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其他相关诗词作品
《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这些诗词作品都以采莲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描绘了采莲的美丽景象 和人们的愉悦心情。
民间传说和故事背景
荷花仙子的传说
相传荷花是天上仙女所化,她们在人间留下美丽的身影和清新的香气,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好象征。
采莲女的故事
在古代传说中,有一位美丽的采莲女,她与心上人相约在荷塘见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 如期相会。最终,在荷塘边留下了“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动人诗 篇。
诗歌还运用了“江”、“水”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宽广、深 邃的意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同时,“江”和“水” 也象征着游子的漂泊和孤独,进一步凸显了诗歌的主题。
艺术手法及特点
《涉江采芙蓉》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通过描绘江畔美景和采芙蓉的情景,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融 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2023
REPORTING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 采芙蓉》教案
2023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知识点总结与回顾 • 作业布置与要求
2023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REPORTING
《涉江采芙蓉》背景及作者简介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汉代乐府 民歌,属《古诗十九首》之一。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诗词的风格、意 境和表现手法,拓宽视野,提高对古 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关键知识点梳理
01
02
03
04
《涉江采芙蓉》的背景 、作者及时代特点
诗歌中的意象描绘和象 征手法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一、引言在教学实践中,教案被视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份优质的教案不仅仅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份获得优质课一等奖的涉江采芙蓉教案,通过分析该教案的编写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编写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节以《涉江采芙蓉》为教学内容的语文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理解《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1. 文学欣赏:- 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 辅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2. 朗读与表演:- 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观摩示范朗读和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

3. 分析与讨论:- 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诗歌中的意义;- 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4. 创作与赏析:- 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创造个人的想象和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相互欣赏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演讲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重要概念。

2. 问答法:- 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引导。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讲解2. 诗歌背景介绍3. 诗歌意境分析4. 诗歌艺术特色鉴赏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原文、背景和意境。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讨论和赏析。

3.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古典诗词。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原文、背景图片和相关视频。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鉴赏资料和古代文化知识。

3. 纸质教材:提供《涉江采芙蓉》全文及注释。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一、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场所:教室二、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及背景(10分钟)2. 讲解诗歌原文: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20分钟)3. 分析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情感(20分钟)4. 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语言、韵律、意象等(20分钟)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二、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一、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注释2. 相关背景资料3. 诗歌鉴赏指南二、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了解古代诗歌文化。

2.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邀请古代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第六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一、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这是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好,有独立分析能力。

3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五个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

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1、“芳草”的“兰泽”意象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特点,分析本诗的韵律美;(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评价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3)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提高审美情趣;(3)懂得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学会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3)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词的韵律特点;(2)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诗词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体会韵律美;(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2)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交流互动;(3)学生作业和课堂练习的质量。

2. 学习效果:(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3)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涉江采芙蓉》;2. 结合本诗,分析古代诗词的韵律特点;3.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题材不限;4.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对诗歌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涉江采芙蓉》为例,讲解诗词鉴赏的方法;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涉一江等采奖芙高蓉中》语教文案必修二
目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 • 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 总结反思与改进建议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程概述
必修二课程在高中语 文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和作用
必修二课程与前后课 程的关联和衔接
歌意象、探讨情感表达等。
讨论成果展示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促 进交流互动。
讨论过程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 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教师总结点评
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点 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
进建议。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并分享心得
分享一些名家朗诵《涉江采芙蓉》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一些与《涉江采芙蓉》相关的图 片、插画等视觉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参加校内外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诗歌 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朗诵才
华和对诗歌的理解。
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可以写一些与《涉江采芙 蓉》主题相关的作品,参加
3
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
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汉代社会风貌和文人 心态。
学生表现评价及激励措施
01
02
03
学生参与度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 、小组讨论等表现,反映 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和掌握程度。
文学鉴赏能力评价
通过课堂测试和作业,评 估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和 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
激励措施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 扬和奖励,鼓励他们在文 学学习和创作上继续努力 。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涉江采芙蓉》篇1《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句解析诗歌意象分析表达手法讨论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讲解: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总结:强调诗歌的特点和艺术价值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和背景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创作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涉江采芙蓉》诗歌参考书:有关诗歌解读和文学鉴赏的书籍网络资源:相关的诗歌分析和评论文章3.2 教学材料讲义:包括诗歌内容解析、意象分析、表达手法等内容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练习题的质量创作展示:学生模仿诗歌创作的展示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步骤:导入、讲解、讨论、总结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分析意象第二课时:讨论表达手法、总结诗歌特点、进行创作展示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比较学习: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6.2 教学延伸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提高文学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诗歌研究,深入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第七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7.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困难表达手法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歌中的表达手法7.2 解决策略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诗歌实例,讲解和分析意象和表达手法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8.2 教学建议创设互动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促进课堂互动注重诗歌的美感:强调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反思: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9.2 教学改进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总结教学收获:总结学生在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收获教学问题: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0.2 教学展望持续学习: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和探索诗歌艺术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一章)难点解析:诗意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4/1/25
25
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策略
持续学习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和学术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和教育理念。
教学反思
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寻求改进 策略,提升教学水平。
教育科研
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形成独特的教学风 格和特色。
2024/1/25
情境模拟
通过模拟涉江采芙蓉的场 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0
03
教学过程设计
2024/1/25
11
导入环节
引用诗句
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等经 典诗句作为开场白,引发学生对古诗 的兴趣。
背景介绍
教学目标阐述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学习 《涉江采芙蓉》,了解诗歌的内涵和 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 学素养。
教学效果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情感、 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
17
学生表现评价方式
2024/1/25
课堂观察
0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听讲、思考、发言、合作等
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提问与回答
02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作业与测试
27
THANKS
2024/1/25
28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 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 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 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2024/1/25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 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4.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内容简介《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描绘了一位少女江边采莲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背诵、意象的分析、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难点:诗文意境的感悟、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江边美景、少女采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提问:同学们对江边美景有什么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见过的美景。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诗文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及唐代诗歌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互动环节1.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诗中“涉江采芙蓉”这一场景的理解。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意境感悟。

