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20年春季《人文地理学》在线作业一答卷附标准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20年春季《人文地理学》在线作业一答卷附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cf5785dd36a32d72758110.png)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答案:A
5.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提出者是著名的近代地理学家( )。
A.洪堡
B.李希霍芬
C.拉采尔
D.赫特纳
答案:C
6.第一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者( ),他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A.F·拉采尔
B.J·白兰士
C.A·赫特纳
答案:正确
39.政治是一种最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答案:错误
40.汉族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现人数超过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
答案:正确
41.人口密集区也称为人类大陆,世界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即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和北美洲。
答案:正确
42.人种概念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属性的一种表现。
答案:错误
27.民族宗教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对象常为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
答案:正确
28.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答案:正确
29.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A.白吕纳
B.P.M.罗克斯比
C.H.巴罗斯
D.孟德斯鸠
答案:C
二、多选题 (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16.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 )。
A.运费
B.劳动成本和集聚
C.住宿资金
D.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答案:ABD
17.城市地域结构是由( )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13 行为地理学
![13 行为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21f7ccea76e58fafbb003b2.png)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 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 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 经历的场所和道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 的空间。
间接行为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 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 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等宣传媒介所了解的空间。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4
21
6
W
18
H
A
S
S
H 15
12
6 9
21 H
18 W
15
24 6
S
B
6
H
W H
9
12
S 睡眠 A 夜晚工作者
H 在家 B 白天工作者
W 在工作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4
18 时 间 12
6
0
外出Hale Waihona Puke 家家 购物工作
午餐
工作
家 距离
在每天的时空棱柱 强制的条件下,个 人所选择的“时空 路径”(spacetime path)是一种 位置的时间序列。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通勤空间通常由3部分组成:
出发点——居住空间;
停留和活动点——工作或学习场所;
通道——联系出发点与停留点的空间。
时间地理学
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T. Hagerstrand)创立了“时空棱柱体” 模式,来分析通勤活动的时空结构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主要受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个因素的影 响。一般地,通勤速度越大,活动空间越广阔;工作场所受到的限制 越多,活动空间越小。
行为地理学概述
![行为地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0a04a13fc4ffe473368abdd.png)
行为地理学六十年简述倪婷学科教学(地理)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
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广义上还包括感应地理学。
[1]一、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甚至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
除了研究居民的行为外,特别注意规划决策人的行为判断的地理合理性程度。
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研究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选择行为。
此外还研究旅游行为与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关系,特殊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等。
[2]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它包括感应一认知一映象一决策一行为5个主要方面。
目前,行为地理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环境感应、环境映象和意境地图、区位选择与决策、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等。
[3]二、行为地理学的沿革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之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突破了以往以统计描述为主的机械实证主义,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70年代发展、80年代衰退与90年代后的复兴的历程。
[4-5]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化趋势和不同思潮相互渗透的背景下,行为论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6](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的诞生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的公理化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符的缺点。
不仅如此,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地理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深入理解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理论。
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芝加哥学派的声音逐渐微弱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普遍强调,并被标榜成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理论中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机会。
