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水准平差是一种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和确定不同点之间的高度差。
水准平差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方测量、后方处理、闭合检查、精度分析和结果调整。
第一阶段:前方测量1.确定测量线路和测量点:在测量区域内选择一条线路,并在此线路上选择起始点和终点作为测量点。
2.设置基准点:根据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点,用于参考测量结果。
通常选择已知高程的点作为基准点。
3.进行观测:使用水准仪在起始点和终点之间进行测量。
观测时,需要记录下各点的观测高程和其他相关参数,如气温、大气压、仪器的仰角和方位角等。
4.进行中间高程点的观测:在起始点和终点之间选择若干个中间点,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第二阶段:后方处理1.数据处理: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计算测点的高程差、观测误差等。
2.误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以确定各个观测点的可靠性和测量结果的精度。
3.编制水准平差表:将观测得到的高程数据整理成水准平差表,列出各点的观测高程、观测值的改正数和平差后的高程。
第三阶段:闭合检查1.进行闭合检查:通过计算起始点和终点的高程差,确定测量线路的闭合差。
闭合差越小,说明测量的准确性越高。
2.判断闭合差的合格与否:根据地理和测量精度要求,判断测量的闭合差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闭合差超出了规定的误差范围,则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正。
第四阶段:精度分析1.进行精度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和观测结果的误差范围,对测量线路的观测结果进行精度分析,评估测量的准确性。
第五阶段:结果调整1.进行结果调整:根据精度分析的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调整,以满足测量的要求。
调整的方法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或最小二乘平差法等。
2.重新校正观测数据:在进行结果调整后,需要对所有观测数据进行重新校正,以确保所有数据是正确和一致的。
总结: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包括前方测量、后方处理、闭合检查、精度分析和结果调整。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等水准平差计算方法
二等水准平差计算方法
1.路线预处理:
-确定水准路线的起点和终点:根据实际测量情况,确定水准路线的
起点和终点,通常选择标高较为稳定和易于测量的控制点作为起点和终点。
-划分测量断面和立面:根据实际情况,将水准路线划分为若干测量
断面和立面。
每个断面或立面通常以一个或多个控制点为基准点,并在其
上设置必要的测量设备和计算点。
-制定工作方案:制定详细的测量工作方案,包括测距和观测时的设备、方法和测量的步骤等。
2.测量数据处理:
-计算观测值:根据测量方法和设备,计算出每个测量点的观测值。
观测值包括高程观测值、仰角观测值、距离观测值等。
-计算改正数:通过差值法或者相关公式计算各种改正数,包括曲线
改正数、大气改正数、仪器常数等。
-计算改正数和规定数据:将观测值和改正数进行合成,得到具体的
改正数和规定数据,如平均改正数、代表改正数等。
3.平差计算:
-进行平差公式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平差公式。
一般
常用的有等差改正法、均差改正法和最小二乘法等。
-进行平差计算:根据选择的平差公式,利用改正数和规定数据进行
平差计算。
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数据的检核和比较。
-计算高程结果:根据平差计算结果,得到各个测量点的高程结果。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以上是二等水准平差计算的基本步骤,其中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和精确的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各种误差和精度要求,并进行相应的措施和校验。
高程控制网平差
i
i
i
h h V 改厕厕短的改正数, 代入上式,得:
i
i
i
V1 V2 V3 V4 W 0
W H A h1 h2 h3 h4 H B
1.附合水准路线的条件数和条件方程式组成
观测值5个,待定水准点2 个,所以条件有3个,可 以列出3个条件方程:
h1
H B h1 h2 H A 0
V 1 V 3 V 2 W a 0 V 2 V 4 V 6 W b 0 V 4 V 5 V 3 W c 0
(二)观测值权的确定:
1.各水准路线都进行了往返观测,每公里水准路线的观测中误差为 ,
则m:i
R mi2
1 4n
n i
2 i
i
式中,为测往返测高程不符值,以mm为单位;R为测段长度,以km为单位;n
H A h2 h3 h5 H D 0
H B h1 h3 h4 H C 0
一般以1个已知点为起点,其它已知点为终点,所构成的附合 水准路线为已知点数减1,这样可以列出的条件方程式为已知 水准点个数减1.
