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教案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经典文献、重要概念和理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引入 1.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了解?讲授法5分钟知识讲解 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讲授法15分钟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讨论法20分钟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讨论法10分钟总结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并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讲授法5分钟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的小论文。

讲授法5分钟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的准确性和深度;3. 学生完成的小论文的质量和内容。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2.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讲解,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与诗歌
古代文学
包括《诗经》、《楚辞》、汉赋 、唐诗、宋词等,表现了中国古 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代表诗人有杜甫、李白、苏轼 等,诗歌主题广泛,包括自然、 友情、家国情怀等。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乐器有琴、筝、琵琶、二胡等,音乐风 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木雕工艺
中国木雕工艺精湛,代表作品有黄 杨木雕、东阳木雕等,既有实用价 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为核心,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调理人 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饮食调 养、运动锻炼、精神调养等方面,以达到延年益寿、身心 健康的目标。
食疗文化
中国食疗文化源远流长,强调通过饮食调理来预防和治疗 疾病,如药膳、食疗方剂等,体现了食药同源的理念。
06
中国传统节俗与礼仪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 始。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
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象征着 团圆。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重视礼仪、人伦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礼仪 、人伦等社会规范,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秩序和道 德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原为暨南大学专为外招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1985年始开),属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但伴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及国家文化强国理论的提出,该课亦受到内招(内地)学生喜爱和重视,所以现亦面向内招生开课,成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及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实践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为两大支柱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二、【学习要求】1.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基本理念,如文化、人文、过程性思维、非知性思维、乐感文化、儒道释的基本精神、生生之道、中和、中庸等。

2.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形成理性的理解,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文化传统。

3.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学会以历史主义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学习指导】★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文化的含义、构成及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4.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文化认知及文化的发展规律。

2.难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考核要求:1. 文化的内涵、结构及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四)基本内容: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1)认识你自己(2)学史使人智(3) “温故而知新”。

2.文化的概念、结构与特征: (1)什么是文化(2)文化的结构(3)文化的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意义(1)孕育期:殷商西周时期(2)趋形期:春秋战国时期(3)定型期:秦汉时期(4)融合期:魏晋唐宋元时期(5)转向期:明清时期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五)学习方法1.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龚红月、王培林、何君宜和杨俊华编著的《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摘要:
1.引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内容和价值
2.喜爱的章节:详细介绍最喜欢的章节及其内容
3.章节价值:阐述该章节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结论:总结文章,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它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内容丰富,价值深厚。

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典。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部分。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应以利益他人和社会为主。

这些哲学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但在古代,它们是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除此之外,这一章节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哲学故事和寓言,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庄子的“逍遥游”等,这些故事和寓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思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享受故事的乐趣,又能理解哲学的深意。

我认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它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内容丰富、价值深厚的著作,而其中的古代哲学部分,更是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让我对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其中,古代先贤如孔子、老子等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社会秩序、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古代的文学艺术,我了解到古代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方面的独特魅力,这对于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品质有巨大影响。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包含了儒、道、佛三家学说,通过研究其思想特点,更好地了解到如何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运用合适的思想观念。

最后,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文化强调了人文情怀和道德伦理,但也能发现它在部分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如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天文测量技术、纸张制造技术都曾有过历史性的贡献,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我不仅认识到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文化基础,还更好地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我希望今后我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5、学习传统文化应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中国传统文化: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妇女的头饰:笄、簪、步摇、钗3.体衣: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短上衣叫襦,其中仅及腰部的叫腰襦。

长襦称褂,长衣叫深衣,长及脚踝。

衣有内外之分。

内衣又称亵衣、中衣、衷衣、私、泽等。

外衣叫裼,是一种罩在狐裘之外的衣服,它外边还可以再加一层外衣,叫正服。

衫出现较晚,一般指长衫。

4.古人的饮食习惯: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上午九时左右食用。

第二顿饭叫餔食,又叫飱,下午四时左右进食。

“饔飧不继”5.秦汉的三公制:秦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位同后世的宰相。

丞相之职,“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最高的行政长官。

太尉是最高的军事长官。

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既是皇帝的机要秘书长,又掌管朝廷内外监察,是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6.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中央管制。

