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地史学
P2
P1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化
吴家坪组
东吴运动
P1=P1+P2 P1=P1+P2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早二叠世 梁山期: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 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 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 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晚二叠世 东吴运动: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华夏古陆上升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海陆交互含煤沉 积→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湘 赣地区及粤北) →粗碎屑含煤沉积(粤东及闽中)(西侧) 长兴组\ 长兴组\(东侧)大隆组;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的划分和命名
• Pz2分3纪,长达165Ma; •泥盆纪由Murchison和Sedwedge (1939)创建,是依据英国英格兰西南 半岛上的一个郡(Devonshire)的 “老红砂岩”建立。 •石炭纪由 Conybeare和 Phillips (1822) 据英格兰北部含煤地层而命名;石 炭纪两分明显,分Mississippian和 Pennsylvanian两统; •二叠纪源自德文Dyas,Marcou(1859) 命名;下部Rotliegendes (赤底群)红 色碎屑岩;上部为Zechstein(镁灰岩群); P过去两分,现三分;分别以俄、美、 中三个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为标准, 命名为统。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名称(英文):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 课程类型:必修任课教员:吴泰然、焦维新、黄清华、李培军等职称:总学分:6 总学时:90一、课程简介“地球科学概论” 涵盖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引导学生进入地球科学之门的基础课程,也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 通过授课和课内实习(包括野外实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空间与行星地球、地球的结构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内外动力过程、地球的基本物理特征、对地观测技术等地球科学基本概念。
2. 地球科学以其研究对象之庞大和历史之漫长为特色,而学生在中学时代又缺乏对地球科学的整体了解。
因此需要通过《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球科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认识地球科学的思维特点,学会使用规范的地球科学语言,为地球科学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3. 使学生对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全貌和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有所了解,初步了解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基本内容,认识各专业及后续课程的相互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地球科学内涵,同时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要求和考试方式无先修要求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满分100 分。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2 学时)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1.1 地球概述1.1.2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1.1.3 地球科学的研究任务1.2 地球科学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1.2.1 地球科学的特点1.2.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1.3 地球科学的现状1.3.1 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现状1.3.2 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未来第二章地球的演化历史(4 学时)2.1 宇宙、太阳系与地球2.1.1 宇宙的起源2.1.2 太阳系的起源2.1.3 行星及其他天体2.2 地球的早期演化2.2.1陨石冲击事件与地球的形成2.2.2地球外圈的形成2.2.3地球内圈的形成2.3 地质年代学2.3.1相对地质年代学2.3.2绝对地质年代学2.3.3地球的年龄与地质年代表2.4 地质历史中生命的演进2.4.1生命的起源2.4.2前寒武纪生物演进2.4.3生物爆发与古生代生物演进2.4.4中生代生物演进与恐龙灭绝2.4.5新生代生物演进与人类诞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第三章地球的现状(7 学时)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2 地球的受力状态3.2.1 万有引力3.2.2 旋转离心力和科氏力3.2.3 引潮力3.3 地球的能量系统3.3.1 太阳能3.3.2 放射能3.3.3 其它能量3.4 地球的物质系统3.4.1 地球的物质组成3.4.2 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3.4.3 地球物质的赋存方式3.4.4 地球物质的运动形式3.5 地质作用概述3.5.1 地质作用三重概念3.5.2 地质作用的方式3.5.3 几个基本术语3.6 课内矿物实习(常见的造岩矿物)(参观地质博物馆)第二篇地球的外部系统第四章风化作用(2 