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导书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教材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e5829f2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6.png)
微⽣物实验指导书-教材微⽣物学实验指导书⽬录实验⼀玻璃器⽫清洗、包扎与常⽤灭菌技术 (3)实验⼆培养基的配制 (8)实验三从⼟壤中分离微⽣物及纯化 (11)实验四微⽣物的接种技术 (14)试验五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形态观察 (17)实验六细菌的简单染⾊和⾰兰⽒染⾊ (20)实验七⼤肠杆菌⽣长曲线的测定 (23)实验⼋实验室环境和⼈体表⾯微⽣物的检查 (25)实验九乳酸菌的检测 (28)实验⼀玻璃器⽫清洗、包扎与常⽤灭菌技术【⽬的要求】1. 学习并掌握棉塞制作的⽬的、原理及⽅法;2. 学习并掌握玻璃器⽫清洗及包扎⽅法;3.掌握⾼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法。
4.了解其它常⽤消毒灭菌技术原理及技术【基本原理】棉塞的作⽤有⼆:⼀是防⽌杂菌污染,⼆是保证通⽓良好。
因此,棉塞质量的优劣对实验的结果有较⼤的影响。
微⽣物学实验所⽤的器⽫,⼤多数要进⾏清洗、消毒、灭菌,才能⽤来培养微⽣物。
玻璃器⽫的包扎⽅法正确合理,在使⽤过程中才能有效防⽌杂菌的污染。
玻璃器⽫包扎好后,⼀般⽤⾼压蒸⽓灭菌法进⾏灭菌。
⾼压蒸⽓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沸腾⽽产⽣蒸⽓。
待⽔蒸⽓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从排⽓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不能溢出,⽽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从⽽使沸点增⾼,得到100℃以上的⾼温,导致菌体蛋⽩质凝固变性⽽达到灭菌的⽬的。
此外,常见灭菌⽅法还有⼲热灭菌、灼烧灭菌、紫外线灭菌、过滤除菌等。
对空间灭菌常使⽤甲醛加⾼锰酸钾熏蒸、喷洒消毒灭菌药剂等消毒灭菌⽅法。
【实验⽤品】棉花,试管,培养⽫,纱布,三⾓瓶,棉线,量筒,⽜⽪纸(或旧报纸),LDZX-50KBS ⽴式⾼压蒸⽓灭菌锅,常⽤灭菌⽤具、药剂等等。
【⽅法步骤】⼀、棉塞的制作正确的棉塞要求形状,⼤⼩,松紧与试管⼝(或三⾓瓶⼝)完全适合,过紧妨碍空⽓流通,操作不便;过松则达不到滤菌的⽬的。
制作过程见图1,包括取棉花、整理、折⾓、卷紧、成形、塞试管等步骤。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c14efe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b.png)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一、目的本规程旨在保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的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的人身安全、卫生健康安全管理及设备安全。
三、职责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四、安全操作规程: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1.1实验室入口处必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
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1.5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1.6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
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
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0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
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分钟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
然后紫外线消毒30分钟。
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9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9章)](https://img.taocdn.com/s3/m/ed9c81ae284ac850ad02426f.png)
1 目的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规范设备的操作,推荐使用安全设备,避免或减少因管理或操作不当对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 职责2.1 科室/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管理,批准大型设备的使用。
2.2 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指导使用人员安全操作,组织定期维护、保养、消毒,解决生物安全相关问题。
2.3 设备使用人员要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相关要求使用设备,使用后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消毒和维护。
2.4 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仪器设备安全使用的监督检查。
3 仪器设备管理要求3.1 合理安放仪器设备,注意防尘、防震、防腐蚀、防电磁干扰、通风、避光,溜出适当空隙便于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2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妥善保存使用说明书及相关材料,记录购置事件、存放地点、管理人员、使用、保养、维修等情况。
3.3 建立培训上岗制度。
设备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设备消毒、维护程序,考核合格后或批准在仪器设备管理员指导下进行操作。
3.4 制订安全操作程序。
有特殊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活动,由实验室负责人、仪器设备管理员和使用人员共同确定需要增加的防护措施,并制定特定规程,设备使用人员按规程安全操作,严禁超过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的检验工作。
3.5 登记使用运行情况。
设备使用应按要求记录使用日期、时间、运行情况和需要说明的情况并签字。
3.6 建立定期维护保养制度。
仪器设备由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员应组织仪器设备使用人对所负责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应及时报修。
3.7 建议使用生物安全设备。
若条件允许推荐使用以下安全设备;生物安全柜、移液辅助器、压力蒸汽灭菌器、微型接种环加热器、一次性接种环、螺口盖试管及瓶子、防漏容器、一次性巴斯塑料移液管,一次性利器盒等。
3.8 确保安全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压力蒸汽灭菌和生物安全柜等安全设备在安装使用前,必须按要求进行验收;在常规使用中,应根据国际或国家标准,由授权在技术人员参照厂家的说明定期检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fef798e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a.png)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实验室准入制度1、只有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2、进入实验室前,人员必须熟悉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应急程序。
