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合集下载

什刹海后海公园设计评点

什刹海后海公园设计评点

什刹海后海公园设计评点什刹海后海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北京市内著名的一片旅游景区。

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下面将对什刹海后海公园的设计进行评点。

什刹海后海公园的布局设计非常合理。

整个公园由三个相连的湖泊组成,分别是前海、后海和西海。

这三个湖泊相互交织,形成了壮观的湖泊景观。

公园内还有许多小桥和岛屿,通过这些桥梁和岛屿,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湖景,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此外,公园内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如古老的鼓楼、钟楼等,这些建筑与湖泊、树木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整个公园更具特色。

什刹海后海公园的植被设计非常出色。

公园内有大量的树木和花草,使整个公园显得绿意盎然。

这些树木和花草的种植位置经过精心规划,既保留了自然的风貌,又给游客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在公园的湖边,有一些茂盛的荷花,花开时,香气扑鼻,令人陶醉。

此外,公园内还有一些特色花坛和花境,每年都会举办花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什刹海后海公园的景观设计独具匠心。

在公园的布局中,设计师充分考虑了游客的观赏需求,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景观。

例如,在前海湖畔,有一个独特的石狮子景区,这些石狮子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在后海湖畔,有一个名为“银锭桥”的景点,这是一座古老的桥梁,桥面呈弯曲状,非常美丽。

此外,在公园的一些角落,还有一些雕塑和艺术装置,为公园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

什刹海后海公园的服务设施完善。

公园内设有休息区、卫生间、饮水处等,为游客提供了方便。

公园还有一些小吃摊和咖啡馆,游客可以在此品尝到当地的美食和咖啡,增加了游览的乐趣。

此外,公园还设有导游服务和讲解员,游客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总结起来,什刹海后海公园的设计在布局、植被、景观和服务等方面都非常出色。

公园的设计不仅保留了自然的风貌,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给游客带来了愉悦和惊喜。

无论是观赏湖泊的美景,还是欣赏古老建筑的魅力,都让人流连忘返。

181.什刹海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探索与思考

181.什刹海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探索与思考

旅游服务设施等 级较低的片区
著名景点
商业资源 批发类用地
商业设施较好,但 商业效益不佳的用 地
业态等级较低的 片区
传统商业街、特 色商业街特色 餐饮等非物质 文化遗产注册 地
3.2 用地综合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将四类用地中的更新用地、改善用地、置换用地这三类用地,以产权明 晰、建筑存量小、易于拆建、环境亟待改善、发展潜力大为筛选原则,将其中的符合条件的 选出来,作为近期改善的用地和重大项目地块战略支撑。
图 4 什刹海街区内机遇地块示意图
4 编制工作的目标和步骤
4.1 发展目标
街区发展目标的确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并从社会、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建立。 社会目标:通过人口疏解、外迁部分人口,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通过危房改造政策等 政府财政支持手段和房屋功能置换等市场经济手段,修缮和更新现有住房的使用条件。通过 现有胡同的梳理,完善机动车、人行交通系统,同时加强停车设施的建设,改善居民的出行 条件和增强居民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经济目标:加强旅游产业主导地位,注入适合旧城区发展的特色文创产业;提升业态层 级,淘汰低端服务业态,升级现有的特色业态,引入精品业态;结合不同的空间特质和功能 定位,打造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活跃街区商业氛围。 文化目标:腾退市区级以上文保建筑,结合新的使用功能,加强文保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充分发掘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风貌构建元素(建筑、景观等)展现中国文化精 髓,加强历史信息的发掘与展现;增加特色博物馆、文化馆、画廊等反映北京文化特色的文 化设施的建设,加强文化设施与场所的建设。
其他类用地
私产与产权不 明、军产 质量较好、风貌 协调、历史建筑
道路 交通
道路交通系统不 完善片区
——

北京什刹海历史居住区的保护和再生策略研究 王丽敬

北京什刹海历史居住区的保护和再生策略研究 王丽敬

北京什刹海历史居住区的保护和再生策略研究王丽敬发表时间:2017-03-31T14:34:44.150Z 来源:《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王丽敬[导读] 通过近年对北京市西城区平房四合院地区的调查发现,旧城平房四合院户均建筑面积非常小,院内私搭乱建现象普遍。

北京工业大学摘要:什刹海历史居住区的高密度人口是街区保护更新的主要问题之一,整改这部分的街区现状,要结合现状寻找新的模式。

本文的研究旨在根据中低等收入者的需要,引入不同户型、适应现代生活、多户混居的新型混居四合院模式,来达到不同阶层混居的生活状态,延续传统的旧城生活氛围。

关键词:历史居住区、弱势群体、混合居住1.北京历史居住区保护更新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近年对北京市西城区平房四合院地区的调查发现,旧城平房四合院户均建筑面积非常小,院内私搭乱建现象普遍。

