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分析及其发展调适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与展望
参考内容
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 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 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 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 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谢谢观看
(2)政策创新性不足。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职教教师教育政策,但 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例如,在教师评价方面,过于注重量化 指标,导致一些优秀教师的潜力和创造力被埋没。
(3)政策实施效果有待提高。一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落实不 到位、执行不力等问题。同时,一些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 致政策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 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 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参考内容二
中国教育历经曲折仍能取得上述辉煌成果,最为重大而直接的动力,来自于 教育政策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3、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建设。未来我国政府应加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政策 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建设,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效果评估。同时,应加强信息公 开和社会监督,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加大投入力度和资源整合力度。未来我国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教 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同时,应加强资源整合力度,鼓励 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二、当前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 的特点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调整取向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调整取向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调整取向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历程,分析职业教育政策取向的演变过程,以及当前职业教育政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近几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调整取向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重工业时期到国家发展规划委员会成立前期,政府主要侧重于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较大,职业教育发展步调较快,职业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和创新。
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初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半工半读”和“产学结合”的方式。
这些职业教育改革措施,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职业教育市场化逐渐成为政策导向,职业教育开放、国际化和民营化成为政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领域逐步实现和经验的积累与成熟,政府开始鼓励职业教育机构开展自主招生,推进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和职业教育资源共享。
在这一阶段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法规和政策,如《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等,并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培养创新能力等方式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第三阶段:从2000年代开始,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是主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更为明显和高效,职业教育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和提高。
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投资,为职业教育领域提供更多财力物力保障,同时也加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重点投入。
政府面向市场建立职业教育机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些职业教育机构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今天的职业教育政策,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样强调职业道德与责任感的简单宣传,也不再像之前那样重视机器手艺学习和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的改变也在考验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应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
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功能演进趋势及改革方向
中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功能演进趋势及改革方向一、教学功能:更加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化职业技能培养,以满足职业转换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借鉴北美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与大工业生产过程相一致。
这一模式过度偏重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忽视基本素质培育,忽视学生个人兴趣养成,偏离当今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职业岗位产生了两个明显发展趋势。
其一,职业更替正在成为个人职业生涯常态。
由于技术的快速迭代,一个职业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数个新的职业可能将会产生,所以每个人一生中多次更换职业,将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常态。
其二,随着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不得不进入服务业,为多样的市场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
这两个发展趋势对高职学校教育提出新要求。
第一,职业岗位的变动要求高职学校实现从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到重视培养学生信心、耐心、细心、美感等基本素质转变,降低学生在职业变动时重新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难度,提高职业转变的成功率和自信心。
第二,为多样化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要求高职学校不能再像工业时代无差别化批量培养生产者的方式培养学生,而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为每一个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技能培养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自由地进行个性化的、能力本位的、探索性的自我培养,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师被动传授模式,这是当前高职学校教学功能发展的趋势。
达到这样的发展状态,需要高职学校高度重视学校治理,在重视自上而下推动改革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基层组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主动改进教学服务的文化氛围。
二、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更加重视应用技术研究,以真正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校企实现深度合作,既与高职学校教学功能的完善密切相关,也与其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密不可分。
40多年来,高职学校在寻求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先后进行了产学研相结合、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等多层次改革。
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变革
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变革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每个国家对于高等教育都有着各自的政策和规划。
在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变革,不断适应着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198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演变的起点。
在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普通高等教育“七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服务”。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迈向新阶段的标志。
19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张。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等八部门关于加强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师资建设、教学大纲修订、教材建设和评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998年,国务院再次发布《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推进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质量建设,并提出大力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期,政府逐步实行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卓越工程计划等一系列重点项目,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如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贷款、科研经费的提高等,为培养高水平科研创新人才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变革的加速,高等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求,推出符合时代和发展需要的政策和措施。
未来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控,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监控。
第二,鼓励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品牌。
