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芹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扬传统文化 促进课堂教学

扬传统文化 促进课堂教学

扬传统文化促进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教育方式在不断更新和改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
重扬传统文化,让它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更好的效果。

扬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对于学科教学和思想道德教
育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历史、文学、语文等课程中,传统文化都能给予学生更深入
的认识和体验,更好地帮助沉淀学生的思想。

比如,语文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文,领略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从而学会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并且将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认
识自身。

在历史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诸如孔子、关羽等传统文化人物的故事,让学生
了解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以此来对现代社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此外,传统文化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

在音乐、艺术等课程中,传
统文化的元素与创意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从而培养出更加高尚的文化情操和人格修养。

最后,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
认识本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模仿古代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且通过实践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总之,扬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本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
人文修养,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
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和思路,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效果。

“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渐渐蔓延开来。

优秀传统文化,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瑰宝,如何将其与学科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中领略这份魅力,成了我思考的焦点。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结合学科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语言学科:以古诗词、成语典故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古人的智慧,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2.数学学科:以古代数学家的成就为例,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历史学科: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民族精神。

4.美术学科:以传统绘画、剪纸、泥塑等艺术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5.音乐学科:以民族音乐、戏曲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培养音乐素养。

三、教学方法1.融入式教学: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传统文化。

2.实践性教学: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施1.开展传统文化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述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诗词比赛、成语接龙、历史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创设实践平台:如手工制作、绘画创作、音乐演奏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加强学科整合: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合于声,融于情—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合唱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

合于声,融于情—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合唱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

合于声,融于情—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合唱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发布时间:2022-04-22T06:43:26.78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32期作者:桑显荣[导读] 合唱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桑显荣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谈桥中心小学 314416【内容摘要】合唱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因为地方资源零散、教学时间缺乏、技能水平薄弱等多种因素,导致合唱教学没有更好地发挥审美育人的功能,更不能将传荣文化融入在音乐教学中。

本文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合唱项目化学习为抓手,重视全景设计,突出团员参与,强化全程关注,构建传统文化融入合唱项目化学习新框架,探究“三合”项目化学习实施新途径,创新传统文化融入合唱项目化学习评价新体系,不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合唱项目化学习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关于美育提出:增强美育熏陶。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

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自党的十八大至今,习总书记反复强调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音乐通过沁人心脾的音色、婉转绵柔的曲调以及博大精深的歌词内容,向世人传递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历史生活、道德文化等。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课程统一安排,难以使音乐发扬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影响其传统文化传承目标的达成。

从这一视角出发,遵循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将富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音乐资源通过班级合唱引入项目化学习中,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丰富音乐课堂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合唱水平。

立足传统文化渗透,提升初中学科教学质量

立足传统文化渗透,提升初中学科教学质量

立足传统文化渗透,提升初中学科教学质量发布时间:2021-09-11T10:07:46.82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下作者:孙红玲[导读] 新课改形势下,初中学科教学工作开展,要注重对初中生做好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初中生全面发展及进步的教学目标。

本次研究工作开展,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学科教学进行结合,挖掘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初中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更加全面地发展及进步。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初中中学孙红玲 730500摘要:新课改形势下,初中学科教学工作开展,要注重对初中生做好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初中生全面发展及进步的教学目标。

本次研究工作开展,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初中学科教学进行结合,挖掘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初中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更加全面地发展及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教学;教学质量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要注重立足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学科教学进行紧密地结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及发展,使初中生得到全面地发展及进步。

传统文化的渗透,应对当今多元文化发展,增强初中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初中生拥有更强的民族凝聚力,使初中生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一、把握学科教学特点,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及渗透在初中学科教学中,不同学科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做好教学安排及教学设计,从而使初中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及思考当中,引导初中生能够对学科知识加深理解。

学科特点的把握,使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进而让初中生在知识学习中对学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容、内涵进行深层次体会[1]。

对此,教师应注重以教材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的途径_1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的途径_1

