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持续引流置管模型在脓毒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浅谈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浅谈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浅谈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Summary:目的:研究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2例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1,腹腔引流管)和对照组(n=51,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临床指标由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手术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更快康复,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Keys:腹腔引流管;普外科手术;临床应用效果普外科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病症,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手术创面较大,术后渗透液较多,很容易引发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压力[1]。

随着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腹腔积液问题。

并且还能一定程度的缓解患者腹痛及肩痛等症状。

此外,依据引流液情况还可以判断患者的康复状况,便于医护人员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本次研究以102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腹腔引流管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2例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1,腹腔引流管)和对照组(n=51,常规治疗),收治时间开始于2018年7月,于2019年7月结束。

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3.15±6.71)岁;研究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3.22±6.6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人员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有无感染、出血现象。

研究组采用腹腔引流管进行治疗,详细内容如下:(1)胆囊切除术。

在成功切除胆囊后,在患者的小网膜空隙处置入引流管。

引流管规格为内径5mm,外径10mm,并在引流管上保留三个侧洞,最后于患者的腹壁右侧引出引流管[2]。

腹腔引流管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引流管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引流管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9-04-08T14:33:59.4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4期作者:倪友正[导读] 可以明显缩短手术与恢复时间,减少不良症状的发生,对病人的恢复与治愈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淤溪卫生院;江苏泰州225513)【摘要】目的:探索在治疗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时,使用腹腔引流管的具体效果与价值。

方法:在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治疗的病患中,利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符合样本要求的80例病患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将样本以每组40人的方式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

对比组在治疗阑尾炎时采用传统方式,研究组结合使用传统方式与腹腔引流管,对两种方式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比较发现,研究组的手术所用时间、术后恢复所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都比对比组所用时间短,而且两组结果的比较差异非常大(P<0.05)。

研究组在手术后出现不良症状的病人有3人,发生不良症状的比率为7.5%,而对比组有8人,比率为2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结果差异明显(P <0.05)。

结论:在化脓、坏疽性阑尾炎治疗中,增加腹腔引流管,可以明显缩短手术与恢复时间,减少不良症状的发生,对病人的恢复与治愈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引流管;阑尾炎;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4-0042-01阑尾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急性外科疾病,近十几年该病的发病几率不断增高,在发病时非常疼痛,对病人造成的危害很大。

病人在发病时,右下腹或阑尾点会发生严重的疼痛情况,疼痛表现常见的有反跳痛、压痛等。

目前,该疾病需要尽快采取手术或药物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将会引发其他严重疾病。

但是,在手术治疗时,会造成很大的切口,也可能引发各种不良症状,对病人的恢复造成影响。

脓毒血症液体管理研究进展

脓毒血症液体管理研究进展

脓毒血症液体管理研究进展摘要】脓毒血症的发生率较高,若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可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液体管理是集束化治疗脓毒血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在于保护患者组织、器官功能,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针对脓毒血症的液体管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脓毒血症;液体管理;中心静脉压;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脓毒血症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一种,常由感染导致,根本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发生率较高,具有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和致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脓毒血症、严重脓毒血症(severe sepsis)和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多发于严重疾病患者,如多发伤、严重烧伤等,同时,脓毒血症也常见于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如白血病、糖尿病和尿路结石等,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和心动过速等。

目前,临床用以治疗脓毒血症的主要手段是集束化治疗,其中液体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整个诊治过程,可有效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患者的器官功能恢复。

一、重症脓毒血症或脓毒血症休克的早期液体管理国外学者为降低脓毒血症的病死率,提出了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概念,早期液体复苏是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1]。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证实,在EGDT指导下应用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改善患者预后,达到降低病死率的目的[2]-[3]。

但对于EGDT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着较多争议,临床研究将脓毒血症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标准治疗组和EGDT组,其中标准治疗组所接受的治疗为:无需中心静脉置管,较低补液标准及无需强心药等,将主要终点定为60天住院的病死率,结果发现,在各个时间段的病死率,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此认为,EGDT并不能改善患者结局[5]。

国外临床医疗中心采用了大量样本,对脓毒血症复苏进行评估发现,以EGDT为指导,应用液体复苏并不能降低早期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在90d内的病死率[6]。

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及护理

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及护理

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及护理
腹腔引流管的应用及护理
腹腔引流是一种外引流术,通过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物将液体等从腹腔内引流到体外。

腹腔引流的目的是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在腹腔内或手术野内积聚,防止组织损伤和继发感染,排除腹腔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并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保证伤口良好愈合。

腹腔引流的适应证包括:腹部手术止血不彻底,有可能继续渗血、渗液;腹腔或腹腔脏器积脓、积液切开后,放置引流,使伤口腔隙逐渐缩小而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腹部伤口清创处理后,仍有残余感染;肝、胆、胰手术后,有胆汁或胰液从缝合处渗出和积聚;消化道吻合或修补后,有消化液渗漏者。