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房屋国有化,许多大型住宅院落被分割,分给多户居民使用。

1976唐山大地震后,市民纷纷在院落中间搭建临时的抗震棚,这些建筑并未在危险解除后及时拆除,且私搭乱建之风借此愈演愈烈。

此外,人口增长、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及产权的变化都成为了四合院向“大杂院”转化的因素。

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加剧,现今北京旧城四合院片区内,居住着大部分为弱势群体,即老人、低收入者以及外来租户。

根据王晓鸣《旧城社区弱势居住群体与居住质量改善研究》弱势居住群体的共性特征的阐述,认为弱势群体“无力购租适宜住房,因经济贫困不能通过住房市场购租符合现代普通居住标准的家庭住房,一些最低收入家庭甚至住不起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老城与新城的对比不仅是在物质形态上,同时要也要在文化形态上得到体现。

胡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人”,即住在四合院中的原住民,他们的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着传统历史街区的文化氛围,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融洽的邻里关系以及与现代生活的紧张嘈杂形成对比的宁静和悠闲。

如果单纯通过把原住民外迁、投资重建、引进富人等手段达到整改的目的,就会造成胡同文化不能完整的保留,这一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认可。

基于联系理论的北京什刹海地区外部空间分析

基于联系理论的北京什刹海地区外部空间分析

基于联系理论的北京什刹海地区外部空间分析摘要:利用联系理论,通过对北京什刹海地区外部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相关联的“线”分析,初步得出良好场所所具备的空间特点与场所特征,对日后历史文化景区的改造和大型活动场所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什刹海,联系理论,空间场所随着北京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各类高楼大厦充斥着这个城市,北京的都市味越来越浓,但能够体现出古都北京悠久文化和人文气息的地方却越来越少。

在这日趋现代化的北京,要想寻找到一处具有历史韵味又具有场所精神的室外休闲场地,那便是什刹海。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内城保留了原有民俗文化的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地区和居民保留地区,它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被誉为北方的水乡。

虽然作为天然游池的功能早已丧失,但它原有的老北京的独特氛围依然在吸引大众。

同时,北京什刹海经过多年的整治与维护,其老北京的风貌及特色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也使其成为历史文化地区中改造与保护的成功案例之一。

游走于什刹海,人们依然能够听到秋日里清脆的虫鸣,依然能够看到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缩影,依然能够咀嚼那久违了的京味文化。

联系理论也叫关联耦合分析,是对城市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线”性关系的研究,这些线包括物质线,心理线,行为线,对这些联系线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空间形式的组合规律以及原因。

联系理论包含两个层次——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物质层面指的是客体的各个元素由“线”进行联系和组织,使相互间并无联系的各元素之间形成关联。

内在动因指各元素之间形成的潜在关系,人流,车流,货流,价值流,信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各要素之间形成统一。

利用“线”对空间进行分析,可以把原来看似混乱的元素变得具有秩序,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本文运用联系理论,通过对什刹海外部空间的剖析,试图分析什刹海地区空间上的优点,总结规律与方法,从而对今后历史地区的改造以及大型公共场所的设计有所帮助。

1物质线物质线是城市空间中可以从物质层面中反映的线,如场所边界线,道路线等。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A.总体历史与地理概况什刹海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以北。

什刹海又称"后三海",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的三个水域组成,依次为前海(什刹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总面积约540万平方米,水面占3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是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

三海相连,周围环境清幽淡雅,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从地安门,鼓楼的两边到德胜门的两边,三个一水相连,襟带相接的海。

这里环境幽美,历史悠久。

元代叫它"大泊子",现在这名字是明,清以后才有的。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

有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有北城仅存的德胜门箭楼,有著名的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众多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什刹海自然风景资源重点在于水。

北京城内历史上形成的六海水系,南有南海、中海(合称中南海)、北海,北有前海、后海和西海。

西海又称积水潭,前海又称什刹海,北部三海一般也统称什刹海。

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构成什刹海特有的自然景观。

"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

什刹海景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景区内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有不少数代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保留着淳朴的老北京风俗,存在很多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活动,是北京民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什刹海地区是文物古迹、自然风景、民居民俗和传说、掌故等旅游资源相互交织的地区,其综合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民居民俗资源更具魅力,是什刹海景区的最大财富,极具开发潜力,有待于进行重点挖掘和深度开发。

B.地段总体保护及规划方针:北京旧城保护总则: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1) 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北京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浅议