三省:尚书省(尚书令)——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侍中)——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中书令)——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六部: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兵部掌管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刑部掌管司法、刑狱;礼部掌管朝廷礼仪、祭享、贡举、学校;工部掌管工程、水利、屯田、交通;尚书省作为执行政令的机构,其具体事务由六部分理。

“六部”的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

7.中书舍人有“文人之极任,朝廷之盛选”之说。

8.唐朝为避免决策失误,于中书、门下二省设讽谏之官,包括散骑常侍、谏议大夫、拾遗、补阙,他们各分左右,“左”属门下省,“右”属中书省,其职责为议论朝政得失,要求有失辄谏。

9.官僚的政治人格:(1)强烈的参政意识与企盼知遇意识。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教化功能
•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 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的过程。
•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 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 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 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 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 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 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 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 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 作用愈加重要。
•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 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 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 文化。
•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 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 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 “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 成”、“教化”。
• 例如
•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 问》),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 下》)。
• 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最早 见诸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贲卦·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 文化的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 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孔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 (即“以文教化”)来解释“文化”的意 思十分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电子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电子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电子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文化,是宝贵的社会文化资产
之一。

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汉文化,和更早的夏文化,属于中国最原始的传统
文化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巍然之势的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民族精神、弘扬民族大义、抚慰民族情怀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用处,对高校和高等教育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评价,也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热爱中国文化的
人们。

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大力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融入学校,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出他们古时文化的洞察力,希望学生能体会古典文献中的精髓,把最深奥的文化灵感传播出去。

在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知识精英中占有重要作用。

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又把它当作加强师资队伍与学生修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术领域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阐释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

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备受鼓舞,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努力,今后传统文化将得以延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遗产,是尊重古老文化、致敬贤
良精神的有效平台,高校和高等教育也应当发挥关键作用,不断努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中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涵盖了许多领域,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

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逐渐发展演变。

早期的中国文化主要以祭祀和追溯祖先的传统仪式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了文字、礼仪、音乐、艺术等多个方面的文化特征。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志,如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礼乐制度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由此形成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尊重家族和社会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和社会的价值观,强调孝道、忠诚、友谊等。

家庭被视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基本单位。

中国人相信,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注道德和伦理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道德和伦理观念。

儒家思想强调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仁爱他人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重要地位。

尊重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审美和精神追求,通过艺术表现传递情感和思想。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思想,如道家的“自然无为”,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依然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参考和源泉。

再次,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方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可能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文化包含了各种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科学发展,以及丰富的生活习俗。

它们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智慧结晶。

一、哲学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它的哲学和道德观。

儒家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和信实。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佛教也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这些哲学和道德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二、艺术与文学中国的艺术和文学传统同样丰富多彩。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无比的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技艺展示,更是情感表达、思想交流的媒介。

同时,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庙宇、宫殿、园林,体现了和谐之美和对自然的尊重。

三、科学与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有深远的历史。

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全世界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中医、天文、算术等领域的研究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生活习俗与节庆中国的生活习俗和节庆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充满了家庭和社区的团聚与欢乐。

婚丧嫁娶等重要事件,也有一整套的习俗和仪式。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代表着多元、精致、和谐的生活哲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古老而深沉的智慧。

