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晓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晓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石林民族中学李晓娇教学目标:1、学习黄遵宪诗界革命的精神。

2、培养用“知人论世”方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方法赏析诗歌。

教学过程一、巧导入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大家知道哪些写送别的诗句呢?(同学自由说学过的送别诗。

)二、赏诗歌今天我们再来赏析近代诗人黄遵宪的离别诗---《今别离》。

1、读诗词。

2、明基调本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词是哪些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3、勤探究⑴《今别离》(其一)中写到了哪些事物?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离别的愁情的?①今昔对比的手法:昔日是“一日一万周”,现在是“一刻即万周”。

②通过转、驰、动、速、快等动词、形容词的渲染。

(3)辨异同其实这首诗写的就是近代的新式交通工具—火车,面对如此快速的新式交通工具,近代人的别离之情与以往有什么不同?①离别场面的不同。

传统的车舟是“行止犹自由”,能给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而如今只能是“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让人望远兴叹,这种离别匆匆、分离迅疾。

在感情上带来的是“益增中心忧”。

②归来快慢的不同。

作者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说明如今聚合迅疾,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拓知识《今别离》诗一组诗,共有四首,其他三首也写到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我们来结合节选的诗句推测一下,诗中写到什么新事物? |纵观全诗,我们发现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写到诗中,表现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不为过。

三、知诗人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多的新事物。

我们就要知人论世了。

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黄遵宪?1、知诗人(学生结合注释介绍) (1)探究作者生平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外交家、政治家、诗人。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赖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赖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习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新意象、新意境上的表现;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引导与探究、讨论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学生生活导入)(板书课题),由题目推知内容。

二、学生看“导学案”上有关诗人黄遵宪的常识,诵读诗歌第一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学生集体诵读诗歌(订正读音),整体感知诗歌思想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合作明确:离别,离情别绪(板书) 2.给学生一点时间,大致理一下内容层次。

合作明确:将别离——别离时——别离后(板书)四、深入研读诗歌(一)这首诗选了什么意象来写“将离别”的情景?用了什么修辞?有何效果?再诵读体会。

讨论明确(略)(板书)(二)写离别时刻是诗的重点,也是诗人着墨最多的部分,读读诗歌“离别时”的内容,思考:写这部分内容诗人用了什么手法?(后讨论明确)1.探究:古人要远离一般用什么交通工具?诗人用诗歌来表达离别时,往往重点要选哪些意象?合作明确(略)(板书)2.继续探究:这首诗写离别时,写近代人远离用什么交通工具?它有何特点?(找诗中词句来理解作答)选这样的意象入诗,在表情达意上与古时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明确(略)(板书)3.小结:诗中以今古进行对比,它们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弱和类型的不同。

古时以小船、马车表现的是时空的渺远,它表现的感情来得就慢、淡、弱,而当今以火车、轮船的迅速、力度、准时,表现的是时空的压缩,近代人离情别绪来得就迅疾与浓烈。

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让古人送别时的“长亭连短亭”和“留恋处兰舟催发”变得不再那么缠绵,然而,那“顷刻不少留”的无情,导致时空压缩,让别离形成了“并力生离愁”,使得离愁更深、更浓、来得更猛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江口中学阮顺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2.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3.通过抓意象掌握古代离别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

(二)题目用意“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三)诗歌赏析1、诵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教师范读)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 2、文本探究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大力、快速。

正是因为现代交通工具行停不由人,明明知道离别之人分别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因才更让人“生离愁”、“增忧心”。

③再读体悟配乐——感受离愁别绪。

3、析手法。

①诗人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

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②拓展:例举其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

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离别》其一教学设计

《今离别》其一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学习设计一、学习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回顾送别诗的语句导入离别是古诗歌咏的主题,引出《今别离》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 保山市田家炳中学李梅|一、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学习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 二、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四、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齐读。

|(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是一首送别抒怀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标题是“今别离”,那么哪些诗句是写今的别离呢?|3、诗人是如何写今别离的?找出首联的意象,体味象中之意。

| |明确:此句直接道出现代离别的新内涵:由于火车的速度远比古代马车快,所以人的离情别绪也会运转得更快捷,|更加深了人们分别时的忧愁。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胡久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胡久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教学设计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中学胡久香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了解离别诗的意象特点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意象和表情感的关键词,比较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比较同题材诗歌,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1、播放歌曲视频《送别》,快速把学生带入别离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2、试玩飞花令。

利用联想,回忆学过的写离别的诗,活跃课堂气氛,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雨霖铃》,但通过玩飞花令的形式完成。

