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_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

合集下载

回汉一家亲

回汉一家亲

回汉一家亲秦雨果我家是典型的回族大家庭。

爷爷奶奶同大多数的回族老人一样每天礼拜上寺,严守伊斯兰教规。

回民老人很多怕被汉族同化,不与汉民打交道。

但是,爷爷却说:“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大家庭,所以我们要亲如一家人。

”爷爷家的邻居赵爷爷家是汉族,他们家与爷爷家关系就非常好。

去年夏天,赵爷爷家的儿媳妇生急病住院了,他儿子正好出差了,老两口要去医院照顾病人,家里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孙子没人管。

爷爷说:“你们去好好照料病人,孩子我来管!”爷爷把小豆豆接回家,好可爱的孩子,但是也够调皮的。

那天,爷爷打电话叫我陪豆豆玩。

一进门,我就吓一跳,本来干净整洁的屋子,乱七八糟。

小豆豆一会儿跳上了床,一会儿蹦到了沙发上,手里还拿着玩具枪“哒哒”冲锋着。

真让人头痛,我束手无策,只好向爷爷求救。

爷爷说:“豆豆,想不想听孙悟空的故事啊?”“听!”欢快的蹦到爷爷怀里,安安静静听故事了。

爷爷一直帮他们照顾了两星期,病人出院,才将豆豆送回家。

从此以后,他们两家关系就更亲了,赵爷爷家从老家拿来好多土特产送给爷爷家,爷爷家过乜贴也一定会给他们送油饼和粉汤。

奶奶也与赵奶奶成了好朋友,一起晨练,一起买菜,一起逛街。

今年年初,奶奶得了脑血栓,赵奶奶去医院探望了好几次。

出院后,病人需要每天运动,但又怕跌倒,需要有人陪着,家里人都太忙,爷爷身体也不好。

赵奶奶义不容辞的承担起陪伴奶奶的任务。

如果你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左手扶着一个步履蹒跚、戴着白纱巾的回族老人,右手提着一大包水果和蔬菜的情景,那就是赵奶奶与我奶奶,她们已经是小区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因为团结邻里,家庭和睦,爷爷家也获得了吴忠市“五好家庭”、自治区“书香之家”的荣誉称号。

回族与汉族,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要团结起来,共同创造祖国繁荣灿烂的明天。

回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为个案

回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为个案

回汉杂居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解读——以宁夏固原市彭阳
县白阳镇为个案
张俊明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回族在我国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的发展中,回汉杂居地逐渐出现了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从服饰、饮食、婚俗以及葬礼等方面当地回汉民族文化出现了融合现象.【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张俊明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3
【相关文献】
1.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以邓州市张北村回汉民族关系为例
2.儒家文化濡染下的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以山东菏泽西马垓村为个案
3.欠发达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宁夏固原市为个案
4.回汉杂居视角下的村落景观
——以宁夏王家井村为例5.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共生形态及发展趋势——以南阳回汉民族关系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科论文——宁夏回汉族际通婚的调查分析

本科论文——宁夏回汉族际通婚的调查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宁夏回汉族际通婚的调查分析---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Ningxia inter-marriage of Han nationality教学单位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姓名买智慧学号200831401009年级08级专业社会工作指导教师袁阳职称研究员摘要前言一、选题背景 (I)二、相关文献综述 (I)1、马戎关于族际通婚的理论 (I)2、其他族际通婚研究情况简介 (I)3、回族通婚相关研究 (II)三、主要概念界定 (II)四、研究方法 (II)五、创新与不足 (III)第一章回族传统文化与回汉通婚的历史状况 (1)一、回族传统文化 (1)1、服饰习俗 (1)2、饮食习惯 (1)3、节日娱乐 (1)4、婚姻习俗 (1)二、回汉通婚的历史 (2)第二章回汉通婚的现状与分析 (2)一、回汉通婚的现状分析 (2)二、宁夏回汉通婚的现状分析 (3)第三章从族内婚与族外婚的比较看回汉通婚的发展前景 (6)一、族内婚 (6)1、男女择偶标准差异 (6)2、男女离婚因素差异 (7)二、族外婚 (7)1、男女择偶标准差异 (7)2、男女离婚现象差异 (8)3、回汉通婚的利与弊 (8)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们生活在家庭之中,具有一定的家庭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回汉通婚现象也日益普遍。

但是回汉通婚后婚姻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分析。

因此本文以笔者熟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汉通婚家庭为研究对象,从普遍趋势、文化程度、性别、宗教民族这几个方面,辅以个案访谈,参与观察,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方式对宁夏回汉通婚的现状做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观察回汉通婚现象的前景,并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利与弊。

