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民族理论——精选推荐
民族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中国民族理论以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2、中国民族的特点(1)民族⼈⼝特点:我国共有56个民族;⼈⼝在1000万以上的有两个:壮族和满族;⼈⼝最多的是壮族,1600多万。
民族⼈⼝最少的是珞巴族2965和塔塔尔族4890。
(2)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杂居、⼩聚居,交错居住。
(3)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内蒙古保存着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旗盟制度;西藏存在着政教合⼀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凉⼭的彝族地区存在着以⿊彝⽗系⾎缘为纽带的家⽀制度;四川、云南、贵州、⼴西和青海的⼀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这不同范围的⼭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制度、⼟司制度。
3、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①科学性②实践性③继承性④创新性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①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作的需要③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研究⼯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章民族的⼀般特征1、民族概念和民族的演进过程概念:民族是在⼀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们共同体民族是社会发展到⼀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类社会⼀开始就存在,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民族是⼀个稳定的⼈们共同体。
2、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因和意义原因: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
新中国建⽴以后,各少数民族要求⾃⼰的地位得到确认,权⼒得到保障。
意义: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家庭平等⼀员的需要。
②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③民族识别是实施民族区域⾃治制度的需要。
④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3、古今中外关于民族的概论(1)西⽅民族概念的表述:意⼤利学者马奇:民族具有⼟地、起源、习惯、语⾔的统⼀瑞⼠-德国学者布伦奇⾥:民族具有共同的地域、⾎统、肢体形状、语⾔、⽂化宗教、风俗、⽣计等⼋个⽅⾯的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
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目录1.概况2.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明确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4.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表彰活动5.各民族重要思想“谁也离不开谁”6.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7.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概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全社会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
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
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残余的影响,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展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大检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些地区尤其是一些民族杂居地区,在执行民族政策过程中出现偏差,个别地区甚至存在严重侮辱、歧视少数民族的做法,以致激起当地少数民族的极大不满。
针对这种情况,1952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批示,要求各地认真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
同年12月,又发出《中央关于少数民族较少地区必须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指示》,强调进行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不仅在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很多的地区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即使在少数民族较少甚至很少的地区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一、单项选择题((10题))1.D 2.A 3.A 4.A 5.A 6.A 7.A 8.B 9.B 10.B 1.社会主义时期是A.民族消亡的时期B.民族同化的时期C.民族融合的时期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ⅴ2.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共同因素A.在不断增多ⅴB.在逐渐减少C.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D.正在消失3.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特点、民族差异A.长期存在的时期ⅴB.迅速消失的时期C.迅速扩大的时期D.越来越多的时期4.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A.增强ⅴB.减弱C.消失D.淡化5.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A.增强ⅴB.减弱C.消失D.淡化6.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A.增多ⅴB.减少C.淡化D.没有7.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A.增强ⅴB.减弱C.消失D.没有8.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政治原因A.有毛泽东主席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ⅴC.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D.市场经济的建立9.第一次做出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表述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B.周恩来ⅴC.邓小平D.江泽民10.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表述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的领导人是A.江泽民B.胡锦涛ⅴC.温家宝D.回良玉二、多项选择题(10题)1.BCD 2.ABCD 3.ABD 4.ABC 5.ABCD 6.ABC 7.ABD 8.ABC 9.ABCD 10.ABC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的途径有A.民族革命B.废除各民族内部旧的政治制度,即政治革命ⅴC.废除各民族内部旧的经济制度,即经济革命ⅴD.原来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各个民族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ⅴ2.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有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ⅴ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共同因素增多的政治和社会原因ⅴ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D.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是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ⅴ3.我国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有A.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B.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C.有利于民族自决D.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是ⅴA.民族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ⅴB.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ⅴC.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D.民族不平等的政策5.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领域有A.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方面B.风俗习惯方面C.心理素质方面D.宗教信仰方面6.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有A.产业结构ⅴB.生产方式ⅴC.生产力水平ⅴD.改革开放7.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原因有A.历史原因ⅴ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ⅴC.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D.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ⅴ8.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一科学判断和理论观点反映了A.社会发展规律ⅴB.民族发展规律ⅴC.社会主义的本质ⅴD.各民族发展方向的多样化9.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D.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10.国家关于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的安排有A.民族自治区逢十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中央派小型代表团前往祝贺并发贺电ⅴB.民族自治区逢十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新华社发消息ⅴC.自治州、自治县的庆祝活动,中央或有关部门相应派代表前往祝贺并发贺电ⅴD.大宴宾客,馈赠贵重礼品三、判断对错(10题, Aⅴ代表判断正确,B代表判断错误)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
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是关键的社会问题之一。
社会主义倡导平等、团结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下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并分析其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
一、社会主义下的民族关系社会主义倡导人民公社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各个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各民族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同时,社会主义下的政府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
在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指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通过公平的经济政策,确保各个民族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人民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基石。
一个国家如果存在民族矛盾和对立,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只有不同民族之间实现了有效的交流、合作和和谐,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长期的发展。
民族团结不仅有助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也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国际形象。
当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和合作时,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三、促进社会主义下的民族团结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下的民族团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强化教育:政府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2. 保护民族文化:政府应该保护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