(完整word版)《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747cdd6856a561252d36f9a.png)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人文地理学-第二章-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第二章-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4dfc36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5.png)
地方
距离
区域
尺度
联系
扩散
时间
二、地方
(二)区位 区位(location)既可以指某一绝对的位置(如经纬度),也可以用地点(site)或位置(situation)等所表示的相对位置。 其中,地点通常和地形、土壤、植被、水系等自然要素相关, 位置则通常和相关的地方(place)及人类活动有关,如交通线路、地区中心等。 区位分析 哈格特给出了区位分析的六个几何要素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 基本概念
一、空间
(一)空间的概念 从词源学角度,罗马语(espace,spazio,espacio)和英语(space)中的“空间”都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spatium,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或间隔。 日常用语中的“空间”通常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空白地带。 空间的科学含义: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的卓越科学贡献,“空间”概念成为现代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概念。牛顿追随笛卡尔在几何学的意义上看待空间。空间可以借助三维格进行精确的界定,空间是绝对的,独立于处于其中的物体,并且在没有任何物体的情况下依然存在。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莱布尼兹及其追随者将空间看作是一种关系的概念,它意指事物之间的数学上的共有关系。如果我们忽略每一事物的特殊性并仅仅保留其与其他事物的距离,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事物的空间的概念。没有事物,空间也就不会存在。
空间
地方
距离
区域
尺度
联系
扩散
时间
一、空间
(二)解释性空间 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是个人的大部分活动所涉及的空间。活动空间有不同的层次。其中,大部分活动空间,特别是较大空间尺度上的活动空间可能是不连续的,常常表现为由已知路径连接的但被一些未知地区所分隔的点组成。它包括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action space)是指个人进行区位决定的区域,如在何处购物、选择何处居住、参加哪所教堂。 感知空间。人文地理学最初的空间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理性空间行为的假说之上的,人们被假设为是理性的,寻求行动的最优化。然而,事实上,人们的行为决策通常是建立在他们所感知的环境而不是客观实际的环境基础上的。因此,感知空间决定了人们在真实空间上的实际行为。 意象空间。意象研究是研究感知环境的一个切入点。所谓意向是指由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意向空间包括人们对特定空间的主观感受和所提炼出来的意向要素。 认知地图。是指只需用纸和笔完成的空间心理表象。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5e93f2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f.png)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其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这种文化区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其特征是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边界,区内缺乏文化特质上的一致性,往往通过某种利益的活动集中表现出来,或者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
/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以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的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野外研究方法和内容
![人文地理学野外研究方法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346ddf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5.png)
1、野外工作的前期准备1.1调查问题的确定1.1.1不得不调查的问题做野外调查之前,第一项工作不是考虑怎么去调查,而是考虑如何避免去调查。
实在非调查不可得,非野外不能解决的工作,那才是需要调查的主题。
1.1.2调查问题意识的形成即调查究竟要解决一个什么核心问题。
(它需要事先的实践经验,但同时又需要在调查之前作出判断)1.1.3调查问题的设定方法①文献分析与相关领域成果整理:问题设定前提是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形成自己初步的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具体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已有的文献和成果进行梳理,对自己的问题意识进行修正和细化。
包括对相关的已有著作、论文、报告、会议及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对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对过去曾经做过的类似调查的结果进行检查等。
通过这些分析再次确认什么是不得不调查的内容以及调查的主题。
再次基础上,再进一步就相关的概念、假说及问题本身作详细说明。
②问题的表述与概念界定③分类、假说和问题说明。
1.2室内的资料准备1.2.1文献的检索和整理调查问题的基本思路确定后,接下来回头对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以便再次对问题意识进行深入理解,并为进一步的野外调查工作设计理清重点。
因此,文献的检索和整理是调查准备的重要环节。
①文献的检索②文献的整理:专门的文献整理主要是指对文献内容、方法的分析,对相关数据的核实,以及对各类文献之间相关关系的整理。
(目的:一是熟悉和了解本调查涉及的已有研究成果,确认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二是比较和分析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本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提供借鉴;三是提取核心参考文献和核心背景文献,未将来调查结果的解释提供基础借鉴)(怎么做?125)1.2.2已有统计数据的分析实证分析不能仅仅研究文献。
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资料的“量”的特征进行整理。
每年国家、省市统计部门以及相关的研究单位都有一些面上的和专项的统计结果公布,这些统计数据很可能是想要调查的,或者和调查问题相关的信息,可以作为调查工作的前期参考资料。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c4d38c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a.png)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既注重空间分布的研究,又注重人类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的深入探究。
本文将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谈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环境既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和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的限制和制约因素。
因此,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也包括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具体研究对象如下:1、人类的文化与社会行为:如宗教、文化、生活方式、人口分布、城市化过程、城市管理等。
2、地理环境的特点与变化:如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自然灾害等。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农业、工业、城市化、旅游、污染等。
4、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如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
