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一)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导学案班级:姓名:买文具学习目标: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学习指导:1.自学(预习,独立思考)①分析学习目标②自学课本P2-P4。
2.互学(小组交流互帮)3.群学(小组讨论探究)探究内容:一、课题导入二、研讨新知1.认知小数。
(1)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2)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
(3)小组讨论探究:小数有什么特点?2.小数的读法。
(1)试读小数16.85。
(2)研究16.85读作:(3)小组讨论总结小数读法。
(4)小组互相读一读。
0.02 0.31 0.50 2.410.33 8.05 20.00 4.1353. 小数的写法。
(1)独立思考如何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2)尝试练习:3元5角= 元2元5角5分= 元8角= 元5分= 元(3)小组讨论总结小数写法。
当堂检测:2元1角= 元 7元5角2分= 元50元5角= 元 2元5角1分= 元51元2分= 元 1角5分= 元货比三家学习目标:1.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学习指导:1.自学(预习,独立思考)①分析学习目标②自学课本P5-P7.2.互学(小组交流互帮)3.群学(小组讨论探究)探究内容:一、课题导入二、研讨新知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1)独立观察图片,说一说有哪些文具,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2)同桌互相说一说“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3)小组讨论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方法:①②③④2.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看图比较比较哪家文具店橡皮便宜?(1)独立列出各店橡皮的价格:奇奇家:丁丁家:豆豆家:(2)小组讨论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 小组总结:在小数大小比较方法。
当堂检测:在〇里填上“>”、“<”或“=”。
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1.6集邮 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1.6集邮内容概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集邮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集邮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邮票的基本概念,了解邮票的种类和用途;2.了解收集邮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学会组织邮票并解决邮票搭配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可以考虑使用班内同学集邮方面的经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知道的有关集邮的内容。
然后,老师引出今天的新课:集邮。
讲解邮票的基本定义和种类1.邮票是一种小片纸张,上面印有一定面额的邮资,使用时将其贴在信封上,用以支付邮递服务费用。
2.邮票按材料分类,主要有纸质邮票、宣纸邮票、棉质邮票等;3.邮票按用途分类,主要有纪念邮票、普通邮票、特种邮票等。
常见邮票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老师引导或自己查阅资料介绍几种常见的邮票:1.欧洲各国邮票:其中印度的比尔吉斯公爵头像最具代表性。
2.中国邮票:其中粉红色的北京市建国门邮票最具代表性。
如何收集邮票讲解学生如何收集邮票,包括购买、交换、赠送等方法,以及如何正确保存邮票。
老师需要强调收集邮票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如不要买假邮票,不要偷盗别人的邮票等。
邮票的搭配和组织1.邮票的搭配:学生可以将邮票按照年代、区域、主题等维度进行搭配,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搭配。
2.邮票的组织: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组织,比如按照国家、地区、历史事件、动漫等组织。
课堂练习1.自己选择两张邮票进行介绍,让同学猜测是哪个国家的。
2.按照老师给出的分类要求,将手中邮票进行搭配。
3.在课件中展示一组邮票,让学生分组进行组织并概括规则。
作业1.搜集你可收集到的邮票,按照指定的方式组织和搭配,形成一个邮票集;2.用笔记本或纸质记录,简要介绍收集的邮票的来源,也可以添加你对它们的感受。
总结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集邮的概念和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集邮的基本知识,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进一步加深了对邮票的了解。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什么是面积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什么是面积长久以来,一颗流浪的心突然间找到了一个能够安歇的去处。
坐在窗前,我在试问我自己: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看这蓝蓝的天,闻一闻这芬芳的花香,听一听那鸟儿的鸣唱?有多久没有回家看看,听听家人的倾诉?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听听那年老的欢笑?有多久没与他们谈心,听听他门的、他们的心声呢?是不是因为一路风风雨雨,而忘了天边的彩虹?是不是因为行色匆匆的脚步,而忽视了沿路的风景?除了一颗疲乏的心,麻木的心,你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吗?不要因为过于繁重,而忽略了感恩的心!也许坎坷,让我看到互相搀扶的身影;也许,我才体会的一句鼓舞的真诚;也许不幸,我才更明白得。
给予我的同时,也赐予了我,我也就有了另一种阅历。
关于热爱生活的人,它从来不吝啬。
要看你有没有一颗的心,来接纳生活的赏赐。
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
试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你会发觉不一样的。
不要因为冬天的冰冷而对春天的。
我们感谢上苍,是因为有了四季的轮回。
了一颗感恩的心,你就没有了埋怨,没有了嫉妒,没有了愤愤不平,你也就有了一颗镇定淡然的心!我常常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感谢上苍的给予,我感谢天,感谢地,感谢生命的存在,感谢阳光的照耀,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
清晨,当轻巧的小鸟把我从睡中唤醒,我推开窗户,放眼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晶莹的露珠,清清新爽的早晨,我感恩上天又给予我一个的一天。
入夜,夜幕中的天空繁星点点,我打开,用笨拙的笔描画着一天的生活感受,月光展露着温柔的,四周覆盖着夜的,我充满了感恩,感谢大地给予的安静。
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这么多的好朋友,我着朋友的,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
走出家门,我走向自然。
放眼花红草绿,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浩博。
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充满着感恩情怀,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学会了,明白得了回报。
