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合集下载

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基本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基本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基本关系“动态生成、自主探究、联系生活”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已经被中小学教师广泛接受和重视。

这是应当肯定的。

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

对此,笔者认为,在当前新课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

这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抛弃了应有的“预设”,而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动态生成,开无轨电车,这也是背离新课改精神的。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

(1)必须坚持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统一。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

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必须指出,当前,在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

以前,教学中存在着因过分强调“预设”而使教学呈现出机械刻板的景象,这是必须改变的。

但是,对于教学中的“预设”,不能轻易否定,要作具体分析。

实际上,甚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

我们认为,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认知、情意态度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

这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安排还必须根据即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九种基本关系处理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九种基本关系处理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九种基本关系处理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观点,有“重过程”的教学,有“重视概念获得”的教学有提倡“动手做”的体验式教学,等等。

这些不同倾向的教学代表不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也反映出个人科学教育思想的不同。

但是如果从科学素养的全面性来说,侧重于某个方面的科学都不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主动探究与被动接受、动脑与动手等关系,不是孰轻熟重的问题,而是一种教学关系。

诚然,在过去小学科学教学中有重视知识传授的弊端,现在我们应该提倡重视过程和主法的学习,但是知识传授也有其优点,在教学的任何时候也不能抹杀它的价值,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对这些基本问题不能左右摇摆,而是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关系和诣、合理地处理好,在该轻的地方要轻,该重的地方要重,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发展。

本文下面就尝试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九种基本关系做一些分析和梳理。

一、知识和能力:知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

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等,它们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

科学能力包括观察、测量、推理、预测、实验、信息处理等过程技能,以及调整、反思、探寻新方案等策略方法,它们是从事科学研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

离开了科学知识的观察、推理或预测等活动,不能是一种科学活动,此外,科学能力也需要借助科学知识的载体发挥作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科学知识的获得也需要科学能力。

个体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过程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

所以好的科学教学既要有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要有科学能力的学习与运用,两者缺一不可。

教学过程中的六种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六种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六种基本关系
陆思辰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8(000)036
【摘要】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这些基本要素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客观关系,表现为: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与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学生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关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致关重要.
【总页数】1页(P67-67)
【作者】陆思辰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1
【相关文献】
1.学习教育促工作转变作风强服务——元氏县开展六种教育树立六种意识
2.几何法研究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初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教学设计与点评
3.增强六种意识聚合六种力量实现行业发展新突破
4.树立六种意识强化六种思想努力做好办公室工作分析
5.警惕六种倾向增强六种意识——海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学过程中的六种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中的六种基本关系
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正在不断出现 , 因而以新 的教学思想
学生 与教 学手段 之间的关系 , 中表现在学生 “ 何学” 集 如 的问
题 上。 因此 , 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 仅是教 师传授知识 不仅 的工具 , 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教学手段 的运用 , 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 , 并使学生掌握科 学的学 习方法 。 教学手段体 现在学 生方 面 , 就是学生 的学习方法 , 它也是 制约 和影l 响教学进程和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因素。 学生与教学手段之 间 的矛盾 , 要求教 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 掌握知识和技能 , 同时也 要重视对学生各 方面能力的培养 , 教给学生科 学的思维方法 , 他 使 们会学习。 而学生 则应该在教学过程 中注意掌握适合 自己特点 的有 效的学习方法 , 要学会也要会学 。 6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各个基 本要 素之 间的关系 , 都会集中在教师与学生 的关系上 。 在教学过 程中 , 以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的中介 , 教师 将教学 内容传递 给学生 , 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教 师在运用教 学 手段 向学生传授知识 和技能 的同时, 教师的形象 、 思想 、 观点 、 信 念 、 为举止 , 行 以及教学是表现 出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 等, 都在不时 地影 响着学生 。 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产生着某种程度的影响 。 教
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这四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掌握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达到教学日的具有重要意义


2)8 ( 2 o
( 旬刊 ) 下
教 学过程 中的六种基本关 系
口 陆 思辰

( 吉林 师 范大学博 达 学院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典范,同时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2.同学关系: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可以提高课堂氛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