2.闭合水准路线的条件数和条件方程式的组成
从一个水准点出发,经过若干水准测段,又回到该 水准点,这样的水准路线称为闭合水准路线。
V 1 V 7 V 8 W b 0
V 2 V 8 V 7 W c 0
V 3 V 5 V 8 W d 0
V 4 V 6 V 5 W e 0
2.闭合水准路线的条件数和条件方程式的组 成
图(c)是四边形状水准网,网中有4个待定点,没有已知点, 在平差计算时,只能确定个待定水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 果确定一个水准点的高程,就可以确定其他点的高程。因此, 该网的必要观测是3个,观测值总数是6个,又3个多余观测, 可以列出3个条件方程。为了让所列立的条件方程式互相独 立,没个条件方程都要求有一个其他方程没有用到的观测值, 即:
二等水准测量及平差计算操作教程
二等水准测量及平差计算操作教程一、仪器设备准备1.水准仪:确保水准仪具备精确的测量功能,且水平仪准确。
二、测量线路设计1.线路选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线路,可以是封闭回路或直线。
2.测站设置:根据线路的特点,合理设置测站,避免过多或过少。
3.测量起点:确定起始点,通常为已知高程点。
三、测量操作步骤1.设置起始测站:将水准仪稳定放置在起始测站上,并调整使其水平仪示正。
2.视线对准:通过调节水准仪的水平角和垂直角,使视线准确对准目标点。
3.读数记录:记录水平儀的刻度尺读数,包括前后视线的读数,每个测站都需要记录。
4.移动测站:将水准仪移动到下一个测站,并按前述操作对准目标点并记录读数。
5.回到起始测站:当测量线路封闭时,回到起始测站进行最后一次测量,在该测站读取刻度尺读数。
6.水准仪回归:将水准仪移至一个已知高程点,检查读数与已知高程值之间的差异,并调整水准仪的仪器常数。
7.数据处理:计算每个测站的高差,使用读数记录和仪器常数纠正,在此基础上进行平差计算。
四、平差计算步骤1.收集数据:将每个测站的高差数据整理到一个表格中,包括测站名、读数、仪器常数等。
2.初始值计算:选择一个测站作为起始测站,将其高程值设为0,根据高差数据计算其他测站的初始高程值。
3.迭代计算:通过迭代计算,不断修正每个测站的高程值,直到满足精确要求。
4.平差检查:将计算得到的测站高程值带入计算公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始的高差数据。
五、结果分析和报告1.高程结果:整理和分析计算结果,生成高程图和高程表。
2.误差分析:对测量误差进行分析,包括仪器误差和人为误差。
同时,可以进行精度评定,如确定二等水准的精度等级。
3.缺陷修正:如果发现测量数据存在明显误差,需要进行修正,并重新进行平差计算。
4.编写报告:整理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编写报告并进行结果解释和数据可视化展示。
通过以上步骤的操作,可以完成二等水准测量和平差计算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水准平差是测量地面高程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地面高程变化或水平面的形状。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主要包括:制定水准路线、测量高程、针对性质检查、平差计算、平差精度评定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
1.制定水准路线:在进行水准测量之前,需要制定一条水准线路。
首先在需要测量的区域内选择起点和终点,然后根据需要,确定中间的支路,并规划各测点的位置。
制定水准路线时需要考虑地形因素,尽量选择平坦且易于观察和测量的地点。
2.测量高程:按照事先制定的水准路线进行实地测量工作。
在每个测点上,使用水准仪或自动水准仪进行测量。
水准仪会产生一些误差,所以在每个测点上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针对性质检查:在测量之后,对测量结果进行针对性质检查。
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比连续点之间的高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二是检查高差闭合差,即起点和终点的高差是否一致。
4.平差计算:平差计算是水准平差的核心步骤。
平差计算的目的是消除测量误差,以获得更加准确的高程值。
平差计算可以分为两种方法:高程平差法和改正数平差法。
高程平差法是指在整个水准线上进行平差,消除所有测量误差。
改正数平差法是指在每个测点上计算改正数,然后根据改正数对测量结果进行平差。
5.平差精度评定:在平差计算完成之后,需要对平差结果进行精度评定。
精度评定是通过计算出平差后的高程值的精度,来评价平差结果的可靠性。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计算出平差后的高程值的标准差,通过标准差来评估平差结果的精度。
在进行水准平差计算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应注意具有快变曲率的曲线,比如大湾曲线或拱形,此类曲线上眼迅速地变化会产生红落炮,并且误差会变大。
在这种曲线上,可以增加测量的密度,减小测量间距,以提高测量精度。
-为了减小高程差知错造成误差的可能性,可以在测量点附近设置较好的目标。
这样可以减少指向目标的距离和指向目标的指向偏差。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水准平差是地理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不同测站之间的高度差。
