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治(全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通用课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72009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13.png)
血培养阳性,同时伴有导管半定量和定量培养阳性,或拔除导管后血培养转阴 。
0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01
02
03
操作前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无菌 ,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和 隔离衣。
操作中
避免与非无菌区域接触, 如眼睛、鼻子、口腔等。
操作后
及时清理并消毒操作区域 ,保持环境清洁。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遵守医院感染防控规定,不随意触碰导管接口处。
提醒患者如有异常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等,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和干预。
0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 清洁剂,保持干燥可以减少细菌滋生 。
定期更换敷料
敷料应定期更换,一般建议每天更换 一次,如有渗血、渗液等特殊情况应 及时更换。
避免导管打折、弯曲
导管应妥善固定,避免打折、弯曲, 以免影响导管的通畅性和引起感染。
避免导管接头污染
接头应保持清洁,避免被污染,如有 血液、药液等应及时清理。
预防为主,控制感染
详细描述
介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定期更换导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以及 感染发生后的控制措施,如及时拔除导管、使用抗生素等。
案例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经验分享
总结词
综合治疗,个体化方案
详细描述
分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经验,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和护理措施等,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https://img.taocdn.com/s3/m/8133475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0.png)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针对医疗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明确行业改进方向提出3个领域涵盖10个重大疾病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其中“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0大目标之一。
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3月17日印发"血流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的通知,重点改善中心静脉导管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问题,以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1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1)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1)。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
C)、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国OCRBS1的危害及疾病负担CRBS1死亡率明显升高,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留置导管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导管细菌定植患者。
Id1F<0.009Aff1UXBff1,/⅛O,O55现f 粉皿侬的IIBmCfi)CRBS1分布科室多,成为常见院内感染之一,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常见类型败血症占20%o 我国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布在ICU,胃肠外科、急诊急救等科室;一项美国全国范围监测研究显示院内血流感染分布在ICU 、内科、普外科等科室。
CRBS1的危险因素导管类型:双腔导管和多腔导管感染率较单腔导管明显升高。
插管部位: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 高。
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2周,导管相关感染明显升高。
患者因素: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低蛋白血症、因化联血*幽 导f 包他睢摘BSI疗所致粒缺。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PPT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PPT](https://img.taocdn.com/s3/m/86ec06ea763231126fdb1101.png)
CRBSI的病原学
•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G-厌氧杆菌
•
白色念珠菌
CRBSI的病原学
致病菌
G+细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
G-细菌 大肠埃希菌 肠杆菌属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假丝酵母菌
1986-1989(%)
51 27 16 8
19 6 5 4 4
• 20世纪90年代:每年放置各类血管导管>115 亿次,中心静脉导管>500万次,院内血流感 染20万次,其中40%与各种血管导管相关,尤 其与非隧道中心导管相关。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状态
•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2573例CRBSI的病 死率为14%,归因分析CRBSI的死亡率为19%。
•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病死率为8.2%, 显著高于他细菌引起者〔P‹0.001〕。
• 〔3〕从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血做定性血培养, 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阳性出现时间比外周血培养阳性至少 早2小时;
• 〔4〕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一 株微生物。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一项,提示导管极有可能为感 染的来源:
• 〔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且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 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血培养阴性,除了导管无其他 感染来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小时内未用新的抗生素治 疗,病症好转;
CRBSI的发生机制
• 电子显微镜研究显示:
•
即使导管定量培养病原菌阴性,几乎所有
插入血管的导管都有病原菌定植,且具有活力, 还能在24小时内形成生物被膜。
•
导管放置10天内局部皮肤是最常见致病菌
指南最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治
![指南最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6321283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5.png)
➢ Strategies to prevent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cute care hospitals: The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 2023 update。
➢血行播散型病原菌感染(菌栓),转移性感染。 ➢连续或反复出现定皮肤植菌感染
诊疗措施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acteremia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vascular catheters: That provides a new clinical practice guide.Med Intensiva. 2023 Jan - Feb;42(1):5-36.
