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四分说的逻辑求证
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
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之一,它每个月都会经历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包括圆盈、弯月和全月等多种形态。
这些变化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规律,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月亮的圆缺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太阳和月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月亮绕地球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太阳发出的光线经由月球反射回地球,这就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月相。
月相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
下面就让我们逐个来了解一下它们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一、新月新月是指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而太阳照耀的月球背面对着地球,因此看不到月亮。
这个时候,月球上只有少量的被照亮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月弯。
新月通常在朔日出现,也就是每月的初一或二。
二、上弦月上弦月是指月球经过新月后,大约过去了一周时间,这时月球出现一个凸出的半圆形。
此时,太阳光线照射在月球的右侧,形成了这个被称为上弦月的形态。
上弦月通常在初七或初八出现。
三、满月满月是指月球和太阳的角度差距为180度,也就是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此时太阳的光线照射在月球的正面,看起来像个圆球。
满月通常在望日出现,也就是每月的十五日左右。
四、下弦月下弦月是指月球经过满月后的约一周时间,此时月球呈凹形,太阳的光线照射在月球左侧,形成了下弦月的形态。
下弦月通常出现在每月的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除了以上四种月相,还有一些特殊的月亮现象,例如黑月、超级月和蓝月。
黑月是指在同一个月内出现两个新月,而超级月则是指月球在最靠近地球时的满月。
蓝月则是指在同一个月内出现两个满月。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月相所提到的日期只是大致时间,实际会受到月球运动的影响而有所浮动。
但不管怎样变化,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是可以预测的,这为我们对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月相变化说课稿
2024年月相变化说课稿月相变化说课稿1一、说教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
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活动记录等三、说1、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贴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2、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3、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因此让学生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月相。
4、通过练习巩固本课的知识四、设计理念1、以月相的动态演示为载体,促进理解。
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
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
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
重现月相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的文体知识(1)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人称:①第一人称(我、我们):便于直接表情达意,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生活较为自由、灵活。
(3)线索: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时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显示,有时文章的题目就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4)详略:突出中心的主要材料详写,次要材料略写。
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5)顺序:①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
顺叙容易把事情叙述得有头有尾,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鲜明。
②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6)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兼有说明、议论和抒情。
(7)人物五种描写方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8)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此外还有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9)语言风格:亲切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朴素自然、生动形象、新颖精美等。
(10)常见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
在“月相变化”观察活动中帮助学生立足已知、探寻未知、建构新知
案例设计ANLI SHEJI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关于“月相变化”的内容要求有了回归(2017年版课标中5~6年级学段是空白),并有了提高:从“描述(一级水平行为动词)月相变化的规律”调整为“说明(二级水平行为动词)月相的变化情况”。
还增加了“知道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种月相”的内容要求。
“月相变化”的有关现象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需要对它们运用实地观察、长期观测、建构模型、模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研究。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月相变化”相关内容的学习?其路径是值得进一步具体探讨和分析的。
一、有效观察,立足已知(一)基于学生作息,确定观察时机大多数学生一般睡觉时间为晚上21点至早上7点,早上8点至下午16点都在学校,观察月相的时间只有下午16点至晚上21点这五个小时。
根据图1分析可知:16点时能被学生观察到月相的时期为农历二十七日左右到次月十三日左右,21点时能被学生观察到月相的时期为农历初四至十八日左右。
那么这五个小时里能被学生观察到月相的时期为农历二十七日左右到次月十八日左右。
