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与儒学精髓(20130918整理稿)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2)全

孔子希望用西周的政治制度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
(二)克己复礼
1、认为没有“礼”,就无法分辩君臣、上下、长幼之序 (“礼”指周礼)
2、维护礼的途径 1、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2、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寻孔颜乐处,何乐何事?___周敦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于《白虎通义》
(7)明清 ----空前强化又受到冲击
①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②明朝时期,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 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③明末清初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儒学提出挑战。(李贽、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儒家思想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8)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
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 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
(9)十九世纪末 ---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
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 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10)辛亥革命后 ----继续受冲击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 共和民国宗旨。
学”和谶纬之学,融进了阴阳学、法家思想,改造 儒学。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大一统”为核心,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两 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5)魏晋唐
魏晋王弼、何晏:玄学(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学); 唐代韩愈:道统(排佛);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

孟子则有劳其筋骨之说。同此精神。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论语P34)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笃信必死守,非死守不为能笃信;好学成善道,善道乃好学之效。)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p34)
苦其节,愈挫愈勇,发奋其事,然后可以有为。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P38)
朱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庸:序)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90》)
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90》。”
程子曰:“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孟子:90》。”
“放心”可以理会为无偏、无私,以达到客观。
老(庄)道:无所谓,无所谓。
熊十力论读书曰:
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尤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否则必难悟入。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猎,不务精探之故。
那么何以正心诚意呢?
正心始于知止,知止则有定,有志而不移之谓也。
《大学》开篇言向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智必有大善,大善必有大智,上上境界,必是德善同归。)(住山缘熟尘机息,养气功成道味甘。)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髓

四、论教育内容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1)仁与礼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 ❖ 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 ❖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 ❖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孝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学而》)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 孝慈则忠。 (《为政》)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3)忠信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路》) 民无信不立。 (《颜渊》)
(3)改过迁善
❖ 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子张》) ❖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 过则勿惮改。(《学而》) ❖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六、论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 不愤不启育
1、德智关系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 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论德育过程
❖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卫灵公》) ❖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髓
课件--PPT--孔子思想与儒学精髓

以礼制“中”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粗野); 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奉承,谄媚);勇 而不中礼谓之逆(忤逆)。”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 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 也。”
“中道”与中国教化传统
以刑教中
刑:亦通“型”。例如:君子怀刑
周代“以刑教中”
司徒是教民、治民之官,其分大、小司徒与师保之 属,其中“大司徒”的职责有所谓“十二教”——
终身行“恕”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中庸》论“君子之道”
所求乎子以事父; 所求乎臣以事君; 所求乎弟以事兄;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君子有三恕
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 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 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分清“真孔子”与“假孔子”
五四时期李大钊: 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本身,乃
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 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灵 魂也。 新启蒙运动时期: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孔子“主张愚民政策”?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 《孔子家语·五刑解》
二、礼:规则、秩序及其养成
《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何 莫由斯道也?
《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 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云南建水文庙:礼门
邹城孟府:礼门义路
礼也者,理也
《孔子家语》:礼也者,理也;乐
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 不作。 《礼记·礼器》:礼也者,合于天时, 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 理万物者也。
《孔子主要思想》课件

