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课后习题复习资料及考研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1)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④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章节习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章节习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出品】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填空题1.主张交往诗学批评的理论家是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哈贝马斯【解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纠正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倾向,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领域”,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交往。

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________。

【答案】科技主义文论【解析】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秽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等。

科技主义文论包括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等。

二、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答: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

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答: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

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接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交往行为理论答: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诗学理论。

他认为艺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世界,主体与文本,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等多种对话层面都参与了交往活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 .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


理论掌握 宗教掌握
实践—精神掌握
艺术掌握
理论掌握主要通过将现实表象上升为抽象, 以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的思维形式建构 理论体系,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宗教掌握是一种构造、相信并崇拜超自然、 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和神秘世界的意识活动, 它主要通过教义、故事或形象等方式诉诸人 们的心灵。

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 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 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 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 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本教材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思想,同时又能致力寻求深厚的学理逻辑支持,保持文 学理论学科的知识系统。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生产力解放的时代。 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的典范。 3. 最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检验过的真 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它是观念、 观点、概念、思想、价值的集合,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 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还有阶级性
• 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 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古希腊罗马文学 文艺复兴:但丁、莎士比亚 启蒙运动:歌德、狄德罗 17世纪以来的西欧以及俄国的作家作品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1 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一)文学活动论1.文学活动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2.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活活动是不同的(1)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

(2)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①“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②“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3.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文学反映论1.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

表现在:(1)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2)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

(三)艺术生产论1.艺术生产论的形成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

2.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的多种意义(1)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2)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3)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圣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圣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视频讲解]2.1复习笔记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一)文学活动论1.文学活动论的来源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实际上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

2.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活活动是完全不同的(1)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2)人的生活活动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①“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②“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3.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文学反映论1.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1)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2)文学反映论的观点在毛泽东那里,得到了更直接和更鲜明的表述。

(三)艺术生产论1.艺术生产论的形成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

2.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的多种意义(1)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2)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3)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从诞生、成熟、发展到今天,已有160年的历史(1844——2004)。

一、诞生期(1844——1847)二、前成熟期(1848——1883)三、后成熟期(1884——1893)四、发展期(1905——至今)诞生期以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为标志,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神圣家族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前成熟期以马克思在1857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于是1859年4——5月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论《弗兰茨·冯·济金根》两封信为主要标记。

后成熟期以恩格斯论文艺问题的几封书信为标记。

1885年恩格斯给敏娜·考茨基夫人的信,讨论关于艺术典型的塑造以及艺术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问题。

1888年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讨论关于现实主义的问题。

发展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列宁和毛泽东。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从总的方面考察,其理论支撑点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1﹒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之一,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文学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3﹒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诞生16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其中的80多年中,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等等学科一起,成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 主要理论来源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美学理论则主要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

而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又主要以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费尔巴哈(1804——1872)为主要代表。

康德认为:艺术与审美,属于人们的情感领域。

因而:①它是纯主观的;②审美完全是非功利的;③审美的愉快主要取决于对象的形式。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文学理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理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列宁
文学是
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毛泽东
艺术生产论
文学活动
Marks economics
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 马克思“艺术生产”多重意义
艺术生产活动
第一种意义
把物质生产与作为艺术生产(精神生产)相比较,并不 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同时论述物质生产 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与社 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 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 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 在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之间的交往理论基础上,德国 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文学艺术 交往和对话
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 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 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第二种意义
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
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 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艺术生产成为一种商品 生产,艺术品本身则成为商品,而艺术消费问题也随之 提出来了。
艺术创作
条件
艺术“商品”
Marks :“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 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 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是生产的”。美方面’。”
“艺术中没有‘纯粹’、‘无杂质’、‘绝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 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艺术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并不能单一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与其他意识形态结 合的形式才能现实地存在。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也是一种艺术品,但其在审 美意识形态上的价值是与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相结合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 其次,必须以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来指 导。 二、中国特色 强调中国本土特色 三、 当代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设与中 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 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之上。具有下列三个基石 (1) 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强调 文学艺术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充分实现,强调文学 艺术是人的自由创造。) (2) 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说明文学艺术依存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制约。) (3)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从经济角度, 把依存性具体落实到生产操作和生产消费之上。)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共44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共44页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美是主观的。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 —1804
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 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曹丕《典论·论文》
“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以至乎杂以嘲戏。”
——曹丕《典论·论文》
“公幹(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 妙绝时人。”
“仲宣(王粲)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 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曹丕《与吴质书》
——《尚书·尧典》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为诗。
——《毛诗序》
兴、观、群、怨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
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毛诗序》
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 而致。譬诸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 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 子。
意象的构成
圣人立象以尽意。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 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 象莫大乎日月。
——《易·系辞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确立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 化的大举进入和冲击,中 国文论界逐渐采用了西方 文论的思维模式,形成了 现代文论。
由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 和需要,马克思主义文论 逐步成为我国主流的文学 理论。
人的类本质(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由 自觉的活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总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总结

