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人开始意识到地质变化的存在。

然而,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1900年代初,中国学者王大昕和徐永昌分别在欧洲和日本学习地质学,并将其带回中国。

他们开创了中国地质学的先河,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192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地质矿产学会的成立,中国地质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地质演化、地质构造和区域地质学等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观点,例如“中国大陆架”和“太平洋构造”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各地质勘探单位相继成立,一批杰出的地质学家如钱学森、曾庆存等开始涌现。

他们在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地质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地质学家们开始深入探索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如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

如今,中国地质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球科学领域之一。

在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很广的应用。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大熊山煤炭的勘探到钻出世界上最深的地球实验室,中国地质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地质学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望未来的地质研究方向。

一. 中国地质学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的重要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地球科学知识主要是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记载和对地质资源的利用。

1901年,德国籍的矿物学家汉斯·符文(Hans Ungemach)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矿物普查所”,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地质研究机构。

此后,奉系督军张作霖、北伐军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陆续成立了一批地质机构,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地质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全国范围内的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矿产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国地质学也面临着从实用性向理论性转型的挑战。

二. 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 各类研究机构的成立1949年以后,在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地质学机构不断因时因地成立。

中科院成立后,第一个成立的两个系之一就是地学系。

195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地质部,次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地质部,它负责矿产资源调查和资源勘探开发工作,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地质行政机构。

1956年8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成立,后来的地质调查局也会在该机构的基础上成立。

此外还有中国地震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研究机构成立,为中国地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1958年,三门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这座超级水电站的建造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动了一批大规模的地质研究。

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坝的施工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中国地质学家经过激烈的探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水电站勘探报告标准。

这套标准对我国大型水电、能源等基础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研究地质演化研究可以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事业十大发展

中国地质事业十大发展

中国地质事业十大发展一、我国首次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5 月 1 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集到实物样品的国家,证实我国海域蕴藏有丰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实现了接替能源研究和勘查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调查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东部铁矿深部勘查获重大进展我国东部浅层地区铁矿资源日趋枯竭,找矿难度日益加大。

为缓解铁矿石紧缺局面,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依靠现代勘查技术,加大深部铁矿勘查力度,在安徽庐枞地区新发现隐伏在地下 700 米左右的泥河大型铁矿,在辽宁桥头深部发现厚大铁矿体,初步预测远景资源量可达 10 亿吨。

新的找矿线索不断发现,充分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对于扩大已有矿山产能、直接缓解我国铁矿资源瓶颈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三、中比例尺基础地质空间数据库全面开放2007 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宣布, 1 : 20 万、 1 : 25 万、 1 : 50 万中比例尺的中国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中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面开放,提供全社会使用;中国地质调查局( )和全国地质资料馆( )网站全新改版,提供 5000 余种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及系列数据产品的在线服务。

此举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公益性地质资料的开放程度,对服务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改善我国矿业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矿产资源重要国情调查全面启动作为我国矿产资源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专项启动,调查面覆盖全国 31 个省(区、市),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铝等 28 种重要矿产,将于 2010 年完成。

项目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系统分析和总结建国以来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准确掌握剩余可采储量,科学评价找矿潜力,并建立客观、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库,以满足国家层面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要,促进地质科技进步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

第十一章 地质发展简史2

第十一章 地质发展简史2

3.我国除个别岛屿外也是一片汪洋。 4.震旦纪中期出现了地史上第一个冰川时期。 5.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笔石、珊瑚等海洋生物开始 繁盛,出现了大量无脊椎动物,到志留纪时,出现了原始 鱼类和植物登上了陆地。
祁连山
6.志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并形成了 一些新的褶皱山脉,如我国的祁连山褶皱带、华南褶皱带。
上述三种类型并非是相互包容或从属的关系
年代地层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年代地层单位 宇 界 系 统 阶 时间带 地质年代单位 宙 代 纪 世 期 时 岩石地层单位
群 组 段 层