中庸思想强调适度、适中,反对过度或不及,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时采取一种平衡、和谐的态度。它 要求人们尊重传统、遵守礼制,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中庸思想在处理矛盾和冲突中的作用
总结词
中庸思想在处理矛盾和冲突中具有重 要作用,它主张通过调和、折中的方 式来解决分歧,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 的。
详细描述
中庸思想要求个人在言行举止方面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不得过于张扬或偏激。同时,它也强 调社会要保持稳定和和谐,各阶层之间要相互尊重和支持。通过中庸思想的实践,可以实现个人与社 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05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理念
仁爱与和谐
孔子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 相互关爱与尊重,提倡以和为贵,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乐思想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遵守礼的规范和制度,人们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维护社会 的稳定和秩序。
礼乐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乐的和谐与美好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4
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的内涵
总结词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它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时采取适中、折中的态度,以达到和谐、平 衡的状态。
孔子的教学方法
01
启发式教学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主
张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
考和解决问题的能为知识的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他主张通过实
地考察、社会实践和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加深对
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做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
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
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
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孔子思想的精髓很多,可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说。
有的从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几个方面来说,有的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有的从具体哪一方面来说。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精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精髓1.忠孝爱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仁”的根本。
父母对自己生养教育、充满爱抚,每个人都应对父母孝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做到自身和谐。
一个对父母孝、对兄弟悌的人,便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对父母尽孝的人,对朋友也会讲诚信、仁爱,社会便会和谐。
孝是小忠,忠是大孝,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敬父母自然忠于国家。
因此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多次讲孝,指导弟子曾参作《孝经》,孝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优良品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来提倡爱国主义。
孔子从来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国家。
他被迫离开鲁国时,一步三回头,临走前边走边吟诗,表达对自己国家的怀念。
爱国是大节,是孔子及儒家的一贯主张。
2.爱民利民孔子及儒家从来强调以人为本。
孔子反对当时的奴隶殉葬,连制成陶俑殉葬,也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为它亵渎了人的尊严。
在孔子整理的《尚书》中早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的力量,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
反对统治者对民苛征暴敛,他还主张当权者应说到办到,取信于民。
因为民最有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孔子爱民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教民。
除正规的教育外,强调对民的教化,经常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而不是不加教育,出了事怨民众,也不是不加训练让民众去打仗白白送死。
到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说法,更是对孔子爱民、利民、重民思想的发展。
3.疑天远鬼就是对天怀疑、对鬼神疏远。
孔子所说的“天命”,系指自然界及社会上的规律而言,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到了五十岁时就对事物的规律了解了。
论语通解:孔子思想精粹

论语通解:孔子思想精粹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儒家学派,他的思想精粹为后世开辟了一片道路。
孔子以教化礼乐为根本,主张“以礼训谟,权衡和合”“学而不思则罔,论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认识要从“耳闻之习”,“眼考之查”开始,要求通晓和畅达;学习要从“以身作则”,“以乡取伎”开始,他强调“行无成功事,刻苦自励”,唤起人们追求理想的热情;他开辟了“爱民”、“泛物”的思想,主张仁义智慧的理想境界,鼓励人们改变,勇于改革,升华自身。
孔子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他为人们实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理想指明了方向。
他认为“贞君以义,政以法”,努力告诉人们,责任重大,共同谋出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用智慧、公正、希望、和平、宽恕、自尊等去契合天地规律,创造人类的和谐世界。
坚持正义,团结协作,让社会变得美好。
孔子的思想既囊括宽广,又深得自身心灵,成为了古代伟大思想家们思想追求的标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传统思想的精髓,深刻反映了爱民、爱国和爱世界的思想。
儒家人文思想精髓概述

儒家人文思想精髓概述傅荆原儒学广博而深邃。
评议儒学的论著与论文更是汗牛充栋。
鉴于儒学的主体在于其积极入世的人文思想,本文特将其中的精髓作一概述,以利广大读者对此有一个虽然概略却较为系统的了解。
这包括儒家的核心理念、处世原则、财富观念、和谐主张、治国思想五个部分。
限于笔者的水平,不确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多多赐教。
文中所有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论语》和《孟子》。
一、儒家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义”。
所谓“仁”,就是对他人的爱心,即“仁者爱人”。
爱谁呢?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为大”;其次,要敬事自己的老人进而敬事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次,要把这种爱心推广到四海之内,即“推恩足以保四海”;最后,还要广而爱惜天下万物,即“仁民而爱物”。
一言以蔽之,“仁”就是推己及人、由近至远、以至于天下万物的广博爱心。
儒家之“仁”如此博大的爱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博爱”主张相比,不仅内涵上更为广博,而且时间上约早两千年!所谓“义”,儒家最初的解释为“义者宜也”,是指正当的言行,也就是指符合“仁”的规范的社会实践,其中突出了一个“正”字。
需要注意的是,“仁”之“爱”侧重于对他人的爱;“义”之“正”侧重于对自己的正。
汉代董仲舒讲得很明确:“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己,不在正人。
”(《春秋繁露·仁义法》)可惜的是,后来不少人将“义”狭隘地理解为“义气”,以至于带有浓厚的“党同伐异”的色彩,就不符合“义”的原意了。
孔子明确指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就是说,君子应当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应当帮着别人干坏事。
这里显然有一个对事物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的判断在前。
《礼运》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这是古代对“义”所归纳的十项具体要求,即:长辈对儿女应当慈爱,儿女对长辈应当孝顺,哥哥应当爱护弟弟,弟弟应当尊敬哥哥,作丈夫的应当尽到丈夫的责任,作妻子的应当尽到妻子的义务,年长者对年幼者应当宽厚,年幼者对年长者应当温顺,身为国君应当施行仁政,身为臣子应当竭尽忠诚。
浅析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

