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讨摘要: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教学教学设计策略1.引言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任课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因此,一些习惯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师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完善教学理念。
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历史任课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摸索最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历史知识、文化、素养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成为贯彻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新要求[1]。
因此,教师如何在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理念、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历史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2]。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2.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理性反思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校纷纷为教师配备计算机设备,应用多媒体、幻灯片等进行教学。
这的确为教师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减少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教师只需按照幻灯片所准备的课程教学即可。
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的抽象性,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模糊,不能建立良好的历史时间框架,导致教师的历史授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之借助多媒体的有限性,教师只是将幻灯片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充分发挥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反思自己,一味应用这种“高科技”设备授课,能否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否会有所提高?不言而喻,历史这门课程,本该借助相关历史事件、历史背景活跃课堂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模式,就必然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单方面授课,只能达到完成课堂任务的目的,而学生却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得不到良好吸收,更达不到新课改对历史课程教学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作业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作业设计探究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因此新课程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广大历史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树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使学生树立发展的作业设计理念。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已做了相应的准备与努力,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突破。
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部分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设计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素养的提高。
一、传统历史作业的主要弊端1.作业提出的单向性。
传统历史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中不能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2.作业内容的机械性。
传统历史作业缺乏时代感,许多老师布置的历史作业往往是把课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作业本上,或者课后练习、配套练习一股脑全部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这类作业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历史作业失去兴趣。
3.作业评价的绝对性。
传统历史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对作业的普遍态度是完成后交了就万事大吉了,而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对比,非对即错,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历史作业设计应突出的特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新课程作业设计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依据。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和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简介本文档旨在探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和评价方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方式,因此在设计历史作业时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设计方法1. 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个性化作业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或个人经历,可以设计与历史相关的项目、研究或实地考察等作业形式,以促进学生的深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引入协作合作形式引入协作合作形式的历史作业可以提供学生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小组项目、辩论活动或合作研究等形式,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历史问题,互相协助解决难题,提高研究效果。
3. 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在历史作业中鼓励学生展示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项目或研究课题,让学生自行选择并运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主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充分发掘个人潜能。
评价方法1. 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评价历史作业时,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如口头报告、书面论文、多媒体展示或实践成果展示等。
这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激励学生在不同方面展示自己的长处。
2. 清晰的评价标准制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对于公正地评价历史作业至关重要。
标准应包括历史知识、分析与解释能力、创新性和合作能力等方面,以便准确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标准的设定应尽量客观、明确,并向学生做出解释,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 提供及时反馈及时提供反馈对学生的研究进步至关重要。
教师应在评价作业后及时给予学生具体和建设性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评价准则,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果。
结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和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通过个性化设计、协作合作和鼓励创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
4 作业完成的封 闭性。 . 传统历史作业强调独立思考 , 不允许学生在完成作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譬如,秦汉时期的文化 ’ , “ 章 笔者提供给学生两枚 16 92 业过程 中相互探讨, 互相合作, 从来不把“ 合作 探究” 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进 年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 , 并说 明其中一张是错票 , 发现后立即停止发行, 又