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的途径发布时间:2022-05-07T02:26:02.75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月第2期作者:杨琦[导读] 在现当代我们大力弘扬文化强国的战略,究其原因就在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杨琦西安经开第五小学摘要:在现当代我们大力弘扬文化强国的战略,究其原因就在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逐渐转向了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

一方面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一旦一个国家具备了统一的民族文化,那么整个民族都会对这一种文化呈现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国家也才会形成团结统一的合力,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关系。

因此,不论是在我国推行的文化政策影响之下,还是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下,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必需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底蕴;提高途径1如何有效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1.1加强对于小学语文教材当中传统文化类教学内容的夯实前文当中我们已经说过,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在目前来看尚且存在一些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较为繁重,语文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以此来不断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

因此我们要想既让教师兼顾完成自身的语文教学任务,又要让语文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和积淀,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学会利用语文教材当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元素。

就比如说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国学经典》《经典诵读》等有关中华文化的书籍,学校一定要为这些书籍安排一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把这些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书籍,也列入到正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当中。

比如在讲解孔子的思想“仁爱”的时候,教师为了深入了解关于“仁爱”具体的内涵,学校组织教师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明确到“仁爱”可以体现在“亲人”“爱人”以及“祖国之爱”之中,而且“仁爱”也可以表现在爱自然、爱社会等多个方面。

所以“仁爱”没有确切的定义,其表现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扬传统文化 促进课堂教学

扬传统文化 促进课堂教学

扬传统文化促进课堂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当代教育一直在追求创新和改革。

在追求创新的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如何扬传统文化,促进课堂教学,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包括了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礼仪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文化承载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人们认同自己身份和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扬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学经典、历史故事、哲学思想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

将传统文化纳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艺术精神,例如中国古典诗词、绘画艺术、戏曲表演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对于艺术的热爱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意识。

要在课堂教学中扬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教学功底。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及思考。

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融入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

在小学课本中选取中国古代诗词、故事、寓言等经典作品,通过诵读、背诵、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情感和哲理。

在教学《山村咏怀》这首古诗时,可以通过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抒发,进而启发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

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写作手法、修辞技巧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寒夜》这篇小品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把握作者对寒夜的描绘和主题的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传统文化活动丰富课堂借助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另一种重要实践方式。

可以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

在教学春节课文时,可以组织制作年画、对联、剪纸等传统技艺,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表演和推广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传统戏曲中的经典片段时,可以邀请戏曲专家或戏曲团体到校进行表演,让学生亲眼见到经典戏曲的精彩演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戏曲表演或是编写剧本,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七课 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七课 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和特点。

2. 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摩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特点及在摩登社会中的价值。

2.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与摩登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图片和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

2. 制作PPT课件,包括教学要点和相关图片。

3. 安置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4. 准备教室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提问: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它有哪些主要内容?3.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和主要内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文学艺术、传统节日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在摩登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三)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你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摩登社会中应该如何传承和宏扬?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效果。

3.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室小结1. 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在摩登社会中的价值。

2. 强调传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摩登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安置作业1. 搜集一些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了解更多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2. 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并分享给同砚。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与摩登社会的干系的认识。

优化传统文化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优化传统文化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优化传统文化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发布时间:2022-10-21T03:51:40.2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6期作者:苗爱华[导读] 为此我以“读——探究文言韵律;赏——提升文化自信;填——锤炼语言;写——尝试创作”的模式开展了 “楹联的魅力”探究性学习活动。

下面以读、赏两个方环节为例,谈谈追思式的教学活动。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264200学习传统文化既是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文化自信重要的载体。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比较单一枯燥,教师照本宣科,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引领,进行的活动机械、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更谈不上高阶思维的培养,有的甚至望而生畏。

针对这一问题,我对如何优化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以问追思式主题活动,让课堂有厚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材第三单元第十课中,有一个关于对联的资料卡,学习时同学们对对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为此我以“读——探究文言韵律;赏——提升文化自信;填——锤炼语言;写——尝试创作”的模式开展了 “楹联的魅力”探究性学习活动。

