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的视线分析_郑安生
滨水景观——浅析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人文艺术的延续
![滨水景观——浅析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人文艺术的延续](https://img.taocdn.com/s3/m/53c30c5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1.png)
浅析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人文艺术的延续摘要:城市滨水区是有吸引力的空间,是城市的形象窗口.也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现代化城市滨水景观在追求设计美感与生态“和谐”的同时,更讲究艺术表现的人文内涵,本文以上海著名人工景区“滴水湖”为例,浅析如何在滨水景观塑造中保持人文艺术的延续。
关键词:景观设计滨水区人文艺术延续Abstract:Urban Waterfront Area is an attractive space,like the city's image window.Also is the Urban residents’one of the important Activities. In the pursuit of design aesthetic and ecological "harmony" at the same time,Modern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take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In this paper,Shanghai's famous scenic artificial "Dishuihu" as an example,Describes how to maintain waterfront landscape shaping continuation of Arts and Humanities.Keywords:Landscape Design Waterfront Arts and Humanities Continuation滨水景观是以区域的自然资源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为载体,在水系沿线以自然的形式、人工布置的形式或由二者结合的形式所形成的,由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市民、水岸、绿化、建筑、文化等要素综合组成的滨水空间实体艺术景观。
巢湖市滨水景观开发及其视觉审美调查分析
![巢湖市滨水景观开发及其视觉审美调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fa9ac0b14e852458fb5738.png)
巢湖市滨水景观开发及其视觉审美调查分析一、巢湖市滨水景观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 (2)二、对滨水景观进行视觉评价的主要依据 (4)(一)视觉亲历 (5)(二)心灵体验 (6)三、巢湖市滨水景观构成要素及观视特点分析 (7)(一)区域、水体、边界 (8)(二)节点和标志物 (15)(三)路线和交通 (21)四、问题及建议 (24)在当今新兴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滨水景观设计无疑是一大热点,同时也是最综合、最复杂、最有挑战性的一类。
它是指以水域(海、江、河、湖等)为中心,对沿岸的空间、设施、环境等所做的相关的规划设计,以创造优美、生动、富有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
它在后工业社会条件下的迅速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正如美国学者查尔斯·摩尔所言:‚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活动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
‛涉足这样的课题,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艺术品位等多方面的综合,需要‚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承、城市生态环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定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深入分析,结合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
本课题正是在综合上述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立足于巢湖市滨水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经过详细的调研论证之后形成的研究成果。
一、巢湖市滨水景观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在过去的40年中国内外很多城市和地区都注意到滨水开发的重要性,并出现了一批结合城市开发进行的大规模滨水资源开发项目。
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三角洲的西部边缘,西滨合肥省城、东接巢湖市,800里浩瀚的水面、四周山峰叠峦,山青水秀、水岛相依、碧波荡漾、地形起伏、农野成片,自然风光优美;周围民俗文化气息浓厚,人文古迹源远流长;整体生态环境优良,区位优势突出,是安徽省最有开发价值的滨水地带。
城市滨水区案例分析[优质ppt]
![城市滨水区案例分析[优质ppt]](https://img.taocdn.com/s3/m/e285a755ba1aa8114431d9af.png)
滨水空间案例研究
新加坡克拉码头——文脉延续与特色原则
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再开发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 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持色,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魅力。
由于城市滨水区场所意义内容多样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 景观特色。新加坡的船艇码头商业街,保持了历史建筑的特色,和现代化的高楼形成对比性的统一。
滨水空间案例研究
波士顿滨水区——开敞空间的整合
波士顿的滨水区开敞空间表现为极大的系统性和可达性。在宽阔的开敞地带上,两边建设林荫大道,中间设置线状城内公园必要的零 售商业建筑。这一线状开敞空间通过许多指状空间与水域空间相连,并在大的港湾区扩展为滨水公园。
水域的清朗海风、空气和景观通过这一个个视廊渗透到城市中心地带。滨水步道系统的建立则以步行组织为脉络,串连起滨水的广场、 公园、绿化,甚至和建筑群体的中庭空间或滨水区的捷运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复合性的立体化的开场空间。
滨水空间案例研究
苏州老城区——生活场所系统的整合
在传统的滨水社区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生活空间模式。典型的中国江南民居中,可看到许多临河而居的景象,住宅在河边开 有“水门”,有台阶可下至水边,住宅前部则是开向街道的大门。水域空间与私密性空间直接相连,这些都是可吸取的精华。
城市滨水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富有特征的生活场所,滨水区的更新应充分关注其中居民的生活模式和活动模式。城市滨水区生 活场所系统的整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生活模式的延续和塑造;另一方面是活动模式与空间形态的相互促进和激励。
滨水空间案例研究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293e164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6c.png)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第一篇: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摘要:论述了目前福州地区6种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现状,以及建设与保护滨水绿地空间的6种设计创意理念与空间景观效果。
创建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追求园林植物群体美景观。
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展现滨水绿地开放空间景观特色。
根据亲水性设计理念,创建各种亲水景观。
利用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建造滨水园林景观和湿地保护景观。
根据规划的设计创意理念,创建充满寓意的滨水造型景观。
关键字:风景园林;滨水空间;规划景观;保护利用;1.福州滨水区域空间景观的建设历史及现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福州为了改善城市园林绿化面貌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城市的滨水区域,建成大量的公共绿地。
这些绿地来看各有特色,服务对象不同,已形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不尽相同。
回顾这些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现状,颇有收益。
1.1为住宅小区居民服务的滨水供给绿地,往往紧邻城市住宅新村,绿地宽度小。
如白马河公园滨水绿地,宽度一般只有几十米、二十几米,最多也只有30~40m,沿着河岸建设,地势平坦。
建成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一些景观小品,景观特色多小巧玲珑;再如1990年建成的福州白马河公园,面积5.82h,紧邻黎明新村、上海新村;1991年建成的福州晋安河公园,面积15.51h�O,紧邻洋下新村、王庄新村。
这些新村与滨河公园,只隔着宽七八米马路,使用起来非常便捷,其服务对象是新村居民。
这类绿地面积83.7h�O,约占滨水公共绿地的24.5%。
1.2 城市滨河道路绿地,一般都跟随城市道路而延伸,绿地宽窄不一,或宽不足10m,或宽40~50km,滨水绿地环境多是城市河边荒地、杂居地。
经改建的滨水开放空间景观,也都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且都注意使用景观小品。
例如1988年建成的福州仓前公园,面积1.5h�O;1996~1997年建成江滨大道的公共绿地,沿路长26km,宽度8~15~20m不等,面积近28h�O,作为街头开放性道路公共绿地,空间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要点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e54a51852458fb770b5654.png)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从自然角度分析上传:老四时间:2005-5-8 阅读:164 次自从20 世纪60 年代美国著名景观规划师麦克·哈格提出“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以来,尊重自然过程、依从自然过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被国际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界普遍接受和应用。