3、再通过找意象,整合离别诗的意象特点和作用。

4、比较李叔同的《送别》柳永的《雨霖铃》和黄遵宪的《今别离》的意象、情感和手法,运用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等解决教学重难点。

| 25、最后女生合唱《送别》,全班齐读《今别离》,再次感受诗歌的美和作者的创新。

教学过程一、营造气氛1、设置情境——体验离别情播放李叔同《送别》的歌曲视频。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梁实秋说,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古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往往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因为“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所以离别的场景往往凄婉哀伤,悱恻动人。

让我们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写离别的诗或含“别”的诗句2、吟唱比赛——试玩飞花令把班上学生分成两大组,让学生联想读过的离别诗,并吟唱出来,看哪个组吟唱得多。

如李叔同的《送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雨霖铃》《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整合意象——寻找规律性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柳,酒,亭,草,落日,山,笛声,古道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别离诗的意象有哪些?和我们归纳的意象有什么不同?二、赏析诗歌1、反复吟咏听录音,正音——学生自由读——朗诵 2、比较意象⑴《今别离》(其一)中选用了哪些意?山川、车舟、烟波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 | 3⑵《送别》中的意象 3、探讨分析手法本诗运用什么方法写离愁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用典,化用。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作用;2. 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读诗歌三、赏诗歌1.展示教学目标2.分析鉴赏(1)本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火车轮船轻气球⑵试分析总结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面对如此迅疾,快捷的交通工具,作者有何感慨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古代车舟速度有限,可以让人尽情感受离别的情景,尽情挥洒离别的泪水,尽情抒发握手言别,各自天涯的惆怅。

而今别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因交通工具的快捷,来不及告别,离人已远行,让人倍加忧伤。

不过好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合作探究:《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总结: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与文明逐渐被引入中国。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近代文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离别相思,培养学生鉴赏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诗情、讲析结合、问题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近代人的离愁相思;学习黄遵宪敢为人先,主动发起中国诗界革命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黄遵宪在中国诗界革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古今之人在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分别给人以怎样的情感体验。

古今之人在慰藉相思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2、新意象、新时空、新意境三、教学难点:古今之人在离别相思上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别离,而文学即人学,所以离别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大家背诵的都是古代的送别诗,今人也有离别,今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一起体验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原诗为“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崔国辅《今别离》,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4、知人论世通过课件介绍黄遵宪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5、整体感知;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6、对比赏析诗歌:(1)“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轮船、火车(2)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灵活“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力量大(3)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马车、小舟(4)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5)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将古今之人的离别与相思进行几组对比,看看古今之人在离别与相思上的体验有何不同。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今别离其一课时时间班级教师一教学目标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今别离·其一》
课时
1
时间
班级
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和方式,能够回归历史语境认识此诗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诗句能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我手写我口”的具体体现,并借鉴到今天的写作教学中。 3.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作者及写作背景。
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
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1.出示作品、对比异同
古今互联,学会批判性思 考问题。读写结合,相互 促进。
(3)随着西方思想精神大量输入中国,《今别离》旧瓶所装之新酒 渐失 “新奇”的魅力。而在日寇进逼下,儿女思愁让位于国耻创痛,《今 别离》不如感事诗有救亡之助,自然淡出时人的视野。你怎样看待以上
思辨阅读,转换视角,训 练分析问题的思维灵活 性。
现象?
不好确立,参看网络,觉得不满意;参看教参也 校安排的各班自习课。想不到有八九个学生一
感觉价值不大,最后,找来对黄遵宪的生平事迹 直围着我问问题,交流他们的思考,辨析不同
文章学习,又找来黄遵宪诗歌风格特色、历史意 的观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样一篇在当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近代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今别离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自读释疑||五、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①从意象上看: |②从感情的浓淡上看:| |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今别离(其一)黄遵宪》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今别离(其一)黄遵宪》4

《今别离》教学设计瑞金市三中学黄文娟一、教学目的二、1.活用“知人论世”掌握诗歌新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2.增强抓关键词的能力和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4.二、教学重点、难点:5.1.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6.2.难点: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1、诗歌题材分类导入——引出送别诗2、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3、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二)诗歌赏析1、初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全班朗读)配乐——正字音一(í)刻既万周钟声一(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 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hū)不见烟波杳(ǎo)悠悠。

——明基调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巨力、快速。

2、再读探析配乐——析意象③分析《今别离》(其一)的诗歌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辨异同④结合《今别离》其二、其三、其四节选,和黄闿运同题诗作。

分析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多的新意象。

3、三读体悟配乐——讲体验,写感受与黄遵宪的时代相比,当今各种通讯工具又有所发展,而离别交通工具的改变不仅导致了意象的改变,是否也引起了离别情感的变化?请动手写写你的离别感受!4、结语离别是一本书,写满了桩桩件件的往事;离别是一句话,传达着你我之间珍贵的情谊;离别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难忘的成长经历;离别是一张画,油印着一只只从小渐大的脚丫……不管离别情绪如何变化,面对离别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离别!四、教学反思1、学生初读过程中由于第一个人表现优秀而没有让其他学生展示,直接进入齐读阶段。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现代性意象。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请全体同学共唱一首李叔同《送别》感受传统意象的特点。