腹腔引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慢性窦道形成、损伤、引流管滑脱、阻塞和拔管困难,以及引流管压迫肠管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对于腹部引流,护理要点包括: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防止病人在变换体位时压迫、扭曲或因牵拉引流管而脱出;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气味及有无残渣等,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并注意引流液的量及形状的变化;
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皮肤损伤等情况;对于引起病人引流口处疼痛的情况,要注意观察病人腹部体征的变化,剧烈腹痛突然减轻时应高度怀疑脓腔或脏器破裂。

在普外手术中腹腔引流管的应用探究

在普外手术中腹腔引流管的应用探究

在普外手术中腹腔引流管的应用探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普外手术中采用引流管成为医疗中比较常用的手段。

正确的应用腹腔引流管,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愈率,还降低了患者在进行普外手术后出血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度推进了医疗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腹腔引流的指征,分类,腹腔引流管的选择,腹腔引流管的放置以及术后护理几个方面对普外手术中腹腔引流管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标签:腹腔引流普外手术普外手术中由于经常出现胆汁,出血,脓性分泌物等积液,积液在患者体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因为积液的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医患矛盾也由此产生。

这样不仅影响病情,可能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还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影响医院声誉,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外科引流的目的是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且这样做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一腹腔引流的指征根据治疗目的分类,腹腔引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治疗性引流,另一类是预防性引流。

腹腔及脏器内的脓肿,可用穿刺置管或手术切开引流。

腹腔内有积液,积血,坏死物等都是治疗性引流的明显指征。

预防性引流的主要目的是实施监测,以观察腹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及胃,肠,胆道等是否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这种预防性预测主要是通过观察对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早期预测,提前做好准备,以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

但是因为其对早期并发症的预测并不容易,且预测性引流有时会增加并发症的患病风险,所以对预测性引流这一方法在医学界还有一定争议。

在普外手术中,应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手术中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的个人身体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腹腔引流管的应用。

由上可知,术中若有情况可以使医生考虑是否要使用引流管,对于患者有一定疑问,便已经出现使用腹腔引流管的指征。

二腹腔引流的分类腹腔引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性引流,另一个是主动性引流。

被动性引流是利用压力差,将腹腔内的液体通过引流管排出体外,主要是应用流体的压力差和重力的作用。

腹腔引流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腹腔引流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腹腔引流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和目标腹腔引流管是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腹腔内渗漏液体的一种医疗器械。

在腹腔手术或其他相关操作后,可能会产生腹腔内渗漏的液体,为了避免腹腔内液体积聚导致感染等并发症,需要进行引流处理。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腹腔引流管产品,但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因此,本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更加高效和可靠的腹腔引流管,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市场分析腹腔手术是常见的外科手术类型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进行腹腔手术的患者数量超过1000万。

与此同时,腹腔引流管作为手术后的常用器械,在腹腔手术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因此,腹腔引流管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现有的腹腔引流管存在引流能力不足的情况,无法迅速有效地将腹腔内渗漏的液体排出。

其次,部分腹腔引流管材质不合理,易造成刺激和疼痛感,影响患者的恢复和舒适度。

最后,一些腹腔引流管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较为繁琐,医护人员操作难度较大。

因此,市场对于一种更加高效、舒适、方便的腹腔引流管的需求迫切。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该项目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引流管设计和材料选择。

通过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优质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腹腔引流管的引流能力,并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疼痛感。

2.经济可行性: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期销售价格,本项目具备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通过合理的市场营销和销售策略,可以在短期内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实现盈利。

3.市场可行性:本项目针对全球范围内的腹腔手术市场,而且市场需求较大。

与现有产品相比,本项目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快速占领市场份额。

4.管理可行性:本项目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团队,包括研发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

团队成员需具备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能有效协同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项目实施方案1.研发阶段:成立研发团队,进行引流管设计和材料选择的相关研究。

通过实验室测试和模拟验证,验证设计和材料的可行性,并不断优化。

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60例

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60例

内径

引流 管 剪侧 孔 个
,
从 右侧 腹

体 内 的二 氧化 碳
提 高 了 手术 的安 全性 和可 靠性
,
壁穿 孔引 出
若患 者未 出现异 常 情 况

术后
拔 出引流 管
月 干 胆 手术
在 进行 肝 胆 手术 的过 程 中 右 肝 上 部 与 下 部各 放置 根 多 侧孔腹 腔 引
,
医 护人 员 应 注意 固 定 引流 管
,
当引流 管 内
先放 置黎 式腹 腔 灌 洗引流 管 的 顶 端距 离 疹 口 压 进 行负压 吸 引 计数 资 料

,
位置 在腹 腔或 疹 口 旁
, ,
,
引流 管
出现血 色 时 常现象
,
说 明 患 者发 生 胆 道 出血

而引 流液 呈 黄 绿色属 于 正
左右

引流 管 为 三 腔 管
,
为 外绑 小管 的 多孔 内管接 负
,
计 学意 义

表 年 月至
,
腹 腔 引流 管在 普外 科 手 术 中的 应用 对 比
组别 例数 数
年 月 普 外 科 接诊 的 手术患 者 套 路 了 腹 腔 引 流 管 临床 应 用
胆 囊切 除 肝胆 手 术
月 厉 疹
并 发 症 发生 率
一 次治 愈 率
后痊 愈 率
对其 临 床 资 料进 行 性 分 析 现 将结 果报 告如 下

