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回延安-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

2、了解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分组探究

课时: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导入

二、介绍信天游。

信天游: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陕北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起兴、比喻。背景资料

三、背景介绍:

延安是我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至1949年为党中央所在地,是革命的摇篮。它又是一所哺育千万革命战士的大学校。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与延安阔别10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亲眼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由衷地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歌颂了延安的新面貌。

四、自由朗读,赏析文本。

第一节诗歌: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分组研讨:

1、赏析加粗的重点字词,体会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2、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读了第一节,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何特色?

解析:1、“莫要”“莫把”写出了作者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抓”

“放”“贴”“搂定”运用动作描写,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疑;“搂定”运用夸张,似言宝塔山之小,“我”可以搂住,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诗人太想回延安了,这显然是在梦中虚幻之事;“千声万声呼唤你”直抒胸臆,“母亲”运用比喻,写出诗人回到延安时无限欢乐的感情,也揭示了“我”与延安的关系,夙愿以偿。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环境描写(拟人),“唱”“笑”是诗人赋予他们以人的情绪行为,渲染了欢乐的气氛,与其说是他们的“唱”“笑”,不如说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内在的感受;“飘飘”是常态,“把手招”是幻想,想象红旗有手,在向“我”召唤。“扑”动词,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他内心的激动、喜悦之情。

2、这部分:回延安(激动或喜悦)

3、省略号的运用:启发读者的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体文字的内容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体味、联想。

小结:(1)大量运用动词;(2)省略号的运用;(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第二节诗歌:

合作探究:

1、赏析下面几句诗歌“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比兴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亲山亲水有亲人”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

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战士)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战士)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2、这一节最后一句诗词表现了什么?

直抒胸臆,延安熔炉锻造了“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表现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这部分:忆延安(感激)

第三节诗歌:

合作探究:

1、“米酒”“油馍”“木炭火”“炕”“满窑”写出了什么?

选择了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2、诗歌前四句有什么好处?

环境的烘托,写出了热闹的场面,渲染热闹的氛围,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3、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1)“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

“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2)“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前一小节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出双方感情交融的热烈情景。后一小节运用了语言描写,写诗人慰问老人的情景。“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乡亲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5、这部分:话延安(真挚)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根据课堂分析,课下分析剩下部分,体会诗歌韵味;

3、完成课后第二题。

4、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