长亭古道、芳草萋萋、折柳送别、夕阳西下,营造出一个凄清的送别场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对比同题材诗歌的不同之处。

2、诵读请同学自由朗读,自查字词。

再请集体朗读,感受氛围。

请优秀同学配乐朗诵,读出情感。

3、体味情感,鉴赏现代意象。

明确:情感是忧、愁明确:现代意象用了车、舟。

现代意象有着快速、巨力、准时、不自由的特征,同传统意象有很大不同。

|4、知人论世明确:通过黄遵宪的职业(外交家)、学术理念(“我手写我口”)来理解本诗的创作原因。

5、练习请同学们感受运用现代意象的优秀诗篇,同时可以学着自己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不能用现代和传统来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我们敬仰黄遵宪革新的精神,也学习他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

附件:课堂练习课堂写作训练是让学生们学会使用现代意象,因此我也写了一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麦子快熟了教室外的杨树叶沙沙作响,你们就要毕业了。

没有人教过我们成长是什么,时间推着你我前行。

不要怕,勇敢,忍耐你终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即将到来的六月,毕业照片上的笑容,成人礼上洒下的热泪,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个树荫之下,打了个盹,然后一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今别离(其一)》是明代著名曲剧之一,由关汉卿所作,别名《打金枝》。

将乐曲、舞蹈、说唱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复杂多样的艺术形式。

此曲生动准确地刻划了明代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曲剧《今别离》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特点;2、掌握曲剧《今别离》基本剧情;3、能识读曲剧《今别离》中的花腔唱腔;4、能通过曲剧充分领略优秀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以图画欣赏的方式展示明代曲艺家的生活场景和演出场景,让学生通过图画体验明代曲艺在文化、制度、审美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二步、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言简意赅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今别离(其一)》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别离》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步、阅读(20分钟)让学生阅读选段后的《今别离(其一)》文本,并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识读其中的花腔唱腔。

该部分可采取分角色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同时,感受《今别离(其一)》中不同角色的人生、情感、命运等。

第四步、欣赏(30分钟)开设小型曲剧演出,首先播放曲剧《今别离(其一)》片段,然后请学生观看课堂上的曲艺演出。

演员化装、表演、唱腔、戏曲乐器、布景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全方位领略《今别离(其一)》中反映明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的丰富内涵及表演技巧的独特魅力。

第五步、思考(15分钟)请学生讨论曲剧《今别离(其一)》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及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神韵和精神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对此节课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回顾。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谭晓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谭晓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 |1《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歌曲《送别》和柳永的《雨霖铃》导入新课。

古人写离别,往往会用到一些特定的意象。

你知道古代诗词中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有哪些吗?如月亮、夕阳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今别离》,它所采用的意象,与古代诗词中所用的表示离别的传统意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分析诗歌1、诵读诗歌,想一想,面对别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用诗中的两个字或词语表达。

明确:忧、愁2、舟车只是交通工具,是客观事物,为何能“生离愁”、“增心忧”?(如今的舟车的特点,古今舟车的对比)今(分析):准时、巨力、快速古:行止犹自由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准时、巨力、快速的新交通工具,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只能希望: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今别离》(其一) |2三、分析意象1、找一找,本诗中有哪些与传统诗歌不一样的意象?(其他三首《今别离》)双轮、钟声、万钧柁、轮船、火车、轻气球2、诗人的诗作中为什么有这么多新奇的意象?(知人论世)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中国诗的哥伦布”。

苏轼认为“无事不可入诗”,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入诗,比如下面这两首外国诗,波德莱尔(法国诗人):“我向前进攻,我爬上去袭击,就像一群蛆虫围住一具尸体,哦,我爱你,无情而残酷的野兽!”——《我爱你如爱黑夜的天空》庞德(美国诗人):“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教学设计李影一、教学目的1 . 掌握与离别有关的意向。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播放《无题》诗歌歌曲,感受离别氛围。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二.齐读学习目标1、掌握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课前把脉 |2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三、知识梳理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常表达留恋、伤感、安慰、嘱咐、祝愿、期待的情感)时间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

空间意象:长亭、古道、山。

习俗类意象:柳、酒。

其他意象:雨、兰舟、船、草、水。

四、记忆检测回顾与检测:古代送别诗常见意象有哪些?五、深化点拨1、面对别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忧和愁。

忧那他哪里说到忧和愁?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愁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2、探究、讨论: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心忧”?舟车的特点,哪些句子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关键词是须臾和愁莫,还有顷刻不少留,对应的是钟声一及时,钟声准时响|3起,没有给人停留的时间。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万钧柁是说轮船重,绕指柔是说它的灵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孟令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孟令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找规律1. 巧导入播放李叔同《送别》。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2. 读诗词齐读古代著名的送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柳永《雨霖铃》。