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可能大于统,甚至大于系。 其通常相当于一个统,有可能大于统,甚至大于系。
由于震旦纪以前的地层尚未建立系和统, 由于震旦纪以前的地层尚未建立系和统,就 有必要对这个复杂的较高一级的地层序列给予专 如青白口群、阜平群——普遍的用法。 普遍的用法。 名,如青白口群、阜平群 普遍的用法 有时,一段地层岩性和成因比较复杂、厚度 有时,一段地层岩性和成因比较复杂、 巨大,内部包括一些不连续面, 巨大,内部包括一些不连续面,但又无明显的界 线可以划分组时,也把它称为群。 线可以划分组时,也把它称为群。 因此,群的含义系指连续的、 因此,群的含义系指连续的、在成因上相互 相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或指厚度巨大、 相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或指厚度巨大、岩性复 又不能分组的一套岩系。 杂、又不能分组的一套岩系。
三、晚古生代 距今4.09亿年至2.5亿年,历时约1.6亿年,包括三个 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特征是: 1.地壳运动较为激烈, 形成第二次大海侵,但比 早古生代范围小。海进、 海退的方向,时间已有明 显的差异。二叠纪华北上 升为陆,形成南海北陆的 局面。 2.二叠纪以来地球上各个 古陆聚合形成联合古陆,赤 道洋消失,乌拉尔海消失, 形成了特提斯海,即古地中 海。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给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地质发展史

地质发展史

始新世 E2
中国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澳洲也向东北漂移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形成
(二)第四纪
1 向现代继续演化的生物界 2 频繁而普遍的新构造运动 3 第四纪沉积物广布 4 第四纪大冰期 5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3
北美 南美
欧洲 非洲
中国 澳洲
南极
晚冰期最盛时
物时代 (二)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三)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四)气候温暖干燥
早 古 生 代 化 石
晚寒武纪
华北
寒武纪的广泛海侵
华南
华北 华南
奥陶纪开始广泛海退
志留纪末
加里东山脉
加里东运动
华北
华南
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序幕拉开
四、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 泥盆纪(Devon,日译泥盆) 石炭纪(含煤层) 二叠纪(Dyas,二层) (一)生物界的飞跃发展
2.5~2.9亿年前
约6500万~2亿年前
2300~6500万年前
晚侏罗纪
中国
北美
欧洲

非洲
特提斯洋

南美
西 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联合古陆解体
晚白垩纪
北冰洋
中国
北美
欧洲
南美
非洲
特提斯洋
印度 澳洲
南极
大西洋形成
六、新生代
(一)第三纪 1 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
动物时代 2 喜马拉雅运动 3 海陆轮廓已经和现在
相似。

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

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

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对于人类认识地球、保护环境、开发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为提高公众地质科学素养和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回顾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当时,西方地质学理论传入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在国内开展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经济贫困,我国地质科普事业在萌芽阶段遭受了诸多挫折。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地质科普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和资源开发计划,地质科普工作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

在此期间,地质科普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

进入21世纪,我国地质科普事业迎来了辉煌时期。

随着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地质科普场馆、活动和出版物数量大幅增加,地质科普事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辉煌的同时,我国地质科普事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质科普人才队伍不够健全,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地质科普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我国地质科普事业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以吸收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通过回顾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地质科普事业不断追求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展望未来,我国地质科普事业将继续坚持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内容和方法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提高公众地质科学素养、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推动我国地质科普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类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女性共同庆祝的节日,这一天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历史渊源及百年历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节日的背景和意义。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09年。

中国地质简史

中国地质简史

中国地质简史说到地质,很多⼈都认为,不就是研究地球吗?什么是真实的地质?她起源于何时,⼜将⾛向何⽅?除了李四光、⼭楂树之恋,地质你还了解多少呢?序篇地质是什么?定义1:地质就是地球的性质和特征,具体来讲就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历史等。

定义2:地质学就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的学科。

它是古⽼的五⼤⾃然科学基础学科之⼀。

定义3:地质⼈就是从事地质学及其衍⽣学科研究或相关⼯作的⼈群。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第1篇古⼈有地质吗?答案是肯定的,⼈类做为地球上的⼀种⾼级⽣物,是地球⽣命演化的终极成就。