同时,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共同的文化进步。
3. 公平的政策:政府应该制定公平的经济政策,确保各个民族都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同时,政府也应该打击民族歧视和偏见,维护各个民族的权益和尊严。
4. 促进交流和合作:政府可以组织民族文化节庆活动,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各种平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黄 鹄 歌 》
愿 为 黄 鹄 兮 归 故 乡 。
居 常 土 思 兮 心 内 伤 ,
以 肉 为 食 兮 酪 为 浆 。
穹 庐 为 室 兮 毡 为 墙 ,
远 托 异 国 兮 乌 孙 王 。
吾 家 嫁 我 兮 天 一 方 ,
——
匈 在 奴 其 ! 国 , 从 其 俗 。 我 欲 与 乌 孙 共 灭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四个内涵的辩证关系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民族和谐的保障; 民族互助是民族和谐的动力;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 趋势。
“民族关系”已经连续十 一年成为广西民众的最满意 指标,满意率达67.6%。 ——《2010年广西蓝 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
民族平等
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经济社会
发展程度高低,也无论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都具有平等 的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 民族都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利益,履行相 同的义务。
广西那坡彝族
旧社会:“狗猓猓”。 新社会:不论大小多寡,各民族一律平等。
台湾的少数民族 泰雅、卑南、排湾……
为“高山族”正名
民族团结
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以平等和
自愿为基础,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建立一种 和睦友好联合的关系。
壮族土司时代著名的抗 倭英雄:瓦氏夫人 (1496—1555)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
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 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胡锦涛
•关于“民族和谐”内涵的重要阐述
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一、单项选择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的开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A.利益B.权利C.意识D.情感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A.民族分裂势力B.宗教极端势力C.暴力恐怖势力D.民族主义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互助D.民族和谐三、判断题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5.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4-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一、单项选择.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年月).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年月).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思想领域.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识.情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三、判断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四、名词解释民族关系五、简答题。
浅析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的互动关系
Know Way Station 知途驿站south wind 南风 111浅析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的互动关系文/蔡欢[关键词]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互动关系1 民族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科学的民族理论, 是马克思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科学地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恩关于民族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涉及民族关系的理论观点包括: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民族最终将走向融合和消失; 民族关系的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即生产力决定民族的内部结构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民族,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实现各民族利益的一致,才能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是各民族平等合作和国际和平的保障; 应坚持各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要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等。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生产力是民族内部结构和民族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并指出: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关系理论。
提出“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同时还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又结合中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2 民族发展理论民族发展, 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民族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 推动民族纵向质的提高和横向量的扩展, 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 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二、民族同化的辩证过程
(一)民族同化 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内容,即 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内容, 由(量变—局部质变 —根本质变 ) 量变 局部质变 根本质变
1、一般开始于语言文 、 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其中最容易改变的 当数服饰、饮食、 当数服饰、饮食、居住 交通、 、交通、娱乐等生活方 式及习俗。 式及习俗。需要注意的 是这一阶段仅仅是民族 同化的初级阶段, 同化的初级阶段,一种 民族表层文化趋于一致 相互接近的现象。( 、相互接近的现象。( 化的过程的终结。 化的过程的终结。 在现实生活中, 在现实生活中,片面的 看问题) 看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处于同化过程中的民族, 需要指出的是处于同化过程中的民族,在现实中 往表现为双重的民族特征、民族意识并存。(吸收— 。(吸收 往表现为双重的民族特征、民族意识并存。(吸收 保持,排斥—一体),因而大多同化 一体),因而大多同化: 同而未化” 保持,排斥 一体),因而大多同化:“同而未化” ,充分体现了民族过程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 返回章目录 2、本民族的伦 、 理道德观念与价值观 念的取向、 念的取向、宗教信仰 等改变是民族同化的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尽管这 变化已经涉入到了民 族构成要素和民族文 化特征深层次的基本 内容, 内容,但仍只是同化 的局部质变, 的局部质变,并非同 3、本民族原有 、 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改 变改变即对内认同、 变改变即对内认同、 对外分界功能的那种 “感觉大家是一个人 们共同体的自己” 们共同体的自己” 的心理有逐渐淡漠到 不复存在了, 不复存在了,逐步代 以同化民族一部分的 民族自我意识, 民族自我意识,同时 亦为同化民族认可。 亦为同化民族认可。 从这个意义而言, 从这个意义而言,暴 力或是强制同化是达 不到目标的( 不到目标的(“征服 民族被征服” 民族被征服”)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第八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
【教学内容】 第八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一节 民族平等的含义 第二节 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 维护法律尊严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一马克思主义 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
总政策;深刻领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并把握国家保障各
民族合法权益的原则和保障机制;充分认识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 律的尊严。 【教学重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总政策; 国家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各民族都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平等的含义; 理解民族平等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一节 民族工作的主题 第二节 加快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三节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刻领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及重大意义;要理解和认识加速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理解和掌握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 针政策。
【教学重点】民族发展基本条件和发展规律;
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 【教学难点】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 民族自然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第三章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1、民族平等的原则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民族平等,使之各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相互交往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平等,包括民族平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17、18实际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来的。
这个口号作为当时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反对封建主阶级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在客观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
但是,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口号,又具有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当资产阶级实现了自己的阶级统治以后,马上就去压迫其他民族了。
无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是在对资产阶级平等口号加以本质改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民族平等的口号注入了真实的、彻底革命的内容,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民族平等的含义是:第一,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
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有任何特权。
从一个国家来说,要求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而言,要求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平等;民族无论先进与落后一律平等;聚居和散居一律平等。
