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海南医学 2019 年 5 月第 30 卷第 9 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 血流变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唐西怀,樊凡 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陕西 西安 710005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9 月期间在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 7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时 期的 76 例同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同时比较观察组中 不同 TIMI 评分及 Killip 分级患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 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及血流变指标(血浆黏度、 全血高切与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 TIMI 评分及 Killip 分级较高患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均高于 TIMI 评分及 Killip 分级较低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及血流变指标呈现高表达状态,且不同 TIMI 评 分及 Killip 分级患者的表达差异明显,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TIMI 评分;Killip 分级;D-二聚体;红细胞参数;血流变指标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350(2019)09—03
Changes of D-Dimer, erythrocyte parameters, and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TANG Xi-huai, FAN Fa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5, Shaanxi, CHINA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陈芳;刘洋
【期刊名称】《青海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0(40)1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机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治疗等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

结果:6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溶栓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过溶栓治疗一周后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含量(P<0.01)。

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而且可以用于病情观察和溶栓治疗时药物疗效监测。

【总页数】2页(P51-52)
【关键词】D-二聚体;心肌梗死;应用
【作者】陈芳;刘洋
【作者单位】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12;R542.22
【相关文献】
1.浅谈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J], 腾龙
2.血浆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测定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任芳
3.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J], 朱勃朗;万圣云;丁洋
4.血浆cTnI、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所致胸痛病因中的应用[J], 王彩玲;郑君平;李淑钰
5.血浆D-二聚体、血清肌红蛋白及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PCI中的应用 [J], 黄鹏;洪庆超;吴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陈芳【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25【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的健康查体正常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血浆 D-二聚体的检测,同时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D-二聚体含量将其分为 D-二聚体明显升高组与 D-二聚体轻度升高组,随访观察3个月,对包括再次急性心肌梗死、难治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记录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 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99±0.21)mg/mL 与(0.27±0.09)mg/mL,观察组的血浆 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D-二聚体明显升高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5.86%)明显高于 D-二聚体轻度升高组(9.52%),再次急性心肌梗死,难治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较高,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D-二聚体呈现明显高表达状态,且其含量水平与其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与预后中发挥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34-135)【作者】陈芳【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五医院检验科,福建三明 3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心肌酶谱联合测定的临床价值 [J], 王喜栋;张琳;张晓斌;王崇;张瑞2.床旁即时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早期评估价值 [J], 赵艳军;李富利;刘超;史菲;于健;王华荣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与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J], 谢剑锋;王志平;庞国武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结果分析 [J], 赵露;刘春云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分析 [J], 董佳敏;龚俊荣;陈群;吕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研究

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研究

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研究摘要:目的探析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性。

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另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及6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者的D-二聚体含量,进而进行对比评估。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治疗后1h、6h、24h、48h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通常偏高,对其进行监测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凭据;同时,检测D-二聚体含量,能够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药物用量及疗效;因此,临床需对D-二聚体这一指标充分重视。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交联纤维蛋白受纤溶酶影响发生水解而形成的。

如果D-二聚体处于上升水平状态,则能够反映出继发纤溶亢进以及高凝状态,因此D-二聚体是体内高凝状态的标志物。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发现D-二聚体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性[1]。

本次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探析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关联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入选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我院,将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逐一排除[2]。

其中,男72例、女56例;最小年龄者36岁、最大年龄者81岁,年龄均值(62.9±3.4)岁。

取我院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将肝、肾、心等障碍者逐一排除,且入选者均不存在遗传病史;男54例、女46例;最小年龄者38岁、最大年龄者79岁,年龄均值(62.8±3.5)岁。

1.2方法1.2.1治疗方法本次入选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采取溶栓治疗,即使用150万U的尿激酶,并使用1000U/h至2000U/h的肝素钠,行静脉滴注24小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在抗凝和溶栓治疗前后,联合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选取AMI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各50例,均取自2021年1月-2023年1月。