北京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浅议
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品质、品位和品牌的塑造与提升,使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成为世界透视北京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窗口”,成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文化“泉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略与定位:“陈年老酒融现代时尚与西式典雅”
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发展应该突出文化交融、共聚与合一的主题,主要表现在:古今交融,中西共聚,城水合一,文明之脉,即将古之繁华与今之和谐交融,将东方之古典与西方之优雅共聚,将胡同之含蓄与水体之灵动合一,成为老北京文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文明的脉络。同时,要突出该区域文化的动态与活性。与长城、故宫、十三陵等北京市其他休闲目的地的静态文化不同,什刹海的文化脉络充满了活力,以胡同这一传统社区和什刹海这一城市湿地为载体的老北京、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依然保存良好,同时融入聚集了现代北京与西方的休闲文化与元素,使这一地区的文化更具有多元性、可读性。
北京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发展浅议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中为满足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需要而设立的公共性开放场所。什刹海位于北京西城区东北部,贯穿什刹海地区的前海、后海和西海是一片总面积33.6公顷的湿地,占什刹海地区总面积的23%。什刹海是北京市重要的休闲文化体验区、传统风貌居住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典型的景区、社区与文保区“三区合一”。
什刹海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应该创造性地进行“快节奏保护、慢节奏生活、缓节奏开发、慢节奏休闲”的发展思路。并且逐步推广至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多区互动,快慢结合,最终促进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科学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整个古都北京的城市变革与社会进步。其中,保护是首要前提,一旦发现有文化侵蚀、实体破坏、秩序不稳等问题,就要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同时还要逐步完善文化和实体保护的预警和监测机制;开发是主要路径,但是开发要深入社区调研、科学资源普查、全面市场分析、充分理论论证、调动资源配置,要缓要稳,否则急中出错,对于文化的损害将无法挽回;生活和休闲是最终目的,慢节奏的社区居民生活和慢节奏的游客休闲是在快节奏的都市文化中特立独行、引领未来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

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调研报告

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调研报告

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调研报告第一篇: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调研报告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调研报告一、现状调查:五一节期间,我到什刹海酒吧一条街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网络对酒吧一条街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到了什刹海酒吧产生的噪音对附近居民生活的影响,得知了由噪音引起的酒吧与附近居民的一些矛盾。

什刹海风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北部,由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相连的湖泊组成,民俗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10000多户的本地居民,少则十几年多则数代居住于此,形成了老北京淳朴的邻里生活环境。

景区内酒吧业从2003年初始到现在经历了由初创、治理、规范、发展的阶段目前已初具规模,成为什刹海风景区旅游项目不可缺少的业态,为游客在观赏什刹海老北京历史民俗文化的同时提供了感受现代休闲娱乐的场所。

什刹海是集居民居住、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和适度开发为一体的旅游居住区。

酒吧就其经营性质在营业的高峰期正是居民生活的休息期,据家住银锭桥胡同里的一户居民反映:又短又窄的胡同里,聚集了好几家酒吧。

从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特别是晚上8点到11点是最吵最闹的时间。

附近居民表示,酒吧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噪音扰民的问题比较普遍,甚至个别酒吧经营户更是利益熏心,为招揽顾客在室外放置大功率专业音箱,其噪音严重影响什刹海地区和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使百姓无法享受如此美好的休闲娱乐、生活的一方净土。

政府城管方面也多次介入,对什刹海酒吧一条街的噪音污染问题进行过整治,有很多酒吧因被告噪音扰民被没收过音响等设备。

而酒吧业主表示无意扰民,因为酒吧的经营特点,在夜间比较热闹,而且必然会有一些音乐、舞蹈等元素制造环境。

因此必然会产生一些声音,不然就没办法进行正常的经营,这是无法避免的。

酒吧业主对噪音扰民表示很无奈。

二、对策建议对于酒吧业主来说,首先应该与周围居民搞好关系。

跟周围居民保持良好关系是必要与必须的,是维持酒吧良好运营的先决条件。

如果跟酒吧周围发生矛盾,是必会导致酒吧与政府等行政单位的公共关系复杂化。

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使用后评估——以北京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院为例

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使用后评估——以北京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院为例

考察与研究 | 新建筑 2/2021 93[作者单位] 黄也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意大利)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通讯作者(E-mail:**********************)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使用后评估——以北京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院为例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Building Renovation in Historic Districts: A Case Study of No. 7 Courtyard, Yinding Bridge Hutong, Shichahai, Beijing摘 要 基于住建部通过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方法流程和标准模板,结合历史街区的建筑特点及相关导则,建立了历史街区建筑更新改造使用后评估指标体系。