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素养的提高,传统历史作业的弊端主要表 节课后都设计 A B两组练 习题或者增加 自由选做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 本要求, 面向全 体学生, 组题或 自由选做题是较高的要求 , B 供学有余力的学
1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_ 传统历史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 题型仍以填 生选做 前者题型主要有选择题、 问答题、 材料解析题 、 制表等等 , 目的是 主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展开,新的课程 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 为实施素质教育的 目的和要求 。 广大历史教师应 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 确
计 了一道关于汉武帝与匈奴 战争的题 目,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封寄 自疆场的家
役, 在战事告一段落后, 他写 了一封信 , 托人带回给家人 , 他在信 中述说了所见
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 乏层次性,忽视 了学生的个性差 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 3 作业 内容的机械性。 . 传统历史作业缺乏时代感 , 许多老师布置的历史作
业往往是把课本的某些段落“ 搬到’ 业本上 , 作 或者课后练 习、 配套练习一股脑 全部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这类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压抑 了学生的主 动性与创造性 的发挥 , 使学生对历 史学习、 历史作业失去了兴趣。
驰 骋 想象 , 人其 境 , 了学 生 发 挥 的 空间 , 发 了学 生 的好 奇心 和 求知 欲 , 神 给 激 激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学在高中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历史教学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使其具备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
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和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策略。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需求分析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历史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分析。
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分析各种可能性,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背景、文化传承、社会变革等。
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音乐、艺术、文学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使他们能够审视历史、理解历史、洞察历史。
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历史观念,使他们能够反思历史中的偏见和误解,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4.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使其能够运用历史学方法来进行历史研究和分析。
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文献的查阅、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培养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写作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1.渗透性教学设计历史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通过横向、纵向的渗透性教学设计,使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相互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例如,可以将历史与文学、地理、美术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历史背景,通过地理知识解读历史事件,通过美术作品展示历史文化等。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匠心独运自主探究——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初探
什 么 是 问 题 教 学 法 ? 前 苏 联 教 学 论 专 家 马 赫 穆 托 夫
问 … … 智 者 问 得 巧 , 者 问 得 笨 。 ” 堂 提 问 是 联 系 师 愚 课
在 《 代 的 课 》 谈 到 , 中 可 见 答 案 的 概 貌 :从 内 部 结 现 中 从 “
构 的 观 点 来 看 , 以 认 为 在 这 种 课 上 , 师 有 意 地 创 设 问 可 教 题情 境 , 织 学 生 的探 究 活动 , 学 生提 出学 习 问题 和解 组 让 决 这 些 问 题 , 由 教 师 自 己提 出 这 些 问 题 并 解 决 它 们 , 或 在 此 同 时 向学生 说 明在 该 探 究情 境 下 的 思维 逻 辑 。” 此 , 依 我 们 对 问 题 教 学 法 本 身 可 以 作 这 样 的 界 定 :教 材 的 生 在 寻 求 和 探
! 兰
l
匠 心
独 运
自 主 探
究
新课 程 下 高 中历 史课 堂 问题 设 计初 探
郁 剑 芬
( 山市 白泉 高 级 中学 。 江 舟 山 舟 浙
摘 要 :新 课 程 下 课 堂 教 学 问题 的 设 计 与 优 化 是 提
360 ) 10 0
但 学 生 的 思 维 是 限 定 着 的 .教 学 的 整 个 过 程 几 乎 都 是 预 没 而 没 有 生 成 有 价 值 的 内容 。 然 有 挑 战 性 的 问 题 , 因 虽 但 为 缺 乏 基 本 的 问 题 意 识 和 教 学 高 度 ,更 多 的 设 问 流 = 形
生 之 间 思 维 活 动 的 重 要 纽 带 和 开 启 学 生 智 慧 之 门 的 钥 匙 。 内 近 年 来 研 究 资 料 表 明 , 小 学 教 师 平 均 每 堂 课 的 国 中 有 效 提 问 仅 为 5 % .这 无 疑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教 学 质 6
【doc】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新课程研究◆新课标下高巾历史搽究活动设计之罪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曹凯摘要:新的教学理念特别重视培养高中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为例,建议尝试把目前史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设汁成历史探究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既要重视精选一些史料,同时又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设汁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活动深入人心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一位学生对教材提出了质疑:"既然课本上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为什么袁世凯,张勋最后到蒋介石等这些政客都粉墨登场,对专制独裁依依不舍?难道他们缺乏政治头脑,执意无视"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自掘坟墓?"学生的疑问的确有几分道理,如何理解和把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难度,难道说辛亥革命就可以把人们心灵深处的深受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思想打扫一空,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思想?女日果说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了,那么陈独秀还有什么必要去发动一场新文化运动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结论看似已经深入人心了,不少论着和教材都肯定了这一说法,例如熊月之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一书中指出:"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在高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1996年上海卷)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c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是(A);(2001年广东河南文综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二千多1O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的重要历史作用在于:A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阻滞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答案是(A).