下面以读、赏两个方环节为例,谈谈追思式的教学活动。

1.读——探究文言规律。

这个环节中出示几副楹联后提问:这些楹联有哪些共同特点?之后引导同学们在反复吟诵中探究,同学们很快发现楹联的规律:上下联字数相同,用字不重复,我鼓励同学们:“你们再读读看:楹联读起来还有什么感觉?”很快就有同学们发现:读起来有朗朗上口的感觉,我接着追问:“那为什么所有的楹联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呢?”这个问题难倒了同学们,继续追问:“这个问题可真深奥,老师也不知道,那你准备怎样弄明白这个问题呢?”同学们都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

不难发现,好的问题,可以引发思维的“链式反应”,问题的生发点就在学生身边,此时的学生一经思考便一发不可收拾,越想越深,而高阶思维就在这种不断的深入思考中得以提升。

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的方法

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的方法


国学经典 中的名 句 ,格言警 句 ,成语 、谚 语 等
都 是传 统文 化 。恰 当地选 择一些 与课 文 中心 思想有
关 的传 统文 化 ,渗透 到教 学 的主题 思想 之 中 ,对 培 程 的每一 个细 节处 ,都 可 以见缝插 针 地渗透 传 统文
养 学 生 的人 文 精 神 有 着 重 要 的 作用 。 如 《 我 为 你 化 。如 当学生说 话 太快 ,不 够清楚 时 ,我会 用 《 弟 骄 傲 》一课 讲 述 的是 “ 我” 怎样 由 “ 打破玻 璃 ”到 子规 》中的 “ 凡道 字 ,重且舒 ,勿 疾 急 ,勿 模糊 ”
方法 ,收到 了良好 的教学效果 。 把传统文化渗透 到课文的主题 思想之 中

学 环节 有关 的传 统 文化 内容 。要引 经据 典地 渗透 ,
要恰 当 、自然而贴切 ,切忌生涩和牵强 。
三 、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细节之 中 随 着 课 题 研 究 的 不 断 深 人 ,我 发 现 教 学 过
传统 文化 博大 精深 ,作 为教 师本 身必须 博 览群 是 练习 拓展 环节 ,总结 环 节 。如在讲 授新 课 前 的复 书 ,不 能 懒惰 ,不 能吃 老本 。要 多学 习 、多积 累一 习环 节 ,我 经 常 引用 孔 子 的话 : “ 学 而 时 习之 , 些传 统文 化知识 ,只有 “ 博 观而 约取 ” ,才能 “ 厚
文化 与语 文课 教 学有机 地 结合 到 了一起 ,使 学生受 “ 知之 为 知之 ,不 知为不 知 ,是知 也 。”教 育学 生 到 了感 恩教 育 。这 些传 统 文化 的渗入 ,既能让 学生 不 能不 懂装 懂 。这种 渗透 方式 随意 、贴切 而 自然 ,

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四课型”教学研究

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四课型”教学研究
三、 摹写课 在诵读、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古诗文摹写中学习 写作,从中获得写作技巧和能力。摹写课的教学策略:初读 感知,疏通文义;诵读涵泳,手法赏析;写作引领,实践操 作;交流评析,总结提升。如课例《武陵春》的教学创意有 以下几点,首先有感情地吟诵全词,感受易安词的婉约美。 其次,在品词、炼句的过程中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 内心世界。最后是学习鉴赏比喻、夸张等手法赋予词的艺术 魅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后,初步掌握赏析艺术手法, 自主选择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写一篇短文,达到学以致 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 拓展课 学习教材中古诗文的同时,举一反三,拓展学习与之在 题材、主题、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相关古诗文的课型,探 究对古诗文进行合理延伸和多元拓展的策略,这也是“群文 阅读”的一种呈现方式。其教学策略为:定向预习,熟悉文 本;整体感知,立足课外;联系现实,把握关联;多元拓展, 深度阅读。比如课例贬官文学“拓展课”的教学创意,“贬 官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文章的作者 遭贬被逐以后,创作愿望和创作激情反而更为强烈了,作品 质量更见功力。统编版教材编选的古诗文中,贬官文学在其 中占有大量的篇幅。审视这些作品.其思想情感是如此的多 彩纷呈:《陋室铭》中刘禹锡所表达的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 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记承天寺夜游》中苏 轼流露出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 悠闲;《小石潭记》中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 深,令人拍案叫绝;《醉翁亭记》中山间朝暮四时之美景、 滁人扶老携幼之游乐、太守醺然之醉态恍若图画呈现在眼 前……贬官文学的作者大都是积极有为的文人士大夫,贬官 文学也多佳作绝唱。 通过探索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四种课型,吟诵古诗词,交 流诵读经验,相互感染,以吟诵会友,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诗 文经典的浓厚兴趣.经典文化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借助传统文化,成就初中语文课堂