3.教材和教法的关系:教材和教法应该相辅相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法,并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和教法。

4.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相互联系,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需要。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

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两项主要活动,其间的逻辑关系至少有四种:(1)教等于学。

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

(2)学多于教。

指学生所学多于教师所教,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教大于学。

指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

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4)有教无学。

指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全然不知,没有学到教师计划要教的东西,但不排除学生也可能从教师的特定教学中,学到教师没有预期的东西。

从上述可见,教与学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正比例”的逻辑关系,但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只是或者表现为“正效应”,或者表现为“零效应”,或者表现为“负效应”罢了。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

第五讲:教学中的三组基本关系

第五讲:教学中的三组基本关系

(三)“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1)从哲学层面看 发现式学习是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否定式发展 发现式学习的提出是一种典型的“对比型推论” 两者具有“本体论的平等性”
(2)从心理学层面看 两者都有内化的过程
两者在学生学习的功能上互为基础、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2、两者的区别 (1)学习的目标不同 (2)学习的心理机制不同 (3)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与获得学习内容的方式不同
对话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 站在平等的地位。
对话是师生相互理解的过程,在理解和对话的教育情境中,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我”与“你”的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关系。
(二)教育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1、主客体关系 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教育教学的社会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探 讨 内容
一、师生关系 二、接受与发现的关系 三、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从社会学角度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活动 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没有一个逻辑 的行为发出者——主体
在教学中,师生合作创造了一个对话情境
师生冲突的类型 教师的惩罚——学生的逃跑型 厌学、逃学、旷课,等 教学的心罚——学生的沉沦型 训斥、讥讽、取绰号,等
心灰意冷、失去自信,等
师生冲突的影响
对教师的影响
使教师感到失败、痛苦和沮丧 使教师丧失教学热情,形成职业倦怠 使教师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身心健康
破坏课堂教学,影响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由此遭受惩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尊

试论教学过程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试论教学过程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多个元素,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具体
介绍教学过程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他们在教学
过程中起着指导、组织和控制的作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要接受教师的指导,
并且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学生才能更好
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教学的
核心,是教学的目的。

而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

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师和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教学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教学环境是
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托。

只有当教学环境良好时,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达到教学
目的。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
核心,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教
学方法,并且确保教学环境良好时,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教育教学中的十大关系年轻老师与年长老师的关系一、年轻老师的知识结构新,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较先进,尽管老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修完成知识更新,但他们的基础是原来的,在基础学科方面新旧知识体系变化不大,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老教师显得功底深厚,而象信息技术、英语等科目,年轻教师则起点更高。

二、遇到问题学生或是教学不得法时,老教师应对的办法多,也能沉得住气,不会有病乱投医般拿众多方法在孩子们身上实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

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素质教育有关文件的学习,以及多年来对应试教育的了解,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初步有所了解,面对目前关于素质教育的种种看法,我想有必要也谈一谈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点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等关系。

[关键词]教学过程;几种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指人亲自获得的认识,主要指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

间接经验相对于特定的人来说不是自己获得的认识,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或已知的真理,主要指理性知识或书本知识。

长期以来,人们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谁轻谁重的问题多有争论,比如杜威等人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认为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亲身的活动为中心,而赫尔巴特等人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的间接经验,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与直接经验的联系。

其实,人类认识世界,既需要直接经验,又需要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并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联系。

(一)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都依靠直接经验去认识,而且有些知识的获得过程相当漫长、危险和困难,如火山、海啸、战争等灾难更不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作为新生一代的学生,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掌握人类已经积累的经验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即间接经验。

而且学习间接知识是学生缩短自己认识水平和人类现有认识成果距离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

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中的盲日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避免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偶然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深入广泛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成果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但是,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来学习,因为脱离实际的书本知识不是一种完全的知识,只能是“纸上淡兵”,毫无用处。

同时,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能深刻理解和运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没有起码的直接经验,不可能掌握好间接经验。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的盲目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地避免人类历史上的偶然性和曲折,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现成的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经验,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