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

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血浆hs-CRP、Fib、D-D及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

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AMI患者血清D-D、Fib、hs-CRP、cT-nI、Myo水平明显升高(P<0.05);较入院时,治疗6h后,AMI患者血清D-D、hs-CRP、cT-nI、Myo水平明显提高,Fib明显降低(P<0.05);治疗24h后,D-D、Fib、Myo水平明显下降,hs-CRP、cT-nI达峰值(P<0.05);治疗48h后,患者D-D、Fib、hs-CRP、Myo、cT-nI水平均呈快速下降(P<0.05)。

结论:AMI患者发病后的凝血功能异常,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心肌损伤。

临床联合检测hs-CRP、Fib、D-D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可为早期诊治AMI患者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心肌损伤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基于冠状动脉病变发展,因心肌缺血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由此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以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斑块破裂经病理生理改变后形成冠状动脉血栓,致使血流受限[1]。

而进一步诱发心肌缺血,最终造成心肌损伤和坏死。

AMI时会对心肌细胞造成明显损伤,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是其主要心肌损伤标志物[2]。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关键,炎性细胞中蛋白水解酶对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具有降解作用,继而造成血管不稳,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诱因,极易形成栓塞和梗死[3]。

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自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相应分析。

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水平,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

结论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肌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大多数患者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1]。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期组织炎症的标记物,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血清hs-CRP被认为是新的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2];D-二聚体(D-D)是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产物,血浆中D-D的高低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和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hs-CRP 和D-D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诊断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急诊和住院检查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48~74岁,平均62岁,上述所有患者疾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专家制定的相应诊断标准[3]。

同时收集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5~77岁,平均65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肌病、脑疾病、恶性肿瘤、最近发生感染、外伤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两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抽取空腹静脉血,第一管在1 h内分离血清,检测hs-CRP;第二管枸橼酸钠抗凝后离心,分离血浆检测D-D水平。

探讨心梗三项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

探讨心梗三项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

探讨心梗三项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心梗三项诊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组,选取同期62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参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梗三项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研究组的心梗三项诊断结果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阳性检出率为38.71%,肌钙蛋白Ⅰ(cTnⅠ)的阳性检出率为37.10%,肌红蛋白(MYO)的阳性检出率为56.45%,MYO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K-MB和cTnⅠ;研究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标、肌钙蛋白Ⅰ(cTnⅠ)指标、肌红蛋白(MYO)指标、乳酸脱氢酶(LDH)指标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指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梗三项诊断能够显著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梗三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参考价值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多发的一种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指的是患者在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急性缺血缺氧现象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心肌坏死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胸后骨出现持久性和剧烈性疼痛,且经过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或者是休息以后不能都实现完全缓解[1]。

临床上给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患者病情,提升预后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主要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中心,就心梗三项诊断在其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组,选取同期62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参照组。

参照组有男32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67.98±5.41)岁;研究组有男33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67.14±5.64)岁。

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作者:冯锦波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肌钙蛋白T(cTnT)和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浆D-D、cTnT和心肌酶谱联合检测的179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括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5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6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对比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

结果:AMI组和UAP组D-D、cTnT及心肌酶谱水平均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肌钙蛋白T;心肌酶谱【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101-0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该病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AMl诊断指标有D-二聚体(D-D)、肌钙蛋白T(cTnT)及心肌酶谱检测等。

为了更好的了解以上指标在AMI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我院行D-D、cTnT和心肌酶谱联合检测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59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和60例体检健康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的指标变化。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行血清D-二聚体、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联合检测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l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62~70岁,平均年龄(65.7±11.2)岁;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其中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龄59~69岁,平均年龄(63.6±12.3)岁;5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龄61~68例,平均年龄(61.7±11.6)岁,回顾并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以上疾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刘凤玲;夏俊【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实验组为我院收治42例AII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人群,抽血化验血浆中D-dimer,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对比分析血浆中的D--dimer定量对AMI诊断以及D-dimer诊断AMI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实验组D--dimer,CRP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组血浆D--dimer诊断AMI的阳性率92.1%,敏感性为90.7%和特异性为80.1%,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血浆D--dimer的检测对于AMI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1页(P81-81)【关键词】D-二聚体(D--dimer);急性心心肌梗死(AMI);诊断【作者】刘凤玲;夏俊【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江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柳州54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1 infarction,AMI)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dimer就会升高[1~2]。

