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李大钊留学日本的经历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留学日本 李大钊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两年半

留学日本 李大钊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两年半

Moment留学史话86李大钊早年父母双亡,幼时由祖父一手抚养,祖父教育他识字,送他进入私塾读书。

1905年,李大钊进入永平乐中学。

1907年,他进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学习。

北洋学堂时期的李大钊是一个忧国忧民,积极奔走于反帝反封建运动前线的新青年,但此时李大钊的思想还未完全成熟,他对于国家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倡导共和民主,建立立宪制国家”的阶段。

在北洋学堂学习期间,李大钊进一步了解到建立共和,实现理想的困难。

1901年后,出于保全自身,应付国内外压力的需求,清政府不断推出新政,5名朝廷大臣被派出到欧美、日本考察宪政。

虽然在1906年,朝廷颁布了《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但真正进行立宪改制却遥遥无期。

1910年,十余省谘议局共同发起了召集国会的请愿活动。

北洋法政学堂的学生举行了罢课,一同加入到请愿活动中。

李大钊便是北洋学堂请愿活动的8个学生总代表之一。

此次活动刚开始时学生们大都慷慨激昂,甚至有人为了书写血色请愿书而断指。

而活动进行也很有组织与纪律,但最终活动却以失败告终,学生险些遭受武力镇压。

1912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瓦解了清政府,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却异常坎坷,先是拥有政治、实力资本的总统袁世凯隐约露出恢复帝制的端倪,后是民国建立后短暂的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近二百个政党。

1912年,李大钊担任了北洋法政学会的编辑部长,负责编辑学会刊物《言治》。

表面上,虽然旧中国从形式上由封建君主制国家转变为立宪制国家,但中国距离真正实现民主、强大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此时的李大钊较为失意,这在他所撰写的《言治》文稿中可见一斑。

1913年,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的李大钊,由于现实与理想上的冲突,政治观念上的不成熟,暂时失去了人生方向。

同年,李大记者_胡墨涵 编辑_刘薇禛平 设计_李阳留学日本李大钊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两年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87钊收到同学从日本寄来的邀请自己去日本留学的信函。

此时的李大钊感到自己的才学还不足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便有了东渡留学日本的念头。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一)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一)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一)【内容提要】在1921-1949年的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留学生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但是与北洋政权和国民党政权中的留学生相比,其政治留学的色彩甚于知识留学,堪称近代留学生大潮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由留日、留欧、留苏三个群体构成,他们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党内的地位和作用及在革命进程中的命运也有所不同。

【摘要题】中共党史研究【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留学生/群体分析【正文】近代留学史研究始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陷于停滞,到“文革”结束后又伴随着新一轮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再度复兴,20余年来出版了许多颇有分量的论着。

唯对于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之关系,已有研究似仍嫌薄弱(注:目前已有多篇专题论文,对留日、留法、留苏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之关系作了探讨,其中综论性者如徐行《留学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神州学人》2001年第7期)、吴汉全《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关于留日者如陆安《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青岛教育论坛》1997年第2期)、张敏卿《留日与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的嬗变》(《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1期);关于留法者如鲜于浩《论中共旅欧党团组织的内部训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田雪梅等《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生与旅欧党团组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关于留苏者如徐行《中共第一代留俄生述论》(《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吴霓《早期留苏热潮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崛起》(《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部分留学史专着中亦有少量篇幅涉及这一问题,如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等。

近代中国名人青春奋斗的故事

近代中国名人青春奋斗的故事

近代中国名人青春奋斗的故事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孕育出许许多多优秀的名人,这些人的成就不仅对于中国,也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叙述一些近代中国名人青春奋斗的故事,以探究其成功的秘诀,为广大青年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李大钊:不屈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字曼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

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并与陈独秀、鲁迅等人一起在校内成立了“新青年”刊物社团,开始参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宣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成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不少人认为他是中国早期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鼓舞了中国广大青年及工人士兵的斗志。

然而,在他的斗争史上,却充满挫折和磨难。

恶劣的社会环境、困苦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打压和囚禁,都没有能动摇他信仰的坚定。

他始终坚定地认为,革命的胜利需要青年人的奋斗,以智慧换取革命,勇于推行变革,不畏挫折、不屈不挠,才能获得成功。

最终,他在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处决,成为了革命烈士。

二、周恩来:不断追求进步的伟人周恩来,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和军事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一个有追求的青年,曾经勇闯东北、潜伏长沙、从事地下工作,并在青岛、天津、上海等地积极参与了无数反帝反封的斗争。