1 城市滨水区——城市与自然共同作用的地带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想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
”它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同时这里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
水滨空气环流过程,河流水文及地貌过程,水滨生物过程是发生在滨水地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三种自然过程,也是对城市等人类聚居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三种自然作用力。
因此,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该深入了解以上三类自然过程,挖掘出与之适应的各种自然形式,并制定出具体规划和设计的策略。
我们首先从对未受人工干扰的自然状态的滨水地带的分析入手,探索三种自然过程和对应的自然形式之间存在的适应和契合关系。
2 滨水区的自然过程与自然形式2.1 滨水区空气环流自然过程在滨水地区,由于水陆下垫面的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程度异不同,大面积的水体吸收和存储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由于水体的热容大于陆地,其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远远慢于陆地,从而在两者上部出现空气环流,产生我们通常在水边都能感到的凉爽、清新、湿润的“水陆风”。
滨水区水陆之间的这种空气环流过程通过把太阳辐射热转化为潜热,减弱了地面温度的骤变,发挥了天然空调器的作用。
对于夏季和底纬度地区,这种气候过程正是水滨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明显的一个气候优势。
另一方面,无论是河流、水库、还是湖泊、海湾,朝向水面方向的水滨空间都呈开敞形式,正好适应并促进了水陆之间的空气交换过程。
2.2 滨水区生物自然过程河流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分析研究分析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分析研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3faa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d.png)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分析研究【Summary】: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属于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使得护岸景观设计在平面形态、断面形态、材料选用、文化体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此,分析其中的原理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保证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具有美观性、亲水性、防洪涝等作用,促进城市的园林绿化的长久发展。
【Key】: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引言】: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区域,它的空间范围范围为200-300m的水域空间和相邻的地域空间,是自然生态与人工建设的结合体,存在历史文化、景观情趣、人群集中等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中更加注重舒适、安全、环保,城市滨水区作为重要休闲娱乐的区域,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滨水区景观系统设计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具体呈现,但是由于人流影响、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存在,如何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运用景观设计、生态学知识等促进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避免滨江区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失衡,保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有序、正常的运作,这对于城市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1.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所存在的问题生态护岸工程属于城市园林建设的一部分,由于传统设计理念的渗透、护岸安全性问题的考虑等因素的存在,在设计的过程中自然是以“安全为第一”,从而忽视工程建筑与河流环境、城市生态之间的关系,使得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护岸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平面形态的固定化。
出于设计经费、设计安全、施工进程等各方面的考虑,使得城市生态护岸在在平面形态上过于直线化或渠道化,自然與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更好地为城市居民带来体验。
第二,断面形式的局限性。
在断面形式上,现有的护岸仍沿用传统的矩形断面或梯形断面。
第三,材料选用的单一性。
在材料的选择上,护岸的材料主要是运用浆砌块石护岸或现浇混凝土护岸。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a0473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2.png)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兰州市地处中国西北,黄河之滨。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兰州市拥有着丰富的黄河滨水景观资源。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黄河滨水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进行调研分析,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1、自然景观兰州市黄河滨水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黄河水质清澈,河岸两侧的植被茂密,风光秀美,是城市中难得的风景宜人之地。
黄河滨水还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珍贵的生态环境。
2、文化景观兰州市黄河滨水还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景观。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黄河石林、福宁馆、中山桥等,这些景点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3、环境问题但与此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也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等问题导致黄河水质下降,河滩环境脏乱差,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严重的垃圾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何保护和开发黄河滨水景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1、环境污染兰州市的工业发展较快,导致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在黄河滨水地区,一些工业企业的排污直接导致了黄河水质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河滩及其周边的景观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对黄河滨水景观没有充分重视,导致了一些景观的恶化和破坏,如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感到遗憾。
3、管理不善在兰州市黄河滨水地区存在着管理不善的情况,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从而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存在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和管理不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发展对策1、加强环境保护在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地区,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工业污染,改善水质环境,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探析——以新绛新城区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探析——以新绛新城区滨水景观设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37dc081d0d233d4b14e69f7.png)
动态的水体景观, 并结合地形高差营造出一种幽谷娴静的氛
围 。设计 项 目南段 与凤凰 岭 相连 , 布局 结合 酒 店 与会 所建 筑
3 设 计原 则
31 多样 化原 则 .
形成一个休闲娱乐 区, 为市民提供垂钓 、 茗茶 、 餐饮等服务 。
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 园艺
2 1 年第 l 期 02 0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探析 以新绛新城区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来朝 旭
( 安科 技大 学建 筑 与土木 工程 学 院 , 西 西 安 705 ) 西 陕 104
摘 要 : 市滨水景观 区是反映城 市独特风貌的 区域之一 , 城 滨水 区景观 设计是城 市生态规划和城 市空间 系统规 划
设计应该强调人在其 中的舒适性 ,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
受 , 过 营造 良好 的 空间 品质 吸 引人 使其 成 为受 人喜 爱具 有 通 归 属感 的场 所 。
33 生 态 优 先 原 则 .
1 项 目背 景
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 , 汾河下游盆地 , 由于地上地
下文 物丰 富 ,隋唐 古城格 局保 护 完好 ,94 被 国务 院列 为 19 年 国家 历史 文 化名 城 。为 了保 护古 城 的历史 与文 化 , 同时 满 足 城市 未来 发 展 的需求 , 新绛 城 市总 体规 划 拟在 老城 北部 建 设
现代 , 已成 为 城市 景 观 环境 不 可 缺少 的一 部 分 , 市 滨 水 水 城
择性 的服务设 施 , 够使 公众 的各 种活 动需 求得 到满 足 。 能
32 适 宜 性 原 则 .
