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 第四章_沉淀1备课讲稿
水质工程学课件第四章4.3-4.6
![水质工程学课件第四章4.3-4.6](https://img.taocdn.com/s3/m/dd961f1b59eef8c75fbfb3f9.png)
二、工作特点 1、沉淀效率高,表面负荷大,停 留时间短 2、水力条件改善
R↓↓
Re ↓↓ ,斜管Re<200,斜板Re<500
Fr↑↑ ,Fr=10 ~10 -3 -4
3.斜管下部(过渡段)的再絮凝作 用。
三、分类 按水流方向分 上向流(板管) 平向流(板) 下向流(板管) 按水流与滑泥方向分 异向流 同向流
废水: 含油废水(石油化工、机械加工、食 品工业废水等) 造纸厂白水回收纤维:时间短,SS去 除率90%以上,COD去除率80%,浮渣浓度 5%。 染色废水 毛纺工业洗毛废水――羊毛脂及洗涤剂 浓缩污泥(效果比沉淀法高)
思考题
沉淀分为哪几类,各类特点是什么
以平流沉淀池为例分析理想沉淀池的工
第六节 气 浮
气浮法是一种固-液分离的方法。 ★ 具体过程:通入空气→产生微细气泡 →SS附着在气泡上→上浮 ★ 应用:自然沉淀或上浮难于去除的悬 浮物,以及比重接近1的固体颗粒 ★ 气浮与沉淀过程相反,但规律相同。
1.悬浮物与气泡的附着条件 气、水、固三种介质,每两个之间都 存在界面张力。三相间的吸附界面构成的 交界线称为润湿周边。通过润湿周边作 水、粒界面张力作用线和水、气界面张力 作用线,二作用线的交角称为润湿接触角 θ 。见图4-22。 θ 0,不能气浮 θ <90, 亲水性,颗粒附着不牢 θ >90, 疏水性,易于气浮,疏水吸附 θ 180,最易被气浮
工作特点 (1)配水均匀:
(2)混合效果好 (3)澄清效果好 脉冲作用: (4)泥水分离好
a.配水穿孔管,流速大 b.有人字板整流
a.有利于接触絮凝 b.自动调整泥渣浓度
优点:
(1)净水效果好 (2)除真空脉冲器外,无机械
水质工程学 第四章 沉淀与上浮
![水质工程学 第四章 沉淀与上浮](https://img.taocdn.com/s3/m/55febe90f8c75fbfc67db264.png)
稳定,而且不必要求
在正压下工作。
• 但需要由空气压缩机 供给空气,为了保证
水泵吸水 管
良好的溶气效果,溶
气罐的容积也比较大,进水源自一般需采用较复杂的水
泵
池
填充式溶气罐。
水泵压水 管
溶 气 罐
溶气水 去浮选
溶气罐:
• 溶气罐(air receiver)的作用是在 一定的压力(一般0.2–0.6MPa)下, 保证空气能充分地溶于废水中,并 使水、气良好混合。
• 混合时间一般为1–3min,混合时间 与进气方式有关,即泵前进气混合 时间可短些,泵后进气混合时间要 长些。
溶气罐形式
(a)纵隔板式;(b)花板式;(c)横隔板式; (d)填充式;(e)涡轮式
减压阀:
• 减压阀的作用是保持溶气罐出口处 的压力恒定,从而可以控制出罐后 气泡的粒径和数量。
• 也可用低压溶气释放器来代替减压 阀,溶气水流经释放器时,由于形 成强烈的搅动和涡流,便产生微细 气泡。
水射器
• 但水泵必须采用自 吸式进水,而且要 保持1 m以上的水头。
• 最大吸气量不能大 于水泵吸水量的10 %,否则,水泵工 作不稳定,会产生 气蚀现象。
水泵吸水 管
进 水 池
空气
水 泵
水泵压水 管
溶 气 罐
溶气水 去浮选
• 泵后进气:一般是在 压水管上通入压缩空 气。
空气压缩 机
• 这种方法使水泵工作
(4-61) (4-62)
3 气浮工艺的形式
(1)布气气浮 利用机械剪切力,将混合于水的空气粉碎成小气泡。
按粉碎气泡方式的不同,分为: 1. 水泵吸水管吸气气浮; 2. 射流气浮; 3. 扩散板曝气气浮;(压缩空气) 4. 叶轮气浮。
沉淀和澄清(给排水工程)-文档资料88页
![沉淀和澄清(给排水工程)-文档资料88页](https://img.taocdn.com/s3/m/981bfe2b6bd97f192279e946.png)
仅是沉降区表面积的函数,而与水深无关。A↑,q0↓, 则ET↑。
三、实际沉淀池
∵ 在实际沉淀池,理想沉淀池的假设是不存在的,颗粒的 运动是不规则运动。
q(1.1251.175)u0
四、对于絮凝沉降
拥挤沉淀
特点:1.发生在SS浓度较高的情况 2.分层沉淀,出现清水-浑水交接面
3.出现4个区,参见图16-2。 A:清水区 B:等浓度区(与原水颗粒浓度相同)或称受阻沉降
层 颗粒沉速等于界面沉降速度,等速下降(Vs) C:变浓度区
颗粒浓度由小变大 D:压实区
颗粒沉速从大――小 悬浮物缓慢下沉是这一区内悬浮物缓慢压实过程, 压实区顶部界面以一定速度上升