周恩来终其一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仰,不断追求进步,他曾经说过:“青年人要不断适应社会,更新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潮流。

”他的追求和信仰最终也感染了整个中国,指引了亿万人民走向了正确的道路,充分证明了他所说的话的正确性。

三、朱德:坚定共产信仰的战地元帅朱德,字云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之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他年轻时在西部山区从事革命活动,并参与了东征、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他的毅力和信仰曾经挽救了红军的危难局面,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历史事件中担任重要角色,是中国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的早期领导人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的早期领导人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的早期领导人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一批伟大的早期领导人,其中包括陈独秀、李大钊等。

他们在党的早期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他们的背景与贡献两个方面来介绍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一、陈独秀陈独秀,字民齐,江苏丰县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年轻时曾留学日本,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对中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思想上,陈独秀非常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他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的束缚。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主张,即通过彻底的思想解放和社会革命来推动中国的发展。

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陈独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并通过发表文章和组织活动等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念,并倡导工人阶级的觉醒和组织起来的重要性。

陈独秀的努力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为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李大钊李大钊,字培之,山东曲阜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

李大钊生于1888年,他在青年时代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他在留学欧洲期间,接触到了各种先进的思想和社会运动,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过程中,李大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并通过讲座、发表文章等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

他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主张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社会问题。

李大钊的努力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结: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们在党的早期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大钊 陈独秀

李大钊 陈独秀

关于名字
1914年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此名来源于家 乡的独秀山。陈独秀一生用过的名字,据查考有 38个之多。在报刊上曾用“三爱”、“仲甫”、 “只眼”、“实庵”、“致中”等。签发中共中 央文件,常用“T·S·Chen”。党内同志谈话常称呼 为“老先生”、“老头子”,或在党内文件中干 脆简称一个“老”字。
李大钊生平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2周年。 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 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 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 钊同志。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 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 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 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 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 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 民之心。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 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 次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号 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编 辑、《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 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 编辑,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协助北 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 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 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1919年支持和领导五四运动。7月参加创 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 任。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 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3个组成 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 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 克思学说研究会。4月与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 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10月成立北京共产 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精品文档]从陈独秀、李大钊与中共“一大”代表的关系亲疏看“一大”中央局书记的选举

[精品文档]从陈独秀、李大钊与中共“一大”代表的关系亲疏看“一大”中央局书记的选举

从陈独秀、李大钊与中共“一大”代表的关系亲疏看“一大”中央局书记的选举江苏省宜兴市汇文中学何平摘要:陈独秀和李大钊被誉为“北大红楼两巨人”,二人在中共的创建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中共“一大”上,“南陈北李”的命运迥然不同: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却连中央委员都不是,这就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

本文仅就从陈独秀、李大钊分别与中共“一大”代表的关系亲疏方面分析一下“南陈”当选而“北李”落选的原因。

关键词:“南陈北李”中共“一大”选举人际关系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中共党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为中共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中共“一大”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却无职务。

这个疑问引发了不少学者的研究,但切入点都是“陈独秀为何会当选为总书记”,都从陈独秀的个人威望和社会影响力来考虑。

主要是他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的创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来探讨,从而证明陈独秀的当选是历史的必然。

(1)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共产国际的影响(2)。

诚然,这些都是陈独秀当选的重要原因,但一次选举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被选举人自身的威望和影响力以及外来压力,还有其他诸多原因,其中,被选举人和选举人之间的关系亲疏就是一条重要原因。

本文想就从这个方面探讨一下中共“一大”中央局书记的选举问题。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3位代表,来自七个共产主义小组,分别是上海代表李汉俊、李达,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湖南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湖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广东代表陈公博、包惠僧(3),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东京代表周佛海。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这些代表和“南陈北李”的人际关系情况。

(一)和陈独秀联系密切的共产主义小组首先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曾被反动当局逮捕,出狱后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借道天津去上海。

许德珩回忆:“到了上海,这时,陈独秀的思想更激进了,他和上海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结合起来,继续主办《新青年》,发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怎么样的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下面是分享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怎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意义非凡的运动。

这场运动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它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情况具体是这样的,起初是一些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革命人士在意识到了中国封建统治是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他们在思想上统一之后,便开始了运动的筹备阶段,首先是通过对孔子的继承还是批判开始的,因为当时有些人支持封建统治思想,也尊崇孔子的思想,可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分子,却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认为要顺从个人内心的想法,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自由。

