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_2000字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灿烂的时期,这段历史在我国产生了许多成语。
这些成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内涵,成为中国成语故事最精彩最经典语录。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成语故事吧!这些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也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你来我往,刀光剑影。
战争频仍,战火不断。
诸子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力量。
下面是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成语故事。
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一下吧!一、以身相许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公子叫叔孙通,当时卫国被楚国吞并了,卫国非常重视这个人才,就派人带了很多礼金送到楚国,以表示对公子通的尊重,但是没有收到一个好结果。
这时候,公子通很气愤,就对他说:“现在国家需要你,你却不能给国家做出贡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呢?”说完他就去找了鲁文公,说他不想听鲁文公说自己已经尽力了。
后来,鲁文公果然听从了公子通的话,果然将公子通救了回来。
鲁文公对公子通十分感动,他说:“以身相许这句话我一定会尽自己绵薄之力去帮助国家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公子通这样真心待我,我是不会答应公子通我的!”于是就把公子通放走了。
可见以身相许在鲁文公这里已经成了一种“信条”了!1、以身相许,是一个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自愿的,另一种是被迫的。
而自愿的就是出于一个道德的义务。
这个道德义务包括对道德的要求和遵守道德的义务。
而被迫的是出于一种自由的道德要求。
所以鲁文公就以自己的身体许下了一个承诺。
2、以身相许,说明他对国家和别人的忠心。
这是一种忠于国家,也是一种忠于自己的忠诚。
在当今社会,忠诚是很难得到认可的,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就是这样,对党和人民完全不忠诚。
比如,在一些地方,在有权力的时候还可以为所欲为,给自己捞取更多的好处。
但一旦有了权力之后,尤其是手中掌握了实权之后呢?这很容易使自己滑向腐败的深渊。
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信念,忠于党的事业,而不能心存任何的私心。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故事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我国诸侯国纷争不断的时期,也是我国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成语故事和历史信息,不仅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悟这一时期的风云变幻。
接下来,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和春秋战国有关的成语故事及其历史信息。
一、成语故事1. 齐舞风云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而“舞风云”则成为了一个形容人才辈出、光彩夺目的成语。
据《史记》记载,在齐国的太公望逝世后,齐景公为了纪念太公望,将国家姓氏由姜改为姬,同时还派出使者到各国劝降。
其中,有一位姜姓的使者在化装成一名乞丐的情况下,渐渐地接近了传说中的器官贩子,这位使者在抢夺器官贩子的命根子后,便盗走了器官贩子的命根子。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追捕,该位使者便栽赃陷害其它家族,而后逃到了齐国,投奔了齐景公。
当时器官贩子活动到处为民所痛,了解到这一消息的齐景公时就下令将资产送往乐戎部落,救拔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同时还决定推广齐舞,让人们舞动起来,忘记挣扎中的艰辛。
时光如白驹过隙,数月之后,齐舞风云渐起,人们张灯结彩,纷纷赶场,送情!而后,器官贩子起而建交于富春,却成了他们的替罪羊,但这时就着嵯灵的腿动了,而后,齐景公也认识到了这个医生是在骗人,他便将器官贩子部落的人全部抓回来了,让人们再次得到了解救。
“齐舞风云”便成了形容国家兴盛、风光无限的成语。
2. 草木皆兵“草木皆兵”是形容人心惶惶、疑神疑鬼的成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中也有着深刻的涵义。
据《史记》记载,齐国国君启定公和项燕起兵攻打鲁国,当时鲁国的国君是鲁隐公。
在战争即将打响之前,鲁隐公接到了关于齐军将要打进城来的消息。
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军,鲁隐公心生畏惧,拼命索战,以致国内草木也皆被他当作敌人,所以民不聊生,还好,经过商议,和平分界线并不是很远处便是洞鼻海。
有海就有海鲜,所以这也就造就了大量)鉴于此,成语“草木皆兵”也因此传承至今。
战国七雄的典故故事