3、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二、实验前准备1、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所需的试剂、仪器设备。
2、检查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如有故障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3、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材料,并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期符合要求。
4、对实验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三、样本采集与处理1、样本采集应遵循相关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质量。
2、采集后的样本应立即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并做好标记,注明样本的来源、采集时间和采集人员等信息。
3、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条件,防止样本变质或受到污染。
4、样本处理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避免产生气溶胶和溅出。
四、实验操作1、严格按照实验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
2、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时,应始终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3、避免使用尖锐的物品,如注射器针头、玻璃吸管等,防止刺伤和划伤。
4、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交叉污染,使用一次性器材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材。
五、废弃物处理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用过的试剂、样本、一次性器材等,应放入专用的废弃物容器中。
2、废弃物容器应密封良好,并标明废弃物的种类和处理日期。
3、感染性废弃物应经过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后,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六、消毒与灭菌1、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包括实验台面、仪器设备表面、地面等。
2、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并按照规定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进行消毒。
3、实验器材和设备应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如高压灭菌、干热灭菌等。
4、灭菌后的器材和设备应存放在无菌环境中,防止再次污染。
七、个人防护1、实验人员应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2、手套应定期更换,避免破损和污染。
015 生物安全管理程序---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015 生物安全管理程序---检验科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ad64313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e.png)
间应便于打扫。实验室使用的椅子及其它器具,应覆盖易于清洗的非织物。
2.8.4 安装生物安全柜时,要考虑到房间的通风和排风,不会导致生物安全柜超出正常参数运行。
生物安全柜应远离门、远离能打开的窗,远离行走区,远离其他可能引起风压混乱的设备,保证生物
安全柜气流参数在有效范围内。
2.8.5 应有眼睛冲洗装置。
也应计算在内。瓶装的氧气和可燃气的供应,应控制在最小需求量。通常不超过一罐。
2.9.2 实验室应装有足够的插座,分布要合理,以减少在插座上接其他多用插座和避免拖拉过多
的电线。实验室应配备足够的灭火设备及撤离现场的相应消防设备。
2.9.3 任何涉及开关、插座、配电箱、保险丝、断路器的维修工作应由该建筑物的维修人员或其
2.2 临床微生物检验安全基本操作
2.2.1 在实验操作时,实验室门要关闭。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如有需要,必须经实验室
负责人同意,并正确穿戴防护服、口罩、鞋帽等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
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内工作。儿童不可进入实验室。
2.2.2 在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嚼口香糖、含咽喉片、咬手指甲及戴或脱隐形眼镜,也不得
2.6.2 皮肤污染:用 0.5%碘伏涂擦二遍;也可用 75%酒精涂擦二遍。
2.6.3 感染性标本溅到体表:立即用清水冲洗,若溅到口、鼻、咽、眼处,必须用洗眼器进行冲
洗 15min, 随后到相应临床科室进行专业处理。
2.6.4 衣物污染:立即更换衣物,并将污染衣物用消毒液浸泡或高压灭菌。
2.6.5 操作污染台面或地面:立即 0.5%浓度含氯消毒剂浸泡污染台面或地面 30 min。
有害物溅到或洒到皮肤表面。
2.8 实验室设施(第二道屏障)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https://img.taocdn.com/s3/m/5bf3addc763231126fdb1114.png)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作业指导书细菌室工作守则文件编号:LAB,SOP,JX001细菌室工作守则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
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
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苏儿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
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0.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1.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2.爱护仪器设备,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文件编号:LAB,SOP,JX002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1.每天工作前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上班前、下班后开紫外灯(最少半小时)进行空气消毒。