他们在这同时创办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报刊,主要宣传他们的思想,这样新文化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紧接着便是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传播,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推翻封建统治的,而且还引进了一些新思想,像民主,男女一视同仁,支持科学发展,这些思想的传播,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置于了顶端,同样他们一直在报刊上宣传他们的新思想,步伐加快以后,便开始对文学形式进行新的改革,那就是要反对封建的那种古文言文,要用直白的话语来表达各种思想,这深层含义也是主要为了推翻封建统治,来引进资本主义发展,剔除其中的陋习,这样一来,那些有为青年也意识到了这场运动的意义之大,便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这场运动中,大力宣扬运动的中心思想。

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队伍壮大起来,思想也传播的更为广了。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在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一批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人的带领下顺利而有序地进行着。

考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就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发动并非偶然,它是有道理有基础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兴起的一个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使新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然。

历史趣谈陈独秀李大钊在日本一次温和“骂战” 不打不相识

历史趣谈陈独秀李大钊在日本一次温和“骂战” 不打不相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陈独秀李大钊在日本一次温和“骂战”不打不相识
导语:李大钊是1913年冬怀着爱国壮志来到日本的,1914年2月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这里,他组织中国学生成立了“神州学会”从事反袁活动。


李大钊是1913年冬怀着爱国壮志来到日本的,1914年2月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在这里,他组织中国学生成立了“神州学会”从事反袁活动。

陈独秀与李大钊都是章士钊的挚友,在日本期间,均帮助过章士钊在江户编辑《甲寅》杂志,他俩不断出入编辑部,却互不相识。

比李大钊大十岁的陈独秀,此时正在东京的雅典娜法语学校攻读法语。

这年他第四次来日本,生活极为贫困,“穷得只有件汗衫了。

其中无数虱子……”他对留日学生轰轰烈烈的反袁斗争态度消极,刚进入《甲寅》编辑部就写出了《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

虽揭露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却担心:“海外之师至,吾民必且有垂涕而迎之者矣。

”这里他首次用“独秀”的名字署名,从此才开始使用陈独秀的名字。

这篇文章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大都觉得独秀的言论太悲观了,他竟然认为中国还不如亡国好,甚至变成像印度、朝鲜那样的国家更好,这在中国留日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李大钊认为应该帮助陈仲甫摆脱悲观情绪,使他重新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尖锐复杂的斗争之中。

李大钊早就知道陈仲甫早年主办过《安徽俗话报》等进步报刊,参加过鼓吹革命的励志学社和以反抗清政府及外国侵略为目标的岳王会等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与安徽籍同盟会,安徽独立后担任都督府秘书长;在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中,他协助原励志社及岳王会人员讨伐袁世凯;失败后被捕,幸免于难。

生活常识分享。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李大钊和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释。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现实的社会情况,同时也受到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武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曾在留学日本期间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特别是李大钊在东京大学留学期间,曾经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和阶级斗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也深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决定了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变化。

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其社会主义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深受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方向。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也受到了中国现实社会的影响。

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危机四伏,国家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李大钊和陈独秀都认为,中国需要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才能摆脱外国的侵略和国内的分裂。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希望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也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论李大钊与陈独秀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李大钊与陈独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先驱者,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理论
对中国的革命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思想渊源出发,分析李大钊和陈独秀
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渊源。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有着明显的马克思主义影响。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了马
克思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他在抵制帝国主义侵
略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李大钊是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
学者,他注重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保持着一种敬重和关注。

他认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和
优势。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念也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

陈独秀在青年时期接触到了西方哲学、历史文化等各种思潮,受到了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

他通过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陈独秀还受到了俄国革命的启发。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俄国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共产主义者对革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

陈独秀对俄国革命表示了强烈的赞赏,并认为中国也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与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既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又
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启发,在理论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思想。

他们的理
论渊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大钊的故事有哪些

李大钊的故事有哪些

李大钊的故事有哪些
李大钊的故事
当时废除科举制,李大钊在1907年考入天津的一所大学,在学校中学习政治,后来由于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国家先从器物上学习西方,当时对外派遣留学生,后来渐渐的学习制度,文化,李大钊在这样的背景下到日本留学,成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生,日本当时经过改革,政治经济水平较中国有很多的提高,可是中国区区大国却慢慢没落。

李大钊学成归来本来可以有更好的仕途,可是他毅然放弃,选择了救国的革命道路,回国后的他1916年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由于当时环境混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寻求救国方法,李大钊就是其中一员,他写了很多文章,他批评改良派的学说,希望人民得到民主自由,积极宣传新思想,推动了学生等运动的爆发,这些运动促进思想解放,1920年他与陈独秀走到一起,他积极筹办一些组织,最终在他们的奔走下建立了共产党。