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关心学生除学习书本知识以外的其他生活,把知识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间接经验联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才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 防止只重书本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一种是主张书本至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和获取知识的观点。

另一种是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的系统传授的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违反了教学的规律性,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1.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没有知识,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智力,甚至无法获得创造力。

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

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只有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困难也较多。

2.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教学中要促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其智力发展的高低。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简述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 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和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

同时,教师也应该保持专业性,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2. 同学关系:教师需要在班级中建立积极的同学关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并及时处理和调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家校关系: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与家长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4. 教研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5. 学校与社区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与社区的交流和合作活动,与社区各方面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上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关系的处理。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摘要】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之间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以及课程与实践关系。

这些关系的协调和平衡对于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师生之间应建立尊重、信任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要培养合作精神、互助共赢的关系;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学校与社会要密切联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与实践要结合紧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关系的良性发展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因此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促进关系的良性发展。

只有当各种关系得到妥善处理,教学工作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 学生之间关系, 教师之间关系, 学校与社会关系, 课程与实践关系, 教学中关系的重要性, 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 关系的良性发展对教学的影响1. 引言1.1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几种重要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

这些关系涉及到师生、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以及课程与实践等方面。

只有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础的关系之一,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效果。

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注意,团结协作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共同进步。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课程与实践的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要把握好这些关系,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谨慎的处理能力。

只有正确运用这些关系,才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

2. 正文2.1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者。

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权威形象,让学生尊重和信任自己。

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试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试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试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基本要素:
1. 教学内容:课程知识的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

2. 教学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文字材料等环节。

3. 教学方法:讲授、学习讨论、技能演示、案例分析等。

4. 教学环境:教室的环境、文字材料的使用等。

5. 教学者:教师的讲授技巧、课堂管理能力等
相互关系:
1.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是指导教学方法的基础,而教学方法则用以达到教学内容的目标。

2. 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关联密切,因为不同的教学环节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也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

3. 教学环境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师的实施方法、课堂氛围的把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改善。

4. 教师是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综合运用者,是课堂上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第一篇: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

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

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

2.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

练什么,怎么练呢?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的练。

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

3.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向领导汇报工作对于每个机关干部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它既是要事也是常事;既是大事,也是小事。

汇报得好,重点突出、干净利索,领导自然就会满意。

汇报得不好,遮遮掩掩,眉毛胡子一把抓,领导听了之后往往不知所云。

下属在向领导汇报工作应该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切忌无中生有向领导汇报工作,无论怎么加工润色,怎么讲求技巧方法,都要遵循一条首要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定要把汇报内容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据翔实的基础之上,绝不能随意编造和歪曲事实,不能把工作成绩中明明不属于自己的部分记在自己身上,或者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更不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欺骗领导。

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切忌面面俱到要先讲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讲次要的;先谈结论,然后补充论据说明;先提问题,然后再罗列出解决方案,供领导分析参考和做出决策。

大多数的领导都是希望首先知道自己单位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就是本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最后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下属,在汇报之前,要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争取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为有效的汇报,不要拖沓冗长。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关系之一、教师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同事关系:在学校里,教师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开展工作。

教师之间的同事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互相支持和帮助。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教师可以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3.家校关系: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之一、教师要与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努力。

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定期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和需求。

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班级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支持。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积极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尊重。

5.教师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受到所在学校或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支持。

教师要与教育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或机构的教研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教育机构也可以提供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支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与学生、同事、家长、学生之间以及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十种关系2008.5.22

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十种关系2008.5.22

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十种关系2008.5.22前一阶段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整理成十种关系,即:个人与他人、形式与内容、目标与过程、知识与能力、薄与厚、集中和渗透、讲与练、新授与复习、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实践。

如果正确把握这十种关系在教学中就会少出或不出问题。

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每位教师的知识底蕴、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又不尽相同,所以个人要向他人学习,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备课组中同头教师之间要加强集体备课,做到进度、重难点的处理大体一致的同时,又要结合学生、教师的特点形成不同的风格。