2.非必要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3.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ba903c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c.png)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目的建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使之有效运行,明确相关部门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职责,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做到权责统一。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与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相关的科室和人员。
3组织机构生物安全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责任制。
中心主任组织并授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同时委派一名中心副主任具体主管;成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相关科室的主任应对所辖科室的生物安全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科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科室或具体项目的运行管理;各级人员应认真阅读、理解本手册,并在相关实验活动中严格遵守,在发生生物安全隐患、意外事件或事故时应及时报告。
办公室、质管办等管理部门对责任范围内的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生物安全体系的运行提供所需保障。
实验室设置专职或兼职安全监督员。
中心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框见图1.1-001.4各部门或人员职责4.1中心主任①对生物安全负总责;②负责建立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管理体系;③组织并授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④批准和发布生物安全手册。
4.2生物安全领导小组①负责中心生物安全管理工作;②督导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和措施的落实;③组织重大尝试室生物安全事故的认定、危害评估和处置方案的制定;④负责领导安全防护尝试室的建设、管理、使用、维护;⑤协调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科室部门的工作。
⑥负责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技术指南及规范性技术文件并按期进行评判和更新;⑦供给生物安全相关技术和政策咨询;⑧批准和发布生物安全相关的技术文件。
4.3检验科负责人①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实验技术和生物安全工作;②组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宣贯;③组织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④决定进入尝试室的工作人员;⑤监督有关法规和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出现的违规活动并有权停止实验;⑥定期组织对实验室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检查和实验室装备的维护保养;⑦负责实验室紧急情况及事故的处理并向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4.4尝试室技术人员及尝试举动辅助人员①尝试室技术人员必须严格遵照尝试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接受培训、查核、体检和预防接种;②按要求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做好实验记录;③按规程进行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紧要处理;④发现生物安全隐患或发生事故实时向有打开级报告;⑤参与相关工作的危害评估及生物安全事故认定与处置。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3e7c759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9.png)
0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工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重要性。
01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0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
微生物学概述01实验室安全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守则、危险标识识别、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
02实验操作规范介绍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后清理等注意事项。
03生物安全阐述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级别的划分及相应防护措施。
实验室安全与规范介绍显微镜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显微镜介绍离心机的类型、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离心机阐述培养箱和摇床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养箱与摇床包括分光光度计、电泳仪、PCR 仪等设备的简要介绍和使用方法。
其他常用设备常用仪器与设备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标题、作者、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的撰写要求。
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介绍数据处理的方法、图表的制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阐述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验报告提交与评审说明实验报告的提交方式、评审标准及相关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03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如营养琼脂、马丁氏琼脂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成分,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加热溶解后调整pH 值。
配制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培养皿等容器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
培养基分装与灭菌培养基制备与灭菌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接种前准备准备好无菌操作台、无菌接种环、酒精灯等接种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接种采用划线法、倾注法等方法将待测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
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设置好培养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
观察前准备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观察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记录并描述观察结果。