定义
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旳患者出现菌血症或 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烧(>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体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 其他明确旳感染源。
导管有关旳血流感染 catheter-associated BSIs
留置导管旳病人发生血流感染 继发于手术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院内取得性肺 炎、泌尿系感染等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inical guidelines of the Spanish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SEIMC) and the Spanish Society of Spanish Society of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Coronary Units (SEMICYUC).Med Intensiva. 2023 Jan - Feb;42(1):5-36.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2aa932d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e.png)
导管相关⾎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是在ICU中进⾏长期治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作为医源性感染的⼀种,如何诊治和预防对患者的预后⼗分重要。
来源:呼吸重症(⼀)定义导管相关⾎⾏感染:留置⾎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症,经外周静脉抽取⾎液培养⾄少⼀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诊断标准1、确诊:具备下述任⼀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5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CFU),同时外周静脉⾎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微⽣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量⾎培养,两者菌落计数⽐(导管⾎:外周⾎)≥3:1;(3)从中⼼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性⾎培养,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出现时间⽐外周⾎培养阳性⾄少早2⼩时;(4)外周⾎和导管出⼝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株微⽣物。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项,提⽰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且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培养阴性,除了导管⽆其他感染来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时内未⽤新的抗⽣素治疗,症状好转;(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2个⾎培养阳性(其中⼀个来源于外周⾎)其结果为同⼀株⽪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3、拟诊:具备下述任⼀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素治疗后症状消退;(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有1各⾎培养阳性(导管⾎或外周⾎均可),其结果为⽪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其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其预防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c2109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8.png)
中心静脉导管合并金葡菌感染应该立即拔除导管,并需明确是否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念珠菌导致的导管相关菌血症时,建议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CRBSI的处理建议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感染,抗生素药物治疗至少2周。
01
一旦诊断为念珠菌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进行抗真菌治疗,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培养最后一次阴性后两周。
CRBSI严重并发症的处理
由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可能出现上肢、颈部、胸部的肿胀。
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他病原微生物还包括念珠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目前没有关于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适当疗程的随机研究结果。治疗主要包括:拔除导管、抗凝如低分子肝素(中心静脉受累时)、外科切开引流或结扎切除受累的静脉等,不推荐溶栓治疗。抗生素疗程一般4~6周。
CRBSI的预防
导管插入核查表手卫生穿刺点,避免股静脉最大屏障保护洗必泰消毒皮肤
植入 bundles
1
维护 bundle
擦拭接口(洗必泰或酒精,>15m)使用抗菌导管含洗必泰的贴膜抗菌剂封管洗必泰洗澡(ICU)立即拔出不需要的中心静脉导管
2
临床出现可能的导管感染表现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抗生素使用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治疗方案的制定除了参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以外,不同导管的类型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临床拟诊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当考虑临床相关因素后再做出是否拔除或者更换导管的决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的种类、感染的程度和性质、导管对于患者的意义、再次置管可能性及并发症以及更换导管和装置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等。
周围静脉导管:周围静脉导管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周围静脉导管留置相对容易,操作创伤较小,所需费用较少,所以如果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同时留取导管尖端及两份不同部位的血标本进行培养(最好在应用抗生素药物之前,其中一份血标本来自经皮穿刺)。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b8c83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3.png)
5.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Ⅱ类环境要求。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期进展分析反响,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感把握置管指征,削减不必要的置管。
(2)对患者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进展评估。选择能够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选择适宜的留置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成人建议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选颈内静脉,不建议选择股静脉;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建议首选颈内静脉。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各种敷料等医疗用品应
当符合医疗器械治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必需无菌。
(4)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等〕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展置管操作。
(5)如为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进展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PICC〕有困难时,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超声引导穿刺。