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等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培育出一批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创新人才。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特征分析与优化策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我国曾先后推出了大力发展地方职业大学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等重大举措。
新时代,为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又作出了发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三次重大举措,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步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当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业学校共同作答。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不是单一事件,而是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萌芽、成长和成熟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分别以举办地方职业大学、“五路大军”办高职和新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为主要标志。
(一)萌芽期:地方职业大学“试水”高等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萌芽期始于改革开放之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全国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广大青年能够通过参加公平竞争的考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特征分析与优化策略◎壮 国 桢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经萌芽、成长和成熟三个重要时期,并形成了从抽象模糊到清晰具体的发展目标,由试点到扩面的发展策略,量的同源分化和质的异体同构并存的发展路径,以及从中央统包到中央引导、地方配套的投入机制等特征。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如何进一步高移、公办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是否应成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发展主体、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如何避免同质化、如何促进各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等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需直面的考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演进;特征分析;优化策略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江苏乡村振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b/2021/03/31)作者简介:壮国桢,男,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的演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的演变分析一、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经历了显著的演变过程,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刻认识和战略调整,也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主要聚焦于恢复和调整教育秩序,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政策工具开始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进一步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旨在提升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的运用不断创新和完善,从单一的行政手段逐步向法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同时,政策工具的选择也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有效性,强调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匹配度和协同性。
本文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的演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历史阶段政策工具的特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和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时代背景既复杂又特殊。
在国内,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停滞不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开放的决策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随着政治环境的逐渐稳定和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高等教育得以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开始重新规划和定位其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多,也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高等教育机构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进行自主创新和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问题与调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以及社会分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这个历史阶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以国家在此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政策为大背景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政策文本与实践之间不契合等矛盾问题,这些矛盾问题的解决对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推进其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在改革开放后的演进(一)政策的萌生与探索期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萌生探索期。
此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当时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在文革时期,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受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确立为我国各个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十二大与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都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并进一步明确了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基于此背景,我国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也同时增加了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提到了应有的重视程度。
但从教育事业体系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处于整个体系的薄弱环节,在此社会发展需求背景下,一系列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应运而生,并且此阶段的高职教育政策主要集中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领域进行的探索。
在这个时期内,从宏观背景来看,国家在对外开放政策下不断强化国际竞争力,从微观背景来看,国内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在发展教育的方向上也逐渐开始重视长久被忽视的职业教育[1]。
在此期间,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与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发展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形成期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1990年,中共中央十三①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2016Lslktz ijyx-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变迁逻辑及未来展望
㊀继续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㊁变迁逻辑及未来展望李㊀倩(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ꎬ江苏徐州㊀221000)㊀㊀摘要:职业教育政策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ꎬ改革开放40年来ꎬ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ꎬ我国制定了一整套职业教育政策体系ꎮ整体观之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三个历史阶段ꎬ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政策重心ꎮ职业教育政策动力形成机制㊁价值取向㊁实施过程以及话语规则等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变迁逻辑ꎮ通过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及变迁逻辑ꎬ在未来ꎬ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㊁注重执行与实施过程的监督㊁注重价值取向的多元转变以及注重政策制定㊁执行过程中的社会大众参与度ꎬ确保职业教育政策体系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ꎮ关键词:职业教育ꎻ政策ꎻ历程ꎻ逻辑ꎻ走向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8)11-093-06㊀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ꎬ是联系教育与经济社会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ꎮ因此ꎬ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ꎬ对于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不断建构并完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ꎬ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了较为完整的规范ꎮ虽然在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ꎬ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ꎬ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及高技能人才ꎬ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ꎬ但同时ꎬ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ꎬ如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㊁经济转型还不完全适应ꎬ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尚未完全理顺ꎬ校企合作㊁产教相融机制还不健全等[1]ꎮ由此说明ꎬ政策供给并不必然带来职业教育实践的进步ꎬ政策文本与职教实践还存在差距ꎮ这就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研究ꎬ特别是对代表性㊁全局性的正常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ꎬ探寻政策供给与变迁过程中的逻