学时)4.1 物理风化4.1.1 物理风化的方式及过程4.1.2 影响物理风化作用的因素4.2 化学风化4.2.1 化学风化的方式及过程4.2.2 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4.2.3 酸雨的形成及破坏过程4.3 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4.3.1 结构构造对风化作用的影响4.3.2 物质成分对风化作用的影响4.4 风化作用的产物4.4.1 4.4.2 4.4.3风化壳风化作用的相关矿产土壤第五章大气圈( 3 学时)5.1 大气圈的结构、成分及运动特征5.1.1大气圈的结构5.1.2大气圈的成分5.1.3大气环流5.2 风的作用5.2.1风的破坏作用5.2.2风的搬运作用5.2.3风成堆积5.2.4风成地貌5.3 荒漠化过程及对策5.3.1荒漠化过程5.3.2影响荒漠化过程的因素5.3.3荒漠化的对策第六章水圈(9 学时)6.1 河流6.1.1暂时性水流的地质作用6.1.2河流的地质作用6.1.3河谷形态和冲积物的形成6.1.4河谷发育的趋势和循环性6.1.5河系的发育与分水岭的迁移6.2 地下水6.2.1岩石中水的类型6.2.2地下水的成因及赋存方式6.2.3地下水的地质作用6.2.4岩溶作用6.3 冰和冰水流6.3.1冰川的类型6.3.2冰川体系6.3.3冰川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6.3.4地质历史中的冰川与环境效应6.3.5冻土带6.4 海洋6.4.1大洋地貌和物理化学特征6.4.2海水的运动6.4.3海洋的地质作用6.4.4海洋矿产资源6.4.5海平面变迁6.5 湖和沼泽6.5.1湖盆的形成6.5.2湖的地质作用6.5.3沼泽的形成及分类6.6 课内沉积岩实习(参观石花洞地质公园)第三篇地球的内部系统第七章构造运动与地壳变形(4 学时)7.1 板块构造学说7.1.1 7.1.2 7.1.3 7.1.4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威尔逊旋回板块动力学7.2褶皱变动7.2.1褶皱要素7.2.2褶皱形态与分类7.2.3褶皱的判别7.3断裂变动7.3.1节理7.3.2断层7.3.3断层的判别第八章岩浆作用(4 学时)8.1火山作用8.1.1火山作用过程8.1.2火山喷发的产物8.1.3火山的地理分布8.1.4火山灾害与环境8.2侵入作用8.2.1侵入体的形态与物质组成8.2.2 侵入体的基本特征8.3 岩浆成因的多样性8.3.1岩浆产生的多样性8.3.2岩浆的分异8.3.3岩浆的同化混染8.4 课内岩浆岩实习第九章岩石的变质作用(3 学时)9.1 变质作用的特点9.2 接触变质作用9.3 动力变质作用9.4 区域变质作用9.5 课内变质岩实习第四篇固体地球物理学第十章地震学(6 学时)10.1天然地震10.1.1地震、地震仪与地震图10.1.2震源10.1.3地震预测与防灾10.1.4强地面运动与抗震10.2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10.2.1地震波传播10.2.2地球内部结构10.3地学层析成像10.3.1地震层析成像10.3.2电磁层析成像10.4 人工地震与勘探地震学第十一章地球内部物理学(8 学时)11.1 地电学11.1.1 地电场11.1.2 电阻率法11.1.3 大地电磁测深11.1.4 地电学的应用11.2 地磁学11.2.1 地磁场基础11.2.2 基本磁场11.2.3 变化磁场11.2.4 地磁学的应用11.3 古地磁学11.3.1 岩石磁学基础11.3.2 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11.3.3 古地磁场11.3.4古地磁学的研究成果与应用11.4 重力学11.4.1地球的重力场11.4.2重力测量与重力仪11.4.3重力异常及应用11.5 地热学11.5.1地球的热源与温度分布11.5.2地热及其应用第五篇对地观测与地球信息学第十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2 学时)12.1 整体性规律12.1.1 概述12.1.2 整体性认识的发展12.1.3 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12.2 时间演化规律(时间尺度)12.2.1 周期性节律12.2.2 旋回性节律12.2.3 阶段性节律12.2.4 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12.3 空间分异规律12.3.1 基本规律12.3.2 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12.3.3 垂直地带性12.3.4 地方性12.3.5 空间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12.4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的应用12.4.1 土地类型12.4.2 综合自然区划第十三章对地观测技术、方法与应用(8 学时)13.1 遥感概述13.1.1 概念13.1.2 发展简史及趋势13.1.3 技术系统13.1.4 对地观测计划13.2 遥感的物理基础13.2.1 电磁波谱与黑体辐射13.2.2 大气窗口13.2.3 地物的反射光谱13.2.4 遥感光学基础13.3 遥感技术系统13.3.1 航空遥感13.3.2 航天光学遥感13.3.3 微波遥感13.4 遥感图象处理与分析14.4.1 数字图象处理基础13.4.2 遥感图象目视判读13.5 遥感应用实例第十四章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2 学时)14.1 GPS 组成14.2 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14.3 卫星定位基本原理14.4 卫星导航14.5 应用(大地控制测量、变形监测等)第十五章地球信息学与数字地球(7 学时)15.1 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及功能15.2 地理空间数据基础15.2.1 地理空间15.2.2 空间数据模型与结构15.2.3 元数据(Metadata )15.3 空间数据处理15.3.1 输入15.3.2 地理空间数据库15.3.3 可视化与空间查询15.4 空间信息模型分析15.4.1 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15.4.2 数字高程模型15.4.3 空间决策信息模型15.5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15.6 地球信息学15.7 数字地球15.7.1 数字地球综述15.7.2 数字地球技术体系15.7.3 数字地球发展战略15.7.4 数字地球关键技术15.8 数字城市15.8.1 概述15.8.2 技术架构15.8.3 组织结构15.8.4 关键技术15.8.5 实施思路15.8.6 工程实施框架体系第六篇地球空间与太阳系第十六章地球空间(4 学时)16.1 