进而以北京什刹海银锭桥胡同7号院为例,对后评估体系及方法进行验证,从场地、单体、专项、经济及社会五个维度进行评估,梳理现有更新成果存在的问题,总结改造经验,同时为日后同类更新改造项目的前期策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建筑更新改造 使用后评估 指标体系 什刹海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ndard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POE) template of large-scale public building projects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POE system for building renovation in historic districts consider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guidelines. It then takes the No. 7 Courtyard of Yinding Bridge Hutong in Shichahai, Beijing as an example to verify this system, assessing this project from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site, building, specific design,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onclusion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historic district, building renovation,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ichahai DOI 10.12069/j.na.202102093中图分类号 TU20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959(2021)02-0093-05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315)黄也桐 庄惟敏*HUANG Yetong ZHUANG Weimin一 问题的提出使用后评估(P O E)是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进行严格、系统的评估,内容包括建筑性能表现、使用情况等[1]。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范文

《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的独特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近年来的城市发展中,中轴线申遗成为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

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作为连接城市交通与市民休闲的重要节点,其空间改造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市民幸福感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的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策略展开深入研究。

二、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不仅是北京城市规划的精髓,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其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价值巨大。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中轴线申遗成为展示北京历史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举措。

三、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现状分析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带,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区域面临着交通拥堵、空间利用不足、绿化率低等问题。

同时,作为中轴线申遗的一部分,其空间改造对于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氛围和市民的居住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四、空间改造策略(一)交通组织优化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需对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周边的交通组织进行优化。

包括增设交通标志、优化交通流线、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等措施,以减少交通拥堵现象,提高区域通行能力。

(二)空间布局调整在空间布局上,需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合理规划休闲空间、绿化空间和交通空间。

通过增加座椅、花坛、雕塑等元素,丰富空间层次感,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

(三)绿化提升绿化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的改造中,应增加绿化面积,选用本地特色植物,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化景观。

同时,通过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手段,提高绿化的多样性,为市民提供更加宜人的休闲环境。

(四)文化元素融入为体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底蕴,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的空间改造应融入文化元素。

通过设置文化墙、历史文化雕塑、展览空间等手段,展示北京的历史文化,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

关于什刹海统计指标分析及发展建议

关于什刹海统计指标分析及发展建议

关于什刹海统计指标分析及发展建议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关于什刹海统计指标分析及发展建议西城区旅游局一、关于什刹海现状的指标情况(一)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分为三大分指标——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带动周边消费情况以及什刹海旅游总收入。

分指标一: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1)因房产升值以及出租房屋带来的收入抽样调查显示,%的商户租用了当地居民的房屋;75%的居民不愿迁出,如果政策要求迁出,%的居民要求政府为房产提供每平方米1万元以上的补助。

(2)参与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抽样调查显示,在什刹海的商户中,35%的企业法人或者个体老板是西城区居民,其中有%为什刹海居民。

当地居民通过参与经营得到部分经济收益。

(3)作为胡同游景点所带来的收入抽样调查显示,只有%的当地居民一直对游客开放自家住宅;有%的居民没有开放过自家住宅;相关的居民参与程度较低,经济收益不理想。

(4)工资收入抽样调查得知,有%的什刹海商户,雇用了一定数量的西城区居民作为员工,旅游给居民带来的收入不理想。

(5)居民的年收入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只有%,情况不甚乐观。

分指标二:带动周边消费情况(1)什刹海地区2004年末企业情况表1什刹海地区企业数量及收入(略)(2)接待客人数量抽样调查得知,%的商户每天接待的客人数量在10人以下,%的商户每天接待量在50人以上,其中有%的商户每天能接待100人以上。

表明什刹海人气较旺。

(3)商户年收入(息税前收入)在接受调查的商户中,有30%的商户年收入1万以下,多为小型摊贩;50%的商户年收入在5万以上,其中有20%的商户在20万以上。

(4)酒吧经营状况结果显示,酒吧规模不一,小的可容纳20-50人,大的可达到200多人,人均消费水平在50-100元不等(除了少数酒吧的少数餐位有最低消费之外),在夜间上座率较高,但换座率偏低。

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

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

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
温宗勇;董明;臧伟;李伟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2011()3
【摘要】都市足迹城市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对于北京这座具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0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如枯木逢春,焕发了勃勃生机。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拥有大量第一手的历史和现状测绘资料,希望以"都市足迹"为题,将一个个城市的热点、重点地区的演变和发展如实地记录下来,带您体验这座伟大都城的沧桑巨变,也邀您感受巨变下那永恒不变的城市精神。

【总页数】10页(P146-155)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什刹海;城市化发展;测绘资料;设计研究院;城市精神;北京市
【作者】温宗勇;董明;臧伟;李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日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色彩调查研究方法及启示——以日本茨城县樱川市真壁町的街区保护为例 [J], 吴云;何礼平;方炜淼
2.什刹海历史街区保护调查 [J], 袁紫
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的探究和思考——基于对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的调查研究 [J], 汪瑀
4.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认知调查
——以福州上下杭为例 [J], 吴昌洲;黄澳周;奚建芳;陆烨
5.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应完善管理体制──从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说起 [J], 陈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刹海文物建筑群展示利用