用去对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对待世界,对待人一辈子,对待朋友,对待困难。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铺地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铺地面》导学案学习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47——48页学习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1、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具准备:1个面积为1分米2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厘米2的正方形。
学习过程:一、活动导入。
思考并以小组讨论:1分米2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2。
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1分米2=()厘米2二、解读教材:1.估一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损坏了,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个1平方厘米。
2.填一填:通过操作,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块25平方厘米方砖。
3.想一想:小明家有一块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为1分米2的方砖才能修补好?(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看右图,认真观察。
○11米=()分米○2每行有()个○3一共有()行○4需要()块1平方分米的方砖。
○5 1米2=()分米2三、挖掘教材:1、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学习课本48页的内容)。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小组讨论并推算出1公顷=()平方米。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1)1公顷的确很大。
但它并不是最大的。
以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来说,它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
那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1千米2=100公顷(3)小组合作探究:体会1千米2=100公顷,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1千米2=()米2四、达标测验:1、填空:5分米2=()厘米2 600厘米2=()分米27米2=()分米2 800分米2=()米22千米2=()公顷 4公顷=()米22米2=()分米2 3分米2=()厘米2 500厘米2=()分米2 400分米2=()米220000米2=()公顷 20分米2=()厘米22、应用题:(1)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数学书的长约25厘米,宽约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约多少平方厘米?(3)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4)一个电视机外壳的一个面长44厘米,宽是34厘米。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全册导学案(学前预习单)
1 分 桃 子项目内 容1.口算。
18÷2= 24÷4= 360÷6= 490÷7=2.这些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1)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
60÷2=30 8÷2=4 30+4=34 (2)用竖式计算。
① ②③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除数的整数倍)时,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 )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 )位上。
4.用竖式计算。
48÷4= 36÷3= 84÷4= 93÷3= 88÷4=温馨提示 知识准备:乘除法的计算。
参考答案: 1.9 6 60 70 3.十 个4.12 12 21 31 222 分 橘 子项目内 容1.用竖式计算。
33÷3= 28÷2= 42÷2= 63÷3= 39÷3=2.一共有48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能分到多少个? 分析与解答:(1)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可以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30÷3=10 18÷3=6 10+6=16 (2)用竖式计算。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从( )位除起。
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整除,就要用( )与被除数( )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去除以除数。
4.余下的数一定要比除数( )。
5.用竖式计算。
56÷4= 42÷3= 87÷3= 52÷2=温馨提示 知识准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参考答案:1.11 14 21 21 13 3.十 余数 个 4.小5.14 14 29 263 商是几位数项目内 容1.用竖式计算。
63÷3= 75÷5= 54÷3=2.从北京到四平的铁路全长888千米,动车运行时间约为6时。
4.2一吨有多重(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4.2一吨有多重(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 4.2一吨有多重。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教材中的第47页,学习质量单位吨,千克,克,并能够将1吨转化为千克和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单位吨,千克,克的概念,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吨,千克,克之间的转换方法。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1千克和1吨的物品,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重量。
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单位吨千克克转换方法1吨 = 1000千克1千克 = 1000克七、作业设计1. 请写出1吨,1千克,1克分别代表的实际重量。
答案:1吨 = 1000千克,1千克 = 1000克。
2. 请将1吨转化为千克和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吨 = 1000千克 = 1000000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有些学生在进行单位转换时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重点细节1. 实际物品的展示:在教学中,我准备了1千克和1吨的实际物品,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重量。
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实际的观察和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
2. 转换方法的讲解: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质量单位吨,千克,克之间的转换方法。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学生需要掌握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3. 练习题的练习: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2)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4元9角小于5元1角.
