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质量管理

合集下载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输血科的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2. 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和管理工作。

三、血液管理1. 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2.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

3. 血液的储存和运输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血液质量。

4. 血液的发放应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申请单进行,确保用血安全。

四、临床用血管理1. 执业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2. 受血者或家属必须知情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3. 执业医师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后,向输血科(血库)申请备血。

4.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及输血前检查工作。

5. 输血科(血库)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括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6. 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七查”指: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献血者条形码号;献血者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及效期;储存条件;输血器材质量。

八对”指: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住院号;床号;药物过敏史;输血史;输血前检查结果;输血治疗同意书。

九不用”指:未进行输血前检查的血液;未进行交叉配血的血液;未进行血型鉴定的血液;未进行储存、运输条件检查的血液;未进行有效期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器材质量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前知情同意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后监测的血液;其他不符合输血安全要求的血液。

五、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1. 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2. 输血科(血库)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2024年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

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3.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4.《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标示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床旁复查血型,再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5.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6.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7.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8.输血科(血库)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

9.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

12.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3.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

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用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4.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

一旦发现火源应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处(科)和119。

2024年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二)____年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引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输血工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合规性而制定的一套管理规定。

以下是可能包含在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内容: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输血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 人员管理:包括员工招聘、培训、考核和督导,确保员工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3. 设备管理:建立设备采购、验收、维护和报废等管理程序,确保输血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4. 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血液采集、储存、检测和输血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输血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5. 风险管理:制定风险评估和管理程序,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6.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包括事件报告、调查、分析和改进等环节,确保发现和纠正不良事件。

7. 文件记录管理:建立文件记录管理制度,包括文件编制、归档和保留等,确保文件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8. 外部评审:定期进行内外部评审,以评估和改进输血科管理水平和质量。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内容,具体的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和制定。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二)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此管理制度中的要点:1. 输血科负责制定和实施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订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工作的规范和标准。

2. 确保所有输血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包括血液采集、血型鉴定、病原体筛查、血库管理、输血反应监测等环节。

3. 设立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并设立相应工作程序和规范,明确责任和权限。

4. 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能对各项操作进行正确的执行。

5. 建立一套完整的文档体系,包括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数据记录等,以便于监督和审查。

6. 进行规范的血液质量控制,包括定期的血液质量评价、标准品的使用和监测、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等。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1. 引言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输血科的工作流程,提高输血质量,确保患者安全而制定的。

本文档旨在阐述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2. 管理组织2.1 医院输血科组织架构•医院输血科设立一个负责输血工作的科室,设立专职或兼职医务人员。

•输血科设有科长,由医院领导任命,负责科室的管理和组织工作。

•输血科的医务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岗位职责分工,确保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应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与评估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和相关专家组成。

3. 质量管理制度3.1 质量方针和目标•医院输血科应制定质量方针,明确对输血工作质量的要求。

•输血科的质量目标应根据院内外相关要求进行设定,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3.2 工作流程•输血科应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包括献血者筛选、血液检测、血型鉴定、血品储存和输血过程等环节。

•工作流程要注重标准化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3 人员培训•输血科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确保医务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输血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训练、安全意识的培养等。

3.4 设备管理•输血科应进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并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检验。

•设备使用前应进行验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5 质量监测•输血科应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对输血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内容包括输血病例的追踪、输入错误的发现和纠正等。

3.6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输血科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登记和统计。

•不良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报告和处理,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7 文件和记录管理•输血科应建立文件和记录管理制度,确保相关的文档和记录完整可靠。

•文件和记录要按要求进行分类、归档和保存。

4. 质量管理评估4.1 内部评估•输血科应定期进行内部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人员培训的效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

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总结

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总结

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总结一、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科室。

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保证输血过程及输血产品的安全与有效性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从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二、质量管理1.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是输血科质量管理的基础。

必须确保输血科所有的操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制定标准作业程序、建立文件控制系统、确保设备和试剂的有效性、培训医务人员等措施来确保输血科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2.质量监控定期进行质量监控是保证输血科质量的重要手段。