第二、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即各民族在经挤、政治,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等一切方面有平等权利;一方面,要求禁止任何民族享有特权:另一方面,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并帮助其实现.·第三、民族平等的前提是消灭阶级,首先是消灭剥削阶级。
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民族压迫源于阶级压迫,消灭剥削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前提。
民族之间的真正的平等,只有在消灭剥削阶级以后才能实现。
正如列宁所说的“要求平等的真正意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第四、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落后民族得到发展,逐步达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社会主义与少数民族发展
社会主义与少数民族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原则,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共同富裕。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少数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与少数民族发展的关系,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发展方面,社会主义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加公平和广阔的政治参与平台。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广泛的政治机会,包括参与地方政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
这些政治参与渠道的开放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民族团结的发展。
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各民族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得传统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例如,在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政策的实施为当地少数民族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社会主义还通过财政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条件,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文化方面,社会主义秉持多民族共同繁荣的理念,注重保护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宗教、习俗和艺术表达方式。
社会主义倡导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权益,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投入,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中心、博物馆等,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与少数民族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社会主义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机会与条件,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同时,少数民族的发展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与少数民族发展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一些地区仍面临着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2、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保甲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5、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的六要素(一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3、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生物属性(1)民族类型的分类,是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根本依据(2)从民族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民族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4、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5、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6、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1)必要性: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17100000613中文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英文名称:Ethnic Theory and Ethnic Policy适用专业:各专业(除民族学)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开课时间:第2学期总学时:32总学分:2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民族高等院校的特色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介绍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探讨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问题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知识。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预修课程(编号):无并修课程(编号):无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了解民族理论的前沿研究和民族政策的发展创新,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观察当代民族问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教学要求正确理解掌握该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参与课堂讨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
(三)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为主,辅以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1 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2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学习这一理论的意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2学时)1.1 民族的特征1.2 民族与宗教1.3 中国的民族识别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民族的内涵;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第2 章民族发展的规律(2学时)2.1 民族的产生2.2 民族的发展2.3 民族的消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民族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引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特有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
一、平等和团结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平等和团结。
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强调平等和团结,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打击任何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现象。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能够保持稳定的重要基础,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加强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民族自治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民族自治。
在我国,有五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4个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
民族自治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管理和自治权力。
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设立了民族自治机关,由当地各民族代表共同管理事务,维护各民族的权益和利益。
三、多元和融合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还包括多元和融合。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样性。
各民族之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族共同进步、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四、共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仅是某个民族或地区的富裕。
我国政府通过扶贫政策和经济发展措施,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经济建设中,各民族都有平等机会,共同参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五、宗教和信仰自由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还包括宗教和信仰自由。
我国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护。
国家坚持宗教事务与政治分离的原则,维护宗教界内部的团结,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活动不受干涉,但也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
4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习题一、单项选择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B.中共十五大C.中共十六大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人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改革开放的开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二、多项选择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A.利益B.权利C.意识D.情感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A.民族分裂势力B.宗教极端势力C.暴力恐怖势力D.民族主义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互助D.民族和谐三、判断题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5.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各民族人民已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主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引发的问题。
民族意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牞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意识。
在民族意识中有积极向上、能激发本民族奋发图强的一面牞也有狭隘的只顾本民族利益而不顾其他民族和全局利益的一面。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牞各民族要求加快发展的民族意识日趋增强。
这种民族意识是健康的牞是应该提倡和发扬的牞是民族发展进步的表现。
但是牞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也会增长牞从而影响各民族的团结。
例如,过分强调本民族的利益牞不顾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利益牞不能正确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以及国家关系等等。
对民族意识中消极的内容牞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牞则有可能成为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经济利益引发的问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牞各民族所获经济利益的不均衡牞将会出现新的矛盾。