3.明规律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 |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二、赏诗歌1.正字音学生齐声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订正读音:一(yí)刻既万周钟声一(y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shū)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 2.明基调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李景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人诗歌革新的精神。

3、通过对比鉴赏诗歌,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人间最难是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人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之路途遥远崎岖,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此更重离别。

一起来看黄遵宪笔下的《今别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二、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三、赏析诗歌1、学生自读,订正读音,齐读。

2、请个别同学读整体感知:? 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具备怎样的特点? ? 找出诗歌中情感词并勾画相关诗句。

| 2【明确】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意象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情感词:“益增中心忧”、“并力生离愁”(交通便捷本是一件可喜之事,可为什么诗人忧愁呢?)问题:分析诗人“忧”“愁”的原因。

【明确】古代舟车“行止犹自由”,因速度慢使人有足够的时间感受离别的情景,现代舟车的速度快反而增加人的离愁别绪。

古今对比,突出现代境遇下体会到离别的“不自由”。

3、离别何其迅速,那么相聚是否也同样迅疾?【明确】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添匆匆之意、忧伤之感。

怨归去得疾,恨归来的迟。

诗人将团聚的期许寄托于新式交通工具“轻气球”,使离情显得不那么浓悲,却突出近代人别离的无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学习设计一、学习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邓去!”写尽了妻子在丈夫远行前难舍难分的惜别情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出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正如柳永所叹“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清秋节!”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问题。

离别的诗词我们学了很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1)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精选第一单元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明确知人论世教学原则,应用这一原则解读诗歌。

把握特征,做到深层次鉴赏。

2了解作者人生经历,以意逆志,体会作者情感,民与国与时代的关系。

3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分析字词句,明确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的意义4学习作者革新图强精神,明确自我时代价值,培养民族感和爱国情怀。

5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德育新人。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身份、追求与革命图强的信仰。

2鉴赏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意义。

3把握人、民族、时代关系,感受革新图强的精神。

4激发单元教学“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维动态。

5德育新人,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

今别离(其一)——时代变迁的缩影革新图强的心喜与忧伤二知识储备与应用1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新思想:"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

在日本期间,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本体制和科技革新,日益强盛后的日本正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有作为:民族地位低下,美国多名旧金山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

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

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目睹新加坡华侨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设领事馆,受洋人欺凌剥削,有冤无处诉;促使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

这是弱国外交家坚守着刚正气节,维护同胞的利益和尊严。

2时代背景:用图片展示真实的大清:包括青年、老人、交通工具、1900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高官命运。

用照相机,电报机、火车轮船等展示科技力量,反映精神抖擞。

今别离教学设计1

今别离教学设计1

《今别离》教学设计今别离(其一)﹝清﹞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①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诗歌,明晓诗意,炼字训练,培养学生感受传统诗歌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美;2、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在结构,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提升;3、通过诗歌意象的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4、通过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自我情感表达,抒写诗歌的热情,进而感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以诗意、诗脉为基础,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诵法、对比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最让人痛苦消沉的,只有离别!)离别是悲伤的,如:“执手相见泪眼,竟无语凝噎”/“山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时,离别有时也是洒脱的,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离别有时是生离,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有时是死别,如“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悲莫悲兮生别离”,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难,通讯落后,常常是“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走进诗人黄遵宪写的《今别离》,一同去感受新旧时代交汇时人们心上的这份离情别绪,感受在现代交通工具下人们别样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一、教学目的
1.赏析诗人在意象和意境上表现出的离情别绪。

2.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
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知人论世。

1.知人。

黄遵宪,( 1848--1905 ) 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导“ 诗界革命” 。

2.论世。

本诗创作背景: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播放诗歌伴奏,学生个别朗读和自由朗读,品味诗的感情。

四、诗歌赏析。

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从意向方面看,古人写离别常用“柳”、“酒”、“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表达离别的愁绪。

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当然也有表达一种嘱咐、祝福、期待等情感。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 “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从对离别时的场面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从表达的情感上看,《今别离》这首诗所表达的离愁也没那么悲、浓。

3 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老师总结: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 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今别离》(其一)。

2.熟读《今别离》其他首诗,感受黄遵宪诗歌在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

《今别离》其一选自人教版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一单元最后一首诗。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前面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已经有一定的体会。

因此我把《今别离》这首诗的重点放在意象和意境的理解上,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比阅读,在理解本诗和古代离别诗不同的基础上感受黄遵宪诗歌对新意象的表现。

从学生的上课表现看,他们能通过对古代离别诗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去揣摩本诗的意象表现和情感表达。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我太急于得出结论,所以未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今后在教学的时候,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体会的过程,少一些老师的结论灌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