(2) 集水槽形式 (3) 出水堰形式
斜板(管)沉淀池
浅层沉降原理 斜板(管)沉淀池 设计举例
斜板(管)沉淀池:浅层沉降原理
①
p0 u
ET(1p0)
0
u0dp10% 0
Q ,当A一定时,u0 ,从而使u≥u0所占百分率(1 – p0)×100%↓,
p0
特点。
根据泥渣与废水接触方式的不同,澄清池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悬浮泥渣型,它的泥渣悬浮状态通过上升 水流的能量在池内形成的,当水流从下往上通过泥渣 层时,截留水中夹带的小絮体,主要形式有悬浮澄清 池、脉冲澄清池等;另一类是泥渣循环型,即让泥渣 在竖直方向上不断循环,通过该循环运动捕集水中的 微小絮粒,并在分离区加以分离,主要形式有机械加速 澄清池和水力循环加速澄清池。在废水处理中,应用
As 3
u
4g(3CpDll)d
《水处理之沉淀》课件
![《水处理之沉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e9cd0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3.png)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家庭、商业和公共 设施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悬浮物 、泥沙、油脂和洗涤剂等。通过沉淀 处理,这些污染物可以被有效地去除 ,使污水得到净化。
工业废水处理
总结词
工业废水处理是沉淀处理的重要应用之一,不同行业的工业废水含有不同的污染物,通过沉淀技术可以去除其中 的悬浮颗粒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高密度沉淀
总结词
通过高密度颗粒吸附杂质进行沉淀的方法
详细描述
高密度沉淀是利用比重较大的颗粒(如活性炭、矿物质等)作为载体,吸附水中的杂质并沉降下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含微量有机物、重金属等杂质的水,但载体材料的再生和处置问题需妥善解决。
03
沉淀处理应用
生活污水处理
总结词
生活污水处理是沉淀处理的重要应用 之一,通过沉淀技术可以有效去除生 活污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和杂质。
沉淀效果
结论
通过沉淀处理,有效去除悬浮物、总磷、 氨氮等污染物,使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
沉淀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具有重要应用 价值,能够提高水质并降低污染物排放。
某化工厂废水处理项目
案例概述
某化工厂废水处理项目采用沉 淀工艺处理工业废水,确保废
水达标排放。
处理流程
废水经过调节池调节水质和水 量后,进入混合池进行药剂混 合,再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 离。
沉淀效果
通过沉淀处理,有效去除废水 中的重金属离子、有害化学物 质等污染物,使废水达到国家 排放标准。
结论
针对不同工业废水处理需求, 选择合适的沉淀工艺能够有效 降低污染物含量,保护环境安
全。
某市饮用水处理工程
案例概述
某市饮用水处理工程采用沉淀工艺处理原水,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
水质工程学第4章
![水质工程学第4章](https://img.taocdn.com/s3/m/189822ca8bd63186bcebbc69.png)
第四章 沉淀与澄清4.1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沉降 4.1.1杂质颗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 自由沉淀颗粒互不干扰; 不受器皿壁的干扰;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
颗粒杂质所受的力:重力,浮力,水流阻力。
其中阻力系数是雷诺数的函数。
沉速:层流区用斯托克斯;紊流区用牛顿公式;过渡区用阿连公式。
层流状态下,颗粒越粗,水温越高,密度差越大沉速越快。
另外斯托克斯公式还能测粒径。
