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目录2010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的七分法
刘宋时王俭的《七志》(已佚),其分类如下:
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书附于春秋) 诸子志:纪今古诸子。 文翰志:纪诗赋。 军书志:纪兵书。 阴阳志:即数术。 术艺志:即方技。 图谱志:图书、注记。 道经:道教经籍。 佛经:佛教经籍。 《七志》比《七略》增加图谱一类,成为‚七分 法‛,又附道经、佛经二录,实际为九类。
(四)五分法 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把丛书从子部杂
家类杂编之属分出来,另立‚丛书目‛,编 次于集部之后,成为五部分类体系。后来往 往沿用五分法。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经、史、子、集、 丛五部。
《隋书〃经籍志》是按四部分类现存较早的目录。
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 纬书、小学。 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 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 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楚辞、别集、总集。(以上四部四十类) 道经(附):经戒、饵服、房中、符录(均不 列书目)。 佛经(附):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 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 记。(道佛共十五类) 其分类框架是参照两晋南北朝各家目录拟定的。其 后,我国图书分类基本上不出四部分类体系。
《汉书〃艺文志序》:"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
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 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 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 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 《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 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刘向对书籍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 其重复,形成定本。对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加以编 集,如《楚辞》、《战国策》、《说苑》、《新序》、 《列女传》等。
3、指导读书治学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目录之学,
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 入。‛ 《十七史商榷》卷七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 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 读。‛ 江藩在《师郑堂集》中也曾指出:‚目录者,本 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其 书可读 , 则为易学而功且速矣。吾故尝语人曰 : 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四部分类体系到《四库全书总目》逐步趋于成熟, 可视为‚四分法‛的集大成者。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 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 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 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 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 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 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 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析三级类目。比如 词曲类又下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 曲五小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序‛ 自汉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
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 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 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 ,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 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 弊也悍。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 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 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 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 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 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 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 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二、古籍分类法的演变
对典籍图书进行分类的第一个重要目的,是


方便查找图书。 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分门别类来总结学术源 流。 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 ‚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历代图书分类之演变
(一)六分法
《七略》分图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 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 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六略之前还有《辑略》,梁孝绪《七录序》云: ‚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
刘向每校定一书,皆成一篇‚书录‛,大约
相当于‚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 例如《晏子书录》: 内篇谏上第一凡二十五章 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 内篇问上第三凡三十章 内篇问下第四凡三十章 内篇杂上第五凡三十章 内篇杂下第六凡三十章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凡二十七章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 右《晏子》凡内外八篇总二百十五章。
余嘉锡先生《目录学发微》将目录学在研究图书状


况方面的功用, 归纳为以下六点 : 一曰 : 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二曰 : 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 : 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 : 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 : 因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 : 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2、考辨学术源流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序》曰:‚校雠之义,盖自刘向
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 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后世部次甲乙, 纪录经史,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 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 焉。‛认为目录学之重要作用在于‚辨章学术,考证源 流‛。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盖吾国从来之目录学,其意 义皆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所由与藏书之簿籍, 自名赏鉴,图书馆之编目仅便检查者异也。‛ 与西方目录学注重实用检索功能相比,‚辨章学术,考 证源流‛是我国目录学独具之特色。
(三)四分法
三国时魏国郑默编有《中经》,分类无可考。
西晋秘书监荀勗因魏《中经》更辑新簿,叫作 《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 分为四部: 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东晋李充重编《晋元帝书目》,仍以甲、乙、丙、 丁分四部。但乙、丙相当于荀勗的丙、乙,即史 书升到第二位乙部,子书降到第三位丙部。 从此以后,四部的格局基本确定。但那时还不叫 经、史、子、集,而叫甲、乙、丙、丁。
《晏子书录》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目次,即篇名和次第。(2)校雠整理
情况。(3)作者生平。(4)内容评价。

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概要构成 一篇叙录。目次加叙录,就构成了一书的目 录。诸书目录加以汇集,成为群书目录。
刘向、刘歆等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
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 录》。 刘歆又在《别录》基础上,写成《七略》。 有总序,六类(六略)又有类序,总结各类 学术源流;六类下各分若干小类,共有三十 八小类,三十八小类各有小序,叙述小类的 源流(其中《诗赋略》只有一篇大序,无小 序);每一书又有书录。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指出 :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
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今为分别条流,慎择约举, 视其性之所近,各就其部求之。又于其中详分子目, 以便类求。一类之中,复以义例相近者使相比附, 再叙时代,令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 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读, 不致迷罔眩惑而已。‛ 目录书,尤其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 要目录,对于读书治学确有指点门径、事半功倍之 作用。正确利用目录,对于读书、学术研究等,帮 助尤著。
(三)目录的功用
1、研究图书状况 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一曰:‚夫目录之兴, 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 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伦理,金言 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 ‛指出目录有考 辨真伪的作用。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目录学者,鉴别旧椠, Fra Baidu bibliotek校异同之学也。汉时诸经,本有今古文之不同, 然《艺文志》必详加著录,不厌重出者,非如此则 异同得失,无所折衷,刘向必广求诸本,互资比较, 乃得雠正一书,则旧本异本之重视,盖可知矣。 ‛ 可知目录对考订版本亦有很大作用。 要探讨历代书籍之概貌,统计现存书籍和亡佚书籍 的数量,也必须查考有关的目录书。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
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 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 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 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 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笺),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晏子名婴,谥平仲,莱人。莱者,今东莱地也。晏子博闻强记, 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 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不用则退耕于野,用则必不诎义, 不可胁以邪。白刃虽交胸,终不受崔杼之劫。谏齐君,悬而至, 顺而刻。及使诸侯,莫能诎其辞。其博通如此,盖次管仲。内能 亲亲,外能厚贤,居相国之位,受万钟之禄,故亲戚待其禄而衣 食五百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晏子衣苴布之衣,麋鹿之 裘,驾敝车疲马,尽以禄给亲戚朋友。齐人以此重之。晏子盖短。 (此下疑有阙文。)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 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 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 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其六篇可常臵旁御观。谨弟录。 臣向昧死上。
文献目录学
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功用
(一)什么是‚目录‛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说文解字》:‚目,人眼也。象形。重瞳子 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指目、条目之目。‛ 录,历历可数、周详具备之意。《说文解字》 ‚录部‛:‚刻木录录也。‛徐锴《说文解字系 传》:‚录录,犹历历也,一一可数之貌。‛ 目录,即按分类细目的次序编排,并写出群书 或篇章的名目或要旨的叙录。
梁阮孝绪《七录》(已佚) 《七录序》保存于《广弘明集》卷三。分类如下:
经典录:易部、尚书部、诗部、礼部、乐部、春秋 部、论语部、孝经部、小学部。 记传录: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 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状 部、簿录部。 子兵录:儒部、道部、阴阳部、法部、名部、墨部、 纵横部、杂部、农部、小说部、兵部。 文集录: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 术伎录:天文部、纬谶部、历算部、五行部、卜筮 部、杂占部、刑法部、医经部、医方部、杂艺部。 以上内篇五录。 佛法录:戒律部、禅定部、智慧部、疑似部、论记 部。 仙道录:经戒部、服饵部、房中部、符图部。 以上外篇二录。

(二)‚目录‛的产生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
目录。‛ 《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 略述鸿烈。‛将‚目录‛用于指书籍的目次叙录。 刘向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创始人,对书籍进行分类,并撰 写目录 。 ‚目录学‛一词,最早见于北宋仁宗时苏象先《苏魏公 谭训》卷四记其祖苏颂谒见王洙,洙令其子检书史,指 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