辑演化ꎬ并展望未来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走向ꎮ从这个角度看ꎬ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研究既是规范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前提ꎬ也是规范教育资源分配的基础ꎬ具有现实意义ꎮ㊀㊀一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基本历程㊀㊀(一)注重中职教育结构调整:1978-1995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ꎬ中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ꎬ也是其优先发展领域ꎮ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ꎬ中等教育发展极不协调ꎬ教育结构不甚合理ꎬ中等职业教育远远落后于普通高中教育ꎮ因此ꎬ要实现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ꎬ需要大力兴办中等职业学校㊁技工学校ꎮ此后ꎬ教育部按照此次会议的精神ꎬ积极推进中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ꎮ1978-1995年ꎬ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结构调整的政策文件ꎬ如«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报告»«关于加强与改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通39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ꎮ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ꎬ这一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ꎮ从整体看ꎬ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特点有如下三个方面:1 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ꎮ在改革开放初期ꎬ我国中等教育结构较为单一ꎬ主要是普通高中教育ꎮ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ꎬ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班ꎬ建立职业高中等方面来平衡普通中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关系ꎬ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ꎮ1985年ꎬ我国中职专业学校的学生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29.3%ꎬ农村职业高中的学生人数增加了10.5%ꎬ技工学校增长4.6%ꎬ中职学校的学生总人数突破了420万[2]ꎮ1996年ꎬ中职学生招数比例占到高中阶段招生比例的57.9%ꎬ在校学生总数占到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6.4%[3]ꎮ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ꎬ这个时段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ꎮ2 中职教育政策覆盖面广ꎮ这一时期ꎬ职业教育政策既对中职教育结构进行积极调整ꎬ也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来源㊁质量控制㊁教育管理等做了明确的规定ꎮ如在1983年的«关于加强与改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ꎬ要求中央及地方各个部门应该强化自身职能ꎬ切实做好协调管理工作ꎬ积极制定农村中职教育发展规划ꎮ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ꎬ明确要求改变直接按照学校划拨办学经费的做法ꎬ确立按照学生人数来划拨办学经费ꎬ并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ꎮ3 注重政策之间的连续性ꎮ政策的连续性对中职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ꎬ在这个历时较长的时段内ꎬ如果政策没有连续性ꎬ很多问题的执行可能就会出现中断或中止ꎮ如198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职教育结构改革报告»明确要求在高中职业班㊁职业高中应该加强开设职业技术课程ꎻ到1983年«关于加强与改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再次对开设职业技术课程的内容㊁要求及规范做出说明及补充规定ꎬ各地可以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ꎬ充分体现了后续政策对前面政策的补充ꎮ(二)职教政策多样化探索:1996-2010年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ꎬ社会对各类高级技术人才有着更多的需求ꎬ以中职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方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ꎮ社会对职业教育结构与类型的需求在逐步多元ꎬ势必要求职业教育政策要对此做出回应ꎮ在职教层次上ꎬ不仅要继续发展中职教育ꎬ还要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ꎻ在职教类型方面ꎬ不仅要促进公办职业教育的发展ꎬ还要大力推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ꎻ在职教发展区域上ꎬ不仅要推进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ꎬ还要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ꎮ因此ꎬ这一时期的政策对职业教育的类型种类㊁办学形式㊁经费来源㊁师资保障等做了细致的规定ꎮ从1996年开始ꎬ我国相继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高职㊁高专师资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ꎬ由此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进入多元化的发展时期ꎬ不再局限于中职教育的发展ꎮ具体而言:第一ꎬ«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使得职业教育进入依法治教的时代ꎬ为职业教育政策出台提供了法律保障ꎻ第二ꎬ中职教育尽管地位有所下降ꎬ但还是保持了上一阶段的发展势头ꎻ第三ꎬ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给予政策上的倾斜ꎬ缩小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ꎻ第四ꎬ国家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给予政策支持ꎬ推动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ꎻ第五ꎬ国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开始关注教育公平ꎬ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ꎮ正是在政策的支持下ꎬ这个时期我国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得到有效的支持ꎬ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ꎮ其中ꎬ高职院校及其招生数得到极大的扩张ꎬ到2009年ꎬ我国各类高职高专学校突破了1200所ꎬ在校学生达到870万人ꎻ农村成人职业技术学校达到14万所ꎬ一年培训农民人数超过4000万人次ꎻ县及其以下的职教中心㊁中职学校㊁技工学校达到4300所ꎬ在校学生人数突破280万ꎮ到2010年ꎬ全国各类民办职业院校㊁专科学校㊁独立49学院共计698所ꎬ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98万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超过2万所ꎬ占到职业培训机构的36.9%[4]ꎮ(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至今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ꎬ社会对职业人才的素质㊁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ꎮ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ꎬ我国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ꎮ2010年ꎬ中共中央㊁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ꎬ明确地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体现三个特征: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ꎻ二是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系性ꎻ三是体现终身教育的开放性ꎮ2014年ꎬ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ꎬ明确地提出到2020年形成产学研高度融合㊁中高职无缝对接㊁职教与普教相互沟通且要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的提出ꎬ更加明确地指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ꎬ进而要求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体现出开放性㊁完整性㊁发展性及灵活性等特征ꎮ具体而言:第一ꎬ开放性ꎮ职业教育在实践发展中要体现对经济社会的适应性ꎬ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式㊁结构及时做出调整ꎮ第二ꎬ完整性ꎮ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体系ꎬ不仅要与普教进行沟通㊁融合ꎬ还需要其内部中职㊁高职相互沟通ꎬ更需要建立完整的上升通道ꎬ与本科㊁研究生教育相连ꎬ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与追求ꎮ第三ꎬ发展性ꎮ职业教育实践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ꎬ积极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ꎬ致力于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及职业转换能力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ꎮ第四ꎬ灵活性ꎮ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应当积极探索学分认证㊁成果互换等制度成果ꎬ丰富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ꎮ㊀㊀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㊀㊀(一)职业教育政策形成的动力机制:以管理体制调整为手段任何政策的形成都是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ꎬ显然ꎬ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是教育政策形成的基本动力ꎮ在我国ꎬ职业教育政策的形成也是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ꎬ其动力机制体现在管理体制调整上ꎮ通过分析各类利益主体在政策形成过程中的角色及其影响方式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政策形成的基本发展规律及倾向ꎮ改革开放40年来ꎬ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权及体制改革经历从最初的中央集权到后来的地方分权的演化过程ꎮ具体而言:1 管理权高度集中阶段(1978-1991年)ꎬ这个时期党和国家在职业教育政策上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权做出明确的部署㊁规范ꎬ要求各级政府及各个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来执行ꎬ强化管理权集中于中央政府ꎮ尽管也提及简政放权的思维ꎬ但是管理权下放并不明显ꎬ对各级政府及主体的职责反而有更细致的规定ꎮ2 管理权逐渐下放的过程(1991-2002年)ꎬ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ꎬ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调整ꎬ国家不仅对中央各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做出具体安排ꎬ还对地方政府㊁地方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县级政府提出更多的要求ꎬ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ꎬ从整体上体现了管理权逐渐下移的特征[5]ꎮ3 