考虑到农历二十七日左右到次月初三左右的月相,由于月亮位置偏低和受日光影响不易观察,确定学生最佳观察时期为农历初四至十八日左右。
从农历初四到接下来满月的十多天,月相越来越容易被观察到,学生的观察热情会持续保持和高涨,形成有效观察,有助于学生做好月相观察记录,收集、积累必要的信息。
二十二、二十三十三左右十八、十九二十五、二十六十五、十六十一、十二初七、初八初四、初五初一二十七左右视角:从北极看12点16点(放学)18点21点(睡觉)24点6点东西东西西西东东东西西太阳光上午下半夜上半夜下午地球图1北极视角下的“月相变化”推理图相反,如果教师在农历十九日之后布置观察任务,学生就越来越难看到月相,容易导致其观察热情的降低或消失。
(二)确定基本问题,促进有效观察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指出:“‘基本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
月相知识:月相口诀、月相的动图、视频讲解
月相知识:月相口诀、月相的动图、视频讲解高中地理复习和新课的全部课件在这里,请使用!我们都爱地理爱生活,爱教育,爱地理!家校合作!每天有推送,欢迎订阅!(老胡)2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月相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凹的一面朝东);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凹的一面朝西),位于东半天空。
月相,是由地球上所观看之月光形态。
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之部分反射太阳光,才可见发亮,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之阴暗面。
根据天文学,月球环绕地球公转时,地球、月球、太阳之相对位置不断规律地变化,使观测者从不同角度看到月球被太阳照明之部分,造成月相盈亏圆缺之变化。
月相盈亏周期平均是29.54日,历法中之朔望月源于此。
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月球部分,这就是满月。
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而当首度再见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时,称为“新月”。
当地月联线和日月联线正好成直角时,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阳直射的部分的一半,这就是弦月(半月,因为月球亮部的圆弧如同弓柄,近似直线的黑影边缘如弓箭的弦,故得名)。
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日,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
这个时间比月球公转的时间(恒星月)要长,因为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一个朔望月月球大约要绕(360+360*29.53/365.24)=389.11度(公转只绕360度)。
所以一恒星月大约为29.53 * 360 / 389.11 = 27.32天。
月相不包括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之月食。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白道面)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之间有5度夹角,因此新月或满月时月地日之间往往并非完全是一条直线。
当月地日之间完全是一条直线时就可以观察到日食(新月时)或月食(满月时)。
月相变化课件
月相变化课件月相变化课件【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2.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画月相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月相问题全解
月相问题全解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一中刘华新“月相及其变化”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一单元里的内容,在2001年、2002年是必学内容,2003年开始是选学内容。
对月相及其变化如何理解,是很多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感到头痛的问题,课本上只提供了一幅《月相成因示意》图(图一)和一幅《观察月相》图(后面图三)另外还有一段文字说明。
以上看似内容不多,但涉及到具体的月相判断就比较复杂了,如果对月相问题没有深入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月相及其对应的日期、观测地点、月面和当地地平面的夹角关系就较难了。
实际上要准确全面解决月相问题,需要丰富的月球天文知识和空间的想象、预判能力,对老师和学生来说这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全面说明月相问题,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讲:一、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图一图一反映的是月相成因及一个月内不同日期所见的月相。
把各种月相画在同一幅图上,容易让人产生混乱的感觉。
不过这样画也有好处,就是保持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只考察月球的运动,综合比较不同日期的月相。
图中虚线箭头所指是月球在一个朔望月内八个不同时刻处在轨道的不同位置(内圈图)及相应位置月亮的盈亏状况(外圈图,不同的月相其名称不同,图示共八种月相)。
月亮盈亏是月相的重要方面,其它方面我认为还有月面(即迎光面)同地平面的夹角(即视夹角,本文中主要指月亮落在地平面上时的情况,后同),各月相上中天的高度、升落方位及其变化等,后面再谈。
图中内环八个位置上的月球都是一半被太阳照亮,亮面都垂直于太阳光,且各自的亮面都是相互平行的,这是因为地月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很小很小,不论月球处在轨道上的什么位置,我们都认为阳光是平行或极接近平行射来的,这也是后面我们说明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研究月相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原理。
每时每刻,月球都是一半被太阳照亮,但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月亮在一个月内有“阴晴圆缺”,即从朔到望,又从望到朔的的盈亏变化呢?这一点课本上也说的很清楚,这是因为月球在饶地球运转,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地球上的人们不同时刻观测月球的角度不同,能看到的月亮的亮面的多少就不同,看上面的图也很容易理解。
月相变化的规律口诀
月相变化的规律口诀月相变化的规律口诀月相变化是指月亮在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同形态,这是由于太阳的光线照射到月球表面的不同位置所造成的。
月相变化有一个非常规律的周期,学习这个规律可以更好地观察和了解月相变化。
下面是一组关于月相变化的规律口诀:1. 月满、上弦、下弦、新,起点在这里,不可偏。
这是口诀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月相变化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月满”、“上弦”、“下弦”、“新月”。
这四个阶段是月相变化的重要节点,也是月相变化规律的基础。
2. 新月当天,看不见,移动成长相。
新月是月相变化的起点,所以在这一天我们看不见月亮,但是这时候月亮逐渐进入“成长相”,即逐渐由黑暗向增加的光明转变。