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包括采血前的病人身份和血液标本核对、输血用血制品的核对、设备和试剂的质量控制、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监测等。

定期统计并分析监控数据,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不断改进。

3.质量评估与质量改进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进行质量改进。

评估内容包括设备和试剂的质量、操作规范、培训效果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方案,及时进行改进,提高整体质量。

三、安全管理1.感染控制输血过程中的感染控制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必须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制度,遵循无菌操作要求,确保输血器材的清洁和消毒。

同时,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

2.不良反应监测与应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及时监测并采取应对措施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任务。

要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包括监测记录、及时上报和通报等。

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输血品质监控输血品质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

要建立依法依规进行输血品质监控的制度和机制,包括输血品质监测、质量评估和定期报告等。

同时,要推动输血品质标准的制定和更新,提高输血品质。

四、风险管理1.风险评估对输血科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制定合理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输血科的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输血科(室)的质量管理和安全操作。

第三条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应当遵循严格规范、科学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输血质量管理组织,负责输血科质量管理和安全监督工作。

第二章人员与培训第五条输血科应当配备具有专业资格和临床经验的人员,负责输血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操作。

第六条输血科人员应当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输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第七条输血科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严格执行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章质量管理与控制第八条输血科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程序和质量文件。

第九条输血科应当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包括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分发、输注等环节。

第十条输血科应当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内部审核,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十一条输血科应当建立健全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机制,及时报告并调查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第四章安全管理与防护第十二条输血科应当制定并执行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血液制品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第十三条输血科应当建立健全紧急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四条输血科应当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相关规定,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五章资料与记录第十五条输血科应当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妥善保存输血相关的病历、记录、报告等资料。

第十六条输血科应当做好输血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制品信息、输血时间、输血剂量、输血不良反应等。

第十七条输血科应当定期对输血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血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监督与评价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输血科的监督管理,定期对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评价。

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血液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其中存在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输错血等。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提高血液质量管理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制度建设、质量监控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血液质量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制度建设1.建立血液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框架。

制定相应的法规,明确血液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要求,规范血液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

2.建立质量管理部门。

设立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血液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建立血液质量管理的流程和制度文件。

包括血液采集、血型鉴定、血液保存、血品分配和输血反应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4.建立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价机制。

对血液质量管理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对质量问题进行评价和改进。

二、质量监控1.建立血液质量监控系统。

包括对采血过程、血型鉴定、血液保存、血品配送等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建立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

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血液质量控制的指标和标准,对每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

3.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

对血液质量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其血液质量监控和控制的能力。

4.建立质量反馈和改进机制。

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制定改进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三、技术应用1.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

如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血型鉴定,通过PCR技术可以准确鉴定输血患者的血型,避免输错血的风险。

2.应用先进的血液保存技术。

如采用冷冻保存技术,将血液在-80℃冷冻保存,可以确保血液质量的稳定和长期保存。

3.应用自动化设备和信息系统。

如使用自动化血型鉴定仪、血浆分离器等设备,可以提高血液质量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4.开展科研与创新。

积极开展与血液质量管理相关的科研工作,不断推动血液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措施。

输血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制度

输血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制度

输血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治疗效果,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输血科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输血科(室)的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工作。

第三条输血科质量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全面管理、持续改进、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输血科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输血科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第五条输血科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 输血科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输血科质量管理的全面工作,对输血科质量管理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2. 输血科质量管理小组:负责输血科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对输血科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3. 输血科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质量管理工作。

第六条输血科质量管理职责:1. 输血科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输血科质量管理政策、目标、计划,对输血科质量管理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监督输血科质量管理的实施。

2. 输血科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实施输血科质量管理计划,对输血科质量进行监测、评估、改进,组织质量培训和宣传。

3. 输血科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落实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及时报告质量问题,参与质量改进活动。

三、质量管理内容第七条输血科质量管理内容包括:1. 人员管理:输血科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资质,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2. 设备管理:输血科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校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 血液制品管理:输血科应建立健全血液制品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