引流 管在 腹 腔 内的 引流 管侧 壁处 剪
左右

个侧 孔
,
距 离末 端 腹 腔 内的
预 防 出现反 流

腹腔引流管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腹腔引流管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腹腔引流管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简述近年来比较先进的腹腔引流管的固定方法,总结它们的优劣势,并预测腹腔引流管固定方法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腹腔引流管;固定;外科护理腹腔引流管是腹部外科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1],目的是引流出腹腔内存积的渗液、渗血,以便医护人员观察病情,及早发现有无腹腔出血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外科吸收热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种类的增多和手术难度的增加,留置各种管道在外科手术中日益增多,留置腹腔引流管是外科常见的治疗方法,腹腔引流管对患者的康复和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引流管的增多,给术后患者活动带来不便,临床上不时有引流管滑脱的不良事件发生,引流管的使用在解决很多医疗难题的同时也增加了医疗风险,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

因此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引流管的固定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的腹腔引流管固定的四种方法的优劣势,提供给临床工作者参考,以根据各自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现分析总结如下。

主体1.1施乐扣固定法施乐扣是一种用于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固定的不需要缝合的固定器,是近年来国内使用的一种新型固定装置,它的使用遵循了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推荐的无缝合固定的建议[2],临床上它不仅用于PICC导管的固定,也用于固定鼻、胃管、腹腔引流管的固定。

方法是置管后,于穿刺点用安尔碘消毒待干后,将施乐扣包装内皮肤黏膜保护剂涂抹在穿刺点周围约10cm×10cm,待完全干燥后,将稳定引流管按施乐扣箭头方向指向穿刺点部位以增强其黏合性,导管的缝合孔放置在施乐扣翼型部分的两个凸起小点上,并扣紧两边的锁扣,剩余管体呈弧形贴于皮肤上,以便患者体位改变时起缓冲作用以免导管牵拉或扭曲折叠,撕下贴膜平整放置,外贴膜加强固定,以防患者的衣服和引流管摩擦导致导管脱落。

腹腔引流管在普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腹腔引流管在普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腹腔引流管在普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在2006年3月一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40名患者,其中腹部锐器伤者10名,脾破裂者12名,胆囊切除术者10名,肝切除术者18名,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病情具有可比性,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显著优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应用引流管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腹腔引流管普外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177-01近年来,腹腔引流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普外科腹部手术中,应用尤为广泛,腹部手术经常会引起腹腔积液,如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渗漏,结肠术后肠液外流及术后出血,脓性分泌物增加等,引起患者疼痛,造成其他严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腹腔引流管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类问题给临床医生带来的烦恼。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在本院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40名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3月一2011年3月在本院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40名患者,男性患者21名,女性患者19名,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58.9 ± 6.8)岁;其中腹部锐器伤者10名,脾破裂者12名,胆囊切除术者10名,肝切除术者18名,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患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依照病情实施手术,术中观察组患者放置适当数量的引流管,对照组患者不放置引流管。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在手术种类、术中麻醉方式、术后护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普外科腹腔引流中采用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探讨

普外科腹腔引流中采用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探讨

普外科腹腔引流中采用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探讨目的研究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腹腔引流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普外科收治的腹腔引流患者40例的病历资料。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腹腔引流中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腹腔引流管;普外科;腹腔引流;临床疗效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学者指出,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手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临床必须探求更有效方法降低普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近年来,腹腔引流管逐渐应用于手术治疗中,它能够及时清除腹腔内的积液,可达到降低术后感染几率的目的。

本文对医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普外科收治的腹腔引流的患者病历资料行綜合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普外科收治的腹腔引流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观察组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42.62±2.76)岁。

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为21~69岁,平均年龄为(43.26±2.94)岁。

1.2方法本组患者入院后均普外科手术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腹腔引流管,即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合理设置引流管。

本组20例患者中,单引流管引流6例,≥2根引流管引流14例。

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等,合理控制引流管留置时间。

1.3临床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②了解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好转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腹腔引流管固定在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研究进展

腹腔引流管固定在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研究进展

腹腔引流管固定在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腹腔引流管在普外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引流管的观察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引流管的非计划性拔管较为常见,而且不同的固定方法对非计划拔管率及患者的疼痛感、舒适度都有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引流管的妥善固定也引起了普外科护理工作者的重点关注,以下是对腹腔引流管的不同固定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普外科腹腔引流管固定方法普外科腹部手术留置腹腔引流管的目的在于引流出腹腔中的积血、积液,避免腹腔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但临床工作中引流管的非计划性拔管较为常见,所以腹腔引流管固定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若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吻合口瘘、胆瘘等并发症,腹腔引流液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护理中对引流液准确的观察与记录也是对病情可以起到指导治疗的作用[1],而且一旦发生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数,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妥善固定引流管对于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恢复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引流管固定方法才能有效避免引流管脱出和脱落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手术疗效[2],近年来医护人员对引流管固定进行了较多的临床研究 ,现将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 腹腔引流管的胶布固定法1.1.3M弹力胶布高举平台固定法将3M胶布剪成约8cm×4cm大小,在距离引流管穿刺3-5cm处,将胶布放于引流管的下方,再用胶布横向缠绕引流管一周,使引流管距离皮肤约0.5cm,管道的两侧胶布顺着皮肤抚平整齐固定。

