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内文言文总复习实词虚词分册分类整理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常考文言虚词练习(共18个,对应教材重点句子)(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常考文言虚词练习(共18个,对应教材重点句子)(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2.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

《论语》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5.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六国论》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10.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1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伶官传序》1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1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1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种树郭橐驼传》)()17.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何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2.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孔雀东南飞》)()6.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0.何以战?《曹刿论战》1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120个实词表解+强化记忆(61-80)-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120个实词表解+强化记忆(61-80)-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练习4: 120个文言实词例释+强记练习(61-80)61去•离开。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范仲淹《岳阳楼记》)•距离。

去北军二里余。

(司马光《赤壁之战》)•前往,到去,向去。

大江东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除去。

为汉家除残去秽。

(司马光《赤壁之战》)•过去的。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乡千里,见江水东()去,回首去()日苦难,感慨颇多。

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

为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

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

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答案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

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

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

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

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译文曹操率领军队南征,到了河边,这个地方距离家乡有千里之远,他看见江水向东流去,回想过去的苦难日子,感慨特别多。

又看见士兵都思念家乡,士气衰落,为了除去晦气,捉住小鸟留在军营中。

小鸟长久地住在军营里。

人到了也不离开。

士兵们看见了,十分高兴,于是士气大增。

62劝•劝勉,勉励。

果行,国人皆劝。

(《勾践灭吴》)•劝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坚决有力。

荆王大说,许救甚劝。

(《战国策•宋卫策》)韩愈学识渊博,常劝()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

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答案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

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译文•通“嘱”,嘱咐,委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

(范仲淹《岳阳楼记》)•连缀。

衡少善属文。

(范晔《张衡传》)•劝请,劝人饮酒。

举酒属客。

(苏轼《赤壁赋》)项羽力大无穷,名属()天下第一。

举大业,属()者百万。

后沛公先入关,恨之。

范增献计,属()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

高三复习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共18套)12

高三复习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共18套)12

高三复习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共18套)12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翻译句中重点实词100题-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翻译句中重点实词100题-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练习16:翻译句中重点实词100题翻译下列句中重点实词第1组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翻译: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翻译: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翻译: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翻译: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报告)5.齐孝公伐我北鄙。

翻译: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蜀之鄙有二僧)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翻译: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壁垒)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翻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翻译: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翻译: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引次江北)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翻译: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翻译: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翻译: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翻译: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严惩不贷)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翻译: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翻译: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翻译: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登即相许和)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翻译: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120个实词表解+强化记忆(31-60)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120个实词表解+强化记忆(31-60)
下请求假期, 扑i 官没有允许, 只好前往。
42闷 ①彼节省有闷 , 而刀刃者无厚.名词 , 间隙, 空|以《炮丁解牛》
②于乱七间择其一二扪之.名词, 中间 , 其问 《石钟山 ic'.》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问.名词 , 一定的空间, 区�. 《指南录后序》 @奉命于危难之见.名词 , 一定的时间内 , 期间. 《出师表》
他与外界隔绝 。 钧。ir.t说: “君子纳言必须查明其是真 。 人边议该当这样, 不要您罚 。 “小人听到他说的词
很|斩愧 , 始终没有再说话无, 可子动词 , 看见《石钟,1 l记》
②私.!Ii!.张良,具告以事. 动iiiJ, 会见《I鸣门宴;》
@肉有、 季路%子孔子U 动词, 拜见, 词儿 《论i远》
(11)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副词 , 阅或, 偶尔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 (12)扁鹊拜见蔡桓公, 立有问名词 一 会儿《扁鸭见蔡桓公》
周瑜欲出行, 令出行间。每ffi代职。 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门 , 令卒查之。 少问() , 屋内掷一纸出 , 令其道后山间(〉行。 小人间(〉进言, 欲令周瑜、 鲁肃不和, 鲁肃知小人闷。之 , 曰: “吾二人之事 , 汝何闷。需?瑜阅之 , 于行间〈 )致书一封于肃 , 令其与外人间()隔。 制曰: “君子纳言须察其真。 入进言理当如此, 勿罚 。 ”小人|南言甚愧, 终不再言。
⑤遂于外人间绝.动词, 间隔、l'uJ tl1r《桃花源ic'.》
@中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 z;jJ词 , 夹杂 《口技》 ⑦屁平止道蓝行 , 竭忠尽智 , 以事共君, i怒人间之, 可谓穷矣.动词 , 离间《屈原、列传》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问焉?动词 , 参与 《曹判论战》 @从丽il I I I下, 道芷阳闵行.刷词 , 从小路 , 走小路.《鸿门宴》 ⑩侯生|二乃屏人问话巳屈I]词 , 秘密地, 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