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安全手册
![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安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d3c122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e.png)
实验室操作规范本规程中列出了最基本的实验室操作和程序,他们是微生物学操作技术规范的基础。
在规划实验室和国家级实验室项目时,可以根据这些规程来制订实验室安全操作的书面程序。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
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而专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
下面列出了一些最重要的概念。
进入规定1、在处理危险度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图1).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图书馆、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
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操作规范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2、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
严禁舔标签。
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4、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用作其他用途。
环境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环境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2a5e10503169a4517723a379.png)
环境微生物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持有部门:院感办文件编号:
制定者:审核者:版次:1 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
一、监测目的
1.感染暴发或感染流行时,环境因素在感染传播中有流行病学意义。
2.监测潜在的危险环境状况,证明有危险的病原体存在或证明危险的病原体已被清除。
3.当某项感染控制措施改变时,评估其效果。
4.目标性监测的需要。
5.询证医学证据支持。
二、空气培养(沉降法)
1.采样时间:Ⅰ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Ⅱ、Ⅲ、Ⅳ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高度:距地面垂直高度
80-150cm。
3.采样点设定:
(1)Ⅱ、Ⅲ、Ⅳ类环境:室内面
积≤30m2,在对角线上设里、中、外3点,里、外两点位置各距。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537684a2e3f5727a5e96202.png)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宽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目录一、实验室人员和项目准入制度1.目的规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保证操作人员,实验对象和环境安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适用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安全运转及在此环境下的所有检测工作。
3.职责进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从事检测工作的所有人员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4.具体要求:4.1概述4.1.1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用于对检验者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样品的各项实验,必须符合下列规定:4.1.1.1具备操作资质的人员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工作,其他任何人未经许可禁止进入实验室。
4.1.1.2在实验室内的一切活动,必须遵照生物安全手册的规定进行。
4.1.1.3实验室内污染的空气需通过高效过滤器后方能排出室外。
4.1.1.4实验室内产生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公共污水系统。
4.1.1.5实验室的所有废弃品,必须通过高压灭菌后才能处理和清洗。
必须携出实验室的中间实验材料、更换维修的仪器设备、也只有在确保无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才能携出实验室。
4.1.1.6实验室内准备二级全排式生物安全柜,所有可能造成污染的能够置于生物安全柜内的实验操作,置其内进行,以保证实验室内空间的安全。
4.1.2实验室运行的安全性要求本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首先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包括防止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止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检测样品的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4.1.3实验室工作的质量要求本手册规定的各项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即:实验产生的各项结果和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必须明确完整。
4.2实验室操作规程4.2.1启动实验室开始工作前半小时。
开启实验室主电源,使实验室及生物安全柜投入运行。
开启顺序:①开启屋顶风机②开启全排风③开启空调④开启安全柜⑤打开房间紫外线灯。
4.2.2个人防护工作人员按照下列要求进行个人防护,才能进入实验室区域:(1)在更衣室中换穿工作服和工作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手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96080978762caaedd33d4fc.png)
目录一、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二、生物试验室准入制度三、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制度四、健康监护制度五、生物安全自查制度六、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七、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八、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九、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十、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十一、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十二、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制度十三、员工健康管理制度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一、目的为有效防止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在收集、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露或扩散,引起相关人员的感染或环境的污染,特制订管理制度。