借助传统文化,成就初中语文课堂

借助传统文化,成就初中语文课堂发布时间:2021-07-28T10:44:25.337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7月作者:王琴[导读] 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传统文化来进行语文教学的渗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初中生性格特点较为活泼,通过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性格培养,通过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和特点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引导,助力学生成长,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得到提升。

王琴简阳市实验中学【摘要】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传统文化来进行语文教学的渗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初中生性格特点较为活泼,通过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性格培养,通过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和特点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引导,助力学生成长,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得到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7-078-01当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传统文化对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的推进。

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重中之重。

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灵活的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好的方面请保留坏的方面进行剔除,这对学生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并不是相对传统的,他要根据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紧跟学生思想的步伐。

适应学生和社会的身心发展。

一、挖掘传统文化思想,增强语文学习理解传统文化内含天人合一、阴阳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已等众多的思想观念。

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其中较多的生僻字与古句式以及隐含的文章含义都对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挑战。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美育,助力学生从小打好人生底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美育,助力学生从小打好人生底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美育,助力学生从小打好人生底色发布时间:2022-12-12T09:57:43.80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81期作者:杨玉芹[导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和成语大多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十八里店分校10012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小学语文总目标之一。

习总书记的指示让我们结合学校工作产生新的思考:如果将美育与语文学科特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势必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传承华夏之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失时机融入美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由课堂作为起点,走进经典,走进美育,感受经典之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和成语大多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语言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和成语教学重在积累,在积累中感悟其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意蕴美。

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体会意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趣激情,以情促思。

江南水乡采莲人采摘莲蓬欢快场景,或是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或是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或是游子思乡之情,或是深切的忧国忧民之心,都是在稚嫩的童声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老师引领着孩子们不断感受经典之美。

在统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有这样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但年代久远,且学生接触的文言文毕竟有限,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李美娇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截取了《高山流水》中的高亢和轻缓的两部分,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去倾听。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流水?”让学生自然理解“巍巍乎若太山”——就像巍峨的高山耸立在我的面前;“汤汤乎若流水”——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面前流动。

传统文化课堂教研活动(3篇)

传统文化课堂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课堂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活动目的1.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2. 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4.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1. 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研讨(1)确定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确定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包括经典诵读、书法、国画、剪纸、传统音乐、戏剧等。

(2)课程内容设置:结合各学科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如语文课可以增加古诗词、文言文等内容;历史课可以增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内容。

2. 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研讨(1)案例分享:教师们分享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等。

(2)教学策略探讨:针对传统文化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3. 传统文化教学评价研讨(1)评价体系构建:探讨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如何运用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方法,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活动成果1.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2. 提高了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的认识,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3. 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活动总结本次传统文化课堂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五全”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入根”与“现魂”的教育

“五全”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入根”与“现魂”的教育

“五全”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入根”与“现魂”的教育中茁壮成长发表时间:2019-02-18T14:52:42.670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作者:李祥斌[导读]山东省宁阳县复圣中学27140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没有了她,中国人也就不称其为中国人;传统文化又是我们的“魂”,没有了她,中华民族也就不再是中华民族。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圣地,在我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工作实践中,我校把内容与形式结合、教化与践行结合、优秀遗产与本地资源结合,形成了复圣中学“五全”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入根”、“现魂”的教育中茁壮成长。