然而并非铁板一块,对此观点,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撰文表达了质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苏全有在《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一文中指出"民主观念之所以未能在当时深入人心,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帝制的影响太深了.士绅阶层饱受数千年专制和那些赋予历史实质意义,列举不尽的圣王英雄,帝室功勋,劣主昏君诸般故事的薰陶,所以,其帝制意识并未被新近接触的西方共和模式的知识所取代,只是被压抑下去了.至于一般民众,帝制的声歌,故事根植在他们的文化中,连压仰的情况都不存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的皇权心态,辛亥革命并没有革去."';杨鹏程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一文提出这一观点:"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笔者在后面设计的探究活动里还会列举一些学者对此观点不同的看法.别说目前的有些学者,估汁连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都很难认可这种观点,孙中山说: "在没有革命以前,多数人的观念只知道有民族主义……在那个时候,他们既是不过细研究,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以对于民权主义固然不明白,对于民生主义更是莫名其妙.革命成功以后,成立民国,采用共和制度,此时大家的思想,对于何以要成立民国,都是不求甚解.就是到现在,真是心悦诚服实行民权,赞成共和的同志,还是很少."'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代文学家鲁讯,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鲁迅创作了《祝福》,《阿Q正传》和《药》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向我们生动的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农民的局限性,中国农村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找不到任何民主共和的语言和行动.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不可能对这些言论或者作品视而不见.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作为教材编写者更应该敏锐和及时地把握史学的研究动态,在教材中吸收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即使对新的研究成果持反对意见,笔者认为还是不应该把有争论的结论大大方方地作为定论出现在教材中(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上的结论就是"圣旨",不容置疑,其实教材上有争论的地方并非只有本文提到的这一问题),从而更能体现编者与时俱进,科学求真的精神.对于这种富于争论性的问题,作为编者何不因势利导,设计成探究性的活动交给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呢?笔者建议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该首先列出一些学者或者名人对此问题的观点,然后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精选出一些材料供学生探究,这种设计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探究活动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某种观点或理论,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用"再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根据对这一过程的理解,笔者认为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特别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不仅容易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从而焕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而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平台.大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在理解这句话时,不仅仅要看到牛顿的谦逊之处,而且要看到这是研究者能够取得成就的基本规律:前人的成果是研究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l期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汲取巨人的智慧,最终超越巨人,否则,社会就会止步不—1厶刖.其实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又何尝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研究呢:既要搜集史料分析史料,同时也要尽量把有关方面研究的成果"一网打尽",在此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然而不知何故我们平时见到的探究性活动缺乏给学生站立的"肩膀",往往让学生根据几段材料去得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请问能否告诉学生,当前史学界已经对这些材料研究到什么地步了,能否让学生借助别人的成果去探究呢?应该说我们选择的材料都有代表性,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选的材料不典型,出处偏僻,还没有人去研究,甚至很少有人阅读过,那么让一个高中生去探究显然不太合适.其次笔者认为在选择材料时必须改变传统的"一面之词"的做法,要兼顾多种史学观点,尤其是针对正反两种观点,应该多提供一些矛盾和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具体生动的材料去思考,去感悟,去接受或者去质疑这些观点,甚至允许得出新的看法.就目前而言,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多半用"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种理念去挑选符合"答案"的几段材料,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思考,但到头来还是逃不出课本结论的手掌心(目前新课标下的高中四套教材依然充斥着大量的结论),创新从何谈起?用一两段孤立的材料企图让学生得出对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这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探究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减弱甚至丧失.没有材料无从探究,但是没有充足的材料,同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当然试图要查找到所有与探究问题有关的材料也是幻想, 只能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去搜集去占有材料.材料的选择应灵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家庭和当地实际状况(如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灵活处理.学生探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判断史料,分析史料,获得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像学术研究那样,强调第一手史料,一些史家的论着也可以被筛选拿来使用.¨?对于史学界仍有争议的问题设汁成开放性的历史探究活动,会不会超越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呢?笔者认为这是杞人J陇天了.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家得到信息几乎是同步的,并且高中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比初中阶段明显增强.笔者经常和这群孩子在一起聊天,感觉到这群90后的青少年见多识广,思想敏锐,张扬胆大,他们拥有比以前任何时代的同龄人更强的接受能力和更多的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如果能够让他们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了解目前的研究动态,和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同台共舞",那么他们不仅会感受到历史的活力,而且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1人】在要求:看看我们竟然可以和大教授在一起探讨历史问题,多能干啊!同时为了"挑战"权威,他们一定会绞尽脑汁,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和寻求理论支持,自然而然地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整理,鉴别材料,加上一定的推理,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探究的过程,发挥主导作用,为探究活动营造民主,和凿,开放的氛围.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尤其在学生收集,筛选和运用历史材料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一环上,必须指导到位.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当好学生的"高级助手",适时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探究历史的方法.