⼈类演化本⾝就是地质学研究的范畴。

同时,⾃⼈类出现的那⼀天起,就开始了对地球的探索、发现以及资源利⽤。

01旧⽯器时代,⼈类利⽤岩⽯开始最初,古⼈利⽤岩⽯制造⽯器。

如中国的蓝⽥⼈、北京⼈所⽤⽯器⼤都由硬度较⼤的⽯英质矿物和岩⽯制成。

旧⽯器晚期,出现于⼭顶洞⽂化时的钻孔⽯质饰物,表明⼈类对岩⽯、矿物的相对硬度有了⼀定认识。

20万年前,北京⼈就开始利⽤岩⽯制作⼯具旧⽯器时代的⼯具02新⽯器时代,爱宝⽯,爱陶艺新⽯器时期,⼈类已利⽤天然宝⽯类矿物,如玛瑙,叶蜡⽯等作饰品。

陶器的烧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龙⼭期的⿊陶,说明⼏千年前⼈类对粘⼟的性质⼜有了⼀定认识。

距今约7000年⾄5000年仰韶⽂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种重要的新⽯器时代彩陶⽂化,⽽且仰韶⽂化的发现与距今约7000年⾄5000年仰韶⽂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种重要的新⽯器时代彩陶⽂化,⽽且仰韶⽂化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是从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开始的03商周,爱上青铜商、周是中国青铜器⿍盛时期,那时所⽤的铜矿⽯主要是⾃然铜和孔雀⽯,青铜器的冶炼也达到炉⽕纯青的⾼度,出现⼤量精美的青铜器。

河南安阳出⼟,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化的代表作三星堆出⼟的青铜纵⽬⾯具,造型诡奇04⾦沙,沙⾦不知从何开始,古蜀⼈开始爱上黄⾦。

地质发展简史

地质发展简史

第五章地质发展简史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粱运动、蓟县运动、泰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简称喜山)运动。

一、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Ar—Pt1)从区域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

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

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实习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大面积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虽然未曾出露,但是尚可以见到下元古界绥中花岗岩(γ2)。

二、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2)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其北西与内蒙古陆接壤,南东与山海关古陆相邻,沉积了9000余米中元古代沉积物,沉降中心在河北蓟县,堆积了蓟县剖面中的长城系(群)、蓟县系〔群〕。

至中元古代末期,边缘断陷作用减弱,结束了边缘活动的历史,燕山海槽转入陆表海盆地。

实习区位于山海关古陆西南侧、在中元古代仍然是古陆剥蚀区,未接受沉积。

三、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Pt3)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坳陷转入整体下降。

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

堆积了长龙山组滨海浅相碎屑岩(浪成波痕、斜层理及含海绿石矿物)和浅海相页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浅海相碎屑岩(具浪成波痕)和浅海相泥灰岩。

此时气候一度干燥炎热,海水时浅时深,生物界仅有藻类诞生,青白口期末,蓟县运动抬升,造成了大面积海退。

实习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5.7—8.0亿年)再度成为古陆剥蚀区。

四、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Pz)古生代伊始,实习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使寒武系府君山组平行不整合直接覆盖在景儿峪组之上,局部地方形成含砾碳酸盐岩沉积。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地质演变是指地球上地壳、岩石和地貌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从古至今,地质演变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地球面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地质演变的主要过程和影响。

一、古代地质演变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动频繁,地壳表面皮层不稳定,大量岩浆活动导致陆地的构造变动,陆地的形成也才刚刚开始。

地球的整体气候非常炎热,大气成分也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温室效应非常严重,导致地球温度持续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导致了板块的形成和漂移。

板块运动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同时也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形成了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地理特征。

地质学家认为,当时的大陆一个又一个地形出现变动,形成了世界各大洲的雏形。

二、中古地质演变中古时期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地质演变过程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地质活动相对较为平静,板块运动速度较慢,不再像古代那样频频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在中古时期,全球开始出现了冰川时期,大量的水分被冻结在极地地区形成巨大的冰层,海平面降低。

这导致了大量的陆地暴露出来,海岸线大幅后退。

同时,长期的冰川活动和冻融作用也导致了大规模的物质破碎和侵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沉积盆地。

三、近现代地质演变近现代时期是地质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近现代地质演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海平面的升高。

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加速,大量的冰层消失,融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屿来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另外,人类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地表的水土流失、洪涝、干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质演变是地球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

