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长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一、课堂学习1.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每层的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应作何解释?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3.诗歌的主题是“恨”,那么形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明确: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点明主题,照应开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问题探究1.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明确:(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2.讨论诗歌中唐明皇、杨贵妃的形象。
明确:①李隆基:情深意重②杨玉环:美貌忠贞3.本诗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试找一两处分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教学设计
学习
重难点
1、作品主题。(重点)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的学习运用。(难点)
学法
指导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利用多媒体进行想象联想体悟诗歌主旨。
2、通过朗诵、多方交流探究能自主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独立
完成
仔细
倾听
对学
相互
交流(10分)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
3、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最集中的一句是什么,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同桌
交流
(说明)
小组
交流
(签字)
群学
合作
探究
(8分)
请同学们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七、
我的反思
收获
不足
课外拓展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生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诗歌方法实践运用能力不强。
五、
当堂检测(5分)
巩固
提升
(5分)
1、《学习资源》P7《高效智能检测》第7题。
2、比赛:尝试自选片段朗诵表演,力求体现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
代表展示
相互点评
六、
课外拓展
高考
链接
我国历史上一直有“女色祸国”一说,试举例。你认为这样说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自习
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
相互点评
课堂流程
环节
具体内容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资料助读一、作家作品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他以其对诗歌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表现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
他认为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人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二、背景资料这首诗写于元和元年,作者时任鳌屋(zhōu zhì,今陕西周至)尉。
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爱情悲剧,大家都很有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唐陈鸿说,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创作《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也”(《长恨歌传》)。
唐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逸,宫中多内宠。
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白居易写此诗也为劝谏宪宗不要重蹈覆辙。
三,相关知识1.歌、行(1)“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2)代表作品: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等。
(3)特点: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_0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诗歌主题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2.李、杨的故事: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
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
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
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韵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句式比较灵活。
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
【方法指导】1.课前根据注释阅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句子,上课时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询问老师解决。
2.熟读成诵并仔细阅读知识链接部分,试着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诗歌主题。
预习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渔阳鼙鼓霓裳羽衣千乘万骑因利乘便跨下坐骑花钿委地翠翘金雀天旋日转椒房阿监监视监狱耿耿星河翡翠衾寒临邛道士西厢玉扃珠箔银屏仙袂飘飖含情凝睇钗擘黄金二、给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1.黄埃散漫风萧索2.云鬓半偏新睡觉3.遂教方士殷勤觅4.临别殷勤重寄词三、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移注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中主要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并追溯了唐玄宗治下的历史背景。
本篇文章将以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为基础,为读者提供一份详细的导学案。
一、教材中阅读指导1. 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的影响;2. 了解杨贵妃的家世、美貌以及对唐玄宗的影响;3. 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政治和文化变化;4. 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5. 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态度。
二、课内导读1. 了解唐玄宗时期的历史背景《长恨歌》的时代背景是唐代中晚期,唐朝处于全盛时期。
然而,唐玄宗时期也发生了安史之乱,导致东都长安陷落,唐朝政治和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
2. 了解杨贵妃的家世、美貌以及对唐玄宗的影响杨贵妃是唐玄宗宫廷中出现的一个知名人物,她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但是却有着非常美丽的容貌。
杨贵妃的出现让唐玄宗对她青睐有加,为了和她在一起,不惜废黜宠爱已久的王后,并将她册立为后妃。
3. 了解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以及因爱情而引起的政治和文化变化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一度非常深厚,唐玄宗在她身边包容她的一切,并宠爱有加。
唐玄宗因为杨贵妃的美貌而变得专注于个人感情,而忽略了朝政和民生,这也造成了许多政治和文化上的变化。
4. 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形象描写、比喻和对比等,来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用了寓言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于这段感情的认识和感受,使得整篇诗文很具有艺术性。
5. 理解作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态度作者在写作《长恨歌》时,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示了这段爱情对于整个唐朝的影响。
在作者心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一种精神的饥渴,一种对于个人欲望的崇拜,也是唐朝政治和文化衰落的一种象征。
1---《长恨歌》导学案全面版
740)玄宗使 逐段进
她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太真,天宝四年(
745)册封为贵妃。白
行整合。
居易这么写大概是“为尊者讳”。
小组内
3、杨贵妃受到宠爱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哪几句是宠爱的
顶峰?