兰州城市滨水地区研究
![兰州城市滨水地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9797de360cba1aa811daf7.png)
兰州城市滨水地区研究一、城市滨水区建设概述1、城市滨水区概念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称为水滨,故,城市滨水区也就可以笼统的说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城市滨水区建设大致分为开发、保护和再开发三种类型。
滨水城市因其独特地理区位和空间构成, 可分为以下资源及开发用途:2、滨水地区的发展特点水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江河湖海之滨。
各种公共活动、节日庆典、宗教仪式或者是娱乐活动通常在滨水地区进行。
然而工业社会,人们逐渐忽视了滨水在城市空间的作用,水体成为了城市的垃圾排放口。
近几十年来,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的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又成为世界的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热点。
城市滨水地区再开发热潮的根本原因是功能的变化。
我国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大多是出于城市空间的快速拓展、城市形象塑造和改善等原因,具有以下特点:♦城市化扩展城市化引起城市空间快速往外拓展.从而使大片原先位于城市郊区或边缘区域的滨水地区迅速成为开发建设项目的热点地区和规划设计的重点地区。
♦土地利用的导控由于发展迅猛,各产业在岸线利用方面存在着相互竞争现象,争先抢占滨水区域。
滨水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规划发挥及时、合理和有效的导控作用。
♦城市形象我国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开发项目大多位于城市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上或是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地区、重要风景旅游区等,是城市的重要门户,对城市形象塑造和改善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社会需求通过改善滨水环境,推动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公共空间。
3、滨水区开发的总体目标3.1、寻求历史、文化与环境的均衡地域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文化和环境。
当三者均衡表达时地域的特色最为显现,令人回味,经久不衰(recognizablet,memorable and enduring)。
要取得三者的均衡关系,不但应注意地方文化、历史遗迹、自然环境的特质的挖掘和继承,城市历史文脉和人文文脉的延续,还应特别注重人工环境与这些要素的协调与和谐。
城市滨水地段生态景观整治构思——兼谈广东增江两岸景观整治工程实践
![城市滨水地段生态景观整治构思——兼谈广东增江两岸景观整治工程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5156f1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70.png)
城市滨水地段生态景观整治构思——兼谈广东增江两岸景观整治工程实践林燕;黄骏【摘要】介绍国内外城市滨水地段开发案例,指出滨水地段的合理规划整治可有效开发利用资源,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激发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城市复兴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广东增江两岸景观整治工程实践,实现了城市空间、土地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检验了生态导向的城市滨水地段开发和规划理论,为我国临水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4页(P373-376)【关键词】生态环境;滨水地段;景观设计;绿色廊道;文化脉络;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可持续发展【作者】林燕;黄骏【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城市滨水地段是一个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其复兴与开发可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创造自然与城市间最大的和谐[1].滨水地段的开发与整个城市的环境及经济复兴密切相关,得到很多国家的关注,日本、加拿大和荷兰等均成立了滨水地段的复兴研究机构.我国水网资源丰富,国内众多城市不是滨海就是依江傍河,城市滨水地段的可开发资源丰富.本研究以广东增江两岸景观整治工程实践为例,指出以生态旅游为导向的城市滨水地段开发,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在规划中,多伦多市政当局对滨水区开发与复兴提出4条基本原则[2]:扫除障碍,形成连接;建立一个连续壮观的滨水公园网络;形成一个清新可人的绿色环境;创造充满生机、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4大原则涵盖了生态旅游导向的城市滨水地段开发的几大要素.首先,需要整合城市公共空间,将原本破碎的城市空间有机整合,沿湖形成蜿蜒连续的公共活动空间;其次,开放空间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形成连续的绿色生态滨水地带;第三,当地社区居民与滨水公共空间积极互动,形成灵动的滨水活动区,一派生机盎然.阿姆斯特丹东港区在17世纪前是一片荒岛,17世纪后成为军事基地,之后多数用地改为商运码头,20世纪逐渐废弃,形成了环境混杂的边缘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对东港区实施再开发,通过对旧码头工业区的保护和再利用,使之成为集文化创意、居住商务和休闲度假等多种城市功能混合的生活社区[3].东港区的改造,首先是改善水质,重塑生态自然环境,保证清新连续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其次对滨水社区进行重建及多元开发,使城市活力再度回升,恢复了片区经济.杜伊斯堡市内港形成于19世纪初,曾经是水陆联运的重要集散地.二战后,内港迅速衰落,面临被拆威胁.1991年,Forster[4]对内港进行改造,对原先污染严重的水体进行系统净化,并在滨水区域设计了休闲与娱乐空间.在内港区北开发大量公寓、办公用房及商店、餐馆和酒店等.为实现环保效益,该区域设置了光电转换装置,采用日光发电,达到节能清洁的作用.现在的内港区已变成一个绿色环保,花木葱笼,集居住、文化、工作和休闲于一体的繁荣地区.杭州西溪湿地有1 000多年历史,属于城市次生湿地,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延续着当地数千年来天人合一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脉络.2003年,杭州市政府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并于2005年向公众开放首期[5].2010年,西溪湿地被致力打造成以湿地生态为基础,以人文生态为精髓,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体,兼具观光、美食、艺术和创意等多功能的国际旅游综合体.目前,围绕西溪湿地片区有5家在建的国际五星级酒店,区域土地升值明显,当地经济发展迅速,也为杭州市民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湿地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休闲之地.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中心,是在原粤中船厂厂址上改建而成.公园位于岐江河畔,临江含湖,湖江相通,水体景观资源丰富.粤中船厂停产后,厂区内无用的构架和机器设备被改造成为景观节点,也留作记忆碎片.岐江公园与城市以一条蜿蜒的溪流为边界,互相渗透,共享两岸.公园内全面绿化,着重恢复滨水的生态系统.利用不同水际植物的生长特性配置成一个能在不同水位下遮护堤岸的生态群落,最终在岐江公园恢复了湿地,重建了水岸线,保留了船厂周围的自然植被.使岐江河岸的水、生物和人在同一环境中相融共生[6].增江位于广州东部的增城境内,与城市中心形成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的整体格局,水体蜿蜒曲折,收放自如,岸边的丘陵山体连绵起伏,两者相互依托的空间关系成为整个项目自然环境和视线景观环境的特色基础.规划地段内的河涌、水塘、沙洲、湿地、生态岛以及农林耕地等主要地貌特征和原生态资源,使沿江两岸具备丰富的素材,成为增城城市面貌和山水生态特色的集中展示场所.本设计方案在借鉴国内外滨水地段开发案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努力塑造增城别具生态和文化特色的滨江形象,使其成为城市最具积极因素和辐射力的中心发展轴,体现增城“建设现代产业新区和生态宜居新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通过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及富有本土特色的园林语言,使增城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气息中得到重塑和升华.另一方面,充分保证滨江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沿江景观与周边环境的成功整合和拓展,带动城市环境和土地价值的整体提升,体现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相互依存的特点.设计全过程将人性化理念贯穿始终,努力提供良好的户外自然活动空间,加强山水、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的联系,创造适于人们休闲活动、锻炼、娱乐和交往的场所,鼓励人们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融合 (图1).