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班级:07小教2班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目录

引言3-6

1、选题背景

2、研究综述

3、研究方法

4、创新点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表现6-11

(一)调查情况概述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表现

1、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在学习上的主要表现

2、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在生活上的主要表现

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在日常行为上的主要表现

4、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在心理品质上的主要表现

5、小学生自我认识不成熟,情感缺乏(怎么处理?)

6、学校、家庭、社会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不够(怎么处理?)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11-13

(一)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1、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

2、父母的素质不高,难以指导、教育好孩子

3、家庭硬环境不理想

(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少年儿童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

2、社区缺乏应有的教育职能

(三)教育工作上的失误

1、应试教育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2、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不当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化策略13-20

(一)学校方面的转化策略

(二)家庭方面的策略

(三)社会方面的教育策略

(四)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

四、参考文献21-22

五、附录23-27

引言

(一)选题背景

曾看到过这么一则报道: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昵?”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昵?”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道歉;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学者的话告诉我们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好习惯,早养成;好习惯,益终身。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学生除了关心学习成绩还会关心什么呢?他们懂得尊重人、尊重劳动吗?会听课、做笔记、阅读、记忆吗?会独立完成作业吗?到了大学却反而要补修幼儿园、小学的课:不逃课,不作弊,不浪费粮食,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不抄袭作业。我们的教育怎么啦?出现偏差了,我们做了太多的无用功。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儿童时代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如何在他的少年时期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1],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结合我国“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26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还提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二)研究综述

1、概念界定

[1]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教育教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习惯

陈会昌教授认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行为动作。”张雨青副研究员认为:“习惯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就是比较典型的、有倾向性的行为特点。《心理学大词典》[1]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运的,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2)行为习惯

所谓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着与自己的经历和教育程度相应的固定行为.这种行为有很强的潜意识作用,在生活中会成为他在行动时的当然、首要选择。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地自动地表现出来的全部行为方式的总和。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心理学中关于行为习惯的含义概括为四种: (1)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本义是指运动模式、身体反应,现在已不限于此。 (2)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这跟人格研究中使用的特质的含义比较接近。(3)对药物的癖嗜,常用术语是药物依赖。(4)指特定动物物种的特征性行为模式,如“狒狒的习性"。他特别指出,最后的一个意思与前面的几种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它的内涵通常是指一种天生的、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而其他几种意思都明确含有习得的行为之意。

2、国内外的已有研究

就纯粹的养成教育来说,在国内外现有的教育论研究中,还是比较少见的。然而从已有研究看,往往学者们都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之中。从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就拿如柯尔伯格[2]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来说,是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行为结果的反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内化中期,社会期望起着决定性影响,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

[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年

[2]劳伦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