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重点讲义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重点讲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0ce9ef5551810a6f52486e5.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
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3,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
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4,解放区文艺运动:5,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3a99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ec.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1.戊戌变法与维新思潮: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新式教育、科学技术以
及现代文化的鼻祖。
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西方思想和科学,并提倡变法兴学。
二、五四运动与思潮:
1.爱国主义与进化思潮:五四运动是反对列强侵略,提倡民主与科学
的爱国主义运动。
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推崇进步的西方思想与文化,提倡"废黜旧文化,建设新文化"。
三、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1.抗战文学的特点:由于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抗战文学强调抗战和
民族精神,对日军的残暴行为进行揭露。
同时也关注人民生活以及艰苦奋
斗的精神。
2.抗战文学的代表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萧红的《生
死场》等作品,都揭示了人民在抗战中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社会主义文学与思潮:
1.现实主义文学:1950年代之后,以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文
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巴金等,他们通过描绘
工农群众的生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2.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限制,
更多的是宣传工具,文学创作倾向于政治和革命。
五、开放以来的文学变革
1.思潮的复苏与文学的多样性: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促使着文学思潮的复苏与多样性。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
种文学形式开始并存。
2.冲突与思辨的手法:近现代中国文学开始探索自我与社会、个体与
集体之间的关系。
作家以及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都展示了中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热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热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0a0389eff9aef8941e06c9.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陈独秀又办了《每周评论》杂志,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了《新潮》月刊,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大家对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也进行了探讨。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了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响应。
他们除了撰文还在《新青年》上演了'双簧信“。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其实绩体现在创作上。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的形式是完全现代化的。
接着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二、风起云涌的文学社团★ 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十二人。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9cf3372a8956bec0975e362.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1、文学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大变革活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文章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1917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以“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以“写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以“社会文学”取代“山林文学”。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成为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
2、文学研究会(艺术倾向)1)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意思是文学要书写现实人生,表现人生,对人生有现实的意义。
就是很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
反对游戏文学观念,反对消遣的文学态度。
2)文研会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多注重现实主义。
这在沈雁冰的文论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显示出来。
3)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东欧、西欧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3、创造社:1921年7月,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发行)、《洪水》、《创造月刊》。
艺术倾向:1)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
通常被歧视为“艺术派”。
2)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有强烈的反抗色彩。
3)在翻译方面,主要翻译介绍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泰戈尔、王尔德、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
大多数为浪漫主义,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4、郁达夫: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
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发行,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但其在轰动一时的同时也毁誉参半。