关键词:家庭回汉通婚现状前景AbstractThe family is society cells,people living in the family in,has some of the family statu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 the change of ideology,back to the han intermarriage phenomenon also increasingly common.But back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han intermarriage marriage marriage needed to further explore and analysis.So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amiliar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ack to han intermarriage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general trend,education,sex,or religious national these aspects,and with the case interviews,observation,the reference of the documents in ningxia way back to han intermarriage condition of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analysis,observation back to the prospect of han intermarriage phenomenon,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is phenomenon.Key words:family status Back to han intermarriage present situation prospects前言一、选题背景一直以来,回汉通婚问题就备受关注,而其中又令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当今回汉通婚的现状与前景问题,尤其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家庭是否幸福稳定的问题。

宁夏固原地区汉族丧葬风俗,我们一起全面的了解一下

宁夏固原地区汉族丧葬风俗,我们一起全面的了解一下

宁夏固原地区汉族丧葬风俗,我们一起全面的了解一下固原位于宁夏南部,南临六盘山,北拒河套平原,地处要津,历来为军事重镇。

南北朝宇文泰、西夏李元昊以及元朝成吉思汗都曾在此用兵。

固原又被认为是宋朝杨家将抗击辽国的主战场,杨家将的故事在这里妇孺皆知,许多地名也与杨家将有关,如三关口、杨郎、三营等。

固原是回汉杂居地区,两个民族交往、共居上百年,通婚普遍,但仍风俗迥异,本文考察该地区汉族的丧葬风俗。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字无关在历史上固原的居民迁徙频仍,成分十分复杂。

现在的大部分汉族居民都是清代从山西、陕西两地迁入,因此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的积淀,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固原汉族的丧葬风俗就呈现出了这一特点,许多仪式都尊儒家的礼仪,与一般的中原葬仪相近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我国虽民族众多,葬式繁复,但其中从古至今最通用的葬式是土葬。

在《大明律》和《大清律》中都禁止火葬,这让土葬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固原地区也通行土葬,1981年开始,在汉族干部和职工中推行火葬。

现时,城市中人开始实行火葬,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盛行土葬。

由于火葬历史较短,全部在殡仪馆、火葬厂进行,葬仪比较现代、简单,因此,本文考察农村地区历史悠久的土葬传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字无关丧葬礼仪,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葬前礼仪,第二阶段是埋葬礼仪,最后阶段是葬后礼仪。

下面从这三个阶段入手考察固原地区汉族的土葬风俗。

葬前礼仪葬前礼仪是指埋葬死者之前的礼俗活动,这是整个丧葬中最重要、最繁复的一环,也是最能体现丧葬文化的一环。

招魂:死者亡故之前,家属应给其穿好衣服,同时静侯其归天。

死者一旦死亡,应立刻打开门窗,一说是要放死者的灵魂出去,一说是要招死者的魂魄归来,总之,是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出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字无关停丧:死者亡故,抬置地上,面蒙白纸,供饭烧纸,称为“倒头饭”、“倒头纸”。

死者为男性,称“正寝”,女性称“内寝”。

甘肃汉藏杂居村庄民族关系现状——以舟曲县嗄麦诺村为个案

甘肃汉藏杂居村庄民族关系现状——以舟曲县嗄麦诺村为个案

主导地位 , 又加之历史因素。村中年长的汉民, 多操一 口很熟练的藏语 , 但在年轻村民之间 , 能使用 藏语交流的寥寥无几。 在 中国 , 鉴于汉语 具有一 种 “ 际共 同语 ” 势 的 现实 , 数 民族 对 汉语 的学 习是 一 个必 然 的 族 优 少 选 择 。村 中藏 民民族 意识较 强 , 本 民族语 言文 化较为看 重 , 大都较重 视学 习汉语 。嗄麦诺藏 族 对 但
小学 是舟 曲县历史上 第二所 藏族初级 小学 , 而在此 之前 , 闵思贤就 在村里 创办 了私 塾 , 励村 中儿 鼓 童读 书 。嗄麦诺 的藏 族村 民文化程 度相对 于 白龙 江流域 其他 藏 族村 落 的居 民 而言是 较 高 的 , 卷 问 结果 显示 : 访藏 民平 均上学 年数 为 9 1平均受 教育水平 为初 中。这源 于他 们对 教育 重要性 的认 受 .,
摘 要 : 甘南各地藏 汉杂居村庄 中, 在 嗄麦诺 村颇具代表 性。两族村 民使用 汉语 交流 而无芥蒂 , 交
错居住 友爱互助 , 宗教信仰 融合程度高 , 族际通婚 已有发 生并有扩大趋势 , 总体呈现 出和谐 、 融洽 的民族
关 系状 况。
关键词 : 汉藏杂居 ; 民族关系; 曲县 舟 中图分类号 :9 6 c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o 8— 8 3 2 0 )3— o0— 5 lo 28 (09 O 0 5 0
如 Z & . (力 耖 j I Ⅲ ,矗
No 3. 0 9 . 20
6 . .7 n Ⅳ0 8
甘 肃 汉 藏 杂居 村 庄 民族 关 系现 状
— —
以舟 曲县 嗄麦 诺村 为个 案
徐 向 阳, 闵文 义
( 方 民族 大学 文史 学 院, 夏 银 川 70 2 ) 北 宁 50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多民族共存、文化交融是历史赋予的独特现象。