水准平差的计算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基准面在进行水准平差之前,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基准面。
基准面是一个参考平面,用于确定各个测站的高度。
常用的基准面有大地水准面、局部水准面等。
建立基准面的方法有大地水准测量和水准网平差等。
二、选取控制点水准平差需要选取一些已知高程的控制点,作为参考点来进行计算。
这些控制点的高程可以通过已有的水准测量数据或其他可靠的高程数据来确定。
三、观测测站高程在进行水准平差之前,需要在各个测站上进行高程观测。
高程观测可以使用水准仪进行,通过读取测站上的刻度来确定其高程。
四、建立观测方程观测方程是水准平差的基础,用于描述观测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观测方程通常由观测量与已知量之差构成,其中已知量包括控制点的高程和观测误差。
五、进行平差计算平差计算是水准平差的核心内容。
通过建立观测方程组,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或其他数学方法来求解未知量,即各个测站的高程差。
六、检查平差结果进行水准平差后,需要对平差结果进行检查,以确定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查的方法包括误差分析、残差检查等。
七、确定测站高程根据平差结果,可以确定各个测站的高程。
这些高程可以用于地理测量中的其他工作,如地形绘图、工程测量等。
总结:水准平差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测量方法,用于确定不同测站之间的高程差。
其计算步骤包括建立基准面、选取控制点、观测测站高程、建立观测方程、进行平差计算、检查平差结果和确定测站高程等。
通过水准平差,可以得到准确可靠的测站高程数据,为地理测量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是水准测量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消除误差和残差,以求得较为准确的高程结果。
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观测方程
在水准测量中,设定起点高程为0,然后逐站向前观测,求出每个站点的高程。
建立每个站点高程的观测方程,包括自由高差和永久高差的影响。
2. 矩阵方程式
将所有观测方程进行矩阵变换,消除自由高差,得到纯高差矩阵方程组。
3. 固定高程点的影响
将所有观测方程加上固定高程点的影响,消除永久高差,得到纯高差矩阵方程组。
4. 最小二乘方法
利用最小二乘方法解出平差后的高差平差值,分别确定每个站点的高程。
5. 残差分析
对于每个观测方程都会有一个残差,其代表了实际测量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差异。
进行残差分析,可发现数据中的误差规律和存在的误差来源,为后续的测量和处理提供参考和改进。
6. 高程精度分析
通过对整个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和精度分析,得出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摘要:
1.水准平差计算的定义和意义
2.水准平差计算的基本步骤
3.具体的操作方法
4.水准平差计算的实际应用
正文:
水准平差计算是测量平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步骤,使得测量结果在误差范围内达到最优的一种计算方法。
水准平差计算在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建筑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水准平差计算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平差模型。
这是水准平差计算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用来描述测量数据的误差特性。
第二步,选择平差方法。
目前常用的平差方法有最小二乘法、逆平方根法等,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可以使得计算结果更为精确。
第三步,计算平差结果。
根据建立的平差模型和选择的平差方法,进行计算,得到平差后的测量结果。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然后,根据测量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平差模型和方法。
接着,根据平差模型和方法,设置相应的参数,并进行计算。
最后,得到平差后的测量结果。
水准平差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减少误
差,提高工程质量和设计质量。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通过水准平差计算,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建筑尺寸,从而提高建筑的质量和美观度。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水准平差计算,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地理信息数据,从而提高地图的精度和可靠性。