从古代到现代,地球的地壳、岩石和地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中国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0.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

0.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

《油气地质与勘探》(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loration)绪论0.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1. 历史的回顾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描述了陕北富县、延安一带石油的性质和产状,推论了石油的利用远景:“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穹,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1. 历史的回顾1840以前钻井工艺和天然气开采走在世界前列。

十二世纪,在陕北钻成了一批世界上最早的油井。

1820年,钻井深度达1050~1400m。

近代(1840~1949)受鸦片战争等影响,发展缓慢。

1867年、1911年,分别在台湾、陕北钻探石油;收获甚微→国外学者提出“中国贫油论”。

1933年,王竹泉和李春昱分别对陕北和四川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1936年,成立四川油矿,潘钟祥等对四川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1939年,在四川石油沟钻探井,获工业性天然气流。

潘钟祥 李春昱王竹泉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地质家不懈努力地寻找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对酒泉、玉门一带进行石油地质调查,1939年8月获日产原油10t ,发现老君庙油田。

1939~1943年,黄汲清等对四川威远进行了详查,对新疆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1941年,潘钟祥:“我国陕北和四川石油陆相成因问题”孙健初黄汲清1. 历史的回顾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只有台湾、甘肃老君庙、四川自流井、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等几个小油田。

石油产量最高的1943年:32×104吨。

全国90%以上面积未作石油地质调查。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工业基本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发展起来的。

2. 新中国油气地质及勘探理论发展简况(1)初期发展阶段(1950~1959)山前坳陷、盆地边缘找油。

“背斜论”+“海相生油”,根据油气苗找油。

重点:西北、四川。

原因:①地表油气显示比较丰富;②地质基础工作较多;③受海相生油论的局限;④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王鸿祯【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1992()S1【摘要】地质学是在西方发生和发展的。

它的发展史包括15世纪中叶前的萌芽阶段,15世纪中至18世纪中的准备阶段,1750年~1840年的奠基阶段,1840年~1910年的发展阶段和1910~1965的兴盛阶段。

其后是地学革命发展的一个全新时期。

中国古代地质知识的兴盛期是公元前3~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和宋、明两代的11~12世纪和16~17世纪,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发展史始自18世纪中期,可分为(1)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2)奠基阶段(1912年~1937年),(3)过渡阶段(1937年~1949年),(4)兴盛阶段(1949年~1965年)和(5)70年代以来的繁荣阶段。

在中国地质学的奠基阶段,我们的先驱者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却使地质事业取得全面和迅速的发展。

主要经验是重人才培育、重野外实践和重国际交流。

这些方面在当前工作中仍然是基本和必要的条件。

【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地质科学;中国;发展史;阶段【作者】王鸿祯【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推动中国地质学发展搭建世界一流技术平台——记著名地质学家刘敦一教授 [J], 赵凡2.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总结性论著——评《中国地质学学科史》 [J], 万力3.中国矿业氧巴之一《中国矿产资源总论》中国矿业发展简史 [J],4.中国认可认证的发展简史中国认可的创新发展 [J], 无5.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2013-)——续中国船舶类专业院校发展简史(1866-2012) [J], 宋文彬;孙培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国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历史一、引言中国地质勘探行业作为地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资源调查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其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变革,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由浅入深地探讨中国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历史,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行业的演变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地质勘探的初步发展古代中国最早的地质勘探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工匠和农民就已经开始探索和利用地下资源。

他们通过挖掘、开采和冶炼的方式,初步了解了地下矿藏的分布和性质。

兵马俑的制作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下资源的利用和勘探。

然而,古代地质勘探的发展极为有限,没有形成专业的勘探队伍和科学的勘探方法。

三、中国近现代地质勘探的兴起随着近现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质勘探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先后建立了多所地质学院和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地质勘探专业人才。

矿产资源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地质勘探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开始引进和发展了现代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多种方法,为中国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中国地质勘探的现状和未来当前,中国地质勘探行业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地质调查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地质勘探队伍规模庞大,专业技术人才辈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中国地质勘探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资源勘查难度加大、勘探成本增加、勘探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挑战。