地球空间概述16.1.1 16.1.2什么是地球空间地球的大气层16.1.3中层大气与臭氧16.1.4热层16.2 电离层与电波传播16.2.1电离层的形成和结构16.2.2电离层不均匀性16.2.3电离层扰动与电离层暴16.2.4电离层中的无线电波传播16.3 磁层与辐射带16.3.1磁层的结构16.3.2磁暴与亚暴16.3.3辐射带16.3.4极光七章日地空间(3 学时)17.1 太阳17.1.1太阳的内部结构17.1.2太阳大气结构17.2 太阳的变化性17.2.1太阳耀斑17.2.2日冕物质抛射17.2.3太阳能量粒子事件17.2.4太阳活动周期17.3 太阳风与行星际激波17.3.1太阳风17.3.2行星际磁场与激波17.3.3共转相互作用区八章太阳系(4 学时)18.1 太阳系概述18.1.1太阳系的构成18.1.2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18.2 类地行星与月球18.2.1水星18.2.2金星18.2.3火星18.2.4月球18.3 类木行星18.3.1类木行星概述18.3.2木星及其卫星18.3.3土星及其卫星18.3.4天王星与海王星18.4 小天体及其撞击地球的可能性18.4.1 小行星18.4.2 彗星18.4.3 流星体与流星雨18.4.4 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第十九章太空探索(4 学时)19.1 太空飞行基础19.1.1运载火箭19.1.2航天器的轨道19.1.3引力助推作用19.1.4拉格朗日点与晕轨道19.2 地球空间探测19.2.1地球空间探测概述19.2.2星探测19.2.3 GPS 掩星探测19.2.4星座19.3 探索太阳系19.3.1行星探测的基本方式19.3.2月球探测19.3.3火星探测19.3.4外行星探测19.4 探索宇宙和地外生命19.4.1空间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19.4.2典型的空间天文卫星19.4.3探索地外生命19.4.4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第七篇人与地球第二十章人与环境(2 学时)20.1 重力作用的灾害与防护20.1.1 崩塌与滑坡20.1.2 泥石流20.1.3 重力灾害的防护20.2 地球化学场与人类健康20.2.1 岩石中的元素与人类健康20.2.3 地球化学场与地方病防治20.3 环境污染及对策20.3.1大气污染及其对策20.3.2水污染及其对策20.3.3固体污染及其对策20.3.4放射性污染及其对策第二十一章人与地球(2 学时)21.1 地球系统的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1.2 人类与地球系统的联系21.2.1 人类从地球系统中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21.2.2 人类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对地球系统的影响21.2.3人类的农业活动21.3 人类对地球的作用21.3.1破坏地球表层物质21.3.2搬运被破坏产物21.3.3改变物质和能量系统平衡21.3.4发挥人类的能动性21.3.5保护地球暑假野外实习线路1 虎峪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实习线路2 下苇甸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河流实习线路3 灰峪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实习线路4 大灰厂构造实习线路5 周口店花岗岩与接触变质作用实习四、教学参考书讲义及教材在编写中,参考书:吴泰然、何国琦等编著,普通地质学。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讲义 精编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概念:天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具有物质性、运动性。
天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2)类型:人造天体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空间站、人造卫星等常见天体类型组成物质(或成员)特点观察到的现象恒星气体质量庞大,能自己发出光和热;球状或类球状;恒星之间相距遥远;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是除太阳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明亮闪烁星云气体和尘埃,主要物质是氢呈云雾状,一般星云里会有恒星;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发亮的云雾状行星如:八大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近似球状;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明亮不闪烁,在星空有明显位移卫星如:月球绕行幸运转,本身不发光;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但是质量一般不会超过它所绕转的行星圆缺变化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块不能自己发光,但进入大气层后,会同大气摩擦产生燃烧发光的现象,即流星现象;少数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叫陨铁一闪即逝的流星彗星凝结成冰 的水、尘 埃和岩 石等 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外表; 绕太阳运行;包括彗核、彗发和彗尾,彗发中的气体和尘埃通常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形成一条很长的扫帚状彗尾;大部分彗星运行的轨道是扁长的椭圆形拖着扫帚状彗尾2.天体系统 (1)概念(2)级别(四级)(3)主要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组成具体内容地月系中心天体:地球。
绕转天体:月球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