李大钊在中共会议提出自己的想法,国共合作时由于国民党一些人背叛共产党,最后李大钊等同志被捕获关起来对他们拷打,在一些人的拷打下死守秘密,最终被绞杀死亡,38岁就结束了生命。

李大钊的故事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国家的未来发展是需要我们的努力的,历史是一本教科书。

李大钊的故事源远流长。

陈独秀和李大钊

陈独秀和李大钊
统治,抨击封建文化及道德伦理。
对于我国思想界的消沉,“非大声疾呼以扬布自我解放 之说,不足以挽积重难返之势。”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1918年7月,李大钊写下《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他认识到,只有俄国革命才代表了 世界革命的方向。这是中国知识界肯定十月革命最早的文章,它体现了李大钊开 始由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鲁迅:最具价值的作者
陈独秀与他的“三段婚姻 四个女人”
高晓岚
1897-1910
高君曼
1910-1925
施芝英
1925-1927
潘兰珍
1930-1942
高晓岚
(1876-1930)
包办婚姻高晓岚
➢身世: 安徽六安霍邱临淮乡人,清末安徽统领 副将高登科之女。 ➢年龄: 比陈独秀大2岁 ➢作派: 典型的封建女子 ➢婚后: 育有三子一女 陈延年、陈乔年、陈松年(子),陈玉 莹(女)
自觉之义,嫌其太少” “有国若此,深思挚爱之士,苟一自反,要无不情智 俱穷,不为屈子之怀沙自沉,则为老子之骑牛而逝, 所由起也。”
李大钊和陈独秀
“不打不相识”因 共同参与《甲寅》 编辑而认识
携手创办《新青年》 《每周评论》
“南陈北李”筹建 中国共产党
1916年与李大钊同办《晨报》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三·一八”惨案和李大钊之死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遂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兵营,继续坚持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等20名国民党人员被以“和苏俄里通外国”为罪名绞刑处决,时年38岁。
的、多方面的社会现象描写出来,加以批评或指导,非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不可”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陈独秀,原名乾生,字仲甫,族谱名陈庆同。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所用的笔名。

陈独秀在世的半个多世纪,正是国内外风云翻滚的大动荡年代,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了对古老中国的残酷压迫和掠夺,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震撼了陈独秀等青年爱国人士的思想。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当头一棒,使得国人纷纷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自1901年,陈独秀相继五次赴日留学,目的是想用外国先进文化改良中国封建文化,唤醒民族自觉。

留学经历使陈独秀大开眼界,他割发代首以表与清朝统治的决裂气势,并企图让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的思想转向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追求正义与进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致力于思想启蒙,他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为唤醒每一个中国人而摇旗呐喊。

他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积极在工人和学生中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成为中国***创始人之一。

一、领导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以创办《新青年》为标志,陈独秀以新的姿态成长为一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起并领导新文化运动;二是全面引领了新文化运动的走向;三是影响和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先进分子,进而发展为五四运动的中坚力量。

陈独秀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是极具叛逆性格的知识分子。

他倾注全部心血的《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且久久不能散去,直至1926年7月终刊。

他以《新青年》杂志为载体,以青年群体为对象,以法兰西为标杆,以民主、科学为利器,以伦理、文学、教育、社会等革命为内容,以思想启蒙为任务,立足当下,谋划长远,从而形成了《新青年》独特的办刊理念。

陈独秀以《新青年》以及后来与李大钊一起创办的《每周评论》为载体,引领新文化运动向激进、希望、改革发展。

陈独秀 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较

陈独秀 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较

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拟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拟【摘要】在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就青年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青年思想。

今天,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实现“中国梦〞、促进新一代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时刻,对他们的青年思想进行比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一、陈、李青年思想的相同点陈、李二人都对青年的历史使命予以颂扬在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社会,青年仅仅是社会各阶级的附属品,青年的使命和责任长期被无视,但陈独秀、李大钊二人却较早认识到青年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并给予颂扬,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深深寄托于青年一代。

陈独秀曾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卷首?青年杂志社告?中说:“后来责任,端在青年〞。

又在同号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李大钊在?晨钟报?的创刊号上热情赞颂青年:“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并指出新中华的创造、民族的复活是广阔青年的责任,进而肯定“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

陈、李二人都指出了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值观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应“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

他指出青年人首先应该明白“人生归宿〞问题,不能以升官发财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次应该明了“人生幸福〞问题,幸福应当指拥有强健的身体,正当的职业,发财不是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陈独秀还认为“对于世界上各种民族,都应该表示友爱互助的情谊。