未来中国地质勘探行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创新勘探方法,提高资源勘查效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五、个人观点及总结中国地质勘探行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勘探行业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名地质学家,我深信中国地质勘探行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地质发展史

地质发展史
1
加 里 东 构 造 阶 段

概况 “哺 ①生物界: 生物界: 乳类的时代” 。 “被子植物的 时代” 。 “人类的时 代” 无脊椎动物: 双壳类、腹足 类、 介形类 (节 肢动物)占主 要地位。 构造运动: ② 构造运动 : 阿尔卑斯山和 喜马拉雅山形 成;环太平洋 沟—弧—盆体 系形成;大陆 裂谷活动发 育。 古气候: ③ 古气候 : 第 四纪冰川形 成。 生物史:裸 ① 生物史 子植物时代、 恐龙时代、菊 石时代;白垩 纪末生物集群 绝灭 沉积史:陆 ② 沉积史 相沉积、成煤 时期 构造史:T3 ③ 构造史 联合古陆走向 解体; 大西洋和印 度洋加速开裂 和扩张,特提 斯洋逐渐萎 缩; 环太平洋火 山活动带和金 属成矿带。
爬行类得到发展 出现植物地理分区 P3 裸子植物占据主导地位 筳类繁盛
华南板块: 华南板块 D:南华海区(海相) 中扬子区( D2+3 海陆 交互相) 川东、鄂西、湘西北
两栖类蓬勃发展,占据统治地 位 C1 筳类出现 C2 爬行类出现 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第一个 成煤期
下扬子区( D3 近海河 湖相) 皖、苏、浙 C1—P:海相,P3 出现海 — 陆交互相(两侧为交互,中 间为海) 华北板块: 华北板块 D—C1: 剥蚀期 C2: 海陆交互相 P: 陆相沉积为主
志 留 纪 410 ∣ 438 Ma 奥 陶 纪 438 ∣ 490 Ma 寒 武 纪 490 ∣ 543 Ma
扬子板块: 三叶虫衰退 Є1 海侵 S3 原始陆生植物裸蕨类出现 Є2-3 海水咸化,末期 S3 植物开始登陆(原蕨植物) 滇东上升为陆 O 海相 S 海陆交互相 华夏板块: Є—O 活动型海相 鹦鹉螺类、漂浮的笔石类繁盛 S 大部分上升为陆 O2—O3 笔石极盛 O2 原始脊椎动物出现 华北板块: Pt3 - €12:隆升; €12 末: 整体下降, 接受海侵(边缘) €13-O2 :滨浅海沉积 Є1 小壳动物群繁盛 O2- Pz2 :隆升、剥蚀 “三叶虫的时代” Є2 树形笔石出现 Є3 头足类出现 S3 华南盆地萎缩消亡, 扬子 板块和华夏板块对接碰撞形 成统一的华南板块。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Xueyezi2007.8.19(七夕节)——出自:小木虫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

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

(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

(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

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

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

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

(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

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

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 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

中国地质学发展简史中国地质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地质学的兴起1、战国时期:荀子等学者发现、描述岩石的属性,以及提出古洪水的假说。

2、秦汉时期:项羽提出“土木”的学说;施耐庵提出“天地外之现象,与地壳内之变异”;孙思邈发现泥炭并研究其形成机理。

3、唐宋时期:僧智大发现“車洞岩”;刘郁发现“火尖山”;杨珩发现“秦安峰”。

二、近代地质学的发展1、清朝时期:崔林式发现地层层位,奠定中国地质科学层次研究的基础;郑也夫发现涡湖。

2、民国初期:王至德系统研究了东南晚古生界的地层,探明了长江中游元古宙的基本地质特征;张大千发表《地理学与陆地地质学》一书,形成了中国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3、抗战时期:南京大学成立中国首个地质系;北京大学设立第一个全国性的地质学实验室;南京大学陆地地质系开展了西南石油勘查研究,将地质学的研究引入实际勘探工作;抗战胜利后,地质实验室、系统、应用工程方面突飞猛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三、新时期的地质学1、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西方地学理论,扩大地质岩石学、矿产资源学、地质工程学领域的研究面;国家设立许多专业性地质学杂志和社团,形成了地质学的学术交流体系;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勘探研究,救灾评估研究等。