其他成员: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 彗星、行星际物质等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 的99.86%,并以其强大的引 力,约束其他天体按照一定的 轨道绕着它运转;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 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在天文学上称去1个天文单位银河系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 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 6万光年河外星系 主要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大 多数河外星系由几十亿到上万亿颗恒 星组成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河外星系有数百亿个;大多数河外星系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 可观测 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为137亿光年二、行星地球1.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1)天体 系统 运动中 的天体 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八颗行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运动特征①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②共面性,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各行星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非常小,轨道近似正圆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历史》PPT课件
后流水侵蚀作用减弱,继续沉积形成地层C;地层B形成后,气温下降,地点3被冰川覆盖,地层 B被冰川侵蚀和搬运,气温回升后继续沉积形成地层C;地点3地处海滨,地层B被波浪侵蚀和搬运而缺失。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素养凝练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 上的海陆变迁。【区域认知】
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3.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壳与生命的演
化过程。【综合思维】
4.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灭绝,认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
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第二页,共二十七页。
知识清单一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
(1)概念:具有
时间顺序
(2) 沉积岩 地层特点
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素养应用 例1:(地理实践力)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燕子石,又叫多福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在其形成进程中,三叶虫的一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 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
为“飞上天石”。
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如果把地球“有生以来”作为24小时,那么地球在0时诞生,6时以后才在海水中出现最原始的细 胞,21时以后海洋中出现三叶虫,22时45分开始有恐龙出现,23时20分哺乳动物出现,直到23时
59分,才出现了最早的猿人。
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生命化学起源说
化学进化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上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在原始地球的自然条件作用下,从无机到有 机、由简单到复杂,通过一系列化学进化过程,成为原始生命体。
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古生物地史学》教案
三、显生宙生物的演化
1、寒武纪生物的演化
2、动物从水生物到陆生的发展
3、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
§3-2种的形成
1、遗传
2、变异
3、隔离
4、自然选择
5、微进化
6、成种方式
§3-3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一、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1、进步性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
3、相关律和重演律
4、适应与特化
§16-2生物圈事件
一、早期生命事件
生命化学演化的结束和生物演化的开始
真核生物的出现
后生动物的出现
带壳后生动物的出现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二、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集群绝灭
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集群绝灭
§6-2生物的生活方式
1、底栖生物
2、游泳生物
3、浮游生物
§6-3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1、温度
2、水深
3、光线
4、盐度
5、底质
6、气体
7、海拔
8、生物因素
§6-4群落与生态系
§6-5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1、指相化石法
2、形态功能分析法
3、群落古生态分析法
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和古地理
§7-1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7-2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一、物理标志
1、沉积物颜色
2、沉积物结构
3、原生沉积构造
二、岩矿标志
1、沉积物结构组价
2、自生矿物