特别是对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蒙、汉、回等多民族聚居区,如何处理好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三交”(交流、交往、交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对多民族地区的蒙汉回“三交”进行深入研究。

二、多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与特点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这些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同时,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交往,形成了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文化格局。

三、蒙汉回“三交”的现状与挑战(一)现状在多民族地区,蒙、汉、回等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已经成为常态。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民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挑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多民族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民族关系复杂化、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矛盾等。

这些问题对“三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动蒙汉回“三交”,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具体路径和措施包括:1.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推动文化融合与发展。

2. 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应加强民族教育,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3.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 强化法治保障。

依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五、蒙汉回“三交”的实践与成效在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不断深入,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都市回族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为例

都市回族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为例

都市回族社区的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
为例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回族社区逐渐成为了城市社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

回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习俗和宗
教信仰与汉族存在显著不同,因此回汉民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具有代表
性的回民街之一,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研究
前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对西安回民街的历史、文化和
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后期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西安回民街居民的回汉民族关系进行了探究,旨在深入了解回汉
两族在社区中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回民街是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回汉两族在
这里的关系相对比较和谐。

在信仰方面,回族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汉族居民以佛教和道教信仰居多,但彼此之间的信仰差异并没
有影响社区居民的互动和交流。

在文化方面,回民街崇尚“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强调宽容和尊重,也体现了回族传统文化中“敬天、敬祖、敬老、敬友”的价值观念。

在社会交往方面,社区居民
之间的互动以及邻里关系紧密,回汉两族之间经常交流、互动,这
种互动态度积极、和谐。

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区域上的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差异、居民文化交流不足等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因此,对于回汉民族关系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并加以研究,通过深入了解
两族人民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互动,加强沟通,推动和谐共生、和睦相处的社区文化建设。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考察——以河南商丘市聂楼村为例

散杂居地区回汉民族关系考察——以河南商丘市聂楼村为例
分析。
和我们 玩耍 。去年 寒假回 去 , 向村 中 打 听这 种 通婚 的例 子 , 作 者 的 伯 母告 诉 , “ 还是 和 以前一样 啊 , 我们 村不 讲 究 的 , 不 过 都是 咱 们汉 族 的女儿 嫁过 去。 ” 我们 还 了解 到 , 有 女儿 嫁 到 回族 人 家中 后 , 女方 父 母家 中一般 不会再 吃猪 肉了 , 一 方面是 尊重 女儿 、 女婿 , 另一 方面 他 们自 己也很 情愿 。女婿也 经常 给他们 送羊 肉 , 还说 羊肉要 比猪 肉 营 养健 康 。我 们了 解 到 的这 些 回 汉 家庭 之 间 相 处 都 是 很和 睦 的 。 可见 , 族 际通 婚可 通过结 婚后 双方 家 庭之 间 的相 互 往来 , 增 进 民族 之间 的交往 和友谊 , 成为 民族关 系进 ~步融 洽的重 要 因素 。
的 良好 局 面 。
【 关键词】 散杂居地 区; 民族关系; 居住格局 ; 社会交往; 宗教 因素 河南 回族人 口在 全国省 级行政 区中 位列第 三 , 占全省少 数 民族 人 口的 9 0 %以上 。所 以研 究 河 南 的 回汉 民族 关 系 , 对 于研 究 我 国 散杂 居地 区的 民族关 系来说 , 具有 一定 的代表意 义 。聂楼村 是 河南 商 丘市 的一 个小 村 庄 , 村 中有 几 大姓 氏 , 分别 是马 , 张, 王, 蒋, 余 等 姓 氏 。在 村中 , 马姓 是一大 姓 , 而 它代表 的是一 个群体 , 正是 本 文要 研究的回族。据了解 , 在其他地方, 汉族也有姓马的 , 而本村的马姓 全 是 回族 , 此外 回族 还有徐 , 吴两 个姓 氏 , 但人 口较少 。 因此 从村 中
人 的姓 氏中我们 就可 以看 出 , 村 中除 了 回汉 , 再 无 其他 民族 。全 村

民族交融与回汉关系——以华北地区沧州市回族为例

民族交融与回汉关系——以华北地区沧州市回族为例

Ethnic Integration and Hui-han Relations:A Case Study of Hui People in Cangzhou in North China 作者: 贾旻芾[1,2];何星亮[3]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2]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2488;[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9-1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民族交融;文化交融;回汉关系;沧州回族
摘要: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和在沧州回族地区的调查资料,探讨沧州地区回汉民族关系长期保持和谐的原因。

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是血缘交融、文化交融和居住交融。

回汉关系的和谐与民族交融密不可分。

血缘交融主要体现在族际通婚方面,文化交融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居住交融主要体现在交错杂居。

文章于此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回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并说明民族交融是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