2.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线导管、置入全植入式血管通路〔输液港〕时,必需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按《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无菌隔离衣、铺掩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马上更换。置管操作关心人员应戴工作圆
帽、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手卫生。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的植入与取出应在手术室进展。
(2)承受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建议承受含洗必泰醇浓度>0.5%的消毒液进展皮肤局部消毒。
(3)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当记录置管日期、时间、部位、置管长度,导管名称和类型、尖端位置等,并签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知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a76417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b.png)
总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性较大的医院感染, 主要发生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中。临床上要重视其诊断 和治疗,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同时,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和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病因学
1.细菌感染:导管置入后,可通过导管外或导管内污染的途径进入人体,导致 导管周围或导管内部产生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肠球菌属 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常常发生在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上,常见的致病菌 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病理生理学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导管周围的细菌感染和导管 内的细菌定植有关。导管置入后,细菌可在导管表面形成 生物膜,防御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形成难以清除的感染 源。同时,导管的置入也会使局部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使 细菌容易通过导管的通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流感 染。
目录
01. 病因学 03. 临床表现 05. 治疗 07. 总结
02. 病理生理学 04. 诊断 06. 预防
概述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 导管置入后,导管周围或导管内部产生细菌感染,引起血流感染的一种严重的医院 获得性感染。该感染形式常见于各类导管的使用,如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 动脉导管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和医疗经济负担。下面,将就导管相关性 血流感染的相关知识做一个详细介绍。
0 4
血,导管护理时可发现。
5.血液学变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
0 5
蛋白等均可出现异常变化。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b12fcc01f78a6529647d53da.png)
CRBSI的预防
• 手卫生 • 无菌操作
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 在触摸插管部位前、后,以及插入、重置、 触碰、维护导管及更换敷衍前、后时,均 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程序,可以是洗手或用 酒精擦手液。在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处理 后,不应再触摸该部位,除非采用无菌技 术 • 在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时须无菌操作 • 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佩戴无菌手套
• 2次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1小时。
样本采集
• 1套血培养:指一次静脉穿刺。 • 常规血培养,建议同时采集需氧瓶和厌氧 瓶的培养。 • 当采血量不能满足时,需氧瓶优先。
样本采集
• 抽血部位皮肤消毒: • 皮肤消毒前,先检查血培养瓶有无损坏或超保质 期,有75%酒精消毒瓶橡皮塞并干燥。 • 用2根复合碘棉签,以穿刺点为圆心,以约5㎝直 径画圈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至少30秒。注意 消毒过的地方不能重复涂抹,在涂抹的过程中棉 签必须也要同时旋转。如果病人手臂皮肤不干净, 则需重新擦拭。在洁净后不要触摸穿刺部位。秒 • (美国CDC: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 30秒)
拔除导管标本采集方法
• 采取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 静脉,另一套从导管采集。并作好标 记(采样部位和采样时间)
• 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用灭菌剪刀剪下导管尖端 5cm,导管半定量培养。
未留置CVC,怀疑血流感染
• 应在不同部位采血2套(至少2个部位2瓶)。 儿童除外。对怀疑亚急性心内膜炎,抽取3 套血培养。
保留导管的血培养结果解释2
• 如果2套血培养阳性,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 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 的CFU/mL,如果缺乏其他感染证据,提示 可能为CRBSI(此方法适用于手工定量血 培养系统)
最新: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d4ff4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1.png)
2024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要点(全文)血管内导管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流量充足、保留时间长等优势,在急救、大手术中的监测与输液、肠外营养以及危重患者护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医疗手段。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是其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
在我国,CRBSI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监控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指标之一。
如何进一步减少CRBSI的发生率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医院病房和重症监护室相关的CRBSI预防方案已基本完善,并建立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和维护过程中预防感染的国家最佳标准做法。
这些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大大减少了院内CRBSI的发生。
然而麻醉科作为承担抢救重任和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科室,血管内导管置管亦是麻醉科医生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相关CRBSI预防的相关规范尚未建立,麻醉科医生在进行血管内导管穿刺与置管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可能导致感染的风险和隐患。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撰写此版《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一、CRBSI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发生的,可伴有发热(>38 ℃)、寒颤或低血压等临床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近十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CRBSI发生率为每千导管日0.62~16.96例。