三、其他标志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历代之下15章解释。
历代之下15章解释。
(最新版6篇)篇1 目录1.历代之下 15 章的概述2.各章节的主要内容3.各章节的联系与逻辑顺序4.历代之下 15 章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篇1正文《历代之下》是一部描绘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兴衰更迭的经典著作,共分为十五章,每章都详尽地解释了一个朝代的历史。
第一章为“黄帝尧舜”,讲述了我国最早的领袖黄帝以及尧舜两位圣贤的传说。
第二章“夏商西周”,描绘了从夏朝到西周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春秋战国”,展示了这个战乱纷起、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第四章“秦始皇统一六国”,讲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壮举。
第五章“楚汉争霸”,描绘了楚汉之间的英勇斗争。
第六章“汉朝的兴衰”,讲述了汉朝四百年的历程。
第七章“三国鼎立”,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与政治斗争。
第八章“晋朝南北朝”,讲述了晋朝以及其后南北朝的历史。
第九章“隋唐五代十国”,描绘了隋唐的繁荣以及五代十国的割据。
第十章“宋朝”,讲述了宋朝的历史以及文化成就。
第十一章“辽金西夏”,描绘了这三个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
第十二章“元朝”,讲述了蒙古族统治下的历史。
第十三章“明朝”,描绘了明朝的兴起与衰落。
第十四章“清朝”,讲述了满族统治下的历史。
第十五章“民国”,描绘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
各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逻辑顺序,从最早的朝代到最近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
篇2 目录1.历代之下 15 章的概述2.各章节的主要内容3.历代之下 15 章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篇2正文历代之下 15 章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详细阐述了从夏朝到明朝的历史变迁。
这部作品对于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历代之下 15 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
首先,历代之下 15 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 15 个章节,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其中,第一章为夏朝,描述了大禹治水、夏朝建立等重要事件;第二章为商朝,讲述了商汤革命、盘庚迁都等历史过程;第三章至第十五章分别叙述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等朝代的历史。
高中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特点:①物质性: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②运动性:宇宙中的一切在不断运动二、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类型:①自然天体:自然界存在的,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②人造天体:由人工研制并用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到宇宙空间的飞行体;运行规律与自然天体相同或基本相同;包括宇宙飞行器和空间垃圾等。
3、常见天体天体类型组成物质及成员特点恒星炽热气体①质量庞大,温度高,能自己发出光和热;②往往和周围其他天体组成一个系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星云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密度较小①本身不发光,一般星云里都会有恒星,呈云雾状;②体积和质量都很大;③因形状的不同,称为狮子状、玫瑰状星云等行星如:八大行星①自己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②沿着固定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动,质量比恒星小卫星如:月球①绕行星运行,本身不发光;②卫星大小不一,但是不会超过它绕转的行星流星体尘埃和固体块①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形成光迹;②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③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彗星冰物质①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外表,不能自己发光;②绕太阳运行4、天体的判断标准:(1)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2)非附属于天体的一部分;(3)有独立的运行轨道三、天体系统1、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3、主要天体系统①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②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古生物