测绘程序设计—实验八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报告
《测绘程序设计》上机实验报告(Visual C++.Net)班级:测绘0901班学号: 04姓名:代娅琴2012年4月29日实验八平差程序设计基础一、实验目的巩固过程的定义与调用巩固类的创建与使用巩固间接平差模型及平差计算掌握平差程序设计的基本技巧与步骤二、实验内容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
设计一个水准网平差的程序,要求数据从文件中读取,计算部分与界面无关。
1.水准网间接平差模型:2.计算示例:近似高程计算:3.水准网平差计算一般步骤(1)读取观测数据和已知数据;(2)计算未知点高程近似值;(3)列高差观测值误差方程;(4)根据水准路线长度计算高差观测值的权;(5)组成法方程;(6)解法方程,求得未知点高程改正数及平差后高程值;(7)求高差观测值残差及平差后高差观测值;(8)精度评定;(9)输出平差结果。
4.水准网高程近似值计算算法5.输入数据格式示例实验代码:#pragma onceclass LevelControlPoint{public:LevelControlPoint(void);~LevelControlPoint(void);public:CString strName;trName=pstrData[0];m_pKnownPoint[i].strID=pstrData[0];m_pKnownPoint[i].H=_tstof(pstrData[1]);m_pKnownPoint[i].flag=1;trName=pstrData[i];m_pUnknownPoint[i].strID=pstrData[i];m_pUnknownPoint[i].H=0;lag=0;pBackObj=SearchPointUsingID(pstrData[0]);pFrontObj=SearchPointUsingI D(pstrData[1]);ObsValue=_tstof(pstrData[2]);ist=_tstof(pstrData[3]);trID==ID){return &m_pKnownPoint[i];}}return NULL;}trID==ID){return &m_pUnknownPoint[i];}}return NULL;}LevelControlPoint* AdjustLevel::SearchPointUsingID(CString ID){LevelControlPoint* cp;cp=SearchKnownPointUsingID(ID);if(cp==NULL)cp=SearchUnknownPointUsingID(ID);return cp;}void AdjustLevel::ApproHeignt(void)lag!=1){pFrontObj->strID==m_pUnknownPoint[i].strID)&& m_pDhObs[j].cpBackObj->flag==1 ){ =m_pDhObs[i].cpBackObj->H - m_pDhObs[i].ObsValue;*/m_pUnknownPoint[i].H=m_pDhObs[j].cpBackObj->H + m_pDhObs[j].HObsValue;m_pUnknownPoint[i].flag=1;break;}}if(m_pUnknownPoint[i].flag!=1)pBackObj->strID==m_pUnknownPoint[i].strID)&& m_pDhObs[j].cpFrontObj->flag==1 ){ =m_pDhObs[j].cpFrontObj->H-m_pDhObs[j].HObsValue;/* m_pUnknownPoint[i].H=m_pDhObs[i].cpFrontObj->H+m_pDhObs[i].ObsValue;*/ m_pUnknownPoint[i].flag=1;break;}}}}if(i==m_iUnknownPointCount-1)lag!=1)ist);p(i,i)=value;}return p;}void AdjustLevel::FormErrorEquation(CMatrix &B, CMatrix &L){(m_iDhObsCount,m_iUnknownPointCount);(m_iDhObsCount,1);for(int i=0;i<m_iDhObsCount;i++)pBackObj->strID);tmpFront=SearchPointUsingID(m_pDhObs[i].cpFrontObj->strID);trID==tmpBack->strID)trID==tmpFront->strID)bsValue-(m_pDhObs[i].cpBackObj->H-m_pDhObs[i].cpFrontO bj->H);*/L(i,0)=m_pDhObs[i].HObsValue-(m_pDhObs[i].cpFrontObj->H - m_pDhObs[i].cpBackObj->H);(_T("%.3f"),L(i,0));L(i,0)=_tstof(tmp);L(i,0)=L(i,0)*1000;+=x(i,0);xt"));xt"));if()==IDCANCEL) return;CString strFileName=();setlocale(LC_ALL,"");CStdioFile sf;if(!