本文探讨了D-dimer在AMI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组为2010年2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AMI患者42例,发病均在3d以内,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35~68岁,平均为37.8岁。

均符合WHO关于AMI 的诊断标准。

对照组为同期的健康人群,其中男31例,女性11例,年龄38~55岁,平均为40.2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与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与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与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作者:谢剑锋王志平庞国武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B型利钠肽(BNP)及D-二聚体(DD)的临床表达。

方法 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小面积梗死(Ⅰ组)118例,中面积梗死(Ⅱ组)54例,大面积梗死(Ⅲ组)28例,采用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方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浆DD、BNP含量,对照彩色多普勒确定的心肌梗死面积大小进行比较,讨论其关联性。

结果梗死面积越大,患者BNP、DD水平越高(Ⅰ组【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B型利钠肽;溶栓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001Clinical value of BNP and D-dimer detec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XIE Jian-feng, WANG Zhi-ping, PANG Guo-wu. Lechang City Peopl e’s Hospital, Lechang 5122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xpression of plasma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and D-dimer (DD) during thrombolysi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Among 200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there were 118 cases with small area of infarction (group Ⅰ), 54 cases with moderate area of infarction (group Ⅱ), and 28 cases with large area of infarction (group Ⅲ). Contents of plasma DD and BNP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detected by full-automatic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Comparison was made on diagnosed infraction are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or correl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Levels of BNP and DD increased along with large infarction area (group Ⅰ< group Ⅱ< group Ⅲ),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dimer;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Thrombolysis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意义。

方法: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并对比结果。

结果:急性心梗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

结论: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实验指标,可为急性心梗患者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实验数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21-02心肌细胞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梗死,血管内膜破坏,血管壁胶原暴露与血小板的接触面增加,内源性凝血系统与纤溶平衡被破坏,血管内形成血栓。

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过纤维溶解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

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时会引起继发性血浆纤维溶解活性增强,因而相应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会随之增高[1]。

本研究对D-二聚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3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60.5±5.4)岁。

患者均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无其他并发症。

健康对照组50例,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38~70岁,平均(52.6±4.7)岁,血糖、血脂、血压均正常,排除肝、脑、心、肾等疾病。

1.2 方法50名确诊的心肌梗塞患者在溶栓治疗三天后和治愈出院时再做两次D-二聚体含量检测,与入院时的D-二聚体含量检测作比较。

所有患者均在早晨同一时间段取卧位静息状态静脉空腹采集枸橼酸钠抗凝血3mL,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贫血小板血浆于1h内采用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仪器为希森美康CA-8000,试剂采用原装配套产品。

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分析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AMI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3例(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8例(UAP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含量并比较。

结果AMI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均高于SAP患者与UA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D-二聚体;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是冠心病其中一种危急重症[1]。

有学者指出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是AMI最有力的反映标志物[2]。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如患者出现脑梗死、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肿瘤、感染等时D-二聚体会显著增高。

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生成的血浆蛋白,主要被当作发炎的指标,如患者出现炎症、创伤、肿癌、急性心肌梗死时C-反应蛋白会显著增高[3,4]。

本研究对AMI、SAP与UAP患者进行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并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AMI患者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8.5±6.5)岁。

