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分析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全国1历史卷分析

2019年高考全国1历史卷分析

据许倬云先生研究,与商代相比,西周的分封制是一个 巨大的创造,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 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 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许倬云先生提出,“新封 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 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 在许倬云先生看来,周人封建 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 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所以周人出于军事与政 为中国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出现了11代12位王的情 况。也使得西周与商代相比,王位的继承沿着“父子相继”的 方向发展。
从2019年高考全国1卷 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是, 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和价值判断,以培养题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 目标。
从2019年高考全国1卷试题来看,试题重视对唯物 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 科素养的考查。题目用清晰、简明的材料为学生呈现具体 情境,考生需要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 深入理解阶段特征,准确分析解释材料。试题为教师在新 高三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指明了方向——培育学生的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完成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 视新教材主干知识对旧教材的补充,重视横向与纵向联合 复习,重视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
第42题,力求将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培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彰显了历史 学科独特的人文价值魅力,体现出历史学科独特的社会教育功 能。
二、从全国Ⅰ卷第42题看史学理论的教学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 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 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 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 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 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体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

1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体现“六个下功夫”1.1 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下功夫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牢筑考生精神底座。

如文科综合Ⅰ卷第29题以“革命”一词在不同时期《新青年》杂志中出现的频率为切入口,引导考生坚定信念,追求真理。

此外,试题注重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引导考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1题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1.2 在增强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方面下功夫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先贤的躬身垂范和客观史实启示考生,品德修养是需要一个人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

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4题引用古代儒家经典《孝经》中的孝悌礼乐观念,鼓励考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孝道观转化为现代基本的价值理念。

此外,试题通过对历史上众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集体和个人事迹的再现,激励考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1题以建国初期俄语书刊的借阅情况设置情境,引导考生树立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勇气。

1.3 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强调对考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考查,引导中学教学致力于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生学识。

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4题引用学者对商代、西周王位世系研究的成果,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分析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在考生日常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了代的概念,丰富了对于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解,引导考生扩大知识半径,避免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2019年高考试题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如中国史和世界史、横向与纵向间的综合,更有不同学科间、不同能力和素养间的结合。

2019年高考历史(上海卷)解析word资料1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上海卷)解析word资料16页

2019年上海历史试题解析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A.长城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D.帕特农神庙【解析】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二里头宫殿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早的帝王宫殿,宫殿遗址向人们展示了昔日奴隶制夏王朝的繁华;帕特农神庙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显示雅典人对其城邦的保护神——雅典娜女神的尊崇。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灵魂安息之所,同时也是法老王权的象征。

【答案】C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鼎”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鼎”被赋予国家权力的象征,符合题意。

【答案】D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A.《希腊史》(格罗特著)B.影片《特洛伊》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D.《荷马史诗》【解析】格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他的《希腊史》是根据之前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文献写作而成,属于第二手史料,B、D项属于影视、艺术作品,有主观加工的成分;公元前12世纪末,特洛伊战争爆发。

到公元前8世纪,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创作了《荷马史诗》。

因此《荷马史诗》作为记录特洛伊战争的作品更为可靠。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

高考评析| 调整特点导向——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调整特点导向——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文综历史试卷,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要求,体现“立德树人”的政治导向,落实了《考试大纲》修订的精神。

命题正确处理实验版课标与2017年版课标的关系,聚焦学科主干内容,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取得新突破。

试题加强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考查,力求“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对高中素质教育和历史教学有着明显的导向性性。

试题遵循近年来形成的命题风格与设计思路,“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力求继承与创新并存,试卷结构、题型与往年基本一致,试题情境和问题设计得以完善和改进。

依据高校的选才要求,试题扩大了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考查;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延续了2018年调整试题难度的做法。

整体看,三套试题质量较高,符合2019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和效度,发挥了服务高校选拔德才兼备人才和引导中学历史教学的双重效用。

一、试卷结构2019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历史必做题试卷结构如下:依据上表,从通史角度分析,整体上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与2018年相比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本持平,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有所加大,基本符合考纲和教材的实际。

但将Ⅰ卷、Ⅱ卷、Ⅲ卷分开计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考查比重增减情况不一,这体现了命题对各部分内容考查的比重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从模块角度分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考查内容的选取及其所占比重,体现以下突出特点:第一,与2018年相比,政治史基本持平,经济史的内容略有降低,文化史的内容略有提升,三个模块的比重基本平衡。

第二、三套试卷第42(41)题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综合性增强。

2019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解析

2019年全国卷Ⅲ历史真题解析——基于昭阳二中154班教学反思范文仓一、选择题(一)中国古代史部分24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即儒家文化。

考查中国悠久文化核心素养。

抓住关键词“孝”“悌”,即可得出源于宗法制,答案选A。

B选项禅让制、C选项郡县制够不成干扰,很容易排除。

据考生反馈,D选项察举制,由于举“孝”“廉”,仅仅根据“孝”选择了D选项。

忽略了察举选官制度与题目主旨是否相符,缺少与选项A的对比,属于基础知识不牢能力欠缺审题不准导致的失分,其实本题难度不大,属于中等难度偏下的题。

据考生反馈,失分原因在于一下子从政治题过度到历史题,心理上有些不适应。

这就需要平时加强综合科训练,尽量不要单科单打独斗,以免出现此种科际分割心理。

25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堂上对魏晋石窟艺术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杨琪教授作客中华文明大讲堂讲述的敦煌莫高窟,笔者以此拓展开来讲述了大同云岗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并写了一首关于北魏和两大石窟的现代诗歌。

讲课时主要通过石窟艺术特点着重强调民族融合,亦即汉文化对北魏鲜卑族的影响,进而通过与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的异同归纳概括出“落后文明融入先进文明”这一规律性认识。