民族散杂居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探析—以河南省为例

民族散杂居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探析—以河南省为例
要求 是中央 在对 我 国当代 民族 问题特 点和规 律把 握 的基础 上提 展 , 使得 经济利 益』J 分化 , 民族 成员交 往增 多, 及民族成 员 J 【 速 各 涉 出的一项 重要 民族关 系原则 , 明地 指 向新 形势下 民族工 作的焦 的一般性 经济 矛盾和 生活矛盾 也很 容易被 人为激化 和扩大 。0 1 鲜 2 0 点和 难点 再 次, 和谐 ” 求 的提 出使 我 国社会 主义 民族 关系 的 “ 要 年 至 20 0 6年某市 3 多起涉 及 民族 因素的纠纷 中 3 %是“ O 8 因为生 内容 更加完 善。 和谐 ” “ 以承 认差 异和 多样 性为 前提 , 力求 实现不 活小事 发展而 来” 。
L g l y t m d S cey e a S se An o i t
{占 } 缸会 } J
29 ( ) 0. 下 01 0
民族散杂居地 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探析
以河 南省 为例
贾灵 充
摘 要 作 为全 国最 大 的民族散 杂居 省份 , 南的省情 决定 了其在 少数 民族 聚居地 区构 建和 谐社会 的 实践具有 特殊 意义。 河
同个 体、 局部 与整体 之间 的利 益调适 , 重在 强调 对我 国各 民族文

股说 民族 关 系的状 况 与 民族 权利 密 切相 关。权利 的核心
化和利益 多元化 的承认 和尊重 , 以及 在共 同利益和 目标基础 上各 是利益 。 对待 民族利 益 唯一 正确 的态度 就是 予以最大 限度满 足 。 民族 平等 、 团结与 繁荣 的一致 性 。 因此 , 民族 政 治层面 , 在 必须 坚持 从少 数 民族 的利益 出发, 干部 从
河 南 民族散 杂居 地 区 和谐 社会 关键 词

赠礼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银川市为例

赠礼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银川市为例

调查研究2017年第15期总第469期摘要:赠礼是人们日常往来的常见形式,社会交往是考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其功能在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与维系。

从赠礼的视角出发,通过银川市回汉族际赠礼的个案,运用社会关系网络分析银川市回汉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赠礼;社会关系网络;回汉民族关系一、关于“赠礼”礼物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为了表达祝福或以示友好相互馈赠的物品,既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产品。

自古以来,中国就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礼文化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是家喻户晓的道理。

《礼记·曲礼》有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①一直以来,赠礼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古老而悠久的习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民族学关注的中心之一。

对赠礼的研究早已浩如烟海,其中不少论述精辟至极。

主要观点有莫斯的“礼物之灵”,马林诺夫斯基“互惠原则”等,近年来又有国内学者一系列关于“人情”“面子”“关系”等中国本土礼文化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

社会结构同化是用来衡量两个民族的成员之间是否出现了比较亲密的私下接触。

②而赠礼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类型,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建构和维持着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因此,研究赠礼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既定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途径。

③二、银川市三社区回汉族际赠礼状况自马歇尔·莫斯的《赠礼》一书开创礼物研究的先河,有关“礼”的研究已颇多。

赠礼可分为表达性赠礼与工具性赠礼,表达性赠礼属感情性,工具性赠礼则属功利性,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表达性或工具性赠送礼物。

④银川市目前总人口5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46.21万人,占总人口的85.57%。

回族居住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17个、村118个,有6个乡镇、71个村的回族人口达到90%以上。

从民俗看回族的“汉化”——以吴忠市的回族为例

从民俗看回族的“汉化”——以吴忠市的回族为例

文化长廊从民俗看回族的“汉化”——以吴忠市的回族为例王双双 宁夏大学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民族融合的速度日益加快,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汉化”的现象。

自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增强,汉化现象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吴忠市的回族为例,从民俗方面看回族“汉化”,并试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

关键词:“汉化”;民族融合;吴忠市;回族;民俗作者简介:王双双(1992-),女,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回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74-02一、何为“汉化”少数民族的汉化指的是“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被汉民族所融合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在以上方面接受汉民族的一套价值观的过程”。

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中华民族是由汉、满、回、蒙等56个不同的民族组成的。

其中,汉族处于56个民族中的主体地位。

汉族之所以居于主体地位的原因在于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使其不仅在人口、地域等因素中占据主要地位,而且在民族文化交融中处于绝对优势。

而相对落后的各少数民族则在不同程度上效仿汉族的制度、风俗等较为先进的方面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回族的“汉化”历史上的回族先民自踏足中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汉化”。