本项目设计特色如下:① 空间特色.空间布置充分依托现有山水格局,利用自北向南蜿蜒而下的增江作为贯穿整体的核心脉络,凸显“增水江河清,城堤绿意浓”的一江两岸带状滨水景观和公共生态廊道的总体意念.在充分尊重并维持增江河道形状和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各个特色组团之间强调绿化、生态和视线廊道的联通,形成江河和山体间良好的互动.②功能特色.沿10 km江岸线合理布置各种功能组团,在保持岸线景观连续性和空间整体性的基础上,提供了市民休闲、旅游观光和多种主题体验活动的复合型功能岸段.各功能组团之间既有贯穿始末的整体脉络,将生态、文化、健康和休闲的理念以及功能巧妙地联结成线索,由北向南形成“名人雕塑文化公园”、“亚运公园及龙舟文化广场”、“生态湿地休闲岛屿”、“乡土原生态沙洲”、“露天浴场水上休闲运动区”、“体育公园及休闲农业劳作园”和“生态岛群”等10个主题景园.③生态特色.以原丘陵地带生态植被为基础,系统保护好荔枝林、竹林和芦苇地等生态群落,依据生态、功能和美学原则,采用自然式布局,形成更加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创造城市森林的植物景色.重点围绕增江的湿地生态特色,将分散的城市生态资源连绵成片,形成独一无二的淡水湿地景观区域,充分体现增江两岸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 (图2).④交通特色.沿江交通系统涵盖了复合交通和绿色交通2个层次,形成“增江河道-滨江亲水段-堤岸生活段-城市融合段”沿江综合交通分区.根据不同功能结构,形成水上交通游线、亲水休闲步行道、堤岸自行车和电瓶车游览道、城市滨江机动车道等4大类型交通流线.并策划环江自行车比赛线路、环江定向越野等交通路线,充分体验增江两岸景观区域的特色和活力,形成积极环保的交通环境和氛围.形成城市轴线,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增江一河两岸的滨水地段成为增城城市发展新的带状核心区域,形成了重要的城市空间脉络,引导城市空间沿河景观带有序展开.随着建设的系统推进,滨水空间地段对城市空间发展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也在不断体现,设计所提出的体现旅游、休闲、体育和生态等内容的10个主题区段都能够发挥主体功能区的吸引作用,引导周边城市空间有机延伸.例如,体育公园的构想带动了周边体育产业的发展;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引领旅游业、酒店业和服务业的城市土地开发;增江西岸规划了增城国际旅游度假城,充分展现了滨水地段整治后,对城市形象的提升的强大作用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连续生态绿色长廊.从已建成的景观带中的节点公园可以发现,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其一,滨水景观带的建设形成了城市空间凝聚力,周边的土地利用也相应进行了调整,所有不环保的企业被迁走,违章建筑被拆除,周边的住宅、商业和旅游用地有所增加,并以滨水景观带为核心进行布局,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整体.其二,核心点的环境改造成功,带动了周边的零散景观资源自觉与其链接,形成有机的整体,规模效应由“点”带动“线”,再推广到“面”的层次.目前,增城正在打造以“增江画廊”为主轴的生态型滨江旅游景观绿化带,项目的建成完善了增城滨江景观的脉络和城市空间格局,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更新和新区开发.增江西岸与老城区接壤,能够起到促进旧城更新和改造的作用.增江东岸还属于尚未全面开发的处女地,此处生态湿地公园的成功建设极大鼓舞了周边土地的开发热情,围绕生态旅游、酒店、商业地产的构思和规划接踵而来,城市新区的开发已经具备了内在的动力因素,下一步需要的就是科学系统地制定相关发展规划,以配合城市滨江景观带的辐射作用.例如与增江东岸相毗邻的一个旧村,极具岭南村落特色,但缺乏科学的保护和再利用规划.在增江景观工程实施过程中,村民纷纷提出要将村落重新规划,并整治为具有增城特色的商业街区和农家乐休闲场所.促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带动城市发展.各种类型土地的使用强度均得到有效增加.这种高效利用并非冲动和盲目的,它强调与城市景观空间集中利用高度协调,强调两者间的合理配置和相互依托,体现现代城市的和谐发展理念.随着增江两岸景观工程的建设,增城的城市环境和品味大大提升,房地产开发项目接踵而来,土地价值和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城市吸引力大大增强.整合城市文化脉络,形成连续城市公共空间.增江两岸景观设计的核心文化理念是“翡翠联珠呈玉带,山环水绕塑新城”,所展现的是以原生态和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本土生活特色.通过城市滨水地段建设,可以系统地将这些零散的生态文化片段整合在一起,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脉络,全面展现增城特有的山水景观资源和城市面貌,同时形成连续、有机的城市公共空间脉络,并可提供功能全面、设施完善的滨水生态和人文活动场所,从而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和城市品位.如增江亚运龙舟赛段的景观设计,融合岭南建筑文化符号,体现了岭南水乡赛龙舟的地域场景.在平时,龙舟比赛区也可成为市民及龙舟爱好者业余活动的优良场地.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滨水地段成功开发案例,通过广东增江两岸景观整治工程实践,检验生态导向的城市滨水地段开发理论,证明生态导向的城市滨水地段开发,有益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空间、土地利用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为我国临水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借鉴.【相关文献】[1]张环宙,吴茂英.休闲游憩导向的国外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4):132-136.[2]李海华.多伦多滨水区之东部湖湾区复兴改造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11):22-31. [3]张松.城市滨水港区复兴的设计策略探讨——以上海浦江两岸开发为例[J].城市建筑,2010(2):30-32.[4]Forster R.杜伊斯堡内港[J].世界建筑,2001(6):42-43.[5]缪丽华.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2):38-41.[6]俞孔坚.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10(10):188-191.[1]ZHANG Huan-zhou,WU Mao-ying.A study on leisure&recreation oriented urban historical waterfront revitaliz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J].Human Geography,2010,25(4):132-136.(in Chinese)[2]LI Hai-hua.Revitalization of east bayfront in toronto[J].Modern Urban Research,2006(11):22-31.(in Chinese)[3]ZHANG Song.Discussion on the design strategy of renewal of urban waterfront district:taking the development for cross-strait of Shanghai Huangpu River as an example [J].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10(2):30-32.(in Chinese)[4]Forster R.Duisburg inner harbor[J].World Architecture,2001(6):42-43.(in Chinese) [5]MIAO Li-Hua.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ecotourism in Xixi Wetland in Hangzhou [J].Wetland Science &Management,2009,5(2):38-41.(in Chinese)[6]YU ndscape planning design for Zhongshan Qijiang Park [J].Urban Environment Design,2010(10):188-191.(in Chinese)。
“山、江、湖、城”共构的滨水区特色塑造——漳州市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案例特点分析
![“山、江、湖、城”共构的滨水区特色塑造——漳州市西湖生态园片区城市设计案例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b5f5a3a58da0116d174916.png)
( Chief engineer office of Zhangzhou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bureau,Zhangzhou 36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West Lake Ecological Park in Zh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the waterfront,and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goals and positioning,the six major planning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in urban design are summarized. Keywords: West Lake Ecological Park; Water space; Characteristical
2 资源禀赋条件分析
2. 1 自然山水格局突出 规 划 区 紧 临 九 龙 江 西 溪,与 圆 山 风 景 区 隔 江 相