2、21世纪:中国地质学正经历分支化发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出现了中国地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石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多个团体组织,其发展支持着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四、地质科技及其应用1、钻探技术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钻探技术以及岩石地质勘查手段,对国内的大规模岩溶区进行系统整体研究,以及洞穴洞穴表面上体质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保护自然资��在人类使用和利用中受到破坏。

2、地震与防震:通过加强和发展地质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建立有效的地震预测机制;在火山、地震等灾害中,应用地质科学原理完成防止、减少损失及处理后续问题。

3、环境研究与保护:利用地质科学研究技术,预测及扼制地质灾害,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利用能力,为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

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

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一、中国地质学的萌芽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便开始关注地质现象。

然而,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却是在近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地质学理论传入中国,为我国地质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02年,我国地质调查所的前身——地质研究所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学的正式诞生。

二、地质调查所的创建与发展1. 创建初期(19021911年)地质调查所创建之初,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困难。

但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地质调查所逐步开展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等工作,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地质调查所得到了长足发展。

这一时期,地质调查所不仅在地质勘探、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还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地质学人才,为后来的地质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地质调查所更名为地质部,地质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地质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中国地质学的辉煌成就1. 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地质调查所成立以来,我国地质学家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发现了大量金属、非金属、能源等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保障。

2.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地质调查所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地质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3. 地质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我国地质学家在地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为国际地质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地质调查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地质学的国际地位。

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国地质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地质歌谣(珍藏版)

地质歌谣(珍藏版)

地质歌谣(珍藏版)地质歌谣(珍藏版)1、地质工作安排地质研究需先行,物化探确定靶区,露头矿化要细研,老硐编录莫放过,工程还需槽坑钻,样品采取合规范,资料整理应当天,综合研究必谨慎,广调研,多论证。

2、地质工程师工作顺口溜地质设计要吃透,邻区资料收集够;地质交底细而全,事故预防为重点;小班工作要检查,齐全及时是第一;每日汇报要及时,数据准确是第一;自然光下描岩屑,分清真假是第一;取心卡层要细心,钻时气测是第一;岩心岩屑要细描,油气显示是第一;电测固井要参与,地层介绍是第一;钻套数据记录清,丈量准确是第一;整理资料要全面,分析结论是第一。

3、地质年代歌谣新生包含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罗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新近纪和古近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前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前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古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4.震旦纪——很早以前,在我国(特别在北方)就发现在古老变质岩系(即前震旦亚界)之上,含有丰富化石的寒武系之下,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或变质程度很低的沉积岩系,其中除含有大量藻类化石外,很少发现其他生物遗迹,当初就把这套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其时代称震旦纪。

震旦是中国的古称。

中国是震旦系发育最好的国家,地层完整,剖面清楚,分布广泛。

因此,我国很早就把震旦系列入我国地质年代表中。

4、地质发展史其一: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其二: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和时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四方上下曰宇,指空间,故有庙宇一词往来古今曰宙,指时间冥古宙,四十六(亿年)地球一片灰蒙蒙太古宙,三十八主要分布在北华片、片麻岩火山岩五台运动花岗嵌元古宙,二十五宙分古中新三代滹沱长(城)蓟(县)青白口(纪)震旦纪,荒诞极无脊椎动物找裸替显生宙,五亿七宙分三代古、中、新古生代,好繁盛大量化石在地层寒武奥陶和志留海生无脊水中游鱼类生在泥盆里石炭二叠水陆栖中生代,两亿五秦祁昆仑画条弧南方为海北为陆侏罗纪,爬着行地上霸主是恐龙白垩纪,环境恶恐龙菊石全绝灭新生代,三、四纪哺乳动物盖被子台湾喜马被海淹二百万年(前)褶成山事过不久人出现不过暂把地球看5、中华大地构造歌中华厚壳小块集,罗迪尼亚另聚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Xueyezi2007.8.19(七夕节)——出自:小木虫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

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

(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

(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

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

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

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

(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

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

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 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