因回族先民多以工匠、商人和军人为主,社会化程度比较高,因此他们进入中原后靠着自己的本事很好地融入了汉人的生活之中。

这是回族先民为了生存而选择的被动汉化,而不是回族文化作为弱势文化被汉族文化所同化。

所以时至今日,伊斯兰文化仍然处于回族文化的强势主导地位。

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

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

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以宁夏固原市回汉民族交往为例刘有安(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摘要]一个民族的发展与他民族的交往密不可分,然而不同民族共同体之间由于历史、民族文化差异以及民族认知等方面的原因,在族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民族心理距离”。

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回汉民族交往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族际交往中存在的“民族心理距离”的内涵、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族际交往民族心理距离宁夏固原市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封闭的,它总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不断交往中互相影响、借鉴、融合,从而不断壮大。

正是由于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才形成了当前我国各民族在其民族成分和文化传统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

“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性范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

作为一种群体性“交往”的社会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它是群体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多层面、多向度的。

在交往中,群体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

我国学者廖杨对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的“交往”的主体作了界定,他认为:“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交往’,不仅指作为人类共同体(族群或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和自我认同,而且也指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群体交往或个体与其他个体(有时也可以是群体)的往来。

”①作为民族学研究的交往,从内容上讲,既指交往主体之间经济上的往来,文化上的交流,同时也指交往主体的心理状态。

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只反映了主体之间交往状况的表征,而交往主体的心理状态才真正反映出主体之间特别是不同群体或民族之间交往的本质,更能反映一个民族对异民族的真实情感。

从民族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交往是民族之间或民族个体之间互动的一种心理需求,其中所表现出的群体行为差异就是民族心理的反映。

这种反映或能促进民族之间积极畅通的交往,或会阻滞群体之间正常的交往。

本文以宁夏固原市回汉民族之间的交往为例,从民族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族际交往中存在的“民族心理距离”。

回汉各族一家亲

回汉各族一家亲

回汉各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汉各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蔚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寂寞;宽广的的土地,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显得生机盎然;古老的宁夏大地,因为有了回汉团结的动人事迹,人民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在这片土地上,回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故事如夜空星辰,难以计数:毛泽东夜宿西吉单家集、回族大教主洪寿林冒险掩护红军、中央红军建立了豫海回民自治政府……这些宁夏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仅是记忆深处的过往,更是洒落心头的种子,与根脉相连,与血脉相通。

尤其是在民族存亡的危险关头,回族英雄马本斋挺身而出,挥起抗日的旗帜,组织抗日“回民支队”英勇杀敌,令倭寇闻风丧胆。

就连马本斋的母亲马老太太,宁可绝食无常,也绝不向敌人投降,他们的英雄气节,与山岳齐名,与日月同辉,永驻人民心中。

在这片土地上,回汉兄弟姐妹的友谊如贺兰山一样坚不可摧,像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我的家乡平罗县姚伏镇,是一个回汉杂居地,这里回汉民族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每当回族兄弟过古尔邦节时,总是把他们的油香,馓子等食品热情的送给汉族兄弟品尝,而当回族兄弟有了困难的事,汉族兄弟也会义不容辞,热心帮助,亲如一家。

我们学校也是一个回汉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园。

我身边就有很多回族的同学和老师,大家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学习。

我们汉族同学,谁没几个回族伙伴?我们的回族同学,谁又没有几个汉族伙伴?彼此的信赖与尊重,构建了我们的和谐校园,真正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

给我们上语文课的回族马老师,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听课状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用精彩的讲课博得同学们的敬佩,用学识风采感染着每一位回汉学生。

老舍先生曾说过,“大家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团结友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

我们之所以互相帮助,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中国梦。

回汉兄弟情事例

回汉兄弟情事例

回汉兄弟情事例xxx是瀍河回族区小李村7组的一位汉族村民。

今年,他和其他几户村民一起申请宅基地,手续批下来了,他所在的7组却没有合适的地块。

小李村村委副主任xxx(回族)说,村“两委”出面同村里回民聚居的6组协商,为这些汉民调换了2亩空闲地,回民群众也很支持,可安排6户村民建房。

目前已签订调换地块协议,正在确定位置。

小李村1961年从同属瀍河回族乡的马坡村分出,现有8个村民组,村民700多户2600多人,其中回族占75%,汉族占25%,是一个以回族为主,回、汉杂居的行政村。

8个村民组中,有两个汉民聚居组,两个回、汉杂居组。

小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xxx(回族)说,小李村回、汉群众杂居相处,风俗习惯差别很大,以前回、汉两族交往很少,互不通婚,界限比较分明。

54岁的回民xxx说,从他记事起,村里回、汉群众关系就“一直不赖”,从没有因民族关系问题出现过任何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更是越来越好了。

可以说,两民族群众的关系是越连越近、越连越深了。

融洽的民族关系,首先从对民族习俗的尊重开始。

xxx说,小李村汉民对回民很尊重,回民对汉民也很包容。

xxx说,村“两委”在执行政策时一视同仁,两民族群众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互相谦让,及时沟通,所以才能和谐相处,亲如兄弟。

