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浮力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
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好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学好初中物理浮力教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浮体现象,如船舶、气球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用手按住一个空塑料瓶,将其浸入水中,感受浮力。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浮力的概念。
3. 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两种计算浮力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浮力的计算。
4. 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通过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总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5. 应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估算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等。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4.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初三物理浮力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浮力是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3、学情分析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过程中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班上多数学生上进心很强,在学习本节知识以前对压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而且缺乏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借助简单而生动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以及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对浮力知识在理性上认识不足的现实,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和技能:○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2体验由“实践理论实践”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协作精神。
5、重点和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产生原因及其计算方法。
2. 熟悉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力计算题板,多媒体设备。
学具:浮力计算题单,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浮力对物体的影响。
实践情景:在水中放入一个木块和一个铁块,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2. 复习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1)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
(2)通过浮力演示装置,展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3. 复习阿基米德原理。
(1)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内容。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4. 复习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1)讲解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题单,进行随堂练习。
5. 复习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1)讲解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
(2)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沉现象,让学生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4. 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2)分析题:分析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解释原因。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F浮= ρ液体gV排(2)分析题答案: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关系,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掌握较好,但在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1)了解浮力的应用,如轮船、热气球等。
(2)学习浮力对物体稳定性及物体运动的影响。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精选5篇)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
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一)实验1: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
(教师巡视)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浮力教案(精选10篇)
浮力教案(精选10篇)浮力篇1一、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
故相应策略: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优秀5篇)初中物理浮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看完了没有?二、先学(一)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二)学生自学教材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三)自学检测反馈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某某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力。
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某某(“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某某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它与重力方向。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九年级物理上册《浮力》说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浮力》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第三,浮力的大小。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重点,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公式计算浮力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及方向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探究浮力的大小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另外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说学生情况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学方法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初中物理浮力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优秀教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和单位;能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两种方法计算浮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体现象,引导学生回顾浮体的相关知识,进而提出问题:“物体在液体中为什么会浮起来?浮力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 新课讲授(1)浮力的概念: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和单位。
(2)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总结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4)计算浮力的方法:教师讲解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并进行演示,使学生掌握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
3.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浮力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浮力》教学设计
巧设计,重探究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浮力》教学设计内容简析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目标定位“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一是因为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二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一、知识目标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纠正一些片面的认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科学真理的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方法阐释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浮力教案
第五节浮力
教材分析
浮力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其中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即阿基米德原理),能为下一单元物体的浮沉,浮力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体现了它的实用性,所以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的产生及方向。
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大小。
难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课前准备
教师: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弹簧测力计,空拉罐筒,钩码若干,烧杯,乒乓球,红毛线,水,自制课件
学生: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25组,弹簧测力计25把,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从生活中我们知道,鸭子可以浮在水面,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潜水艇能
潜入水下航行,轮船能在海面上航行,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大小有什么规律?了解这些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浮力为我们服务。
从本节起,我们将一起走进关于“浮力”的知识大殿堂。
首先,老师将了解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二、知识准备(课前复习)
1、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怎样?
三、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漂浮在水面。
问:漂浮在水面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浮在水面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
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是水。
该实验说明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其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是竖直向上的。
同时,根据物体的状态及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得到F
浮
= G。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继续演示: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F,然后测出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视重F,,比较物重和视重的大小关系。
实验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处于静止状态,说明此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即物重G;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即视重F,;由于视重小于物重,说明还有另一个竖直向上的力,与细线对石块的拉
力一起和石块的重力构成一对平衡力。
这个力就是浮力,施力物体是水,即F
浮。
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其方向仍然是竖直向上的。
同时,根据物体的状态和平
衡力的条件,得到G = F,+F
浮,推出F
浮
= G -F,。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受力分析图。
教师归纳浮力的概念: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教师用一个小实验验证“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演示实验: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
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
直方向拉直。
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
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我们可以通过测量重力的方法来计算浮力的大小,这在实验室里是可能实现的。
但在生活中这样的办法可行吗?比如,我们要测量漂浮在河流上的轮船受到的浮力,这样的办法显然是不可行的。
那有没有其它计算浮力的大小的办法呢?或者说,浮力的大小应该等于什么呢?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猜想和假设: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提出猜想和假设,教师演示实验:
(1)、将装有适量钩码的拉罐筒放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保持漂浮状态),有部分水从杯中溢出。
(2)、继续向拉罐筒中添加钩码(保持漂浮状态),又有部分水从杯中溢出。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每放下一个砝码,排出的水怎样变化。
教师进行受力分析:浮力和重力始终是一对平衡力,随着总重力增加,浮力也加大,溢出的水也随着增加,如此看来,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水的某种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水的……有关。
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分析,排除错误的猜想,对正确的猜想进行归纳,得出猜想: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水的重力有关。
3、实验准备
(1)、如何求得浮力?(漂浮时:F
浮= G;下沉时:F
浮
= G -F,)
(2)、如何求得排开的水的重力?(G
排=G
总
-G
桶
)
(3)、需要测定哪些物理量?(漂浮时:物重F,桶重G
桶,桶和水的总重G
总
;下沉时:
物重F,视重F,,桶重G
桶,桶和水的总重G
总。
设计一个记录表格)
单位:牛顿(N)
(4)、需要些什么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水,小桶,配重砝码)
4、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展示学生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归纳实验结论:F
浮= G
排。
(2)、教师用动画演示实验过程,巩固实验成果。
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教材P
92。
5、推导阿基米德原理的推论:
教师指出,在上述实验中,如果我们把溢水杯更换成量筒,有没有办法知道排出的水的重
力呢?(有)推导:G
排=m
排
g=ρ
液
V
排
F,所以,F
浮
= G
排
=ρ
液
gV
排。
教师强调:(1)、各物理量的单位。
(2)、ρ
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3)V
排
不一定等于V
物
:
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的时候,V
排<V
物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的时候,V
排
=V
物。
(4)、从推论
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课堂小结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计算浮力的方法(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四)、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