二、范围适用于实验室与感染性有接触的所有工作人员。
三、职责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感染性材料管理的具体工作。
四、制度内容1、收集标本的容器最好为塑料制品,质地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无泄露,在容器外部不应有残留物。
2、设有接受标本的房间或空间。
3、接受标本的工作人员应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做好标准隔离。
标本的内层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
4、废弃的标本或培养物经高压灭菌后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扎紧后由专职垃圾收集人员收集后集中处臵。
5、损伤性垃圾(如针头)放入锐气盒内。
6、在准备及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时、定点、安全、妥善放臵置;一旦发现污染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消除污染。
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清洁消毒工作区。
7、感染性材料由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保管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熟练操作技能,监控感染性材料外流。
8、建立感染性材料登记册,详细填写感染性材料名称、编号来源、使用、污染、销毁等情况。
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1目的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范围适用于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3.1检验科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和实施。
3.2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人员所有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4、制度要求4.1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微生物实验室sop
![微生物实验室sop](https://img.taocdn.com/s3/m/d502d8fb3186bceb19e8bbf0.png)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sop)确保高压效果的可靠性。
【适用范围】蒸气式高压锅。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操作方法】1.将水加到高压锅内至其刻度线,将欲灭菌物品放入锅内,关闭锅门,拧紧螺丝并确认已经封闭。
2.打开排气阀。
3.打开蒸汽开关,向锅内输入蒸汽或接通电源,使产生蒸汽。
4.观察排气阀的排气情况,待排出的气体由冷气变为蒸汽,压力表达到0.05mPa 时,关闭排气阀。
5.观察压力表,当压力升至0.15mPa时,开始计时。
6.压力达0.15mPa后,可调节进气阀,减少进气量,维持压力并使其稳定在0.15mPa。
电加热时,可切断电源,维持压力持续15分钟,至多不超过30分钟,否则营养物质破坏。
7.关闭进气阀门或切断电源,让锅内物品自然冷却,不可马上打开排气阀,以免发生意外。
8.待锅内压力降为零时,可打开锅盖,取出物品。
操作人员部门主管质量负责人姓名 ****** ****** ****** 日期 **年**月**日确保培养箱温度恒定。
【适用范围】各种类型隔水式、温度设定为27℃、35℃、42℃、56℃培养箱。
【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操作方法】1.培养箱应放置于水平地面(或坚固的水平台),电源电压须匹配。
2.从注水口先将隔水箱内的水注满到浮标要求的位置。
3.将温度调节旋扭调至所需温度,然后将电源开关拨至“开”处。
4.每次使用时应在培养箱顶部插入标准温度计,监测实际温度。
5.培养箱工作温度波动范围应控制在±10C以内。
6.培养箱正面贴有温度记录表,记录每天上班和下班时温度,如温度超出正常范围,指示该温度的刻度应划上红圈,并把修正温度记录下来。
7.培养箱内外应保持清洁。
操作人员部门主管质量负责人姓名 ****** ****** ******日期 **年**月**日保证培养基的质量。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ca82c44b0b4e767f5bcfce28.png)
操作规程编号:LX-FS-A42607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目的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安全操作规程: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
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5308b2d5acfa1c7aa00ccd4.png)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1 实验室安全1.1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性1.2 科室安全文档(a)生物危害防护:实际操作规程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
2004-01-05发布,2004-10-01实施。
) (b)实验室安全: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33-2002。
2002-12-03发布,2003-08-01实施。
)1.3 应用:以上的操作规程应用于微生物科室的所有部门。
工作人员或访问人员必须遵守各项规定。
1.4 关于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任何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必须通知负责科室安全的人员及相关人员,他们将建议科室主任考虑实施。
1.5 生物性危害1.5.1 与各种操作有关的生物危害水平取决于:a.处理的传染性物质的本身:按照传染性物质对个人和社区和潜在危险性以及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其划分成不同等级。
所采用的等级划分详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b.使用的设备和设施:处理不同等级的传染性物质的要求在”实验室安全”中已规定。
这些符合要求的设备都要承担重要临床工作,科室负责人必须保证中应污染物水平。
c.培训,特别是员工的安全性培训和安全性经验积累。
所有员工应该接受一定训练,能安全处理任何实验室可能碰到的物质,避免将实验不能处理或规定之外的传染性物质暴露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发生也要会正确处理。
1.5.2 传染性物质的分类1.5.2.1分类系统生物危害防护:〔见1.2 (a)〕,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最具危害性。
1.5.2.2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4a.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对健康成人无致病性,对社区无危害性。