(strFileName, CFile::modeCreate|CFile::modeWrite)) return;(LevleContent);();UpdateData(FALSE);}void CIndircLelveDlg::OnBnClickedComputelevel(){f\r\n"), [i].strID,[i].H);LevleContent+=Temp;}(_T("单位权中误差:%.1f mm\r\n"),r0*1000);LevleContent+=Temp;LevleContent+=_T("未知点高程中误差(mm):\r\n");for(int i=0;i< ;i++){();(_T("%s,%.1f\r\n"),[i].strName,Qx[i]*1000);LevleContent+=Temp;}UpdateData(false);}void CIndircLelveDlg::OnBnClickedSavelevleresult(){xt"));if()==IDCANCEL) return;CString strFileName=();setlocale(LC_ALL,"");CStdioFile sf;if(!(strFileName, CFile::modeCreate|CFile::modeWrite)) return;(LevleContent);();UpdateData(FALSE);}三、实验结果打开文件数据:平差结果:四、实验心得这从实验是我们测绘程序设计的最后一次实验,虽然这个学期我们做了好几次相关的实验,但是我却发现自己学的东西也越来越模糊,感觉很多内容都不理解。
水准路线平差计算程序
水准路线平差计算程序一.基本概念在施工过程中,水准测量贯穿着始终水准测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附合水准线路从一高级水准点起,经过1、2、3…..n一系列测站测设到另一高级水准点2.闭合水准线路从一高级水准点起,经过1、2、3…..n一系列测站测设到原起点高级水准点3.支水准线路从一高级水准点起,经过1、2、3…..n一系列测站测设到另一未知水准点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一般常用到附合水准、闭合水准,因为这两种水准测量可以检验我们测量成果的精度和正确性。
支水准则不然,所以不建议使用支水准。
本程序重点考虑附合水准、闭合水准两种情况。
二.程序清单(主程序文件名:SZPC)适用于CASIO fx-4850pA〝BMA〞:B〝BMB〞: C〝∑(NI,DI)〞: D〝∑(HAB)〞A:〝fh=〞:E=D+A-B◢Lbl 1{FG}:F〝NN,DN〞:G〝hN〞A:〝BMN〞:H=-EE÷C+G+A◢A=HGoto 1适用于CASIO fx-4800pA〝BMA〞:B〝BMB〞: C〝∑(NI,DI)〞: D〝∑(HAB)〞E〝fh〞=D+A-B◢Lbl 1{FG}:F〝NN,DN〞:G〝hN〞H〝BMN〞=-EE÷C+G+A◢A=HGoto 1三.程序算例及相关操作说明1.程序算例(例一)已知某附合水准路线的测量资料,见图一和表6-3,求各待定点的高程。
图一2.操作步骤程序文件名:SZPC输入:BMA=56.345BMB=59.039∑(NI,DI)=54∑(HAB)=2.741出:fh=0.047输入NN,DN=12,Hn=2.785;出:BMN=59.120输入NN,DN=18,Hn=-4.369;出:BMN=54.735输入NN,DN=13,Hn=1.980;出:BMN=56.704输入NN,DN=11,Hn=2.345;出:BMN=59.0393.程序算例(例二)已知某闭合水准路线的测量资料,见图二和表6-4,求各待定点的高程。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是指根据实测的高程数据,通过数学公式和方
法进行平差,得到更加精确的高程值的过程。
水准测量平差的目的是
通过消除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提高高程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基本步骤包括:
1. 首先,将实测高程数据按照测量路线分别编号,并按照测量
方向(正反向)和不同高程点(起点、终点、中间控制点等)进行归
并整理,形成数据表格。
2. 根据水准仪的仪器误差进行相关修正,如零偏误差、望远镜
中心线偏离误差、波长误差等。
3. 对水准线路测量中的系统误差进行平差,包括调平误差、大
地曲率和折光误差等。
4. 根据平差结果计算出每个高程点的更正值以及间接高程值,
并进行验证检查。
5. 最后,根据平差结果和误差限制标准,确定高程值的精度和
准确度,并进行误差分析和误差传递计算。
水准测量平差计算需要依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
学和统计学知识,同时也需要丰富的测量实践经验和对测量仪器的熟
练掌握。
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一、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1.基本原理:2.步骤:(1)确定测点:确定测点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稳定的地物作为测点,如高点、桥墩等。
(2)测量:利用三脚架、水准仪等测量工具进行高差测量,观测每个测点之间的高差。
(3)记录:将观测到的高差数据记录下来,包括相对高差、采集时间等信息。
(4)消除误差: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重复观测、留差控制等方法,消除测量误差。
(5)平差计算:根据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得到每两个测点之间的高程差。
(6)结果分析:对平差结果进行分析,检查测量误差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具体方法1.数据准备:(1)测点数据:包括每个测点的高程数据、地理坐标等信息。
(2)观测数据:包括每两个测点之间的高差观测数据,应包括重复观测的数据,以求得更为准确的结果。