SAP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9.5±7.5)岁。

UAP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5±5.5)岁。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赫松【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对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患者进行均分,各组18例.将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将未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对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内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对参照组入院时、入院后24 h、48 h的D-二聚体含量进行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对比其实验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 h、6 h、24 h的D-二聚体含量,组间数据差异存在(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对其体内D-二聚体含量进行测定,D-二聚体含量可将溶栓效果予以充分的反映,是判定溶栓效果的重要指标.【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9(017)003【总页数】2页(P41-4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D-二聚体【作者】赫松【作者单位】辽宁省丹东市人民医院,辽宁丹东1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溶栓进行治疗,使其交联纤维蛋白发生降解,进而使血栓消失。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如患者血管内有活动血栓存在,其机体内会出现纤维降解情况,进而形成D-二聚体[1-2]。

临床上使用D-二聚体含量来判定血栓溶解情况。

对其溶栓中D-二聚体的作用作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作为选取时间,36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18例和参照组18例。

实验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9:9,其年龄为44~73岁,(62.37±4.16)岁为中位年龄;参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2∶6,其年龄为43~75岁,(62.49±4.18)岁为中位年龄。

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了解本组实验的内容和方法,对比其基本数据,组间差异性不存在(P>0.05)。

D—二聚体及肌钙蛋白T和心肌酶谱检测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

D—二聚体及肌钙蛋白T和心肌酶谱检测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

D—二聚体及肌钙蛋白T和心肌酶谱检测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予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T及心肌酶谱检测对于诊断该疾病价值的研究意义。

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并将其设为a组,另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0例,设为b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设为c组,健康体检者30名,设为d组,四组均予心肌酶谱[肌酸肌酶同工酶(CK-CB)、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T、凝血三项检测,观察各指标检测结果。

结果c、d组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肌钙蛋白T检测水平均显著低于a、b组,且b组水平低于a组,c、d 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肌酶谱、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T均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的检测指标,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及防治具重要价值。

标签:心肌酶谱;D-二聚体;肌钙蛋白T;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指由冠状动脉出现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状况所造成的心肌性坏死,其通常具有起病急且病情严重的特点,多发于老年人,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

本院对AMI患者60例、UAP患者50例、SAP患者40例及健康体检者30名均予心肌酶谱、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T、凝血三项检测,旨在探讨各指标检测对AMI的诊断意义,现报告如。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60例设为a组,男女比例32:28,年龄55~74岁,平均年龄(62.5±8.0)岁;另选UAP患者50例设为b组,男女比例28:22,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2.8±7.8)岁;将SAP 患者40例设为c组,男女比例23:17,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62.4±8.2)岁;将健康体检者30名设为d组,男女比例18:12,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2.8±7.8)岁;四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冯锦波【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肌钙蛋白T(cTnT)和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浆D-D、cTnT和心肌酶谱联合检测的179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括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5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6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对比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AMI组和UAP组D-D、cTnT及心肌酶谱水平均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AMI组cTnT的水平较UAP组明显增高(P<0.05).SAP组cTnT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D-D、cTnT和心肌酶谱含量的升高程度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P<0.01).结论:通过联合检测D-D、cTnT与心肌酶谱的水平变化有助于提高AMI的诊断.【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5(024)024【总页数】2页(P101,103)【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肌钙蛋白T;心肌酶谱【作者】冯锦波【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石井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4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该病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目前,临床常用的AMI诊断指标有D-二聚体(D-D)、肌钙蛋白T(cTnT)及心肌酶谱检测等[2]。

为了更好的了解以上指标在AMI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我院行D - D、cTnT 和心肌酶谱联合检测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59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和60 例体检健康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的指标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心肌酶谱联合测定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心肌酶谱联合测定的临床价值