前言绪论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及其内容第二节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一、化石二、化石的形成条件三、化石化作用四、化石的保存类型第三节生物的系统与分类一、分类单位二、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三、古生物学分类系统第四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二、物种的形成三、化石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第五节生物与环境一、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生活方式三、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四、生物群落与生物埋藏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第一节原生动物门(Protozoa)筵亚目(FUSlllinina)一、概述二、筵壳的基本形态和构造三、蜓亚目的分类四、筵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二节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珊瑚纲(Antllozoa)一、概述二、四射珊瑚亚纲三、横板珊瑚亚纲四、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节腕足动物门一、概述二、腕足动物的基本特征三、分类四、腕足动物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四节软体动物门一、概述二、双壳纲(Bivalvia)三、头足纲((:ephgdopoda)第五节节肢动物门(Anllropoda)三叶虫纲(Trilobita)一、概论二、三叶虫的硬体构造三、三叶虫的分类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六节半索动物门(Hemiclaordata)笔石纲(Gralatolithina)一、概述二、笔石纲的基本构造三、分类四、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章脊索动物及古植物第一节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概述二、鱼形动物三、两栖纲(Amphibia)四、爬行纲(Reptilia)五、鸟纲(Aves)六、哺乳纲(Mammalia)第二节古植物学(Paleobotany)一、概述二、高等植物——维管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三、苔藓植物门(Bryophyta)四、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五、石松植物门(Lycophyta)六、楔叶植物门(Spenophyta)七、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第四章沉积相和古地理第五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第六章前寒武纪第七章早古年代第八章晚古生代第九章中生代第十章新生代参考文献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系统介绍生命的起源、生物界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生物类别的结构、生态、生存环境和演化特征;地质历史中古大陆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和重大事件概况。
11、前寒武纪
太古宙(38—25亿年)
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 整体特征: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
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蕴育和诞生了 低级的生命
原始地壳、原始大气圈、原始水圈、 沉积圈与生物发生发展的初期
一般特征
(一)缺氧的气圈及水体 (二)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 (三)岩石变质很深 (四)海洋占绝对优势 (五)陆核形成 (六)原始生命萌芽 :出现细菌与蓝藻
三、太古宙地层的重要矿产
1、铁矿 --鞍山式铁矿 :辽宁鞍山一带的 鞍山群中含磁铁石英岩,铁矿与石英交互 成层,呈条带状,品位较低,但层位稳定, 储量较大,成大型及特大型铁矿床。 形成原因:受当时古地理环境如沉积介质 条件、火山活动以及细菌作用影响,太古 宙及其以后的早元古代是世界性的重要铁 矿成矿期之一
华 北
扬 子
震旦纪特点
二、繁盛藻类和后生动物大量出现
藻类繁盛 伊迪卡拉(Ediacara)无壳动物——以软 躯体后生动物为主体的动物群,称为伊迪 卡拉裸露动物群
三、中国震旦纪古地理轮廓及震旦系
晋宁运动 –扬子地台的形成 震旦系地层可分两种主要类型,即北方型 和南方型
震旦纪特点
四、最古老的一次大冰期——震旦纪冰期
第四部分 地球的演变史
第十一章 前寒武纪(2课时) 第十二章 早古生代(1课时)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1课时) 第十四章 中生代(1课时) 第十五章 新生代(1课时)
地壳演变简史
地球46亿年历史可分为三大阶段 天文时期-------冥古宙HD(距今46-38亿 年) 隐生宙时期-----太古宙AR
具有世界意义 分两期:一是7.4—7亿年,冰碛层分布最广;
一是6.5亿年
五、中国震旦系矿产
主要矿产:铁、锰、磷、盐 镜铁山式铁矿——与火山喷发活动有关
第十七章地质年代及地史简述
一、人地关系“危机”
人地危机的主要表现: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不可再生资源的不足,使地球
的人口承载量受到限制,从而制约人类社会经济的可可持续发展。2、自然地质作 用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阻碍人类社会向前发展。3、人类的地质作用产生的各种 地质灾害,也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四十三分。
人类的地质作用分类
人类地质作用是指人类活动的地壳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变化和物质迁移 的作用。包括人类的侵蚀作用、人类的搬运和堆积(排放)作用。 一、人类的侵蚀作用
1、对地壳的侵蚀(破坏)作用
包括地面变形(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等)、和咸水入侵。 2、对地表的侵蚀(改造)作用
2.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个纪 ,距今4.1亿年-2.5亿 年,历时1.6亿年。晚古生代是海洋占优势向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时代. 石炭纪-二叠纪是两栖类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被称为两栖类时代。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四十三分。
显生宙
