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等差数列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反思

等差数列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反思

等差数列教案反思引言:等差数列是中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通过教授等差数列,学生可以掌握其定义、性质以及相关公式和解题方法。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和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一堂关于等差数列的教案进行反思,探讨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案内容回顾本教案的主题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包括:1.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3. 锻炼解决等差数列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没有做到细化和明确。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以及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目标之间的层次关系和重要性没有进行明确划分。

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影响学习效果。

建议:应该明确每个目标的重要性和层次关系,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路径和目标导向。

2. 缺乏足够的课堂互动本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课堂互动,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课堂讲解较为单一,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环节。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和厌倦感,无法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建议:通过引入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案例演练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3. 缺乏具体的实例和应用本教案在概念和公式的讲解中缺乏具体的实例和应用,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问题解决相结合。

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概念和公式的实际运用,缺乏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和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公式的实际运用,并且提供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评价和反馈不足教案中没有详细描述评价和反馈的内容和方法,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

这样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有效的跟踪和指导。

2.1 等差数列的概念(1)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等差数列的概念(1)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等差数列的概念(1)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4.2.1 等差数列的概念(1)(详案)通过研究最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我按照“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的要求,遵从“既要重结论,又要重过程”的现代教育理念,着眼于概念和结论的生成过程来上等差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这一节课。

教学模式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我严格按照滨州市数学教研员王文清老师倡导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体按照以下7个环节展开:1.设计问题,创设情境;2.学生探索,尝试解决;3.信息交流,揭示规律;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5.变练演编,深化提高;6.信息交流,教学相长;7.反思小结,观点提炼。

教材分析: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并且可以观察归纳得出通项公式之后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

等差数列作为数列部分的主要内容,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后续内容时,会感受到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这节的学习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

以及对函数和方程思想有所体会,也能够应用数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但是他们的思维仍然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实例来理解并抽象出数学概念,同时思维的严密性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了解等差中项的定义及性质;2.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3. 让学生学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核心素养目标:数学抽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运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定义的生成及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引导语: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数列的定义、性质及其相关概念(如: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前n项和等),并且知道了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等奖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等奖

1、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

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2。

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3。

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研探式。

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

二。

主体设计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

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求。

”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

1。

方程思想的运用(1)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的第______项。

(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

2。

基本量方法的使用(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

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的,由和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条件(等式)化为关于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本量。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和的二元方程,这是一个和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等奖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等奖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引言在数学学科中,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它具有简单的规律和易于计算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因此,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1)引导学生观察等差数列的规律,并引入等差数列的定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

(2)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巩固等差数列的定义,并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前n项和与项数n成正比,差等于项数减一乘以公差。

(3)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如求某个等差数列的第几项是多少。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1)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2)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应用,如求某个等差数列的第n项是多少。

(3)介绍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Sn表示前n项和。

(4)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应用,如求某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多少。

3. 实际问题的应用(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求等差数列中第几项是某个给定的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板书和讲解,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2. 示例法:通过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应用方法。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互动讨论,探究等差数列的规律和性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规律。

2. 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并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

3. 讲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例题演示应用。

等差数列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等差数列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2)已知 a3+a11=10,求 a6+a7+a8 分析: a3+a11 =a6+a8 =2a7 ,又已知 a3+a11=10, ∴ a6+a7+a8= 23(a3+a11)=15
第11页
已知{an}为等差数列 且 a4+a5+a6+a7=56,a4a7=187,求公差d.
三数成等差数列,它们和为12,首尾二数 积为12,求此三数.
已知数列an中,a1
3,
1 an
1 an1
5(n
2),则an
____ .
第12页
第13页
知识回顾
定义 — 假如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
㈠等差数列公差 —
它前一项差 d =an+1-an
.
等于同. 一. 个. 常. 数. .
几通何项意—义a—n=a等同1+(差一n-数条1)d列直各线项上.对应点都在
【说明】 ①数列{ an }为等差数列
an+1-an=d 或an+1=an+d

②公差是 唯一 常数;
m n p q,am an ap aq.
第9页
等差数列性质1
1. {an}为等差数列
an+1- an=d
an+1=an+d
an= a1+(n-1) d an= kn + b(k、b为常数)
2. a、b、c成等差数列 b为a、c 等差中项AA
b a c 2b= a+c
③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方法叫做 递推法.
第2页
由定义归纳通项公式
a2 - a1=d,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一等奖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一等奖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通项公式。

2. 能够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进行计算和应用。

3. 养成发现规律、归纳总结、推理证明的思维习惯。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等差数列的概念1. 定义:若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相等,则称该数列为等差数列。

2. 性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_n=a_1+(n-1)d$,其中$a_n$ 表示数列中第$n$ 项,$a_1$ 表示数列中的第一项,$d$ 为公差。