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够,不需特殊安全设备,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6 应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5.1.7 尽量避免使用尖锐器具,如需使用时,应在有充分防护措施下进行。
5.1.8 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5.1.9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5.2.4 将本规定向所有本室工作人员提供,告知工作人员实验室的特殊危险,工作人员要阅读并按照规定的要求操作。
5.2.5 实验室及其辅助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5.2.6 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实验室负责人有责任向所有工作人员提供标准微生物学操作规范和技术,仪器操作规范。并不定期组织培训,以接受最新生物安全知识。
5.1.10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121℃,30min)。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容器内。
5.1.11 制定有效的防鼠防虫措施。
5.1.12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内部显著位置须贴上有关的生物危险信息,包括使用传染性材料的名称,负责人姓名和电话号码。
3.2微生物检测人员负责执行本规定,并积极学习和提高生物安全知识。
4概念
气溶胶: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一般为0.001μm-1000μm的固体、液体微小粒子形成的胶溶状态分散体系。
5内容
5.1微生物实验室应合理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b)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
5.2.10 培养基、组织、体液及其他废弃物必须放在防漏的容器中储存及运输。
5.2.11 感染性实验结束后,尤其在感染性物质溢出和溅出后,应由专业人员或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进行如下消毒和清理。
5.2.11.1如有感染性物质污染桌面或地面,应立即用3%来苏溶液或5%石炭酸溶液倾覆其上,半小后始可抹去;如有感染性物质污染工作服,应立即将工作服脱去,以121℃高压蒸汽灭菌30min处理。
b)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被告知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险并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
c)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所有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
5.1.3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并在检测人员培训指导下,进行清洁、消毒及更衣。
5.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5.2.11.2如有感染性物质污染手部,应立即将手用75%酒精充分消毒或浸于3%来苏溶液内、经5-10分钟,再以肥皂及水清洗干净。如有感染性物质溅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以大量清水漱口;根据需要亦可服用有关药物以预防发生感染。
5.2.12 污染的设备在运出维修前必须消毒。所有废弃物或物品,在丢弃或重
新使用前必须经过121℃高压蒸汽灭菌30min处理。
5.2 特殊的安全操作要求
5.2.1 实验室的门必须关上。
5.2.2 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禁止干扰正在操作或辅助的工作人员。禁止免疫耐受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禁止临时有病或有皮肤破损者在实验室工作;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实验室。
5.2.3 建立严格的实验室规章制度,有关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必须明确进入和离开实验室的程序,并建立出入登记册制度。
5.2.7 实验所需物品必须经传递窗送入。
5.2.8 严格遵守下列规定,防止利器损伤:
5.2.8.1严禁在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及其他利器。尽可能用塑料器材取代玻璃器材。
5.2.8.2注射和吸取感染性液体时必须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折断、剪断、重新盖上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应将其放在不锈钢容器中。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到厚壁容器中,运到特定区域消毒灭菌,最终进行121℃高压蒸汽灭菌30min处理。
5.2.13 感染性物质溢出及暴露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消毒处理,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过程和处理经过。
5.2.14 烤箱、电炉、酒精灯等用后立即切断电源或熄灭。工作结束时注意关好实验室门窗,检查温箱,冰箱等温度是否适宜或箱门是否关,自来水龙头是否拧紧,工作台用浸有消毒液之抹布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放置整齐。
c)在实验室内不得进食和饮水,或者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d)实验室工作人员、外来合作者、进修和学习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及其岗位之前必须经过实验室主任的批准,并在相关人员陪同指导下,进行清洁、消毒及更衣。
5.1.2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资格和培训
a)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在独立进行工作前还需在岗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上岗培训,达到合格标准,方可开始工作;
5.2.15 禁止将无关动植物带入实验室。
6 相关文件
无
文件修订对照表
版次
修订日期
修订
章节
页次
修订内容摘要
签 字 栏
实施日期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1目的
为确保微生物实验室相关人员安全以及厂区环境安全,制定本规定。
2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所有工作过程及进入该室之全体人员。
3职责
3.1实验室主任负责协调、维护微生物实验室过程与人员安全所需的设备、环境要求,对本规定的贯彻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
5.2.8.3尽可能使用无针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装置,装有污染的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进行121℃高压蒸汽灭菌30min处理。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
5.2.9 禁止在开放的实验台上和容器内进行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设备中进行。生物安全柜内的工作台表面用适当的消毒剂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