什刹海文物建筑群展示利用

文物建筑群展示利用策划调研——什刹海文物建筑群吕律扬城规10a-2 10103040204文物建筑群展示利用策划调研——什刹海文物建筑群摘要:本调研将对北京二十五块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什刹海文物建筑群进行调研和分析,简析区域的地区概况、区域大况。

从历史角度揭露什刹海的发展演变,阐述历史上的主导功能。

分析该地区主要的历史遗存。

以现阶段此城街区主要功能。

在旧功能的消失的同时也会有新功能的出现。

分析现阶段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什刹海文物建筑群历史功能现状分析问题改善建议正文:1.1地区概况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

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

三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为燕京胜景之一。

1.1.1区域位置什刹海位于北京内城西北隅,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规划总面积302公顷,水面33.6公顷。

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成为什刹海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

什刹海景区是指前海、后海和西海及其周边地区146.7公顷的范围,以什刹海命名,其大体是什刹海景区位于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侧;南自地安门西大街向西至龙头井向西北接柳萌街、羊房胡同、新街口东街到新街口北大街,西自新街口北大街向北到新街口豁口;北自新街口豁口向东到德胜门,由德胜门沿鼓楼西大街到钟、鼓楼。

什刹海地区,位于北京西城,周边以低层居住区为主,且居住区的形式多为四合院,东邻南锣鼓巷,南靠北海公园,并且周围有北京四中、北京七中、北师大北校区,教育资源较分散,恭王府、醇亲王府、郭若沫故居等亦在该地区,另一方面,什刹海内的路网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结构,文化价值较高。

什刹海历史街区保护调查

什刹海历史街区保护调查

什刹海历史街区保护调查摘要:如何保护与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是许多历史街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什刹海是北京市历史街区的典型,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文化构成和珍贵的历史建筑。

目前其产业发展存在的定位不明确、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限制了什刹海街区的发展。

如今什刹海的传统文化特色正在削弱,且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隔离。

外来文化进入什刹海之后一般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进化现象。

就什刹海地方文化建议而言,要最大程度的保护传统物质空间,积极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业态,尽量维持原有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什刹海;历史街区;文化变迁;现状问题与保护]什刹海地区位于北京城区的西北部,包括前海、后海、西海及其临近区域。

融水面风光、王府、寺庙、民俗文化于一体,是北京城内一处人文与自然景观都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胜地。

在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什刹海街区的面积最大。

这里仍然保留着一些古都建筑的原始风貌,是老北京风貌最浓郁、人文意蕴最深厚的地区之一。

其中水域面积约34h㎡(约占总面积的23%),绿地面积11.5h㎡。

2005年,该地区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

1.什刹海历史文化变迁1.1背景什刹海地区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拥有大片保留完好、与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

现今的什刹海水面面积33.6公顷,由前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三块水面相连组成。

早在元代为完整水系,作为元大都重要的水源地和京杭大运河的北方终点码头;至明朝水面缩小成为三个湖,成为城内风景名胜之地;到清朝时期被定为皇家苑囿,王府、花园逐渐增多。

1.2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展景区整治。

1983年,西城区政府开展拆除违章建筑、腾退绿地、破冰清淤、打通环海道路、亮出水面等工作。

1990年起,逐步开展西海北沿旧区改造、前海东沿旧区复兴、白米斜街改造、金丝套地区保护等整治工作。

1999年起,市区两级政府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整修道路、改善水质等工程。

北京寺观园林之什刹海寺观的现状调查分析

北京寺观园林之什刹海寺观的现状调查分析

Be igCi .Th h sse h sz ̄ tea t ai n n lz d i r be . in t j y et e i mp aie h cu ly a d a ay e t p o lms t s
Ke r s S a h h i e ls c u l y a ay e . y wo d . h c a a ,t mp e ,a t a i n l z d t
rv r i e th s a rc fh s o ia n u t r n e ia c .Att e s m etme,I sa s h r awh c a h s e ls i ie sd .I a ih o it r la d c lu ei h r n e c t h a i f lo t e a e ih h s t emo tt mp e n
收稿 日期 : 0 8 O ~ O 2O一 5 6

l O ・ O
维普资讯
山 东林 业 科技
陈连 波 等 : 京 寺观 园林 之 什 刹 海寺 观 的 现 状调 查 分 析 北
20 年 第 3 08 期
() / 2 1 5的 寺 观 部 分 保 持 原 建 格 局 , 存 留 大 殿 , 部 分 或 或
表 2 什 刹 海 地 区 保 护 寺 观 中 基本 保 持 原 建 格 局 的寺 观
此 类 寺 观 形 式 保 存 较 好 , 筑 布 局 基 本 完 整 , 内部 保 建 但 护不善 , 多殿堂年久失修 , 些石碑 和佛像也不知去 向, 很 一 除
广化寺外 , 它都失去了寺观的功能 。 其
北 京 寺 观 园林 之什 刹海 寺 观 的现 状 调 查 分 析
陈连 波 , 郭 倩