二、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资料法:研究思想、历史、社会发展、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以了解某一地理现象发生的社会、文化、历史等背景。
2、实地调查法:又称田野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亲自走访、观察、记录地理现象。
通过田野调查可获取真实而直接的信息,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互动过程。
3、问卷调查法:研究者制定问卷,向受访者发放并采集数据,以了解不同群体的看法、态度、行为等情况。
问卷调查法适用于一些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问题。
4、统计分析法: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关于某一地理现象的指标、平均值等数据。
统计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定量研究方法,适用于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5、空间分析法: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研究领域的人文、自然、经济等信息加以整合,建立出地理信息数据库、地图等资源,然后进行可视化分析、时空分析,以了解某一地域的特征、分布等情况。
人文地理学 第二章_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 第二章_人文地理学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bc4ba3b0717fd5360cdc40.png)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 基本概念
空间 地方 距离 区域 尺度 时间 联系 扩散
一、空间
(一)空间的概念 从词源学角度,罗马语(espace,spazio,espacio)和英语(space )中的“空间”都可以追溯到拉丁语的spatium,指两个事物之间 的距离或间隔。 日常用语中的“空间”通常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空白地带。 空间的科学含义: 空间的科学含义: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的卓越科学贡献,“空间”概念成为现 代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概念。牛顿追随笛卡尔在几何学的意义 几何学的意义上看 几何学的意义 待空间。空间可以借助三维格进行精确的界定,空间是绝对的,独 立于处于其中的物体,并且在没有任何物体的情况下依然存在 在没有任何物体的情况下依然存在。 在没有任何物体的情况下依然存在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莱布尼兹及其追随者将空间看作是一种关系 关系 的概念,它意指事物之间的数学上的共有关系。如果我们忽略每一 事物的特殊性并仅仅保留其与其他事物的距离,那么我们就会得到 没有事物, 事物的空间的概念。没有事物,空间也就不会存在 没有事物 空间也就不会存在。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在以空间为核心的人 文地理学领域内,距离作为空间构成部分,曾经是 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直线距离 来自于测量和几何学的概念,反映空间上点与点之 间的关系,可以用长度单位来度量。直线距离的概 念和早期地理的绝对空间哲学结合在一起,绝对空 间的度量是均质性和恒定性的。 直线距离的概念常用在理论模型中 但是,在上述模型在实证过程中,与观察到的地理 现象进行对比时,就发现,几何上的直线距离必须 用时间、费用、社会相互作用等变量来替代
空间 地方 距离 区域 尺度 时间 联系 扩散
二、地方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https://img.taocdn.com/s3/m/1759c89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1.png)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目录一、行为地理学概述 (2)1. 行为地理学的定义与起源 (3)2.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 (4)3. 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6)二、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研究现状 (7)1. 行为地理学的引进与发展 (8)2. 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3. 行为地理学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11)三、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 (12)1. 定量研究方法 (13)2. 定性研究方法 (14)3. 混合方法研究 (16)四、行为地理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16)1. 行为与空间交互作用研究 (18)2. 人的行为决策机制与地理空间关系研究 (19)3. 全球化背景下的行为地理学研究 (21)五、行为地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前沿研究 (22)1. GIS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4)2. 大数据方法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5)3. 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6)六、中国行为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7)1. 行为地理学的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 (29)2. 行为地理学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前景 (30)3.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伦理挑战与对策建议 (32)七、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 (33)1. 城市游憩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5)2. 乡村居民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6)3. 重大事件对当地居民行为影响的研究案例 (37)一、行为地理学概述行为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人类行为的原因、机制和后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和改变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
它强调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揭示人类行为的模式、决策过程和空间偏好。
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模型,行为地理学试图解释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地理学-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地理学-对实证主义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84a64de2f242336c1fb95e1a.png)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否认可供实证主义研究的客观世界的存在, 恢复人文地理学综合的特点,重申研究独特 世界的重要性,反对不真实的概括。
历史地理学家的哈里斯与格尔克的观点 争论的结果
哈里斯的观点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现象的特殊聚 合,它没有一个特别的研究对象,地理学面对的是 一个复杂现象的整体。
大,却是对实证主义是一种颠覆性的革命。 没有卷入计量和理论革命的历史与文化地理学家们率
先起步,倡议与实证主义不同的哲学方法,其大部分 说的就是人本主义的哲学方法论。
发端:
开端可以追溯到赖特和柯克的两篇论文,他们 在1960年代初期不属于任何主要的“学派”。
赖特发表于1947年的论文,提出的“地理知 识论”。
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 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
思考与讨论
行为地理学与人本主义地理学的 异同点是什么?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空间观有 什么区别?