浅析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中文摘要:孔子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内容,“礼”为表现形式,“大同”为远大理想的完整思想体系。
“仁”不仅指对人,还有世间万物和自己本身。
本文以《论语》为主要参考依据、围绕“仁”系统阐述孔子思想。
关键词:孔子、仁、礼、道德提倡、政治主张、教育主张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
本人出身寒微,但祖上非常荣耀,是宋国的大贵族。
他的学生中,很多都是穷孩子,但他教他们读古书,习古礼,以把他们培养成君子为目标。
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
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他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那何为“仁”呢?就是拿人当人,自己爱自己,自尊自爱,然后,生爱人之心,推己及人,也拿别人当人。
在《论语》中,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不一样,各有针对性,很多不是定义。
比如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他很讨厌花言巧语的人,喜欢沉默寡言的人,司马牛问仁,孔子嫌他多嘴,就说“仁者,其言也讱”(《颜渊》),仁者不随便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针对不同的人,孔子对于仁的回答也不尽相同。
比如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是强调个人与礼的关系。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强调个人和他人的关系。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则是把仁分解成三种德。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慧”(《阳货》),则是把仁分成五种德,等等。
但这些都只是仁的一个方面。
真正的仁,是孔子在回答颜渊的提问时解释道“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含义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要尊重人,爱人,这是提倡人与人的平等。
在这个前提下,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一切按照礼的准则。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髓讲课文档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
❖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第十三页
2、因材施教
❖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朱熹:《四书集注》)
❖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诸?”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
退之。”(《先进》)
❖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第十四页
3、学思并重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阳货》)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子张》)
❖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 过则勿惮改。(《学而》) ❖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第十二页
六、论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人的政治传统
《说文解字》:“保,养也。” 周人传统的“敬德保民”思想
周人重视管理中的“度”
《逸周书·官人》:设之以谋以观其智,示 之以难以观其勇,烦之以事以观其治,临之 以利以观其不贪,滥之以乐以观其不荒。喜 之以观其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酒以观其 恭,从之色以观其常。远之以观其不二,昵 之以观其不狎。 《孔子家语·入官》孔子说:“故世举则民 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 高,不道以远。”
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
底层——哲学文化
伦理观、人生观、价值多都收 在孔子手里;孔 子以后的中国文 化又差不多都从 孔子那里出来。
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文明重估
例如: 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一批8000多 年前的骨笛,测音结果表明,当时不仅有了完整的七 声音阶,而且音孔的精度令人目瞪口呆! 七次考古发掘,舞阳贾湖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0枝。
一、熟悉?还是陌生?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概还找不出 第二个人,像中国的孔子这样,在 差不多两千五百多年的日子里,受 到无数亿万人的关注,从尊崇、膜 拜,到评论、指责,乃至谩骂、揶 揄,竟从未中断过。 ——“中国文化史的一大景观”
哪个才是真实的孔子?
“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圣人? 满口纲常礼教的封建“卫道士”? 拉历史倒车的“复辟狂”? 善解人意的朋友;通情达理的长者; 谆谆善诱的师长?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仁的本义:“反求诸身”,即反省自身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的推延: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孔子家 语》、《礼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孟子》) 2.泛爱众 。(《论语》) 3.仁爱及于鸟兽。(《孔子家语》)
修己——孝亲——仁民——爱物
忠恕:修己安人
四、中:鲜能久持的思维方式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郑《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 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 以昭明圣祖之德。 先秦时期“庸”与“用”相通。“中庸”即 “中用”,即“用中”、“使用中道”。
语· 颜回》)
途径:冠礼与“成人”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冠日陈设
﹡缁布冠 ﹡皮弁 ﹡爵弁
﹡配套服饰
三加冠;取字见尊
(1)﹡在东阶举行;﹡ 《士冠礼》释三加冠弁: “三加弥尊,谕其志也。” (2)﹡取“字” ;﹡教 导;﹡与兄弟、姑姊相见; ﹡拜见国君、卿大夫和尊长
人能自曲直以赴礼
孔子“轻视妇女”?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 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女子”难养——“小人”难养 难养: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轻视妇女”?
《逸周书》周武王:“呜呼,敬之 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 小人难保。” 小民很难护养,就要事事施之以敬。
孔子“轻视妇女”?
《尚书》周公告康叔:“呜呼!小子封, 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 乂民。” 恫瘝(tōng guān ):病痛,疾苦; 棐忱(fěi chén )辅助诚信的人。孔传:天 德可畏,以其辅诚。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
必果,惟义所在。”
以礼节“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 学而》
周代“以刑教中”
司徒是教民、治民之官,其分大、小司徒与师保之 属,其中“大司徒”的职责有所谓“十二教”—— 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 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 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 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 (同“暴”);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 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 则民兴功。”