一、全面的文化认识信之俞笃、行之俞实。

认识的到位,才能带来行动的自觉。

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催生了我校坚守信仰的执着和对传统文化的笃信。

这种认识,我们称之为:全面的文化认识。

概括地讲,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四重意义:一是让学生“入根”、“现魂”的战略之举;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体现;四是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根本要素。

二、全息的文化理念我校把“传播儒家文化、弘扬颜渊圣德”作为育人神韵、核心要素,从而形成了学校的“文化主题”和“文化标示系统”,我们称之为:全息的文化理念。

文化主题。

其内涵要义为“渊·远”教育。

“渊”:一喻光大复圣文化、弘扬颜渊圣德;二喻渊博厚重、基础坚实,用渊博的学识安身处世。

“远”:一喻学校目标远大、看齐一流;二喻学生事业久远、躬耕四方,让敦厚的品德选被后人。

我校把这些育人神韵升华成“学校精神”,浓缩成一句话表达:“复礼行大道、圣功育真人”。

理念标示系统。

其内涵可概括为:一徽(校徽)一歌(校歌)一旗帜(校旗);一训(校训)一风(校风教风学风)一誓词(师生宣誓词);一景(学校发展愿景)一色(办学特色)一目标(学校培养目标)。

扬传统文化 促进课堂教学

扬传统文化 促进课堂教学

扬传统文化促进课堂教学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教育功能。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对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品质发展,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扬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和精髓,使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能力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通过学习和模仿,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的意境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并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品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如诚信、孝顺、尊重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故事、名言警句等方式,传达这些传统美德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自身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智慧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和思想观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的素材和精神,进行创作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刍议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刍议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刍议作者:杨琼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32期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传承者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生在学习基本的课程以外还要进行学习课外的知识拓展,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素养,对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传承传统的文化进行渗透,让每一个学生都提高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

在词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当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内涵,增强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语文作为国语首先要起着教书育人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来进行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此文就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展开研究和探讨,努力做到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仅此足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学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2-0097-01传统文化一直对我们的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是先人馈赠与我们的瑰宝和财富,作为千万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之一,被赋予了教学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深刻的体会传统文化带来的优秀的内涵和民族的自豪感。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小学语文课本中处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的课程教导过程中,要对语文课程的内容進行挖掘和寻找具有传统文化的教学和渗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文化底蕴的国家,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小学生的引导和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得到意义。

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来说,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重大的教育意义。

《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读

《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读

《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读作者:王媛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07期【摘要】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增强青年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乃至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读作为一门人文教育类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愈来愈注重员工包括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增强青年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乃至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在校内开设了《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读课程,并按照项目化课程改革思路,对课程进行了内容重组、目标重建与教学过程的项目化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和成绩。

一、教改前的情况作为全校语文类公共选修课,《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读课程在3年前就已经在全校各专业开设过,但主要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虽然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局限于经院式的讲座模式,缺乏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活动,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特点,教学效果不佳,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二、《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读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一)教学改革的思路《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读是我院语文类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学生,其公共性和基础性并存,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

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对《红楼梦》进行选择性阅读和鉴赏,进而了解赏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饮食养生文化、节庆习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情商。

在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时,我们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学生心理特点及兴趣出发,以高职新生“林子钰”的社团活动经历为主线,设计了贯穿课程的总项目;根据不同的社团活动内容,设计了五个分项目,即“吟诵经典诗词”“编制健康食谱”“感受节庆气氛”“领略建筑风情”和“品味服装风采”,其下又根据各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若干个子项目,以此为依托营造真实的活动环境、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安排教学活动,传授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杨晴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杨晴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杨晴发表时间:2019-07-19T08:57:16.04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4期作者:杨晴[导读] 摘要: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川省蓬安中学校杨晴摘要: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但能够树立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单元内容恰恰诠释出传统文化精髓,不仅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与人生观,而且也为未来的工作生活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往往采取机械灌输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氛围枯燥,教学内容呆板,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传统文化理念编制而成,其中,很多教材内容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以教材为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传统文化所诠释出的优秀个人品格与素质教育理念已达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育机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渗透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语文单元知识时,阶段性的接触到古诗词、成语典故以及我国的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如果教师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无疑对学好初中语文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比如在学到吴伯萧的《灯笼》时,其中有一段话描写到:“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学生可以透过这段话,身临其境的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历史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杨青古琴教学课程