4. 输血操作管理:输血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安全。

5. 输血后管理:输血后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6. 质量记录管理:输血科应建立健全质量记录制度,真实、完整、准确地记录质量管理相关数据。

四、持续改进第八条输血科应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输血质量。

输血科质量管理方案

输血科质量管理方案

输血科质量管理方案为了不断提高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水平,保证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本文提出了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方案。

一、质量控制1. 血型鉴定为确保输血安全和准确性,输血科需要在输血前鉴定病人和供血者的血型。

在血型鉴定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减少误差。

血型鉴定应在多人规范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

2. 检测传染病在输血前,需要对献血者进行传染病检测,保证输血安全。

检测项目主要包括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同时,采血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和交叉感染。

3. 存储和运输血液制品存储时,需要有严格的标签管理和分类,按照规定进行冷藏和冷冻。

运输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避免震动和碰撞。

二、质量保证1. 培训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输血科需要定期开展培训。

培训主要包括血液学知识、输血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等,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对感染防控和风险控制的意识。

2. 预防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输血科需要建立预防性条例和规章制度,并按照规定执行。

输血科要加强对操作规程、处理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培训,同时要规范操作流程和制定应急预案,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3. 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每年定期评价输血科的工作情况,包括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合规率等方面,并通过数据分析、医疗事件回顾等方式,发现不足点。

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整改,并开展持续改进工作,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质量监控1. 质量监控目标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持续的质量保证,输血科的质量监控目标是:确保输血的安全、规范、合理和高效,提供优质的病人服务。

2. 监控指标和方法(1)输血操作的规范和标准化情况;(2)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检测情况和合格率;(3)血液制品存储和运输的温度、湿度等指标;(4)血液制品的质量情况。

监控方案主要采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手段,通过定期汇总、评价,发现并纠正不足,保持输血科的质量水平。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一、质量管理目标1.确保输血安全,降低输血相关风险。

2.提高输血服务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3.持续改进输血科管理水平,提升科室综合素质。

二、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成立输血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输血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设立输血质量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输血质量管理工作。

3.建立输血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输血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

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1.制定输血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输血质量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工作程序等内容。

2.制定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输血操作规程、输血前核对流程、输血后跟踪管理等。

3.制定输血质量控制计划,包括输血科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估等。

四、质量控制程序1.输血前核对程序:(1)医技人员需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并确保患者血型与所需输血血型相符。

(2)在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3)医护人员应携带病历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2.输血过程中监控程序:(1)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a)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b)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输血后跟踪程序:(1)对输血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后不良反应。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一、为确保安全输血,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度的质量意识及法制观念,严格执行献血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随时保持头脑清醒地工作。

二、各种实验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各种试剂坚持购买使用三证齐全产品,所用试剂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以保证质量。

四、接受标本和发放血液必须坚持“三查”、“七对”制度,准确无误后才可签收、签发。

五、血型鉴定和配血试验必须坚持复核制度。

两人上班时,每次均由另一人复查;只一人上班时,本人也需做两次,并盖上复核章、签上姓名,方可发出报告。

六、配血标本必须使用近期新鲜的,即要求无输血治疗三天内的,若在输血治疗24小时后或大量输血1000ml以上,还需配血的,要重抽标本方能体现受血者体内免疫现状,以保证配合试验的有效性。