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建立开放性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如何建立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面临诸多中学历史探究活动可有可无的尴尬现状下,'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最后,根据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针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一观12点,笔者设计一道探究题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还是逐渐深入人心抑或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如果你认为所给材料不充足,那么请你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等等方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查找到更多的图文材料,从而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心走向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随时把思考的火花写成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1人J容不限,字数不限,注意"沦从史出,史沦结合".观点介绍:1.毛泽东(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辛亥革命其实并不能说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2.周恩来(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3.熊月之(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4.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从此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此后所有复辟帝制的图i某都不能得逞,反动阶级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就为日后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5.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10月lO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6.朱育和(清华大学校长教学顾问,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晚清以来,袁世凯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崇德国式的富国强兵之路,这与孙中山所追求的美,法式的道路截然不同,可以说,袁世凯的胜利是德国派治国思想在中国的胜利,袁世凯能取代孙中山当上总统以至于后来他又胆敢称帝,都与民初国民对这种德国式治国思想比较同情有关.7.高伟(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确实也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民主思潮,但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人心,特别是是否深入了农民之心,却是一个值得再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促使也不可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广大农民之心.8.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辛亥革命导致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之所以不实,依据在于民初复辟运动的疯狂,政坛混乱及民众的冷漠三个方面.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传统的影响,还在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民主宣传浮光掠影,急功冒进.注释:(1)《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l5课辛亥革命>》,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第3版,第62页.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相对应的内容在人教版则表述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上"逐渐"两个字,含义差别很大.不过对此观点,仍有学者提出质疑,如本文提到的朱育和,苏全有等学者. (2)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4页.(3)苏全有:《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学术论坛》1997年第2期,第97页.(4)杨鹏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历史教学》2001 年第10期,第54页.(5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中华书局l986年4月第1版,第385页.(6)任印录:《历史探究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7年7月第9卷第4期,第137页.(7)陈志刚:《历史探究教学的特点刍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l期第49页.(8)朱汉国等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第4次印刷,第9页.(9)刘玉广汤瑞华:《实践中的历史探究活动课》,《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第l9页. 主要参考文献:1.高伟:《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农民之心——辛亥革命影响再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2月(下).2.胡海英侯桂芳:《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l0期.3.李重华:《辛亥革命成败新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版)2005年5月第58卷第3期.4.马克锋:《辛亥革命与民众动向》,《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5.邱捷:《孙中山与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8期.6.苏全有:《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4卷第3期.7.王虎:《试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辛亥革命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0月第30卷第5期. 8.严昌洪马敏:{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9.杨燕华:《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意义》,《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4月号. l0.朱育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l期第l7卷.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曹凯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中部)13。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问题探究式教学探索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宪法》 对公民的合 法权利
做 了怎样 的规定?(94 中华人 民共和 15 年《
所提问题 要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 系相 罔宪 法 》 定 公 民 合 法 权 利受 到 宪法 的 规
东欧社会丰 义国家是如何建 泣起来 的?中 矛盾 , 成他们认知 失讽 , 造 以唤起他们强烈 保护 。 ) 让学 生看 图“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
国加入 , 生何影 响?⑤欧业 国家的社会主 的求知欲 望, 激发他f 的学习兴趣 ; 发人 再 渎课本 ( 『 J 要 学思之窗 ) 材料 , 再问 : 16 ~ 在 96
义改革 主要采取 了哪些措施?⑥苏联 等圉 深省 , 以引起学 生强烈 的反应和 积极 的思 17 9 6年十年“ 文革” 期间 , 民的合 法权利 公
、
根据教学 目标 , 把不同层次 问题 结 认 知水平 相适应 , 问题切合 学生 的爱 好和 三个 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 , 教学任务是不 同 兴趣 , 问题 与学生 同答 问题 的心 理准备和 的 ,凶而所 提问题也应与特定 阶段 的教学
合 起 来 进行 提 问
表 教学 中提什 么样 的 问题 不是 机械 的 , 愿望相适 应。适应 性的问题 是学生感到有 任 务 相 适 应 , 现 出差 异 。教学 开始 重 点 提
因为什么推行“ 战” 策?② 美国 的“ 冷 政 冷 君 、 贤君 , 也不撤换 林 则徐 , 当时的情势 引起学 生 注意 , 在 展示 材料 后提 问 :9 4年 15 战” 政策 具体 有何 表现 ?③ 如何认识 “ 马歇 下中因能取得战争 的胜利吗? 尔计划 ” 札 鲁门主义 ” 与“ 的相互关 系 及其 实质?④社会 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 国家?