3M弹力胶布高举平台法固定腹腔引流管中3M胶布与皮肤的接触面较大,粘连性好,不易脱落,不仅减少了非计划性拔管率,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改变体位时的疼痛感,而且在刘宏飞的研究[3]中,高举平台法在对于术后48小时内离床活动率是大于传统的固定方法的,这不仅能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于患者术后恢复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1.1.“工”字型3 M胶布固定法将约8cm×3cm的3M胶布对折,根据管道的粗细在对折闭口端的两边剪成约横为3cm,竖为1cm的“T”型,展开后将工字型胶布的中心在引流管穿刺处10cm上对管道进行塑型,两边则固定于皮肤,由于胶布与皮肤接触的面积少,胶布的粘性减少了对皮肤的刺激,这样更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经皮穿刺腹腔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经皮穿刺腹腔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经皮穿刺腹腔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腹腔感染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CD,根据感染情况留置1条胶管或双套管引流,并行生理盐水冲洗、负压吸引,术后定期进行检查,对症状加重者改行外科开放清创引流手术。

结果 24例患者均1次穿刺置管引流成功,全部合并细菌感染,12例为复杂感染,其中6例合并真菌感染,16例通过单纯PCD治愈;其余8例接受外科清创引流手术治疗,术后5例痊愈,2例死于脓毒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1例死于感染所致的腹腔出血,穿刺置管后发生出血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

单纯PCD治愈率为66.7%(16/24),病死率为8.8%(3/24)。

结论应用PCD技术治疗腹腔感染操作相对安全、创伤小、疗效可靠、术后康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字】皮穿刺腹腔置管引流;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常见危重急症之一,病死率高达20%-50%。

以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手术清除腹腔感染的坏死组织并放置多条引流管引流,但此时患者病情多较为危重,又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加之开腹手术对创伤大,因此手术后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达34%-95%和11%-39%;本研究自2010年1月-2016年10月2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患者采取经皮穿刺腹腔置管引流的治疗方法,通过持续生理盐水冲洗、负压吸引,达到了充分引流感染的腹腔坏死感染组织的目的,从而在并发腹腔感染中取得满意疗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患者共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1-74岁,平均(51.2士13.7)岁。

入院时Ranson评分3-10分,平均(5.32士1.63)分,A-PACHEⅡ评分8-18(11.25士3.63)分;全部患者均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表现;并发腹腔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腹胀、持续性腰背部疼痛。

固定腹腔引流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固定腹腔引流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固定腹腔引流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01-19T14:23:17.42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5期作者:陈洁[导读] 对固定腹腔引流管在临床护理当中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

陈洁(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目的对固定腹腔引流管在临床护理当中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腹腔外科手术的病患100例,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50名病患,给予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术后临床护理干预方式,给予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固定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方式。

在对所有病患的术后护理期间进行观察比较,对比两组病患的引流管脱落情况及脱落原因。

结果对照组病患中有8例发生术后引流管脱落,占比16%,观察组的病患中有2例发生了引流管脱落,占比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固定腹腔引流管可以有效降低引流管脱落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固定腹腔引流管;临床护理;应用效果通常在腹腔外科手术后,会采用腹腔引流管,来帮助病患引流出病患腹腔内的积存的血水、渗油等液体,而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引流液来判断病患的相关情况,进而及时发现异常,尽量避免病患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腹腔引流管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导致脱落,进而影响了病患手术后的康复情况。

只有科学合理的采用引流管固定方法,才能真正避免引流管脱落,避免引流液反流,减少因引流管护理不当给病患造成的伤害,为了尽量避免腹腔引流管的脱落,笔者就固定腹腔引流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从我院中接受腹腔外科手术的病患中选取适量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腹腔外科手术的病患100例,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病患。

对照组中,女性病患29位,男性病患21患;病患中年龄为23—6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4±3.8)岁;病患的手术类型分布如下:8例肠梗阻,5例腹腔脓肿,5例阑尾炎,2例肝脏挫裂伤,3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胆囊切除,5例结直肠癌,6例消化道穿孔,4例外伤性肺挫裂伤,3例肺脓肿,3例肺癌。

腹腔引流术中采用腹腔引流管的临床观察

腹腔引流术中采用腹腔引流管的临床观察

腹腔引流术中采用腹腔引流管的临床观察目的分析腹腔引流术中采用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98例腹腔引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引流管进行引流,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临床疗效。

结果在本组98例患者中,有96例患者顺利拔管并取得良好的引流效果,另外2例患者在引流过程中发生切口感染,其中包括1例切口感染和1例延长拔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04%。

结论腹腔引流术中采用腹腔引流管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标签:腹腔引流术;腹腔引流管;临床效果;感染由于临床治疗的需要,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要采取引流管引流,常见的比如胃管、导尿管等等,这些需要在手术之前放置。

