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演示文稿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与检验系
绪
目的与要求:
论
1. 理解并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 2. 理解免疫的三大功能 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以及免疫检验在医 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除税赋,免除差役 immunitas 免于疫患,免除瘟疫 immunity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并清除“自己”和“非 己”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借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与稳定。 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可对机体造成病 理损害。
第1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和病理表现
功能名称 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 超敏反应(强) 免疫缺陷病(弱)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肿瘤或病毒持续性 感染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 抗原性异物 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 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 毒感染细胞
第二节
免疫检验涉及的主要技术
放射免疫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酶联免疫技术 速率散射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流式细胞免疫技术 免疫印迹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
临 床 应 用
确定诊断 分析病情 提供有效实验依据
调整治疗方案
判断预后
第四节 免疫学展望
一、现代免疫学的研究特点
近年来,现代免疫学研究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与免疫基 础研究相结合的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基础免疫学研 究的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转向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这 种转化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免疫学的发展正以一种 崭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开发”模式,将 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现代免疫学发展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史
年代
1894 1896 1896 J. Bordet H. Durham, M. von Gruber G. Widal, A. Sicad
医学免疫学全套PPT课件演示文稿
6.蛋白工程新技术 7.转基因动物和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的应
用 8.展望免疫学的发展
基础免疫学方面: 临床免疫学方面:
第二十五页,共699页。
要求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的三大功能(包 括异常情况)。 掌握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免疫和适应 免疫的比较(特征、组成)。 熟悉对免疫学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及了 解免疫学发展史
合、活化,使之克隆扩增,并产生大量具 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
第十九页,共699页。
第二十页,共699页。
禁忌克隆:
胚胎期间接触
某种抗原
相应细胞系
细胞系被排除 或失去活性
致使机体失去针对这种抗原的反应性,形
成免疫耐受性 。
第二十一页,共699页。
(一)免疫系统的研究
1. 外周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可以再循环;可 以母细胞化,可以成为记忆细胞。
构象和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抗原种类 TD-Ag
TD-Ag + TI-Ag
第四十七页,共699页。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
人工复合抗原 免疫 动物
产生针对半 抗原的抗体
产生针对载体蛋 白的抗体
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T细胞识别 载体表位。并以此将T、B细胞连接起来,共 同发挥效应。
抗原籍表位结合
相应淋巴细胞 表面受体
相应抗体
表位是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具 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第四十页,共699页。
2.种类 分两类 (1)构象表位(决定簇) ①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
构象形成的; ②一般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 ③易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PPT演示文稿
抗体的主要作用
抑制病原菌吸附宿主细胞
与病毒结合能阻止病毒吸附或进入宿主细胞 中和外毒素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易于被吞噬杀灭。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人白细胞抗原 (HLA)
• 在胚胎发育中产生,所有身体细胞都存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分子。是自身细胞 的标签。
MHC分子根据结构与功能不同分为
脾、淋 脾、淋 巴结浆 巴结浆 细胞 细胞
扁桃体、 粘膜固 脾浆细 有层浆 胞 细胞
通过胎盘
免疫作用
+
-
是B细 胞成熟 的主要 标志
-
-
抗菌、 早期防御作 抗病毒、 用,溶菌, 溶血,天然 抗毒素、 血型抗体, 自身抗 类风湿因子 体
抗寄生 粘膜局部免 疫作用,抗 虫感染, 菌、抗病毒, I型超敏 免疫排除功 能 反应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一、感应(抗原识别)阶段
*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
T、B细胞特异识别抗原
(一)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
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示意图 病毒
Ag肽-MHC-Ⅰ类分子
细菌
Ag肽-MHC- Ⅱ类分子
MHC-Ⅰ类分子
内体/溶酶体