(3)5.1元比5元大,4.9元比5元小,所以4.9小于5.1.
师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的就大,如果还相同,那我们要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二位,就这样比下去。
(2)运用刚才所学的比较两个小数的方法进行比较,重点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2、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之间每人选两道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练一练。
1、书本第5页第1题。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选几道让学生说一说。
2、我想大家都比较喜欢去超市和书店吧,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物品的价钱,你能想想看你看到的数字是怎样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像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件商品的价钱,所以给它一个名字“单价”,板书:单价
3、引导学生观察我们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
学生看到的是定价:6.70元
4、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数和我们以前所学的数有什么不一样?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0、1、2、3、……,像这样的数叫整数。
像这种数中有一个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认识小数。
二、讲授新课,学习新知。
1、小数的认识。
6.7 0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读作:六点七零。读的时候指导学生在读小数部分时只读数字就可以了。
2、小数的意义。
请学生思考后说说6.70元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1)买东西时,要会讨价还价……
(2)买时还注意东西的质量……
(3)买一样东西时,要多跑几家店,挑最便宜的一家买……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一导学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一)》导学案设计课题队列表演(一)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利用点子图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是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两点:1.关注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主探究的能力有限,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探究就会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
所以,在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时,同时提出指导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又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几种算法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这几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确算法之间虽然形式不同,但思路是相通的,从而加深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点子图学生准备:点子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回顾已学知识,导入新课。
(5分钟)1.口算,说说算法。
13×4=15×3=24×10=18×20=2.导入: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口算,并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算一算。
18×3=34×2=26×20=50×10=23×4=40×12=二、探究新知。
(20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32页主题图,请学生读题,看图,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1)请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一圈,根据圈的过程计算。
(2)组织学生汇报算法。
3.课件出示用列表法计算14×12的过程。
提问:这个计算过程你能看懂吗?每格中的数据分别是怎样得到的?它跟教材32页点子图的哪种算法是一致的?4.指出列表法是点子图算法的另一种形式,但比点子图算法要简便。
5.练习巩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5×11和23×12。
1.读题、看图,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和图意列出乘法算式:14×12或12×14。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 分一分(一)》导学案教学案_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分一分(一)》导学案教学案_教学设计
项目内容
1.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如果是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呢?
2.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
分析与解答:半个苹果表示把一个苹果()分成()份,半个是其中的()份,可以用来表示。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
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分成几份,其中的()份或()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4.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温馨
提示知识准备:分数一定是平均分。
20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什么是面积》第一课时导学案北师大版
《什么是面积》第一课时本课时学习要点认识面积本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和画画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索意识,提高交流合作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课时学习安排课前学习一、读课本第49页,完成以下思考。
1.我找到的信息是:图中有2本(),2枚(),2片()。
2.问题是:看一看,比一比。
3.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两本书的表面大小();1元硬币比1角硬币的表面();绿色叶子比黄色叶子的表面()。
4.学具准备:带剪刀,课前剪下附页2中图3,剪20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课中问题解决活动一:☆(同桌互助)课本第49页第一个小绿点:看一看,比一比。
两本书能够完全(),它们的表面()。
将它们重叠,可以发现1元硬币的表面比较(),1角硬币的表面比较()。
将它们重叠,可以发现绿色叶子表面比较(),枫叶表面比较()。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
面积有()之分,可以通过观察法、重叠法等进行比较。
活动二☆☆☆(小组合作)课本第49页第二个小绿点: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试一试。
我用的方法是(),结果是()的面积大。
活动三☆☆(独立完成)完成课本第49页第三个小绿点:在方格中画出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课后练习1.完成课本第50页1-3题。
2.(思维拓展题)下面两个立体图形,哪个从正面看得到的图形面积大?(构成立体图形的小正方体都一样大)总结反思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1.观察法:图形面积相差较大,可以直接看出来谁大谁小。
2.剪拼法:将两个图形重叠后,进行剪拼再重叠,最后有剩余的面积大。
3.摆小正方形法:可以用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大。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同一种方法中选择的标准必须统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课题分一分(一) 编写时间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53--53页内容导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进行探讨和研究,初步理2.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3.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导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认识平均分。
导学难点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课前准备各种形状的纸、课件等导学过程温故知新阅读课本第53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吃,每人吃几个?2、如果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吃,每人吃几个?3、现在如果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吃,每人吃几个呢?4、你知道“一半”是什么意思吗?5、你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吗?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点拨导读1、理解“一半”的意义,认识“21”的含义。
课件演示。
活动一: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一半可以用21来表示重点指导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自测)2、活动二:本内容在课本54页,同学们先完成课本再汇报。
课件演示。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
把其中的()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3、活动三:自学课本第54页比一比(1)谁先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谁会读、写分数(教师课件演示:分数各部分名称、读法以及写法。
)(自测)自我检测第一题:1、从老师所给图形中,找出你喜欢的涂上它的二分之一。
(屏幕出示)2、下面的涂色部分都可以用21表示吗?(屏幕出示)第二题:1、看一看、填一填。
(屏幕出示)2、说一说:涂红色部分的分数。
(屏幕出示)巩固练习课本55页练一练拓展练习板书设计分数像21、41、42、43……等等都是分数。