归纳整
理,组间
——以下几方面
师
1、杨的媚态 2、杨的打扮 3、对比描写 4、两人的游乐 5、 交流完 善补充。
生
杨的亲人的待遇
用有关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 800)进士,任翰林 资料,对
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 842), 作 者 自
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 75 岁。 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
然情况 以及文
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学成就、
何?”乐天因为 《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 窒乱
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 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
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
学生自
(二)诵读训练
由诵读。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2、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二、 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情文字障碍。
①重点字词句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椒房阿监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颜。
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
师
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
生
互
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
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
动
②名句
【完整版】《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前预习:1、给划线字注音深闺()回眸()粉黛()鼙鼓()骊宫()城阙()花钿()萦纡()逶迤()踌躇()临邛()钗擘()2、解释诗句中划线词语御宇多年求不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可怜门户生光彩:宛转蛾眉马前死: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玉容寂寞泪阑干:临别殷勤重寄词:3 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4、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周至县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课堂探究1、诵读诗歌,初步理解内容2、在白居易的诗歌里最为出名的就是《长恨歌》,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杰作古人诗歌中,多有“诗眼”之说,那么,这诗歌的诗眼是什么?3、诗歌的主题是恨,但诗人为什么要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写起?这样写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4 请举例分析,诗歌中都运用了那些典型的抒情手法5 故事的真实情节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就结束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杨贵妃独居蓬莱仙岛的故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表现手法6 讨论诗歌典型的艺术特色有哪些7讨论诗歌中唐明皇、杨贵妃的形象课堂练习与巩固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为结束,有什么作用?《长恨歌》答案课堂探究2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诗眼,是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歌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地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3 诗歌从”汉皇重色”写起,极力地铺陈渲染宫廷的爱情生活,辉煌而浪漫,在结构上,与后面的爱情悲剧形成对比,爱情的“喜“反衬出后面无尽的“恨”,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长恨”的原因4 A 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B以乐景写哀情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 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情景交融5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想象,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6 艺术特色有A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B 运用想象的艺术手法C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D 刻画人物形象细致生动7 唐明皇:荒淫误国而忠于爱情的君主形象杨贵妃:妩媚恃宠、对爱情执着忠贞的命运悲惨的女子形象课堂练习与巩固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课后拓展划线语句采用正面的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来表现杨贵妃内心的彷徨、激动与急切的以及她的美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最生动形象诗人对贵妃的容貌产生无限的美的联想,采用比喻的方式加以表达。
《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重点难点预测】: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学案设计
《长恨歌》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和方法: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导读1、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
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2.后期: 815年因遭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2、解题: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抒写长久的遗憾。
恨:遗憾3、背景: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以唐玄宗杨贵妃红颜薄命的悲剧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唐朝盛世的繁华和灿烂,同时也呈现出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忧虑。
