气氛, 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 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以下是无忧考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 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 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