浅谈高中历史作业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浅谈高中历史作业的有效设计与实施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传承着文明的智慧,更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素材。
在高中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更为深入的历史知识,因此历史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历史作业的目的、设计要点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历史作业的目的历史作业的目的首先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历史知识较为丰富,接触到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都需要通过作业来加以巩固,帮助学生掌握并牢固记忆。
历史作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等,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作业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二、历史作业的设计要点1.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作业内容。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因此在设计历史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避免内容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
作业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
2. 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历史作业可以以课外阅读、历史报告、历史研究论文、历史实地考察等形式展开。
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历史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历史作业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加入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4. 关注时事和国际化视野。
历史作业的设计也可以加入一些时事与国际化元素,鼓励学生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国际动态,使他们拥有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
5. 推崇团队合作。
历史作业的设计也可以考虑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历史作业的实施方法在实施历史作业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1. 指导学生进行读书笔记。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占有 的成绩 比例已不容忽视 。 文科 的学生在高考 中, 历史 的分数 要 占到 1 0 0分左右 , 历史学科成绩 的高低 , 直接影响到 了文科综 合 的成绩 , 也就是直接影响到你高考成绩的优劣。高考改革后 ,
我们发现 , 历史 的考试不再是那么 的死板 , 如还仅仅是靠考试之 前我们死记硬背 ,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历史测验的要求了。
N 黧
刘俊 玲
@ 鼹 鸥 @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 河南遂 平第 一 高级 中学 , 河南
摘
驻 马店
4 6 3 1 0 0 )
要 在 素质教育大力发展 的今天 , 历 史教学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学科 , 在锻炼 学生的文化知识过程 中扮 演的 角色
变得越 来越重要。因此, 如何 帮助历 史教学快速的在新课程改革 下转变, 是 目前历 史教 学研 究的重要 工作 。下面 , 本文将简要的介绍 下, 目前我们历 史教 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及一些解决的措施 。 关键词 历 史; 教 学; 改革 目前 , 伴 随着改革开放 日益深入 , 外国形形 色色 的思想观念 和文化思潮 , 开始大量的涌人 中国, 对 我们传统 的文化产生着致 三、 高 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1 . 明确我们的教学 目的 学习历 史的 目的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够 显著地提 高学
四、 小 结
1 . 不明确历史 的教学 目的 历史教学就是提高学生 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在学 习古今 中
外 的历史后 , 能够开 阔他们的视野 , 在古人智慧 的熏 陶下 陶冶 自
己情操 , 让 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 , 通过历史 的学 习, 能够让我们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正确 的历史观。但是 长期 的填鸭式知识教
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探究
[ 关 键词 ]高 中历 史 作 业设 计 设计的作业 单调枯燥 ,缺 乏弹性 ,偏重课本 ,脱离 生活 和学 生实际 ,严 重阻 碍了学生个 性的发 展和潜 能的发挥 ,严 重抑 制了学生 的学习 兴趣 ,极 大地限制 了学生学 习历史 的能 力和历史素养 的提高 ,传统历史 作业 的弊 端主要表 现在 : 作业形式 的单一性 。传统 历史作业 几乎都局 限于 书面答 题 ,题型仍 以填空 、选择 、材 料分析 、问答题 为主 ,着重点 仍是 对学生知 识 的掌 握 ,考察 学生能力 ,情感 态度 的题 目很
趣。
作业完 成的封 闭性 。传 统历史作 业强调 独立思考 ,不允 许 学 生在 完 成作 业 过程 中 相互 探讨 ,互 相合 作 ,从 来 不把 “ 合作 ” “ 探 究”当作一项必要 的素质进行培养。 作业评 价 的绝对 性 。传 统历史作 业 的评 价是 由教 师一人 能力 ,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 ,有利于发展 操作 ,学生对作业的普遍态度是完成后上交就万事大吉了, 学生的创新 思维 。 趣 味性 。俄 国教 育学家 乌申斯 基指 出: “ 没有 丝毫 兴趣 的 而大部分教师 的作 业评价是 与事先 的 “ 标准答案. ”作对 比 , 将 会扼 杀学生探 索真理 的欲望 。”实践 证明 , 非对 即错 ,挫 伤 了学生 的 学 习积极 性 ,扼杀 了学生 的创 造 强制性 学习 , “ 兴趣 是最好 的老师 ”。任何 一 门学科 都应该 扎实 、活泼 、 力。 新课程 改革对教 师教学 过程和学 生学 习方式都提 出了明 生动地 全面 提高学生 的文化 素养 ,通 过教师 对作 业 的设计 , 确的要求 ,这为新课 程作业设 计提供 了具体 而有力 的依据 。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 ,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 ,这样的 “ 秦汉时期的文 新课 程倡导 学生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 于动手 ,培养学 生 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譬如 , 9 6 2 年 发行 的纪念蔡 伦的 邮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 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 化 ”一 章 ,笔者提 供给学 生两枚 1 并 说 明其 中一 张是错票 ,发现 后立 即停 止发行 ,又发行 题的能力 以及交 流合作 的能力 。新课 程理念 下 的历史 作业 的 票 , 设计应是 开放 的 ,应努力 实现课 内外 联 系 ,校 内外 沟通 ,学 其 中一 枚 正 确 的 邮票 , 要 求学 生 观察 后 分辨 出哪一 枚 是错 是 什 么错 误? 这道 题富有 趣 味性 ,培 养了学 生 的观 察 、思 科 间融 合 ,让 作业 成 为培 养学 生和发 展 学 生能 力 的一 座 桥 票 ? 梁 ,从 而优 化历史 学 习环 境。笔者依 据新课 程 的要 求 , 借 鉴 维能 力和历 史知识 的应 用能 力 。趣 味性作业 以理解 为特点 , 同行经验并 结合 自身实践 ,认为新课 程理念 下 的历 史作业设 以兴 趣刺激 学生探究 的欲望 ,一旦 学生形成 这种 良好 的习惯 和 品质 ,其学业 成绩就会 大幅度提高 ,对 以后 的发. 展也大 有 计 ,应突出以下这 几个 特点 : 开放性 。开 放题 的特 点是答案不 固定 或者条 件不完备 , 好处 。 人 文性 。教 师的 教学 工 作 ,表 面 上 面对 的 是教 材 、课 它体现为: 布置作业内容的开放 , 学生有权 自主一选择;作业 形成 的开放 ,改变原有 的书面作业模 式; 作业 结果 、答案 的开 本 、学生 、作业 ,其 实是在 和一个 学生 的及 他的 家庭 已有 的 放 ,不再 是 单一 刻板 的; 评 价 方式 的开 放 ,实 行多 样化 的 评 社会 背景 、人文 习性 、道德 情趣 、思想观念 进行 持久 的交 往 作 业就是一 种最 为直接而 频 价 。