2.平差计算:(1)先对每两个测点之间的高差观测数据进行简单平均,得到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2)计算每个测点的高程,按照观测数据和初始值进行误差传递计算。
对于每个测点,将其相对高差与前一测点的高程相加或相减,得到当前测点的高程。
(3)根据误差传递法的原理,逐步迭代计算,直到达到预设的精度要求为止。
(4)对平差结果进行检查和分析,判断是否满足精度要求,如不满足,可以进行误差调整。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注意事项1.数据质量:应保证测点数据和观测数据的质量,避免人为误差和仪器误差的影响。
2.观测次数:为提高精度,应进行多次观测,以求得较为准确的结果。
3.数据处理:在平差计算过程中,应使用专业的软件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4.结果分析:对平差结果进行分析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如是否存在异常值等,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综上所述,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合理选择测点、正确处理观测数据,并通过误差传递法进行计算。
只有在严格按照规定步骤进行操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高程数据。
高程控制网平差
1.单位权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m0 ˆ0
PVV
r
2.每km高差中误差:
m m0
C
3.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
最弱点是指误差最大的待定水准点,一般为离开已知水准点 最远的点。首先要列出最弱点的权函数式:
V F f 1V1 f 2V 2 f nV n
利用m f
1
m0式P计f 算最弱点高程中误差。
V 1 V 7 V 8 W b 0
V 2 V 8 V 7 W c 0
V 3 V 5 V 8 W d 0
V 4 V 6 V 5 W e 0
2.闭合水准路线的条件数和条件方程式的组 成
图(c)是四边形状水准网,网中有4个待定点,没有已知点, 在平差计算时,只能确定个待定水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 果确定一个水准点的高程,就可以确定其他点的高程。因此, 该网的必要观测是3个,观测值总数是6个,又3个多余观测, 可以列出3个条件方程。为了让所列立的条件方程式互相独 立,没个条件方程都要求有一个其他方程没有用到的观测值, 即:
在水准网中,把3条或3条以 上水准路线的交点称为结点。 两条水准路线的交点称为节点。
(一)按间接平差法对结点进行平差
1.误差方程式的列立
不考虑水准路线中的节点,将水准路线的高差作为独立观测 值,取结点的近似高程改正数为未知数,列立每条水准路线 高差观测值的误差方程。
如图,路线高差观测值以表示,已知
(一)按间接平差法对结点进行平差
3.法方程式的解算 法方程式系数阵的逆阵为:
Q
N Q QQ 1
11
XX
21
31
Q 12
Q 22
Q 32
Q
13
Q Q23
水准测量原理与方法及误差来源
二、水准测量原理
1.高差法 如图1-1所示,若已知A点的高程Ha ,欲测定B点的高程Hb 。 在 A、B 两点上竖立两根尺子,并在 、 两点之间安置一架可 以得到水平视线的仪器。假设水准仪的水平视线在尺子上的位 置读数分别为 A尺(后视)读数为a,B尺(前视)读数为b , 则A、B两点之间的高程差(简称高差hAB)为
二、水准测量原理
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测量工作,称为高程测量。根据使用 仪器和施测方法的不同,高程测量可分为水准测量、GPS高程 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
水准测量是测定地面点高程的主要方法之一。水准测量是 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 根据水平视线测定两点之间的高差, 从而 由已知点的高程推求未知点的高程。
水准测量的原理: 水准测量是利用一条水平视线,并借助水准尺,来测定地 面两点间的高差,这样就可由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 程。测定待测点高程的方法有高差法和仪高法两种。
二、水准测量原理
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测量工作,称为高程测量。根据使用 仪器和施测方法的不同,高程测量可分为水准测量、GPS高程 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气压高程测量。
例如, hAB是表示由A点至B点的高差; 而hBA表示由B点 至A 点的高差, 即hAB = -hBA 2.仪高法
由式1-3可以写为 Hb=(Ha+a)-b 如图1-2所示,即 Hb=Hi-b 上式中Hi是仪器水平视线的高程,常称为仪器高程或视线高 程。仪高法是,计算一次仪高,就可以测算出几个前视点的高 程。即放置一次仪器,可以测出数个前视点的高程。
0.515
视线高 (m) 22.965
22.170
前视读数(m)
转点
中间点
1.310 1.732
1.585 1.312 1.405
闭合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方法
闭合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方法