度能较准确地反 映梗死 的范 围, 只有当心肌组织损 伤严重 时才 收集我院住院 的 8 1例 A 患者 ( MI ) MI A 组 心
释放 人血 , 对较小 的损伤 缺乏敏 感性 。心 肌 C n 是 一种 心肌 TI 蛋白, 分子量为 2 D。仅存在于心肌收缩蛋 白的细肌 丝上 。 4k 是
AI M 组血清心肌酶谱 、T IMY 、 . c n、 O D 二聚体含 量明显高 于
对 照 组 (P < .5 。见 表 12 00 ) 、。
表 1 2组 观 察指 标 比较
组 别 C ( / ) C MB U L c n( e ) M O( K U L K ( / ) T l m/L Y 1 8±1 3 0 0 0 0 9± 2
心肌组织特异性最 高 的心 肌损 伤标 志物。除心 肌损伤 外任何
组织损伤都不会 引起 c n 升高 。其分 子量 小 于 C — B, TI K M 当心 肌受损后更易从心 肌细胞 中弥 散释放人 血循 环。 目前 的检测 技术具有 高度 的灵敏度 和特异性 。一旦检S  ̄ 心肌 C n . JJ Tl T I即表 明患者 已出现心肌 损害 。而任 何心 肌损 害标志物 的异 常增 高
35 60
可北 医 药 2 1 年 1 01 2月 第 3 3卷 第 2 3期
H bi e i l ora,0 1 V l 3D cN . 3 ee M dc unl2 1 , o 3 e o2 aJ
d i1 .9 9 ji n 10 7 8 .0 1 2 .7 o:0 3 6/.s .0 2- 3 6 2 1 .3 0 8 s
1 1 一般资料 .
肌酶谱 、 心肌标志物及 D 二聚体 的检测结果 , 中男 6 一 其 3例 , 女

D一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诊断效果评价

D一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诊断效果评价

基础研究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诊断效果评价赵骏飞湖北省安陆市普爱医院急诊科 湖北省安陆市 432600【摘 要】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D-二聚体的诊断效果。

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取年份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设为研究组,另选同一年份的5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验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同时间段D-二聚体水平,分析诊断效果。

结果:经过检测,在基本状态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较高,对比差异P<0.05;溶栓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P<0.05,而其他时间段对比差异P>0.0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对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一旦检测异常,要与X片、心电图、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诊断,提升诊断结果准确性。

【关键词】D-二聚体;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类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严重的威胁,一旦同时存在心律失常,不但会将病情加重,同时会造成患者心脏骤停,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D-二聚体作为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有最小的分子量,很多临床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在患病期间D-二聚体升高明显,可对纤维酶和凝血酶生成进行很好的反映。

本研究对其诊断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现将研究整个经过进行如下论述。

1 研究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取年份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此为研究组,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者和23例女性患者,最高年龄者为70岁,最低年龄者为45岁,中位年龄为(55.8±7.5)岁,30例为前壁梗死,12例为前间壁梗死,14例为下壁梗死,另选同一年份的5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者和26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龄者为72岁,最小年龄者为47岁,中位年龄为(56.8±8.5)岁,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研究资料经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差异并不明显,此研究中对比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值得参考。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分析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方法60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46例)和未溶栓组(14例),溶栓组根据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开通分为溶栓再通组(24例)和溶栓未通组(22例),检测观察各组不同时间段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情况。

结果未溶栓组患者入院时与发病后24、48 h血浆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溶栓未通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2、6、24 h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溶栓再通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2、6 h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急性心梗溶栓治疗患者,给予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以有效反映溶栓再通效果,可以作为溶栓治疗急性心梗、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浆D-二聚体溶栓治疗急性心梗是通过纤溶酶作用于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使其降解,从而实现血管再通。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的产物,若机体血管内伴有活动血栓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将发生纤维溶解活动,导致血浆D-二聚体的形成。

因此临床上通常将血浆D-二聚体用于判定血栓溶解或形成的判定依据[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择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科第6版内科学教材溶栓适应证标准,且对本次实验研究均知情同意,均自愿纳入本次实验。

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3:27,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2.3±4.8)岁;6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组(46例)和未溶栓组(14例)。