褒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1da3cb5e58fafab069dc02e8.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e954ee5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0.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纲要复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线索; 2、现代文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产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3、具体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阶段和特点 (一)内容思想 上编:第一个十年(五四文学·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中编:第二个十年(左翼文学·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下编:第三个十年(抗战和解放文学·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二)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戴望舒艾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等。
考核题型分析 试题按能力层次分为三种,即识记性试题、领会和简单应用性试题、综合运用性试题. 命题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多项选择题(5题,每题2分)、名词解释题(2题,每题4分)、简答题(3题,每题8分)、论述题(2题,每题14分)等。
1《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1.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论》,发表在( A ) A.《新青年》 B.《新潮》 C.《小说月报》 D.《现代评论》2.《故事新编》是一部( A ) A.历史小说集 B.散文集 C.现代小说集 D.杂文集3.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是( B ) A.郭沫若 B. 冯至C. 徐志摩 D. 刘半农 4.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作品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作家是( D ) A.叶绍钧 B. 王统照 C. 王鲁彦 D. 许地山 5.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 C ) A.1917年1月 B.1917年2月 C.1918年5月 D.1920年3月 6.认为诗仅仅是“个人灵感的记录”的诗人是( D ) A.冯至 B.汪静之 C.冰心 D.李金发 7.下列哪一组作品是田汉1920年代所作( B ) A.《获虎之夜》《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 B.《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新儿女英雄传》 C.《火之跳舞》《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 D.《新儿女英雄传》《火之跳舞》《风云儿女》 8.中国新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是( A ) A.《家》中的觉新 B.《灭亡》中的杜大心 D.《家》中的觉慧 C.《寒夜》中的汪文宣 9.老舍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时创作作品有( A ) A.《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B.《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C.《月牙儿》、《微神》、《断魂枪》D.《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 D ) 10.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观念与创作倾向是( A.表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B.表现农民的命运与前途 D.表现理想的“人性” C.表现阶级斗争与社会矛盾 211.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 C )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 性苦闷的情绪 C. 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12.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 B )A.《踪迹》B. 《 毁灭》C. 《 火把》D. 《 北 游》13.萧涧秋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 A ) A.柔石的《二月》 B.蒋光慈的《短裤党》 C.丁玲的《梦珂》 D.艾芜的《故乡》 14.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是( D ) A.《李家庄的变迁》 B.《李有才板话》 C.《邪不压正》 D.《小二黑结婚》 15.水生嫂这个人物出自( C ) A.《光荣》 B. 《麦收》 C. 《荷花淀》 D. 《芦花荡》 16.何其芳获1932年《大公报》文艺奖的《画梦录》,属于( D ) A.长篇小说 B. 短篇小说集 C. 诗集诗集 D. 散文集散文集 17.抗战初期的街头剧不包括( A ) A.《终身大事》 B. 《最后一计》 C. 《放下你的鞭子》 D. 《三江好》 18.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出自( B ) A.《倾城之恋》 B.《围城》 C.《长河》 D.《塔里的女人》的女人》 19.《吕梁英雄传》的作者是(《吕梁英雄传》的作者是( A ) A.马峰、西戎 B. 孔厥、袁静 C. 欧阳山 D. 柳青 20. 徐志摩最早出版的诗集是( B ) A.《翡冷翠的一夜》 B.《志摩的诗》 C. 《猛虎集》 D. 《云游集》 21.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是( C ) A.《雷雨》 B. 《北京人》 C.《原野》 D. 《农村三部曲》 22.张爱玲笔下带着黄金枷锁、人性被严重扭曲的人物是( B ) A.白流苏 B. 曹七巧 C.长白 D. 葛薇龙 23.《暴风骤雨》的作者是( B ) A.丁玲 B.周立波 C. 孙犁 D. 赵树理 24.被称为“泥土诗人”的作家是( B ) A.田间 B.臧克家 C. 艾青 D. 李季 25.以写作爱情诗为特色的“湖畔诗社”成员是( B ) A.冯雪峰 潘漠华 胡适 应修人 B.汪静之 冯雪峰 潘漠华 应修人3C.应修人 刘大白 冯雪峰 潘漠华D.应修人 刘大白 汪静之 潘漠华 26.林语堂主张幽默文学的命脉是( D ) A.“语言” B .“闲适” C. “笑料” D. “性灵” 27.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是( C ) A.《丈夫》 B. 《长河》 C.《边城》 D.《湘西》28.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所属的文学社团、流派是( D ) A.创作社 B. 新潮社 C. 新月社 D.鸳鸯蝴蝶派 29.洪深的话剧代表作是( D ) A.《五奎桥》 B. 《香稻米》 C. 《青龙潭》 D.《农村三部曲》 30.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的故事背景地是(《新儿女英雄传》的故事背景地是(D ) A.吕梁山地区 B. 陕北地区 C.胶东地区 D.白洋淀地区 31.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 A ) A.鲁迅的《故乡》 B.许杰的《惨雾》 C.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D.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 32.胡适的《终身大事》是( C ) A.短篇小说 B.杂感 C.独幕剧 D. 诗歌 33.关于陈白露这个人物的准确概括是( B ) A.被压迫被损害的下层贫民 B.骄横自尊、堕落放荡,但善良富有同情心 C.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时代的女性 D. 自作多情、俗不可耐的富孀 34.