因为居民人数少,汉族在小李村成了“少数民族”。

2001年村里修通组通户道路时,有些汉民担心村里是回民村干部当家,回民路修了,不给汉民修。

听到这种说法,村“两委”果断决定:先给汉民修。

汉族聚居的第8村民组,因自来水管道老化,群众吃水靠肩挑手提。

村“两委”重新制定自来水管理办法,检修管道,更换老化水管,共投资1万多元,使距水塔较远的8组群众重新吃上了自来水。

对家中有亡故人员的农户,小李村以前统一每家补助100元。

2003年,我市推行殡葬改革后,村里特意将对汉民的亡故补助提高到了300元。

民族团结带来了民族融合。

马云克说,以前回民娶媳妇、嫁闺女都不考虑汉民对象。

浅谈回汉两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浅谈回汉两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社科研究14作者简介:何芷君(1999— ),女,汉族,江西抚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9年立项项目成果“江苏高邮地区回民文化融入程度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913646003Y)。

扬州高邮的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回族乡。

回族乡成立之初,全乡只有一座古清真寺,坐落于清真村,较为偏远。

后来,菱塘传统的农业社区模式被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居住乡村的回民剩余劳动力逐步进入工厂,谋求生存发展。

为了工作的方便,越来越多的回民将家搬离了传统的地缘社区,同汉族人民居住在-起,散居在镇中心。

为了方便搬迁至集镇的回民的宗教生活,在1995年,菱塘回族乡乡政府投入近200万元新建了华东最大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与古清真寺形成了南北呼应。

同时,为了保证回民的居住环境,乡政府在集镇中心距离新清真寺一定范围内统一规划了占地60亩、能容纳百户回族入住的具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回民小区。

这样的规制,使得菱塘回族乡镇中心成为回族文化氛围颇为浓厚的一个回民聚集区。

一、调研预期效果(1)开展线上线下关于江苏高邮地区回民文化融入状况的调研,整合后总结回汉两族文化融入情况。

(2)再次走访高邮菱塘回族乡,踩点菱塘回民实验小学以及拜访回族乡乡长,通过采访学校学生和老师了解当地教育情况,并通过采访回族乡乡长,了解其对此问题的看法以及近年来做出哪些措施,最后总结两族文化交流情况。

(3)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当地回汉两族生活状况和文化交融情况,并总结成报告及论文。

二、调研进展情况和成果回族在我国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在历史的发展中,回汉杂居地逐渐出现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现象。

本次通过对江苏省高邮地区的实地调查以及线上线下调研,调研团队成员从通婚、节日民俗、饮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本次线上调研,汉族占87.32%,回族占9.86%,其他民族占2.82%。

通过调研,成员们发现:(1)就节日方面来说,绝大多数的回族知道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这类传统节日,少数的人知道中元节,腊八节等其他节日,少部分人会过汉族的传统节日,而大部分人只是偶尔会过。

《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范文

《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范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

在多民族地区,蒙、汉、回等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简称“三交”)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文化互鉴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旨在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多民族地区蒙汉回“三交”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多民族地区的“三交”现状(一)蒙汉交流在多民族地区,蒙古族与汉族的交流历史悠久,文化交融广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蒙汉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

(二)汉回交流汉族与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交往基础。

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宗教互鉴等方面,汉回两族展现了良好的合作态势和互信基础。

(三)蒙回交融蒙回两族在多民族地区的交往交融中,既有共同的文化根基,也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两族间的交往交融,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三、多民族地区“三交”的问题与挑战(一)文化差异与融合问题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三交”中的一大挑战。

如何实现文化融合,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地区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交往。

(三)社会治理问题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多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加强社会治理,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三交”发展策略(一)加强文化互鉴,促进文化融合加强蒙汉回三族的文化互鉴,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推广民族文化教育等方式,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

(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通过政策扶持、产业扶持等方式,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新疆农村散杂居东乡族与回族民族关系调查——以新疆伊犁地区清泉村东乡族为例

新疆农村散杂居东乡族与回族民族关系调查——以新疆伊犁地区清泉村东乡族为例

新疆农村散杂居东乡族与回族民族关系调查——以新疆伊犁
地区清泉村东乡族为例
马秀萍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东乡族迁入新疆伊犁地区后,逐渐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仅在伊犁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而且还与回族建立了和谐的民族关系.本文从伊犁地区清泉村东乡族的居住格局、语言、婚姻、宗教及族群认同方面,探讨了东乡族与回族的民族关系.
【总页数】7页(P38-44)
【作者】马秀萍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7
【相关文献】
1.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春台乡东乡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东乡族东乡语生活状况系列调查之三 [J], 张丽;杨婷
2.新疆伊犁地区东乡族语言状况调查 [J], 陈文祥
3.多民族杂居区少数民族移民宗教文化变迁研究——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东乡族为例 [J], 陈文祥
4.新疆东乡族的学校教育现状及对策建议——以伊犁地区Y家族的三代东乡族人为例 [J], 马秀萍
5.新疆农村回族生育意愿变化探析——以伊犁地区三宫回族乡的回族为例 [J], 马秀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月宁夏社会科学N o.1.Jan.2006第1期(总第134期)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Gen.N o.134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以宁夏固原市的几个回汉杂居乡村为例刘有安,张俊明(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摘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兴亡、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