望,具备借山入城的良好条件,北侧远靠天宝山系,并 以金塘路作为对接廊道,形成大区域的绿色背景,而 西溪在该区段呈“s”状格局,沿江岸线 3. 8 km,构筑 多维度的观水、亲水廊道。 2. 2 生态环境条件良好
0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市民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最 为频繁的地带之一,具有独特的区位属性,丰富的资 源要素,多样的功能构成,及高效的土地价值,是城市 首选的开发建设热点区域。
城市滨水处风景园林设计的运用探析
![城市滨水处风景园林设计的运用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dd98f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9.png)
城市滨水处风景园林设计的运用探析发布时间:2022-04-10T03:51:01.609Z 来源:《时代建筑》2022年1月上作者:邱晓青陈剑安顾仕杰[导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城市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现阶段如何打造健康城市已经成为各个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平衡居民身心健康状态,是各领域学者、城市设计师及城市居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城市发展和水源息息相关,尤其是一些临海城市,更是以水域岸线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心线。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体文化,古人对水源所产生的哲学思想有助于现代社会发展。
浙江新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邱晓青陈剑安顾仕杰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城市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现阶段如何打造健康城市已经成为各个城市的重要发展目标,如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平衡居民身心健康状态,是各领域学者、城市设计师及城市居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城市发展和水源息息相关,尤其是一些临海城市,更是以水域岸线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心线。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体文化,古人对水源所产生的哲学思想有助于现代社会发展。
城市滨水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调节气温、增加城市景观观赏性的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滨水处风景园林设计的运用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滨水引言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城市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不可小觑,城市化的进程是正向的,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在各城市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开发和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营造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物质与精神的双向拓展。
高压力的现代城市生活环境及长时间远离自然环境的快节奏生活状态是引发人们各类心理疾病和各种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许多城市对水体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给予了重视,水域的规划和设计也成为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在建设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营造和改善良好的水体环境,进一步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的作用,促进人与滨水景观更好的共存和发展。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a60b6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6.png)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探讨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与水体交汇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生态护岸景观设计作为改善滨水区生态环境、提升景观价值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一些城市滨水区在长时间的利用和开发下,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已经丧失。
而生态护岸景观设计能够通过种植植被、设置湿地、修复水域等手段,恢复滨水区的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有助于提升滨水区的景观价值。
滨水区因其独特的水景特色,一直是城市中备受关注的区域。
通过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可以优化滨水区的景观格局,丰富滨水区的景观元素,提升滨水区的景观品质,使之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吸引更多人来此游览、休闲、娱乐。
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居民对于自然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少见的自然景观,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可以改善滨水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其生态环境的舒适性和宜居性,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在进行城市滨水区生态护岸景观设计时,应当遵循一些基本的设计原则,以确保设计效果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在生态护岸景观设计中,应当尊重原有的自然环境,保护现有的生态系统,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应当注重生态效益、强调功能性。
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应当注重滨水区生态效益的提升,强调其功能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滨水区的生态系统功能,通过设置湿地、种植植被、改善水体质量等手段,提升滨水区的生态效益。
应当充分考虑景观效果、追求美学价值。
生态护岸景观设计应当注重景观效果的提升,追求美学价值。
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滨水区的景观格局、景观元素、景观品质,通过合理设置景观节点、错落有致的景观布局、丰富多彩的景观元素等手段,提升滨水区的景观效果和美学价值。
滨水道路景观及设计要点
![滨水道路景观及设计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b1154cc0c22590102029d24.png)
滨水道路景观及设计要点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滨水区道路的概念,分析了滨水区道路的景观特点,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滨水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步骤及设计要点。
关键词:滨水;道路景观;设计滨水区道路概念滨水区交通体系可分为外部交通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
其中外部交通指的是与滨水区相邻的陆上机动干道,而内部交通则主要包括在滨水区水域内的水上游览路线与公共开放空间之内的步行道路网络。
滨水区道路景观特点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需求,滨水区道路景观的规划应主要以亲水、娱乐休闲活动为前提,尽可能使城市居民拥有一个开放空间;而在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美学角度为出发点,同时兼顾景观合理性、市民舒适性与安全性、及其视觉享受,多元化、多角度地阐述景观设计的构思与内容。
而无论景观规划或者景观设计,都应以充分了解滨水区道路景观特点为前提[1]。
具体而言,其特点如下:构成要素多元性道路景观的构成元素复杂多样:人工的与自然的、无机的与有机的、无形的与有形的等等。
在诸多元素中,道路景观决定了环境的性质。
其他元素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它们可加强和削弱景观环境的氛围,影响环境质量。
空间存在多维性道路景观从空间方面而言,其上与蓝天相接、下与地势相连,无尽无休、连续绵延,起伏转、走向不定,是具有连贯性的带行空间;从时间方面而言,其既有前后相连的空间序列变化,又有时相(每天早、中、晚)、季相(四季)、位相(人与景相对位移)以及人的心理时空运动形成的时间轴。
景观环境的开放性城市滨水区具有富含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历史文化因素丰富、公共活动集中等特点,且兼具渗透性强、导向明确的空间特征,是城市中人工建设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交融的开放空间。