闭合水准测量是一种重要的大地测量方法,常用于高程控制网络的建设和监测。
在进行闭合水准测量时,为了保证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需要进行平差计算。
以下是闭合水准测量平差计算的方法:
1. 读取观测数据:首先需要读取所有的观测数据,包括各站点的高程值、仪器常数、杆长等。
2. 计算高差:按照正反两方向逐个计算高差,即高程差等于后一站的高程减去前一站的高程,再加上仪器常数和杆长的改正值。
3. 判断闭合差:闭合差等于起始点高程与终止点高程之差减去正向高程差与反向高程差之和。
如果闭合差小于规定的限差,则可以进行下一步计算,否则需要重新观测或调整数据。
4. 计算平均高程: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每个站点的改正数,然后对所有站点的改正数求平均值,得到一个平均高程值。
5. 进行平差计算: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即将每个站点的实际高程值减去观测值与平均高程的差,然后再进行加权平均。
这样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和可靠。
6. 检查计算结果:最后需要检查平差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包括闭合差、各站点高程改正数等参数,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之,在进行闭合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并进行反复检查,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水准平差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地面上不同点的高程差。
以下是水准平差的一般步骤:
1. 确定控制点:选择一些已知高程的点作为控制点。
通常使用已经进行过水准测量的点或者已知高程的建筑物作为控制点。
2. 建立基准面:选择一个参考面或者基准点,将其高程定义为零点,作为整个测量过程的基准。
3. 建立水准路线:确定需要进行高程测量的路径,并且确定起点和终点。
4. 进行测量:使用水准仪和测量棒等仪器进行高程测量。
在水准路线上的每个测点,分别测量该点的高程值并记录下来。
5. 数据处理:对测得的高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的纠正和校正。
6. 进行平差:根据测量的高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以确定各个测点的高程差。
平差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以使得高程差的总和最小。
7. 检查和校验:对平差后的结果进行检查和校验,包括观测值的精度分析和检查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8. 绘制图表:根据平差结果,使用适当比例尺绘制高程差的图
表,以便观察地形的起伏变化。
9. 编制报告:将平差结果以及测量过程中的详细信息编制成报告,记录下来供参考和备份。
请注意,具体的水准平差步骤可能会因测量目的、测量精度要求等因素而略有差异,上述步骤仅为一般情况下的参考。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水准线路平差计算
…-SZ1,水 准点起点和 终点为同一 点,输入水 准点个数时 起点和终点 叠加
日期:
水准测量成果整理表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计算: 监理: 0.0000 37.141 日期: 0.0000 37.141 0.0000 37.141 0.0000 37.141 0.0000 37.141 0.0000 37.141 0.000.00 0 0.0000 37.141 37.141
∑
4.0000
0.0440
-44.00
0.0000
0.000
检核终点高 程差值(M)
←
辅助计算: (MM) 高差闭合差以反号计入 Wh= 44.00
>
Wh容=土 40.00
不符合规范要求
计算:
监理:
日期:
水准测量成果整理表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0 0.00 计算: 监理: 0.0000 日期: 0.0000 37.141 0.0000 37.141 0.0000 37.141 0.0000 37.141 0.0000 37.141 0.0000 37.141 37.141
1.8250
-13.20
1.8118 35.513
1.6380
-10.45
1.6276 37.141
监理:
附和水准线 路走向为: SZ1-1-2-3…-SZ2,水 准点个数包 括起点和终 点,闭合水 准线走向 SZ1-1-2-3…-SZ1,水 准点起点和 终点为同一 点,输入水 准点个数时 起点和终点 叠加
日期:
水准测量成果整理表
二等水准测量及平差计算操作教程
二等水准测量及平差计算操作教程一、前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
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
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
主要作为大城市的高程控制;地面沉降;精密工程测量。
二、主要技术标准执行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三、主要内容作业流程图1、首先进行现场地形和控制点勘察,查看控制点具体位置并记录(可在奥维地图上标记),查看是否有控制点被破坏,周围地形是否便于测量。