120个实词表解+强化记忆(81-100)-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120个实词表解+强化记忆(81-100)-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练习5: 120个文言实词例释+强记练习(81-100)81素•白色的绢。

十三能织素。

(《孔雀东南飞》)•本来,向来。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质朴,不加装饰。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刘禹锡《陋室铭》)刘兰芝家教甚好,素()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衣,人皆爱之。

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答案刘兰芝家教甚好,素(向来)与人交好,十三能织素(白色的绢),后嫁于焦仲卿,着素(质朴,不加装饰)衣,人皆爱之。

焦母待其不好,常令其劳作不息。

译文刘兰芝家教很好,向来和人交往甚好,她十三岁的时候就能织白色的布,后来嫁给焦仲卿,穿着质朴的衣服,人人都很喜欢她。

焦母对待她不好,常常让她劳作不停息。

82汤•热水,开水。

臣请就汤镶。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汤剂,中药加水煎制而成。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李密《陈情表》)•专有名词。

指商朝第一个君王,商汤。

上称帝誉,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司马迁《屈原列传》)商汤()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镶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药治之。

答案商汤(专有名词,商朝第一个君王)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热水,开水)镌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汤剂)药治之。

译文商汤时期,滥用刑法,对犯罪的人是施行把人投入滚汤中煮死的刑罚,如果没有死去,那么家里的人还要有汤剂来医治他。

83涕•眼泪。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诗经•氓》)•哭泣。

儿涕而去。

(蒲松龄《促织》)•修理。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归有光《项脊轩志》)•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修饰,装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离骚》)•长。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高,大。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修()七尺有余,常修()文德。

所住之处有茂林修()竹,风景甚好。

仅兰亭破,遂修()葺,后又遇大雨,亭倒,乃重修(),又以名联修()之。

高中文言梳理虚词专练

高中文言梳理虚词专练

高中文言文梳理及专项训练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梳理重点句段翻译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

(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

(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

⑵才,这才。

⑶却。

⑷是,就是,原来是。

⑸竟然。

⑹他的。

⑺乃至,甚至。

⑻可是。

⑼而,又。

⑽这样。

[11]你,你的。

[巩固练习]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

⑵怎么样。

⑶哪里。

⑷多么。

⑸为什么。

⑹怎么。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⑴解释为:和、跟、同。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

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15 必修上下册课内文言虚词+固定句式助记)-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新教材专用)

第三篇古代诗文阅读必修上、下册学考必考课内文言虚词及固定句式助记(所选例句均为必修上、下册教材课文)(一)而1.代词,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2.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译为“和、又”。

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例: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表示递进关系。

译为“并且”“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

译为“然而、却”。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译为“如果”。

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6)表示因果关系。

译为“因而、所以”。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表示目的关系。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3.复音虚词“而已”,译为“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二)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

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

例: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译为“谁”“哪里”。

例:牛何之?(何,哪里。

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孔雀东南飞》)注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作出回答;作副词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作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120个实词表解+强化记忆(21-40)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120个实词表解+强化记忆(21-40)


