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与评析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与评析《北京的春节》是一篇介绍北京春节庆祝方式的文章。
本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春节文化,尤其是北京地区的习俗。
文章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春节前的准备工作,二是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三是春节后的收尾工作。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春节文化,尤其是北京地区的习俗。
2. 学习文章阅读策略,如关键词的确定、段落结构的分析等。
3.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5.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呈现北京春节期间的美丽景色,使学生能感受到北京春节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主题。
2. 阅读课文(1) 组织学生全班阅读并讨论关于文章主题问题。
(2) 小组学习:每个小组阅读一段,总结关键词,并介绍自己组部分的阅读。
(3) 学生复述课文。
要求学生在自己小组内互相复述自己自己的理解。
大家要彼此倾听,了解和理解自己和别人的理解和看法。
(4) 集体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探讨文章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比如描述、对比、强调语气等等。
3. 图片讲解通过图片展示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和食品,让学生了解春节期间北京地区的庆祝方式和日常生活。
4. 观看视频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片段并讨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春节的气氛和传统文化。
5.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自主撰写一篇800字的“北京春节”主题作文,要求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北京春节的庆祝方式、食品以及中国春节文化等。
6. 评价和反思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和其他同学交流和讲述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感受。
三、教学评价本课程设计力求深化学生对中国春节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写作和表现,来综合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课后也会与学生进行意见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节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北京的春节听课记录及评析
北京的春节听课记录及评析在这个新的一年里,我有幸参加一场特别的春节听课活动,这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为大家介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记录和评析。
会议地点是中国传媒大学,在学校的宣传栏上看到了广告宣传,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当天,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会议的场地在教学楼里的大教室。
在等待开始的时间里,我和几个同学谈论起了即将在这里进行的活动,我们很期待这次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会议开始后,主持人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前世今生。
在介绍完了传统文化之后,主持人就邀请了一位文化旅游专家为我们讲解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业。
专家先是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业的基本情况,接着,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如北京的故宫、天安门广场、长城等,并且还与我们分享了他在这些景点内用行程规划工具所进行的旅游活动,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妙。
在听完了专家的讲解之后,主持人又邀请了一位当地的文化旅游从业者来分享她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
她特别提到了在推广传统文化和旅游业之间存在的种种挑战,如文化与旅游业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口碑和品牌推广上实现双赢的局面。
她还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坚持自己热爱的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并稳步发展的。
在整个听课过程中,我认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方面,我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我们在传承中更好地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并自如地应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局面。
这次听课让我更加认识到了我们国家门大开,接受世界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体现了现代文化建设的角度,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够准备好迎接接下来即将到来的文化旅游发展的重任。
重新生成-写一篇《北京的春节》评课稿-1000字
《北京的春节》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评析一堂精彩的课程《北京的春节》。
这堂课是由教师李老师精心设计和授课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堂课的亮点和可改进之处。
首先,本堂课的亮点在于内容的设计。
李老师以北京的春节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李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
同时,李老师还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等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其次,这堂课的优点在于教学手段的运用。
李老师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等,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特别是在小组讨论环节,李老师设计了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们展开思考和交流,培养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李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然而,这堂课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李老师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稍显紧凑,导致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不够充分。
建议李老师在设计课堂计划时,适当增加一些专题讲解的时间,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其次,李老师的课堂语言表达需要更加简洁明了。
在课堂上,李老师有时候使用了过多的长句和生僻词汇,使部分学生听得不是很明白。
建议李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使用简洁、通俗的语言,确保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这堂《北京的春节》课程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愉悦的学习体验。
通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和授课,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且在互动的课堂中积极参与。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堂课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课堂时间的安排和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相信在李老师不断的努力和改进下,这堂课程会变得更加完美。
谢谢!。
北京的春节的评课稿_新闻报道_
北京的春节的评课稿
我听了韦老师上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这一课主要讲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这一堂课,韦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老师的语言清晰,教学思路清晰。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引入部分所花的时间太多,前紧后松。
引入应结合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任务,一定要有落实,并作检查反馈。
韦老师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把生字读正确,学生自学后,老师应该有目的的检查,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最后,老师的激励语言有些贫乏。
教学重点不够突出,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太多,讲授不够透彻。
教学设计可以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来设计,让学生找出描写小孩过春节的部分,重点感悟。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名篇。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
文章用的是老百姓的口头语,生动地写出了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
特别是小孩最喜欢过年,本节课就让学生找出描写小孩过春节的部分来学习感悟,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京的春节》教学评析
《北京的春节》教学评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北京的春节》教学评析发言稿
《北京的春节》设计与实践怎样?