3. 应用:等差数列常用于需要从已知的前几个数推导后面的数或求和的问题中。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一些具体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思考和理解。

2. 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系、自主查找规律等,让学生自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

3. 实践探究法:通过实际运用等差数列来寻找和验证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如一个人每天增加2 千克体重,或一张扑克牌的点数递减 1 点等。

2.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通项公式,并请学生掌握。

3. 规律探究给出一组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联系,归纳总结等差数列的规律。

例如:2, 5, 8, 11, ……4. 推广应用以具体问题为背景,让学生练习应用等差数列实现求和、推导某些数的值等。

5. 练习巩固出一些合适的练习题,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能力。

6. 拓展延伸提供更多基于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证明,或者是扩展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总结反思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存在问题,或者是加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五、教学评估1. 通过互动问答、小组合作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等差数列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获奖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获奖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获奖版一、课程概述该公开课是关于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应用等差数列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本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特征(25分钟)- 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讲解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和通项公式;- 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例题来加深对等差数列的理解。

2. 运算规律与性质(20分钟)- 探讨等差数列的四则运算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重要性质,并进行解释;- 给出练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等差数列的应用(30分钟)- 介绍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数列求和、数列图形等;-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进行解答;- 分组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本课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展示:运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展示课件、例题等,增强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应用:将等差数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应用能力;- 归纳总结:通过梳理、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学中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问题解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思维与交流;-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等差数列说课稿公开课优质课获奖版

等差数列说课稿公开课优质课获奖版

等差数列说课稿公开课优质课获奖版概述本文档是关于等差数列的公开课说课稿,是获奖版的优质课内容。

本文档将介绍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知识。

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 等差数列的概念- 等差数列的符号表示- 等差数列的性质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说明通项公式的意义和应用3.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推导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解释求和公式的应用场景4. 等差数列的常见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如何确定等差数列的公差- 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公开课,学生可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掌握其应用;3. 掌握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方法;4. 能够解决等差数列相关问题,特别是求前n项和的问题。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举例说明和练。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为了保证公开课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准备教案和课件,包含等差数列的相关内容;2. 准备适当的例题和练题,用于课堂互动;3. 提前检查教室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设备正常工作。

教学步骤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2. 概念讲解: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符号表示和基本性质;3. 推导与应用: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并讲解其应用;4. 问题解决:讲解如何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如何确定公差,以及如何求前n项的和;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题供学生练。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课堂互动: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间的互动,观察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程度;2. 练评价:通过布置练题并批改,评价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应用能力;3. 反馈与回顾: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获奖作品《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教课方案获奖作品《等差数列》一、教课内容剖析本节课是《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单有着宽泛的实质应用,并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别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行分;另一方面, 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

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观点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同时等差数列也为此后学习等比数列供给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状况剖析我所教课的学生是我校高二( 2)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想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因此我在讲课时着重从详细的生活实例出发,着重指引、启迪、研究和商讨以切合这种学生的心剪发展特色,从而促使思想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设计思想1.教法⑴引诱思想法:这种方法有益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益于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有益于调换学生的主动性和踊跃性,发挥其创建性。

⑵分组议论法:有益于学生进行沟通,实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换学生的踊跃性。

⑶讲练联合法:能够实时稳固所学内容,抓住要点,打破难点。

2.学法指引学生第一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积蓄问题)归纳出数组特色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观点;接着就等差数列观点的特色,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对各样能力的同学指引认识多元的推导思想方法。

用多种方法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在指引剖析时,留出“空白” ,让学生去联想、研究,同时鼓舞学生勇敢质疑,环绕中心畅所欲言,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课目的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观点,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能否为等差数列,指引学生认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巧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察看、剖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悟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徙来研究数列,培育学生的知识、方法迁徙能力;经过阶梯性练习,提升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例3等差数列的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例3等差数列的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例3等差数列的规律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理解等差数列的含义;2.学生能通过找规律的方法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3.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一、等差数列的定义;二、通过例3找规律;三、练习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找规律的方法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课前激活,板书讲解,分组合作,课内实践,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一、课前激活(5分钟)用班级琐事打破冰,了解学生的课前状态。

二、板书讲解(10分钟)1.板书定义:等差数列;2.同学们可以根据场景,用自己的话解释等差数列的概念;3.板书例子:1,3,5,7,9.三、通过例3找规律(25分钟)1.老师让同学们先尝试做一遍例3;2.四人一组,尝试通过列举数列项数,拓展数列进行找规律;3.报告并归纳大家找到的规律;4.老师再次强调等差数列公式。

四、练习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教师出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等差数列的概念解决问题。

五、课后反思(5分钟)1.老师让学生总结今天课程所学内容;2.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借鉴课程,反思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还需要做哪些准备以更好地应用等差数列?教学资源:1. 幻灯片资料;2. 板书资料;3. 练习题;4. 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考察;2. 课后作业检查;3. 学生实际应用情境的表现。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对于等差数列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通过找规律的方式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求解。