北京什刹海地区语言景观建设调查研究

北京什刹海地区语言景观建设调查研究

北京什刹海地区语言景观建设调查研究作者:李青来源:《中国市场》2020年第16期[摘要]什刹海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该地区语言景观比较规范,国际化水平较高,但是还存在语言层面上的一些错误和不足。

语言景观背后反映的挖掘与展示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传承与创新的冲突都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重视,加强顶层设计,既要保护好遗产,传承好文化,还要利用好资源满足现实需求,助力首都文化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什刹海;语言景观老北京人常说北京城是漂来的,这形象说明了北京城与大运河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曾经的中国漕运的南北大动脉,大运河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作为大运河的最北端,现阶段如何将大运河(北京段)保护好和利用好,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元素,增添人文内涵,成为北京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什刹海是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北京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万宁桥及什刹海三海水域(西海、后海和前海)。

本研究选取了什刹海地区沿岸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因为语言景观是对研究区域内语言接触及博弈的反应机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1]。

通过该研究,希望可以为发挥语言文字的服务作用,展示和传承大运河文脉,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助力首都文化中心建设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1. 研究理论视角及方法1.1. 理论视角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公示语、标示语、标识语、标语等相关研究较多。

语言标牌信息功能之外所包含的语言行为和象征意义是语言景观研究的核心[2],但是过去三十余年,语言景观相关研究数量多、成效显著,但存在重描述、轻解读问题[3]。

本研究主要借鉴了以下两个理论框架。

场所符号学理论语言是社会文化中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4]。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策略研究》范文

《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深入推进,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的空间改造成为了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

什刹海地区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缩影,其地铁站口袋公园的改造不仅是城市绿化空间的拓展,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本文旨在探讨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改造的策略,以适应申遗背景下的城市发展需求。

二、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现状分析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毗邻什刹海历史文化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

然而,当前口袋公园存在着空间布局不合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不足、绿化植被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和申遗背景下的文化传承要求。

三、空间改造策略1. 空间布局优化针对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应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划分休闲活动区、绿化景观区和历史文化展示区。

在保证交通便利性的同时,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

2. 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公园设计中。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历史文化墙、建立历史文化长廊、展示什刹海地区的历史照片和文物等方式,让市民和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什刹海的历史文化底蕴。

3. 绿化植被多样化为改善口袋公园绿化植被单一的问题,应引进多种植物种类,形成多样化的植被群落。

同时,结合什刹海地区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景观。

4. 互动性设计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公园的互动性设计,增加市民和游客的参与度。

例如,可以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健身设施、休息区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

同时,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方式,增强市民对什刹海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实施措施1.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什刹海地铁站口袋公园的空间改造。

在资金、土地、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改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 公众参与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市民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公众参与。

什刹海,旧城更新中的“幸运儿”

什刹海,旧城更新中的“幸运儿”

279[ topic] 为城市而设计/遇见什刹海文/李亦农 “遇见什刹海”设计总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Shichahai, “Smiled Upon by Luck”什刹海,旧城更新中的“幸运儿”20世纪90年代,我的导师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曾与日本学者阵内秀信一同对北京城市肌理变迁做研究。

朱自煊先生曾讲:“我工作这20年的任务就是保住什刹海。

”那时,因中国各城市百废待兴,需要开展众多建设,并且因建筑规划界和历史文保界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得到旧城更新的正确方法,所以如什刹海这样的历史文化片区的更新问题就被搁置了下来。

在20年后的今天,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城市建设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人们开始重视旧城更新这个已经延续了很多年的话题。

从宏观上讲,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是涉及史学、人类学、环境学、规划学与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将渗透到人类的未来。

什刹海地区生活氛围浓厚,拥有自发发展的强大活力。

这些源动力使什刹海这些年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野蛮”的一面。

如,当我们提起什刹海,人们印象深刻的是繁华的酒吧街。

或许在什刹海落地的第一家酒吧是因为情趣,而后蓬勃发展的酒吧多数却因利益而趋之若鹜。

经过这20年对旧城更新认知的增长,人们已开始逐渐意识到应该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老旧城区的更新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以免任何一个草率的决定给这些充满历史与生活记忆的地方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从这个角度来看,什刹海无疑因放慢了脚步而获得了未来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