3. 上弦月,朝东高,夜空中以“D”为标。
上弦月是月相变化的第二个阶段,月亮朝东高,以“D”字形为标志。
在这个时候,月亮的亮度和大小逐渐增加。
4. 满月是十五日,晚间升起天。
满月是月相变化的第三个阶段,通常发生在月亮公转周期的第15天,晚间升起天。
这个阶段的月亮非常亮,也是观测月亮最好的时候。
5. 下弦月向西沉,夜空中以“C”为标。
下弦月是月相变化的第四个阶段,月亮向西沉,以“C”字形为标志。
在这个时候,月亮的亮度和大小逐渐减少。
6. 月相变化周期28,例外有29,合了恶司心中计。
月相变化的周期通常是28天,但有时也会出现29天的情况,这通常发生在某些特殊的年份。
这句话暗示了“合恶司心中计”,意思是月相变化的周期受到了太阳、地球、月球间相互影响的影响。
7. 当月亮从东升起,是正在盈的时。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观察月亮充盈程度的重要方法,也就是在月亮从东方升起的时候,它正在逐渐充盈,亮度逐渐增加。
8. 从西边落下去,已经渐渐亏。
这句话告诉我们另一个观察月相变化的重要方法,当月亮从西边落下去时,它正在逐渐亏,亮度逐渐减少。
以上八条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相变化规律,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的能力。
月相的变化规律研讨发言
月相的变化规律研讨发言
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下月相的变化规律。
月相是指地球上观测月亮时看到的月亮表面被太阳照亮的不同程度。
月亮的形状和阴影的位置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月亮绕着地球公转。
月球本身并没有发光能力,它只是反射太阳光照亮的一部分。
因此,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月相。
月亮周围的太阳光可以分为两种:直射光和散射光。
当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直线穿过月球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满月。
这时,太阳的直射光照亮了整个月亮表面,因此月亮看起来圆满。
在其他时候,我们看到的月亮只有部分被太阳照亮,这时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形状的月亮。
当地球和太阳之间夹着月球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新月。
这时,太阳的光主要照在月球背面,因此月亮看起来只有一个细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看到不同阶段的半月、上弦月和下弦月。
最后,我们再次回到满月。
这种月相变化的周期称为月亮的合周期,大约是29.5天。
月
亮的合周期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不同,所以每个月的起始日期也有所不同。
总结一下,月相的变化规律是由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月亮的形状和阴影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对于观测者来说,我们能看到不同形状的月
亮,包括满月、新月、半月、上弦月和下弦月。
这些月相的变化是根据月亮的合周期来进行的。
月相图小结
月相图小结
月相图是描述月球在其绕地运动过程中,从地球上观测到的不同形状的图像。
每个月相图代表了月球的不同位置和其对地球的照明情况。
通过观察月相图,人们可以推断出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了解月球的运动轨迹以及月亮的亮度。
月球绕着地球运动,太阳光照射在月球上产生月球光明部分,地球上的观察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亮度和形状。
根据月球的位置,具体可分为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四个主要月相。
而在这四个主要月相之间,还有一些过渡月相,如上弦初、上弦中、上弦末、下弦初、下弦中和下弦末。
在新月的时候,整个月球都在地球背后,无法看到。
此时,月球对地球几乎不可见,只是在月球表面被太阳照射的部分微弱地反射阳光,也被称为“月球老鼠”。
当月球向地球一侧运动时,观察者可以看到月球的一部分。
此时,月球的右半边开始变亮,称为上弦月。
在月球上升的时候,月相图逐渐增加,直到到达满月的时候。
满月时,月球在地球的正对面,太阳光照射到月球的正面。
此时整个月球都被太阳照亮,看起来非常明亮。
这也是人们最常见到的月相,月球看起来圆满、明亮。
月球经过满月的阶段,再度进入下弦月。
此时,月球的左半边开始变亮,右半边逐渐暗下来。
直到新月再次到来,月相图逐渐减小。
在月相转换过程中,过渡月相的形状会介于主要月相之间。
例如,在上弦月和满月之间,会有上弦月的初、上弦月的中和上弦月的末。
总而言之,月相图是描述月球位置和亮度变化的图像。
通过观察月相图,我们可以了解月球的位置、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和亮度变化,进而推断出月球的运动和地球的环境。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专题复习七:说明文阅读 第二讲 说明顺序(含答案)全国通用
专题七说明文阅读第二讲说明顺序【知识点拨】考点名称:说明顺序考点解析:主要考查对文章结构顺序的把握以及上下文的照应考查形式: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
相关知识:把握说明文的顺序【考点突破】例1:《奇妙的克隆》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案:逻辑顺序。
解析: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叫逻辑顺序。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步步推进。
例2:古老的防御兵器——盾马庆恒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
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
《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
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
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
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
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
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
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
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
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
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月相四分说的逻辑求证
月相四分说的逻辑求证——唐尚水运用金文历日进行断代,关键之一在于如何解读青铜铭文上的月相词语,以及寻找到合乎历史事实的“建正”。
由于诸家对金文中习见的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月相词语的认知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金文历日断代方法。
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二种说法,即月相定点说和月相四分说(月相二系说只是一个混淆是非的折中方法,毫无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用文字解读和逻辑思辨的方法,叙述月相四分说的由来。