参考资料:
1《地理学与地理学家》【M】 R.J.约翰斯顿 2《战后中西人文地理学比较研究》 【J】 千庆兰 樊杰 李平 3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空间观》 【J】 陶建文 4 《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J】 唐晓 峰 李平
柯克的“行为环境”论文发表于1951年。 1976年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协会会刊论文中,
首次使用了“人本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
赖特的“地理知识论”
各色各样的人们的地理思想,这些不仅仅是 地理学家,还有农民,渔夫,诗人等——由 于这个原因,它一定要涉及主观概念的问题。
各种地理知识都是人类所共有的,而绝不是 由地理学家们所垄断……,这种知识首先是 通过对各类事物的观察而获得……
对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提倡,有助于抗衡一些“科学 主义”地理学者客观化、抽象化、同一化的倾向, 人本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它持续不衰地提出许多其它 理论所无法处理的问题。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51bbdf89eb172ded63b791.png)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范畴及学科体系1、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地理学研究的主线就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人地关系,研究人地关系这一大问题的学科不限于地理一门,但以地域为单元来探讨人地地域关系系统的则只有地理学一门,现代地理学研究对象就是研究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进一步协调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理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求其动态平衡,研究如何更好的保护、利用、改造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得到优化调制,使之适合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持续发展,这就是现代地理的研究任务。
2、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对象)2.1早在1810年,李特尔(C.Ritler)就指出“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就是地理学研究的领域。
”2.2李希霍芬认为:地表(earth surface)是具有相当厚度的一个层或带,包括大气的下层和地壳的表层,就是陆、水、气三界的界面。
2.3美国的哈特向(R.Hartshrone)指出“地球表面就是岩石圈、水圈、气圈、人圈相互混合的地球外壳部分”。
首次提出把人作为一个圈层,放到地理学研究对象中。
2.4 1983年钱学森教授倡议以陆地子系统为重点的综合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钱教授又倡导地表层学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钱学森教授认为地理科学是现代九大科学之一(思维科学、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科学、技术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一个巨系统。
从组成看,这一系统包括了非生物、生物和人的相互关联,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从空间看:这一系统的空间范畴上至对流层的上层(极地上空8km,赤道17km,平均10km)下至岩石圈上部(陆地下5——6km,海洋下平均4km)平均4-5km的空间。
从时间演化看,先出现的是以无机过程为主要特点的自然系统,其后进化到以有机过程和生命过程的生态系统,最后进化到具有高级思维和意识活动的人类,并以社会形态出现的人类社会系统,呈现出鲜明的层次结构特点。
12-行为地理
![12-行为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846119fc4ffe473368abf3.png)
行为地理学
1、概念
行为地理学是地理学与行为科学之间新兴的边缘学科, 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 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感应地理学或知觉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以环境感应为核心来探讨人们的环境认知和 空间行为。其目的是:
第一,研究个人的知觉世界与个人现实行为之间的相
互关系; 第二,研究个人的知觉和客观的现实之间不一致的人
(2)影响因素
不同的人对地理环境的知觉程度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于 人们对地理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主要与个人的认识属性、 获取信息的环境性质以及个人在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方式等因
素有关。
波特斯认为有三种环境,即现象环境(自然客体)、个 人环境(现象环境的感知)和条件环境(影响行为的文化信
仰和意愿)。
索南费尔德提出对环境进行知觉的四个层次:地理层次 (环境)、作用层次(对人施加影响的环境部分)、知觉层
二、地理物象
1、地理物象的概念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 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行为决策形
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 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 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地理物象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它
(2)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特征 地理物象反映时代的自然形态与社会特征,与人 们所处的时代直接有关。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 发生着变化,因而地理物象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人
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也相
应发生变化,所以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发生变化。