学习这首诗,既可以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深入理解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
一、背景知识1.唐玄宗杨贵妃:身世显赫,容貌绝佳,因才能卓越,又受到唐玄宗的宠爱,成为了唐朝后宫的“太皇太后”。
然而,由于她的地位和影响不断壮大,嫔妃互相攀比和钩心斗角也随之愈演愈烈。
最终,杨贵妃在安禄山叛乱中被迫自杀,结束了短暂而悲惨的生命。
2.长恨歌:诗歌分为七十九段,约为一千五百多字。
它以杨贵妃的生命经历为主线,由诗人白居易所叙述,并穿插着历史典故和诗人个人的感受。
整首诗历时三年完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珍品。
二、重点内容1.中心思想:《长恨歌》以杨贵妃的命运为切入点,描绘了唐代女性的生活境遇和神韵,突显了情感战胜了地位和境遇的主题,表现出诗歌家深刻的悲痛和怀念。
2.诗歌结构:《长恨歌》分为七十九段,每段都有各自的描述和连贯性,整个诗歌由情节,典故和诗歌家的抒发交替构成,读者可以从中考虑到诗歌家的杰出写作技巧及富有想象力。
3.艺术手法:《长恨歌》兼顾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运用了唐代诗歌家的典雅繁复的表现手法,通过诗歌家的意象化、抒情化、叙事化的方式,达到了情感和意蕴的最大化。
三、学习方法1.精读原著:《长恨歌》是一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古代诗歌,每段都充满深刻的语言和充满情感的写作手法,通过逐段读这首长诗,领会诗歌家的极致追求和人性深度。
2.揣摩典故:《长恨歌》中融入了不少典故和历史背景,包括《诗经》、《史记》等。
通过了解这些典故及历史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诗歌家的意图。
3.多角度思考: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从主题、结构和手法方面来考虑,还需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等方面来考量,从多角度去思考,《长恨歌》才能展现出其崇高的文学价值。
长恨歌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使用说明:1、弄清目标,熟读文本,独立预习,疑难问题,合作探究。
2、认真思考,理清思路,概括总结,精心设计,做好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3、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A级)2、写作背景:(A级)3、文体知识:歌:二、思考探究:1、初读(1)本文是七言古诗,音节、格律虽没有律诗那么严格,但也有规律可循,你能读出诗句的节拍吗?(B级)(2)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B级)2、研读(1)结合全诗,思考诗题中的“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原文内容作答。
(C级)(2)阅读诗歌“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一部分,思考《长恨歌》诗题中的“长”体现在哪里?(C级)3、评读(1)结合全诗,你认为作者对二人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语或诗句中能窥见作者的态度?(C级)(2)对这首诗的主旨,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将这首诗的主旨定位为批判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从而达到讽喻的目的,你认为合理吗?结合作者生平、时代及文本加以求证。
(C级)三、课堂检测:仿写:将主人公换成唐明皇和杨贵妃,写出属于你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知识拓展一、背景介绍:(一)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
高中语文 长恨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泗县三中高二语文导学案教学过程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第二部分:自“渔阳鼙(pí)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三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请你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各层次的大意,看看谁概括得最好最准确。
(二)第一部分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有什么作用?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反馈练习】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御宇多年求不得(御临宇内,即统治天下的意思)玉容寂寞泪阑干(凉台,看台)B:缓歌慢舞凝丝竹(管弦之声聚而不散)九重城阙烟尘生(指宫廷)C:天旋日转回龙驭(指皇帝的车驾)珠箔银屏迤逦开(曲折绵延)D: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2、阅读李白的《清平调词》两首,比较白居易与李白描写杨玉环之美的手法有何不同。
泗县三中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从此天下太平,但玄宗也开始贪图享乐了。
从各处招来美女,其中以杨玉环为最,于是千方百计暗度陈仓让其成为自己的妃子。
之后俩人沉溺欢爱。
但好景不长,由于玄宗长期荒废朝政,导致地方叛乱,杨玉环也因此而被迫处死。
在之后的岁月里,玄宗极度思念自己的爱妃。
回到京城之后,找来道士为杨招魂,在蓬莱仙山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杨玉环,两人重温旧梦,但遗憾的是两人终究不能在一起天长地久,只能是天人两隔,长恨绵绵。
2、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第二部分:自“渔阳鼙(pí)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三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请你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各层次的大意,看看谁概括得最好最准确。
《长恨歌》 导学案
《长恨歌》导学案《<长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2、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的大意。
3、分析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探讨其深层原因及社会影响。
4、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复杂的爱情。
(2)掌握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典故和修辞手法。
2、难点(1)对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如爱情与政治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照。
(2)体会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主题和情感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创作背景《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当时白居易三十五岁。