(一)事物的生成,必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
也就是说,凡事必有因尔后有果。
当原因成为一种普适性原因,并且呈现为一种规则时,便叫做逻辑依据。
例如,当你阐述殷商的年首在“立黍”,即种植水稻这一时间,你所依据的“发生立新制”这一公理,便称之为逻辑依据。
当然,你首先需要论述“发生立新”的起因,然后证明它的相对普适性。
例如,“月首”在新月初出的那一天,“初”字为新衣初成,“刚”字为新网织就等等。
这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言:“你得说出个理”。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哲学家认为:逻辑比事实(材料)更真实,只有符合逻辑规则的事实才是真的事实。
当上古先民运用手指计数,从而创设出十进位制后,由之产生了小物积累的十进位制规则。
例如,货贝单位中的一系为五,两系为一朋;兵阵中的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以及百夫长、千夫长的累加构成,等等。
当上古先民面临大物分小时,当他们认识到一至十的自然数中“八”是可以连续平分的最大自然数,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八分半制”这一逻辑规则(分到一时,一可视为新的八而再次平分,即一尺之棰分而不断)。
例如,“公、分、半、充、酋”中的字根“八”,便表示分割为二;又由铜锭的分切产生中国的量制单位:一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24铢。
由地块的分割产生了中国古代的亩制单位,一亩等于240方步;由双臂长度的切分产生一寻等于八尺,一尺等于八寸,等等。
同样,由“八分半制”产生了中国的四分月相制——状似“大物”的一个太阴月期被切分为四个星期,即四七二十八天(中国人习惯上连皮算,故为八天),大月外加无月(朔日)的两天,小月外加无月的一天,从而将约29.5天的太阴月期以简易性逻辑予以分割。
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月球万古不息地围绕着地球运动,而地球又带的月亮永恒地围绕着太阳运动。
通常人们粗略地将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看作为圆周运动,实际上月球是以椭圆轨道进行绕地球运动的,它离地球最远时约406699千米,最近约356399千米,平均约38万千米,这一距离大约相当于地球直径的30倍,或者说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其平均直径大约可以排列60个地球,而轨道的周长大约为240万千米。
月亮在这样长的轨道上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等同于地球上的27日7时43分11.47秒,这一时间称为“恒星月”,或者说需要2360591秒,它在这条轨道上的运行的平均速度大约为每秒1017米。
在太阳系中,可以把地球和月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地球和月亮的公共质心围绕太阳作椭圆运动(公转),这一质心离地心约4660千米,或者说在地面下1700千米左右,并与月亮在相同的一边。
月球围绕地球作平面椭圆轨道运动,不过严格地来说,月球并不是围绕地心进行圆周运动,而是围绕地球与月球的公共质心作圆周运动。
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有几个显著特点:(1)月亮围绕地球所走的椭圆,在它的平面里不是固定的,这个椭圆绕着地球,在它平面里沿正方向即月亮运行的方向而运行。
这个椭圆的长轴在3232日或8年零310日里转一周。
(2)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白道)不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黄道平面里,正因为这样,所以不是每逢新月就有日食,每逢望就有月食。
白道的平面和黄道的平面相交成5度多的交角。
这两个平面的交线叫交点线。
这条交点线也不是固定的,每一个交点在18年224日内沿相反方向,在黄道上转动一周。
(3)黄道和白道两平面的交角也在变化,这一交角的平均值是5度8分48秒,常在极小5度0分1秒和极大值5度17分35秒之间摆动,周期为173天。
月球和地球又分别绕它们各自的质心进行自转。
由于月球自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我们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称为月球正面,另外半个球总是背向地球,即月球背面;但是,人们看到的月球并不止50%,由于月球的天平动,累积起来,人们从地球上实际可以观测到月球整个表面的59%。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月相变化的概念和规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
-对于观察月相变化,教师可以设计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并进行详细记录,降低观察难度。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月相变化的规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变化?”(如月亮的形状、亮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月相变化的奥秘。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4.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界规律,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月相变化的基本规律,能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2)理解月相变化与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能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2)观察月相变化并进行分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进行。
月亮的说明文
月亮的说明文月亮的说明文1导读:关于月亮的说明文有好多,可以从多个角度选题对月亮进行说明,写成说明文。
本文是对我们在地球上所见月亮形态——月相的说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呢?“月有阴晴圆缺”,我们所见到的月亮,圆月、月牙、上玄月、下玄月等等不同的月相,都是由月亮、地球、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决定的。
我们知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反射太阳的光线;并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在运转中,它们形成了不同的相互空间关系,我们在地球上就看到了不同的月相。
有时,我们一点儿月亮都看不见。
当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在太与地球之间时,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左右,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
因为地球的明亮一面与月亮的黑暗一面相对,所以,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就是无光的,因为无光,又是白天,我们只能看到太阳的光辉,而看不见月亮。
这一天被称为朔日。
有时,我们能看见圆圆的月亮。