一般认为,思想意识和哲学思想的变化与环境信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 购物活动是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购物活动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行为特征、 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 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对购物行为空间具有一定的 影响。 •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购物动机 消费需求 消费类型 购物行为方式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48479c3fad6195f302ba654.png)
命。实证主义思潮意味着精确、可重复性以及
确定性。新思潮的很多拥护者都自称为“统计或
数量地理学者”。
–“假设”这个术语最常用。
– 第三人称
• 客观;
• 理性 ;
– 名词化
• 神秘化;
• 具体化;
H
13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 实证主义方法论使人文地理学的革命性变化
– (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如中心地理论、农 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
H
22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方法
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RS,GPS,GIS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 比较和归纳
归纳与推理是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范式,是经 验主义方法论的核心部分。
H
23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 其中经验主义是人文地理学最古老的方法论,也 是传统地理学的主流。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 构主义方法论是在1960年代引入地理学的,是当 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方法论。
H
9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1、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2、经验主义方法的特征
感知经验 杂乱的事物 定义、分类、量度
H
3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 一、 确定研究课题
研究目的:应用性 理论性 理论应用相结合 研究 课题 划分课题的来源:国家计划科研、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 依据
研究内容侧重点: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对策性
• 二、 制定研究计划
行为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0be6133f12d2af90242e67b.png)
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想象得那么简 时空间行为 单,个人对环境的认知偏好及经济
因素以外的社会文化制约等与人类
实例分享
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深入的考 察。因此,研究开始从以前重视形式 与结构的描述向重视过程的描述和解
释转变。
我国
相比较而言,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 以来,城市研究相关学科(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开 始对居民日常活动行为空间问题进行了研究。
行为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实例分享
时间地理学
哈格斯特朗提出的时间地理学并非 是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而 是运用时间地理学方法研究人地关
系的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研究各种 物质及社会环境中限制人的行为 的制约条件,以此来说明人的空间
行为,并且认为人的活动是由一定 时空间环境条件下的一系列连续并 且相关的事件所构成的。时间地理 学是研究各种制约条件下人的行为 的时空间特征的地理学。
1、城市居民通勤、购物、休闲等日常活动时空间 结构的实证 研究
2、基于城市居民的认知和意向视角的认知行为空 间及城市意象研究
3、从行为空间的微观视角去考察宏观城市空间结 构的变化
总体看来,我国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么局限 于单一活动和出行行为,忽视了日常活动的多样性及相关 性;要么强调移动-活动行为的时空连续性,却缺乏与宏观空 间背景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
居民移动—活动行为与城市空间之间互动的研究新框架
行为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实例分享
• 在交通研究领域,潘海啸提出了基于行为分析的规划策略,认为空间形态是社会活动变化的结 果,在城市发展中行为具有先导性作用,应当加强 规 划 设 计 与 政 策 组 合 的 行 为 分 析 。时 空棱柱、可达性分析等时空行为模型在交通规划研究中逐步出现。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234a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7.png)
实验设计:确定实验对象、实验因子和实验操作,控制实验条件,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 析。
对比法
定义:对比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现象或同一地理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异同,以揭示其 内在规律和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作用:对比法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地理现象,分析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进而探究地理现象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的定义 和作用
统计分析的常用 方法
统计分析在地理 研究中的应用实 例
统计分析的优缺 点和注意事项
地理研究中的定性方法
访谈法
定义:通过与研究 对象进行面对面的 交流来获取信息的 方法
目的:了解研究对 象对地理事物的看 法、态度和感受
实施方式:采用一 对一或多对一的访 谈形式,可以借助 录音、录像等手段 记录访谈内容
添加 标题
应用范围:综合法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研究的各 个领域,如区域综合开发、城市规划、生态环 境评价等,为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提供了重要 的方法和思路。
添加 标题