元和元年冬,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李、杨之事,感慨不已。
王质夫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四、文本解读1、诗歌内容《长恨歌》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开篇就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杨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唐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不理朝政。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引发了安史之乱。
杨贵妃在马嵬驿被缢死,唐玄宗在逃亡途中对杨贵妃思念不已。
回宫后,唐玄宗更是日夜思念,“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最后,道士在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与唐玄宗相见。
但两人的爱情最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结局告终。
2、诗歌结构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及安史之乱的爆发。
(优质)选修诗歌散文第一单元《长恨歌》导学案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讨论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 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 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 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 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 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 (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 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 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 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 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 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 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 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 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我的研究专题】 1、课外阅读咏李杨爱情故事的诗文,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李商隐、郑 畋等人的《马嵬》 、陈鸿《长恨歌传》 (唐) 、马致远的《梧桐雨》 (元) 、洪昇的《长 生殿》 (清)等,写一篇文章介绍古代文人学者对这一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 并阐述你自己的看法。 2、阅读一组写人的相关诗句,谈谈你的感受或发现。 ①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②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曹植《美女篇》 ③ 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 ――李白《清平乐令二首》 ④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 ⑤ 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江总( 《闺情》 ) 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长恨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重点: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教学过程:导入:《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
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知识积累:作者:王安忆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
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
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
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
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xx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导学案设计
学生姓名班级《长恨歌》导学案(教师版)审阅: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熟读诗歌,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课文导学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
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3、背诵: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李商隐《马嵬》(其二)4、字词积累: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二、整体感知1、解题歌——歌行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手法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表达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表达,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著有《白氏长庆集》。
【诗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
虽然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学生笔记二、自主学习1、注音(1)回眸粉黛骊宫霓裳临邛鼙鼓仙袂衣钿千乘钗擘马嵬阑干绰约(2)解释词语:a、御宇多年求不得b、春从春游夜专夜c、姊妹弟兄皆列土d、宛转蛾眉马前死e、云栈萦纡登剑阁f、不见玉颜空死处g、东望都门信马归h、耿耿星河欲曙天i、其中绰约多仙子j、珠箔银屏迤逦开k、玉容寂寞泪阑干l、含情凝睇谢君王m、但令心似金钿坚(3)古今异义:a、六宫粉黛无颜色b、可怜光荣生门户c、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d、临别殷勤重寄词e、雪肤花貌参差是⑷名句名段a、回眸一笑百媚生,------------------------。