在手术之后,为了防止各种切口部位的血性分泌物和脓性分泌物,避免发生切口感染,往往会放置引流管。

尤其是在腹腔镜手术之中,采用腹腔引流管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

为了进一步分析腹腔引流术中采用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98例腹腔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98例腹腔引流患者,本组患者男63例,女35例,年龄19~69岁,平均(45.56±11.11)岁,患者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有6例患者因为刀伤或枪伤引起腹部受伤,有7例患者为外伤肝破裂,26例坏疽阑尾炎穿孔,有14例患者为外伤脾破裂,23例腹膜炎合并胃肠穿孔,22例肠梗阻。

1.2方法本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手术治疗,并采用腹腔引流管。

其中有30例患者置二根以上的引流管,15例患者置双引流管,53例患者行置单根引流管。

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4~36h,留置过程中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形状和数量以及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和身体状况调整留置时间。

其中置管时间最长的患者为外伤性胰瘘。

固定腹腔引流管在肝胆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固定腹腔引流管在肝胆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固定腹腔引流管在肝胆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浅析固定腹腔引流管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择我院收治的肝胆外科疾病患者,选样本量74例,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两组,各为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对照组护理为基础,联合腹腔引流管固定护理,分析组间护理结局。

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2.70%低于21.62%,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肝胆外科护理过程中实施腹腔引流管固定护理效果理想,值得研究。

【关键词】固定腹腔引流管;肝胆外科护理;应用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肝胆疾病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对于肝胆疾病的治疗多采用手术干预,腹腔镜手术凭借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用于肝胆疾病治疗中[1]。

而肝胆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有一部分需留置引流管,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确保腹腔引流管固定良好,减少感染率,促进康复。

本文重在分析在肝胆外科护理中,固定腹腔引流管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择我院收治肝胆外科疾病患者,n=74例,资料收集时间:2020年1月-2021年6月,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两组,各37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0~70岁,平均(50.00±1.35)岁;观察组:男21例、女176例,年龄30~70岁,平均(50.00±1.52)岁;组间患者资料均衡(P>0.05),可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分为术前、术中以及术中护理。

内容见下:(1)患者入院后对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告知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式等,同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掌握其心理变化特点,针对负性情绪产生因素给予针对性言语疏导,并告知患者手术必要性以及术前后应注意事项,为其介绍本院成功治愈病例,促使其主动参与疾病治疗以及护理。

针对患者个体化差异,对其合并症进行有效治疗,减少因合并症对术后效果造成影响。

引流液sTREM-1早期预测腹部多发伤继发脓毒症的临床价值

引流液sTREM-1早期预测腹部多发伤继发脓毒症的临床价值

引流液sTREM-1早期预测腹部多发伤继发脓毒症的临床价值杨琳【摘要】目的探讨引流液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预测腹部多发伤继发脓毒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75例腹部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继发脓毒症分组,其中114例继发脓毒症作为脓毒症组,61例未继发脓毒症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均检测引流液和血清sTREM-1、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1)脓毒症组引流液和血清sTRE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RP和PCT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引流液sTREM-1诊断预测继发脓毒症的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Cut-off)、ROC曲线下面积(A UC)、曲线下面积95% CI分别为78.24%、83.57%、77.91μg/L、0.85(最接近1.0)、0.795~0.91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引流液sTREM-1诊断腹部多发伤继发脓毒症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血清sTREM-1、血清CRP、血清PC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引流液sTREM-1预测继发腹源性脓毒症效果最为显著.结论引流液和血清sTREM-1均可用于腹部多发伤继发脓毒症的早期预测,但是引流液sTREM-1的临床预测价值更高.%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rainage fluid soluble medullary cell trigger receptor-1(sTREM-1) in early prediction of secondary sepsis of multiple abdominal injuries.Methods A total of 175 patients with multiple abdominal injuri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a sepsis group (n=114) and a control group (n=61) according to whether secondary sepsis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The drainage fluid and serum sTREM-1,c-reactive protein (CRP),procalcitonin (PCT) and other indexes ofall patients were detected within 24 hours upon the admission.The detec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1)The levels of drainage fluid and serum sTREM-1 in the sepsi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 serum CRP and PCT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2)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cut-off,area under curve (A UC) of ROC and A UC 95%CI of secondary sepsis were diagnosed and predicted by means of drainage fluid sTREM-1 and were 78.24%,83.57%,77.91 ug/L,0.85 (closest to 1.0) and 0.795-0.917,respectively.The analysis of ROC curve showed that the AUC of the ROC of secondary sepsis of multiple abdominal injuries diagnosed by means of drainage fluid sTREM-1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serum sTREM-1,CRP and PCT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Th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drainage fluid sTREM-1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in the prediction of secondary abdominal sepsis.Conclusion Both drainage fluid and serum sTREM-1 can be used for the early prediction of secondary sepsis of multiple abdominal injuries,but the clinical predictive value of drainage fluid sTREM-1 is higher.【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7(027)011【总页数】4页(P1189-1192)【关键词】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腹部;多发伤;脓毒症;早期预测【作者】杨琳【作者单位】443000湖北宜昌,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随着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事故的增多,腹部多发伤成为目前临床常见的创伤之一。

