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动与静教案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8篇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1?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动”和“静”的概念及其区别;2.能够解释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运动的轨迹、速度、加速度;3.能够解释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辨别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2.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一、二定律。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设备;2.多种教学辅助材料:PPT、视频片段、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有关运动的知识,如运动的性质、速度、加速度等。
2. 学习“动”的概念和特征(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物体的三种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听取教师讲解并进行笔记记录,同时还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于“动”的理解。
3. 学习“静”的概念和特征(3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和归纳静止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实验找出不同力对物体的影响,以此得到静止的判断标准。
2.学习“静”和“动”的概念和区别,以及他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4. 学习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6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物体运动的三要素:运动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并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运动物体的轨迹。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实验,例如:通过测量物体下滑的时间和下滑距离,计算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加速度。
5. 学习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应用(6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应用范围和意义。
2.学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自由落体实验等。
五、教学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笔记、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反思教学过程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
六、教学后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调整教学步骤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达到最佳效果。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的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三、动手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四、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五、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答。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3. 实际问题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相对性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能力。
在实际问题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讲解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明确区分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2.掌握加速度、速度、位移、时间等量的计算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应用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4.能够熟练设计实验,利用物理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动与静的基本概念1.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分类: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等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3. 实验设计1.滑块实验2.飞行物体实验3.简谐振动实验4. 知识点串联将以上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运动、静止的基本概念和物理量的定义,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的问题,并能够设计实验来验证物理学知识。
三、教学策略1.师生互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提问和探究。
2.实验引导: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和结论。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促进信息共享和相互学习。
4.案例分析:通过给出一定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动与静的基本概念教学1.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2.告诉学生运动的分类和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3.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物理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牛顿定律教学1.通过实验展示牛顿定律的基本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定律的应用方法。
3. 实验设计1.滑块实验:让学生用滑块实验来验证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飞行物体实验:让学生用射弹实验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3.简谐振动实验:让学生用简谐振动来验证牛顿定律的应用。
4. 知识点串联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物理量的计算方法和牛顿定律的应用,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实验。
五、教学评价1.通过对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的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和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判断方法。
5.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物体运动和静止判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2. 介绍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物体的平衡等。
3. 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将运动和静止的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九、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2.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3. 课件:PPT、动画等4.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文章等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教案
教案: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并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学习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知道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2.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并让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
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讲解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参照物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
5.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讲解: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6.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重要工具3.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目:判断下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
初中物理动与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理解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相对性原理。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3. 计时器或其他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运动的时间和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图片,如汽车、自行车、行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物体是运动或静止的呢?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解释: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而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变化的状态。
2. 解释相对性原理。
解释:相对性原理是指在物理学中,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3.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讲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考系。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4.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举例:在火车上,坐在火车里的人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三、练习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参考系,观察并判断给定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系,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相对性原理,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2. 让学生反思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可能不同?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相对性原理。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教案:2.1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讲解:讲解动与静的概念,解释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动与静的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与静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否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尝试解释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我选择的实例都是贴近生活的,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本节课主要介绍运动的相对性,内容包括:1. 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静止的定义和特点3. 相对性的概念和运动的相对性原理4.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5. 实际情景中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让学生理解静止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判断物体的静止状态。
3. 让学生掌握相对性的概念和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能够运用运动的相对性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的定义和特点,静止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难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的应用,实际情景中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视频播放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例如在公交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景物,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运动的定义和特点,静止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并用黑板板书重点内容。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乘客在公交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要求学生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判断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
5. 应用实例: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特点:速度、方向、加速度静止的定义和特点静止: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特点:速度为零、方向不变、加速度为零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相对性原理: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a) 一辆行驶的汽车b) 一架停在机场的飞机c) 一颗从树上落下的苹果问题:一个乘客在公交车上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后退,为什么?答案:因为乘客和公交车都在向前运动,所以相对于乘客来说,窗外的景物看起来向后退。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生活中有哪些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怎样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加深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与加速度等物理概念。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加强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逐步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图示、表格等方法,记录和表达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应用。
2.运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4.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请保持字迹工整、清晰,以便于教师批改。
2.对于计算题,要求列出完整的计算过程,注重步骤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对于实例分析和创新思维作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注重逻辑性和创新性。
4.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的错误。
5.提交作业时,请按照规定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3.图形演示: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动画和视频,来展示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如分析生活中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实例,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深度思考。
5.案例分析:提供真实的物理情境,如运动员起跑、刹车过程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动与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原理,认识到同一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2.学会使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掌握参照物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 通过动与静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4. 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5. 动与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物理规律。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动与静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2. 新课导入:介绍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静止现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动与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与静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理解,对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判断方法的掌握。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例分析、课后作业、小组讨论。
3. 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熟练选择参照物,准确判断运动和静止,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学拓展1. 动与静的其他方面,如加速、减速、匀速等。
动与静 教案
1. 我们生活在一个( )的世界里?请举例?
2. 人们分别在用哪些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运动的世界?
3. 什么叫机械运动?简称什么?
4. 什么是参照物?
5. 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6. 参照物选取的原则是什么?