感染细胞合成 的病毒蛋白
内质网
MHC-Ⅱ类分子
蛋白酶体
(二)T、B细胞特异识别抗原
Tc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
Ag
TCR Th 靶C
Ag- MHC-Ⅰ
Ag- MHC-Ⅰ
Tc IL-2
溶解靶C
TCR
Tc
Tc
穿孔素
记忆C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应答
• 是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由胸腺依 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 性抗原(TI-Ag)诱发。
免疫学发展简史的体会与收获
免疫学发展简史的体会与收获免疫学的发展,简直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里面有英雄、有危机、有灵感,也有失败。
想想,最早的时候,人们对生病可真是一无所知,病从何来、如何治,都像是在摸黑走路,连个路灯都没有。
古代的医生们就像现代的“火锅店小二”,只会猜来猜去,结果还真是不靠谱。
你看,古希腊时期,医生们以为生病是因为体内的“液体失衡”,于是乎,放血、泻药就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
就像家里老妈突然想给你喝中药,结果你差点没撑过去。
那时候的治疗方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18世纪,免疫学的种子开始悄悄萌芽。
牛痘疫苗的发明,让人们大开眼界。
那可是个大突破,简直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江湖上传来消息,牛痘能预防天花,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纷纷开始接种。
真是让人感慨,科学家们的脑洞大开简直不输编剧,牛痘这种“特别的蛋糕”竟然能让人免于天花的折磨。
听说,那个时候的疫苗接种,就像现在的健身房,大家排队上阵,搞得热火朝天。
再后来,到了19世纪,免疫学就更上了一层楼,科学家们纷纷开始对细菌和病毒进行研究。
你看,巴斯德和科赫这两位大佬,简直是免疫学的双子星,犹如神话中的英雄,他们分别揭示了微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真是太牛了,想象一下,微生物那么小,居然能引发那么大的问题,简直像个隐形的“反派”。
有了他们的贡献,人们终于明白,免疫系统可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它像个守门员,守护着我们的身体,让外来的坏蛋无处遁形。
20世纪初,免疫学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疫苗的研发速度就像火箭一样,快速飞升。
大规模接种的运动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
你能想象吗?以前出门总得小心翼翼,现在随便走两步都不怕感染什么病毒,心里可是踏实多了。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疫苗的普及真是挽救了无数生命,就像及时雨,给了大家一丝希望。
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人们只要想到“疫苗”这个词,心里就有种莫名的安心,仿佛拥有了超能力。
说到今天的免疫学,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mRNA疫苗的出现简直是给了我们一个“大礼包”。
第八章免疫学基础理论
(一)免疫学的诞生
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看到有很多 流行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等,患病康复后 很少第二次感染。
免疫学于18世纪末开始,至今经历了三 个发展阶段:
1
免疫学形成阶段(16世纪—18世纪末)
16世纪(明朝)中国医生首先实践用人痘 痂皮接种青少年预防天花
特点:较抽象、系统性强、循序渐进。 实验:目前最常用的6项实验(分4次做) 目的:为动物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治
疗打基础,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11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功能、类型
一.免疫定义与基本特性
定义: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
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 反应.
特性:1 识别自身与非自身
26
吞噬过程
27
3 吞噬结果
(1)完全吞噬:大多数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 被完全彻底的消化或杀灭。
(2)不完全吞噬:一些病毒和兼性细胞内寄生菌 (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虽可被吞噬,但 却不能被杀灭,称为不完全吞噬。这种吞噬对微 生物起了一定的保护和扩散作用,从而降低了药 物及体液杀菌因素的杀菌作用。
2 作用机制
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 其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这种蛋白可干扰病毒 mRNA的翻译,从而抑制了新病毒的合成。
3 应用
34
(四)炎症反应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皮下或黏膜下层时,局 部经常出现炎症反应。炎症过程能减缓和阻止病 原微生物向机体其他部位的扩散。因为各种类型 的吞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使体液防御因素大 量聚积,其他组织细胞死亡崩解后,释放出各种 白细胞素、吞噬素、溶菌酶等,所有这些物质, 对机体抵御传染都是有益的。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演示文稿
一抗孵育,TBS漂洗 二抗孵育,TBS漂洗
DAB显色,蒸馏水中止反应
苏木素复染及封片
当前第22页\共有77页\编于星期五\2点
切片
烤片
脱蜡水化
H2O2处理
热修复
二抗 Enlivision试剂
当前第23页\共有77页\编于星期五\2点
DAB显色
一抗
苏木素复染
IHC染色结果的判读原则
细胞增殖相关蛋白:Ki67、PCNA 转录因子:MyoD1、myogenin、TTF-1、CDX2、
PAX5
肿瘤抑制基因:如 p53、p63、Rb、WT1 基因错配产物:如 MLH1、MSH2
当前第34页\共有77页\编于星期五\2点
细胞核酶:如 TdT 类固醇激素受体:如 ER、PR、AR
黑色素小体和前黑色素小体:如 HMB45、Melan-A
细胞毒颗粒:如TIA-1、granzyme B 线粒体: 如抗线粒体抗体, HEP-PAR1 神经内分泌颗粒:各种激素(如PTH、 ACTH、insulin)、
CgA、Syn W-P 小体: F-VIII相关抗原 分泌颗粒:如BRST-2、surfactant、PSA 细胞内微生物:如弓形虫
当前第14页\共有77页\编于星期五\2点
免疫组 织化学
当前第15页\共有77页\编于星期五\2点
识别系统
联结系统
显示系统
识别系统是指特异性抗体识别组织或细 胞中的靶抗原。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
本技术的基本依据。
当前第16页\共有77页\编于星期五\2点
联结系统由联结抗体构成。它的作用 是联接识别系统和显示系统。
当前第39页\共有77页\编于星期五\2点
CH2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展望