CRBSI一般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插管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可伴有发热(体温>38 ℃)、寒颤等全身感染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持续性菌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明确诊断CRBSI需要微生物学证据。
美国感染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诊断依据为患者至少有1处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颤和(或)低血压],且除导管外无明显的感染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治(全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血管内导管、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排除诊断)
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CVC)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动脉导管、血透管等。
大多数严重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与中心静脉导管(CVC)有关
出口部位感染(exit-site infection)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隧道感染(tunnel infection) 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2 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皮下囊感染(pocket infection)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或表面皮肤的坏死。
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
发病机制
感染方式:
皮肤定植: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CVC相关感染的最常见来源是导管的皮内和血管内部分由患者皮肤的微生物定植,偶尔也来源于医务人员的手(插管过程或操作后)。
血源性播种:微生物从其他感染灶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感染;血源性播种可能来源于另一个感染灶的血流感染期间,如胃肠道,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重症患者或长期导管患者。
如果是原发病灶引起的反复血流感染,此时管尖和血流可能均有相同致病菌,此时很难区别原发病灶还是来自导管的血流感染。
直接污染: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
输注液污染,如污染的血制品(库存血)、TPN、泵注液或肝素冲洗液等。
病原菌图片
诊断
血培养:当怀疑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又不能拔除导管时,应同时取外周静脉
与中心静脉导管血进行培养
与经皮采集血样的培养结果相比,经导管采集血样的培养结果假阳性率更高。
因此,与培养经导管获得的血样相比,培养外周静脉血样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更高。
这两种类型的血样培养均有极好的阴性预测值。
在不能获得外周血样且无临床证据提示存在其他感染源的情况下,应假设经导管采集血样培养获得的阳性结果反映的是真正的感染。
实验室诊断-诊断标准
从导管的尖端和至少1次外周血样培养出相同的微生物。
从至少2份血样培养出相同的微生物(1份来自导管,另1份来自外周静脉),并且符合定量血培养或阳性差异时间(differential time to positivity, DTP)的标准。
DTP是指,从导管血样本检出的细菌生长比从外周静脉血样检出的细菌生长早至少2个小时。
定量标准:导管血样本茵落数>外周静脉血培养的茵落数的5倍及以上时
外周血和导管出口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一株微生物。
治疗
1.导管的处理
治疗静脉内导管相关全身性感染的第一步就需要临床医生决定如何处理导管,如补救、更换或移除。
对于周围静脉导管,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立即拔除,并进行导管与外周血标本的培养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当考虑临床相关因素后再做出是否拔除或更换导管的决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的种类、感染的程度和性质、导管对于病人的意义、再次置管可能性及并发症以及更换导管和装置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等。
2.抗生素治疗
一般而言,在获得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之前,必须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后续治疗应根据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按需进行调整
1)经验性治疗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选用可能覆盖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药物
葡萄球菌是导管相关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且存在高耐药性,糖肽类抗生素药物应作为导管相关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脓毒症患者而言,在疑似CRBSI的情况下,应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假单胞菌属)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是适当的。
对于已知定植有耐药性微生物的患者,应予以相应挑选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对于使用TPN、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骨髓移植或实体器官移植、股动/静脉插管、假丝酵母菌(Candida)定植于多个部位的患者可针对念珠菌进行经验性治疗,治疗首选棘白菌素类药物。
2)调整治疗(目标治疗)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致病力相对偏低,在移除导管后未给予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这种感染也可能会消退。
但多数专家建议抗生素治疗5-7d。
在移除导管后发热和/或菌血症仍持续存在,需要治疗
对于安置有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应移除导管,并需要进行更长期的治疗。
如果排除了感染性心内膜炎,则需为期3周的治疗。
如果长期置管且全身情况相对稳定,也可进行导管补救,那么需要进行10-14日的抗生素治疗(全身性抗生素治疗+ALT)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般而言,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需要移除导管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治疗至少2周。
移除导管后,如果72小时时再进行的血培养未发现微生物生长,则可以置入新的导管。
25%-30%的病例会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菌血症的血源性并发症(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IE)。
开始恰当的抗生素治疗和移除导管后72小时,血培养结果为阳性是预测血源性并发症的有用指标。
建议在菌血症发病后5-7日进行TEE检查以排除IE。
如果患者发生了血源性并发症,应接受4-6周的抗生素治疗。
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假丝酵母菌
一般而言,治疗包括移除导管(如果可行)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疗程
CRBSI的抗生素治疗持续时间取决于临床情况。
一般而言,对于无并发症的CRBSI患者,如果移除导管或经导丝更换导管并开始适当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的结果呈阴性,则治疗的持续时间通常为10-14日(从获取阴性血培养结果第1日开始计算)。
对于移除导管后菌血症仍持续超过72小时的患者,需警惕发生了菌血症相关并发症(如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骨髓炎、转移性感染),治疗一般需持续至少4-6周,具体应根据感染的性质相应调整。
小结
随着重症医学对导管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导管相关性感染需要临床越来越重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导管导致的血流感染,尽管各种血管内导管均可发生,但CVC最常见。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评估和病原学证据,并且这种病
原体与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包括对导管的处理(例如,补救、更换或移除),以及抗生素治疗(例如,先经验性给药,随后根据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加以调整)。
洗手、皮肤消毒、无菌原则、规范操作及护理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