“中庸”即“用中”
孔子:“执其两 端用其中” 。 “中”不能一眼 看透; 不是数理意义上 的“中间”。
宋朝以前曲阜孔庙的大门
原名:中和门 后来:大中门
关于“中”
主动:以礼制中。 被动:以刑教中。
以礼制“中”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粗野);恭而 不中礼,谓之给(奉承,谄媚);勇而不中礼, 谓之逆(忤逆)。” 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 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曰: “敢问将何以为此中礼者?”子曰:“礼乎! 夫礼,所以制中也。”子贡退。
早期儒家重视管理的“度”
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 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 庄足以成礼。
——《孔子家语·好生》
孔子“轻视妇女”?
更多的还是强调一种管理方式;强 调管理实践中应当把握的“度”。 孔子说:“得到女子和庶民的拥 护与支持并不容易,如果过于亲 昵,他们会缺乏恭敬;而忽略或 者疏远他们,又会产生怨愤。”
孔子“主张愚民政策”?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
——《郭店楚墓竹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太伯》
孔子“主张愚民政策”?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 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 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 ——《孔子家语·入官》
所谓“君子”与“小人”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 的通称,指地位高的人。后 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 后代也用作为自己的谦称。 后来指人格卑下的人。
孔子思想与儒学精髓
杨朝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子研究院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历史学博士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孔子研究》执行编委 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 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山东周易学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
孔子思想与儒学精髓
一、熟悉?还是陌生? 二、礼:规则、秩序及其养成 三、仁:修己安人,推己及人 四、中:行为准则、思维方式 五、孔子儒家的人生境界
孔子的历史地位
英国作家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1909~2001):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导师》
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 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 孔子提出的方法是简单的。也许你不会马上就 喜欢它,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比人们第一眼所看 到的更多的智慧。 只是由于有了他的学说,这个有着众多省份的 大国最终也没有瓦解。
二、礼:规则、秩序及其养成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论语·雍也》
云南建水文庙:礼门
《孟子·万章下》
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邹城孟府:礼门义路
礼也者,理也
《孔子家语》:礼也者,理也;乐 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 不作。 《礼记· 礼器》:礼也者,合于天时, 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 理万物者也。
杨朝明:《真实的孔子》,《光明日报》 2010年1月28日
柳诒徵先生——
孔子者,中国文化 之中心也;无孔子 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 之文化,赖孔子而 传,自孔子以后数 千年之文化,赖孔 子而开。
文化的结构和层级
表层——物质文化
围绕衣、食、住、行所体现出来的去取好恶
中层——制度文化
■ 《论语· 宪问》: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 ··· 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 ··· 舜其犹病诸。” ■ 《论语·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 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推己及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
人生礼仪—“成人”之学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 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 以为成人矣。” (《论语· 宪问》) 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 “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 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 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 (《孔子家
三、仁:修己安人,推己及人
从身从心,上下结构。“忎, 古文仁从千心。……”—《说 文解字》 《中庸》说:“成己,仁 也。” 《论语》:“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 《论语》:“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 “君子敦于反己”
仁爱:从“亲亲”开始
孔子的历史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卫生组织干事泰勒博士(1989)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 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 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 惊奇的。 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者缺少进步也好, 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 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和超越时代的,它属 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并照耀着今天和 未来。 ——《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
孔子“主张等级制度”?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孔子“主张愚民政策”?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 版):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 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他是为什么。
分清“真孔子”与“假孔子”
五四时期李大钊:“余掊击孔子,非 掊击孔子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 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 子,乃掊击专制政治灵魂也。 新启蒙运动时期张申府:打倒孔家店, 救出孔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