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穿刺置管引流在腹腔脓肿中的临床应用

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穿刺置管引流在腹腔脓肿中的临床应用

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穿刺置管引流在腹腔脓肿中的临床应用卢婷婷;李智贤;徐邦浩【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利用腹腔穿刺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治疗腹腔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腹腔感染并发腹腔脓肿患者20例,分析彩色超声引导下利用腹腔穿刺器行腹腔或后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2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过程顺利,未出现如肠瘘、腹腔内出血、穿刺部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配合常规内科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痊愈出院;5例因体质差、全身中毒症状较严重而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穿刺置管后症状缓解,各项指标好转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痊愈出院;2例穿刺置管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为改善冲洗引流中转开腹,最终获得痊愈;3例死亡.结论:PCD操作简单、创伤小,在腹腔脓肿患者治疗过程腹腔引流环节中效果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lor 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puncture catheter drainage (PCD) application in treating intra-abdominal abscess.Methods: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6,20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absces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All patients received PCD guided-by color ultrasound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analyzed.Results:20 cases got successful treatment and did not appear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intestinal fistula,intra-abdominal hemorrhage,puncture site infection etc.10 cases were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 after addition of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5 cases with poor health and systemic symptoms were relieved after PCD,and receivedfurther surgery when the indicators were improved,and discharged after d remission was found in 2 cases,and they finally recovered after laparotomy.3 cases died.Conclusion:Color ultrasound-guided PCD wa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abdominal abscess,with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and less trauma.【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3页(P585-587)【关键词】彩色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器;腹腔脓肿【作者】卢婷婷;李智贤;徐邦浩【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近年来,日益增加的交通事故、刀伤、重症胰腺炎以及各种复杂的手术方式使腹腔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

腹腔引流导管工作原理

腹腔引流导管工作原理

腹腔引流导管工作原理腹腔引流导管是一种在腹腔内放置的导管,用于排除腹腔内的血液、淋巴液和脓液等。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引流管的引流孔将腹腔内的液体引流到外面的收集袋或吸引器中,从而达到排除体内积聚的液体的目的。

腹腔引流导管通常由柔软的材料制成,如硅胶或聚氨酯等,以便适应腹腔内的弯曲和扩张。

导管具有一定的长度,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

在手术中,导管经过切口插入腹腔内,然后通过皮肤层和腹膜层,进入腹腔。

导管的一端连接着引流管,另一端则连接着收集袋或吸引器。

腹腔引流导管的引流孔位于导管的侧面,通常有多个孔洞,以增加引流的效果。

当导管插入腹腔后,引流孔会接触到腹腔内的液体,液体通过引流孔进入导管内部,然后沿着导管被引流到外面的收集袋或吸引器中。

引流过程中,导管的位置需要经常检查和调整,以确保引流孔与腹腔内的液体保持良好的接触。

腹腔引流导管的引流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引流管的选择和使用,导管的尺寸、长度和材料都会影响引流的效果。

其次是引流孔的位置和数量,引流孔的位置应选择在腹腔内积聚液体的区域,数量应根据腹腔内液体的量来确定。

此外,引流的持续时间和引流的负压力也会影响引流效果。

腹腔引流导管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排除腹腔内积聚的血液、淋巴液和脓液等。

它常用于腹部手术后的引流,以预防或治疗腹腔感染和腹腔积液等并发症。

通过及时有效地引流,可以减少腹腔内液体的积聚,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

腹腔引流导管是一种通过引流孔将腹腔内液体引流到外部收集袋或吸引器中的装置。

它的工作原理是简单而有效的,通过正确选择和使用导管,合理设置引流孔的位置和数量,以及控制引流的持续时间和负压力,可以达到良好的引流效果。

腹腔引流导管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防和治疗腹腔感染和腹腔积液等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熟悉腹腔引流导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引流效果的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堡塞坠处整盘查!!!!生!旦筮!!鲞筮!翅£丛!』垦婴!!蜡:!!P!!里!笪!Q!!:!巫:!!,№:!腹腔持续引流置管模型在脓毒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缪鹏郁正亚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它通常导致全身一系列炎症反应,可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脓毒症后期主要表现为全身器官衰竭(尤其在严重脓毒症期),并最终导致难以逆转的循环衰竭(感染性休克)¨j。

近年来,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治疗费用也不断攀升,但死亡率仍然高居不下心】。

为了更好地研究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现已设计出多种与脓毒症发病类似的动物模型,尽可能模仿临床患者体内所出现的病理变化,如腹腔内毒素(LPS)注射及盲肠结扎穿孔(CLP),但均无法复制腹腔内持续感染状态如肠瘘及持续性细菌感染等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旧o。

腹腔持续引流置管(CASP)模型是一种新型脓毒症动物模型,1998年由Zantl等Ho创立,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持续性腹腔感染导致的脓毒症性腹膜炎,同时具备严重的炎症反应和高浓度菌血症,可以较好模拟临床肠瘘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CASP模型的建立CASP模型的步骤现多参考Zantl等”1的报道,其方法是通过将一固定管径的支架植入鼠的升结肠壁,使肠腔与腹腔相通,肠内容物通过支架持续进入腹腔内,引起化学性和细菌性刺激,导致脓毒症性腹膜炎,其后动物发展为多器官衰竭,最终死亡。