龙老师这节课善于创设欢乐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品读的时候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渗透;容量较大但没有时间展示。
如果第三个环节“喜欢哪个画面,找出句子读一读”能与第四个环节品读感悟“印象深刻”的地方合二为一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本课的教学理念是什么?实践得如何?
读中学;龙老师整节课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品读,谈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读中学的体现。
本课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你认为精读课应该有怎样的教学模式呢?
本课的教学模式是:问题研学分享
提升;我觉得精读课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来引领整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既能引导学生思考,进行读中感悟,还能体现写法,让学生迁移训练。
“问题研学分享提升”也不错。
本课如果“我来教”设想如何?
首先,我会让回顾上节课归纳出来的表格,明确课文写作顺序;然后,抓住其中四个详写的节日让学生自由品读,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抓住除夕一段的描写让学生仿写段落;最后明确课文写法的好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北京的春节》评课稿《北京的春节》评课稿《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
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课堂上,张杰老师能够从以下几点着眼进行教学:1、注重情境创设。
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
张老师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
她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
教师还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同时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达到教与学的提升。
在课件中达到了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更加让学生体会到了新年的祥和与热闹。
2、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每个细节都注意到了,反而没有办法突出重点,耽误了很多时间,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显得不够扎实有效。
对于重点段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
在这个环节,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
可以通过的加红,也可以通过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
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更好。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1《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课文主要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等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而生动,结构清晰完整,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李云军老师这节课准确把握教材,详细讲解过年的准备以点带面,突出过年的喜庆、热闹。
闫老师这节课侧重于以下几方面:1、注重情境创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上课伊始,闫老师通过课件出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及文化图片,让学生既了解了中国传统的风俗,又感受到了过年的喜庆紧接着教师又通过一首北京春节童谣的展示,学生交流喜欢过年的理由,把课堂气氛进一步提升。
2、教学目标明确,抓住关键词句,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本节课闫老师引导学生多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有思、思中有议、议中有论,抓住关键词、句、段用多媒体出示,先让学生去了解、感受《北京的春节》所描绘的热闹气氛,然后将重点句子用大屏幕显示出来,让学生反复的读,用心体会,并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广阔空间,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说,尽情的去想象,使学生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3、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让学生从年前的准备过程中品年味。
老舍先生在描写年前准备时很细致,闫老师就抓住这一时间段大人、小孩儿、铺户的活动体会年前的忙碌、紧张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
4、闫老师注重引领学生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收获。
总之,本节课实实在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北京的春节》评课稿2在效率课堂研课月中,有幸观摩了温晓丽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一课,《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是老舍的作品,课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北京的春节评课稿
北京的春节评课稿尊敬的评课领导、评课专家、各位教师:大家好!我是今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举行的一堂寓教于乐的春节文化活动课的主讲人。
现在,我将简要介绍一下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内容呈现和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对中华民族传统的自豪感。
内容呈现:通过分组竞赛、互动游戏和传统习俗体验三个环节,全面展示了春节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1. 分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春节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例如“春联的由来”、“年夜饭的文化含义”等。
每个小组要制作一个富有创意的展板,并在展板上用图片和文字详细介绍所选话题的历史、传统和意义。
经过激烈的展板展示和互动评比,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互动游戏:为了增加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们设计了几个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互动游戏,如猜灯谜、包饺子比赛等。
这些游戏既蕴含了春节文化的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手脑协调能力。
3. 传统习俗体验: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春节习俗,如舞龙舞狮、放鞭炮、挂红灯笼等。