4.1.2杂质颗粒在水中的拥挤沉降当水中大颗粒在有限的水体中沉降时,由于颗粒互相之间的影响,使得颗粒沉速比自由沉降要小,这就是拥挤沉降。
沉速要乘以一个折减系数。
沉淀筒中可分为清水层区、等浓度区、变浓度区、压实区四个区。
4.2平流沉淀池4.2.1理想沉淀池理论 理想沉淀池:自由沉淀; 水平流速相等;沉底后认为被去除。
截留沉速:最不利位置的颗粒恰能在池中沉淀下来的颗粒流速。
表面负荷:指单位沉淀面积上承受的水流量。
对于理想沉淀区,表面负荷与截留沉速相等。
沉速大于截留沉速的全部沉淀下来。
而沉速小于截留只能部分沉淀下来,其沉淀效率等于其沉速与截留沉速的比值。
4.2.2非凝聚性颗粒的静水沉淀实验沉淀效率的计算:BLQq =理想沉淀区的沉淀效率只与截留沉速有关,也就是沉淀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而与沉淀时间,池深,水流速度无关。
沉淀池表面积越大沉淀效率越高。
4.2.3凝聚性颗粒杂质的静水沉淀实验对于非凝聚性颗粒杂质,由于颗粒沉速不变,所以等浓度面沉降过程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对于凝聚性颗粒杂质,由于颗粒沉速不断变大,所以等浓度面沉降过程线是向下弯曲的曲线。
由于水中凝聚性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具有加速沉降的特点,所以沉淀区的池深对于沉淀效率是有影响的,池深越大,沉淀效果越好。
4.2.4浑水异重流及平流沉淀池的构造特点密度大的浑水进入沉淀池后,在重力作用下会潜入池的下部流动,形成所谓的异重流。
浑水浊度高的时候异重流现象明显。
当进水温度比池水低的时候,会加强浑水异重流的流态。
水质工程学4
![水质工程学4](https://img.taocdn.com/s3/m/a17ba3e0998fcc22bcd10d66.png)
水质工程学-IEngineering第4章沉淀4.1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一、概述、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二、沉淀类型的分析(一)、自由沉淀、自由沉淀的数学表达把上列各关系式代入式(3—6),整理后得、自由沉淀试验悬浮固体浓度为C;C n…C *…C 2C 1P2 p3*中还残留一部分,并没有被完全去除。
时间和水深在内。
也就是说,只要v确*二)絮凝沉淀由图可见, 1、曲线斜率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这符合絮 凝颗粒随沉淀深度增加而颗粒粒径增大,沉 速加大的特征。
2、沉淀深度越深所需沉淀时间也越长,沉淀 深度越浅所需沉淀时间也越短。
这符合浅池 效率高的特征 3、图中絮凝颗粒都是从水面开始下沉的,实 际情况不完全是这样,但是这样是偏于安全 的。
No. 31(三)成层沉淀与压缩沉淀当水中悬浮物质的浓度很高时 (5000mg/L以上)时,开始沉淀以后,水 样会很快形成上清液与污泥层之间的清 晰界面。
污泥层内的颗粒之间的相对位 置稳定,沉淀表现为界面的下沉,而不 是单颗粒下沉,沉速用界面沉速表示。
No. 32A:等速沉淀区B:过度区C:压缩区No. 331、界面下沉的初始阶段,由于浓度较 低,呈等速下沉 2、随着界面继续下沉,悬浮物浓度不 断增加,界面沉速变小,出现过渡段。
3、界面继续下沉,浓度更高,污泥层 内的下层颗粒能够机械地承托上层颗 粒,并产生压缩区No. 34三、理想沉淀池的沉淀原理No. 35以平流沉淀池为例 为了说明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假定:(1)进出水均匀分布到整个横断面; (2)悬浮物在沉淀区等速下沉; (3)悬浮物在沉淀过程中的水平分速等于水流 速度,水流是稳定的; (4)悬浮物落到池底污泥区,即认为已被除去。
不再上浮 符合上述假设的沉淀池称为理想沉淀池。
(5)将理想沉淀池分为4个区:流入区、流出区、 污泥区、沉淀区No. 36下为有效长、宽、深分别为L、B和H的理想平流沉 淀池示意图。
《水处理技术及原理》第4章-沉淀
![《水处理技术及原理》第4章-沉淀](https://img.taocdn.com/s3/m/18588bedbed5b9f3f80f1c2a.png)
18
3)出水区
•溢流堰(施工难) •三角堰(对出水影响不大) •淹没孔口(容易找平)
19
4)存泥区及排泥措施
泥斗排泥
靠静水压力 1.5 – 2.0m 多斗形式,可省去机械刮泥设备