这种病理变化过程与临床上患者肠瘘或肠穿孔的病理变化过程相仿,胃肠道内容物持续渗液至腹腔内而肠壁无明显的缺血坏死灶,细菌血症较为明显,符合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理生理变化。

CASP模型的死亡率随支架管径的增大而增高,其早期死亡DOI:10.3760/cma.i.issn.1001-9030.2012.09.09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41021)作者单位:100730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普通外科通信作者:郁正亚,Email:zhengyayu@ya—boo.eom率高,这有别于CLP动物模型,后者偏向模拟局限性腹腔脓肿的病理生理变化,早期菌血症不明显,后期死亡率高,死亡时间分布在28d内"J。

此外,Barrera等拍1报道可以通过盲肠置管的改良方法制作脓毒症动物模型,并降低因置入肠腔内支架导致肠梗阻的风险,但尚无其他文献证实。

根据文献报道可将CASP模型建立成功的标准归纳于以下几点:动物模型具有早期高死亡率并伴有脓毒血症反应如寒战、体温降低、眼角分泌物增多、活动性降低等特点,且死亡时限往往在3d之内;24h内多脏器器官细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可发现肺、肝、肾、置管区肠壁组织炎症反应严重,可伴有坏死组织;动物模型血浆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大幅度上升;动物模型手术后24h内支架无移位一o。

二、细菌感染CASP模型特点之一就是其细菌感染严重,菌血症出现时间较早,可以重现多菌群细菌感染的脓毒症性腹膜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手术后6h在腹腔灌洗液、肝脏、脾脏中即可培养出明显细菌菌落,12h后在血及大部分器官如肺脏、肝脏、腹腔灌洗液中细菌浓度即达到最高值,而在脾脏及肾脏中12h后细菌浓度仍持续增高。

细菌培养的类型为鼠内源性肠道杆菌,如鼠大肠杆菌、鼠变形杆菌等‘4。

・8I。

腹腔细菌感染严重程度与动物模型预后密切相关,现今许多对于脓毒症动物模型治疗机制的研究都将动物体内细菌清除作为重要的参照之一【9‘1…,因此,如何降低脓毒症动物模型体内的细菌载量并提高动物的存活率是当今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全身促炎/抗炎反应及细胞因子变化脓毒症分期包括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4期。

脓毒症炎症状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免疫反应现象:SIRS特点是是产生过多促炎性介质因子,机体处于免疫过度激活期,大量炎性因子和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引起全身感染中毒症状・1869・・综述・和多脏器损伤。

如果此时炎症及感染状况没有被机体及时清除,随后发生的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症(CARS)使机体逐渐转入免疫系统的广泛抑制期,主要表现为: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受到抑制,淋巴细胞凋亡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一10增加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表达等011-12]。

而不同时期机体内细胞因子的变化可以作为衡量脓毒症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㈣。

CASP模型中,SIRS及CARS阶段均在形成感染性腹膜炎后迅速发展,其特点为可能在不同部位同时发生。

手术置管3h后即可检出血浆促炎因子包括TNF、IL一1B、IL-6、IL-12、IL.18及血浆抗炎因子IL一10、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一1伴随性升高,TNF、IL一10于12h达高峰。

在小鼠肺脏中可发现大量TNF但少有IL一10表达,肝脏中IL一10表达较高而TNF表达低水平。

其中IL-6、IL一10被认为是判断临床患者预后较为准确的指标¨4。

1“,IL-6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在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如C一反应蛋白与脂多糖结合蛋白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IL-6的增高往往早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增高幅度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脓毒性休克和不良预后相关。

IL-6水平持续增高可导致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和死亡率明显增加。

IL—10为抑炎因子,可以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产生过量细胞因子如TNF,并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

MCP一1/CCL2及其受体CCR2是趋化因子家族重要成员,其主要功能是趋化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通过化学趋向性梯度趋化、激活炎性细胞进入炎症区ll。

”j。

IL.12p40缺乏的CASP模型较对照组具有更高的死亡率。

干扰素一1(IFN.^y)在CASP模型外周血中表达较低,但IFN.¨R。

一小鼠造模死亡率明显升高,推测其虽然含量较低,但生物活性高,在脓毒症腹膜炎中具有保护作用。

而TNFRp55“一小鼠造模后死亡率并没有明显变化,提示TNF在小鼠弥漫性腹膜炎模型中可能没有起到关键作用或由其介导的其他相关保护件及榻伤件细晌万方数据・1870・因子没有激活”1…。

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随CASP模型中采用支架管径的增大而增高,在腹腔灌洗液中检出细胞因子的浓度要大于血浆的测定值H1。