月亮总是逆时针绕着地球转动,所以,每个农历月份的十五六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成一条直线并且地球在中间,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轮皎洁而又明亮的圆月。
因为在这个时候,地球的黑暗面(也就是夜里)正对着月亮的明亮面。
这一天被称作望日。
空中的月牙像一个小香蕉。
每当月亮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并且与“太阳和地球”这条直线成一个角度较小的锐角时,我们看到的就是月牙,当然我们的眼睛就是这锐角的顶点。
这时是天刚黑的’时候,就是农历每月的月初,谚语说,“初二三,月牙钻。
”月亮不停地绕地球逆时针转动,与地球和太阳这条直线的角度越大,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明亮面积也就越大。
当月亮与那条直线成直角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半个月亮,也就是农历的初七八左右。
当超过了90°小于180°时,我们看到的是大半个月亮。
同样,过了180°,月亮越来月缺,最终又回到了朔日。
这就是我国的一个农历月月,共计是29天多一些。
月相变化的规律总结
月相变化的规律总结月相,天文学术语。
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1、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
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娥眉月。
娥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
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
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
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
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
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
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
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
月相的看法
古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时而一钩斜挂,时而冰轮圆涌;农历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则由圆变缺。
月亮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是天空中最常见的一种天象。
下面,一起来认识几种月相。
四种月相——朔望两弦从农历每月初一到月末,月亮的形状每天都在变化(图1),农历初一的月亮叫新月(朔),满月(望)一般出现在十五或十六。
上弦月和下弦月都为半个月亮,分别出现在农历初七、八和二十二,二十三(表1)。
可见从新月到上弦、上弦到满月、满月到下弦、下弦再到新月,四种月相每相相差约7日,这是一种天然的计时单元,所以古人很早就根据月相的变化来计时,农历历月就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来定月的。
除了朔望两弦四相,像蛾眉月、凸月、残月都是上述四相的过渡月相。
那么,月相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月相的形成月球和地球一样,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全靠反射太阳光来发亮。
在太阳照射下,月球永远被分成明亮和黑暗两个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暗的(图2)。
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关系的不断变化,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于是便出现了月亮的盈亏变化。
下面举例分析朔望两弦四相的成因。
图2 月球的明暗两半农历每月初一时,月球和太阳处于地球的同一侧(图1),这时形成的月相叫新月。
由于面对地球的是月球的黑暗半球,所以夜晚在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当月球和太阳分处地球两侧时(图1),月球已走完了其绕地公转轨道的1/2路程,月球的明亮半球正好对着地球的黑暗半球,与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相同,人们看到的是一轮银盘似的满月。
当月球运行至其轨道的1/4行程时,形成的月相叫上弦月。
这时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与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垂直,人们看到的月亮明亮各半。
同理,满月变为新月过程中的下弦月,人们在天空也能看见半个月亮。
为了更好地理解月相变化,下面列表(表2)对比四种月相一天当中A、B、C、D(见图1)四个不同时刻的见月情形。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7、早晨小军看见一轮弯月在东方天边,此时 约为农( D ) A.初三、四 B.初七、八 C.十五、六 D.二十六、七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8、下列能表示一次完整的月相过程的是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月 相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新月 残月
娥眉月 下弦月
上弦月 凸月
凸月 满月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二、月相形成的原因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 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 • 1、要两个人合作,一人实验,另一人监督。实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上上上西西,
上弦月 上半月 上半夜 西天空 西缘亮
下 下 下 东 东。
月相名 称
农历出 现时间
月相 别称
日、地、月位置 关系
视觉形状,出现时间
新月 初一
朔
大致在一条直线 上,月球居中
上弦 初七 月 初八
无
大致成直角
满月 十五 望 大致在一条直
十六
线上,地球居中
通宵不可见
上半夜可见, 西边明亮
通宵可见, 一轮明月
下弦 二十二、 无
月 二十三
大致成直角下半夜可见, 东边亮月相图《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月相》PPT课件-完美版
四、月相变化与农历
月相从新月,再到满月,又回到新月。这 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朔:农历初一 望:农历十五或十六
月相变化(一)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徐宏江 xuhongjiangg@
版权所有.引用注明
一些原则
1-科学是为了解释 解释世界,但是在解释世界之前, 解释 必须客观地描述 描述世界 描述 2-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价值——对事实的尊重﹑ 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 于纠正 3-科学知识学习的特殊困难性在于
在太阳照耀下,月 球分为光明半球 光明半球和 光明半球 黑暗半球
日地月系统
黄赤交角
直径约3476公里,约是地球的1/4。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
月球的 视运动
1-形状变化 2-东退现象 3-月亮面朝向 4-东升西落 5-?