机械排泥
20
二、竖流式沉淀池
21
三、幅流式沉淀池
1.中央进水幅流式 =20-30m,>16m 适用于大水量,但占地大,机械维修,配水条件差
5
颗粒浓度
自由沉淀
絮凝沉淀
拥挤沉淀
压缩沉淀 颗粒絮凝性
6
第2节 自由沉淀 (discrete particle settling)
7
一、颗粒沉速公式
假设:① 颗粒为球形,不可压缩,无凝聚, ② 水处于静止状态
重力,浮力,阻力平衡可导出沉降速度;
u 4 g p l d 3 CD l
u:颗粒终端沉降速度(terminal velocity ) :形状系数, 1 for spheres Cd:阻力系数, Cd与Re有关 ,Re=u d/ = duρ/μ
效果与上相反 如机械加速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
28
•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除100um以上的颗粒 •胶体颗粒需混凝后才能沉淀。 •给水处理――混凝沉淀,高浊预沉 •废水处理
3
4
二、分类
•自由沉淀:离散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不变
•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沉淀过程中沉速增加
•拥挤沉淀: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干扰,分层
•压缩沉淀: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得 到浓缩。
13
清水区
浑液面----逐渐下降
等浓度区或受阻沉降层 颗粒浓度均匀 等速下沉vs
水处理之沉淀PPT课件
![水处理之沉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407d5d9ba1aa8114531d9ad.png)
2021/3/7
CHENLI
辐流式沉淀池
2021/3/7
表面负荷 提高1倍
CHENLI
2021/3/7
CHENLI
2021/3/7
CHENLI
特点
➢辐流式沉淀池是大型沉淀池,池径可达 100m,池周水深1.5~3.0m,径深比不小于6。
➢有中心进水、周边进水、周进周出、旋转臂 配水等几种形式。
用 q0 表 示 。 表 面 负 荷 的 量 纲 m3/(m2·s) 或 m3/(m2·h)。表面负荷q0的数值等于颗粒沉速 u0(m/s) 。
沉淀效率与表面积有关,而与池深、时间、池体积无关
设计:q取0.65~0.85q0,t取1.25~1.5t0。
2021/3/7
CHENLI
思考
表面负荷与沉淀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CHENLI
竖流式沉淀池
v0,小于30 mm/s
v1,小于20 mm/s
2021/3/7
v0 v1
CHENLI
构型
➢平面多为圆形或正方形,D(或边取)<10m (若太大有什么问题?),一般4~7m,径 深比小于3
➢中心管进水(设反射板) ➢进水口以上为沉淀区,以下缓冲、浮泥区 ➢排泥: 静水压力,排泥管 ➢中小型水厂或污水厂
粒 与 全 部 颗 粒X
的重量比
x
E(1x0)
x0 0
u dx
u0
1-x
dxx x
x x+dx
2021/3/7
u
u
沉速u
CHENLI
2021/3/7
CHENLI
2021/3/7
CHENLI
理想沉淀池
(1)进出水均匀分布到整个横断面,悬浮物 在流入区沿水深均匀分布;
水质工程学 第四章 沉淀1
![水质工程学 第四章 沉淀1](https://img.taocdn.com/s3/m/1b04f236d1f34693dbef3e83.png)
? 临界沉降点:界面沉降速率开始减小。
沉淀开始 t=0,浑液面从水面开始沉降,浑 液面起始高度为 H0,于t时刻沉降到 H的位置 ,则浑液面的沉速为:
u ? H0 -H t
高浊度的水、澄清池中的悬浮泥渣层沉降, 污水活性污泥沉降和浓缩都会出现界面沉降。
分会沉到池底被去除。
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过流断面上其水平流速为:
v? Q HB
(4-17)
正好有一个沉降速度为的颗粒从池顶沉淀到池底,称为截留
速度 u0 。
u对≥沉u速0的大颗于粒等可于以u全0部的去颗除粒,而言u<,流u0的速颗与粒沉只淀能时部间分有去关除。
t? H u0
( 4-18) (4-19)
?3 ? ?