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传统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整体设计比较成功,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收获了对春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然而,在反思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有些陌生,因此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有所不足;二是时间控制不够精确,导致有些环节时间过长,而有些关键环节则显得有些仓促。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有以下改进方案:一是在课前通过布置作业、展示影片等方式提前引导学生了解春节文化;二是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保证课堂进度更加紧凑,同时也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机会。
再次感谢各位评课领导和专家的耐心聆听和宝贵建议,让我能够不断完善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北京的春节评课发言稿
北京的春节评课发言稿北京的春节评课发言稿篇一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较容易些。
成功之处: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
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
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
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改进措施: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评课发言稿篇二《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
文章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儿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及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北京的春节》听课评课
《北京的春节》听课评课
《北京的春节》听课评课香甜的腊八粥、色如翡翠的腊八蒜、熙熙攘攘的买年货的大人、孩子一下子吸引了我们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孩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这是我们听的马老师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的课前交流环节,送给同学们一个礼物-----利用课件播放与过春节有关的图片并配上了优美的乐曲,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这也说明了马老师备课准备得非常充分。
在教学中马老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朗读,如在人们准备过节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们的忙碌?老北京怎样过小年的?大人们忙什么?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
充分利用文本内容体会人们过年前的忙碌,体会年味。
这种教学方式不错,但我认为这部分可以一个问题链来提出,更能让学生有的放矢,体会更充分。
可以这样出示:在第一部分(1-7)哪些地方体现了人们年前的忙碌?-----大人们、孩子们、商户们分别在忙什么?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不知是否恰当,只是个人的一点建议而已。
还想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在高年级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品读内容之外,更要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尤其是名家名篇,更值得推敲。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一句话,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简洁而又幽默风趣;在写作方法上学习先总后分的方法。
除夕真热闹部分,可以这样设计:找一找本段的中心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具体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既能让学生品、悟内容,又能学习写作方法。
《北京的春节》评课
语文课堂不应是“人文性”缺失的课堂一一自评《北京的春节》以前上完一堂公开课,我都如释重负,再也不愿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树人小学上完《北京的春节》后,我却没有轻松的念头。
一个月的培训以及同组学员对《北京的春节》的评议,让我头一回能正视自己,反思自己。
毋庸置疑,这是一堂基于“语用”的课堂。
课堂前二十分钟,都围绕着一个表格来进行课堂教学。
这个表格的作用颇大,了解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写作顺序,明白详略写法,同时,通过这个表格,还让学生了解到春节什么时候干什么是有规矩的,并不能随意,充满了一种仪式感,借机向学生渗透春节文化。
课堂后半节课,品味《北京的春节》的文字,探索老舍语言的秘密。
在我的牵引下,《北京的春节》中的语言特色一一呈现:平淡朴素中的丰富与韵律,京味语言的运用与感染力。
从“语用”这个角度来说,我呈现出来的教学设计是与时下“潮流”吻合的。
教学板块很清晰,板书上就能明显看出我的教学意图:内容、结构、语言。
前两个板块用表格来梳理,表格的形式与文本的特点贴合,简洁有效。
后一个板块以赏析为主,在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理解老舍“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华丽是一种美,平淡朴素也是一种美”。
在赏析过程中,我适时链接课外资源,老舍其他文章中运用北京俗语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京味”在朴实的文章中焕发出的生命力;腊八粥的图片含让学生了解到腊八文化。
带学生评味语言时,我运用了比较的手法,发现暗藏在文中的秘密一一语言整齐中又富有变化。
文中暗喻手法的发现与迁移,也对学生的学习有实质性的帮助。
虽然我不是个勤奋执着于教学的老师,但我也会关注小语的动向。
我知道,近年来,小语届非常重视“语用”,不再一味在文本的内容上、情感上打转,“写什么”固然重要,“怎么写”也非常重要。
于是,听课,我不再迷醉于情感深入的课堂,上公开课,我努力发掘文本的“语用”价值。
来杭培训一月,很多导师的观点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于是,确定上《北京的春节》后,我就不断地思考,这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该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两点?经过文本解读、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思考,就有了这样一堂《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北京的春节》说课稿【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研究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裕的预,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协作的研究方法研究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想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乐趣,以此变更他们研究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XXX,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俗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是联系上下文不仅只是关 注文本本身,要结合相关资料关 注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更清楚 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初 一 、元 宵 节 中 任 选 一 处 ,从 当 天 的习俗活动入手进行讨论:作者为 什么对它进行详写?