3. 中生代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纪。距今2.5亿年-0.65亿年,历时 1.85亿年,它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生物、古地理等方面均有显著特征。中 生代生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陆生恐龙类大量繁殖和海生无脊椎动物 菊石类的繁盛时期。
同位素地质年代可以表示岩石的绝对年龄,也称为绝对年龄。可用下式计算出来:
t=1/λln(1+D/N) 其中t表示岩石形成的年龄,λ表示放射性同位置释放能量 的稳定速率N表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D表示衰变产物的含量。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四十三分。
三、古地磁测年法
期末复习重难点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重难点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1.月相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凸的一面朝西);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位于东半天空(凸的一面朝东)。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重要)(1)日照时数的影响因素(影响一段时间内获得太阳辐射多少)①纬度∶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赤道除外)②地势∶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③天气∶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2)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决定单位时间内获得太阳辐射多少)①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②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天气∶晴天多,云的反射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由此可知,山地背风坡太阳辐射强。
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4.地球历史陆分布格局形成。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些高大山脉。
5,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大气的垂直分层2.大气的受热过程现象分析:①分析某地太阳能多寡②分析昼夜温差大小③深秋或初冬霜冻多发于晴朗的夜晚和早晨④温室效应(全球变暖)⑤玻璃温室、塑料大棚⑥秋冬季节农民人造烟雾御防霜冻⑦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⑧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朝霞晚霞呈红色、日出前和日落后天空依然明亮3.逆温多发于晴朗的夜晚和早晨,以及夜晚的山谷有利影响逆温的出现阻碍空气对流,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一种气候资源。
例如,伊犁河谷冬季逆温有效地提高谷地温度,果树越冬免受冻害不利影响对环境逆温时,大气比较稳定,加重大气污染对天气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对交通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4.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垂直运动与什么有关?水平运动与什么有关?❖比较气压大小❖比较气温高低❖比较天气状况❖等压面判读技巧:凸高凹低提醒:近地面冷高压热低压;近地面>高空气压;近地面和高空高低压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二节 早古生代的古地理
▪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称加里东构造运动,此 期被称为加里东构造运动阶段。
▪ 早古生代中国的古地理格局是震旦纪的继承 和发展。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华北板块
▪ 自新元古代隆升,到寒武纪早期整体下降接 受海侵,形成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奥陶世的滨 浅海沉积。中奥陶世又开始隆升,一直持续 到晚古生代。
晚寒武世化石
三叶虫:初期与中寒武世相似,具过渡色彩,但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 属种,如蝙蝠虫(Drepanura);中晚期头鞍特化,呈柱状、方形、或 头鞍前部膨大呈球形。 晚期开始出现树型笔石、角石第、十五牙章形早石古生代
寒武纪的三叶虫世界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寒武纪(约5亿年以前)早期水下生物景观图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奇特的海底景观和固著底棲生物群落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水母状生物---Eldonia 生态景观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灰姑娘虫(上)和谜虫(下)复原图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娜羅虫类(Naraoiids)生态景观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昆虫远祖的远祖----抚仙湖虫生态景观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浮游双瓣壳节肢动物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双笔石
珊瑚 •单笔石 •竹节石、牙形石
•半陆生的裸蕨植物、淡水鱼开始
第十五出章早现古生代
志留纪、泥盆纪时陆生植物与鱼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华北巨型藻类时代景观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生物相
▪ 生物相: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 貌。