分数各部分名称:43读作:四分之三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课后反思………分子…………分母…………分数线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第2课课题分一分(二) 编写时间授课时间导学内容课本第56--57页内容导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有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6.4 吃西瓜|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6.4 吃西瓜|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总数膨胀”的概念。
2.能够用加法解决问题,求得总数。
3.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计算出每份的数量。
4.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概念,能够将分数转化成百分数。
二、教学重点1.理解“总数膨胀”的概念。
2.能够用加法解决问题,求得总数。
三、教学内容1. 导入老师在课前准备一些西瓜球,并与同学分享。
先吃掉一个西瓜球,然后问同学们如果有30个同学,每个同学都吃了一个西瓜球,那今天我们吃了多少个西瓜球呢?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老师引导同学们用加法算法来计算出总数。
2. 拓展在同学们分享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如下拓展:同学们如果每人可以吃两个西瓜球,那今天我们应该准备多少个西瓜球呢?老师引导同学们,先求得出总数,再进行分配。
同学们如果每人可以吃半个西瓜球,那么需要多少个西瓜球才能满足所有同学呢?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分数运算,计算出每份的数量。
3. 温故知新老师来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如果今天有50个西瓜球,其中40个是水果味的,这些水果味的西瓜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表示成百分数是多少?老师引导同学们将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答案为80%。
四、实践操作同学们可以亲自操作一下:如果今天有60个西瓜球,同时人均吃三分之一的西瓜球,那么今天吃了多少个西瓜球呢?老师引导同学们先计算总数,再进行分配,最后算出答案为60\1/3\30=600。
五、课堂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今天有100个西瓜球,其中10个是西瓜糖果味的,这些糖果味的西瓜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表示成百分数是多少?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结合生活,思考一下“总数膨胀”的实际应用场景,例如在烹饪、购物等方面的应用,并写一篇小作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对“总数膨胀”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技能。
同时,同学们还学会了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和将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面积单位的换算(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面积单位的换算(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知识回顾回顾下面这些常见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表示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m的面积。
2.平方分米:表示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dm的面积。
3.平方厘米:表示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cm的面积。
4.平方毫米:表示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mm的面积。
二、拓展应用当我们需要将两个不同的面积单位进行换算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1. 同级单位的换算同级单位换算表示的是同种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例如: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换算、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的换算、平方毫米和平方厘米的换算。
对于同级单位的换算,我们只需要将两种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率填入对应的换算式中即可。
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为例: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 0.01平方米同理,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毫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也可以利用相应的换算式进行转换。
2. 不同级单位的换算不同级单位的换算表示的是不同种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例如: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的换算、平方分米和平方毫米的换算。
此时,我们需要利用同级单位的换算关系,通过两次换算来实现两种不同级别单位的转换。
以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为例: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 100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 = 0.0001平方分米 = 0.0001平方米同理,平方分米和平方毫米之间的换算也可以利用不同级单位的换算关系进行转换。
三、题目练习请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尝试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题目一36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米?解答一根据同级单位的换算关系,可以得出: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因此,可以列出以下的等式关系:36平方分米 = 36/100平方米因此,36平方分米等于0.36平方米。
题目二1.24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解答二根据不同级单位的换算关系,可以得出: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 10000平方厘米因此,可以列出以下的等式关系:1.24平方米 = 1.24 * 10000平方厘米因此,1.24平方米等于12400平方厘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1.3 商是几位数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1.3 商是几位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除法算式中的商,能够正确判断商的位数。
2.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除法运算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商的概念2. 商的位数的判断方法3. 除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商的位数的判断方法2. 教学难点:除法运算的实际应用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除法算式卡片、教具、PPT课件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2.1 商的概念讲解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中的商表示什么意思。
2.2 商的位数的判断方法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商的位数与被除数、除数的关系,总结商的位数的判断方法。
2.3 除法运算的实际应用讲解除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除法运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探索除法运算的其他性质,如余数的概念、带余除法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九、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参与,主动提问,提高学习效果。
十、教学参考资料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注:本文档为教学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6.4吃西瓜丨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6.4吃西瓜丨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和计算。
3. 将分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与“吃西瓜”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数的意义及其读写方法,分数的比较和计算。
难点:将分数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吃西瓜”这一具体情境中。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图片演示分数的意义。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对话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互动。
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1. 引入话题:讲解“吃西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吃西瓜”这一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
第二阶段:讲解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1. 讲解分数的意义: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大小相等,分数就是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
2. 讲解分数的读写方法:讲解分数线上下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第三阶段:分数的比较和计算1. 讲解分数的比较:讲解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2. 讲解分数的计算:讲解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第四阶段:应用练习1. 出示练习题:出示与“吃西瓜”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2. 讲解解题思路:讲解如何将分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特别是“吃西瓜”这一情境。