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根 据 发 言 ,师 相 机 评 价 ,尤 其 关注学生是否联系课文从习俗的 角度来进行揣摩。 原来,关注这个时间节点里的 习俗所蕴含的寓意,可以更好地帮 助我们理解作者进行详略安排的 用意。 四 、感 受 老 舍 京 味 儿 语 言 的 特点 了解完课文中具有京味儿的 习俗,一起来感受作者笔下同样具 有京味儿的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你认 为带有京味儿特点的语句。 2.出示课后两处例句,了解作 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 儿 ,即 使 没 有 饺 子 吃 ,也 必 须 买 杂 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 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 是 买 玩 意 儿 — — —风 筝 、空 竹 、口 琴 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 最闲在的时候。 预 设 :儿 化 音 ;运 用 北 京 地 区 的民间俗语。 3.除了《北京的春节》,老舍先 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这样的 句子,例如: 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今 儿 个 就 是 今 儿 个 啦 !— — —《骆 驼 祥子》 不是仨钱儿油、俩钱儿醋的 事。那画图,预备材料,请工程师, 一大堆事儿呢!— — —《龙须沟》 过年的那点费用是我们用自 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 — — 《劳动最有滋味》 好歹大伙不说他是废物点心,
北京的春节听课记录及评析
北京的春节听课记录及评析今年的春节十分特别,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人都不能回家团聚,而是选择在所在城市过年。
北京作为一个大都市,也不例外。
在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其中包括各类文化讲座。
作为一名听众,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传承中华文化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北京市文联主办,邀请了几位著名的文化传承人,讲解了如何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首先,讲座引用了一句古话:“不知道自己的过去,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未来。
”古人所言深刻睿智,意思是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将无法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接着,讲座提到了一些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方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可以通过读书、讲故事、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学习国画、书法等活动来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学习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包括古代节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同时,讲座也提到了如何让传承中华文化更加生动有趣。
在讲座中,专家就一些具有代表性且极具艺术性的文化传承形式进行了展示和讲解。
例如京剧、民族舞蹈、曲艺等,这些艺术形式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融入其中,通过优美的表演、唱腔等形式,让人们更容易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
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深刻理解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也了解了一些具体方法和生动有趣的传承形式。
相信,只有人们再次认识到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多一些人参与到传承中华文化的行动中,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中华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传统。
—北京的春节课例评析
几点关注精彩课堂—《北京的春节》课例评析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选文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
这也诚如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生活是唤起学生真实情感体验最好的老师。
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体验情感便是本课教学的宗旨。
四、课例片段一、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
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与反思第【1】篇〗《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5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1、默读课文。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
(11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自评王淑月《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课文主要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过春节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等春节习俗。
文章语言简洁而生动,结构清晰完整,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具体写了哪些节日的活动?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一、从单元导语入手,使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
这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所以,在设计中,我的导语从单元主题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单元总体框架,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
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十五这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
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达到教与学的提升。
我娴熟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特别是课件《春晚》零点钟声响时的一段视频、正月十五的灯会,等等,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1.在播放《春晚》零点钟声这一段视频后,应直接借着感情来朗读课文,而我又很重复的叫学生谈感受,感觉谈得太多了,以至于感情没有朗读出来。
2.我在指导朗读中还有很多不足,这个同学还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目的,应继续找学生起来朗读,或者问“谁能比他读得更好?”用这种方式来问学生,会更激发他们的朗读情绪。
3.初一这一部分在讲解时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并没有感受到和除夕的截然不同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应继续学习探讨。
4.正月十五这一部分,整体上来讲出示太多的图片,而脱离了课本,也使得这三部分都像是在详讲,体现不出来详与略。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