景观评价的多主体性人们对任一景观环境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道路景观也不例外。
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活动方式与所处位置的不同,往往会使评价出发点与原则存在显著差别。
比如,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出发点多是经济效益与维护管理等方面;旅行者、观赏者大都以个人情感及体验作为出发点;公路设计及建设者更多考虑的是建设可行性以及对行驶技术的要求;而沿线居民考虑最多的常常是生活环境是否优越、出行是否便利等方面。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a2bf6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8.png)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兰州市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滨水资源。
黄河滨水景观是兰州市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进行调研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挖掘其潜力,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
一、黄河滨水景观的特点1. 标志性建筑物:兰州市拥有举世闻名的黄河铁桥,桥梁的造型独特,成为兰州市的城市标志之一。
2. 自然景观:黄河的两岸拥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如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湾湿地公园等,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风景。
3. 文化历史:黄河滨水地带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黄河石窟、白塔等,这些文化遗产是兰州市的宝贵资源。
4. 交通便利:黄河滨水地带交通便利,有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可供选择,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 环境污染:由于沿岸企业的排放和市民生活废水的排放,导致黄河水体遭受污染,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
2. 空间规划不合理:目前,黄河滨水地带的空间利用存在一定的混乱和浪费现象,没有形成统一的景观风格和规划布局。
3. 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黄河滨水地带的公共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方面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
4. 文化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滨水地带的历史文化遗产未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调研分析及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通过加强对河流水质的监测,减少污染源的排放,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努力改善黄河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
4. 开发文化资源:建立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大对黄河滨水地带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滨水景观。
针对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应加强环境保护、规划滨水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和开发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黄河滨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这将对提升兰州市的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浅谈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_律洲
![浅谈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_律洲](https://img.taocdn.com/s3/m/bf12be4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8.png)
浅谈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_律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飞速扩大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衰竭、人口膨胀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城市滨水区的发展。
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和恢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越来越受到城市整体设计者的关注。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水域陆地共同构成的区域,包括城市水域、水际线和城市陆地三个部分,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达30%,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临水修建了许多建筑,诸如公路、桥梁、坝、堰等,这些人工构筑物与滨水自然风貌融为一体。
一、国外研究进展欧美国家滨水地区的开发大致经历了一个繁荣———衰退———再开发的过程。
19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是滨水区的形成期,当时人们依赖于天然水源生活,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手段。
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滨水区开发的繁荣期,随着水运交通的发展,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中的翡翠项链工程等经过设计的公共滨水区开始出现。
20世纪30~60年代,滨水地区的空间开发逐步走向衰退,工业革命后,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滨水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运事业逐渐衰退。
20世纪60年代以后,滨水地区得到再开发,迫于自然资源减少与环境恶化双重压力,许多国家和城市对滨水地区进行再开发和环境治理。
西欧、北美广泛开展滨水区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有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和美国的旧金山、西雅图等。
瑞士、德国等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如德国的莱茵河,逐渐构成了当代德国河流近自然治理的河流保护理论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开始探索自然生态工程做法,以创造更自然、丰富和美丽的风景河川。
目前,滨水区景观设计已经在世界各国全面展开,其生态设计更成为热点,城市滨水区重新成为城市中心充满活力的区域。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54b02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f.png)
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调研分析兰州市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城市之一。
由于黄河在兰州境内流淌,使得兰州拥有丰富的黄河滨水资源。
本次调研旨在对兰州市的黄河滨水景观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1.自然环境:兰州市黄河滨水景观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
黄河水质水量丰富,为兰州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黄河两岸的河岸地形也为兰州市的滨水景观增添了自然的美感。
2.景点分布:兰州市的黄河滨水景观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的沿河区域。
以“黄河之滨”为主题的黄河滨河公园是兰州市最具代表性的滨水景点之一。
兰州市还有一些其他的滨水公园、河滩景观等。
3.滨水设施:兰州市的黄河滨水景观的滨水设施相对较为完善。
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到黄河滨水地带的开发和利用,建设了沿河道路、滨河步行街、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方便居民和游客的休闲娱乐。
二、存在的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尽管黄河水质水量丰富,但由于兰州市的工业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黄河水质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滨水景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部分滨水区域存在违法建筑和乱堆乱放等问题,影响了滨水景观的整体效果。