七、工作间安装空调,保证任何季节工作温度控制在20~24℃,亦是试剂保存条件要求,避免造成微柱内试剂蒸发干枯。

八、每次收到血站发回的血制品,必须按照入库、贮存制度认真检查核对,合格者尽快放入专用冰箱分类依次存放,不得混放。

九、定期对各仪器进行检查、核对。

平时注意观察离心机转速;水浴箱、孵育箱温度在规定范围内;冰箱内应有温度记录仪,贮血冰箱每天人工观察四次,并作好记录。

若发现异常立即设法解决,并报告主任。

十、认真做好各项登记工作,各种记录须详细、完整、全签名,保存10年。

十一、做好各项统计工作,每月需对临床用血的成分血比例、输血反应反馈情况等做出统计汇总上报医务科和市血站。

十二、血费及配血检查费收取需及时查对,确认取血单与申请单、配血报告单上患者信息一致,不得有误。

取血单上必须有请求医生,取血者和发血者全名签字,并保证帐目月底统计与血站及财务科核对无误。

十三、根据输血科质量控制标准,建立质量考核制度,每月考核一次,每次必须达标。

十四、输血科的主要质量控制标准如下:①诊断检查质量标准血型定型试剂质检合格率100%血型正反定型检查率100%血型定型差错率0%交叉配血差错率0%输血前检查记录完整率100%②血液贮存血液内外包装验收合格率100%入库、出库记录完整率100%血库冰箱报警装置完好率100%血库冰箱温度记录完整率100%不同血型、品种、规格的贮存分别存放不同日期血液贮存依次存放全血保存温度2—6℃新鲜冰冻血浆贮存温度-20℃以下一年血小板贮存条件20—24℃轻振荡5天③血制品外观需无溶血、变色、气泡和凝块等;血袋标签清楚、填写完整、准确;各项质量指标达国家标准要求。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输血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输血治疗任务的执行,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是其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规范和提高输血科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成为输血科的必然选择。

本文旨在介绍一个完善的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二、制度名称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二)三、制度目的1. 保证输血科工作的规范和质量;2. 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3. 提升输血科的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4. 防范和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意外事件。

四、制度内容1. 质量管理(1)建立和完善输血科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管理职责和管理流程等;(2)开展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工作,定期对输血科的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3)制定科室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4)建立和优化患者投诉和意见反馈机制,及时纠正错误并改进工作质量;(5)开展科室内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2. 安全管理(1)强化输血科的安全意识,使工作人员始终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2)建立和完善医疗设备和设施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3)规范和完善输血操作流程,包括血液样品的采集、血型鉴定、配血和输血等环节;(4)加强血液品质的监控和管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做好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置工作,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

3. 信息管理(1)建立和完善输血科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患者信息、输血记录和质控数据等;(2)确保患者信息的保密和安全,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3)建立和规范输血相关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误操作的风险。

4. 紧急应急管理(1)建立和完善输血科的紧急应急预案,包括输血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和相应的救治措施;(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救治水平;(3)与其他相关科室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治疗中。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科需要建立和实施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本文将围绕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展开阐述。

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指为了规范和管理输血科质量工作而编制的文件集合,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框架。

三、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指输血科在质量管理方面所追求的总体目标和方向。

质量方针应确立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首部,并应与输血科的使命和愿景相一致。

质量目标是指为实现质量方针所设定的具体目标,如提高输血效果、降低输血风险等。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该明确、可测量,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相结合。

四、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核心文件,它是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描述和组织架构。

质量手册中应包含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等内容。

质量手册是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文件,需要经过科室主任和相关负责人的审批和发布。

五、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指确定输血科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的文件,它们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序文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输血前的病人评估和血液检测程序:规定了病人在接受输血前的评估要求,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同时还规定了对供血者血液的检测要求,如传染性疾病筛查等。

2. 血液采集和储存程序:规定了血液采集过程中的操作要求,如采血部位、采血方式、采血量等。

同时还规定了血液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限等。

3. 输血程序:规定了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输血速度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

4. 输血后的监测和护理程序:规定了输血后的观察要点、监测频率和护理措施等。

六、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对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的详细说明,它是程序文件的补充和细化。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输血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

为了加强输血质量管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提高输血治疗效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

二、质量管理监控组织机构1. 成立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小组,由分管副院长、输血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2. 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小组负责制定输血质量管理计划、实施监控措施、评价输血治疗效果、处理输血相关事件。

三、质量管理监控内容1. 输血前质量管理(1)患者信息核对:输血前,护士需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基本信息,确保无误。

(2)血型鉴定: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D血型。

血型鉴定结果需经两人核对,确保准确无误。

(3)交叉配血: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无不良反应。

(4)血液制品质量检查:输血前,对血液制品进行外观、温度、有效期等质量检查,确保符合规定。

2. 输血过程中质量管理(1)输血操作:护士在输血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速度: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输血速度,防止输血过快导致循环负荷过重。