杨青古琴教学课程

杨青古琴教学课程《杨青古琴教学课程》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古琴课程,它由杨青老师亲自授课,涵盖了古琴基础知识、琴曲演奏技巧、古琴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学到丰富的古琴知识,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古琴的独特魅力。

一、古琴基础知识在《杨青古琴教学课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学习的是古琴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古琴的构造、音律、演奏方式等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古琴的各个部位的名称和功能,以及古琴的音律体系和演奏技巧。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后续的内容。

二、琴曲演奏技巧在古琴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琴曲演奏技巧。

杨青老师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他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地演奏古琴曲目。

他会讲解每个曲目的演奏技巧和注意事项,并且会亲自演奏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古琴文化背景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

在《杨青古琴教学课程》中,杨青老师会讲解古琴的历史、文化背景、音乐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更好地了解古琴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演奏古琴曲目。

四、学习方法和实践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古琴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技巧。

在《杨青古琴教学课程》中,杨青老师会讲解如何有效地学习古琴,如何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他还会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通过不断地演奏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古琴技巧和演奏水平。

总之,《杨青古琴教学课程》是一门非常全面、丰富的古琴课程,它涵盖了古琴的基础知识、琴曲演奏技巧、古琴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更好地了解古琴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古琴演奏水平。

如果你想学习古琴,那么《杨青古琴教学课程》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小学传统文化自主创新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杨芹
一、模式的构建
进行小学传统文化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构建从教学实践入手。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传统文化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导阵地。

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五步式”的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五步式”
第一步:自主学习——自主初学感知环节
第二步:寻问探疑——积极参与探究环节
第三步:互动研究——互动交流讨论环节
第四步:揭示规律——获新知求创新环节
第五步:走出文本——求知识开视野环节
2、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课堂教学“四步式”模式是一个主体的教学模。

(1)自主初学感知环节:指预习或初学过程,把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依靠所学习知识和方法来构建新的学习内容。

教师适时对初学结果进行检查。

(2)积极参与探究环节:自主创新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在本环节当中,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在学习中培养自主自发自觉、好学好问好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3)互动交流讨论环节: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善于与组员互动、与老师互动,加强对话、交流、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当中加深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解决,加深感悟和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协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获新知求创新环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积极参与问题的研讨,新的知识将得到揭示,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而学生创新能力在新知识构建当中,新能力形成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5)求知识开视野环节:通过自主学习新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学以致用,运用互联网或图书查阅与此相关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储备,提升文化素养。

3、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本课题落实自主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主阵地,在研究目标中我们提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创新性学习素养,建立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实践体系。

这样的目标如何能达到?我们采取了重点抓好课堂教学的“五步式”来逐步落实这些目标。

自主初学感知积极参与探究
发现提出
问题
走出文本
开拓视野
求解解决
互动交流讨论获新知求创新
“五步”式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讲,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用学习等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显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

让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学生潜移默化的兴趣所在。

下面以一节《对联》(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的教学片断来对具体的实施操作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自主初学感知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

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

(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积极参与探究
1配乐朗读。

(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
(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

(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

2按节奏朗读。

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和三个字的词语。

(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的节奏指导朗读。

(师: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
(3)教师引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游戏——对对联。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对联与黑板张贴的对联有什么不同。

(缺少横联)教师相机出示四句横联(辞旧迎新、欣欣向荣、恭喜发财、普天同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将横联添加在课文中的对联上。

(2)学生汇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对联。

三、互动交流讨论,获新知求创新
1.小组交流搜集的对联。

2、体会对联的特点。

(1)对联中有一些特殊的词语,如:四字词、三字词分别体会含义)“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
(2)对联必须具备的特点: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四、走出文本,开拓视野
1学生交流在课前搜集的对联。

2教师出示搜集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进行拓展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