强调国家宏观调控及简政放权阶段(2002年至今)ꎬ在这一时期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ꎬ提出在中央领导下ꎬ以地方管理为主ꎬ建立地方分级管理与统筹模式ꎬ社会与市场积极参与的新型管理体制ꎬ国家只负责宏观政策供给ꎬ不参与微观管理ꎬ主要是明确了社会㊁市场的职责ꎮ由此可见ꎬ职业教育政策形成的动力机制ꎬ就是以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为基本手段ꎬ通过体制调整来主导政策的演变进程ꎮ(二)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以政策价值为基本导向教育政策的价值实际上突出的政策制定者与其客体在实践中形成的效用关系ꎮ显然ꎬ教育政59策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既反映了制定主体的意志与倾向ꎬ也反映了政策制定主体的价值选择ꎮ就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而言ꎬ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认知过程ꎬ体现了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预期与倾向ꎮ改革开放40年来ꎬ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是从注重效率到注重公平的发展过程ꎮ具体而言:1 从1978年到21世纪初期ꎬ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突出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ꎮ实际上ꎬ在改革开放初期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ꎮ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ꎬ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ꎬ注重效率与速度ꎮ从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内容表述即可清楚ꎬ如 职业教育为 服务 职业教育推动 发展 等ꎮ这些政策内容表述的背后ꎬ蕴含着将职业教育视为一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具的思维ꎬ对学习者的个人兴趣与需求反映较少ꎬ体现出国家本位㊁工具主义的思想[6]ꎮ2 从21世纪初期至今ꎬ随着社会的进步ꎬ国家更加注重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需求ꎬ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公平与以人为本ꎬ力促职业教育惠及社会各个阶层ꎮ因此ꎬ在最近的10年时间内ꎬ国家开始不断调整职业教育政策ꎬ逐渐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个性化㊁人本化与公平化ꎬ开始改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工具主义做法ꎬ注重学习者职业生涯发展需求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的覆盖面来实现教育公平ꎬ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公平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ꎻ积极提升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ꎬ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及转换技能ꎻ加大对贫困地区㊁贫困学生的支持力度ꎬ逐渐缩小职业教育发展的城乡㊁地区差异ꎮ(三)职业教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保障:对人的规范㊁对财的规范两个方面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细则来确保政策的实施ꎬ突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与有效性ꎮ为此ꎬ需要强化对政策执行及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的认知与控制ꎮ为了确保职业教育政策实施得到充分保障ꎬ国家制定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政策的执行ꎬ主要包括对人的规范㊁对财的规范两个方面ꎮ具体而言:1 对人的规范方面ꎮ主要是对教师与学生的规范ꎮ一方面ꎬ通过政策推动ꎬ积极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养机制ꎬ如开展教师培训ꎬ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学历水平ꎬ推进校企合作ꎬ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兼任职业院校教师工作ꎬ推进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ꎬ强化 双师型 队伍建设ꎬ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ꎻ另一方面ꎬ以资格认证为着力点ꎬ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ꎬ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ꎬ如完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㊁完善国家助学制度㊁健全学生实习实训制度等ꎮ2 对财的规范方面ꎮ建立多元化的办学经费筹措与保障机制ꎮ一方面ꎬ通过政策规范来明确规定职业院校的经费来源ꎬ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ꎬ鼓励社会㊁个人捐资助学ꎬ引导社会㊁市场力量兴办职业教育ꎻ另一方面ꎬ通过建立政策监督机制ꎬ严格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使用方式ꎬ确保办学经费的透明㊁合理使用ꎬ不断提升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ꎮ(四)职业教育政策话语规则: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话语规则是分析政策文本的内容㊁情景及功能的重要前提ꎬ是通过探析政策文本的词汇㊁修辞来分析政策背后的价值取向ꎮ改革开放40年来ꎬ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话语规则主要体现的是经济学话语ꎬ但后期也在不断多元化ꎮ具体而言:1 从1978年到2005年ꎬ经济学话语规则主导时期ꎮ此时的职业教育政策话语规则主要强调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用ꎬ如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系ꎬ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ꎬ职业教育投资及其回报率问题等ꎮ通过政策规范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价值以及强化这种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ꎮ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上ꎬ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ꎻ69在职业教育投资方面ꎬ要求政府投资与社会㊁市场投资并重等ꎬ并明确了中央财政的具体职责ꎮ2 从2005年至今ꎬ职业教育政策话语规则日渐多样化ꎮ在这一时期ꎬ职业教育政策话语体系不再是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ꎬ而是强调社会㊁文化㊁伦理与经济学话语并重[7]ꎬ如注重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ꎬ注重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ꎬ注重职业教育发展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等ꎮ㊀㊀三、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未来走向(一)职业教育政策应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1 健全职教管理的组织体系ꎮ首先ꎬ在中央层面要设置职教管理的协调机构ꎬ除了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以外ꎬ还应该积极协调教育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㊁财政等部门的职责ꎬ界定各类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ꎬ减少部门之间管理权交叉ꎬ建构单一制管理模式ꎬ提升管理的效率[8]ꎮ其次ꎬ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ꎬ正确处理政府部门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ꎮ政府应该扮演政策供给者㊁执行监督者及宏观管理者的角色ꎬ在财政㊁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ꎮ在招生㊁就业㊁教学等领域应当充分尊重职业院校的自主权ꎬ由各个学校自主管理ꎬ政府部门不应干预ꎮ最后ꎬ鼓励行业组织㊁企业㊁家长及教育专家参与到职业教育管理中ꎬ就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ꎬ推进职业教育管理的民主化ꎮ2 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ꎮ首先ꎬ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ꎬ提升该法的可操作性ꎬ细化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规则ꎮ其次ꎬ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应该按照自身职责ꎬ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ꎬ保持政策之间的连续性ꎬ减少政策之间以及政策与法律之间的抵触性ꎮ同时ꎬ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也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实践情况及时调整与更新ꎬ使其更加科学ꎬ更能反映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ꎮ(二)职业教育政策应注重其价值取向的多元转变1 突出职业教育政策的教育本位功能ꎮ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ꎬ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㊁文化㊁政治的影响ꎬ但职业教育毕竟是一项教育活动ꎬ是培养人的活动ꎬ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发展ꎬ注重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升ꎮ社会本位㊁国家本位㊁教育本位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ꎬ是可以共存的ꎬ在明确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同时ꎬ也应该考虑学习者个体发展[9]ꎮ2 突出职业教育政策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取向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ꎬ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有更多的需求ꎬ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逐渐抛弃效率优先的思维ꎬ应该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并重ꎮ因此ꎬ在未来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ꎬ应该更多地考虑公平性ꎬ特别是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㊁贫困地区的投入ꎬ保证他们的受教育权ꎻ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优惠ꎬ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ꎮ3 突出职业教育政策人本性ꎮ首先ꎬ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ꎮ职业教育应该回归到教育本质ꎬ关注学习者的生存与发展ꎬ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及创造力ꎬ充分发挥学生潜能ꎬ提升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ꎮ其次ꎬ明确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应该注重学习者的精神需求ꎮ在政策制定中ꎬ不仅要关注职业教育内容的多样性ꎬ还应该增加人文学科㊁专业的开设ꎬ提升学生文化内涵ꎬ为其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ꎮ(三)职业教育政策应该注重执行过程的监督与保障1 加大经费投入并强化监管机制建设ꎮ首先ꎬ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ꎬ建立科学预算体系ꎻ其次ꎬ明确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投入中的职责ꎬ确保做到专款专用ꎻ最后ꎬ制定鼓励社会㊁市场投入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ꎬ促进职业教育融资体系的多元化ꎮ2 