(3)输血观察: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4)输血记录:详细记录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患者反应等信息,便于后续追踪和评价。

3. 输血后质量管理(1)输血效果评价:对输血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患者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的改善情况。

(2)不良反应监测:定期监测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3)输血相关事件处理: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事件进行分类、登记、报告,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效果评价制度1. 输血治疗效果评价(1)评价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以及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

(2)评价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组间对照法等方法,对输血前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输血质量管理整改措施

输血质量管理整改措施

输血质量管理整改措施一、背景和问题陈述输血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的输血服务的任务。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血库管理不规范、血液制品质量控制不严格、输血前核对流程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输血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提高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患者输血安全,医院决定对输血科进行整改。

以下是我为输血科制定的整改措施:二、整改措施1. 加强血库管理(1)规范血库存储环境:确保血库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符合规定要求,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记录。

(2)完善血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血库管理制度,包括血液入库、储存、出库、废弃等环节的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加强血液制品的标识和管理:对血液制品进行准确的标识,包括血型、采血日期、有效期限等,确保血液制品的可追溯性。

2. 加强血液制品质量控制(1)采购环节:建立严格的血液制品采购制度,选择合法、正规的血液制品供应商,并进行定期评估。

(2)验收环节:对采购的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验收,包括外观、规格、有效期等,确保血液制品的合格性。

(3)质控环节:定期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控制,包括细菌内毒素检测、血浆蛋白含量测定等,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

3. 完善输血前核对流程(1)制定输血前核对标准操作规程:明确输血前核对的步骤、内容和要求,确保核对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加强输血前核对培训:对输血科人员进行输血前核对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责任心。

(3)建立输血前核对记录制度:记录输血前核对的结果,包括核对人员、核对时间、核对结果等,以便追踪和查询。

4. 提高输血科人员素质(1)加强输血科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输血科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2)加强输血科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输血科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

(3)优化人员配置:合理配置输血科人员,确保输血科工作的顺利开展。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 背景与意义管好质量和安全,是医院安全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输血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其工作涉及到病人的安全和生命,因此输血科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病人得到安全、高质量的输血治疗。

因此,建立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对输血科的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体系框架建立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设立科室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出输血科的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输血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前提。

这方面的管理需求包括:•有关人员要求:必须是经过培训的、熟悉输血程序和技术的操作人员。

•输血用品管理:所有输血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定期进行检测。

•输血前患者的评估和教育:对于患有过敏史、贫血、湿疹、血管炎等病人,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评估和教育。

(2) 输血缓解和抗休克处理输血过程本身可能会给人带来不适甚至危险,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要进行缓解和抗休克处理,确保患者安全、顺利完成输血治疗。

这方面的管理需求包括:•缓解严重贫血患者、老年病人等可能发生休克的病人的症状。

•建立数值监测、体征观察、心电监护等观察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提前制定应急预案,预先安排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输血注射的技术要求输血的注射技术必须熟练且规范,以确保输血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这方面的管理需求包括:•必须严格遵守输血用品的使用规程,严格控制输血速度,规范输血注射途径。

•定期进行操作人员的技能评估和培训。

(4) 输血中的危险因素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如果出现各种危险因素可能会危害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因此,在这方面,需要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制定应急预案,主动应对各种危险因素。

这方面的管理需求包括:•严格控制输血过程中的血型鉴定,以防止输血不相容,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

•所有输血使用物资必须定期维护,保养。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血液是生命维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下面是一份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范本,供参考:一、概述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质量和安全,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并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的所有工作人员和输血工作过程。

二、质量管理体系1. 质量管理目标:确保输血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2. 质量管理原则: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科学决策、全员参与。

3. 质量管理职责:(1)科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流程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

(2)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监督评估质量管理工作。

(3)医护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做好各项质量控制工作。

三、质量管理制度1. 质量控制文件:制定和完善药品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记录管理制度等相应文件,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章可循。

2. 质量考核与改进:建立科室质量考核机制,对各项质量指标进行考核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流程。

3. 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确定输血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控制。