2、勘察完成后,根据施工需求按规范要求埋设加密点,加密点要埋设在坚实牢固的土质上,防止后期沉降。
3、根据勘察情况,制定测量路线,尽量选择距离最短、高差较小、土质坚硬的线路。
4、设置测量参数开始测量,以徕卡LS10为例:4.1测量前首先校验仪器和水准尺零点误差,测量时仪器水准气泡对中整平,然后在主菜单中选择工具-区域设置-单位设置,距离单位米,高程位数为5位,距离位数为3位,温度℃。
4.2在主菜单中选择工具-区域设置-模式设置,模式有五种:单次、平均、平均S、中值、跟踪。
选择平均。
4.3设置作业:在主菜单界面选择程序-线路测量进入配置界面,点击设置作业。
新建一个作业,输入作业名称,作业员名称。
4.4设置限差:按照二等水准标准设置限差,最小视距为3米(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要大于3米),最大视距为50米,前后视距差为1.5米(后视水准尺到仪器的距离与前视水准尺到仪器的距离之差不大于1.5米),累计视距差为6米(本次的前后视距差+往次所有的前后视距差之和不大于6米),最高视线2.8米(仪器望远镜十字丝横丝与水准尺水平视线不超过2.8米,2米的水准尺则输入1.8米),最低视线0.55米),B1-F1/B2-F2 0.00030m(第一次后视读数-前视读数与第二次后视读数-前视读数不大于0.3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准平差计算步骤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
1.观测数据的整理
2.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
3.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
4.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
5.提交平差报告
三、结论
正文
一、引言
水准平差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高程差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工程建设等领域。
水准平差计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观测数据,消除观测误差,得到准确的高程值。
为了保证水准平差计算的准确性,需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步骤。
二、水准平差计算的步骤
1.观测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水准平差计算之前,首先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
这包括检查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消除异常值等。
整理好的观测数据应包括水准点之间的距离、高差等基本信息。
2.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
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是水准平差计算的核心环节。
平差值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消除观测误差后得到的理论值。
常用的平差方法有最小二乘法、逆平方根法等。
计算平差值时,需要根据观测数据的误差特性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
3.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
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是为了评价平差结果的精度。
标准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通常用标准差表示。
计算标准误差时,需要考虑观测数据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等因素。
4.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
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是为了确保水准平差计算的可靠性。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误差椭圆法、平面拟合法等。
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时,需要根据观测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5.提交平差报告
完成水准平差计算后,需要撰写平差报告。
平差报告应包括水准平差计算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精度评价等内容,以便用户了解水准平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三、结论
水准平差计算是测量地球表面高程差的重要方法,其计算步骤包括观测数据的整理、计算观测值的平差值、计算观测值的标准误差、检验平差结果的精度和提交平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