溶栓组46例患者在12 h内进行溶栓治疗,包括8例下壁,26例前壁,12例后壁,其中溶栓再通24例(溶栓再通组),未通22例(溶栓未通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与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与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与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B型利钠肽(BNP)及D-二聚体(DD)的临床表达。

方法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小面积梗死(Ⅰ组)118例,中面积梗死(Ⅱ组)54例,大面积梗死(Ⅲ组)28例,采用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方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浆DD、BNP含量,对照彩色多普勒确定的心肌梗死面积大小进行比较,讨论其关联性。

结果梗死面积越大,患者BNP、DD水平越高(Ⅰ组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入选病例均被明确告知诊疗规范及检测项目方法、目的、临床意义,经伦理道德委员会评定认为合乎公认的伦理道德标准要求。

1. 2 诊断标准至少包括下列条件中的2条或以上: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②心电图的动态改变;③心肌梗死标志物血清学检测浓度的动态改变。

其中心肌梗死面积大小评估见相关文献[9]。

1. 3 排除标准排除有心肺感染性疾病、肝肾疾病、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急慢性肺心病及血液病的患者。

1. 4 测定方法、仪器及试剂为统一检测标准,所有患者均在早晨同一时间段取卧位静息状态静脉空腹采集EDTA2K抗凝血3 ml 及枸橼酸钠抗凝血3 ml,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取贫血小板血浆于1 h内采用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的miniV ADAS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浆BNP及DD含量,试剂采用原机配套产品,具体判断标准及操作见说明书。

本实验室设定DD参考范围为<200 μg/L,高于此值判定为升高。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心肌梗死面积越大,患者BNP、DD水平越高,Ⅲ组BNP、DD水平高于Ⅰ、Ⅱ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BNP、DD水平高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梗三项与 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时期进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针对研究对象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进行联合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

结果:实验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心肌梗死疑似患者实施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梗三项;D-二聚体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具有比较高的致死率。

在临床上,该疾病具有发病急和病情恶化速度快等特点[1]。

针对该疾病,需要在实施急救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诊断,从而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并在这一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患者的心梗三项检测结果数据以及与D-二聚体数值都会出现一定的异常变化[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时期进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在对照组中,有男性研究对象24人,女性研究对象16人。

研究对象年龄47—75周岁,平均年龄58.1±5.7周岁。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本次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心梗三项仪器:雷度(RADIOMETER)AQT90 FLEX试剂:肌钙蛋白I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肌酸激酶MB同工酶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肌红蛋白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标本:全血,静脉采血2~3ml,注入黄色EDTA·K抗凝管,颠倒混匀数次。

21.二聚体联合检测仪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试剂:INNOVANCE*D-Dimer试剂(免疫比浊法)标本:使用枸橼酸盐抗凝的乏血小板的血浆。

通过仔细混合1分柠檬酸钠(0.11mol/L或3.2%)和9份静脉血,获得血浆。

在采集血液后,以1500xg-2500xg直接离心血液试管15分钟。

具体检测方法如下:(1)在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体检时以及实验组患者入院治疗24小时之后,于清晨采集其空腹静脉血作为检测样本。

(2)心梗三项标本:静脉采血2~3ml,注入黄色EDTA·K抗凝管,颠倒混匀数次。

D-二聚体标本:23.8%(w/v)枸椽酸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在采集血液后,以1500xg-2500xg直接离心血液试管15分钟,获得血浆。

(3)在完成血浆分离之后,于第一时间检测心梗三项和D-二聚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3评价指标本研究检测指标为心梗三项以及D-二聚体。

心梗三项包括肌钙蛋白(Tn I)、肌红蛋白(Myu)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肌红蛋白参考范围为23-112ng/mL。