2024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
2024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长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长恨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全文解析,重点讲解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等,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诗歌的审美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长恨歌》的背景、作者、诗歌结构及主题;2. 领悟诗歌中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3. 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
难点: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杨贵妃的画作,引出《长恨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长恨歌》的背景、作者、诗歌结构及主题;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爱情观,进而理解诗歌中的爱情主题;4. 例题讲解:选取诗歌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首短诗;六、板书设计1. 板书《长恨歌》教案设计2. 板书内容:诗歌背景、作者诗歌结构、主题重点句子、修辞手法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2. 答案示例:以诗歌中的爱情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对爱情的认识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1. 诗歌背景:介绍《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白居易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2. 诗歌结构:详细讲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其篇章结构,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组织形式;3. 诗歌主题:深入剖析诗歌所表达的爱情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其中的情感;4. 修辞手法: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精品导学案详解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
第1课赏析示例长恨歌爱情是甜蜜的,但正如花丛给人以芬芳艳丽,却挡住了前行的山路;湖泊给人以清澈空灵,却倒映出虚假的幻景;美酒给人以香醇清冽,却模糊了眼中的目标。
爱,在给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给心灵蒙上了一层幕布。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个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最终落得个“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下场。
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道出了人间几多“长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等职。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创作的《秦中吟》《新乐府》是讽喻诗的代表作品,这些诗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黑暗。
白居易的叙事诗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三千多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当时作者36岁,任盩厔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故事,大家都很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诗歌,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
歌和传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名篇。
当时长安歌伎多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1.2.3(1)花钿委.地无人收 委:丢弃。
(2)天旋日转回.龙驭 回:回转。
(3)能以精诚致.魂魄 致:招来。
(4)其中绰约..多仙子 绰约:美好轻盈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手法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介绍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著有《白氏长庆集》。
【诗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
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学生笔记二、自主学习1、注音(1)回眸粉黛骊宫霓裳临邛鼙鼓仙袂衣钿千乘钗擘马嵬阑干绰约(2)解释词语:a、御宇多年求不得b、春从春游夜专夜c、姊妹弟兄皆列土d、宛转蛾眉马前死e、云栈萦纡登剑阁f、不见玉颜空死处g、东望都门信马归 h、耿耿星河欲曙天i、其中绰约多仙子 j、珠箔银屏迤逦开k、玉容寂寞泪阑干 l、含情凝睇谢君王m、但令心似金钿坚(3)古今异义:a、六宫粉黛无颜色b、可怜光彩生门户c、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d、临别殷勤重寄词e、雪肤花貌参差是⑷名句名段a、回眸一笑百媚生,------------------------。
b、---------------------,芙蓉帐暖度春宵。
c、渔阳鼙鼓动地来,----------------------。
d、玉容寂寞泪阑干,-----------------------。
e、夕殿萤飞思悄然,------------------------。
f、----------------------,在地愿为连理枝。
g、天长地久有时尽,----------------------。
2、自由诵读,诵读提示:(1)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交流讨论后完成:这首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整齐的句式概括出来。
三、合作探究1、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恨”的原因)2、这种“恨”在本诗中从三方面表达的,即入蜀道上、归途中、回京后。
试分析在每一部分是怎样表达的。
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四、研究讨论,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作品。