开放 题可 以使 学生在 不同 的知识 和 能力 水平 的基础上 , 和对话 。这 种交往 有许多形 式 , 通过 自己的分析 和思考 ,提出对历史 问题 的不 同看法 。按 照 繁的通道 ,所以,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 、教师批改 教 师要 让学 生感 受 皮亚 杰 发生 认 识 论 的观点 ,封 闭题 主要 引 起认 识 结构 的 同 作业 就是一 种互动 的人文 活动 。在 这里 , 化 ,而开放题则 引起认知 结构 的顺应 ,一 般而言 ,开放题 对 到 师者 的学 识和修 养 ,体 验到 民主 的氛 围 ,平等 的交往 ,纯 培养学生 的历史 思维能力 和创新 能力 影 响较 大 。台湾著名 历 真 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 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史教育专 家张元先 生 ,曾在新竹某 中学 高一 年级 学生 中做 过 善 , 作业改革 的实验 ,他设计 了一道关 于汉 武帝与匈 奴战争 的题 目,要求 学生每人 写一封 寄 自疆场 的家 书 ,提供 的背景材 料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如何设计合适的历史作业,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高中历史作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特点二、设计高中历史作业的原则1. 突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业不仅仅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业应该设计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总结、比较研究等历史思维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史作业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更要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实际研究和实践。
作业可以设计一些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撰写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历史作业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作业可以设计一些历史事件的思辨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能力。
2. 研究式作业可以设计一些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并进行成果报告。
这种作业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创新式作业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历史作业,比如设计历史主题展板、制作历史专题视频、创作历史故事漫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
1. 举办历史主题小组讨论可以根据历史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历史主题的小组讨论活动,比如"秦始皇是好君主还是暴君"、"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鼓励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和多方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对高中历史新课型中学生作业设计的思考_以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_一课为例
◆新课程研究◆ 对高中历史新课型中学生作业设计的思考——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周云华 钱海东江苏省五严规定出台后,高中历史学科的课时严重缩水,提高课堂效率成为了历史教师的不二选择。
我市高中历史学科大胆进行课型改革,将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与讲评课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做法是作业前置(课前),教师对学生的前置作业进行认真批阅和统计分析,以备上课讲评之用。
在上课环节,做到知识点的讲解、巩固和前置作业的评讲同步进行,并辅之以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与学的相长。
当然,课中课后还有一些同步配套作业供同学内化巩固之用。
新课型推出后,师生普遍反映历史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了,学生的会学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了……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新课型对学生作业的设计要求很高,如不注意便会影响课型的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或高效最终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新授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历史作业的有效设计。
一、前置作业重在“激趣养习”——“快乐作业”常规的历史课堂教学一般是在新授课或复习课课中或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主要目的是通过作业,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为了有目的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教与学的实效,今年我市历史学科在高中各年段尝试将一部分作业前置,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要求教师设计学生先学的前置性作业(即课前练习),让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尝试完成,教师须在上课前认真批阅并做好精心的统计和分析工作,课前发给学生,上课讲评时备用。
课前作业从短期来看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长远来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题型上,课前练习的设计和高考接轨,分单选型客观题和材料型问答题两类(当然,也可含填充式知识结构,因为是新授课,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
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有效性探究
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有效性探究摘要: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对作业进行有效讲评,不仅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接受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前后所学到的知识紧密相连,提高思维的发展水平,使思维既具备深刻性,又具备灵活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作业;设计;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51新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已大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与努力,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部分教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设计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素养的提高。
一、传统历史作业的弊端1、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传统历史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填空、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
2、作业提出的单向性。
传统历史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导致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3、作业内容的机械性。