民族地区的市场发育不健全,软、硬件水平不高牞有的部门和企业可能会根据资源的市场取向牞投资上项目对民族地区考虑不均衡,使一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产生误解。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牞国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牞增强综合实力牞调整了政策牞由直接给钱给物改为基础设施建设牞一些长期依靠国家救济的干部和群众一时不理解。
由此产生的情绪,容易影响民族关系牞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
民族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
我国共有56个民族牞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房屋建筑、风俗习惯、禁忌信仰、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等文化传统方面都凸显出鲜明的民族个性。
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因素,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绝大多数是健康的牞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的宝贵财富。
但是牞由于民族不同牞文化各异牞尤其是风俗习俗的差别,各民族在交往中必然会发生矛盾和碰撞,造成民族之间的摩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学时:2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了解民族特点和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懂得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发展规律如何区别民族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来划分,处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可称作社会主义民族,这里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民族社会的性质、民族社会的发展程度。
第一节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三)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
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第278页,民族出版社,200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
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
各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
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
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原因:(一)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政治原因(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中央访问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宣传民族政策,慰问少数民族群众,传达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对各少数民族的关怀,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内蒙古四个中央访问团赴少数民族地区访问。
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访问团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
少数民族参观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或国家民委等单位邀请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有时包括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来首都、内地和沿海城市进行观礼、参观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
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
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良好形象。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但是,必须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第二节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内涵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民族特点主要指的是民族实体的自身特征;民族差异则是基于民族特点而表现出来的民族间的差别。
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并且表现在民族构成诸要素上,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1.经济生活方式不同;2.民族文化生活不同;3.风俗习惯不同;4.心理素质不同;5.宗教信仰不同。
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或牧、或农、或猎。
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
民族特点和差异,而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不能人为地夸大或缩小,更不能人为的消除。
总之,民族特点、民族差异是随着民族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一种自然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并有着不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差异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在民族属性差异将长期存在。
(二)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1.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决定的;2.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3.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
这是由民族的特性及其发展规律决定的。
一方面,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特点长期存在也与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有关。
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一)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形成了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社会进步最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这一发展过程极具不平衡性,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明显,这突出地表现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
1.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3.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偏低;4.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
总的来说,我国民族地区面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实现民族地区同国内其他地区协调发展,特别是缩小同发达地区发展差距的任务繁重而艰巨。
(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国情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都决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发展差距。
1.历史原因决定了各民族发展存在差距;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3.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民族发展差距将长期存在。
第三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目标。
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一)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二)由民族发展规律所决定(三)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涵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并把这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益”(《新华日报》,第23页,1954年7月号)。
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核心。
周恩来:对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论述较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表述。
如在对待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关系上,他指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
”邓小平:“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
”“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邓小平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等诸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指导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江泽民:“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
“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列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
胡锦涛: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今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四)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第四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一、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民族关系的概念及含义:民族关系是民族与民族这间的联系与交往状态,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
一般来说,民族关系只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在同一民族的内部,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和感情等诸多内涵。
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在民族群体之间出现的,也有在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交往中产生和表现的,还有以曲折隐蔽方式表现的。
不是所有不同民族的人们发生的关系都属于民族关系,只有当不同民族的人们以民族成员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交往和联系的关系,才属于民族关系。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是与民族的性质和民族的发展程度相联系的,因而它要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也受一定社会民族政策的影响。
在私有制的社会中的民族关系,基本是受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关系制约的。
虽然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会创造一些有利于民族交往的环境,但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民族差别使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在民族关系中仍然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新中国的建立,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和剥削制度。
但各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在建国之初并没有完全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相应受到很大的制约。
直到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内部原有的私有制度与阶级压迫和剥削才得以彻底废除。
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才得以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的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