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发展思维课题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经历、体验和探索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的三个层次。数学教学过程更应该是充满着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知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教学中,传统教法仍占很大市场,教师讲学生听,即使使用教具,也是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较差,降低了数学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活动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变传统为现代、变被动为主动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系统的、更有效地研究如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实践的能力,我们继续确立“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研究课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时代发展需要。
(二)、课题研究目标
数学离不开生活,本次研究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扩大数学教学时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制作和应用学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1.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利用操作材料、操作活动的特点,变“教数学”为“做数学”,使以往“一人演示众人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人人动手实验的主动探索式学习。
2.优化教学过程,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扩展了数学教学直观手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有助于调动多种感官、多种心理因素的优势形成合力,化静为动,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3.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操作去获取知识,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从中品尝“学习劳动的成功”,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从而主动地参与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有关动手操作的教学实践案例、课堂教学观摩和公开发表论文的分析,去发现在教学中的运用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如认识上的迷失和操作上的盲目主要有哪些表现?
2.动手操作的基本模式
在研究中探索“动手操作”课的教学流程基本操作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研究如何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以及各种操作方式的基本操作流程(如:启发性操作、示范性操作、应用性操作、探究性操作等)?如何做到操作有效,避免低效和无效?
3.有效运用动手操作的基本策略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时间,直接影响操作的进程和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放手让学生操作?对动手操作运用的次数、时机、时间长短如何进行合理灵活的处理?使操作不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4.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基本策略
动手操作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会暴露学习的思维过程。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之间的桥梁需要教师去搭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发展数学思维很值得我们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1年8月——10月为“准备阶段”,我们重点进行了理论学习,资料收集,课题立项,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实验对象的状况有了深入了解。
2011年10月——2012年2月为“实施阶段”的第一小阶段,对“动手操作”课的教学流程基本操作模式重点进行研究。
2012年3月——2012年8月为“实施阶段”的第二小阶段,重点对有效运用动手操作和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策略进
行研究。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时间,直接影响操作的进程和结果。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特别地兴奋,导致课堂纪律失控,原本设计得好好
的课堂,一阵乱哄哄的活动后,什么也没学到,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操作前要听清要求;操作时不慌不乱,有条有理;老师或同学讲解时,要暂停操作,认真听;操作完成后,要迅速收好学具等。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
2、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3、重视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没有言语不能有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数学思维,并指导与帮助学生将内部语言表达成正确的口头语言。操作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中,鼓励学生表达操作的过程。再根据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根据操作的结果,说出结论。这样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4、因材施教,把握好操作的时机。
只有把握好操作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操作可安排在学习新知之前,操作也可以放在学习新知时进行,其目的是再现推导过程,寻求理论依据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操作有时也可以放在学习新知之后进行,可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同时可以调节学生学习兴趣。
5、设计好操作程序,把握好问题的设计
操作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操作顺序的先后,操作是否流畅,操作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只有操作的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操作准确到位,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另外,问题的设计在动手操作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它必须具体而富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