战国七雄的典故故事战国七雄是中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七雄分别是:秦、齐、楚、燕、韩、赵、魏。
以下是关于战国七雄的一些典故故事:1、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欲引兵去救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魏救赵。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引兵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发。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赵部队回到大梁。
在魏军内外无主,疲惫不堪,齐军乘机袭魏都大梁而获胜。
2、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救援。
这时,秦昭襄王得知消息后,威胁魏安釐王,阻止魏国派兵。
魏王惧怕秦王,命令晋鄙中途停止前进,屯兵于邺。
信陵君为了驰援邯郸,请魏王宠姬如姬窃取晋鄙的兵符,夺取了军权,击溃秦军,解了邯郸的围。
3、毛遂自荐:战国时,平原君率门客去楚国游说。
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往。
当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没有结果时,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终使楚王答应发兵抗秦。
4、鸡鸣狗盗: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贤纳士,广结天下名士。
这年,听说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在薛国游历,他自以为本事很大,可是到薛国后,无人知晓,连饭都吃不饱。
于是,他到处给孟尝君发牢骚。
孟尝君得知后,决定把他招来。
冯谖到后,孟尝君热情招待他,问他有什么本事。
冯谖说:“我什么本事都没有。
”孟尝君觉得他很没本事,随便给他个待遇吧。
冯谖说:“我只会叫‘狗’和‘火’。
”孟尝君听后有点不高兴,但还是留他做了个门客。
其他门客都不屑与冯谖为伍。
后来,孟尝君想叫他管理家庭的事务,问他是怎样管理的。
冯谖说:“账目算得很清楚。
”孟尝君听了很高兴,便把家务事交给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问起家务事办理得如何。
冯谖说:“账目已经算清了。
”孟尝君听了皱皱眉头。
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来见孟尝君说:“可以给你买些‘义’回来了。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成语故事几乎是每一个小朋友的必修课,它涵盖了语言之美,历史典故,传统智慧,无疑是每个家庭教育“必备基本款”,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品德的教育。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时期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1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
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
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
不料,弓已不知去向。
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
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
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
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
”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
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2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
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
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成语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成语(齐)老马识途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楚)退避三舍(当时背景: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
”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
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晋国。
(秦)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有关春秋争霸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形成了春秋争霸的局面。
其中,一些成语典故与春秋争霸密切相关,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为我们今天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问鼎中原“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成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并非特指问鼎之事。
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晋国,晋军大败,楚庄王得知晋军内部不和,就派人与晋军谈判,试图达成和解。
但是,楚庄王并没有直接与晋军交涉,而是派使者到周王室去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
这个行为被视为不敬,因为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询问九鼎的轻重大小就意味着想要夺取天子的权力。
因此,“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2、退避三舍“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退让、回避,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被其父晋献公追杀,被迫逃亡在外。
后来,他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并决心振兴晋国。
在一次与楚国的交战中,晋文公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策略,让出了有利地形,以便更好地准备战斗。
这个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晋文公领导晋军取得了胜利。
因此,“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退让、回避,避免与对方发生正面冲突。
3、卧薪尝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吴国战胜了越国,越王勾践被迫成为吴王的奴仆。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带领越国打败了吴国,报了仇。
因此,“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以上是三个与春秋争霸密切相关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为我们今天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