d
(3-7) (3-8) (3-9)
4.1.2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
水中有大量颗粒物在有限的水体中沉降时,由于颗粒 相互之间会产生影响,致使颗粒沉降速度较自由沉淀 小,称为拥挤沉淀。
?? u
u0
β称为沉速减低系数, β <1, 一般认为,其仅与颗粒体积浓 度Cv有关。
对于非絮凝沉淀 : ? ? f ?CV ? ? ? m n
t? L v
令( 4-18 )和( 4-19 )相等,得:
u0 ? H vL
(4-20)
v / u0 ? L / H
v ? u0 ?(L / H )
I. 当颗粒沉速u≥u0时,无论
这种颗粒处于进口端的什 么位置,它都可以沉到池 底被去除,即左上图中的
迹线xy与x′y′。
II. 当颗粒沉速u<u0时,位于
水面的颗粒不能沉到池底, 会随水流出,如左下图中
给水第四章
![给水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bdd5fa6ba98271fe910ef9e6.png)
h4 / h0 ( p6 p5 ) u0(3源自25)深度 度沉降时间
图 3-9 凝 聚 性 颗 粒 的 去 除 白 分 数 计 算
进水区
沉淀区
u≥ u0的颗粒可以全部去除
出水区
Ⅱ Ⅲ Ⅰ
v Q h0 B
污泥区
图 3-4 理想沉淀池工作状态
对用直线 代表的 类颗粒而言,流速v和u0都与沉淀时 对用直线Ⅲ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 L 间有关 t v (3 3-14 14) h0 t (3-15) u0 (3-14)和(3-15)相等,代入(3-13)得:
第四讲 沉 淀
授课教师:鲁金凤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3.1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
沉淀 水中固体颗粒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 的过程称为沉淀( s﹥1)。
自由沉淀: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 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 其下沉的过程 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下沉的过程 其下沉的过程
(3(3 -5)
基本公式中,CD与Re有关
10 10 阻力系 系数CD 10 10 1 0.4 0.1 -3 10 C=24/Re C=10/Re
1 u 18
代入得斯笃克斯公式: 代入得 斯笃克斯公式:
p
水
g d 2 (3(3-6)
2.当1<Re<1000时,属于过渡区, CD近似为 10 CD ( 3-7 ) Re 代入得阿兰公式 代入得阿兰公式:
3.2.3 理想沉淀池的总去除率 所有能够在沉淀池中去除的,沉速小于uo的 颗粒的去除率为:
4水处理工程沉淀与澄清-讲义
![4水处理工程沉淀与澄清-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d279402f5335a8102d22069.png)
精品jin
水处理工程
第1节 沉淀原理与分类
(Sedimentation, or settling and Clarification) 一、原理
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比重>1,下沉
比重<1,上浮
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除100um以上的颗粒 给水处理――混凝沉淀,高浊预沉 废水处理――沉砂池(去除无机物)
初沉池(去除悬浮有机物) 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分离)
水处理工程
二、分类: – (1)自由沉淀-沉砂池、初沉池前期发生
• 离散颗粒,尺寸形状不变,相互无干扰,沉速不变 – (2)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增加
(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 • 颗粒有凝聚性,颗粒相互聚集,粒径质量增大 – (3)成层沉淀(拥挤沉淀):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发生干扰,分层, 形成网状“絮毯”下沉,颗粒群与澄清水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 沉速就是界面下沉速度。无机颗粒5-8g/L以上,如泥沙。活性污泥2-3g/L 以上。 – (4)压缩沉淀-污泥浓缩池 颗粒间相互挤压,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 得到浓缩。
t=L/v=Lh0B/Q)
水处理工程
对于颗粒沉速小于u0的颗粒来讲,去除率为 E=ui/u0 = ui/(Q/A)