在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焦点。

本文通过对宁夏南部一些地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回汉民族关系的状况及其原因。

关键词:回汉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关系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92(2006)01-0020-0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这些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民族关系也错综复杂。

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发展。

在当今以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下,民族的团结更是关系到每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衡量民族关系和谐与否,除了一些宏观的描述外,还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

著名的社会学家戈登(M.M.G ordon)在1964年出版的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研究测度民族关系的7个变量:(1)文化(accultura2 ti on);(2)社会交往或社会结构的相互进入(structural as2 similation);(3)通婚(intermarriage);(4)意识(ethnic identi2 ty);(5)偏见(prejudice);(6)歧视(discrimination);(7)价值、权力冲突(value and pow er conflict)[1](P18-19)。

随后中西方社会学家又提出了一系列测度族群关系的指标,如体质肤色、社会制度等等,但这7个变量是最主要的。

这7个变量更适合衡量我国回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因为回族是自元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中亚人同中国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和汉族长期杂居,并没有语言、体质肤色及社会制度的差异。

本文以全国最主要的回汉杂居地区)))宁夏固原市的实际情况为例并围绕戈登提出的影响民族关系变量来论述回汉民族关系¹。

一、密切的经济交往是回汉民族和谐关系的保证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为190.23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3.88%,约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宁夏的回族分布由北往南依次递增,固原市回族占全自治区回族人口的比重最高,占全自治区回族人口的43%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民族杂居的地区,回族大多居住在农村。

因此,固原市农村回汉杂居区的社会的和谐影响到该地区的民族关系,是这个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可以说,农村社会生活的各种协作与互补,在固原市回汉杂居区社会和谐和民族关系良性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在农业生产中相互协作,资源互补。

以我们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回汉杂居区调查为例。

近几年,原州区政府在黑城镇推广枸杞种植,推广之初由于枸杞销售渠道不畅、价格太低,因而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回族则倾向畜牧、小商业等收收稿日期:2005-10-17作者简介:刘有安(1981-),女,宁夏固原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张俊明(1979-),男,宁夏彭阳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

)20)入较高的赚钱容易的职业。

到目前为止,仍然坚持枸杞种植的绝大部分为汉族,回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小商业以及传统模式的农业种植或外出打工。

在黑城镇有两个距离较近的村子,一个是回族村)))马莲村,另一个是汉族村)))小河村。

马莲村是在枸杞推广过程中放弃种植枸杞的回族村,这个村的男子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离该地不远的七营镇做生意,妇女在家主要经营传统模式的农业,偶尔也打一些短工。

小河村农民种植的枸杞少则二三亩,多则十数亩。

每年七八月,枸杞大量成熟,必须及时采摘。

该村大多数家庭人手不够,邻近马莲村的回族妇女经常到小河村帮汉族采摘枸杞以赚取报酬,每天收入近二十元。

当笔者问及采摘枸杞的回族妇女对这个报酬是否满意时,一个回族妇女这样说:/你想一个女的,在哪里干啥能挣这么多钱,干别的活人家还不要,这个活就是有点热,但是不累人。

0这些回族妇女每年采摘枸杞赚的钱足够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和家中的其他开支。

在这一过程中,回汉农民在相互的协作中实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汉族的枸杞得以及时采摘而不致减产,回族也赚得比较满意的报酬。

这种经济互补与密切交往促进了该地区回汉民族的共同进步。

第二,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发挥各自传统优势,互通有无。

该地方圆几十里若干个乡村才有一个集镇,规模也很小,一般是隔两三天举行一次,早上开始,下午三四点就结束了。

平时人们隔三差五去一次集市,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农忙时节很少去,妇女和小孩一年也去不了几次。

这些地区常有一批特殊的商人(大部分为回族)走村串户,出售糖果、生活用品和一些小玩意,深受当地人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欢迎。

在这些商品交换过程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交换方式)))以物易物。

例如该地村民尤其是妇女,通常用鸡蛋换取一些头饰、儿童小玩具、洗漱用具等其他生活用品。

在宁夏固原市,靠近公路沿线的居民,由于交通运输的优势,往往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原州区的黑城镇以产西瓜而闻名。

销路不好时,该地农民化被动为主动,把西瓜等经济作物运输到别的地区换取粮食作物。

这种较原始的/以物易物0的交换方式虽然落后,但是在交换过程中,不仅方便了该地回汉人民的生活,更加强了回汉民族之间的了解与互动,促进了回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深了民族之间的感情。

总之,密切经济交往与联系既促进了回汉民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又是回汉民族和谐关系的有力保证。