肌钙蛋白参考范围为0.010-0.023ng/mL。

肌酸激酶同工酶参考范围为2.0-7.2 ng/mL。

若患者上述指标中的某一项检测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则该项目检测结果为阳性。

D-二聚体的参考范围为﹤5.5 mg/L。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研究对象心梗三项指标对比对比发现,实验组心梗三项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心梗三项阳性率对比(n,%)组别例数Tn I Myu CK-MB对照组4040(100.0%)39(97.5)40(100.0%)实验组401(2.5)0(0.0%)0(0.0%)x2-76.09872.20076.098P-0.0000.0000.0002.2研究对象测结D-二聚体检果对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二聚体检测结果数据明显处于较高水平(P<0.05)。

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比(n,%)组别例数D-二聚体(mg/L)对照组400.37±0.02实验组400.68±0.04 t-8.269P-0.0413.讨论3.1心肌梗死患者心梗三项指标上升幅度明显在针对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其血液中的部分指标会出现一定的异常变化[3]。

具体来说,在各种出现异常变化的指标中,心梗三项指标的变化幅度最大。

一些医学专家研究证实,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上述三星指标的检测结果数值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因此,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心梗三项指标检测作为心肌梗死检测和诊断的重要手段[4]。

通过对心肌梗死缓和的心梗三项指标变化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绝大多数患者的三项指标均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且超过正常范围。

因此,针对患者实施心梗三项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其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同时也能够确定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5]。

通过对本研究中两组调查对象的心梗三项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实验组研究对象中,有39人三项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名患者2项检测结果为阳性。

而在对照组中,只有1名研究对象1项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研究对象三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从这一角度上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梗三项检测结果阳性率远远超过健康人群,且接近100%。

因此,对心梗三项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肌梗死[6]。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梗死患者的心梗三项指标虽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三项指标的上升都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在患者刚刚发病时进行心梗三项检测,并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因此需要在患者病情趋于稳定之后对其进行心梗三项检测。

3.2心梗患者D-二聚体增幅明显D-二聚体在血液中存在,能够保障人体血液中具备正常的凝血功能[7。

但是在D-二聚体大幅度升高的前提下,人体的凝血功能也会超过正常水平,并由此导致其患上脑血栓、心肌梗死等疾病。

因此,在临床上针对检测对象的D-二聚体数值实施检测也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

在本文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数值明显较大,且超过D-二聚体在人体中的正常范围[8]。

因此,在针对检测对象实施D-二聚体检测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出其是否患有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在实施D-二聚体与心梗三项联合检测的过程中,需要首先针对研究对象实施D-二聚体监测,确定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9]。

在这一基础上,针对D-二聚体超过正常范围的检测对象实施心梗三项检测,能够确定其所患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否为心肌梗死。

在这一基础上,就能够实现对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10]。

4.结论综上所述,在进行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针对检测对象进行D-二聚体检测能够确定其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在这一基础上实施心梗三项检测,则能够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肌梗死。

因此,针对心肌梗死检测对象实施D-二聚体与心梗三项联合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其是否患有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1]Jing-Yun B U.The Value of D-dimer, cTnI, and Myocardial Zymogram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Systems Medicine,2018,15(31):7-9.[2]Reihani H,Shamloo A S,Keshmiri A.Diagnostic Value of D-Dimer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ardiol Res,2018,09(01):17-21.[3]田国祥,武云涛,姚璐,张薇.D-二聚体在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血栓性疾病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09):1055-1058.[4]刘海燕,吴其明,宋毓青,杨柳.低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与血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7):2872-2875.[5]杨世映,闾广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与GRACE评分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3):51-53.[6]朱丽娟.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0,12(02):95-99.[7]王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在急诊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06):728-730.[8]陈润真,刘臣,周鹏,谭宇,盛兆雪,李健楠,周金英,吴元,杨艳敏,宋莉,赵汉军,颜红兵.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及LDL-C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05):359-366.[9]汪文月,刘海莉,刘方,杨鹏会.D-二聚体联合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05):408-413.[10]朱秀英,吴畏,李广鹏,梁万前.血清PCT、D-二聚体及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04):455-459+46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