4.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1900年,P Ehrlich 抗体概念形成; 1896年,奥地利学者格鲁伯Gruber和英 国学者道汉姆Durham建立了凝集反应;
1897年,奥地利学者克罗斯P Kraus建立 了沉淀反应;
1898年比利时学者博德特Jules Bordet建 立了补体结合试验。
1895年,J Bordet发现补体
1897年,P Ehrlich抗体生成学说
抗毒素分子存在于细胞 表面上,当外毒素进入体 内后与之特异性结合,并 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毒 素分子,自细胞表面脱落 入血,即是抗毒素。
(三)对免疫应答复杂性的认识
1.超敏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耐受
(四)免疫学理论的成熟:
1.体液和细胞免疫学派的统一
3.免疫分子的研究进展
CD抗原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MHC的研究进展;
补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核酸疫苗和基因工程制剂的研究发展 和应用;
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是一组异质性肽类细胞 调节因子。它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 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 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已可通过基 因工程技术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进行 表达,可以获得纯化的重组型细胞因 子,并可进行批量生产,供实验研究 和临床应用。
1955年,Jerne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1957年,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
1974年,Jerne提出免疫网络学说。
(五)免疫系统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1.中枢免疫器官及其功能的发现与研究 1956年,Glick早期摘除鸡的腔上囊组织 可影响抗体的产生; 1961年,Miller胸腺与细胞免疫;
1965年,Gowan 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2.人痘苗接种的意义:
中国免疫学历史
中国免疫学历史中国免疫学历史是一部丰富多彩、曲折起伏的篇章。
它记载了中国学者在免疫学领域中的不懈探索和卓越贡献,也见证了中国免疫学的蓬勃发展。
早在古代,中国医学家就对免疫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独特的免疫理论和方法。
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强调了机体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古代医学家还发明了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方,如中药方剂玉屏风散等。
随着西方传教士和学者在清朝末年的到来,中国免疫学开始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
19世纪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几个北美基督教差会组织在中国创办现代大学,其中包括湘雅、协和、华西、华中等著名的湘雅、协和、华西、华中等医院。
这些医院建立了湘雅、协和、华西、华中等湘雅协和华西华中等大学,开启了中国医学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医院在创办过程中,引进了西方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其中包括免疫学。
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研究员严抓纲,他在病毒学和免疫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中国免疫学在21世纪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
中国学者在免疫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频频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免疫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免疫学人才。
如今的中国免疫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学者在免疫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揭示了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了新的免疫调节分子和通路等。
此外,中国免疫学在疫苗研发、生物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中国成功研发出多种新型疫苗,并在新冠疫情中为全球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免疫学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历史。
它见证了中国学者在免疫学领域中的智慧和努力,也展示了中国免疫学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医学免疫学PPT第一章 绪论课件
免疫调节 身 维持机体平衡 稳
定
肿瘤发生 自身免疫性疾病 疾病发生
• 儿童哮喘 • 花粉过敏 • 鸡蛋过敏 •…
过敏
• 免疫缺陷
• 遗传性血管神经 性水肿
• 免疫缺陷
• 获得性免疫缺陷 综合征(AIDS)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累及全身各系统 • 蝶形红斑
•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免疫系统 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过程
固有免疫组成
解剖学屏障:皮肤/粘膜组织 生理学屏障:胃酸,溶菌酶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
然杀伤细胞 体液因子: 补体、细胞因子等
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 个体出生后,生活中不断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抗 原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获得的免疫功能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Rowe(1965)自骨髓瘤患者的血清内发现了IgD 石板(1966)自枯草热患者的血清中发现了IgE
1、细胞免疫的发现 2、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3、抗体生成克隆或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 4、胸腺的发现 5、七十年代的重要成就还有T细胞亚类的发 现和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等