保障学生的教育权利ꎮ首先ꎬ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覆盖范围ꎬ对贫困学生加大资助力度ꎻ其次ꎬ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体系ꎬ严格职79业资格准入制度ꎬ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ꎻ最后ꎬ规范学生就业制度ꎬ拓宽学生就业渠道ꎬ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ꎮ3 建设好 双师型 队伍ꎮ首先ꎬ要做好教师权益保障ꎬ明确教师在教学㊁科研㊁继续教育㊁物质保障㊁晋升等方面的权利ꎬ特别是在教师待遇方面ꎬ要积极提升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ꎬ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ꎻ其次ꎬ规范教师准入制度ꎬ提升教师队伍质量ꎮ4 建立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估机制ꎮ在监督方式上ꎬ要改变过去对政策执行结果的监督方式ꎬ注重政策执行过程的持续监督ꎬ保障政策过程执行的连续性ꎻ在评估机制方面ꎬ要注重职业院校自我评价㊁政府评价及第三方评价的并重ꎬ保证评估过程的客观㊁公正ꎬ注重评估后的整改ꎬ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ꎮ(四)职业教育政策制定及执行应注重社会参与1 强化职业教育政策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ꎮ在信息公开方面ꎬ各级政府应该多听取社会大众的意见ꎬ全方位了解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诉求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ꎬ不仅要听取教育专家学者的意见ꎬ还要重视职业院校一线教师㊁学生的看法ꎬ及时倾听㊁收集他们的看法与建议ꎬ使得职业教育政策能够真正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ꎮ要积极构建政策评估制度ꎬ及时了解职业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ꎬ做好与各方利益主体进行沟通ꎬ以便做到对政策及时调整与改进ꎬ进而保证职业教育政策制定㊁执行过程的民主化与规范化[10]ꎮ2 通过多种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大众的参与ꎮ首先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明确规定公众的参与权ꎬ使公众参与有明确的政策依据与参与平台ꎬ同时要规范社会大众的意见反馈的方式与渠道ꎬ使得社会大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权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ꎻ其次ꎬ完善公众意见反馈制度ꎬ当政府部门收集到公众意见之后ꎬ应该分门别类做好汇总㊁整理ꎬ再由专家学者对这些意见进行评估ꎬ并对意见做好回复ꎬ在必要时应该将意见回复向社会公示ꎻ最后ꎬ建立公众参与的奖励制度ꎬ对于一些社会大众提出的建设性建议㊁意见ꎬ政府部门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ꎬ通过奖励制度ꎬ既可以提升社会大众的参与热情ꎬ也可以促使社会大众理性地表达意见ꎮ参考文献:[1]安莹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及走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ꎬ2016.[2]吕玉曼ꎬ徐国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基于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视角[J].职教论坛ꎬ2016(34):44-51.[3]郑程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演变探析 基于政策伦理学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ꎬ2016(13):13-18.[4]谢㊀征.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㊁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ꎬ2017(15):41-46.[5]和㊀震.我国职业教育政策三十年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ꎬ2009(3):116-118.[6]曹月柱.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取向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ꎬ2012(4):38-41.[7]张欣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 失效 原因分析及建议 有感于职业教育的萧条和相关政策文本的繁荣[J].职业技术教育ꎬ2005(13):28-31.[8]罗红艳.走向多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趋向[J].教育学术月刊ꎬ2009(9):82-85.[9]王㊀迎ꎬ魏顺平.近十五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计量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ꎬ2012(12):42-48.[10]祁占勇ꎬ于海燕.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 以1985-2012年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论文为依据[J].职教论坛ꎬ2013(28):12-16.ʌ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7年度重点课题 基于微平台的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体系构建研究 (编号:2017-R-54987)的成果ɔʌ李㊀倩: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教育政策研究ɔ8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
25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戚 爽/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是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指导依据,具有基础性、阶段性、以及社会性等特征,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于此,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现实问题理论,着重对其改进路径进行探究,以达到引导国内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战略,适应国家人才需求的目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 历史演进 现实问题 改进路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优化过程,是国内高校教育改革落实的指导理论,在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与趋向定位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国内职业教育政策阶段性特征的突破,更是成为把握其发展趋向的主要要素,是当代高等职业院校战略推进的基础条件。
一、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政策,是我国政府依据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制定的指导高校实践工作全面实施的制度与策略。
与西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实践条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形成、发展、以及成型的发展过程等方面起步较晚。
截止到20世纪末,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完善体系才逐步形成。
但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迅速形成与高职人才培养相互适应的政策模式。
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内容中,逐步从校园内理论教学管理,向着校内人才实践层面引导,这是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过渡阶段。
而我国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策略,更是成为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大范围推进的指导参考新标准。
该政策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为基础,全面实行政府与社会相结合、顶层与地域相适应、整体与部分相适应、教育改革与学院管理相适应的新发展趋向[1]。
二、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现实问题(一)教育资源引导策略缺失当代高等教育政策推进过程中,实践过程教育资源引导缺失,是指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工作开展,始终处于内部发展要素不够稳定的状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改革。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指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形成紧密的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机制和体系。
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始终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旨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以培养工人和技术人才为主,产业发展相对简单,教育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技能培训和简单劳动者的培养上。
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加强适应性培训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率和人才素质。
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推动产教融合。
相应地,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机制,如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等,逐渐将产教融合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也不断演进。
政府将产业培训和技术更新成为产教融合政策的重点,意在提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政府加大对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鼓励校企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以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质量。
此外,政府还鼓励校企联合研发高技术项目,提供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以推动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培养更多适应新兴产业需求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展望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和职业需求将不断出现和变化,职业教育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产业相结合。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产教融合政策的实施和监督,建立更加灵活和敏捷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技能培训。
此外,政府应进一步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实践平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和拓展。
我国高职招生变迁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高职招生变迁与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招生和发展方向上经历了许多变迁。