颗粒在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只与表面负荷及颗粒沉降速度有关,而与 其它因素(如水深、池长、水平流速、沉淀时间)无关。 (Hazen 理论 ,1904年) 但实际沉淀池是偏离理想沉淀池。
从上式反映以下两个问题: 1)E一定,ui越大,表面负荷越大。ui与混凝效果有关,应重视加强混 凝工艺。 2)ui一定,增大A,可以增加产水量Q或增大E。当容积一定时,增加A ,可以降低水深――“浅层理论”。
水污染控制工程沉淀和澄清PPT课件
![水污染控制工程沉淀和澄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ed2a6871fe910ef02df875.png)
14.2 平流式沉淀(4)
第13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5)
第14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6)
第15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7)
第16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8)
•凝 聚 性 颗 粒 的 沉 降 过 程 分 析 — — 实 际 沉 淀 池 与理想沉淀池的主要区别:
14.2 平流式沉淀(12)
• 三维模型 • 设计计算
• 按表面负荷Q/A计算 • 1)算池面积A • 2)求池长 L=3.6 v T • 3)求池宽 B=A/L
• 按停留时间算(不含污泥区) • 1)V=Q T • 2)B=V /L H • 3)d=(0.7 BLH0.5/T)0.5 (排泥管直径)
第36页/共41页
14.5 其它澄清池简介__水力循环澄清池
第37页/共41页
14.5 其它澄清池简介__悬浮澄清池
第38页/共41页
14.5 其它澄清池简介__机械搅拌真空泵脉冲澄清
池
第39页/共41页
14.6 澄清池___小设计
小设计 某水厂设计水量为15000m3/h(含水厂自用水量0.05%),水源水质常年变化较大,若需要对 采用“混凝+平流沉淀池”、机械加速澄清池、水力循环澄清池、脉 冲 澄 清 池、悬 浮 澄 清 池等不同方 案进行比较,请先分别进行主要工艺参数计算,再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你的推荐方案。
纵断面图
排泥槽 横断面图 斗式排泥管示意图
第26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14)
第27页/共41页
14.2 平流式沉淀(15)
第28页/共41页
14.2平流池结束语
水质工程学课件-沉淀与澄清
![水质工程学课件-沉淀与澄清](https://img.taocdn.com/s3/m/96dfe39d561252d381eb6e28.png)
2.沉澱區
沉澱區的高度一般約3~4m,平流式沉澱池中應減少紊
動性,提高穩定性。
R
紊動性指標為雷諾數, Re
穩定性指標為弗勞德數,
Fr
2
Rg
(4-25) (4-26)
能同時降低雷諾數和提高弗勞德數的方法只能是降低
水力半徑R,措施是加隔板,使平流式沉澱池L/B>4,
L/H>10,每格寬度應在3~8m不宜大於15m。
出水支渠 出水支渠
图 4-11 增加出水堰长度的措施
4.存泥區及排泥措施 泥鬥排泥:靠靜水壓力 1.5 – 2.0m,下設有排
泥管,多鬥形式,可省去機械刮泥設備(池容不 大時)
穿孔管排泥:需存泥區,池底水平略有坡度 以便放空。
機械排泥:帶刮泥機,池底需要一定坡度, 適用於3m以上虹吸水頭的沉澱池,當沉澱池為半 地下式時,用泥泵抽吸。
對用直線Ⅲ代表的一類顆粒而言,流速與沉澱時間有關
t L u
t h0 u0
( 4-13) (4-14)
令(4-13)和(4-14)相等,代入(4-12)得:
u0
Q LB
(4-15)
即:
Q u0 A
(4-16)
一般稱為“表面負荷”或“溢流率”。表面負荷在數值上等於截
留速度,但含義不同。
設截進為原面入:水進的中入顆沉的粒速顆的為粒數u的 量i(總 為ui量hE<iuB為0v)ChQi(的BC=見顆Ch0圖粒Bv4的hC-4i濃,)度沿,為著則Cm沉,點速沿以為著下u進i的的水高顆區度粒高為的度h去i的為除截h率0面的
理想沉澱池的工作情況見圖4-4。
进水区
沉淀区
Ⅲ Ⅰ
出水区
Ⅱ
污泥区
水质工程学——第4章 沉淀与澄清
![水质工程学——第4章 沉淀与澄清](https://img.taocdn.com/s3/m/b8e9fd4ca98271fe900ef90d.png)
一、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1.自由沉淀过程分析
2.自由沉淀的沉速
达到重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令式左边为零,加以 整理,得沉速公式:
10
阻力系数CD
u
4 g p 1 d 3 CD 1
10 10 10 1 0.4 0.1 -3 10 C=24/Re C=10/Re
CD与Re有关, Re与u有关