它包含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创造,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然而,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挥出新的活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文化,提取其中的有价值元素,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构建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三节 文化的广阔性、复杂性
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既广阔又复杂。因为人类所触及的一切皆为文化。诸如历史的、 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制度的、行为的、科学的、工业的等无一例外地都包 含在文化之中,这种广阔与复杂,人们是无法用有目的的语言技术简洁、扼要的 方式来表达。在这种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对文化的内容进行总体的把握和概括。
“文”与“化”合成一词是在西汉以后,刘向的《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 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取其文明、文雅、文治、教化的意义,也是指以文化人用文来教 化人。我们看到“文”的内容包括了道德、风尚、习俗、教育等人文形态,文是 用来教化人、教育人的手段和工具;“化”成为了动词,包含了教育、影响、变 化等发展的动态表现。
二、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民族性也称为国度性,民族性的特征是文化的基本属性。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反映出了不同民族的 个性。比如中国人过的中秋节、除夕、元宵节、春节、端午节等,西方 人过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这些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里,蕴含 着浓厚的民族情结,它能使几十亿的人们在同一时间,怀着相同的观念 和情感,去做同样一件事情,实现同一个目的。
三、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并随 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历史进程中,有的文明逐渐消失,有的文明被另一 种更高的文明取代。
例如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于是封建文明逐渐被淘汰。到了20 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成了经济繁荣、独立自主的国家,现代文明正在不断地、 迅速地发展。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一体化
文化内容是广阔的,也是复杂的,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简单 和粗俗的。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创造的一切都具有“精神”的成分和色彩。哲学、 宗教、科技等所表现的现象是不能简单来划分物质或精神。桑田、宫殿建筑、万 里长城等不能分清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物质精神化、精神物质化,是文化 内容复杂与宽阔的体现。在学习和研究文化的实践中对物质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 能脱离精神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样不能脱离物质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分类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组研究和展示。

4.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小组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

2. 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3. 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2.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3. 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介绍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的介绍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

3.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进行思考和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义强调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礼则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智则是指智慧和学问的追求;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易经》、《尚书》、《礼记》等典籍。

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强调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达;中国舞蹈以古典舞和民间舞为主要形式,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蹈的表达力;中国戏剧以京剧、豫剧等为代表,强调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 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 文化形成和开展的生长点
• A、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开展缓慢性 • B、具有自大性和封闭性 • C、农业性和宗法性
• 至于商业,在统治者眼里,害 处: 其一,商业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 富的根源。
• 其二,商业会导致自由化思潮, 影响社会稳定之大局,妨害以德 治国
• <吕览.上农>云:“舍农而事末那 么不令,不令那么不可以守,不可 以战。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其产约, 其产约那么轻迁徒,那么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又云: “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好智,好智那 么多诈,多诈那么巧法令,以是为 非,以非为是〞。
•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 •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 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4〕心态文化
•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 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态。
• 3、从时间的层面即文化的时间差 异性考察,文化又可划分为不同历 史阶段的文化:
•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 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 培养、教育、开展、尊重,并由此 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 养。
〔1893--1988〕
• 梁老先生“文革〞打油诗 •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 • 倘假设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 孙中山先生所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 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 第六、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 “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 一。“和实生物〞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田广林在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阐述。

田广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礼仪和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田广林在书中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包括了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例如,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文化,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田广林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提升。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提倡“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单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在社会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田广林在书中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田广林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以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 形态的理论基础。。
在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通常包含儒家思想、道家思 想、法家思想还有佛教,以及历史和文化遗迹。
6
1 2 34
The ethos of humanism
The ethos of naturalism
The ethos of “odd and even principle”
The ethos of “communication” or
“absorption and assimilation”
8
The ethos of humanism
9
The ethos of naturalism
古代中国,物 质文化、社会文化、 精神文化都是在农业 的基础上产生的。由 于农业需要,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理论很 早产生。
10
The ethos of “odd and even principle”
11
The ethos of “communication” or “absorption and assimilation”
12
传统文化在 现代文化中的价值
13
THANK
YOU!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中国传统文化
1
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的总和就是传统文化。
21世纪的文明冲突将影响 世界政治
影响
西方文明、东方的儒学文明、伊斯兰文明、 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 明,还有非洲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 的最有力表现就是道 家思想。道家经典名 著是《老子》,也叫 《道德经》,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 根源,是世界一切物 质的本体。
另一部道家经 典《庄子》,强调人 们应该尊敬、热爱、 保护自然。这包括了 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保 护。以一种探索和理 解其组成和性质的方 式来认识自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等方面的传统。