第五阶段:总结与作业1.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布置与“吃西瓜”相关的数学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将分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特别是“吃西瓜”这一情境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知识。
此外,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分数的比较和计算时,容易出现错误。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练习题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分数的比较和计算能力。
1.1认识东、南、西、北(导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
1.1 认识东、南、西、北(导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方向的识别,这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的一部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学生将学会使用这些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进行简单的方向推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同时,学生将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的识别和运用。
难点在于学生能够进行方向推理,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向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一个方向板和一些代表不同物体的模型。
学具包括学生的练习本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方向板,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然后我会邀请一位学生上来指明各个方向。
2. 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解释方向的概念,并用模型展示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位置。
我会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3. 课堂讲解:我会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问题来加深理解。
4. 小组活动: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模型进行方向游戏。
学生可以尝试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模型之间的相对位置。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画一个方向板,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我会用箭头和文字来表示不同方向,并用颜色标明。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你桌子的位置。
答案:我的桌子在教室的东边,面对窗户,南边是走道,北边是黑板,西边是同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方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如果学生有困难,我可能会设计一些额外的练习来帮助他们。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4 电影院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4 电影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影院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影院座位分布图的认识。
2.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3. 电影院座位数量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电影院座位数量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影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电影院的座位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认识电影院座位分布图a. 请学生观察电影院座位分布图,说出自己的发现。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电影院座位分布的特点。
(2)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a. 请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b.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计算电影院座位数量a. 请学生根据电影院座位分布图,计算电影院的总座位数。
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并进行板书。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P43页的练习题。
(2)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4. 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P44页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电影院,了解座位分布特点,并尝试计算座位数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注:本导学案适用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计算电影院座位数量”。
在“计算电影院座位数量”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3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 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3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就是旋转。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析和选择的过程,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环节三:我的成长足迹(指向目标2)学生活动3与同伴说一说。
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一个提问或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个问题等。
教师活动3根据课前准备,请同学们勇敢地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作品等展示给同学们看。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活动意图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有效地把对学生的反思总结和评价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一堂课中。
环节四:我提出的问题(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4生1:平行四边形这么完美,怎么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生2:除了平移与旋转,还有哪些图形的运动呢?生3:三位数乘两位数也能用表格的方法计算吗?生4:为什么除法竖式和加减乘法的形式不一样呢?生5:……1、随堂小练1.购物(1)一台电风扇的价格是一盏台灯的3倍,一盏台灯多少钱?(2)买一台电风扇的钱可以买几个茶杯?(3)你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2、归纳概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计算方法?教师活动41、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2、引导学生说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数学课要注意动静结合,这一阶段应是学生安静地做练习的时候。
教师应走到学生当中,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特别是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化、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
活动意图说明: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训练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并将新知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作业与检测1、P42:1、2题,完成在书上。
2、王老师不小心把发票弄脏了,你能帮他算出羽毛球每筒多少吗?第1-3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内容整理与复习(1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乘除混合运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综合运用乘除计算等知识内容解决问题。
三年级下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1.分桃子 -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1.分桃子 - 北师大版一、知识点概述本课主要讲解分桃子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基本的分桃子操作。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分桃子的基本概念;2.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分桃子问题;3.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下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自主探究老师可以先给学生出一道简单的分桃子问题,让他们自行思考并尝试解决。
例如:“有2个人,他们一起摘了10个桃子,现在要把桃子平分,每个人应该分到几个桃子呢?”2. 教师讲解在学生自主探究完毕后,老师可以讲解分桃子的求解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分桃子时必须保证公平,每个人所分到的桃子数目应相等。