细胞转移迟发型超敏性的成功证明了细胞免疫的存在 Chase等(1942)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引起, 而是由致敏细胞引起,从而证明了机体免疫性除能产生体液免 疫外还能形成细胞免疫,证实了细胞免疫的存在 Fagraeus证明抗体是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转化成的浆 细胞产生的。这些成就提示免疫细胞在抗体形成和细胞介导的 免疫作用中的主导地位
炭疽杆菌疫苗
狂犬病病毒疫苗
1、抗体的发现 2、补体的发现 3、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4、免疫化学的研究 5、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6、抗体分子结构揭示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免疫(immune)一词是从拉丁文immunis衍生而来的,原意为“免除税赋”、“免除劳疫”。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患某些传染病痊愈后机体能产生一定免疫力(举例:如患麻疹、腮腺炎可获持久免疫力)。
“免疫”一词在引用到医学领域的初期,则表示人们对传染病具有的抵抗力(即“免除瘟疫”)。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的认识逐步深入。
◎现代的“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进行清除的一种生理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起保护作用;在异常情况下,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引起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
◎近年来,免疫学发展很快,已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的各个学科,出现了“免疫热”。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由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是指成熟免疫细胞(特别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2)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统称为免疫细胞,是免疫功能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分布在机体各个部位,如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3)免疫分子: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生物分子均属于免疫分子,通常以分泌型与膜型两种形式存在。
分泌型: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膜型:如抗原受体、CD分子、黏附分子、MHC分子、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等。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膜免疫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CD体液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粒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医学免疫学:医学免疫学简介及发展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16—
②吞噬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免 疫学说(cellular immunity)
俄国Metchnikoff提出:
白细胞有吞噬和清除各种病原 微生物功能,是机体具有免疫 性的主要机制。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17—
三、 飞跃时期(1950年起)
—25—
一、免疫的含义:
immune 从拉丁字immunis而来,原意表示 免税, 医学家用之表示:免患瘟疫,免患疫病.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4—
传统的“免疫”概念:
指机体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疾
病发生的能力。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5—
现代的“免疫”概念:
(人工被动免疫)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15—
(二)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
关于机体免疫机制的研究和 探讨,出现了二派学说:
①抗体的发现及体液免疫学
说(humoral immunity) • 欧立希(Paul Ehrlich)提出:
体液中产生的抗体是机体 具有免疫性的主要机制。
(1)免疫系统的发现和确定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细胞: T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
(2)抗体的研究 抗体的提纯,化学分析,产生细胞等。
(3)抗体形成机制理论的研究: 1959年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假设(clonal selection postulate)
—18—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21—
第三节 免疫学发展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抗原的结构和抗原特异性:
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应答,并 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 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 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 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 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 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 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 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 就是抗原性。
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 Nobel Prize in 1930 for discovery of human blood
从其木乃伊考证出他面部就有天花疤痕。
• 公元三~四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大规模天花流行,
饱受天花的肆虐。
• 大约到了六世纪非洲暴发天花,八世纪欧洲也难
逃一劫。
• 十七~十八世纪天花传入大洋洲在西半球肆虐; • 二十世纪,天花夺去了三亿人的生命。
种人痘-我国古代接种人痘的方法有四种:
• 痘衣法:把天花病人的衣服或涂有天花脓疱浆的
groups.