〞陈独秀从个人、社会、国家到整个世界等层面阐述了青年应该具有的人生价值观。

李大钊非常重视对青年人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他认为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无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建议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穿插一些人格教育,以此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教育。

他主张青年人要“乐天努力〞,具有昂扬斗志的精神,热爱生活,在社会改造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独秀与李大钊留学日本的经历及其意义

陈独秀与李大钊留学日本的经历及其意义

陈独秀与李大钊留学日本的经历及其意义陈独秀的留学日本经历及其影响从 1901 年到 1915 年,陈独秀的留学日本经历断断续续地持续了 14 年。

据记载,陈独秀在 1897年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落第后,于翌年北上沈阳,在担任地方官员的嗣父陈衍庶⑤幕中从事文案工作。

考虑到陈独秀不满2 岁时丧父并在5 岁时过继给叔父陈衍庶,22 岁的他能在1901 年11 月远赴日本留学,也应该是得到了为官多年的嗣父的资助。

①关于留学日本的动机,陈独秀后来曾回忆道: “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人之一。

一国的盛衰荣辱,全国的人都是一样消受,我一个人如何能逃脱得出呢……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

我便去到外国,查看一番。

”②由此可见,忧虑国家命运并期待祖国振兴的爱国心,正是促使陈独秀出国留学的主要动机。

据统计,1901 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达 280 人,并开始出现近代中国留学日本运动的第一个高潮,③因此陈独秀可以算做是近代中国第一代留日学生。

这也是陈独秀第一次到日本留学,至于其入学的学校则有宏文学院、早稻田大学、东京高等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堂速成科等四种说法。

④鉴于第一次到日本留学的陈独秀既无日本语能力又无新式中学教育基础,因此他不可能直接进入任何日本高校去学习,唯一可能的方式就是先到一个预备学校学习将来考取日本大学的必要知识,包括日本语。

所谓“宏文学院”应系弘文学院之误。

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的研究,由近代日本著名教育家嘉纳治五郎任校长的高等师范学校,曾在 1896 年至1899 年间接受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的留日学生 13 人,并专门为他们开设“连学校名也没有的学校”,亦即临时性预科班。

到 1902 年 1 月,则专门为教育中国留学生而在东京设立弘文学院,第一次留日的陈独秀也是先到弘文学院学习,然后进入高等师范科进修。

⑤至于所谓“东京高等专门学校”应系 1882 年由大隈重信成立的“东京专门学校”之误,东京专门学校则是在 1901 年改名为早稻田大学并设有专科部与大学部。

陈独秀李大钊[1]

陈独秀李大钊[1]

北李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 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的李大钊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 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 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 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 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 主要创始人。
陈独秀
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自幼丧 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 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 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 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 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 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 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对李大钊的 评价
李大钊纪念馆
谢谢观看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 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 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 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 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陈独秀在政治道路上是个命途多舛的悲剧人物

哲学论文浅谈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哲学论文浅谈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浅谈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影响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李大钊是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和陈独秀同为五四时期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他们在灿烂的新文化运动中走到一起,共同拉开了现代中国的大幕,俗称“南陈北李”。

李大钊1913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因为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通电反对二十一条而蜚声中外,成为著名的爱国之士,回国之后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早年的他其实是温和的立宪自由主义者,是梁启超的宪法研究会成员,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也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并且宣称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青年时代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和社会黑暗,他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1913年他满怀悲愤东渡日本,就读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约后,李大钊参加了留日爱国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解出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日本留学三年后,李大钊应汤化龙等人的邀请到北京办报,他期望通过办报传播爱国主义和名族主义思想,把报纸变成宣称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与青年的广泛接触当中,他开始了共产主义的组织活动,1919年7月,他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文章发表之后产生极大轰动,一批时代青年就是通过学习李大钊这篇文章转而寻求马克思主义真理,除了在杂志上宣称马克思主义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将马克思主义,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人在北洋政府办的国立大学里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时这门科目名称叫唯物史观研究。

从日本回国的李大钊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他呼唤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

我怀念陈独秀\李大钊两位革命先导

我怀念陈独秀\李大钊两位革命先导

我怀念陈独秀\李大钊两位革命先导【摘要】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我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发起组织、早期组织建立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事件中都了解到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位革命先导的事迹。

为了怀念他们两位革命先导,对他们的革命业绩,我特做如文五个方面的归纳。

【关键词】初中历史怀念“陈独秀、李大钊”两位革命先导事迹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我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发起组织、早期组织建立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事件中都了解到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位革命先导的事迹。