4. 培训与培养: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安全意识培训,确保技术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

5.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汇报和处理不良事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6. 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保存和使用。

四、安全管理制度1. 安全操作规范:(1)员工要佩戴工作服、帽子、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并要保持个人和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2)血液制品的采集、输注、贮存等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确保操作规范,防止污染。

(3)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血型鉴定、配血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物资管理:(1)建立血液制品和相关试剂的管理制度,确保质量和安全。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保障输血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提高输血病人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的输血科室及相关人员。

第二章质量管理制度第三条输血科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供安全、有效的输血服务,确保输血质量和安全。

第四条输血科应设立质控小组,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本科室的质量管理制度。

质控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质管人员等作为成员。

质控小组按照责任制进行工作。

第五条输血科应加强内部质量控制,控制输血管理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保障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六条输血科应每年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并分解到各相关人员。

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分析会议,总结上个月的质量管理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章安全管理制度第七条输血科应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第八条输血科应明确各类安全风险和对策,并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操作规范和事故应急处理等。

第九条输血科应设立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等作为成员。

安全管理小组按照责任制进行工作。

第十条输血科应建立安全检查和巡视制度,定期对输血科设备和环境进行检查和维护。

确保输血设备的完好,环境的清洁。

第四章管理流程第十一条输血科应建立全面有效的管理流程,确保输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二条输血科应建立输血操作流程,包括病人接诊、手术前准备、输血配血、输血前准备、输血过程监测和输血后处理等。

第十三条输血科应建立病人管理制度,对病人进行全程管理,包括病人的合理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和疗效评估等。

第五章质量控制第十四条输血科应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制度,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

第十五条输血科应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输血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十六条输血科应将质量控制工作纳入日常管理,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和评估。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概述输血科作为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负责处理和管理血液制品,为需求患者提供输血服务。

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医疗机构建立相应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本文主要介绍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执行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制度设计建立管理架构输血科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架构,明确责任和职权。

对于血库、受血者病区、输血操作室等场所,需要分别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

建立标准操作流程标准操作流程是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规范化输血科中每个操作流程的过程和方法。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输血前检测要求、检测结果记录等因素,确保操作流程符合规范。

建立常规性巡查和盘存制度输血科需要定期对血库、受血者病区、输血操作室等场所进行巡查和盘存,确认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品质、数量、有效期等方面的信息,规范管理和使用。

建立职业健康制度输血科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要求长期处于接触血液、操作血液制品的环境中,容易受到职业病威胁。

因此,需要制定职业健康制度,包括教育培训、职业卫生防护等方面,确保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执行制度质控规范在输血科各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

同时,需要确保操作人员的合格培训,以保障操作流程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对血液、器具等进行常规性的体细胞计数、核酸检测、浓缩度测试等质控措施。

安全防范输血科需要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包括安全教育、防护措施、操作规范等。

同时,需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输血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如误输血、交叉感染等。

不良事件抢救处理规范即使在输血过程中遵守了质控和安全防范措施,仍可能发生意外或突发状况。

因此,输血科需要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抢救处理规范,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估、报告和处理。

应急处理应急处理措施是输血科管理和运营的重要部分,其中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手册是重要的工具。

应急预案应考虑外部和内部应急情况,包括天气灾害、器械故障、病人过敏反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成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模式(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用血由过去的单一模式(输全血),医院血库仅充当配血和发血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输血科的规范管理则是质量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我分血)院各科室的医学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新大楼的建成使用,输血科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和责任,为配合临床也不断发展建设起来。

1 建立并完善输血科的规章制度,确保输血安全完善和健全输血科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必要措施。

通过学习其他医院输血科的管理项。

以下是部分制度和执行情模式,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院输血科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21 况。

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临床用血申请及审批制度1.1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的须经科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方可备血。

意书》上签字。

对一天用血量≥1600ml 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 1.2凡申请输血患者,必须做经血传播疾病输血前九项的检查,即:乙肝五项、艾滋病、梅1.2.1毒、丙肝、转氨酶。