但也看到同学们在脑力和思维方面仍需提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同学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差数列优质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等差数列优质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解:∵an是等差数列,且 1+17=13+5=2×9, ∴a1+a17=a5+a13=2a9. ∴a9=117,∴a3+a15=2a9=234.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课后智能提升
题型二 等差数列的综合应用
【例
2】
等差数列an
的第
5 项为
5,第
10 项
为-5,问此数列中第一个负数项是第几项?
答案:仍是等差数列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课后智能提升
预习测评
1.在等差数列an
中,
a3,a9
是方程
2x2-x-7=0
的两根,则 a6=
()
1 A.2
1 B.4
C.-72
D.-74
解析:由韦达定理 a3+a9=12=2a6⇒a6=14,故选 B.
答案:B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课后智能提升
2.等差数列an中,若 m+n=p+q,则 an+am= ap+aq(n,m,p,q∈N*),特别地,若 m+n=2p,则 an+am=2ap.
特别注意:“数列an中,若 m=p+q,则 am=ap +aq”是不一定成立的.
3.等差数列an中,若公差 d>0,则数列an为递 增数列;等差数列an中,若公差 d<0,则数列an为递 减数列.
()
A.0 B.1 C.2 D.1或2
解析:由于2b=a+c,则4b2-4ac=(a+c)2-4ac
=(a-c)2≥0,故选D.
答案:D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讲练互动 课后智能提升
误区解密 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例 3】
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
1,且an
从第
9
项开始各项均大于 25,求公差 d 的取值范围.

等差数列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等差数列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等差数列教案小班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能够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黑板、粉笔。

3. 教材及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将黑板上的标题写出来:“等差数列教案小班”。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等差数列,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等差数列的实例?引导学生回答。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呈现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其任意相邻两项之差相等。

也可以说,一个数列,如果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减去前一项得到的差相等,则该数列是等差数列。

然后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如1, 4, 7, 10, ...,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即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3。

通过这个实例,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等差数列的特点。

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a1表示等差数列的首项,d表示等差数列的公差,n表示等差数列的项数。

然后,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如何利用通项公式求解等差数列的某一项。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 4, 7, 10, ...,要求第10项的值,可以利用通项公式an = a1 + (n-1)d,代入a1=1,d=3,n=10,得到an= 1 + (10-1)3 = 1 + 9*3 = 28。

接着,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运用。

4. 实际问题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小明每天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每走100米就会看到一棵树。

已知第一棵树距离家500米,第二棵树距离家600米,求第10棵树距离家的距离。

通过引导,学生可以找到题目中的等差数列,并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5. 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在等差数列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教案(一等奖)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教案(一等奖)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1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简单的等差数列求和
节次
教学目标
(含学科核心素养)
1、掌握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
教学
重点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Fra bibliotek应用求和公式。
关键点
变形算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预习部分知识
资源准备
口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
问题就是(板书)“1+2+3+4……+10=?”
(板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二、讲解新课
1.分组讨论与分析
(1)有没有简单一点的算法呢?
(2)学生讨论后发表看法:
可以用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来进行简算
2、学生列式验算是不是50个101。
通过验证,的确是50个101。你觉得这种计算计算方法怎么样?
3、你还能想出其他简便算法吗?
得出公式:等差数列之和=(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总个数÷2
4、介绍高斯算法:

等差数列优秀教案

等差数列优秀教案

等差数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引入、观察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经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等差数列实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楼梯的台阶数量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数据的特点。

提问学生这些数据之间存在怎样的规律,从而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2、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举例说明,如数列\(2, 4, 6, 8, 10, \cdots\)是等差数列,公差\(d = 2\);数列\(5, 3, 1, -1, -3, \cdots\)是等差数列,公差\(d =-2\)。

3、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设等差数列\(\{a_n\}\)的首项为\(a_1\),公差为\(d\)。

则\(a_2 = a_1 + d\),\(a_3 = a_2 + d =(a_1 + d) + d =a_1 + 2d\),\(a_4 = a_3 + d =(a_1 + 2d) + d = a_1 +3d\),······由此归纳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_n = a_1 +(n 1)d\)4、通项公式的应用例 1:已知等差数列\(\{a_n\}\)中,\(a_1 = 3\),\(d = 2\),求\(a_{10}\)。

等差数列教案第一课时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第一课时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等差数列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 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能够用求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3.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 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能够用求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三、教学难点:能够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例如:“小明种植了一排树木,第一棵树距离大门10米,第二棵树距离第一棵树20米,第三棵树距离第二棵树30米,以此类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些数之间有什么特点?”2. 概念解释(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是指数之间的差值相等的数列。