3-2学生(43名)的情况
〔课前测〕
你观察过月相吗?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3-3
认为其是别的星球遮挡-----------3 认为其原因是观察时间不同-----3 不知所云-----------------------------2 4-1
4不知所云
80%的孩子在之前的活动后,未发生 困惑
4-2 月相形状变化的成因
你 知 道
这
需 要 哪 些
逻 辑 体 验 吗
你自己当时学明白了吗?
分享彼此的观成因 月相成因需要搭建的”脚手架” 月相成因
光 光 球体的一半 反射太阳光 月球的 概貌
月 相
三者的
日地月三者的概貌及关系
成 因
日地月三者的
及关系
及
体的 体的 的
月
冷冷的,寒光剑出鞘
反光 发光
太阳和月亮 的不同
圆的,温暖
日地月三者的概貌及关系 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及关系
累积性—知识点多,且之间有严密的相互联系 逻辑性—逻辑推理是特殊的心理体验,它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经验性—强调亲身体验和〝做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相四分说的逻辑求证——唐尚水运用金文历日进行断代,关键之一在于如何解读青铜铭文上的月相词语,以及寻找到合乎历史事实的“建正”。
由于诸家对金文中习见的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月相词语的认知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金文历日断代方法。
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二种说法,即月相定点说和月相四分说(月相二系说只是一个混淆是非的折中方法,毫无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用文字解读和逻辑思辨的方法,叙述月相四分说的由来。
(一)事物的生成,必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
也就是说,凡事必有因尔后有果。
当原因成为一种普适性原因,并且呈现为一种规则时,便叫做逻辑依据。
例如,当你阐述殷商的年首在“立黍”,即种植水稻这一时间,你所依据的“发生立新制”这一公理,便称之为逻辑依据。
当然,你首先需要论述“发生立新”的起因,然后证明它的相对普适性。
例如,“月首”在新月初出的那一天,“初”字为新衣初成,“刚”字为新网织就等等。
这就是中国人通常所言:“你得说出个理”。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哲学家认为:逻辑比事实(材料)更真实,只有符合逻辑规则的事实才是真的事实。
当上古先民运用手指计数,从而创设出十进位制后,由之产生了小物积累的十进位制规则。
例如,货贝单位中的一系为五,两系为一朋;兵阵中的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以及百夫长、千夫长的累加构成,等等。
当上古先民面临大物分小时,当他们认识到一至十的自然数中“八”是可以连续平分的最大自然数,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八分半制”这一逻辑规则(分到一时,一可视为新的八而再次平分,即一尺之棰分而不断)。
例如,“公、分、半、充、酋”中的字根“八”,便表示分割为二;又由铜锭的分切产生中国的量制单位:一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24铢。
由地块的分割产生了中国古代的亩制单位,一亩等于240方步;由双臂长度的切分产生一寻等于八尺,一尺等于八寸,等等。
同样,由“八分半制”产生了中国的四分月相制——状似“大物”的一个太阴月期被切分为四个星期,即四七二十八天(中国人习惯上连皮算,故为八天),大月外加无月(朔日)的两天,小月外加无月的一天,从而将约29.5天的太阴月期以简易性逻辑予以分割。
西周先民称月相为霸,霸者八也。
源自中国人习惯的连皮算起。
“初吉”不过是第一个“七天”,吉者七也。
这就是说,“月相”概念的产生,来自大物分小的八分半制。
“四分月相说”之所以符合历史事实,源自四分月相说有其逻辑依据,既实用又易于操作。
(二)所谓月相,是人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因地月运动而不断变化的月体形象。
正如“相”字从木从目,构形源自伐木人对一颗树的上下左右端相,本义为不断地、详细地观看(相、看、观、视、监、望等字有其不同的词义)。
“相”因此与“象”同一音系。
在一个太阴月期中,月相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朔、朏、上弦、下弦、望”等文字就是古人对月相变化不同阶段,不同特征时的指谓。