传统历史作业缺乏时代感,许多老师布置的历史作业往往是把课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作业本上,或者课后练习、配套练习一股脑全部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这类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历史作业失去了兴趣。
4、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传统历史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互相合作,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进行培养。
新课改理念下优化历史作业设计
新课改理念下优化历史作业的设计【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究中体现合作性,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新课改关注历史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优化历史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作业设计新课改理念下对学生学习历史有了更多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显这一理念还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狠下功夫。
就历史作业设计而言,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在选择、设计、完成过程中的自主性、合作探究性、能力提升性、创新性上还需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便使历史教学的效果更进一步地达到或接近新课改的理念。
下面就将自己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的一些所感、所悟和亲历实践做一总结,以便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历史作业的设计应该体现科学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理念1 作业的布置应紧扣教材,在此基础上扩展、延伸。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对知识的巩固还是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紧扣课改的知识目标,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运用。
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突重点,攻难点。
对重难点的体现如何更好地运用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重点体现,尤其是在历史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中加以充分的利用。
所以,在对历史作业的设计中应紧紧围绕每一节的教学大纲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而不过多地脱离大纲一味地因追求兴趣而设计作业。
二是作业的设计重质少量。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作业的形式上下功夫了,形式新颖的作业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2 作业的设计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如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如何挖掘更多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悟,如何让学生在感悟中快乐成长,如何让学生在感悟中有所启迪,这都是在设计历史作业时应该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文/ 侍 荣 军
剑 了哪 些 破 坏 以及 之 后 的 民 主法 制 建设 道 路 。 2 . 鼓励 学 生创 新 学 习 我 们 应 当 提倡 学 生 创 新学 习 。学 生 在 自丰学 习 之后 , 自 主学 习而获得对某历史教学主题的意义建构可能并不全 或正确 , 这就需要 进行创新性 的学 习, 用 自己的创新 思维去 研究 这一历史事件和相关教 学内容 , 在这一个过程 中, 我们 学 习 高 中历 史 的学 生 才 能 够 对 相 关 教 学 内 容进 行 自主 创 新 地探 究 。在 学 习 “ 祖 国 统一 大 业 ” 这 一 章 节时 , 我们 应 该 倡 导 学生创新学 习, 在学生掌握 了基本的知识 以后 , 他 们对“ 一 国两 制”伟大构想 的内涵以及香港澳门的实践 的重大意义 有了一个 了解 , 在这一个基础之 l - . , 我们就倡导学生创新学 习 ,学生 可 以利 用 已经 学 到 的 知 识 去 思 考 现 在 我 国 的 这 种
【 关键 词 】 高 中历史; 历史教 学; 高中教学
众所周知 , 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 目标在于改 变 以往 的 死记 硬 背 、 被动性学习、 机械 训 练 的现 象 , 倡 导 学生
丰动参与 、 乐于探究 、 勤 于动手 , 培养学生搜集 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 分析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以及 交流 与合作 的能力 。这就对高 中历史 的教学有 了一个更高 的要 求, 我们要努力提高高中历史 的教 学质量 , 最大可 能地 实现
、
师 自身的特长 ,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 ,实现各种方式的组 合。当然 ,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 不是 万能 的 , 教学方法的选 择实质也包含 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的含 义。就一堂课 言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也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高中历史作业作为历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需根据新课程背景下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
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亲近性和实践性的高中历史作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对于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设计高中历史作业,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探究,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发展。
结束。
1.2 研究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成为了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研究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
合理设计的历史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模式,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了解历史变迁,提高历史素养。
而设计不合理的作业则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
通过研究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可以深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历史作业设计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高中历史作业设计还可以促进教育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历史作业设计的实际探讨与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促进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推动历史教育的提高和创新。