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篇二:北京的春节评课北京的春节评课邱丽春:充分挖掘教师的资源,教师语言标准,北京口音味浓,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教师对“儿化”读音的指导专业,学生的儿化音学得很好,教师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黄瑞英:擅于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注重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活动参与面大,课堂语文简洁,教学流程紧凑,准确把握难点与教学重点。
初读是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落实本单的训练重点,(详写与略写)潘文伟:课堂教学流畅,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如行去流水,情感熏陶,润物细无声,建议:对情感的把握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丁合英: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这节课朴实,教师注重学生语言的正确性,工具性,课件实用。
叶剑锋:教学脉络清晰,学生互动面广,教学效果好。
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
康玉清:注意开发语文教学资源,课伊始让学生收集资料,教师做了实用的课件,拓展文没有的内容,丰富学生表像,感知,为学生更好理解文章服务。
邓应钦:教师的语文意识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更注重互动过程,学生及时生成语文资源。
颜色艳:师收集材料,懂得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反映,是一节所实的语文课,从读到写的训练很到位,老师挖掘文的能力很强。
能够在语言环境中指导导学生理解。
曾惠娟:本节课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师的北京口音浓,把学生带入北京春节浓浓节日之中。
李祖发:教师对文本的理解透,教师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如“儿化”音的指导很扎实,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注重课堂氛的调动,能创设一个良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参与面广。
张缩影:课前准备充分,为本节课打好基础,课堂上注重阅读与写作教学,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走进商标》课堂气氛活跃,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走进商标,了解商标。
黄顺谋: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这方面,周旭老师做得挺好,例如,在教学吃铰子,腊八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沉醉于吃饺子的情境中,一下子进入学习。
吴珠玲:听周老师的北京的春节,觉得周老师课堂表现,注重课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并与文本本对话。
李黎平:懂得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反映,是一节所实的语文课,从读到写的训练很到位,老师挖掘文的能力很强。
篇三: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张馨予【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脉络清晰,详略得当。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简单体会老舍语言通俗简洁,有趣的特点。
3、找准读写结合点,拉动学生对春节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堂小练笔,学生可以将家乡的元宵节与老北京的元宵节习俗进行对比,激发他们兴趣写自己的元宵节,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中国人过春节的图片,配上《春节序曲》音乐,让学生马上进入过年的氛围中,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并且回顾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1.在老舍先生写得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批注,小组交流3.汇报交流(一)学习腊八节部分⑴学生汇报介绍(2)在教学这一段,主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段老舍语言的通俗有趣、准确生动,根据学生汇报,我主要抓住“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两句细品: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如果这样改: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掺和一起制成的。
行不行?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这些词看似平常但又妙趣横生。
)板书:简洁有趣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出示图片,你们见过吃过没?作者只用两个词来形容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颜色如翡翠,翡翠什么样?用词准确又精炼。
板书准确精炼)(3)总体读腊八节两段(男女生读)腊八节过得怎么样?(有滋有味)板书(二)学习元宵节部分(1)学生汇报(理解张灯结彩,让学生做批注)(2)北京的元宵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红火而美丽)(3)体现在哪呢?自由朗读体会,用课文中的话回答(4)学生汇报谈体会(从结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两方面,把相关词语在课文中标记)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5)关于老舍语言的品读,我重点抓住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句中的“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这几个同义词,先让学生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几个词,然后通过换词语的办法(也就是把这几个词都换成“都是”)让学生读,一读就会发现这样会很死板,反过来学生就明白了老舍用这几个词很灵活、富有变化。
(7)元宵节这部分是本节课详讲的部分,所以随后安排了小练笔,为了铺垫好学生的情感基调,我先出示东胜元宵节图激趣情境创设,充分调动起学生过年的热情,让学生有话可说。
出示要求:再读一读老舍先生描写元宵节的部分,试着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联系实际,写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节场景。
(8)写完自己修改或同桌互读修改(9)推荐读习作,全班评价(三)最后的除夕、正月初一两部分没有详细学习,只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后小组交流的方式,归纳这两个节日的特点,完成板书最后学完全文总结归纳方法:有顺序性详略得当语言简洁结构完整【说板书设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本课板书如下:板书:北京的春节腊八节有滋有味通俗有趣除夕热闹非凡准确精炼正月初一悠闲愉快元宵节红火美丽概括出了每个节日的特点一目了然,旁边是通过学习概括的老舍语言特点反思:我在设计教案之前对于如何在一课时中将课文的详写四部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都一一科学的呈现,能起到扶放的教学效果,可是一直都难以找到好办法。
所以我在精讲了腊八节和元宵节的部分后,对于除夕和初一部分因为时间不够草草处理,有走过场的嫌疑,处理的不明智,不会统筹规划内容。
经曹老师的指点我才明篇四:北京的春节说课稿《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说课稿【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