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则用“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来作描述月亮盈亏变化的专门术语,目的在于对一个完整的太阴月期作出分段指称。
1、“初吉”。
“初”字从衣从刀,两根会意,以裁衣始毕,新衣初成表示初始义。
“初”与“出”因而同一音系。
“吉”字是一个依托象形字:下部之“口”源自男性阴囊,上部之“士”来自勃起的男性生殖器,“吉”与“起、及”同一音系,乃是一个物象指代音。
“吉”字的顺遂义和显示义来自男性生殖器的勃起;“吉”字的吉利义则来自勃起与阳痿,性欲与释放之间的比对。
“初吉”一词,源自新月的显现,“初”已含有发生立新的内容。
“吉”则表示出现、显示,同时含有“七天”之义。
所以说,初吉从始端来讲是定点的,从内涵上讲已包含有时段之义。
2、“既生霸”的“既”字,在金文中写作“”。
其构形源自一个人吃饱后的打嗝,故而张口向后,与“即”字的物象场景同源(即字的表意为俯就进食)。
“既”的本义为已经。
“生”为依托象形字:上部为一株小草的描摹,下部一横表示地面。
“生”便是小草钻地而出,即生长、长出来了。
在此表示生出了“霸”(与星下有生的观念相系连)。
“霸”字从雨从革从月。
三根会意,表示月亮从雨后如革的天幕中钻了出来。
“霸”字的本义为月亮显现而出,也表示月光倾泄而下。
引申后又表示独占覆盖(春秋五霸由此得名)。
初吉与既生霸在词义上的比对十分形象,一个是已经初成且慢慢膨胀,一个是从雨后积云中钻出。
既生霸中的已经之意昭然若揭。
做为一个词组,既生霸便是已经出现了月光覆盖。
霸的发音,同时也表示八天,即初月出现后的第八天。
所以,“既生霸”一词,来自月相的定点,但已将前置的“初吉”断切为一个时段。
既生霸便是由初月显现的第八天始,由此往后的七天。
古人划分月相时段的生活背景,来自初吉时段的月相光亮不足。
由于光亮不足,无论夜晚野外行路,还是月光下的劳作都十分困难。
既生霸以后,月光下的世界已通亮起来,方便许多,这便是古人强调“夙夕不隊”的原因。
3、“既望”的“既”字同前,仍表示某种状态的完成,即已经。
“望”字原本写作“”,金文增添“月”形写作“”,其构形源自月圆之后,可以站在高处向远处观望(臣讹变为亡乃是顺应音变的结果)。
月圆之后,月光以满轮反射,此时自然可以望远了。
这便是“望”与“往”同一音系,因而是一个包含有“远望”之义的物象指代音。
“既望”指月圆之后已经可以望远这一时段。
从既望的初始定点上讲,既望乃是初月显现后的第十五天。
从既望包含的时段讲,乃是由此而后的七天。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词义上讲,“既望”的词义重在已经月圆,也就是说,如果初二为月朏(初吉),那么,既望的定点始自阴历十六日;如果初吉(月朏)在初三,那么既望便指阴历十七后的七天。
古人为什么不选择月圆之日为既望月相的始点,而要选在阴历十六或十七日,其原因便在于28天的两次均分,它所依据的是逻辑规则,而不是现实中的月圆之日。
既死霸与既生霸只有一字之差。
“死”字乃是一个会意字,从歹从反人,构形源自一个人观看躺在地上不能动的人逐渐咽气,变得僵硬起来。
“死”的本义为活人的逐渐死去,引申后,又表示已经死去。
在既生霸一词中,“死”用其原始本义,即逐渐死去。
所以,既死霸乃是指月亮的形状逐渐走向“死去”,走向“朔”,月亮的光辉逐渐减弱,从无法借助月光在野外活动,直到彻底无月的“朔日”。
既死霸的起点乃是指既望以后的第八天,其时段则是由此往后的七天。
总之,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作为月相时段的概念,有其显明的物象场景作为依托,更有逻辑公理在其中。
它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之中,不仅实用,而且极易操作。
做为共性生活经验下的西周月相时段四名词,仍然遵循了汉字的三大原则,即以形表义、共性经验和人本主义原则。
(三)月相定点说来自古人(刘歆、俞樾等人)对古典文献材料的解读。
例如下面几条材料:(1)“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
”“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
”“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
翌日辛亥,祀于天位。
粤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
”(2)“惟一月丙辰旁生魄,若翼日丁巳,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纣。
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纣。
……时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于周”。