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引子: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变动频繁、纷争不断的时代。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出现了一群卓越的领袖人物,他们被人们称为春秋五霸。
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
他们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战略,相继成为各自国家的领袖,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小故事,介绍这五位春秋五霸的事迹,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一、齐桓公:智勇双全的领袖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为霸王的君主,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英勇无畏的军事策略,为齐国带来了繁荣和辉煌。
有一次,受到晋国的威胁,齐桓公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请来智者陈轸,向他请教如何对付晋国。
陈轸告诉他一个办法,就是在晋国领土上放置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并给他们各自留下一块食物。
观察它们吃什么。
如果乌龟选择吃草而不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可以趁机出兵攻打。
如果乌龟选择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不宜轻举妄动。
齐桓公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派人去实施。
结果乌龟选择了吃草,这说明了晋国的内部分裂,齐国趁机出兵,取得了胜利。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齐桓公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并倾听智者的建议。
正是由于他的英明领导,齐国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极致。
二、晋文公:统一八国的策略家晋文公是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位卓越君主,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成功统一了当时分裂的八个国家,为晋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晋文公被曹国封锁在城中,无法出击。
他出人意料地决定剃光头发,穿上流浪者的衣服,混在曹军中逃离曹国。
他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引起了曹国将士的轻视。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遇见了一位鼓鼓囊囊的店老板,在他的骡车上搭了一程。
晋文公打开那个布袋,里面竟然是装满了石头。
他问店老板为什么要装石头,店老板回答说:“在我卖兔肉的时候,我怕人们以为我在卖狗肉,所以我装满了石头。
战国时期的战争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的战争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齐姜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叫做申生,立为太子,女儿嫁给秦穆公为夫人,成为穆姬;献公又娶北狄狐家的两个女子,她们是姊妹俩,其中姐姐生了儿子重耳,妹妹生了儿子夷吾;献公伐骊戎,又收纳了骊戎之君的女儿骊姬,生了儿子奚齐;陪骊姬陪嫁的妹妹生了儿子卓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就立她为夫人,逼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重耳和夷吾为避开祸害,逃出晋国,夷吾逃到梁国,重耳逃到狄国。
晋献公去世后,奚齐成为国君,被申生、重耳、夷吾的同党杀了;卓子被立为国君,又被杀。
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上台后,对内大开杀戒;对外背信弃义,趁秦国遇灾,出兵攻击秦国。
秦穆公忍无可忍,出动大军迎击晋军,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后根据穆姬的求情,释放了晋惠公,但把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重耳出逃后,最初在狄国避难。
夷吾从秦国回到晋国后,生怕重耳归国会和他争夺君位,派人去狄国行刺重耳。
重耳闻信后,逃出狄国,投奔年迈的齐桓公。
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重耳,并把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给他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
两年后齐桓公死了,齐国已不能帮助重耳重振大业,姜氏和重耳的谋士狐偃设计将重耳灌醉,驶离齐国,历经曹国、宋国、郑国,均不受待见,直到来到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国君之礼厚待重耳,重耳十分感激。
有一次,楚成王开玩笑对重耳说:“您假使回了国,怎样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我愿意晋国和楚国友好,如果日后不得已发生了战争,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三舍为九十里)。
”后晋惠公死,从秦国逃回去的子圉当了国君,即晋怀公,晋国局势更加不稳。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子圉,登位为晋文公。
当时晋文公年已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登位后,铲除奸佞,重用贤良,晋国很快繁荣起来。
而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派军队勤王,安定了王室,得到周襄王的分封,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此时,楚的势力已深入北方:汉水流域的很多姬姓小国,早已被楚灭掉;陈、蔡两国和楚结成同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时而倒向楚国一方;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战国七雄_1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战国七雄_1500字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的七个大国,分别为秦、楚、魏、韩、赵、齐、燕。
这七个国家都是由诸侯国逐渐壮大而成为霸主,成为当时中国国内兵力最强大的七个势力。
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而不断发动战争。
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斗,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局势之一。
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战争的战略,最终在战国时期的最后一战中击败了其他六个国家,实现了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国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对于其他六国的政权进行了削弱和清除,使得战国七雄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战国七雄中,楚国是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楚国的国力在战国时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楚国君主秦穆公更是被誉为战国时期最具统治力的君主之一。
楚国在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对于其他国家的侵略行为也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是一个地势险要,农业发达的国家。
魏国在战国时期,经济繁荣,军事实力雄厚,对于其他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力图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
韩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是一个军事强大的国家。
韩国在战国时期拥有庞大的军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与其他国家的战争中一直保持了强劲的战斗力。
战国七雄的兴衰,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和历史变迁,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这个时期的斗争中,中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统一的重要性,并最终走上了统一的道路。
战国七雄的历史典故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统一带来的力量和影响。
有关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故事

有关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故事●管鲍之交齐国的国君(诸侯国的最高首领)齐桓公是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有两个得力的助手——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而他的成功又是和鲍叔牙谦虚让人的品德分不开的。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
他们互相帮助,真诚相待。
长大以后,他们一同去齐国谋生。
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王有两个弟弟,一个是公子纠,一个是公子小白。
说来真巧,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当了他们两人的老师。
齐国发生内乱,齐襄王被杀死,谁来当新国君呢?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便争起来。
结果公子小白当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
为了治理好国家,齐桓公问鲍叔牙有什么高见。
鲍叔牙说:“您需要一个才智过人的贤人来帮助。
”齐桓公说:“难道还有比您更能干的人吗?”鲍叔牙肯定地说:“有,就是管仲。
”“管仲?!”提起管仲,齐桓公便咬牙切齿,原来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王位的时候,为保公子纠做国君,有一次,管仲躲在树林中向公子小白暗射了一箭,幸好射在衣带的铜钩上才没受伤,所以结下了一箭之仇。
鲍叔牙说:“管仲的才能超过我十倍,您要是不记前仇,真心实意请他来,不但能治理好国家,恐怕其它各国也得听您指挥呢!他说服了齐桓公,设法把管仲请来。
管仲见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非常信任他,就决定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了。
管仲在齐桓公支持下,对齐国进行了一番改革。
几年时间,齐国就富强起来,此时为了让管仲充分发挥才能智慧,鲍叔牙却谢绝挽留,悄悄地离开了齐桓公和管仲。
他的为人令大家钦佩,管仲说:“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后来人们常用“管鲍之交”“管鲍遗风”来称赞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
“●问鼎中原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
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
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精选10篇)