2.景观规划问题:兰州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和规划存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和展示黄河滨水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
与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滨水城市相比,兰州市的滨水景观在规模和品质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3.滨水设施问题:尽管滨水设施相对完善,但由于管理不善和维护不及时,部分设施破损、脏乱等问题较为突出。
三、改善建议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兰州市应加强黄河水质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减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
对滨水区域的环境进行整治,切实保护好滨水生态环境。
2.优化景观规划:兰州市应积极引入优秀的景观设计机构,进行滨水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发挥黄河滨水的文化和自然特色。
3.加强滨水设施管理:加强对滨水设施的维修和管理,保持设施的整洁和完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增加一些具有创意和功能性的滨水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2430a1f61fb7360a4c6532.png)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作者:曾军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3期[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标志——滨水区也涌现出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滨水景观是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同时也是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
本文先分析了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实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滨水景观景观设计城市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271-01一、概述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绿地开发中的重要资源,滨水空间给人们提供了轻松愉快的观水、戏水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展示城市文化特色。
水也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很多城市都是依山伴水而建。
因此,滨水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城市景观特色最明显的地段。
总之,城市与水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许多城市将滨水空间的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特色之一。
而面对的完整的水系环境和城市经济生活重心的发展,要怎样使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具有完整性和历史性就成了设计师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1、欠缺完整的规划体系我国景观规划被分为综合调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施工图等几个阶段。
在综合调查阶段,我们是对用地现状、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客观因素进行统计总结,而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以及大众的需求。
另外,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体系,我们缺少对案例的最终完成后的后期评价,总结过去是对将来有指导意义的。
景观体系理应把后期评价作为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设计的好坏,不仅凭设计者一人,而应对设计作品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以达到更进一步贴近公众的目的。
2、人类的亲水本性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压抑人类的亲水本性是从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结构、生命的延续过程中产生的,亲水空间通过刺激人的感官感受,引起人类心理情绪上的反应;清新的空气调整人的精神和情绪;丰富多变的水体形状,色彩斑斓的光影效果,启发人类去思考与想象。
浅议城市滨水环境的营造
![浅议城市滨水环境的营造](https://img.taocdn.com/s3/m/2fb55a2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a.png)
浅议城市滨水环境的营造
李红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9(035)007
【摘要】针对当前滨水建设存在的现状问题以及人们对滨水地区的心理需求,从滨水区空间的划分、景观的营造、公共设施的布设和交通组织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从而促进城市滨水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李红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浅谈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营造——结合自然环境探求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方法 [J], 何倩;崔丹;刘占胜
2.浅议城市滨水区的空间环境设计 [J], 骆尔提
3.石景山永引渠景观艺术营造——营造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环境 [J], 糜岭;贾东
4.国外城市滨水区空间环境营造策略 [J], 程世丹;刘征
5.浅析城市滨水人居环境营造 [J], 王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滨水区的视线分析_郑安生
![城市滨水区的视线分析_郑安生](https://img.taocdn.com/s3/m/db13153f43323968011c92f1.png)
[1] 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生长的自然阶梯--水作为自然要素 的城市设计的结合[D],东南大学,2000. [2] 林箐.“伟大风格”——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J].中国园 林,2006,(2):47-50. [3] 李汉飞.视线解析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以佛山市新城 区规划方案为例[J].规划师,2005, (7):55-58. [4] TheoSchubert.杜伊斯堡内港——一座在历史工业区上建 设的新城区[J].国外城市规划,2006 ,(1):12-16. [5] 方庆,卜菁华.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J].规划师,
5.1 透视学原理的应用 科学透视法在规划设计方面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是制造特别深远的景象,二是追求视觉上的和谐 比例。在法国凡尔赛花园的设计中,勒诺特运用了透 视学原理,他意在追求比例的和谐。在凡尔赛花园 中轴线上,从宫殿前的一对水池,到阿波罗水池,再 到远处的大运河上由东向西的三个水池呈逐渐扩大 的趋势来布置,从而保持视线上的均衡感(图 11)。
5.3河道的曲化 对于笔直的河道,在岸边分段种植水生植物,
使得河道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曲度与韵律感,从而 减少笔直岸线带来的单调感和枯燥感(图 13、14)。
6 结语
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应该符合人的视觉 原理,满足人的心理情感、文化修养和使用功能的 需求,其中视觉意象是情景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 以视线分析方法的运用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仅仅局 限于平面造型的设计,而要对视廊、重要景观点、观 景停留点、视域范围等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圆点所示的位置都具有成为景观节点的可 能性。
2.2 彼岸的风景 一些河边的小品在设计中特意将它们的主要观
赏面朝向河对岸,虽不能让对岸的游人细细品味, 但隔着碧波荡漾的水面,典雅的小品为优美的彼岸 风景增添一抹格外亮丽的色彩。以在丹麦阿芙斯学 校为例,在校园内的河道旁精心摆放的雕塑,给了 对岸的观赏者不同寻常的观赏情趣(图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透视学原理的应用 科学透视法在规划设计方面主要有两个作用,
一是制造特别深远的景象,二是追求视觉上的和谐 比例。在法国凡尔赛花园的设计中,勒诺特运用了透 视学原理,他意在追求比例的和谐。在凡尔赛花园 中轴线上,从宫殿前的一对水池,到阿波罗水池,再 到远处的大运河上由东向西的三个水池呈逐渐扩大 的趋势来布置,从而保持视线上的均衡感(图 11)。
图13 风景园林 2006 第六期 79