这些变迁对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本文将分析我国高职招生变迁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历史背景回顾我国高职招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高职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其次,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些弊端,如缺乏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计划和实践环节,学生的就业率不高等等。
现状分析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职招生和发展方向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一方面,我们看到,国家在高职教育中加强了质量监控和评估,推动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环节,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以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另一方面,政府鼓励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对口合作,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合作。
此外,高职教育也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过去,高职教育主要侧重于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开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未来,我国高职教育还有许多发展的方向和挑战。
首先,应加大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虽然高职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重视,但很多人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解。
因此,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度,使更多人了解高职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其次,应加强高职教育与行业的合作。
高职院校与行业的合作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研究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职学校承担起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改革方向等多个角度探讨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历史背景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转型与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高职教育应运而生。
然而,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质量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一方面,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与高等教育硕士、博士热潮不同,高职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导致高职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设施设备滞后等问题。
三、问题与挑战高职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需要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再次,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度还不够,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现象。
最后,高职学校之间的差异化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改革方向针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其次,高职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搭建实习和就业的桥梁。
再次,要加强高职教育的宣传与推广,提高社会对高职学历的认可度。
最后,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应注重高职学校的差异化发展,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教育的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性的调整,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
高职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旨在创造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本文将会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及路径。
一、国家政策导向向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近年来,我国已逐渐适应新经济时代发展的趋势,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方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教育政策的转变将会直接影响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教学模式不断变革,注重多元化发展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高校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并注重多元化发展。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网络教育、实验教学、研究型教学等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同时,综合素质教育、拓展课程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培养也得到了重视,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渠道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扶持应用型学科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课程提供和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学科建设方面,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应用型学科的建设。
政府加大对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医学等应用领域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并发展这些领域。
通过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为高校打造科技创新的引领地位,提高高校在国内和世界的学术和教育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是向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变革、多元化发展和应用型学科建设四个方面转变的。
这些变革将会推进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化,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为适应市场需求、打造一批优秀的高端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必须深入探索新的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和教育资源投入,着力落实高等教育重心向质量导向转变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调整取向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调整取向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取向主要是以技术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工人和农民的实用技能。
这一阶段鼓励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成立,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为当时的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技术工人和知识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发展转变。
一方面,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的对接,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互通互认。
另一方面,注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
在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取向中,还涉及到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可机制的改革。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我国逐步建立了职业教育评价和认证制度,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取向也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方面进行着探索和实践。
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传统的面授教育向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更为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取向始终围绕着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从技术教育为主到多元化发展,从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到产业结合,再到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取向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职业教育能够继续创新和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本文阐述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标签]高职教育改革1866年,左宗棠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式技术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标志着中国高职教育已经开始萌芽。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2004年后,高职教育体系不断走向完善。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包括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高等成人学校,统称高职院校。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均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
1.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区域分布日趋合理1998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一直呈上升态势。
1998年至2007年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431所增加到1 168所,招生数从28.9万人增长到283.8万人,在校学生从73.3万人增长到861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增长9.8倍和11.7倍。
2007年,招生数、校学生数分别占全国高校的50.15%和45.65%。
到2008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374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8.6%,高职在校生人数占高校在校生的比例高达54%。
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高职院校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适应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纵深,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初步建立起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