对待如什刹海区域的无序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引导,提升空间趣味与品位,慢慢进行矫正,引导其健康成长,而不是全部推翻重来——这便是20年积累的优势所在。

针对老城区中缺少现代活力的问题,还可以从规划和设计的专业性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出发,进行调研,确认应引入哪些缺乏的业态,使这里的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

包括这次“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的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就是一个尝试的起点——希望这个药引,能使我们收获良好的药效。

京华胜地什刹海的规划建设

京华胜地什刹海的规划建设

京华胜地什刹海的规划建设
李源石;陈占海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1995()4
【摘要】京华胜地什刹海的规划建设李源石,陈占海什刹海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北京一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丰富的风景游览区,包括前海、后海、西海3个水域及邻近地区,俗称“后三海”,与“前三海”的北海、中海、南海相对应,面积为146.7公顷。

北京解放...
【总页数】3页(P35-37)
【关键词】风景区规划;总体规划;北京;规划建设
【作者】李源石;陈占海
【作者单位】西城区建委,什刹海公园管理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相关文献】
1.浅析城市商业地产规划设计——以盘锦辽东湾兴隆奥莱胜地休闲娱乐城建设项目拟规划为例 [J], 李聪;李辰琦
2.建设活力魅力和谐什刹海--访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主任徐利 [J], 赵

3.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批复 [J], ;
4.国务院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J], ;
5.休闲度假胜地规划与设计——卢卡亚海滩度假胜地(大巴哈马岛自由港) [J], 叶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刹海城市设计现状调研A.总体历史与地理概况什刹海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以北。

什刹海又称"后三海",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的三个水域组成,依次为前海(什刹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总面积约540万平方米,水面占34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是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

三海相连,周围环境清幽淡雅,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从地安门,鼓楼的两边到德胜门的两边,三个一水相连,襟带相接的海。

这里环境幽美,历史悠久。

元代叫它"大泊子",现在这名字是明,清以后才有的。

什刹海景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

有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有北城仅存的德胜门箭楼,有著名的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众多古建筑,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及政治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什刹海自然风景资源重点在于水。

北京城内历史上形成的六海水系,南有南海、中海(合称中南海)、北海,北有前海、后海和西海。

西海又称积水潭,前海又称什刹海,北部三海一般也统称什刹海。

依托六海水系,湖岸的垂柳、水中的荷花等构成什刹海特有的自然景观。

"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在景区中具有典型意义。

什刹海景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景区内有大量典型的老胡同和四合院,有不少数代居住于此的"老北京",保留着淳朴的老北京风俗,存在很多富有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活动,是北京民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什刹海地区是文物古迹、自然风景、民居民俗和传说、掌故等旅游资源相互交织的地区,其综合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民居民俗资源更具魅力,是什刹海景区的最大财富,极具开发潜力,有待于进行重点挖掘和深度开发。

B.地段总体保护及规划方针:北京旧城保护总则: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原则:(1) 要根据其性质与特点,保护该街区的整体风貌。

(2) 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

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

(3) 其建设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

(4) 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5) 保护工作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

建设控制区的整治与控制原则(1) 新建或改建的建筑,要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或不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2)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容积率、绿地率等。

(3)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避免简单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4) 要注意保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的街巷、胡同肌理和古树名木。

(5) 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地区的建设控制区应参照重点保护区的原则。

旧城保护(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具体侧重方面:1) 地块划分结合北京旧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以院落为单位进行现状资料调查和规划编制。

“院落单位”以现状的门牌编号及其范围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院落的行政区划、产权所属、历史形成、自然边界、院落的完整、出口位置等因素,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

2) 土地使用功能调整规划(1)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用地性质分类遵照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应根据功能需要进行调整,以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特色和性质。

(3) 保护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面积由现状的490ha,调整为409ha,占总用地面积的40%;公建用地面积由现状的247ha,调整为266ha,占总用地面积的26%;工业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7ha,调整为1.6ha,占总用地面积的0.2%;道路用地面积由现状的154ha,增加到213ha,占总用地面积的20%;公共绿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9ha增加为97.4ha,占总用地面积的9%;其他用地面积由现状的61ha,调整为51ha,占总用地面积的4.8%。

3) 居住人口规划(1)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现在居民约9.5万户、28.5万人,总人口密度为275人/ha。

改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居住条件,首先要降低居住人口密度,因此,疏散人口是保护规划的目标之一,也是保护规划实施的关键。

根据居住人口的现状调查结果,居住院落的人口密度共划分为五级。

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少于2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大于50m2的院落。

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超大型,情况特殊,应予以保留。

I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2至4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25至50m2的院落。

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舒适型,可以维持不变。

III 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4至7人,人均住宅用地面积15至25m2的院落。

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经济型,其标准与北京目前的居住平均水平相当,可以维持不变,也可以根据居民要求适当降低密度。