1
这个地方。
成名于是和他说话 ,
1t;m_ 能够共同前往寻找
虫在解。 他们一起找到l一 只蛤!睬, 成名因为它小, 认为它个好 , 试图iL�它和
24 fJi ①颁臼看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恒晋文之蔡》背 ②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奈曲 《廉颇商栩如列传》抱负承拘 ③苍山负雪, 用J烛天南 《�泰山i己》覆盖
天启年间, 皇上好路监事。 江南成名找之, 至一大观园 , 其中亭台楼阁。 池水遥远, 水经( 〉荡漾 , 成名掷一 石子 , 波浪呀!生 , 顷之, 又复( 〉如初。前行, 一老人见之, 问其话 , 成名不敢出亩以复( ), 后老人自言因找蜷!睬。 至此 , 成名乃与之言, 销往求虫悉衅。 得 一, 成名以其小 , 劣之 。 试令之与鸡斗, 无 不胜者。 两人莓 , 相约明日复( 〉往。
宋委往市买鞋 , 途迎小ll哥 p 一跃度( )之, 至市方知忘度( 〉, 徘徊几度( 〉欲反 , 度( 〉
之再三 , 则皮( 〉其夫脚之大小 , 未成 。 反家 , 其夫J足, 安空反 , 以为玩乐无度( 〉 , 责其不知以脚
度(〉较之大小。 后人度( 〉幽词讽之 , 以为;);I; ii家如|翠, 无法度〈 〉, 岂不谬哉? 答案 柏树买鞋 , 创小i间 , 一跃度如此。 至市方也忘度〈幽, 徘徊几度(次)制度&
②是已非人 认为……不对 @陈涉之位, 非尊子齐楚燕赵将魏宋卫中山之君 《过茶论》 不 ④世之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F金远 《游褒禅山记》 不同寻常
⑤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意外的变敝 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屈原列传》 除非除了 ⑦君子t1�fl异也 , 替假于物也《劝学》 无没有
应有二人, 一 老一 少, 席间论陈涉灭秦, 老者曰:陈涉非( )有兵家之能而灭奏 。 少看非〈 〉之, 曰:此言非( 〉也, 陈涉胜于民心也。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要实词40练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重要实词40练

[课本回扣](1)名词,情致 (2)动词,到达 (3)动词,招致,招来(4)动词,得到 (5)动 词,表达,表述 (6)副词,极,尽 (7)动词,招请,招集 [高考链接](1)一起(2)退休或辞职回家(3送给(4)使……到来
(1)副词,终究,究竟 (2)副词,终于 (3)动词,终,善终 (4)副词,终于 (5)名词, 士卒 (6)动词,死亡 (7)名词,士卒 (8)动词,死 (9)副词,突然,仓猝 (10)动 词,尽,终
(1)动词,生病 (2)动词,生病 (3)名词,疾病 (4)动词,生病 (5)形容词,困苦不堪 (6)名词,毛病,缺点 (7)动词,担忧,忧虑 (8)动词,成为病态 (9)动词,患病 (10)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成为病态
(1)害病 (2)批评 (3)祸害 (4)意动用法,“以…… 为病”
(1)动词,遇到 (2)动词,接触 (3)动词,接触 (4)动词,对待,招待 (5)名词,待遇,礼遇 (6)动词,会见 (1)得志 (2)对待,招待 (3)对待 (4)对待
(1)动词,这里指劝人饮酒 (2)动词,隶属 (3)动词,属于 (4)动词,撰写 (5)动词,通“嘱”,嘱托 (6)名词,等辈、类 (7)名词,等辈 (8)动词,连,跟着
(1)撰写 (2)交付 (3)交付 (4)撰写 (5)撰写 (6)托付 (7)连接 (8)撰写 (9)托付 (10)交付 (11)委托
[课本回扣](1)动词,承当,胜任 (2)动词,经得起,忍受 (3)动词,能够 (4)动词,经得 起,忍受 (5)动词,能够,可以 [高考链接](1)胜任(2)忍受(3)能够(4)忍受(5)承当,胜任
(1)副词,将要 (2)动词,行走 (3)动词,前往 (4)动词,实行,执行 (5)动词,运行 (6)名词,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7)名词,行列,队伍 (8)名词,行为 (9)名词,辈分 (10)动词,遵行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复习重点实词100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复习重点实词100练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重点实词100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荆轲刺秦王》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2.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5.轲自知事不就。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1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过秦论》1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12.收天下之兵。

13.因利乘便。

1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15.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16.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8.于是从散约败。

19.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0.蒙故业,因遗策。

2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鸿门宴》22.沛公安在。

23.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24.沛公军霸上。

25.樊哙从良坐。

26.籍吏民,封府库。

2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0.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3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2.距关,毋内诸侯。

33.沛公起如厕。

34.若属皆且为所虏。

35.范增数目项王。

36.素善留侯张良。

3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8.沛公欲王关中。

39.大行不顾细谨。

40.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41.张良出,要项伯。

42.不如因善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4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45.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46.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47.蔺相如固止之。

48.还,不过三十日。

4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5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5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52.赵王悉召群臣议。

5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5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5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苏武传》56.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解释下面加点文言实词、虚词或短语在句中的意思。

第一册【选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1、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4、是.寡人之过.也。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8、焉用亡郑以陪.邻。

9、尝为.晋君赐.矣。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1、夫晋,何厌.之有?12、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