下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论:
思想和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治理原则,强调和谐、忍耐、平衡和中庸之道。

文学和诗词:中国的文学作品源远流长,包括诗词、小说、戏剧等形式。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广为传诵。

经典和典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经典和典籍,如《论语》、《道德经》、《史记》等,这些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和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美学和艺术的培养,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剧院等艺术形式。

中国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闻名于世,中国音乐注重和谐与平衡。

礼仪和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孝道、礼貌、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中医和养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医理论和养生观念被广泛应用和传承。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和谐,通过调
理身体的阴阳、气血、经络等来维护健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道德准则和生活指南,也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文”在古人心目中,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

其中,文字、文章和文明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化”即生成,化生也是生成。

《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文”与“化”最早并联使用的记录。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天文”,指自然变化规律,也指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

“人文”,指社会变化规律,也指人对社会变化规律的认识“天文”、“人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众多学科探究的对象,实际上发源于近代欧洲。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的是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他们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自“五四”前后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几乎有260多条,我们一般采用冯天瑜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3、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文化:自然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内涵有三:(1)文化的核心是人;(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人之外的自然(外在自然,无机身体),人自身的自然(内在自然,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部分,向外就是“无机身体”的人化,向内就是“有机身体”的人化。

一方面是指人类对外在自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对自身的改造,即人的感觉的文化化或者是人的素质的文明化。

二、文化的结构1、抽象结构(1)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即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

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2)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不包括物质生产和器物性、实体性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2、具象结构文化体系的构成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分有四层。

(1)物态文化层: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

(3)行为文化层: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等。

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

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

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但有些传统风俗也是可以改变的,“移风易俗”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开始于宋朝的妇女缠足的习惯,到了近代被彻底改变了。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

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是暂时的,有流动性和变化性,如要求、愿望、情绪、风尚。

如唐代以肥为美,魏晋时期以清瘦为美。

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社会科学家系统加工过的社会意识,并且经过物化形态,如书籍、绘画、书法、雕塑等固定下来,传播天下。

三、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和社会多种需要的作用。

文化的功能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六)调控功能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

在这个概念中,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点:其一,“中国”,要以建国后中国的疆域作为最终定位。

“中国”的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上古时期的华夏族(即汉族),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

秦汉之后,中国由分散状态逐渐朝着集中统一的状态迈进。

元代中国疆域最辽阔,元代的中国版图曾一度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

清代疆域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

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时,在地域范围上,要以现有的雄鸡形为界。

尽管北至蒙古,俄罗斯,南至越南,地跨欧亚,曾经在元明时一度属于中国,但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时,并不将这些区域划归中国。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

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

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

以上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1.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2)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

(3)中国传统文化又是独立性与通融性的统一。

2.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开掘所应遵循的原则(1)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应持彻底批判与摒弃的态度。

(2)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则要善于辩证的扬弃,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的予以继承。

(3)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着意继承并大力弘扬。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历史梳理就是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分清时代先后与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每一门类知识的来胧去脉,有一个轮廓的了解。

逻辑分析要求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

第二,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把研习阅读优秀典籍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

除此以外,学习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进行社会考察,参加社会文化活动。

第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另一方面,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肯定一切,把传统文化当作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开拓创新。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产生意识和精神的基础。

第一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气候1、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差别较大。

以上三点是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总的来看,有史以来没有实质性变化。

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最明显的体现在温度与湿度两个方面。

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速上升。

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水频繁,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的人。

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于水灾。

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灾更加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冰山融化有关。

2、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定的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产生的。

24节气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

俗称“六淫”,都与气候有关。

有人说:“《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

三是诗词文化与气候。

我国是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国家,鲜明的四季影响到诗人的日常生活,创作环境和灵感。

于是,古诗中有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