但从史料记载中,我也知道,陈独秀1942年5月,病逝于四川江津;1927年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杀害。

两位革命先导的早去,让人感到惋惜、缺憾。

对他们两位所开创的革命业绩,历史没看疏忽,人民没有忘记。

为了怀念他们两位革命先导,对他们的革命业绩,我特做以下归纳:1.新文化运动——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位是先导,一位是推动者陈独秀早年曾参加反清活动遭清政府通缉,后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一度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初迁到北京出版,以《新青年》为宣传阵地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掀起文学革命,要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新思想,反对用雕琢晦盟的文言文来宣扬旧思想。

白话文得到推广,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之作。

李大钊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

1916年回国,任《晨钟报》总编辑。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论文,热情颂扬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他成为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

他们两位学者,可谓是“配合默契”地共同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一个掀起了前期的文学革命,一个引进推动了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将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把民主科学的思想播撒到人们的心田。

李大钊与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比较

李大钊与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比较

李大钊与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转向比较说到中共党史,“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也说:“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

”57然而,日本学者石川祯浩指出,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

无论南陈北李有否相约建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要的两位缔造者。

既如此,则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加以考察和比较,就有了必要。

一、十月革命:李大钊与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导向因素1840爆发的鸦片战争,从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国人“天朝上邦”迷梦破灭的历程。

逻辑上,这一历程完结于1895年“蕞尔小国”日本打败中国并迫使满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事实。

这一历程的完结,彻底摧毁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改变了少数知识分子了解、学习西方的局面,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投身于学习西方、摸索强国之路的滚滚洪流中。

各种西方新思想因此而以译著为载体,被“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82地介绍到中国来,大受“如久处灾区之民” 82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

李大钊和陈独秀便生长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中。

作为爱国知识分子,他们既受时代条件的限定和时代潮流的影响,在救国与强国之路上上下求索,又以他们求索中的言与行影响了时代,各自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辛亥革命后数年间,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具体救国路径有所不同:李大钊意图通过宪政的实行再造中国;陈独秀着眼于通过思想、文化的改造振兴中华。

两条路径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深深打上了西方政治、文化影响的烙印。

在李大钊和陈独秀做着各种努力,再造中国的希望却极其渺茫的时候,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它影响了包括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内的诸多中国知识分子,李、陈先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这一转变,固然是许多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在诸多因素中,起到指引方向作用的,是改变世界历史和国际形势的俄国十月革命,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国的志士仁人自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就开始了救亡历程,先后尝试过农民革命、资产阶级改良、资产阶级革命等方式,但直到十月革命爆发的1917年,无论什么样的境遇和情况,都未能促使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

“创党一代”海外取经记

“创党一代”海外取经记
学 生学 军 事 的热 门学校 ——
成 城 学 校 陆 军科 。 此 间他 与 章 太 炎 、 容 、 百 里 、 曼 邹 蒋 苏 殊、 刘季 平 、 尔和 等 成 立 了 汤 “ 民族 主义 为 宗 旨, 以 以破 坏
书》 。 李 大 钊 之前 曾去参 观 过
靖 国神 社 内 的“ 就 馆 ” 看 游 , 到很 多从 中国掠 夺 去 的战利 品陈列 其 中。
了安徽 省近 代 革命 的序幕 。
10 9 2年 9月 , 陈独 秀 遭
提 出 灭 亡 中 国 的 “二 十 一 条” 。2月 1 1日下午 ,0 0多 30

3 3—
并传 播 马 克 思 主义 打下 了基
连 蔬菜 也 没 有 , 有 面包 就 只
心还 是 要 搞 一点 积 蓄再 去读
1 2 年 2月 1日, 94 为适 应
“ 为 感 受 到 了无 产 阶 因
级 的痛 苦 , 少 人 自 己组 织 不
产主 义 与 中国》 文章 。 等 国 内革命 形 势 的发 展 和旅 欧
起 来 学 习马克 思 主义 。 陈毅 ”
曾对 陈昊 苏 回忆 , 我们这 个 “ 地 区鼓 吹 马克 思 主义 最 力 者 是蔡 和 森 。我 们在 一起 讨论 问题 , 我很 赞成 他 的主 张 , 并
于 反 袁 斗 争 ຫໍສະໝຸດ , 少 去 上 很课 。早 稻 田大 学于 次 年 2月
2日以“ 长期 欠 席” 由, 为 将他
除名 。
10 年 , 91 陈独 秀 第 一 次
到 日本 后 不 久 , 加 入 了 中 就
国 留 日学 生 进 步 组 织 “ 志 励
会 ” 。
陈独 秀 完成 了从 ‘ 梁 党 ’ 康 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与李大钊留学日本的经历及其意义
陈独秀的留学日本经历及其影响
从 1901 年到 1915 年,陈独秀的留学日本经历断断续续地持续了 14 年。