Rh(D)血型的检查。

1.2.2凡输血患者必须做ABO血型正反定型、凡遇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1.2.3 合时、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凡输血患者必须做盐水介质交叉配血和凝聚胺配血试验。

1.2.4 1.3标本管理制度天。

74+21.3.1 患者标本和供血者配管应存放在℃冰箱内至少存放专业资料.对超出存放日期的血样标本进行定期无害化处理,并记录。

1.3.2 审核制度1.4医护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检验单送交输血科时,输血科医务人员要同临床1.4.1 医护人员双方认真逐项核对。

白班和夜班都实行一值班和二值班,定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分别做实验,互相核1.4.2对并签字。

1.4.3发血时输血科医务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双方要进行逐项核对。

血液发放管理制度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5 1.5.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1.5.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1.5.2血袋有破损、漏血1.5.5血浆中有明显汽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1.5.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红细胞层呈紫红色;血浆层与红细胞界面不清或交界面出现溶血; 1.5.61.5.7 过期或其他需查证的情况。

1.5.8做以下应立即停止输血,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输血反应检查制度疑为溶血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1.6 核对检查: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1.6.1新采受血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Rh(D)血型。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 1.6.2ABO血型、Rh(D)血型,做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实验。

ABO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血型、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及时反)输血科人员要认真收集(登记 1.7输血传染病及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馈给血液中心及医院主管部门,不得漏项。

如有血型偏型导致过期的、血袋破损、絮状等其他原因不能使用的血液,经科报废血液管理制度 1.8 主任签字,由专人做无害化报废处理。

小时值班,保证临床输血的需要,严谨脱岗,标本随到随查,及时发血,上24 1.9 值班与交接班制度专业资料.下班当面交接班并写交班记录。

新购试剂,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均需作比较试验。

试剂使用管理制度 1.10冰箱)和-20°C次对储存血液冰箱(包括红细胞悬液每天44°C冰箱和血浆 1.11冰箱温度登记制度试剂冰箱进行温度登记,夜晚的冰箱温度登记由二值班的工作人员执行。

每月对输血科进行室内空气培养、冰箱内空气培养、桌面细菌培养、洗手培养、细菌监测制度 1.12 配血用生理盐水细菌培养。

每天对在血液中心取回的和已经发给临床的血液进行登记。

了解库存和发1.13 血液储存、发放制度放血液的数量,便于血液的管理。

注重人员素质培训2输血科成立初期,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而近几年随着医院新大楼的建成使用,临床科室由原和泌尿科的扩建,使输血个,特别增加了心胸外科等大型高难度的手术,21CCU来的15个增加到现在的科的工作量增加,工作压力增大,针对这个问题,科室实行了以下措施:通过各种培训,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每年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年终考核,大家都养成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拓展视野,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使我院输血科水平向全国先进的医年贵州省医疗水平看齐;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

在2010 疗机构临床输血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考核中,我科室所有参加考核的工作人员全部都取得了合格的成绩。

做好与临床、血站、患者的沟通工作 3输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部分临床医务人员的观念仍未更新,对于新技与临床医务人员的沟通3.1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实施方法,输血科做好充分的解释和宣传工作:印发《输血知识通讯》和无偿献血有关条例到临床各科室。

对于输血相关事宜打电话做好沟通联系。

与中心血站开展全方位的业务交流,共同做好临床输血工作,提高专业技做好与血站的沟通工作 3.2术水平。

把临床用血的不同需求报告中心血站,工作中注意每个环节,避免由于沟通不足造成患者不必要的专业资料.损失。

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对于新鲜机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 3.3 采血小板、洗涤红细胞等需要预约的输注,尽量给患者做好沟通工作,在准备妥后第一时间通知患者。

4 已经开展的工作血型的检查、盐水介质配血、凝聚胺配血、卡式微柱凝胶不完全抗体筛查。

ABO 血型正反定型、Rh(D) 现有设备 5储存血液和血浆的专用冰箱、试剂冰箱、血型学用离心机、免疫微柱孵育箱、数码恒温解冻箱、普通离心机、显微镜、温湿度计,恒温水浴箱、专用取血箱。