特点:综合法强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影响,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对地理现象 的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揭示其本质和内在联 系。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采用综合法对其自 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进行全面 分析和研究,探究其发展潜力和优势,为区域 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优点:能够深入了 解研究对象的内心 世界,获取较为真 实可靠的信息
参与观察法
定义: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和观察,了解其行为、思 想和感受。
目的:获取研究对象的主观经验和感受,深入理解其文化、社会和心理背景。
方法特点: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文化敏感性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融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群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闭型:偏重于亲属联系,朋友联系,活动范围相对狭窄 开放型:偏重于职业联系,活动范围广
3.信息的扩散
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 散
• 迁徙 1.迁徙与空间的关系
距离偏移:近距离的迁徙比远距离的 迁徙更容易实现。
方向偏移:有距离相似的几个目的地 时,受经济、福利、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大多数会集中向某个目的地移居。
24
21
6
W
18
H
A
S
S
H 15
12
6 9
21 H
18 W
15
24 6
S
B
6
H
W H
9
12
S 睡眠 A 夜晚工作者
H 在家 B 白天工作者
W 在工作
旅 途 全 部 时 间 所 占 比 例
3AM
6
9
12PM 3
6
9
12AM 3
人们活动范围与时间的关系可用每 日的时空棱柱(space-time prism)来表 示。
映像的动态特征:人们的映像是会 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同时也受到外 界环境的影响而不断改变,比如电视、 杂志、广告、政治宣传等。
“映像评价”是指对要素进行判断, 即评估某事物的优劣,对映像质量的评价 是有时间性的,对一个地区的评价,在不 同季节,不同时刻会有不同结论,“映像 评价”是人类作出行为决策的基础。
24 A
时 间
0 距离
A 步行者
24
时 间
0 距离
B 开车者
24
时 间
0 距离
C 工作的步行者
24
时 间
0 距离
D 工作的开车者
在每天的 24
时空棱柱强 制的条件下, 18
个人所选择 时 的“时空路 间 12
线”
(space-
6
time 间序列。
外出
家
家 购物
工作
午餐
工作
3.运输方式的选择与活动空间
运输的速度、方向的灵活性和费用, 决定着人们外出的距离和方向,而运输的 发展又受到了技术和成本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
步行 马车 汽车 火车 飞 机
活动范围增大,方向更加灵活。
经济的限制:
步行、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火车、飞 机
费用的不同也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
外出活动规律:“距离的衰 减”(distance decay)是指从 一个地点出发,随距离的增加, 活动量反而减少。
境地图决定行为选择:空间搜寻 可提供若干选择方案,需要在各个方 案中作出抉择。抉择的依据是意境地 图的质量评价。(例如:买房选址)
第二部分:社会行为的空间流
• 个人外出活动规律—人的流动
1.时间、空间和外出活动
钟点时间、感觉时间(不重复了)
时间安排与每日活动:时间安排(time budget)要满足生物的需要、社会的支配 和个人的满足三种共同活动范畴。生物生 命的必需活动时间是强制时间(obligatory time),社会活动支配的时间也是强制时间, 自由时间是用于个人选择的活动时间。
“意境地图”(metal map):由一系 列空间图式组成的集合体,包括三要素, 道路、标志、行政区。
3.意境地图决定空间社会行为
作为动机因素的意境地图:行为选择 是建立在意境地图的区位与评价两方面的 内容之上的。
空间搜寻受意境地图的制约:“空间 搜寻”(spatial search),指人们进行 区位选择时,要寻找类似区位的补充信息, 并努力增强它们选择的意境地图,包含距 离和方向两方面的内容。一般图式会指导 空间搜寻,出现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的现 象。在未形成意境地图之前,空间搜寻是 盲目的,而且不容易成功。(例如商品购 物,相似类型的旅游景点选择)
家 距离
2.活动空间
个人活动空间是指在那渡 过时间的区域,这个区域在地图 上可以用一系列道路和结点来描 绘。
家 结点 道路
最频繁最经常的外出活动是“上下 班”,有一定的规律;第二项最经常的活 动是个人外出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但 比较复杂,受个人爱好、收入等因素影响 (如体育运动,看电影等);第三经常的 活动是社交活动,社交活动的特点是缺乏 规律性(探望亲友,娱乐活动)。
第一部分: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 环境感应产生环境映像 意境映像(mental image):指每个
人在心中对外界环境感知而产生的空间 映像,通常突出对自身较为重要的特征 要素,可以用来评价要素的重要性及质 量特征。(宁大,天一,南站)
映像的静态特征:人们根据自身掌 握的信息而对某一地区产生的固定的自 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当信息丰富时,形 成的映像清晰,信息缺乏时,映像的细 节往往靠想象来弥补。
线距距离
映像距离与线距距离的关系
2.个人映像和意境地图
“空间图式”(spatial schema): 以映像距离为基础的空间地点的连续排列。
“一般图式”(generic schema): 多次重复经历相似情况后,可把每次的空 间图式发展成为一般图式,为意境地图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可起到导向作用。 (购物—天一广场,拜佛—普陀山)
A
B
迁
迁
徙
徙
人
人
数
数
百
百
分
分
比
比
距离
距离
A 迁徙不受距离的影响 如:担任行政职务而产生的迁徙
B 迁徙受距离的影响,距离衰减的三种关系 影响越大,曲线越陡峭,越小越平滑 结婚迁徙最陡,工作迁徙次之
迁徙趋势分析:
小城镇 一般城市 大城市 流
出发地
目的地
小城镇 一般城市 大城市
• 映像发展成意境地图
1.映像与距离
映像的内容与形式,取决于对距离本 身的映像,距离可用多种方式表示,即线 性的、时间的、价格的。附近地区的现象 会被夸大表示,而距离较远的现象则被削 弱降低,距离衰减是环境映像的共同特征。
A
映
点A时,两距离相等
像
距
线距距离小于A时,夸大映像距离
离
线距距离大于A时,贬低映像距离
• 信息流 1.个人信息流
信息源:信息的来源,包括公共信息 和私人信息。
信息环境:某一地域内各种信息源的 总和。(例如:某电台的覆盖范围)
信息场(information field):获得新 知识所有来源的机会。
2.社会网络决定着信息的流动
社会网络可分为三种类型:亲属的、 朋友的、职业的。
社会网络
2.迁徙与时间的关系
周期性迁徙(cyclical migration) 是指移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同步性,或 者说是一系列目的地的顺序化。(例如: 收割季节性周期)
迁徙链(chain migration)就是来自 同一个地方,又到同一目的地去的移民之 间的联系。
3.迁徙的分析与预测—迁徙模式 图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