据记载,陈独秀在 1897年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落第后,于翌年北上沈阳,在担任地方官员的嗣父陈衍庶⑤幕中从事文案工作。

考虑到陈独秀不满2 岁时丧父并在5 岁时过继给叔父陈衍庶,22 岁的他能在1901 年11 月远赴日本留学,也应该是得到了为官多年的嗣父的资助。

①关于留学日本的动机,陈独秀后来曾回忆道: “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人之一。

一国的盛衰荣辱,全国的人都是一样消受,我一个人如何能逃脱得出呢……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

我便去到外国,查看一番。

”②由此可见,忧虑国家命运并期待祖国振兴的爱国心,正是促使陈独秀出国留学的主要动机。

据统计,1901 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达 280 人,并开始出现近代中国留学日本运动的第一个高潮,③因此陈独秀可以算做是近代中国第一代留日学生。

这也是陈独秀第一次到日本留学,至于其入学的学校则有宏文学院、早稻田大学、东京高等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堂速成科等四种说法。

④鉴于第一次到日本留学的陈独秀既无日本语能力又无新式中学教育基础,因此他不可能直接进入任何日本高校去学习,唯一可能的方式就是先到一个预备学校学习将来考取日本大
学的必要知识,包括日本语。

所谓“宏文学院”应系弘文学院之误。

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的研究,由近代日本著名教育家嘉纳治五郎任校长的高等师范学校,曾在 1896 年至1899 年间接受近代中国最早一批的留日学生 13 人,并专门为他们开设“连学校名也没有的学校”,亦即临时性预科班。

到 1902 年 1 月,则专门为教育中国留学生而在东京设立弘文学院,第一次留日的陈独秀也是先到弘文学院学习,然后进入高等师范科进修。

⑤至于所谓“东京高等专门学校”应系 1882 年由大隈重信成立的“东京专门学校”之误,东京专门学校则是在 1901 年改名为早稻田大学并设有专科部与大学部。

因此,1901 年 11 月东渡日本的陈独秀在既无任何新学基础更无日本语能力的情况下,当然不可能直接进入早稻田大学去学习。

就在此次留日期间,陈独秀与张继等人参加了留日学界最早的团体励志社,而这也是他最早参加社会团体并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

尽管由于不满励志社标榜“对于国家别无成见”的温和立场而“先退会”,参加励志社毕竟是陈独秀生平第一次参加社会团体并开始从事社会政治活动,表明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以及社会政治问题的强烈关心。

可以说,正是在第一次留学日本期间,陈独秀的思想开始由支持立宪改良的“康党”而转变为拥护共和革命的“乱党”,⑥留学日本遂成为他革命生涯的开端。

然而,陈独秀在
1902 年春天从日本回到家乡安庆,他的第一次日本留学也是不到半年就告中断,至于其原因则不甚详,估计应是与作为自费留学生的陈独秀留学经费的困难有关。

李大钊的留学日本经历及其影响
相对于陈独秀而言,李大钊的留学日本经历则要简单得多也短暂得多。

1913 年冬,⑤先后毕业于永平府 ( 今河北省卢龙县) 中学及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李大钊在 25 岁之年东渡日本求学,翌年的 1914 年 9 月便编入早稻田大学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①开始了留学日本生涯。

当时正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第二次高潮开始之际,1914 年的中国留日学生已经达到了 3796 人。

②至于早稻田大学,从清末的 1905 年起就已经开始每年接收数百名中国留学生,后来甚至专门成立了“清国留学生部”③,从而成为中国留日学生相对集中的一个大学。

关于留学日本的动机,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的英文自传中曾回忆道: “我的朋友要我到东京来与他们一起继续我们的学业”④,而在被捕后撰写的《狱中自述》中也是称“(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引者注) 卒业后我仍感学识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⑤。

换言之,出国前就已经接受系统的新式中学与专科学校教育并具备一定英语与日语能力的李大钊,当初留学日本的动机与目的更多的是倾向于学业方面,至少要比笼统地要到外国去
“查看一番”的陈独秀明确和直接得多。

由于包括早稻田大学在内的日本大学实行春季入学制度,因此李大钊入学的 9 月已经是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