(3)“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4)“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甲子,王乃洮颒水。
……越翼日乙丑,王崩。
”以上材料给出的信息,似乎月相应该定点在一日,否则不能在某一月相后再说翌日或越几日。
事实上,上述材料并不排斥月相起点时段说,恰恰是其证明材料。
例如,第一条的“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乃是说,(西周年历)一月月出后的第22天,为旁死霸干支的壬辰日(此为定点),顺应向前的第二天为癸巳日(仍在旁死霸时段内)。
越过该月接续的三月既死霸,顺着向前的第五天为甲子日。
上述材料,恰恰证明月相有起点,但内容涵盖七天。
理解上的偏狭,来自对逻辑依据的轻视。
当刘、俞二人偏重训诂学的解读,以一知半解来解读文句中词组之间的关系时,这便是定点说从一开始便错了的原因。
西周青铜铭文上的月相词语,与传世文献上的月相词语不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
传世文献中的月相词语为:朏、哉生魄、旁生魄、既旁生霸、既望、既死魄,等。
如何对待略显差异的两组概念?古人未曾见识出土的三千件青铜器铭文,唯有从书本知识到书本知识一条道。
古书上的传抄讹误或有意变通应不难理解,如《史记•周本纪》对考王、王、剌王王名的错别字。
关键是,使用“两重证据法“时的谁主谁次,谁来斧正谁的问题。
所以,研讨历史事实,必用相对可信的材料,丢弃不那么可信的材料。
史书上的月相词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当它们与出土材料相符时(概念内涵上的一致性),方可使用。
若它们与出土材料相矛盾时,则不用为事实陈述(讨论二者之间的异同原因,另当别论)。
这就是说,当“朏”与“初吉”相一致,哉生魄、旁生魄、既旁生魄与既生霸相一致,既死魄与既死霸相一致时,方具备陈述的真实性。
如果有人认为,月相还有第五个、第六个词语,或者另有一种月相系统词语。
在该人拿出逻辑依据之前,通常应将其视为“无”。
自刘歆、俞樾倡导后,有一大批学者盲从月相定点说。
他们不仅仅以《武成》、《召诰》等传世文献为据,还在铜器断代中使用金文资料,或坐实刘、俞旧说,或重新调整月相定点的位置另立新说,使这个一开始便错了的判断变得更加复杂,如云里雾里一般。
但最终结果只有一个,将月相定点说抛入“凡解说复杂之理必定有错”这个废纸篓中。
例如,刘师培在《周代吉金年月考》一文中,选择有年、月、日的铭文三十余篇(绝大多数具有月相)。
“以三统历、周历为主,以殷历、鲁历为辅”,推算历日所属的王年。
刘对金文月相的理解,大体不脱刘、俞之说。
所以,刘的王年历日已经被人遗忘。
继刘师培之后,定点说蜂起云涌,他们对月相究竟如何定点,意见也极为纷纭。
例如:彭裕商说:“我们认为月相都是定点的。
”“我们认为金文中月相的定点应该是:初吉:每月初一,即朔。
既生霸:上弦后一日(约在每月八九日);既望:望后一日。
即死霸:下弦后一日(约在每月二十三、四日)。
”彭先生又说:“月相后的干支都不是指的月相,而是其后的某一日。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某一月相后的干支是指该月月相与下一月相之间的某一日”。
实际上,彭先生所持不是定点说,而是时段说(彭的时段定点没有逻辑价值)。
只是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
大致说来,以往的月相定点说,置既死霸于既望之前者,原则上袭用刘歆、俞樾之见,可称为月相定点旧说,置既死霸于既望之后者,可称之为月相定点新说。
现就“定点说”较有影响者列表如下,以作比对(本表源自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一)定点旧说1、董作宾说既死霸朔月吉初吉初一旁死霸哉生霸朏初二、三既生霸望十五日旁生霸既望十六、十七、十八日2、陈梦家说既死霸朔初一初吉月吉初三既生霸十二、十三日既望十五、十六日3、张汝舟、张闻玉说既死霸、朔、初吉初一旁死霸二日哉生霸、朏三日既生霸、望十五日既望、旁生霸十六日既旁生霸十七日4、黄彰建说既死霸朔初一哉生霸旁生魄初二或初三生霸望十五或十六日既生霸既望十六或十七日旁死霸月光初缺十七或十八日死霸晦二十九或三十日(二)定点新说1、莫非斯说朔(初吉)初一哉生霸(朏)三日望既生霸十五日既望十六日晦既死霸二十九或三十日2、劳干说初吉初一至初三日(可能到初四日)既生霸初四到初六日(可能到初七日)既望十四至十六日(可能到十七日)既死望十九至廿二日(可能至廿三日)3、刘启益说初吉初二或初三既生霸初三或初四既望十六或十七、十八既死霸晦二十九或三十日4、李仲操说初吉初一既生霸初九既望十四日既死霸廿三日正如前文所分析,凡持月相定点说者(例如刘启益、黄盛璋先生的辨解),大多数都未能跳出传世文献的桎梏,而又想在传世文献和出土金文两者之间找到一种能够兼顾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