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
文学活动是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 与反映。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 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德 意志意识形态》
列宁:文艺反映生活,也反作用于生活
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们 的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 面镜子,是家长制农村的软弱 和勤劳庄稼汉的习以为常的懦 弱的反映。 ——列宁:《列夫· 托尔斯 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本雅明


德国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 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 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 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 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葛兰西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意大利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 理论家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 《狱中书简》(1947) “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 间文化能力的较量。无产阶级通 过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 权。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坚持真善美的统一文学批评标准
童庆炳:“审美反映” 论
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 论
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 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 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 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 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 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 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 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 完成。” —— 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批判〉导言》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直接、主要的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因此更带着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等多种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胡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人本主义文论: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出品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填空题1.主张交往诗学批评的理论家是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哈贝马斯【解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纠正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倾向,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领域”,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交往。

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______。

【答案】科技主义文论【解析】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等。

科技主义文论包括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等。

二、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建立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理论史上的革命性转换,其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①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②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必须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中国特色问题和当代性三个问题。

2.文学活动答: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课后习题答案及考研知识总结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课后习题答案及考研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中国特色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当代性简答、论述: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请解释这段话话的意思。

小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个基本观念: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3、文学反映论里,列宁首先用“反映”一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4、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

5、文论流派:结构主义诗学、后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阐释学、接受美学。

6、20世纪被称为“批判的世纪”。

20世纪西方文论大致上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7、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人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总的意向是: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往往用非理性因素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其先驱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和尼采(1844—1900)的唯意志主义的文论。

8、20世纪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美学、文论: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直觉主义美学、文论:法国柏格森✧“移情”说:德国立普斯、谷鲁斯,英国浮龙·李✧“心理距离”说。

瑞士布洛☆精神分析文论,奥地利弗洛伊德✧“原型”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现象学文论:波兰英伽登✧存在主义文论:法国萨特☆解释学美学、文论:伽达默尔✧法兰克福学派: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美学、文艺学体系。

9、科学主义以19世纪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发端,20世纪的主要流派有:➢自然主义美学、文论:美国乔治·桑塔亚那➢“新自然主义”美学、文论:托马斯·门罗➢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的: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法国以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文论:德国卡西尔,美国苏珊·朗格➢格式塔心理学派艺术论:德国考夫卡,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科学主义总的意向是强调文学中形式的作用,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填空题1.主张交往诗学批评的理论家是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哈贝马斯【解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诗学批评:纠正法兰克福学派的“左倾激进主义”倾向,试图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以“话语”和“共识”为中心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将其作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文学公共领域”,实际上发挥的是交往理性的作用,其本质是交往。

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________。

【答案】科技主义文论【解析】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分为两大阵营:文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秽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等。

科技主义文论包括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等。

二、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答: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之一。

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答: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

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接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交往行为理论答: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诗学理论。