Re
ud
10
-2
10
-1
1
10
10
深度
沉降时间
图
凝聚性颗粒的去除百分数计算
P p2
h1 / t0 h /t h /t h /t ( p3 p2 ) 2 0 ( p4 p3 ) 3 0 ( p5 p4 ) 4 0 ( p6 p5 ) u0 u0 u0 u0
是沉速等于或大于u0的已全部沉降掉的颗粒的去除
减小水力半径R,
平流沉淀池的纵向分隔及斜板、斜管沉淀池
在沉淀池中,增大,一方面提高Re,不利于沉淀, 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Fr,而加强了水的稳定性,从而 有利于沉淀效果的提高。 所以,可在很宽的范围内选取,而不至于对沉淀 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我国各地一般=10~25mm/s,最 高可达30~50mm/s。
沉淀时间
t L v
对直线Ⅲ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v、u0与沉淀时间 有关 h0 t u0
表面负荷
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处理水量,也叫溢流率 Q u0 LB
沉淀(净水工)ppt课件
![沉淀(净水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c5f3a5647d27284b7351de.png)
(3)颗粒在上升水 流中的沉淀:(3 种情况)
▪ 1)、颗粒自身下沉 的速度v1<上升流速 v2时,颗粒将会浮在 表面,气浮池正是应 用了这个规律。
6
▪ 2)、颗粒自身下沉 的速度v1>上升流速 v2时,颗粒将会沉到 池底,竖流沉淀池和 机械加速澄清池正是 应用了这个规律。
7
▪ 3)、当V1和V2相等的时候, 颗粒会处于悬浮状态,如果 众多的颗粒都处于悬浮状态 就形成悬浮层,水流夹带的 维絮体通过该悬浮层时便会 被截留下来,一段时间后, 通过接触,悬浮层凝聚结大, 其重力就会大于水流的上升 推力,便沉入池底,泥渣过 滤型澄清池应用了这一规律。
理论的沉淀池,它将沉淀管水平放置,原水平
行流动,悬浮物垂直分离,具有沉淀和分离功
能。安装时可将预制的“水平管”模块组装为
水平管沉淀池。
33
▪ 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分成若干层,由此增加了沉 淀面积,减小了悬浮物的沉降距离,缩短了悬浮 物沉淀时间;水平管单元的垂直断面形状为菱形, 管底侧向设有排泥狭缝,沉泥顺侧底下滑,再通 过排泥狭缝滑入下面的水平管沉淀单元,悬浮物 通过水平管及时与水分离,水走水道、泥走泥道, 改善了悬浮物可逆沉淀的排泥条件,并避免了悬 浮物堵塞管道和跑矾现象的发生。配备不停水自 动冲洗系统,解决在水平管壁面上的沉泥附着积 累问题。
36
高密度沉淀池
穿孔集水槽
6.78 6.45
5.25
5.55
泥水分离区
刮泥机 沉泥浓缩区
6.78
7.10
6.48
推流区 絮凝器
1.95
-1.80 放空管
2000
-2.00
污泥循环管 污泥排放管
污泥循环泵
7.25 6.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由沉淀(Discrete Settling): 悬浮物质浓度不高; 颗粒之间互不碰撞,呈离散状态; 沉速不变,各自独立完成沉淀过程;
(2)絮凝沉淀(Flocculent Settling): 悬浮物质浓度为50-500mg/L; 颗粒之间可能互相碰撞产生絮凝作用; 颗粒粒径与质量逐渐加大,沉速不断加快
(3)区域沉淀(成层/拥挤沉淀)(Zone Settling): 悬浮物质浓度〉500mg/L; 相邻颗粒之间互相妨碍、干扰; 沉速大的颗粒也无法超越沉速小的颗粒 各自保持相对位置不变 颗粒群结合成一个整体向下沉淀 形成清晰的液—固界面,沉淀显示为界面下沉
(4)压缩沉淀(Compression Settling): 颗粒间互相支承,上层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挤出下层颗 粒的间隙水,使污泥得到浓缩;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的沉淀具备上述四种类型的沉淀过 程;
速度 u 0 。
u对≥沉u速0的大颗于粒等可于以u全0 的部颗去粒除而,言u<,u流0的速颗与粒沉只淀能时部间分有去关除。
t H
( 4-18)
u0
(4-19)
t L v
令(4-18)和(4-19)相等,得:
u0 H vL
(4-20)
v/u0 L/H
vu0(L/H)
将上式带入式中 v Q /A ' Q /H b并简化后得出
K为系数,此式在Cv=0~25%范围适用,当体积浓 度再大时,絮凝颗粒会相互连接成网状构造。从而 使Β=f(Cv)的关系破坏。
在较高的颗粒体积浓度和粒径分布比较均匀的 情况下,拥挤沉降过程中会出现上部的澄清水和下 部浑水之间出现明显的界面,这种现象称为界面 沉降(成层沉淀)
沉降过程分析: 沉淀筒分为清水、等浓度、过渡、淤积层
Q u 0(L /H )H b u 0A
u0 Q/ A
Qv/A——反映沉淀池效力的参数,一般称为沉淀池的表面负荷 率,或称沉淀池的溢流率,用符号q表示:
q Q/ A
理想沉淀池中,u0与q在数值上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概念不 同:u0的单位是m/h;q表示单位面积的沉淀池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的流量,单位是m3/(m2·h)。故只要确定颗粒的截留速度u0,就
✓ 临界沉降点:界面沉降速率开始减小。
沉淀开始t=0,浑液面从水面开始沉降,浑 液面起始高度为H0,于t时刻沉降到H的位置 ,则浑液面的沉速为:
u H 0 -H t
高浊度的水、澄清池中的悬浮泥渣层沉降, 污水活性污泥沉降和浓缩都会出现界面沉降。
4.2 平流沉淀池 4.2.1 理想沉淀池理论 理想沉淀池的基本假设: ①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②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
2. 牛顿公式
当1000<Re<25000时,呈紊流状态,η接近于常数0.4代 入(3-5)得牛顿公式:
u 3 •0 gd
10 0
3.阿兰公式
当1<Re<1000时,属于过渡区,CD近似为
10
Re
1
代入得:
u2455(00)2g2
3
d
(3-7) (3-8) (3-9)
4.1.2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
水中有大量颗粒物在有限的水体中沉降时,由于颗粒 相互之间会产生影响,致使颗粒沉降速度较自由沉淀 小,称为拥挤沉淀。, 一般认为,其仅与颗粒体积浓 度Cv有关。
对于非絮凝沉淀: f CV m n
Cv为颗粒物体积浓度,n为指数,m=1-Cv
对于絮凝沉淀: lgKCV
u 4g •0•d
3
0
(4-4)
阻力系数是雷诺数的函数
Re 0du
当Re<1时:呈层流状态
斯托克斯公式:
24 Re
u 1•0g•d2
18
(4-5) (4-6)
应用:被去除的颗粒沉速远小于0.1mm泥砂沉速,即 7mm/s,此时属于层流,沉速与粒径平方、颗粒与水的 密度差成正比,与粘度系数成反比
4.1.1 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其所受到的重力与浮力之差为:
F1 16d30g
(4-1)
所受到的水的阻力:
F0
u2 2
d2
• 4
(4-2)
CD为阻力系数,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有关。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F -F 10 1 6d0g0u 8 2 (4-3)
达到平衡时,加速度((3-3)左边)为零,得沉速公式:
相等, 并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③颗粒沉到底就被认为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④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的悬浮颗粒均匀 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面上。
I. 当颗粒沉速u≥u0时,无论
这种颗粒处于进口端的什 么位置,它都可以沉到池 底被去除,即左上图中的
迹线xy与x′y′。
II. 当颗粒沉速u<u0时,位于
等4区
界面沉降外观现象和沉淀过程分析
✓ 基本特征:水沉降过程中出现清浑交界面(浊液面), 整个过程就是界面下沉过程.
✓ 清水区:浓度很小;(增加)
✓ 等浓度区:浓度均匀;大小颗粒不同;大小颗粒互相 干扰,由于大颗粒沉速变慢、小颗粒变快,形成等速 下沉现象
✓ 变浓度区:等浓度区和压实区的过渡区。
✓ 淤积层:沉速很小,浓度很大。(增加)
水面的颗粒不能沉到池底, 会随水流出,如左下图中
轨迹xy″所示;而当其位
于水面下的某一位置时, 它可以沉到池底而被去除,
如图中轨迹x′y所示。 说明对于沉速u小于指定颗
粒沉速u0的颗粒,有一部
分会沉到池底被去除。
在进水区被均匀分配在过流断面上其水平流速为:
v Q HB
(4-17)
正好有一个沉降速度为的颗粒从池顶沉淀到池底,称为截留
第四章 沉淀
内 容:
✓ 4.1 杂质颗粒在静水中的沉降 ✓ 4.2 平流沉淀池 ✓ 4.3 斜板、斜管沉淀池 ✓ 4.4 澄清池 ✓ 4.5 水中造粒 ✓ 4.6 辐流沉淀池 ✓ 4.7 气浮
重 点:
✓ 沉淀基本理论/理想沉淀池理论 ✓ 沉淀池的沉淀类型及计算
难 点:
✓ 沉淀基本理论及计算
4.0 沉淀原理 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比重>1,下沉 比重<1,上浮 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 除100um以上的颗粒。 给水处理――沉砂池,混凝沉淀,高浊预沉 废水处理――沉砂池(去除无机物) 初沉池(去除悬浮有机物) 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