宁夏固原市这一典型的回汉民族杂居地区已经不存在你是回、我是汉的民族之分,而只有我们都是黑城镇人或我们都是固原人的地域情谊。

二、文化共同性与区域性是回汉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多民族国家都会出现民族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影响民族融合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政治体制、民族政策、自然环境以及居住格局等等,其中居住格局是最主要的因素。

/由于回族特殊的族源,以及回族先民落籍中国后逐渐形成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特点,使得回族先民们长期处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小聚居.提供了伊斯兰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的自然的、社会的屏障,-大分散.又决定了伊斯兰文化更多地接纳了汉文化的渗入与熏陶的必然性。

0[2](P67-68)宁夏固原市的农村有回族与汉族同居于一村、回族与汉族互为邻村等居住形式。

这种分布格局形成了回汉民族文化的区域共同性和民族差异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一,经济生活具有相似性。

就宁夏固原市来说,虽然整体上回族居住的环境较汉族更为偏僻,土地也更为贫瘠,但在一些回汉杂居地区其生存条件大体相同。

在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回族与汉族在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方面都逐渐趋于一致。

用当地的一句俗语就是,每个人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二亩三分田上生活0。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有一部分人开始用农用车耕作,但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还是/二牛抬杠0,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土豆、胡麻、向日葵。

这种共同的经济生活并非回汉农民所固有的,而是他们在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日常生活的趋同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民族在日常生活方式,如饮食、娱乐、服饰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趋同倾向。

在饮食文化上,回汉群众所做食品基本相同,只是在称谓或外形上稍有差异。

例如汉族称为/油饼0的食物,回族称为/油香0;回汉群众都制作/馓子0,只是回族的馓子盘得大、馓子杆粗、呈圆盘形,汉族的馓子盘小、馓子杆细。

在娱乐方面,回汉群众都喜欢下方、下三六九、打砂锅、捉鳖、抓碌儿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游戏。

在节日方面,当地回汉民族的主要节日已逐渐成为回汉人民共同的节日。

例如汉族过春节时,回族儿童也和汉族小孩一起燃放鞭炮、家里也会准备一些美味佳肴。

回族开斋时,会给关系较好或相邻的汉族送去一些回族特色食品,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

在服饰方面,回汉青年女性都喜欢佩戴耳环或耳坠,已婚的30~50岁的女性都戴白帽子。

第三,婚姻习俗的一些方面也趋于一致。

在宁夏固原地区的农村,无论回族或汉族,娶媳妇需要一定数额的聘礼,聘礼是男女双方家长通过/媒人0这一中介讨价还价的结果。

女方父母嫁女儿时,也为女儿准备嫁妆,嫁妆的价值一般小于男方的聘礼。

有些老人认为,聘礼越多,自己女儿的价值越大。

这些行为和思想既违背伊斯兰教的教义,也不适应现代工业文明,不能提倡,但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杂居地区回汉民族文化)21)的相互融合。

另外,回汉民族通婚现象逐渐增多并日益被人们接受。

由于回族实行的是内婚制,严禁女子外嫁,过去回汉通婚一直不能被人们接受,即使个别回族和汉族青年结合,也不能被其家庭接纳,甚至被驱逐出家族。

近来,笔者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双磨村调查时,已有70%以上的回族农民可以接受回汉通婚,其中有50%的回族农民虽然接受回汉通婚现象,但反对回族女子与汉族男子结合。

反映了/妇女外嫁0禁忌习俗在这一地区的回族中仍然广泛存在。

但是,与过去相比不能不说是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文化区域相同或相似,是当地回汉群众和谐关系的最基础因素。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作基础,宁夏固原市在几十年内没有发生过民族矛盾。

用当地俗话说:/回汉只是人同教不同,没有别的啥区别。

0三、日常生活的互尊互助是回汉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宁夏固原市回汉群众在长期杂居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日常交往中都表现出了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密切,逐渐形成了和谐的民族关系。

第一,风俗习惯的相互尊重。

众所周知,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而禁食猪肉,回族对猪也很反感。

汉族主要的肉食就是猪肉,当地几乎每个汉族家庭都养猪,一方面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出售,作为家庭收入的来源之一。

这样,互为邻居的回汉群众很容易因这些民族习惯的差异而产生矛盾。

然而,在宁夏固原市的一些回汉杂居的地方,回汉群众能够相互包容。

笔者调查的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双磨村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杂居村落,流经这一村落的一条河流将村中回汉两个民族分为两个生产队,河东边主要为汉族(仅有两三户回族),河西边为回族。

这条河流为两族人民和牲畜的共同饮用水,他们并没有因为水源问题产生矛盾。

汉族人民为了避免伤害回族同胞的民族感情,将饲养的猪圈起来,宰杀猪时也不会拿到河中清洗。

回族对汉族养猪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

在调查中,有一回族长者告诉笔者,汉族的猪有时不慎跑到他们门口或院子,他们也不会感到愤怒,把它赶出去就行了,更不会找猪的主人闹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