发展方向 6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引进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是输血科工作的发展方向。

例如急性等溶性输血、自身输血,既降低患者输入异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的几率,也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光量子血液疗法、不完全抗体的测定、疑难配血、特殊血型的鉴定、输血信息化管理等。

现在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暂时不能满足区域分工。

我院输血科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发展空间还很大。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临床用血量的增多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有关血液质量的问题也受到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颁布与实施,使得血液问题受到更加广泛日,lO月1广泛的关注。

1998年的关注,比如如何提高血液的质量,确保输血的有效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追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瀑题。

这些都表明有关血液的工作正在进入到—个新的管理阶段,而有效控制血液的质量,实施血液管理,加强质量管理.是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血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广大输血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以往的统计分析以及报表来看,本市的临床用血量基本得到满足,血液质量明显提高,血液管理工作得到了稳步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一步保证血液质量.保证对血液的有效管理以及如何保证输血工作的安全。

控制质量环节1专业资料.在将血液发放到所需病人前,然后贴上合格的标签,输血科的主要工作是对血液传染病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对该血液的进行检查、检验。

主要包括血液的入库.贮存、交叉配血、发放运输以及以上各环节的检查核对等等.1提前储存血液1.健康的血液在进行储存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核对、验收。

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运输条件.物理外观等。

这些都是验收以及核对的必备程序。

入库后按不同类别,血型,我们将鲜血储存到血库当中,严格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做好有效标识,认真做好登记,将有关资料保存十年.2交叉配血1.正,(反复检查供血者以及受血者的AB0血型输血科室必须认真核对供血者的血样,受血者的情况以及申请单。

.并且认真检查患者的血型,做到合理匹配。

如果要换班,必须做好合理的交接工作。

反定型) 正常的血液发放.31血液匹配之后,就是工作人员来血液科取血。

发血和取血的双方进行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保存血的外观、姓名,性别,病案号等的核对,如果准确无误的话,双方签字之后.就可以进行合理发放。

取血人员要做好相应血液成分所需运输设备及贮存条件的监控。

2加强内部管理。

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以及合理审核.21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并提交相关部门讨论解决,开展质量监督、定期考核,这些都是质量控严格审核质量体系,并且随时改进质量计划.次会议,制科室应该注意的问题。

质量委员会每年应该开展l--2 保证基础。

强化质量2.2器材、仪器设备的管理,抓好工作人员的输血技术,严格抓好血液的质量。

一定要严格遵循法应重视udi制教育,医德敦育等,抱着对每—个人负责的态度,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努力增强医护人员专业资料.对于血液质量的责任感。

3经常进行专业培训2.我们经常采取各种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如安排讲座。

派送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学习以及岗位技术的有效培训等.为提高其工作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2.4就是质量标准,抓好质量标准,定期对质量进行评价以及检查.将每一项制度严格实施、D质量管理的换渗透到平时的工作当中.注重个性化管理3血液质量管理通报》和反馈制度来进行有效的信息(质量管理和质量信息是决策的有效依据,我们应该以《整合,建立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系统,对工作进行高效率的信息管理。

将各科的数据、试验原始记录进行上报、存档、收集、汇总.这在提高血液质量管理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的来说,血液质量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充实工作人员的知识,提高其操作技能,保证用血的安全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各地血站采供血工作管理有法可依,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无偿献血工作也迈上了新的台阶。

供血科作为血液中心的一个职能科室,担负着如何合理利用血液和及时、全面地满足临床输血中的各种要求的重要工作,是血液中心重要的对外服务窗口之一,对血液中心的形象,信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库是血液中心的窗口,其职责包括及时、准确地发放临床用血,协调和调剂发往各临床医院之间的血液,避免造成浪费,以及对用血单位的业务指导,做到科学指导临床用血,进而提高临床用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降低输血风险把好关。

如何把好血液质量。

】关,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l专业资料.一、血库人员构成和职责人,硕士学14名,其中中级职称12目前,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血库有工作人员小时工作制,一天两次集中送人,是一个高素质、团结协作的团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