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 B ) A.抒情散文集 B.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 C. 传记 D. 杂文集杂文集 35.属于鲁迅《呐喊》小说集的作品是(属于鲁迅《呐喊》小说集的作品是( C ) A.《伤逝》 B.《在酒楼上》 C.《阿 Q 正传》 D.《祝福》 36.叶圣陶的小说中被茅盾赞誉为“扛鼎之作”的是( C ) A.《潘先生在难中》 B. 《多收了三五斗》 C. 《倪焕之》 D.《城中》《城中》37.标志老舍创作幽默风格成熟的作品是( C )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月牙儿》 38.茅盾在“五四”时期提倡( B ) A.革命文学 B.为人生文学 C.为艺术 D. 表现自我文学 439.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的三部作品是( D ) A.《幻灭》 《彷徨》《彷徨》 《追求》 C.《呐喊》 《动摇》《动摇》 《追求》 C.《幻灭》 《动摇》 《新生》 D. 《幻灭》 《动摇》《动摇》 《追求》 40.巴金的小说《火》三部曲又称( B ) A.激流三部曲 B. 抗战三部曲抗战三部曲 C. 爱情三部曲爱情三部曲D. 都市三部曲 二.多项选择题1.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有(A B D )A.取材广泛,不拘一格 B.恬淡从容,真率亲切 C. 情景交融,感情真挚 C.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D.构思精巧,虚实并举 2.属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剖析派”的小说家有( B C ) A.张天翼张天翼 、老舍 B.茅盾茅盾 、吴组缃 C. 沙汀、艾芜 D. 叶紫、柔石 E.丁玲、罗淑罗淑3.最早在《新青年》刊物上发表白话文学作品的作家有( A B ) A. 鲁迅、周作人、胡适 B.刘半农、沈尹默、陈衡哲 C. 叶圣陶、杨振声、汪敬熙叶圣陶、杨振声、汪敬熙4.下列关于老舍创作特色的正确表述有( B D ) A.现实主义、口语化 B.文化反思色彩、“京味儿” C.讽刺、浪漫主义 D.象征主义、抒情性5.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A B C E ) A.形象性 B.抒情性 C.讽刺性 D.闲适性 E.文字简练隽永、机智幽默6.下列各组中作者都曾写作“问题小说”的又( B D ) A.叶绍钧、胡适、鲁迅 B. 冰心、叶绍钧、王统照 C. 冰心、庐隐、张资平 D.许地山、王统照、冰心 E. 冰心、王统照、郁达夫 7.下列沈从文创作的小说有(B C D ) A.《竹林的《竹林的 故事》 B.《柏子》 C.《丈夫》 D.《长河》《长河》 E.《南行记》《南行记》 8.下列属于新格律体的白话诗集有(B E ) A.《昨日之歌》 B.《死水》 C.《繁星》 D.《尝试集》 E.《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一夜》 9.“五四”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的主要倡导者有(A B C D ) A.鲁迅 B.陈独秀 C.胡适 D.蔡元培元培 E.周作人周作人 10.沈从文小说《八骏图》描述正确的有:(ABCDE ) A 是一篇具有鲜明的讽刺意味的都市题材小说 B 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 D 教授丙是哲学教授教授丙是哲学教授 C 达士先生的书信构成一个多功能的独立的叙事声音 5E 是组织一个梦境。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31247f8910ef12d2af9e792.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34db9cdc2af90242a995e5c2.png)
(商品文学、官方文学、纯文学)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王朔《动物凶猛》
《十八岁出门远行》 苏童《米》,《妻妾成群》 格非 短篇小说《欲望的旗
陈忠实《白鹿原》 毕飞宇《青衣》
帜》
史铁生《命若琴弦》
阿城 《棋王》
王小波 《青铜时代》
莫言 《生死疲劳》
汪曾祺 短篇
李洱《花腔》
北岛,舒婷,顾城,西川,海子,张枣, 于坚,韩东,翟永明。
散文: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向选择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有一个如何在现代与传 统、外国与本土的维度上实现现代化与民 族化的双向选择问题, 也就是有一个将现代 意识、现代思维方式与民族精神、民族形 式结合起来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的 现代品格问题。所以文学的现代化决不是 西化,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决不是传统— 抗 拒、现代—发展的二元对立模式, 文学的现 代化是现代化、民族化的双向选择及传统 与现代交错发展的复杂过程。
3、内在机制的不同。西方现代文学虽然内 部众多流派间存在着多重矛盾,但出发点、 立足点和归宿都是人或人的生存处境,它 以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思为 出发点,立足于分析和发掘人的精神异化 问题,归结于对合理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追 问与寻求。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出发点虽然 是人,但其立足点是为了集体的人生复活、 国家再造、民族独立,而不是个体,其归 宿自然是民族独立与社会现代化,在价值 形式与现实生存之间存在着相当冲突。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 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文革小说的故Biblioteka 模式一个高大而完美的主要的英雄人物,也会有围绕 主要英雄的若干非主要的英雄或正面人物,以表 明正面力量并非势单力薄。其对立面通常是阶级 敌对力量(“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即地主、 富农、反动资本家、暗藏特务、党内走资本主义 道路当权派等)。在二者之间设置很多问题人物, 主要是路线斗争觉悟不高,受敌对势力所蒙蔽, 或有道德品质上的疑点和问题。双方人物便围绕 设定的中心事件,如某一生产建设任务,或意识 形态的、政治权力较量的事件来展开冲突,同样 的结局是主要英雄人物在群众的支持下,教育、 争取问题人物,最后孤立、战胜敌对势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8caa4937b90d6c85ec3ac6c4.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
二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
鲁迅的早期生平。
《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一开始就以革新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为明确的目标。
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成为了封建思想的载体;要打倒封建文学,就必须发动文学革命。
因此,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都较为重视新文学的建设。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1fdf3a7bf242336c1eb95efa.png)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
背景:政治腐败、半殖半封、师夷长技、变革政体、屡次复辟、变革思想
1917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特征:始于思想革命。
在政治革命高潮中发展。
【1】、1917-27 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改造。
文学革命要建立的新文学是”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新文学本质在重新发现’人‘,宣扬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
从而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