1、社会背景:2、作者经历:3、个人情感:总结:表达技巧:作品风格:五、课堂延伸阅读读长恨辞宋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清)袁枚莫长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六、课后作业背诵默写两首诗学生疑难及意见反馈课外拓展风流天子——唐玄宗其人开元天宝时代是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盛世中最辉煌灿烂的一个了。
它是中国历史的骄傲,更是玄宗个人的骄傲。
可是,遗憾的是,唐玄宗不仅亲手缔造了典章焕然,文采风流的开元盛世,也亲手把这个盛世葬送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之中。
白居易一曲《长恨歌》,写尽了当年的风流,也写尽了当年的无奈。
盛衰更迭,悲喜交加,曾让多少人唏嘘流涕,扼腕叹惜!那么,唐玄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开元天宝年间有如此众多的人才,有如此辉煌的功业,原因在哪里?我想,首先就要归功于唐玄宗的领导能力了。
他既能审时度势,又有知人之明,这是盛世出现的重要保证。
怎么叫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呢?玄宗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永远知道谁能帮他达到目的。
临淄王时期,他要皇位,他知道,刘幽求、王琚这样的纵横家是最好的选择。
开元初年,他要拨乱反正,让国家尽快走上正轨,这时候,他知道多谋善变的姚崇是最好的选择。
政治规模基本确立了,他要守制度,立法度,这时候,他知道,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是最好的选择。
再后来,国家已经安定繁荣的时候,他要文治,他知道一代文宗张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文治过度,朝廷腐败,全社会奢靡成风,这时候,他知道,清廉简朴,刻苦自励的李元纮、杜暹就是最好的选择。
国家长期快速发展,容易让人产生自满情绪,需要牛虻刺激一下的时候,韩休、张九龄这样的直肠子就是最好的选择。
能够随时把握时代脉搏,再根据时代需要任命合格人选,这就是唐玄宗作为领袖有能耐的地方。
光有能力还不够。
开元盛世的到来,还要归功于玄宗的政治道德。
《旧唐书•玄宗本纪》说得很清楚:“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
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赐酺赏而放哇淫,惧其荒也;叙友于而敦骨肉,厚其俗也;蒐兵而责帅,明军法也;朝集而计最,校吏能也。
庙堂之上,无非经济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
而又旁求宏硕,讲道艺文。
昌言嘉谟,日闻于献纳;长辔远驭,志在于升平。
”什么意思呢?这段话列举的其实是唐玄宗诸如黜落奸佞,焚烧珠翠,考核官吏等等一系列政治举措。
《旧唐书》认为,这正是开元盛世到来的原因。
问题是,这些政治举措的内在精神是什么呀?一句话,克己复礼。
唐玄宗难道不爱奢侈品吗?他爱呀,唐玄宗是贵族公子哥出身,最懂得享乐了。
可是开元初年,正是唐玄宗,把宫里的奢侈品都搜出来,集中到院子里烧了!唐玄宗难道不爱美女吗?他也爱呀,唐玄宗号称风流天子,怎么可能不爱美人呢,可是开元年间,正是他把入宫多年的宫女们放回家了!唐玄宗难道不想听好话吗?想啊,是人都有这个弱点,唐玄宗那样自视甚高的人更不例外。
可是开元年间,正是唐玄宗把只会说好话的佞臣都贬官了!他破了这些陋习,那么,他又立了什么风气呢?有一个故事很说明问题。
根据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记载:唐玄宗开元初年,任用姚崇、宋璟等一批老臣的时候,每次在便殿召见他们,都从御座上站起来迎接,他们走的时候,也要走到门口送客。
这是屈尊降贵,尊重大臣啊。
另外,开元十二年,唐玄宗还颁布敕令:“自今以后,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旦晚,任封状进来。
所由门司不得有停滞。
……如有除拜不称于职,诏令不便于时,法禁乖宜,邢赏未当,征求无节,并极论失,无所回避,以称朕意。
”这是不怕忠言逆耳,虚心纳谏啊。
正是因为有了唐玄宗一心求治的胸怀和励精图治的诚意,才最终成就了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开元盛世。
能够做到这一点,还不是有为的皇帝吗!第二、他是一个有才的皇帝。
中国古代从秦到清,几百个皇帝,其中当然不乏有为之士。
但是,就像毛主席在词里讲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大多数有为的皇帝都只具备政治才华。
当然,皇帝之中也不乏才子,像南唐后主李煜填词,不是独步千古,号称“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吗?还有宋徽宗赵佶,那不是瘦金体的创始人,宫廷画家的知己,号称书画双绝吗?可是,他们治国的本领又都太差了。
谁能像唐玄宗那样又能治国,又多才多艺呢?他不仅能创造开元盛世,还能写诗、能作曲,能弹琵琶、能打羯鼓,骑马打猎,挥杆打球也不在话下。
他设立梨园,亲自“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最终成为戏曲界遵奉的梨园鼻祖。
过去艺人们演出之前,都要上香祈祷“老郎神”,所谓的老郎神其实就是唐玄宗。
帝王活着的时候作威作福,大家都司空见惯。
但是,能够在千载之下还享受民间自发祭祀的,除了唐玄宗,恐怕再没有别人了!但是,不要以为唐玄宗只有艺术才华,在思想领域,唐玄宗也不乏创造。
他曾亲自为《孝经》、《老子》、《金刚经》作注。
大家知道,〈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道家经典,〈金刚经〉是佛教经典,儒释道三家也正是当时中国最主流的思想体系。
玄宗为什么要给这三部经典作注释啊?这就叫做三教并重,三教合流。
这不正是中国后期思想领域发展的主旋律吗!能认清思想发展的脉络,本身就算是有思想啦。
正是在唐玄宗的引导和提倡之下,开元盛世才显得格外文彩焕然。
文化的保存和传播都要靠图书,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
”藏书是为了保存以往的学问,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开创未来,培养未来的学者。
怎么培养呢?办学校啊。
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置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
正因为这样重视文教,当时的社会温文尔雅,蔚然成风。
按照《旧唐书•玄宗本纪》的说法,就是“垂髫之倪,皆知礼让。
”有这样风雅的皇帝,有这样风雅的社会风气,唐代人才辈出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他是一个有情的皇帝。
说到唐玄宗的情,恐怕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和杨贵妃的爱情了。
这段爱情经过《长恨歌》的描摹,早已经家喻户晓。
李杨爱情固然感人肺腑,但是,如果只是钟情妃子,那陈朝的陈后主陈叔宝、南唐的李后主李煜也能做到。
唐玄宗的用情可比这广泛多了。
他还爱谁呢?爱兄弟。
我们知道,因为皇权的独尊性,所以皇家少真情,即使是兄弟之间,也常常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手刃兄弟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可是,类似的事情在唐玄宗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唐玄宗兄弟一共五个,他排行老三。
经历了少年时期的同甘共苦后,唐玄宗对兄弟一直表现得眷眷深情。
特别是大哥李宪(李成器),虽然位居嫡长子之尊,但是,在李隆基当皇帝这个问题上谦退恬淡,鼎立相助,更让玄宗感激。
开元二十九年,李宪病逝,唐玄宗亲自写了祭文,放在大哥灵前。
祭文写到:“隆基白:一代兄弟,一朝存殁,家人之礼,是用申情,兴言感思,悲涕交集。
大哥孝友,近古莫俦,尝号五王,同开邸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