2006年,启动了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全国遴选了415个专业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试点,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和学生实训与师资培训基地。
到2008年,已建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级精品课程612门,为探索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引领并推动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演进_动力与调适_1996_2015年_吴一鸣
一、政策演进的阶段特征与导向重点
1996-2015年这20年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 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
特征的形成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密不可分。 1.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确立阶段( 1996-1999年) 1996年9月1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始施行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
业教育法》 明确规定,“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 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 或由普通高等学校实 施。 ”199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 等教育法》 中明确,“ 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 立设置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 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这两部法律在国家层面分别 从“ 职业性”和“ 高等性”两个方面正式确立了高等职 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吴一鸣 /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副研究员 ( 安庆 246003) 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动力与调适( 1996-2015 年)
1997 年 9 月,国家教委颁发了《 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 置问题的几点意见》 。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明确了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标准和程序。 1997 年底,有 8 所高等学校以规范名称“ 职业技术学院”更名。 [1]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分析一、前言职业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在职业教育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是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本文将就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
二、改革的历程1.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初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当时,我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大量的学生转入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这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加强教材的改革:职业教育的教材制定和更新是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阶段,国家就开始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教材的研究和开发,并在实践中积极推广。
(3)改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在这个时期,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正迅速崛起,我国也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改进。
2. 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包括:(1)实行职业教育分类管理:1996年,国家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分类管理,这极大地广泛了职业教育的适用范围。
(2)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就开始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实际操作性。
(3)推广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在这个阶段,国家开始实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社会认可度。
3. 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至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如下:(1)加强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在这个阶段,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不是孤立的,它受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约并为其服务。
职教政策的颁布是否紧扣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策?二者的契合度是否紧密?基于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视角,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职业教育政策分为:调整单一的教育结构(1978-1990);强调规模和效益(1991-1998);促进就业和再就业(1999-20XX);服务经济发展(20XX-20XX);注重人的生涯发展(20XX-20XX)等五个阶段。
通过对政策演变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职教政策的制定紧扣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日渐合理,强调多功能的统一;关注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但政策的制定缺乏职教自身的逻辑。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社会经济政策;演变轨迹作者简介:吕玉曼(1993-),女,河南商丘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现代学徒制;徐国庆(1971-),男,江西高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20XX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编号:15JZD046),主持人:徐国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XX)34-0044-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深刻变革时期,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因子,它的发展必然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否真正契合了社会经济的变革?二者之间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本文将基于宏观社会经济政策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趋势进行梳理,希望通过分析近30多年来职业教育政策对社会经济政策做出的回应,来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为研究转型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一个可行的切入角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摘要:自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了外延建设与内涵建设两个重要时期。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本體操作性不强、政策定位不明确、财政投入政策存在偏颇等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主要问题。
因此,应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提高政策本体可操作性、明确政策定位、改善财政投入政策四个方面,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演进;现实问题;改进路径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政府出台的教育政策不仅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尽管教育政策的出台引领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演变的过程进行梳理,以呈现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为这些现实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之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演进我国学界一般认为,政策是指在特定时期国家机关或执政党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与任务所采取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总称。
它是一种政治意志的体现,具有权威性、整体性、目的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
而教育政策则是教育领域的价值或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必然产物,特别是近些年,国家与政府部门多次下发教育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但由于在特定历史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与法规体系不健全,以致于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而经历了一个历史赓续的过程。
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演进,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外延建设时期1.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初创时期(1983—1990年)1983年4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技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倡导:“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等城市,大企业要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并为本地区与单位培养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分析及其发展调适[摘要]科学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是高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经历了萌生探索、形成发展和内涵建设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持和导向作用。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至今仍存在公平、质量和取向等方面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应该从提高高职教育政策的可行性、完善政策执行的支持保障系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这三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政策改革开放三改一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我国当下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基本国情而制定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准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纲领。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短短的三十几年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与这一时期国家所出台的各项政策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分析,并着重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至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调适建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分析(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萌生探索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萌生探索期主要指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这一期间,国家出台的政策文本主要有:1983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的通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以及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等。