IV级、V级:IV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7至10人,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拥挤型;V级指每100m2住宅用地上的居住人口10人以上,这类住宅的标准属于特挤型。

保护规划中需要降低这两类住宅的居住人口密度,使其至少达到Ⅲ级以上标准,以改善居住条件。

(2)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人口为16.7万人。

共需迁出人口11.8万人,占现状总人口的41%。

4) 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和更新保护规划中的建筑保护与更新是依据现状建筑的质量及其代表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来确定的。

(1) 根据建筑的结构损坏程度,将现状建筑质量分为好、一般、较差三类。

(2) 根据现状建筑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建筑空间布局与形态、建筑形式,对其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评价,分为五类。

第I类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II类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及近现代建筑”。

指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

第III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一般传统建筑”。

指单体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较低,数量较大,需要不断修缮的一般传统建筑,包括传统四合院建筑、近代建筑等。

第IV类为“与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指在建筑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体量、高度、色彩、材质、建筑细部等方面与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包括仿古建筑等。

第V类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主要包括两种建筑:一种是单位或居民近年来自行翻建、改造的建筑,其建筑质量较好,建筑尺度基本符合保护区传统风貌的要求,但其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材质、细部等与保护区传统风貌不协调;另一种主要是指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虽然其建筑质量较好,但对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3) 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对现状建筑的历史文化评价和建筑质量的评价,对重点保护区内所有建筑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更新手段;对建设控制区内的建筑则只要求保留前两类建筑,其他建筑均可按规划要求进行更新。

文物类建筑:对已划定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要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严格的保护。

保护类建筑:对那些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应以修缮为主,保护外部面貌,其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

改善类建筑:对于那些具有清晰和典型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形态和传统建筑形式的历史建筑,其建筑质量评估分类为“一般”,可以进行修缮和翻建,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其翻建建筑必须维持原有的空间布局和传统建筑形式。

保留类建筑: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现代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

更新类建筑:更新类建筑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建筑风貌上无保留价值的、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差”的危房,可采取更新的手段,对其进行拆除,但更新改造必须要精心设计,使更新改造后的建筑与保护区原有的建筑规模、尺度、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色彩等保持协调一致;另一种是少数单位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

对这类建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予以拆除,原址复建应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沿街整饰类建筑:为尽快恢复和体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应对沿保护区主要街道分布,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及装饰物,其建筑质量的评估分类为“好”或“一般”的建筑进行整饰。

再次改造时,要严格按照保护区的风貌要求进行建造。

5)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绿化规划(1) 保护规划把园林部门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列为“保护类树木”;把现状的各种成年乔木列为“准保护类树木”;规划要求新种植的乔木列为“新种植乔木”。

(2)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绿化建设应以街道、胡同绿化为主,不宜大拆大建集中绿地。

绿化形式应以种树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

(3) 宅院绿化应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绿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宅院内的绿化形式,应充分考虑传统的植树栽培方式。

6)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1) 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不执行《北京城市中15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原有道路规划红线要求。

(2)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沿街传统风貌、方便居民出行、改善市政条件为目标。

(3) 除城市主干道之外,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尽可能限制过境交通穿过。

(4)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应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地解决出行和车辆停放、道路宽度等问题。

(5)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交通组织应充分利用现有不同宽度的胡同系统。

特别是7m以上的胡同,更应在规划中充分利用。

(6) 适当打通一些尽端胡同,拓宽一些“瓶颈”胡同,以改善区内的交通组织状况。

7) 历史文化保护区市政设施规划(1) 基础设施建设是旧城的薄弱环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综合管线规划应以不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和防灾设施条件为目标。

(2)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市政管线布置,应有效利用规划保留的胡同系统,不拘一格,综合考虑。

(3) 应根据各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综合手段,改善保护区内的市政设施条件。

如地下管网以综合管沟与直埋方式相结合,能源以使用天然气和用电相结合等。

(4) 充分改善和利用现有的市政设施,节约投资和运行费用。

附则:(1)《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强调必须以“院落”为基本单位进行保护与更新,危房的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坏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须遵照执行。

(2)对于历史形成的对景建筑及其环境要加以保护,控制其周围的建筑高度。

对有可能形成新的对景的建筑,要通过城市设计,对其周围建筑的高度、体量和造型提出控制要求。

(3)在旧城改造中必须处理好街道与重要对景建筑的关系。

(4)旧城内新建建筑的形态与色彩应与旧城整体风貌相协调;对旧城内新建的低层、多层住宅,必须采用坡屋顶形式;已建的平屋顶住宅,必须逐步改为坡顶;旧城内具有坡屋顶的建筑,其屋顶色彩应采用传统的青灰色调,禁止滥用琉璃瓦屋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