▪ 不同的生物相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生 物相分析可用于岩相分析。
第十四章 早古生代
时限:距今543—410Ma,延续133Ma。 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代 早古生代
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世 晚志留世 中志留世 早志留世 晚奥陶世 中奥陶世 早奥陶世 晚寒武世 中寒武世 早寒武世
早古生代地质年代划分简表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代号
S3 S2 S1 O3 O2 O1 ∈3 ∈2 ∈1
梅树村组:磷块岩夹含磷砂质粘土岩,见波状鱼骨状层理,
剖
为滨海潮间、潮下带沉积
面
整合接触
下伏地层:震旦系灯影组第十的五白章云早古岩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早 奥 陶 世 生 物 化 石 ( 2 )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中 晚 奥 陶 世 生 物 化 石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三、志留纪的生物界
由于构造环境和古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志留
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革。
开始繁盛的生物类型:
衰减的生物类型:
•三叶虫 •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 •鹦鹉螺
•节肢动物中的介形目、蛛形目 •棘皮动物中的海百合 •腕足动物中的五房贝、石燕贝类 •软体动物中的双壳类、腹足类 •单带型、泡沫型四射珊瑚、横板
第一节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 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因此,早古生 代被成为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 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 类、珊瑚、牙形石。
▪ 后期开始出现原始无脊椎动物无颌类、陆生 植物裸蕨类。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一、寒武纪的生物界
带壳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代, 呈现出底栖、浮游、游泳等各种生态分 异,海生无脊椎动物各重要门类几乎全 出现了,其中节肢动物、腕足动物、笔 石、古杯、牙形类均较繁盛,尤以三叶 虫最为重要,故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的 时代。
奇虾的猎食景观 (奇虾是寒武纪早期巨形食肉类动物最重要的代表)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二、奥陶纪的生物面貌
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门类齐全,种类和数量均超过寒 武纪,重要代表有: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珊瑚、苔藓虫、 棘皮动物、腕足类、腹足第类十、五章介早古形生代虫、牙形石等。
早 奥 陶 世 生 物 化 石 ( 1 )
三叶虫:头大尾小,眼 叶大而且长、新月型, 身体狭长,体节多,刺 多,如莱德利基虫 (Redlichia)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中寒武世化石
三叶虫 初期:固定颊横宽, 眼脊较平直,尾板 小,如褶颊虫 (Ptychoparia); 中晚:期尾甲逐渐 变宽,体节多,具 刺,如叉尾虫 (Dorypyge)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化石
小壳化石:出现于震旦 纪末期(灯影组中的圆 管螺),繁盛于寒武纪, 个体微小(1~2mm), 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 无脊椎动物,统称为小 壳化石(small shelly fossils),包括软舌螺、 腹足类、腕足类、单板 类、海绵及一些分类地 位不明的物种,出现于 最古老的三叶虫之前。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1、扬子板块的地层序列和古地理 ▪ 寒武纪此区海侵广泛,地层明显两分:下统
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 统以镁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 综合两个地区的地层剖面分析:滇东晋宁和 湖北宜昌三峡剖面。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华南扬子区稳定沉积
滇 上覆地层:中志留统
东
平行不整合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中国的古地理轮廓与震旦纪相似:
稳定沉积类型:主要分布于华北板块(地台)、 扬子板块(地台)和塔里木板块(地台)北缘, 主要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活动型沉积:分布于上述板块周围的海槽中, 以复理石和类复理石沉积为主。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一)华南地区
自西向东,海水变深,由扬子区稳定型的陆棚海沉积到江南 区过渡型的非补偿边缘海和东南区活动型的岛弧沉积
剖 中寒武统
面
双龙潭组:灰岩、泥灰岩夹页岩、砂岩,浅海
陡坡寺组:上部为泥质灰岩,下部细砂岩、粉砂岩,浅海
下 下寒武统
寒
龙王庙组:白云岩夹页岩、粉砂岩;咸化海湾
武
苍浪铺组:砂质页岩夹砂岩,具交错层理及波痕;滨海环境
统
筇竹寺组:上部灰色细砂岩、砂质页岩,下部黑色炭质页岩;
的
滞留的弱氧化-还原海湾-浅海
标 准
▪ 板块南、北均为大洋环境。加里东运动后期, 南侧古祁连山和北秦岭洋消失,柴达木板块、 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对接碰撞。
第十五章早古生代
华南地区
▪ 有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为华南裂谷盆 地。
▪ 扬子板块内部为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加 里东运动后主体上升。
,命名地:英国西部威尔士寒武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