2. 布置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分析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六、课后反思1.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馈。

2. 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具体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六章:教学评价与反思一、教学评价1. 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4. 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3)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进行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涉江采芙蓉》;2. 结合注释,翻译诗歌;3.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评估学生的翻译和赏析文章,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涉江采芙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作者及写作意图。

2.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诗歌的意境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1)出示《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标题,让学生联想与诗歌相关的词语和意象。

(2)播放一段与江、芙蓉有关的自然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诗歌中的美。

(2)介绍诗歌的作者和《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以及诗歌写作的意图。

同时,向学生解释其中隐含的意象和寓意。

(3)解读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如对仗、韵律、修辞等。

3. 感悟诗歌:(1)针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

(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感悟或分享,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

4. 创作诗歌:(1)给学生一段时间,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描述自然景色的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3)挑选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

5. 艺术欣赏:(1)播放一段江、芙蓉相关的影音素材,让学生欣赏美丽自然景色的同时,联想到诗歌的意境和表达。

(2)让学生对比自己创作的诗歌与影音素材中的景色,分析其中的共性和特点,并进行一个小结。

6. 诗歌展示:(1)在班级或学校的文化活动中,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

可以进行诗歌朗读、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展览等形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朗读表达等方面。

2. 作品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内容、形式、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自然景色的画展或摄影展,让学生通过艺术欣赏的方式更深入地感受自然之美。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涉江采芙蓉》,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让学生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背景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历史价值。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3 诗歌主题与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2 课文学习分组让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歌。

逐句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3 深入探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思考如何将诗歌中的美好品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中的表现,以及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深入理解。

4.2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提供《涉江采芙蓉》的原文文本,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提供诗歌的翻译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020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0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0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一、导语设计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出示幻灯片师:请看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生:女子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

涉江采芙蓉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式分析;(2)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鉴赏;(3)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2)强调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2.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鉴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歌的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3. 诗歌朗诵评估: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

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一位江边女子采摘荷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字词的解释、意象的描绘、主旨的理解。

难点:诗歌中的意境感悟、人生哲理的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江边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意象描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荷花”、“明月”等,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 意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思考诗歌背后的哲理。

6. 人生哲理: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人生哲理,如“人生如梦,珍惜当下”等。

7.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与诗歌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涉江采芙蓉》板书内容:意象:江、荷花、明月意境:优美、宁静、哲理人生哲理:人生如梦,珍惜当下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准确背诵《涉江采芙蓉》。

3. 请学生分析其他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下周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感悟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江边风景,让他们亲身体验诗中的美景,进一步理解诗歌。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及作者分析并欣赏《涉江采芙蓉》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解析文学鉴赏技巧的培养创意思维的激发与实践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涉江采芙蓉》的理解与欣赏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创意写作的实践2.2 教学难点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解读创作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创意思维的培养与运用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思考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的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写作平台:提供在线写作平台,便于学生提交和讨论作品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及作者课文朗读与解析: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解析诗歌内容文学鉴赏技巧的培养: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创意思维的激发与实践: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进行实践4.2 时间安排导入:10分钟课文朗读与解析:20分钟文学鉴赏技巧的培养:30分钟创意思维的激发与实践:4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提问写作作品:学生的创意写作作品自我评价: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评价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同行评价: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相互借鉴和提高教学反思: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和计划第六章:课程准备与资源6.1 课程准备课文《涉江采芙蓉》的文本准备相关文学理论资料的搜集创意思维训练的教材或活动方案6.2 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搜集与诗歌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图书馆资料:整理相关的书籍、杂志、论文等资料教学工具:确保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的正常使用第七章:课程实施与细则7.1 课程实施按照教学步骤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提问和分享观点监督学生的写作过程,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7.2 课程细则时间管理: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完成教学内容和活动学生支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第八章:课程拓展与深化8.1 课程拓展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邀请文学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文学鉴赏的深度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诗、小说等,提升创作能力8.2 课程深化分析《涉江采芙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作者的其他作品,比较其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研究文学鉴赏理论,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九章:课程评估与改进9.1 课程评估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创意思维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评价,了解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教师自我评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9.2 课程改进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补充和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成果和经验教训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对他们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措施10.2 课程展望展望未来,对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充满信心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教师自身不断提升,追求更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与内容:本环节明确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一、导语设计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出示幻灯片师:请看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生:女子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

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

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幻)这是一首的诗?生:忧伤相思思念痛苦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生:忧伤。

板书:忧伤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

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翻译得不错。

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

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生:不一样。

“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生: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

“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

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生:芙蓉、芳草。

(板书:芙蓉、芳草)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

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

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有没有影响文意呢?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生沉默师:谁说说?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

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

我们再读读这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

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

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

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生:以乐景衬哀情。

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

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生读。

师点评。

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

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

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生:……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

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

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

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

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生:运用了动作描写。

“还顾”和“望”师:回答非常好。

“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

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生:漫浩浩师:好在哪里?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

“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

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

“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

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

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

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

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生:可是,但是,却。

表转折。

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

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

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

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

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

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

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

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1:死别。

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

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

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

生3:生别离吧。

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死别。

“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

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

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

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