• 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
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 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 液中。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 经验期(1670-1850)人痘-天花,牛痘
-天花
• 科学免疫学时期(1850-1970) • 现代免疫学时期(1970-)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 3000年前在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的古医书及僧
侣经文中,就有了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的相关记 录。
• 公元前1160年统治古埃及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
肺部巨噬细胞吞噬大肠杆菌
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
人T淋巴细胞攻击母细胞瘤细胞
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mast cell)广泛分布于皮肤及内脏粘膜下的微血管周围。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TB细胞,APC细胞活化)。
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 ( ) 免疫调节失去平衡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引起的疾病
•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9年10月26日
正式宣布全世界消灭天花。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 19世纪中叶开始,病原体的发现,微生物
学的发展,推动了抗感染免疫的发展。
病原菌的发现和疫苗使用的推广
• 1850年,显微镜下
观察到炭疽杆菌
• Pasteur发明液体培
养基,培养的炭疽 杆菌致动物发病
• Pasteur制备出减毒
疫苗
Louis Pasteur 1822-1895, Father of immunology, attenuated bacteria and viruses as vaccine against anthrax …..
• Koch发明固体培养基,
分离出结核杆菌,提出 病原菌致病的概念
Robert Koch 1843-1910, Nobel Prize in 1905 for his work on tuberculosis, Anthrax, Cholera, Tubercule bacillus
传播到日本、 朝鲜、俄国和
土耳其等国
玛丽·蒙塔古夫人 (1689-1762)
将此方法传到英国
牛痘接种术的发明
• 1798年英国格罗斯特郡Edward Jenner 发
明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获得成功,并发 表论文。此后推广至全球,使天花流行得 以控制。
• 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于1976年在索马里被治
愈,其后未再发现。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演示文稿
(优选)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及其展望
风湿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免疫学介绍
•免疫(Immunity)免除疫病、抵抗疾病
•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
自身耐受、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的特点
• 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
• 固有免疫应答亦称固有免疫、天然免疫或非特异
抗体的发现、应用及细胞免疫的研究
• 白喉抗毒素的应用:
白喉抗毒素含有特异 性抗体,具有中和白 喉毒素的作用,可用 于白喉杆菌感染的预 防和治疗
Emil von Behring 1854 - 1917, Nobel Prize in 1901 for demonstrating that circulating antitoxins against diphtheria and tetanus toxins conferred immunity.
性免疫,是指机体在种系发生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 成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御功能,构成机体抵御病原 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
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源自、分化为效 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细胞
•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消化) • 肥大细胞(募集炎症细胞) • 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 • 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 T、B细胞(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 调节性T细胞(防止叛乱、维持自身稳定) • 肝细胞等(合成补体、干扰素等)
衣服给小儿穿。
• 痘浆法:用棉花蘸天花脓疱液塞入儿童鼻孔。 • 旱苗法:先将天花痂皮阴干研细,而后用银管吹
入鼻孔。
• 水苗法:将天花痂皮研细用水调湿,以棉花蘸染
塞入鼻孔。
1688年俄国首先 派医生来中国学 习种痘及检痘法
1744年李仁山将种 痘法传授给日本
欧洲各国和印度 也试行接种人痘
18世纪人痘接种术 由俄国传至土耳其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系 (Granulocytes)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iemsa染色血涂片,中性粒细胞 呈淡藕荷色,多叶核,胞浆中含有大量的细胞颗粒。透射 电镜下其胞浆颗粒清晰可辨。 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 单核-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属免疫细胞,有多种功能,是研究细胞吞噬、细胞免疫和分子 免疫学的重要对象
• 超敏感反应病:反应过高 • 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 • 自身免疫性疾病: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
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 的疾病
免疫学的应用
• 传染病预防 • 疾病治疗 • 免疫诊断:是应用免疫学的理论、技术和方
法诊断各种疾病和测定免疫状态。在医学上, 它是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变部位,或是确定 机体免疫状态是否正常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