”还说罗马南边所产铁矿挖尽后,二十五年又会再生等等,更是信口开河了。

但就这本书总体来看,书中对地球的重力,大气圈,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侵蚀作用和地震成因等等,都从科学的角度有所介绍,并已有了地层构造的模糊概念,反映了地质学在孕育时期所达到的水平。

(南怀仁,《坤舆图说》大东书局据道光二十一年木刻本影印《指海》第十二集)可是此后由於清廷闭关锁国,特别是雍正(1723-1735)时放逐传教士,致使译事中断百馀年,而此时在欧洲正是地质学兴起的“英雄时代”。

中国社会对此一无所知,直到大门被迫打开,情况才有了变化。

地质科学的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此时地质学在西方也是新兴的学科。

1853-1854年,英国教会在上海举办的兼有翻译印刷出版功能的“墨海馆”,出版了一本用中文编写的《地理全志》。

从现已找到的历史材料来看,它是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地球科学知识的中文书。

据李鄂荣查证,在中文中“地质”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是本书首先使用,日文中的“地质”一词,也可能即源出於此。

(李鄂荣:“地质”一词何时出现於我国文献1986,地质学史论丛(一)页100-108)《地理全志》的编者是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慕威廉(Muirhead,William 1822-1900),编辑此书的目的是想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的情况及有关地球的知识,使人们相信世界万物都是由上帝造成,争取得到尽可能多的信徒。

梁启超对它的评语是“简而颇备”。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79,光绪丁酉沔阳卢氏刻本)此书分上下两编,各装一册,篇幅上编稍多,分五卷,依次介绍亚、欧、美、非四大洲及大洋群岛地理概况;下编有十卷,主要介绍地质、自然地理、生物、人类和作为行星的地球的一般知识,首卷就是“地质论”,岩石、地层、古生物、矿产等都讲到了,特别是地层讲得较详,结合不同时代地层勾画了地球演变的轮廓,还附有一张绘有地层柱状图的地质年代表。

下编各卷中,严格说来,可以归入地质学范围的内容,合起来约能占到该编的五分之一,不过还有一些内容与地质密切相关。

《地理全志》最后一卷名为“地史论”,但并不是在讲地球的历史,而是介绍了一些各地的历史概况,最后得出结论:“以此观地球所造万物之法,非有多主多上帝,悉为一主一上帝所成,再观万物之美备日新,益可见造化主之全能全智。

”(地理全志》下编卷十1854,上海墨海馆)但是,看过这书的中国读者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因而皈依上帝,倒是一些有识之士从中吸取了新的知识,开了眼界,从而想到应学习近代科学以求自强,如曾入李鸿章幕府,洋务运动的思想先驱冯桂芬(1809-1882)就是在读了《地理全志》后得知“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但就本国而言,属国不与)……而今腼然屈居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提出应该引以为耻,而“莫如自强”。

(冯桂芬:制洋器议1884,光绪甲申刻《校邵庐抗议》卷下)这种效果大概为慕威廉始料所不及。

在《地理全志》出版后近二十年,又有两部地质科学方面的著作,丹那(Dana,J.D. 1813-1895)的Manual of Mineralogy(矿物学手册)和莱伊尔的Elements of Geology(地质学基础),先后於1872-1873年被译成中文出版。

前者书名译为《金石识别》,后者译称《地学浅释》,均由美国传教医生玛高温(D.Macgown 1814-1893)口译,中国数学家华蘅芳笔述,出版者是设在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金石识别》的原本《矿物学手册》,是丹那为学生编写的教材;丹那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这本教材编得很成功,为许多大学多年采用。

《地学浅释》是莱伊尔将他的地质学奠基之作Principles of Geology 即《地质学原理》的第四卷抽出改编而成;这次翻译所用的是1865年出版的第六版,是当时最新的版本。

日本那时译书还很少,曾派柳原重光到上海来买这些书(吴馨等:上海县续志;参见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1936)。

这两部著作都是世界知名、传诵已久的基础读物。

它们的中文版印出,标志着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已确立了它的地位。

在江南制造局用木刻版印行后,1896年又被收入《西学富强丛书》用石印出版,对中国知识界颇有影响。

梁启超在读了《地学浅释》后,称赞它精备完善。

《金石识别》也被他评为极有用之书。

翻译这两本书,原意是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矿业人才。

大量翻译西方的著作特别是科学著作,是中国人在受到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打击后,企求尽快富强起来的一种行动;希望通过学习这些“测算格致之书”后,就可以“以我之通会,夺彼之所恃,行见中国之富强且驾西国而上也。