四、合学解问
(1)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自学成果,合作探究未解决的问题,对预设的问题形成答案。
A、静止的 B、由东向西运动
C、由西向东运动 D、无法判断
七,作业:学检1-4页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我们处在运动的世界里,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课上应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多检查学生对于身边例子是否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
(2)学生展示,点评,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补充。
(3)交流结果如下
a.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 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都在运动。
b. 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描述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描述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述运动
c.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五、拓学再问
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 D.无法判定
2.乘客坐在“女王”号游轮中,游轮沿长江顺流行驶,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 ]
A.江岸的码头 B.游轮的船舱
C.迎面驶来的汽艇 D.油轮上奔跑的小孩
教学简案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主备人___ ________
单元
第二章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在设计这节《动与静》的物理教案时,我的意图在于通过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需要参照物来确定。
【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方面: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需要参照物。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活动过程】活动一:实例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跳跃的篮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活动二:概念讲解我利用PPT展示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然后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活动三:参照物的选择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选择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每组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活动四:实践活动我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需要参照物。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还想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给予肯定。
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分享,展现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我会继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巩固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周围的环境,尝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这节《动与静》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内容: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静止。
b.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c. 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与静止现象,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第二章:直线运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直线运动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直线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直线运动。
b. 讲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运动。
c. 讲解直线运动的性质: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不发生变化。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直线运动现象,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直线运动的现象。
第三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b. 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c. 讲解速度的性质:速度是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d. 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速度现象,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性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速度的现象。
第四章:加速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加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加速度的性质。
2. 教学内容: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的性质3.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加速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加速度。
1.1 动与静(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2024)
1.1 动与静(教学设计)【学业要求】1.物理观念:(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2.科学思维: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科学探究:(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并会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习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器材准备】和动与静相关的视频、图片、课件;文具袋、课本等。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都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吧:“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但他却并不急着下船寻找,而是赶忙在船舷上剑掉落的位置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他能寻到剑吗?为什么?二、自主学习:任务清单(一)机械运动(时间:5分钟;要求:用红笔圈画重点语句。
)1.阅读教材P10-11的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我们生活在的世界里。
(2)为了描述和研究运动,科学家用到、和。
(3)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叫作机械运动。
(4)宇宙中所有物体都是(填“运动”或“静止”)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填“存在”或“不存在”)的。
【答案】(1)运动;(2)特定概念、数学工具、实验方法;(3)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4)运动;不存在。
【解析】略。
2.小组内互相批改,找出正确答案。
然后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观察下列图片,说说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这些物体在不断变化。
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物理上册1.1运动和静止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象、表格等方法整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欲望。
3.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静止的相关概念,以及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
4.结合实验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论等。
5.以小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运动和静止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概念解释、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生活应用等。
1.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知识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但对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尚不深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抽象概念。
3.掌握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1.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在不同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对性思维。
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指导学生精确控制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知识迁移与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一节动与静教案
1、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同学们观察课图P16的图2-1到图2-3,在这里,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大家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天:日出日落,斗转星移,月盈月亏……
地: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火山喷发……
人[物]:运动,汽车奔驰,小鸟飞翔,……
通过上述讲解,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等都是运动的形式。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绝对的,可以这样说运动是无处不在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人们对于运动的描述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关于运动的描述。
2、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的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运动的世界:音乐家用旋律的表现运动;画家用形态的色彩表现运动;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请同学们看图2-4和图2-5,这两图介绍了艺术家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的运动;对于艺术,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下面,大家想想,诗人是如何用诗词来表现运动的呢:
例:登黄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描写了诗从登高远望,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旱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小竹排江中流,巍巍青山两岸走
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描述、认识、理解这个运动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妙与和谐,令我们由识由衷地赞叹,我们不是诗人,不是画家,不是音乐家,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同样可以用朴素的语言来描述运动。例如上升运动,下降运动等都有专门的词。对于上升运动可以用升起、升高、爬高、一跃而起等词语,而下降运动有落下、掉下、倒下、降落、下沉……来描述。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
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八年级物理动与静教案1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是一节绘画基础课。
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感受理解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现代建筑、铁塔等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的图片,收集有绽放的礼花、荡漾的水波、飘舞的雪花等景象的资料图片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教师出示一根彩线,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状态,并用线条的形式把它记录出来。
观察一张方形纸飘落和乒乓球跳动的轨迹,用线条把所看到的轨迹画下来,体验线条给我们的直觉反应;2、除了这些线条,你还会画什么样的线条,试着画一画。
二、发展阶段1、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将这些线条简单分类:直线、曲线。
2、思考并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哪些物体,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直线;看到曲线,你会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说一说生活中的曲线。
3、(1)欣赏生活中具有直线和曲线特点的物体:台阶、树林、流动的水、体操表演、礼花、荡漾的水波、飘舞的雪花等录像或图片;(2)说说这些景致适合用怎样的曲线来表现(如礼花适合用弧线来表示;水波的线条流畅而温和,可用波浪线表现;雪花飘舞的线条轻盈而有些散乱,适合用浅色并且比较毛糙的线条来表示……)4、学生讨论,直线和曲线会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觉。
平直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建筑物的垂直线,会给人静止、稳定的感觉,在绘画中,如果我们要表达这种感觉,可以多用平直的线条;(美术教案)相反,曲线带给人们一种流动的感觉,如果你的画面需要表达这种感觉,可以多用曲线。
5、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直线与曲线。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
八年级物理教案动与静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动与静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动与静的定义动与静的相对性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与静的定义和相对性。
利用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引入动与静的概念,讲解其定义。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与静的相对性。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图像表示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
利用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描述。
2.4 教学步骤引入运动的各种描述方法,讲解位置的改变、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通过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运动的描述方法。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练习运用物理知识描述和分析运动。
第三章:力的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物体运动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4 教学步骤引入力的概念,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4.4 教学步骤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进行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擦力的作用。
讲解摩擦力的减小和增大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以二战时期法国飞行员抓住子弹的故事及今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刘翔在比赛中获得金牌事例的原因说明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
如中国十大名曲。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
物体物体
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
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
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
物体物体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5)讨论分析
a、先讨论课本图2-3,提问学生回答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c、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D、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总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三.课堂练习
投影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反馈】
附:《运动的世界》知识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