3. 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练习题,让他们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有3个小朋友一起摘了18个桃子,他们要把桃子平均分配,每个小朋友会得到几个桃子呢?”4. 拓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桃子的方法,在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更复杂的问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例如:“现在有9个人一起摘桃子,他们摘到了54个桃子,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桃子,并判断是否能有剩余的桃子?”四、教学提示1.在讲解时,要直观地描述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问题;2.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例如图片、游戏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遇到困难时,如何自行解决并寻求帮助;4.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关于分桃子问题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五、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分桃子的相关知识和求解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 1.1《分桃子》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 1.1《分桃子》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分桃子》是三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第一课,主要涉及了分桃子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理解问题和归纳规律,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分析。
本课程的目标是: 1. 让学生了解到在分配物品时必须考虑是否可以平均分配; 2. 以分桃子为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归纳思考并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的习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不仅是简单的计算,更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够: 1. 具备分析问题和归纳规律的能力;2. 掌握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4. 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不仅是简单的计算,更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2.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归纳,发现规律;2.学生能够使用数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2.合作学习法。
在分组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合作,通过讨论和交流来解决问题。
3.推理分析法。
通过针对性的分析和推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小明和小红一起分桃子,如果共12个桃子,应该如何分配才可以让每个人都分到桃子?”,让学生自由讨论。
鼓励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特点和规律。
2. 知识讲解和点拨教师通过口头解释和书面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分桃子的相关知识,包括:1. 分配物品时必须考虑是否可以平均分配; 2. 当有一堆桃子需要分配时,可以通过详细观察、分析和归纳规律,来确定每个人分到的数量。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合作和交流的方式,互相协助解决问题。
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练习操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桃子问题的理解,掌握简单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东关小学数学教研组备课者的话我校编写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是根据北师大版教教材内容进行编写,主要供广大老师们教学参考之用。
参加导学案编写的是我校三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师,各章节的执笔人是陈亚汝(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学)、王志平(第二单元乘法)、张廷燕(第三单元)、李红霞(练习一及旅游中的数学)、何鑫山(第四单元面积及练习二)、李沛怡(第五单元认识分数及练习三)、杨晓丽(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部分练习课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部分课时)、陈燕(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部分课时及体育中的数学)、高彩霞(整理与复习)。
由张彩琴老师初次审定,最后由张月军老师统稿。
我们在备课时围绕“三要素五环节”进行备课,尽可能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与时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快乐成长,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导学案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于2013年2月19日目录一元、角、分与小学 (12)森林旅游 (27)二对称、平移和旋转 (32)三乘法 (47)整理与复习(一) (67)旅游中的数学 (71)四面积 (75)五认识分数 (93)整理与复习(二) (117)六统计与可能性 (123)体育中的数学 (107)总复习 (134)三年级数学学科下册导学案主备学校:东关小学合作团队:三年级数学教研组主备人:陈亚汝张彩琴陈燕王志平何鑫山李红霞高彩霞陈燕李沛怡杨晓莉张廷燕初审人:张彩琴陈亚汝终审人:张月军一、教材分析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
学习本册教材要初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图形的变换,理解乘法与面积的联系,体验统计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等等,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意识,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对三年来所学的数学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达到这一学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下面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本册教材的编写作一些说明。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
第一课“买文具”,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
在“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它们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第二课“货比三家”,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
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切忌把成人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简单的方法可能也更理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不良后果;如果更简单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那应该鼓励。
在进一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3个小数的大小,要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更具有挑战性。
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小数。
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
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
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就类似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
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那么,小数加减法便可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学生对小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负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二)平移、旋转和对称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第一课“对称图形”,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的艺术作品,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进而在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第18页练习第1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并给出3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3种答案都有可能,取决于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
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念是会大有长进的。
第三课“平移和旋转”,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竿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去逐步感悟这样一个道理: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它,但不能也不必要把它归纳成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们。
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步经验和体验。
(三)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
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12×40=12×5×8=?120×40=60×2×40=60×80=?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
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得下吗?”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