【文学研究会】1921BJ成立,发起人周作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纯文学社团成员规模最大、
特点,重客观、再现、写实,倡导为人生的观点
【创造社】1921、特点重主观,表现,抒情、开启推动’’向内转’的艺术方向【2】、1928-37,6 【背景】文学主潮政治化。
思想革命-社会革命。
个性解放-社会解放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自由主义。
作家文学运动京派、海派
【左翼作家联盟】1930.3.2上海成立。
鲁迅郭沫诺。
贡献:
1密切了文艺与革命关系、2大量传播马列主义文艺理论3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3】.、1937.7-1949
【背】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文学与战争和救亡发生紧密联系
【国统区】基调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一切,代表40年代文学主流。
老舍-四世同堂。
曹禹-北京人。
财主底=呼兰-法西斯细菌-
【解放区】明朗、朴素。
对新社会制度赞美对人民斗争生活热情描绘。
【沦陷区】现象复杂,特点雅文学与俗文学两大潮流在对立中接近趋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0e278ad0d233d4b14e6998.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24426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d.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69f38a0503d8ce2f00662387.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梳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b592401eb91a37f0115c26.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1—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10a21f0066f5335a8121fd.png)
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7年迁北京)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驌、柳诒徵、吴芳吉等)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章士钊等)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为人生派,茅盾、周作人等12人)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叶圣陶、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19.1921.7创造社于东京成立。
(为艺术派,郭沫若、郁达夫等)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西滢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99ffd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8.png)
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7年迁北京)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先驌、柳诒徵、吴芳吉等)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章士钊等)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为人生派,茅盾、周作人等12人)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叶圣陶、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19.1921.7创造社于东京成立。
(为艺术派,郭沫若、郁达夫等)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中国现代文学史 较详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史 较详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fd28bddea58da0116c17490e.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
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
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
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
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
“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
“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
小说界革命——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
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
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
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字研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佛山人)《孽海花》——曾朴(字孟林,号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老残游记》——刘鹗(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图人)清末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近代文学特征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1)深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2)犀利的社会批判、道德鞭挞;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
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
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
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
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
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
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
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
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
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
《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
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5)其他社团——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
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第二章鲁迅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
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
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