”(张之洞:《西学富强丛书》序言1897,鸿文书局)但大量翻译西方科技图书的结果,中国并未因而富强起来,反而更受列强欺凌,日益落后了,对这一时期的译书,翁文灏(1889-1971)发过下面的议论:“试想中国自从咸同以来,即重洋务,即讲西学,也就是现在所谓科学,设局印书,出洋留学,提倡甚是出力,但所谓西学者仅视为做机器造枪炮之学。

惟知其实用,不知其科学真义,故其结果不但真正科学并未学到,而且因根本不立,即做机器枪炮之实用亦未真正学好。

而且只知读他人之书,不知自己研究,结果译书虽多,真正科学并未发生。

例如江南制造局三十馀年间成书一百七十多种;其用心之勤,至今犹有人称道以为不可及。

其间如华蘅芳诸人之尽心编译,诚亦可敬,但试想此等事业曾否养成几个专家,於真正科学有何贡献?”(翁文灏:为何研究科学,如何研究科学? 1925,《科学》第10卷第1期)1898年周树人即鲁迅到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上学时,还在用这两部书作教材,但这个学堂只招收一期就停办了。

鲁迅和他在矿路学堂的同学芮石臣即顾琅,算是学过这些译本并收到到成效的两位,而鲁迅除在早期写了一些地质著作外,并未从事实际的地质工作。

除了翻译引进,稍后,北京协和女书院院长、美国公理会麦美德女士(Miner,S.Luella 1861-1935)根据丹那、盖克(Geikie,A. 1835-1924)、勒康特(Leconte)等人写的教科书,并吸收了李希霍芬、庞培勒等人的考察成果,用中文编出了一本《地质学》TEXT BOOK OF GEOLOGY,於1911年即宣统末年出版,这是一本反映了当时科学水平,颇有中国特色的普通地质学教科书,对地质学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播,作用甚著。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建立,墨美德女士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

中国人自己也写了一些介绍中国地质的文章,多含有反对外国人来开发而护矿的政治色彩,主要为非地质专业性质的报刊所采用,鲁迅写的《中国地质之略论》就是其代表。

这篇文章以“索子”的笔名发表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时间是1903年10月,曾长期被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介绍中国地质最早的一篇文章。

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发表在《科学世界》第二、第三期上虞和钦写的《中国地质之构造”》比它要早几个月,这本月刊创刊於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一,即公元1903年3月29日,是中国最早的一家科普杂志,上海科学仪器馆出版。

虞和钦曾留学日本,是学化学的,但也懂地质,该刊后来继续发表有多篇地质学方面的文章,全靠他和他的弟弟虞和寅写稿。

虞和寅后来还成为中国地质学会的早期会员。

《地学杂志》由张相文创立的中国地学会主办,发刊於1909年。

地质矿产方面的知识在该刊的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创刊号上头一篇文章就是“论地质之构成及地表之变动”。

张相文出版地学杂志的目标很明确,是想通过介绍地学知识以唤起人们的救国意识,发表出来文章,不单纯是学术性质。

中国政府任命的第一位管理地质工作的官员章鸿钊规划中国地质工作的“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就是通过地学杂志提出的。

这些文章说明,这时中国虽然还缺少自己的地质人材,如邝荣光、顾琅、王宠佑、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王烈、李四光等屈指可数的早期的中国自己的地质学家,都是清末民初出国留学,西方培养出来的。

但中国人对地质学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虽然不全面,偏重在其应用方面而缺乏对其思想意义的认识,但实际上地质学对中国思想界已在产生重大影响。

翁文灏的评论,有绝对化的地方,这就是尽管科学未能因大量译书而在中国发达起来,从全社会来看,依然为迷信和愚昧所笼罩,但这些具有科学内容的新书的传入,确如张之洞所言,有使中国知识分子“增长识见,诱启智慧”的功效,而以地质学在这方面的作用最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