然而,李大钊在东渡日本不久的 1914 年 9 月,就能经过审查承认其资格而被直接编入作为日本著名私立大学的早稻田大学本科学习,也说明了李大钊留学之际已经具备相当的日本语及专业知识基础,而且其目的主要还是在学业方面。

然而,当时国内外的局势以及中日关系现状却没有能够给充满爱国精神与救国理想的李大钊带来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与气氛。

就在出国留学前夕,李大钊借怀念友人的诗篇,抒发自己在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二次革命”失败后黯然去国的复杂心情道: “班生此去意何云? 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


1915 年12 月,李大钊作为文牍干事而起草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反对袁世凯政权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卖国行径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其中也曾回忆自己两年前东渡日本时的心情以及来到日本后的感受: “囊者去国,航海东来,落日狂涛,一碧万顷,过黄海,望三韩故墟,追寻甲午复师之陈迹,渺不可睹。

但闻怒涛哀咽,海水东流,若有殉国亡灵凄凄埋恨于其间者。

居东京,适游就馆,见其陈列虏夺之物,莫不标名志由,夸为国荣。

鼎彝迁于异域,铜驼泣于海隅,睹物伤怀,徘徊不忍去。

”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发愤学
习先进知识以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促使李大钊当初留学日本的一个主要动机,后来却也成为他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参加革命斗争的主要理由。

正因为如此,李大钊在坚持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了各种爱国政治活动。

1914 年春,刚刚考入早稻田大学的李大钊便组织经济学会,担任责任干事,而后开始在《甲寅》及《中华》等进步杂志上发表文章,不仅探讨物价与货币购买力以及政治对抗力等学术问题,同时还发表有关风俗国情的时事性评论文章,表现出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强烈关注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到留学第二年的1915 年 2 月,李大钊积极参与组织中国留学生反对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归国请愿团,并被公推为文牍干事而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通电。

同年 4 月到 8 月间,李大钊不仅与友人一起翻译了日本法学博士今井嘉幸编著的《中国国际法论》一书并撰写了《中国国际法论译叙》,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同时还先后发表《国民之薪胆》、《厌世心与自觉心》等文章,呼吁全国人民在反帝爱国斗争中“勿灰心,勿短气,勿轻狂噪进”,并批评了陈独秀“既然现在的国家不可爱,不如亡国还好”的厌世情绪,明确指出应当“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断念于国家而不爱”①。

这也是李大钊与陈独秀的第一次文笔之缘,而两人之间的友情从此一直持续下来,直到后来一同创建中国共产
党。

结语
笔者认为,包括中国与日本在内东亚各国的近代化不仅体现在其国内社会历史的全面与根本性变革,同时还包括东亚地区与域外各国 ( 主要是欧美列强) 以及域内各国相互关系的根本性转变。

换言之,东亚各国的近代化,实际上包括由全球 ( global) 到区域 ( regional) 到国内 ( national) 之由外而内的三重近代化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东亚各国在近代历史上不仅经历了传统东亚世界的分裂与瓦解乃至相互隔绝与对立的过程,同时又在各自建立民族国家并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日益密切的相互关联与互动,一个有别于传统东亚世界的新的近代东亚世界正是形成于几乎同时进行的上述两种过程之中。

①仅以陈独秀与李大钊的留学日本史实而言,他们正是在中日关系由“两千年友好关系”向“五十年不友好关系”发生根本逆转的时期,出于对被包括日本在内之列强侵略的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与救亡意识,前去当时的“敌国”日本留学。

其结果,陈独秀在先后四次的留学日本期间不仅完成了由“康党”到革命党的转变,进而奠定了后来转变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诸多基础条件,而李大钊也是通过日本留学不仅积累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更是初步接触到了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

至于陈独秀与李大钊在留日回国后
所从事的革命活动乃至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其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危难之际的国家民族,其中当然包括要改变当时已然处于侵略与被侵略之“不友好关系”的中日关系现状。

从这个意义上,陈独秀在 1920 年 8 月筹备创建中国共产党之际说过的如下一段话就十分值得关注: “日本的军阀政客们狂妄已极。

他们看不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和四亿炎黄子孙,他们只知勾结中国的旧军阀、滥官僚、走私商、吗啡客以及流氓瘪三等等,只看见中国人的小脚、辫子、鸦片和随地吐痰等等腐败的一面; 他们有意无意地蔑视中国新思潮新势力的方兴未艾。

总有一天,由于他们这种错觉,会弄到他们自己头破血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