2、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不同性质的内容决定采取不同的形式。

比如容易使学生产生分歧的内容可采取讨论、辩论等形式,纯记忆的内容可采取顺口溜等形式。

教学中究竟要采用什么形式要由教学内容来决定,反对不分内容而采用一个形式的做法。

3、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目标是过程的方向,目标通过过程来实现,过程的完成不能脱离目标。

目标应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应为实现这三维目标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另外两个目标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4、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和手段,提高能力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对知识的把握要做到专题化、系统化;培养学生能力要以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力及中考要求的能力为目标。

5、薄与厚的关系。

这一关系主要指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是目的。

过去说“教书”是错误的,准确地说是“用书教”而不是“教书”。

在使用教材完成教学任务是要做到薄——厚——薄,“薄——厚”指的是对教材的知识点要拓宽、加深,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一次飞跃。

“厚——薄”指的是对教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分析整理的过程,这是教师对教材处理的第二次飞跃。

本科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本科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本科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本科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本科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涉及诸多层面的问题,笔者仅就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基本关系略陈管见。

一、授课内容与教材的关系这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首先处理好的问题。

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完全按照教材的体系和内容讲授,教师不作任何调整和补充。

二是完全抛开教材,教师另讲一套。

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因为前者会使学生觉得教师在照本宣科,内容没有新鲜感,听起来索然无味,不如自己看书好;后者会使学生听课摸不着头脑,在教材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之间无所适从。

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授内容与教材之间处于若即若离的关系,即讲授内容既要照顾教材的体系和内容,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妨采取以下具体做法:(1)凡是教材中清楚明白的内容,教师只作提示性的讲解;(2)凡是教材中论述不全面,未说透彻的内容,教师应当为加以完善和深化;(3)凡是教材中较原则、较笼统的内容,教师应当加以充实和细化;(4)凡是教材中论述较分散,未作概括的内容,教师应当归纳总结,提炼出一些要点告诉学生;(5)凡是教材中有错误或者过时的内容,教师应当加以更正并说明理由。

总之,教师的课堂讲授必须与教材挂钩,根据不同情况,对教材的内容分门别类地作出适当的调整处理。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及时了解相关课程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并有较强的判断鉴别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系统讲授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一名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必须使学生掌握某门课程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绝不能使学生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支离破碎,东一鎯头,西一棒子,构不成体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摘要】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这些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和维护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与其他教师进行有效的协作。

教师还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关系,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生动性。

学校也需要与社会保持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重视这些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处理各种关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也应加强师德建设与专业素养提升,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互动、教师合作、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社会联系、关系重要性、促进作用、师德建设、专业素养。

1. 引言1.1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各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协调与处理。

只有当这些关系得到良好的处理时,教学才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学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和关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要互相尊重、合作、分享,共同进步。

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都是教学中需要关注和处理的重要关系。

只有重视各种关系的重要性,积极处理好这些关系,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与专业素养提升,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

2. 正文2.1 师生关系的处理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首先要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孔子的师生观:一是以“道”为凝聚力,形成政治理想至上的独特的师生关系。

二是以“礼”界定“仁”,严格恪守上下尊卑的伦理道德。

(b)布贝尔的师生观:一种纯粹的十足的“我—你”关系,亦即“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

2、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教与学的关系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等特征。

教与学的关系不是高级与低级的关系,而是教服务于学。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不能完全割裂的内在联系。

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互联系的,间接经验是主要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身探索、发现、实验、操作等形式获取知识;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听课、读书等方式,从教师(等他人)、从书本那里获得的知识经验。

5、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相互配合完成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形式来具体操作)。

6、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主义教育观在教育目标上重视人的智力和潜能的发展;在社会与个人、物质与精神上,重社会、轻个人,重物质、轻精神;在教育内容上提倡科学教育;在学校课程的开设上重理轻文。

人文主义反对科学主义教育对人性、对人的价值的忽视,主张教育教学要关注人,弘扬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尊严,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人和具备创造性才能的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教学的最终理念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观应该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需要融合在教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