在等差数列中,我们称这个差值为公差,用d表示。

”教师可以给出示例,如1, 3, 5, 7, ...等,并解释数列中的每个数依次加上公差d就可以得到下一个数。

3. 列出通项公式(15分钟)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找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以示例1, 3, 5, 7, ...为例,学生可以发现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为a + (n-1)d的形式,其中a为第一个数,n为项数,d为公差。

因此,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 + (n-1)d。

4. 使用通项公式求值(15分钟)教师通过例题演示如何使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中的某一项的值。

例如:“求等差数列1, 3, 5, 7, ...中第10项的值。

”学生可以利用通项公式an = a + (n-1)d,将a设为1,d设为2,n设为10,代入公式计算得到an的值为...5. 求等差数列的和(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和,并给出等差数列求和的公式:Sn = n/2 (2a + (n-1)d),其中Sn表示等差数列的和。

教师通过例题演示如何使用求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和。

等差数列教案(优秀)

等差数列教案(优秀)

等差数列教案(优秀)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并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的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忆上一节课学习数列的定义,请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表示数列有哪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

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2、由生活中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1)。

国际奥运会早期,撑杆跳高的记录近似的由下表给出:你能看出这4次撑杆条跳世界记录组成的数列,它的各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48、46、44、42、40、38、36、34、32、30引导学生观察:数列①、②有何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相邻两个数字的差总是一个常数,数列①先左到右相差0.2,数列②从左到右相差-2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1.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以下几点: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所以上面的2、3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0.20,-2在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我将给出练习题,以巩固知识的学习。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如果是,写出首项a1和公差d,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等差数列教案(5篇)

等差数列教案(5篇)

等差数列教案(5篇)第一篇:等差数列教案等差数列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3)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用图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2.通过等差数列的图像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3.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关于等差数列的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①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等差数列是特殊的数列,定义恰恰是其特殊性、也是本质属性的准确反映和高度概括,准确把握定义是正确认识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是研究一个数列的重要工具,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密切相关,通过函数图象研究数列性质成为可能.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所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另外,出现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已知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由于一个公式中字母较多,学生应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有一难点.(3)教法建议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差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法,一节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②等差数列定义的引出可先给出几组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共同规律,再由学生尝试说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对程度差的学生可以提示定义的结构:“……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由学生把限定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为等比数列的定义作准备.如果学生给出的定义不准确,可让学生研究讨论,用符合学生的定义但不是等差数列的数列作为反例,再由学生修改其定义,逐步完善定义.③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出来后,由学生举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以此让学生思考确定一个等差数列的条件.④由学生根据一般数列的表示法尝试表示等差数列,前提条件是已知数列的首项与公差.明确指出其图像是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根据图像观察项随项数的变化规律;再看通项公式,项其图像的形状相对应.可看作项数的一次型()函数,这与⑤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与通项是有区别的,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未必是,即其末项未必是该数列的第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点.⑥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推导离不开等差数列的性质,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一些重要的性质;另外可让学生研究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有规律的子数列会引起学生的兴趣.⑦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数列的数学模型,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还可让学生去搜集,然后彼此交流,提出相关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创设相互研讨的课堂环境.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研探式.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二.主体设计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1.方程思想的运用(1)已知等差数列的第______项.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的,由和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条件(等式)化为关于本量.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这是一个和和的二元方程,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已知等差数列中,…由条件可得即,可知,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类似的还有(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考察随项数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的符号,由学生叙的情况.此时是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4.研究项的符号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1)已知数列始小于0?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2)等差数列三.小结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第二篇:等差数列教案(精选)等差数列教案一、教材分析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差数列是必修五第二章的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数列中最基础的一种类型、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习等比数列及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对其在性质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依据课标“等差数列”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3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重在研究等差数列的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性质的形成、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
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数列。

其中,首项为a,公差为d。

等差数列可以用通项公式来表示,即An = a + (n-1)d。

二、等差数列的性质
1. 公差d表示了等差数列中每一项之间的差值相等。

通过公差可以确定等差数列的发展规律。

2. 等差数列的第n项An可以通过通项公式计算得到。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可以通过求和公式计算得到,即Sn = (n/2)(a + An)。

三、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 理解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 能够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 掌握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熟练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3.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每天增加固定的步数。

让学生思考这种增长方式是否满足等差数列的定义。

(2) 概念讲解
解释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相关术语,如首项、公差、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通过具体的数列例子,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

(3) 公式推导
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引导学生思考公式的由来和推导过程。

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明白公式的应用方法和计算步骤。

(4) 练习与巩固
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包括计算等差数列的第n项、前n项和等内容。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金融领域中的利息计算、物理学中的等加速度运动等。

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评价,可以评估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和掌
握程度。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运用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也认识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延伸拓展
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其研究其他数列的性质和应用,如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通过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等差数列作为数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等差数列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