Humans cannot create opportunities, but they can seize those opportunities that have already appeared.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精选10篇)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篇1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
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
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
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
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
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
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
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说我所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你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
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
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
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记载:"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所为乐、郭筑而礼之者,其胜迹皆在定兴。
春秋争霸成语典故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关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作文

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作文关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战国七雄_1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战国七雄_1500字
战国七雄是指中国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他们分别是秦、赵、韩、魏、楚、燕、齐。
这七个大国在战国时期争夺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他们的兴衰交替、起伏不定,成
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典故之一。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
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的统一战争一举打破了七国之间的平衡,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
的霸主。
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封建割据的格局,推行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使
秦国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秦国的统治并不长久,秦始皇去世后不久,秦国
便陷入了内外多种因素的矛盾之中,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垮台。
赵国和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地位也比较重要。
赵国的军事实力强大,曾经与秦国争夺中
央草原的控制权,并多次击败了秦军。
而韩国则以其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而著名,曾多次
调整外交政策,保持了与秦国的和平关系。
由于各种原因,赵国和韩国最终都没有能够成
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魏国和楚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魏国曾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重要势力,但最终被秦国所灭。
楚国则是战国七雄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但在秦国强大的军事
力量面前也没有能够抵抗住。
战国七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典故,这七个大国的兴衰交替、起伏不定,反映了
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他们的历史故事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中
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5篇)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5篇)第一篇: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成语故事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
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
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
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
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
”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
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
滑稽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
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
”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
战国七雄的故事

战国七雄的故事导语: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对峙的时期,天下大势,在分分合合中,从分裂开始走向统一,“七雄”最终将变成“一雄”,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势,那么,在这个历史大势中,战国七雄,七个志在统一的竞争对手,代表着统一天下的七种可能,七种可能,又是怎样向一种可能演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信息,欢迎查阅,谢谢。
战国七雄的故事【典故】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了的界线,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403年)为起始标记,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场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兼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平日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秦国在春秋末期是气力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求改变这种场面。
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命令求贤,魏国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
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嘉奖战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革新,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
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普遍被秦人接受,成为今后秦国政策的底子。
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
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前提,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前提。
韩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
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停。
公元前(www。
dudub。
com)三五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国力临时获得增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
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祛除的国家。
魏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割裂出的国家之一,而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盛起来。
战国七雄的故事

战国七雄的故事战国七雄的故事【典故】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其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了的界线,只是依照今天的习惯,以“三家分晋”(前403年)为起始标记,到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称为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场面已发生了变化:其中,诸多中小诸侯国家已被兼并,余下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成为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家,它们平日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秦秦国在春秋末期是气力较弱的国家之一,所以秦统治者一直力求改变这种场面。
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命令求贤,魏国人商鞅应暮入秦,自此,秦国进入了其快速发展的阶段。
商鞅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实行组织民户、嘉奖战功及变领主制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革新,使秦国国富民强,成为战国第一大国。
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其他旧势力的反对,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车裂之刑,而他所设立的新法却普遍被秦人接受,成为今后秦国政策的底子。
就在商鞅变法的同年,秦国灭蜀,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宜首难攻故而被称为“天府雄国”。
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前提,使之完全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前提。
韩韩原为晋国韩氏家族,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为独立的诸侯国家。
它东临魏国,西靠函谷关,占据军事要道,故而连年争战不停。
公元前三五八年,韩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执行苛刻政治,使韩的国力临时获得增强,但没过多久便又陷入衰落。
所以韩国也六国中是最早被秦祛除的国家。
魏魏国与韩国相同,也是由晋割裂出的国家之一,而且在三个国家之中实力较强,加之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盛起来。
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从而使魏国达到鼎盛时期。
前三五四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齐国派援军援赵,击败赵国。
后来,齐国以田忌为上将、孙膑为智囊以“增兵减灶”之计在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了魏国,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精力与其他六国交战,直至其被秦国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成语故事_2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
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
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
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
平
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
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
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
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
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