Design Thinking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沈实现博士和禹晓 峰硕士的热情帮助 ,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图14
注释 图1来源于2006年《设计新潮》封面,图3来源于2006年《建 筑创作》封面,图5、14 由梁伊任教授提供,图6来源于《城 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图7为参与王向荣教授主持的 合肥南淝河的前期成果,图8来源于《connection》, 图10来源于《杜伊斯堡内港——一座在历史工业区上建设的 新城区》,图12来源于《西方园林》。
1 视线的渗透
1.1街道视廊 视廊,即视线走廊,它规定一个空间范围内以
保证视线的通达,使人与自然或人文景观保持良好 的视觉联系。水域是城市的公共资源,为了让更多的 市民享用这份资源,就要将水体景观尽可能多地“渗 透”到城市纵深腹地。垂直于水域的街道是最常见的 城市与水域之间的视觉联系通道,对其规划中应注 意以下几点:
3 地形的解析
3.1 丘陵地形 在滨水丘陵地带的有利地形地势处设置观景
点,可鸟瞰滨水区,提供丰富的多角度的城市景观, 同时观景点本身又称为滨水区视觉上的焦点。
3.2 水地高差 利用城市陆域与水域之间的高差,通过将垂直
型驳岸改造为更为亲水的台阶型和斜坡型驳岸,大 大增加水体的可视视域。
图5
图6 风景园林 2006 第六期 77
4.2 内外水的对比 西湖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景观特点为“湖中有
岛,岛中有湖”,岛上的游人能同时观赏到西湖的辽 阔和岛内水体的秀丽。通过内外水尺度、氛围上的 对比,产生丰富的空间感受。
4.3 水体的引入 运用人工方法开挖河道,将水体引入滨水岸域,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滨水娱乐休闲区和滨水居住 区。例如,德国杜伊斯堡内港的总体设计中,在河港 西北部,通过一个水坝提升了水平面,使得两侧的 人工运河直接延伸到河边的住宅区内,大大增加居 民亲水和用水的可能性(图 10)。
5.3河道的曲化 对于笔直的河道,在岸边分段种植水生植物,
使得河道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曲度与韵律感,从而 减少笔直岸线带来的单调感和枯燥感(图 13、14)。
6 结语
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应该符合人的视觉 原理,满足人的心理情感、文化修养和使用功能的 需求,其中视觉意象是情景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 以视线分析方法的运用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仅仅局 限于平面造型的设计,而要对视廊、重要景观点、观 景停留点、视域范围等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要依据。在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进行观景停留点的选址,如图 7 以 合肥南淝河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 造型优美的滨水建筑,给舒展柔和的河道景观添加了几许壮美与豪情, 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底蕴和特有气质的凝结,游人期望在观景停留点获得对这些 建筑优美立面的良好观赏视野。
(2) 对凸出和凹入的岸线、河流转折处、交汇处等位置进行重点的考虑。 (3) 垂直于水体的街道视廊与岸线的交点,其本身就是视觉上的焦点,将其 作为观景停留点,能为游人提供极大的便利性。同时还要考虑滨水区主要人流出 入点。 通过对上述三个步骤的综合分析,再考虑两岸的均衡性,可得到对观景停
Design Thinking
城市滨水区的视线分析
Visual Line Analysis in Urban Waterfront Area
郑安生 梁伊任
ZHENG An-Sheng LIANG Yi-Ren
摘要:结合实例,对视线走向、视角、视域等各种视觉艺术要素在城市滨水区空间塑造、景观组织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初步的探讨,其中对视 廊、重要景观点、观景停留点、视域范围等因素进行重点的分析。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设计;研究;视线分析;城市滨水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530(2006)06-0076-05 收稿日期:2006-07-02; 修回日期:2006-11-17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visual elements such as the viaual line, visual angle and visual field which are used in creating space landscape in urban waterfront area.It underscored the visual corridor, key sites, landscape node and viewshed.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Design; Study; Visual Line Analysis; Urban Waterfront Area
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 议题,其所毗邻的自然水体按自身形状可大体分为 两类:狭长带状的水体,如江、河、运河,景观构图 特点为对岸景和纵观景;宽阔面状的水体如海、湖, 其主要观赏视角为从岸域到水域的方面。
视觉作为感知直观意象的工具,在城市滨水区 规划设计中备受重视。城市滨水空间与水域之间的 视觉联系能加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为人与自 然的接触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两者间视觉联系的 途径,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
⑴适宜的街道尺度 由建筑构成的空间类型和特征主要取决于人的 视距与建筑物高度的比例,它决定了空间围合的效 果。在设计中可将街道宽度设置为两边建筑高度的 一倍到两倍之间,可形成良好的空间感。 ⑵连续的街道立面 街道两侧连续建筑立面能够很好的限定空间, 而且可以产生纵向延伸的景深。 ⑶有吸引力的对景 街道视廊终点设置的对景,往往成为视觉上的
的分析,能为景观节点的选址提供重要的参考。如 图 4 中的圆点所示的位置都具有成为景观节点的可 能性。
2.2 彼岸的风景 一些河边的小品在设计中特意将它们的主要观
赏面朝向河对岸,虽不能让对岸的游人细细品味, 但隔着碧波荡漾的水面,典雅的小品为优美的彼岸 风景增添一抹格外亮丽的色彩。以在丹麦阿芙斯学 校为例,在校园内的河道旁精心摆放的雕塑,给了 对岸的观赏者不同寻常的观赏情趣(图 5)。
图1 76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06
图2
设计新论
图4
图1上海外滩的街道视廊的对景为东方明珠 图2 建筑前后错落布置 图3 室内外水空间的视觉联系 图4 街道视廊对河两岸视觉延续的分析 图5 丹麦阿芙斯大学内河道边放置的雕塑 图6河流转折处与交汇处的见水区域分析
通过建筑外表面大面积的玻璃通窗的设置,滨 水建筑可拥有良好的临水视野;同时玻璃通窗可使 室内水体与室外水域产生视觉联系,形成室内外空 间的一体化(图 3)。
2 两岸的对话
当江河的宽度不足 50m 时,对岸人的活动、表 情等均清晰可见,在对这种水体的设计中,要特别
注意两岸视线上的联系。
2.1 视线的延续 通过垂直于河道的街道视廊对河两岸视觉延续
将这种设计手法进一步深化,水体向陆地的纵 深地带引入,通过水体与基地的反复穿插,形成链 式或网络状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达到水与建筑的 融合和视线的交织,从而使滨水区演变成一系列由 相互串联起来的水中庭园。
5.2“倾的水平面在视觉上发生倾斜,创造出一幅河水像是 从无穷远的天际向游人流淌而来的有趣画面(图 12)。
2003,19(9):46-49
作者简介: 郑安生/男/1982年生/浙江乐清人/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 计专业03级硕士/深圳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师 (深圳 518045) 梁伊任/男/1941年生/广东梅州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 授(北京 100083) Biographies: Zheng An-sheng, male, born in 1982, native of Yueqing, Zhengjiang Province,who is a Grade-2003 Master student at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is an engineer of BLY Landscape & Architecture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enzhen 518045) Liang Yi-ren, male, born in 1941, native of Meizhou, Guangdong Province, is a professor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eg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图3
焦点,对游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常见的对景主要 包括喷泉、雕塑和对岸的建筑(图 1)。
1.2 建筑群 为保证尽可能多的建筑能观赏到水域景观,在
平面布局上,滨水建筑应保持前后错落布置(图 2), 以争取了最大临水视角;在立面形态上,滨水建筑 的高度应向水面逐步跌落。
1.3 建筑单体 临水的区域应尽量减少建造大体量的高层建
3.3.2 河流转折处、交汇处 河流转折处与交汇处能够提供更大范围的视水区域,如图 6 的分析可以看 到,转折处与交汇处还提供了一个长范围的见水区域 ( 图中黄色区域 )。对这样 的区域应该特别重视,应尽量不让它被建筑遮挡,通过立交桥来解决车辆交通, 以保持城市与水域的视线联系。
3.4 观景停留点 观景停留点是指能获得良好景观视野的位置,它是进行景观节点选址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