13、唯君图.之。

1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5、以乱易.整,不武。

16、吾其.还也。

亦去.之。

(以上为《烛之武退秦师》中句子)17、秦将王翦破.赵。

(破:)18、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19、今行无信,则秦王未可亲.也。

(亲:)20、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谒:)2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邑: )2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2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愿:更:)2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深:)25、吾每念.,常痛恨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念:顾:)26、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善:)27、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然则:见:陵:)28、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

(忤:)2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拊:)30、请辞.决矣!(请:辞:)3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32、终已不顾.。

(顾:)3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34、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拒:比:如:贡:)3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

(使: 使:)36、唯.大王命.之。

(唯:命:)37、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设:)38、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次:)39、群臣怪.之。

(怪:)40、荆轲顾.笑秦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顾:谢:鄙:少:假借:,使:,毕:使:)4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发:)42、自引.而起,绝.袖。

(引:绝:)43、拔剑,剑长,操.其室.。

(操:室:)44、剑坚.,故不能立拔。

(坚:)45、荆轲追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还,,走:)4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意:,度:)47、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废:引:提:)48、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创:)49、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约契:报:)50、轲自知事不就.。

(就:)(以上是《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5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军:未得:)5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飨:为:)5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好:)54、妇女无所幸.。

(幸:)55、素善..留侯张良。

(素:善:)56、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具.告以事(乃:驰:之:具:)5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奈何:)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58、张良曰:“谁为.1大王为.2此计者?”(为:1 2、)59、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料:当:)60、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奈何为之?”(固:)61、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有故:)62、张良曰:秦时与臣游.。

(游:)63、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64、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65、吾入关,秋毫无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近:籍:吏民:)6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出入:非常:)67、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岂敢:愿:)6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6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击:)70、不如因善遇...之。

(因:善:遇:)7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从:谢:)7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戮力:)7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意:破:)7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75、臣请入,与.之同命。

(与:)76、臣死且.不避。

(且:)77、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胜:)78、道.芷阳间.行。

(道:间:)79、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80、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谨:再:)81、沛公安.在?(安:)8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督过:)(以上选自《鸿门宴》)第二册【选文】《氓》《孔雀东南飞》《兰亭序》《游褒禅山记》。

8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贸:蚩蚩:即:)8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8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以:)86、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载:)87、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体:咎:)88、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以:贿:)89、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90、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贰:)9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靡:夙兴:)9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宴:晏晏:旦旦:)(以上选自《氓》)93、大人故.嫌迟。

(故:)94、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非为:难为:)95、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不堪:徒:施:)9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白:相:)97、女行无偏邪,何意致...不厚?(何意:致:)98、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忿:自由:)99、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100、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谢:)10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伶俜:萦:)102、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鄙:不足:)10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但:)104、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遗:会:因:)105、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教训:兼:)106、念.母劳家里。

(念:)107、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却:)108、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扶将:)109、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相,)110、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见:录:)111、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逆:)112、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拊掌:图:)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11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114、便言..多令.才。

(便言:令:)115、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应:)116、恐此事非奇..。

(非奇:)117、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信:徐徐:)118、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119、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谢:处分:适:那得:)120、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虽:要:渠:)121、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适:不举:)122、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念:复:全:)12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相:交通:)12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忘!(谢:)(以上选自《孔雀东南飞》)12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咸:)126、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列坐:次:)127、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所以:极:信:)12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129、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万殊:)130、及其所之.既倦,请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之:系:)13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

(向:陈迹:兴:)13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期:)13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兴:)134、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临:悼:喻:)13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固:一:齐:妄作:)136、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以上选自《兰亭集序》)13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138、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仆:独:其:识:)139、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言:盖:)14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则:)14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142、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且:)14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不能:)14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则:其:)14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方是时:)14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既:其:咎:其:)14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其:极:)14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14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以:则:)15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常:观:)15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相:)152、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于:)153、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志:;其:)15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于:悲:;谬:名:)155、何.可胜.道也哉!(何:胜:道:)15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学者:)(以上选自《游褒禅山记》)第三册【选文】《蜀道难》《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157、危.乎高哉!(危:)15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159、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尔,塞:)160、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当:横绝:)161、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162、但.见飞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但:)163、使人听此凋.朱颜!(凋:)16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

(去:盈:)16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为:)16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167、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虽:)16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之:)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以上选自《蜀道难》)169、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170、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命:)17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因:为:歌:言:命:)172、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