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及对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及对策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近年来较为突出,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各大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舆论哗然。我们如

鲠在喉,透过现象,观察本质。我们需要看到现象背后值得

关切的人与事,他们的原生家庭、行为模式、行为动机……

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犯罪成因并积极寻找解

决对策。

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国家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亦是创新社

会治理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案例介绍

在一个边远山区的初中,校园霸凌悄然滋生并日渐甚嚣尘上。青春期的懵懂和躁动,最终演变为拳脚相加的校园霸凌。

受害者的父母离异,他随父生活,而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他只得住校,周末放假才能回家看望爷爷奶奶。这是他内心

的些许宽慰,却难以弥补因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导致的父爱

缺失和未能得到满足的成长关怀;这亦造成他性格内向,不

擅交际,更因此招致班上部分同学的言语挑衅和人身攻击。

案发当晚宿舍熄灯前,受害者正躺在宿舍床铺上玩耍。此时,之前在教室和其发生口角的A同学纠集了另外几个同学来找他。双方发生争执后,受害者被打倒在地,A同学一众人继续用脚踢打其头部,直至“泄愤”完毕回到各自宿舍就寝。殊不知,这场口角之争演变成的肢体冲突,最终酿成了惨剧。殴打发生次日早晨,受害者室友发现其口吐白沫,身体冰凉,后经抢救无效被宣告死亡。

受害人性格懦弱,长期饱受校园霸凌,年轻生命最后悄然消逝;施暴者冲动行事,无视法纪,也终为一时逞强沉痛买单。

这,即是一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典型案例。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

(一)“暴力犯罪”的界定和构成要件

我国刑法并未明确界定“暴力犯罪”。从泛指“以暴力行为作为犯罪手段危害社会”的角度理解,“犯罪人使用的暴力手段”是否应作为“暴力犯罪”的构成要件并非“暴力犯罪”界定的关键。其构成要件在于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采取了暴力手段或使用暴力手段相威胁。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常见类型、犯罪行为模式从传统到当下环境的变化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动机、行为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整体而言,未成年人常见的暴力犯罪类型主要表现为抢劫、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强奸、故意杀人等比较传统的暴力犯罪,而前述犯罪行为模式亦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外化形态息息相关。

而今,在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大环境影响下,未成年人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广阔、更深入。但,基于未成年人尚不足够成熟的身心发展,其对信息资源能否有效健康地筛选、整合、吸收、利用,成为社会公众关切的问题。从目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心理状态和日益变化的行为模式即可知,警钟已然重重敲响。这一普遍性难题,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而言,问题尤甚。

三、当下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征

(一)低龄化、闲散化

2019年发生的13岁男孩杀10岁女童未追刑责一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犯低龄化日趋明显的担忧。据林毓敏所作《中国当代青少年犯罪状况调查》中调查发现,2016年全国未成年人暴力犯平均年龄为15.46岁,最近几年这一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为了回应公众关切,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

一),其中刑法第十七条增加了:“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

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

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

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此外“闲散化”主要指未成年暴力犯的生活状态。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年鉴(2019)》统计表明未成年暴力

犯的学历为初中的占比为74.2%,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

辍学闲散在校园外的未成年人占比也居高不下,大多未成年

暴力犯中途辍学外出流浪,学校受教育经历、家庭教育缺失。

(二)犯罪组织化、团伙化

2018年重庆江津警方打掉了一个特大涉黑涉恶犯罪团伙“黑家军”,其中辍学的未成年人占7成,这个涉黑涉恶犯

罪团伙组织严密,成员稳定。未成年人犯罪组织化、团伙化

其中的内因主要是未成年人自身年龄小缺乏足够的智力、体力、胆量等,单独作案成功率较低,因此结成犯罪组织和团

伙可以相互壮胆,提高犯罪成功率。外因主要是该群体易在

成年人引诱、教唆、控制下实施有组织的犯罪。别有用心的

成年人通过招募低龄未成年人、重点拉拢辍学学生、利用控

制经济方式控制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近年来这些都显示出未

成年人的团伙犯罪趋势越来越明显,组织越来越稳定。

(三)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成人化,是指其犯罪计划性强、模仿性强,心理防线难以突破,侦破难度大;智能化是指其通过互

联网等平台接触到多种类犯罪方法并大量吸收犯罪信息,他

们组成犯罪团伙后,“求知欲”旺盛,对做坏事的接受力强,犯罪的方式方法在他们之间传播非常快。加之其年龄段身心

可塑性强,学习能力强,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呈现出智能化和

科技化趋势。

(四)暴力行为校园化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校园化是指该人群更易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所处校园内呈现出校园聚集化犯罪现象,且这类犯罪行为

多由校园欺凌开始,平时随意的进行一般的校园欺凌行为。

由于在校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欺凌行为,在争强好胜

的氛围下往往犯下严重的罪行。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

显示,在2016年至2017年全国发生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为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占比高达85.82%。数据令人

痛心和深思。该聚集现象目前更是在持续恶化,在校学生犯

罪的比例逐年提高,未成年犯罪正在从校园之外向校园内发展。

(五)犯罪易发性、耦合性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多具突发性和耦合性特征。该人群基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心里承受力不强,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