与CLP模型比较,CASP模型血浆中TNF、IL--6、IL一10、MCP.1等水平均显著升高,而CLP模型内炎性细胞因子的上升程度远远小于CASP模型pJ。

四、免疫机制通路Emmanuilidis等¨6。

证实CASP模型中肝脏Kupffer细胞是产生抗炎因子IL.10的主要来源,而缺乏IL—10产生能力的小鼠对急慢性感染更易感,提出肝脏Kupffer细胞及IL一10在调控感染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减轻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并通过减少Fas/FasL通路作用而降低肝组织细胞凋亡¨…。

趋化因子在CASP模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由CCL2分泌的MCP一1、CCL3、CCL4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而CCIA受体敲除的小鼠生存率有显著提高,预示趋化因子在CASP模型中可能起到有害的作用E9,20l。

Toll样受体(TLR)的信号配体髓样分化因子MyD88被认为是调控脓毒症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通过传导下游信号通路激活NF—KB及其他促炎因子片段。

敲除MyD88基因片段的CASP模型细菌防御机制并没有明显削弱,而脾脏中炎症基因片段表达下降,具有降低炎性因子产生,提高存活率的作用[21J。

此外,脓毒症感染早期各补体系统被激活并大量耗竭,通过早期补充外源性C3也可以增加CASP模型细菌清除能力及存活率‘2引。

淋巴细胞在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嵋…。

CASP模型早期细菌感染严重,其感染免疫机制与其他脓毒症动物模型或有不同。

Busse等一’发现CASP模型中CD4+T淋巴细胞,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等,早期即大量激活,并抑制腹腔内天然免疫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预注射CD4抗体的CASP小鼠模型死亡率下降,全身细菌感染及炎性细胞因子均较对照组CASP小鼠降低,而腹腔内白细胞总数增加,推测CD4+T淋巴细胞可能通过阻止白细胞迁移至腹腔执行细菌清除作用,但CLP模型中却无上述免疫表现【24o。

在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性脓毒症中,CD4+T淋巴细胞如何损害天然免疫屏障及阻止白细胞迁移至腹腔仍生堡篡堕处型苤查!Q!!生!旦笠垫鲞笠!塑些!!』垦!P!!垡:!!P!!磐!堕!!!!:y!!:!!:塑!:2需进一步研究。

五、小结CASP模型因其模拟弥漫性腹膜炎的特性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它具有早期死亡率高,全身炎症反应重等诸多特点,区别于经典的CLP脓毒症模型。

其机体损伤机制主要包括细菌感染、SIRS/CARS及免疫损失等方面,可以很好地重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并模拟外科临床实际情况,尤其是肠瘘患者的体内病理生理变化,模拟出较严重的脓毒症炎症反应及菌血症。

因此,此模型非常适用于基于这种病理过程所致的脓毒症及其治疗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I1Vincent儿.AbrahamE.Thelast100yearsofsepsis.AmJRespirCritCareMed,2006,173:256-263.[2jAngusDC,Linde—ZwirblewT,LidickerJ,eta1.EpidemiologyofseveresepsisintheUnitedStates:Analysisofincidence.out—come,andassociatedcostsofcare.CritCareMed.200l,29:1303-1310.[3]汤耀卿,李磊.脓毒症动物模型制作方略及应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1433—1434.i4『ZantlN,UebeA,NeumannB,eta1.Es—sentialroleofgammainterfemninsurvivalofcolonascendensstentperitonitis,ano—velmurinemodelofahdominalsepsis.In.fecthnnmn.1998.66:2300-2309.[5]MaierS,TraegerT,EntleutnerM,eta1.Cecalligationandpunctureversuscolonascendensstentperitonitis:twodistinctanimalmodelsforpolymierobialsepsis.Shock,2004,2l:505.511.16BarreraG.LandoniV,Mattire.GrecoD,etaI.ModeIofpolymicrobialperitonitisthatinducestheproinflammatoryandimmuno—suppressivephasesofsepsis.InfectIm—mun.2011.79:1280一1288.[7]缪鹏,杜中涛,曾辉等.一种小鼠弥漫性腹膜炎致脓毒症模型的建立.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1,28:1002.[8]LustigMK,BacVH,PavlovicD,eta1.Co—lonaseendensstentperitonitis—amodelofsepsisadoptedtotherat:physiological,microcirculatoryandlaboratorychanges.Shock,2007,28:59-64.9】BusseM,TraegerT,PotschkeC,eta1.DetrimentalroleforCD4+Tlymphocytesinmurinedifluseperitonitisduetoinhibi—tionoflocalbacterialelimination.Gut.2008.57:188—195.[10jCziupkaK,BusemannA,ParteckeL,eta1.Tunlornecrosisfactor—relatedapopto—sis—inducingligand(TRAIL)improvesthe’innateimmuneresponseandenhancessurvivalinmurinepolymicrobialsepsis.CritCareMed,2010,38:2169-2174[11]OsuchowskiMF,WelchK,SiddiquiJ,eta1.Circulatingcvlokine/inhibitorprofilesreshapetheunderstandingoftheSIRS/CARScontinuuminsepsisandpredictmortality.JImmunol,2006,177:1967.1974.[12jwardNS,CasserlyB,AyalaA.,nleCompen—satoryAnti.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CARS)inCriticallyillpatients.ClinChestMed.2008,29:617_6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