他认为艺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世界,主体与文本,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等多种对话层面都参与了交往活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 总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 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 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 杂现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 的挑战,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具有 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 一定能够健康的建立和发展起来。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语教1106班 李红波
•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 中国特色 • 当代性
•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 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类经 验的总结,毫无疑问,中国当 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总结: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 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就是辩 证的与开方的体系,即要坚持又要发展。 • 2、中国特色,也就是以中国特有的历史 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 义文学理论;其次,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 文学理论遗产 • 3、当代性,也就是要有时代精神。

总而言之,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 论理解为辩证的与开放的体系,既要坚 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 中坚持。
• 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
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 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 三、实现古今对话和现代的转化。
当代性:
•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当然要 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 那么当代文学理论怎么才会具有当 代性并体现时代精神呢? •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 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 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中国特色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当代性简答、论述: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请解释这段话话的意思。

小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个基本观念: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3、文学反映论里,列宁首先用“反映”一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4、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

5、文论流派:结构主义诗学、后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阐释学、接受美学。

6、20世纪被称为“批判的世纪”。

20世纪西方文论大致上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7、人本主义的文论把人作为文论研究的核心,总的意向是: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往往用非理性因素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其先驱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和尼采(1844—1900)的唯意志主义的文论。

8、20世纪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美学、文论: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直觉主义美学、文论:法国柏格森✧“移情”说:德国立普斯、谷鲁斯,英国浮龙·李✧“心理距离”说。

瑞士布洛☆精神分析文论,奥地利弗洛伊德✧“原型”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现象学文论:波兰英伽登✧存在主义文论:法国萨特☆解释学美学、文论:伽达默尔✧法兰克福学派: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美学、文艺学体系。

9、科学主义以19世纪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发端,20世纪的主要流派有:➢自然主义美学、文论:美国乔治·桑塔亚那➢“新自然主义”美学、文论:托马斯·门罗➢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的: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法国以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文论:德国卡西尔,美国苏珊·朗格➢格式塔心理学派艺术论:德国考夫卡,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科学主义总的意向是强调文学中形式的作用,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往往用现代语言学来解释文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形态,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他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后来列宁、毛泽东等人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新的命题,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之一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是一种社会生产。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自觉”,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显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活动论”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纳克斯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

艺术生产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有多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我们一般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对诗学的贡献,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个基本观点第一,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第二,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指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第三,艺术生产论。

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活动强调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第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第五,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提出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交往的理论;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的理解是科学的、发展的,它吸收了人类文化的精髓,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文学现象,全面论述了它与人的其他活动的联系和区别,它还能够以民主的、开放的态度对待其他不同的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媒介学和符号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从现代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的、美学的、哲学的、媒介学的、符号学、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就必须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中国特色问题和当代性问题。

第一,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这种指导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运用有关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第二,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只有这样,它才能走向世界。

中国特色是指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土壤之中,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具体言之,当代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的获得,必须正确的处理以下两个相关侧面的问题:其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只有这样,才能既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表述具有中国特性,又可以丰富其内涵、增加其活力。

第三.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当然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文学理论建设的当代性是指它理应面对当代现实,阐释当代现实,征服当代现实,体现出时代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自身的建设中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才会具有当代性并体现出时代精神。

其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其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对其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度;其三,必须注意吸收20世纪新的学科发展所提供的一切有益成果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请解释这段话话的意思(南开大学2000年真题)马克思对艺术生产的含义有两方面的阐述:第一,艺术生产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第二,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马克思用艺术生产的理论来分析艺术活动,揭示了艺术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主体间的双向运动。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认为艺术生产和广义的生产一样,也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渗透,反复循环,推动生产的发展。

艺术生产“为主体生产对象”。

即艺术家创造出艺术品,有了艺术品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接受者。

接受者在艺术接受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出对艺术新的要求,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艺术的创造。

艺术家为了满足接受者提高了的审美要求,就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创造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品,即为主体生产对象。

在艺术生产的不断循环中,这一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创造者、接受者——都得到了提高,为新的对象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即为马克思所说的“为对象生产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