研究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设计高中历史作业,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成为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从历史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结合、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原则、多元化作业形式的探讨、引入跨学科内容的作业设计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历史作业设计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研究不同形式的作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未来,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逐步实现历史教学的深化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历史教学、新课程理念、设计原则、多元化作业形式、跨学科内容、现代科技手段、意义、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如何设计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历史作业,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问题意识培养,要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需要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真相。
本文将围绕历史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结合、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原则、多元化作业形式的探讨、引入跨学科内容的作业设计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历史作业设计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促进历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2. 正文2.1 历史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结合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需要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求。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研究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12-10课改探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文/马海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
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承和掌握社会经验和文化财产来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一、旧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基本特征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2)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3)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满堂灌或者填鸭式为主。
每一堂课,教师作为独角戏的主角,承担着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而学生作为独角戏的观众与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存在,只能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一种依赖,没有了教师的督促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为继,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容乐观。
这种静态、保守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
可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模式的变化。
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绝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二、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与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僵化,脱离了中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这种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不能形成系统的理性思维。
教师是先进教学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能改变教育教学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
但观念不能灌输,而要靠教师在学习中领会,靠在实践中感悟,靠在经验中提升,靠在教学中扬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
人文素养。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作业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本人就新
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进行探究。
一、历史作业的目的
历史作业的设计应当符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发展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为目标。
历史作业的目的应
体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 知识掌握:历史作业应当包含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解决
问题的任务。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了解历史文化。
2. 能力锻炼:历史作业应当涉及摘讲、口语表达,图表分析及文字解释、文献阅读、小组讨论等多方面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团队合作、表达能力等。
3. 人文素养:历史作业应当引导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关注,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形成
尊重、关爱、包容、创新的价值观。
二、历史作业的设计模式
1. 案例探究模式:这种模式是最常见的历史作业设计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解决
一个或一系列历史案例,并且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考虑历史因素、文化、政治、经济等方
面因素,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2. 课堂小组讨论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通过集思广益,多角度分析,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这种模式
也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合作能力。
3. 任务研究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历史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学生去采集资料、整理、分析、解释的任务,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和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人的作用。
1. 明确任务要求:历史作业的任务要求必须明确明确,易理解实际,在设计表述时,可以用指令式的语言来表达任务要求。
2. 适量灵活:历史作业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单一的活动、题型和内容,而要灵活设计,时间、题材、形式等方面灵活运用,也要避免布置同类作业。
3. 面向现实生活:历史作业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让学生了解和认知时代的
某个方面,从而引导学生能够了解文化、实践和价值。
4. 展示和评价:历史作业应该倡导学生们主动追求和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也应适当设置方法有效、公正公平的考核模式,帮助学生遣理清思。
综上所述,历史作业的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枝节。
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贴近现实、引导学生,同时增加艺术化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