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战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社会发展对专业化人才的旺盛需求,国家开始把眼光放到被长久忽视的职业教育上,出台了这一系列鼓励和保障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并明确了办学和招生方式,但这一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依靠职业大学等形式来举办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形成发展期高等职业教育的形成发展期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期,这一期间国家出台的主要政策文本有:1991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1991]3号);1994年,《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印发《关于实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职[1998]2号);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的通知》(教发[1999]2号);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申请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发[2000]19号),《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等等。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与协作日益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
因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大量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出台。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鼓励和倡导高职教育的发展,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讨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式,确立明确的经费来源保障机制。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指21世纪初至今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文本有: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职教成[2002]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等。
这一时期,高职教育政策从原来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条件建设和保障转移到自身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上来。
二、我国现行高职教育政策的问题揭示(一)政策文本繁荣与政策实践消沉的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而承担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构主要是我国的各个高等职业院校。
因此,从改革开放开始,政府就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保障政策,由此而出现了政策文本的空前繁荣,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完善的制度基础。
然而,纵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的繁荣并没有带来高职教育相对等价的发展,究其根源,主要是高职教育政策实践的消沉与落寞。
首先,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层次较低。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为“三改一补”(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职,但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②)中所规定的各个群体,而这些群体基本处于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依靠他们贯彻执行政策和建设高职只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缺乏完善的执行与监督体系。
政策制定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政策本身的制定上,而很少考虑保障政策执行的一系列措施的制定。
(二)政策本体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欠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颁发了上百个与鼓励、促进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但这些政策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能够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支持和保障等功能。
当今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远不如日本、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强,很多政策与现实的发展不相适应。
例如,“三改一补”虽然适合当时的发展需求,但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的通知》(教发[1999]2号)提出了“三改一补”的办学主体规定,适合当时高校数量不足的现状,但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个政策已难以保证高职教育发展的竞争力。
又如,“大学办高职”政策虽然从理论上来讲非常可取,但在实践当中却没有考虑大学自身的建构及其压力,从而使得“大学办高职”成为大学“挂羊头,卖狗肉”的异化现象。
再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政策虽然能够通过试点找到更好的办学方法和发展路途,但难免会因政策的公平性不强而造成高职院校的两极分化。
另外,国家主张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却因为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特别是缺乏对财税等利益问题的解决措施,使得企业把校企合作看作是一种公益性事业。
(三)政策定位与取向的偏差“教育政策是一种弥漫着价值性的活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是具有一定价值观念的主体活动。
”③因此,高职教育政策是一种带有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的主观行为,这种定位和取向将以同化或转移的方式赋予高职教育发展同等性质的内核和追求,即高职教育政策的定位与取向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关系体的利益追诉及情感趋向,将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执行对象的发展成效。
然而,从这几十年的发展演变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因政策定位与价值取向的不尽合理而阻碍其发展的现象非常普遍。
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策的公平取向执意偏向一方,主要表现为不顾城乡发展差异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地区之间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度的不合理性、校际之间资源配置失衡以及教育投入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
其次,政策目标定位过高,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
高职教育政策基本上是一种抽象化的纲领性条款,普遍性和强制性是其内在的基本特征,这种政策的制定与施行,容易为了追求统一指导而把目标定位得太高,从而忽视了个别性差异,最终导致政策执行效度的低下。
最后,政策的市场化偏向过大。
为了通过市场利益导向激活高职教育,以解决高职教育日益滑坡的现象,我国高职教育政策从改革开放由单一计划性开始走向市场性,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化走向,但实践证明,这种取向并不能解决高职教育发展的落寞问题。
三、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发展调适(一)提高高职教育政策的可行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效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重点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本身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政策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首先,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作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措施,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一个小群体的范围之内,更不应当以个别的价值追求来代表整体的发展诉求”④,而应当建立起更加民主、公开的制定组织体系,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也才能尽可能地保障政策目标与内容和实际发展的契合。
其次,减少思辨内容,多进行实际调研。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虽然要以文本的形式公之于众,但这并不代表这些文本就是制定者思维活动的产物,相反,这些文本必须是制定者在实际调研、考察和了解民意基础上的总结反映,代表广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关系体的发展需求。
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三改一补”尽管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但使得高职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特色,缺乏竞争力。
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大学办高职政策”从理论上来讲非常可取,但实际上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并不相同,前者偏重理论,后者偏重实践。
把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最后,虽然制定出来的政策可能是非常严谨和完善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具备完美的实践能力,所以,应当在对政策进行试点、修改和完善后,再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