笔者上新课时原创的单元测试题考过,高三最后一次四声联考25题也从同一时间段同样的角度考查过。

故本题选D,儒家文化的影响,属于比较容易的题。

26题,考查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或原因,即三冗二积中的冗兵冗费。

考查史料证实核心素养。

考查题目反映北宋募兵制,士兵待遇优厚,士兵数量多。

笔者上课时以澄清水浒八百万禁军教头林冲并非领军八百万为导入,通过吴晓波《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王安石变法》的明清军队数量对比,讲清了冗兵冗费。

B 选项提升了军队战斗力,明显北宋军队战斗力差的情况不符。

C选项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与消除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强化了中央集权不符。

D选项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材料无体现,也不符合题目主旨。

故正确选项为选A,加重了财政负担。

因此,本题属于比较容易的题。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说题分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说题分析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 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
高中学生对历史试核要心求素养的不太理解,没有有领效会信息考试说明的要求,学解生读不知从何下手;学生阅读理
解与调提动和取运信用息知能识 力差辨,别因历史此事立实意与不历史准叙确述;。学生审理题解历偏史离叙出述题与历者史的结意论图。 、答说题明和模证式明不历懂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总之,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会影响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改动。
3、试题改编拓展(相似命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对武则天评价变动的部分情况
706年崔融 《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 南宋朱熹 《通鉴纲目》 1929年 振之 《我国女权运动者武曌 》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 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1、试题材料呈现的方式多样
2016 世界史:(文字) 一卷
2016 中国史:(地图+文字) 二卷
2017 中国世界史:(表格) 2017 世界史:(表格)
一卷
二卷
2018 世界史:(文字) 一卷
2018 中国史:(文字) 二卷
2019 中国史:(文字) 一卷
2019 世界史:(时间轴) 二卷
2016 三卷
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 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 的演说。

2019年高考全国1历史卷分析学习资料

2019年高考全国1历史卷分析学习资料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提及,中华民族的文化是 先民“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雍”而成,故“我民族国家之前 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得其生机”。 钱穆先生 对学术界在欧风美雨冲击下形成的文化自卑情结表达了强烈的 不满,对偏激的虚无主义、浅薄的进化观、似是而非的文化自 谴论痛加挞伐,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国人,“非国家、民族不永 命之可虑,而其民族、国家所由产生之‘文化’之息绝为可 悲。”
二、从全国Ⅰ卷第42题看史学理论的教学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 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 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 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 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 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对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张帆先生进行了大量研究。外服 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 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这些部族、方国首 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外服之 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 盛衰而定。” 这就可以理解商朝17代30位王情况出现的原因, 商王有限的统治力并不能确保王位能够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
第42题,力求将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体 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培养学生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彰显了历史学 科独特的人文价值魅力,体现出历史学科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在整体上延续了2018年的风格,试卷结构相对稳定,注重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等元素相结合,多维度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并突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人文精神与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大势。

同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侧重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发挥引导高中历史教学、助推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体现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新变化历年高考《考试大纲》公布后,处于备考期的高三师生往往更关注于考试范围及要求的变化。

而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颁布后,我们发现仅有的两处变化均位于《考试大纲》开篇的前两段,一是将考核依据的表述从2018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二是在考察目标的表述中增加了“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两处变化,突出的关键词是“思想道德”与“素质素养”(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素养),而在2019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中,有多道题目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而设计的。

如26题通过程颢的一首诗来考查宋明理学,“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显然是对科学、人文素养的渗透;29题通过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材料,考查“爱国觉悟”;32题摒弃了以往针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这两个高频考点的考查,直接考查了古希腊“人文精神”,正确答案C选项的“人”大概是近几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字数最少的一项正确答案;42题以“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历史,更是鲜明地将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素养的考查相结合。

46题通过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材料,渗透“家国情怀”。

因此,抓住考纲的细微变化,深入理解考纲的内涵,对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意义非凡。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一、历史试题评述(一)总体评价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规定,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与2018年相比,试题整体上延续了全国Ⅱ卷的风格,试卷结构相对稳定,难度基本持平。

试题继续本着“依据教材、基础着眼、能力立意”的原则,注重将历史元素与政治、经济、地理、文学等元素相结合,多维度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大势。

命题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课标精神,凸显较强的人文性、时代性。

(二)试题结构2019年全国Ⅱ卷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试卷结构如下:表一: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学科中外史的比重(必修部分)表二: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学科各模块内容比重(必修部分)从上述统计来看,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略高。

在必修三个模块中,必修二经济模块的比重最高,达到43%,反映了命题对社会史的关注,也符合当今学术界注重社会史研究和高校历史专业注重社会史教学的实际。

相较于去年,必修三模块比重有所上升。

这一倾向,应当引起高中历史教学的关注。

(三)试题特点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导向,凸显全面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载体,通过科学命题,构建试题情景,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凸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

试题注重结合学科知识与高中生认知水平,考查考生跨模块,跨学科整合不同能力和素养,展示综合人文素质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水平。

如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传统诗歌的鉴赏,将审美活动融入到试题的作答过程中,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29题通过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材料,考查“爱国觉悟”;46题通过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材料,渗透“家国情怀”。

2019年全国III卷高考历史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全国III卷高考历史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模板及2020年备考建议

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模板及2020年备考建议
2019 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涵盖了中外文明、现代化历程和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 事件、重大制度、重大现象。同时实现了跨模块,跨学科,整合不同能力和素养,整体考查考生 综合人文素质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水平。如文综全国Ⅰ卷第 41 题题干材料分别以表格和文字 展示数据变化,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客观叙述历史事 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和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目录
一、考试范围及试卷结构...................................................................................................................2 二、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 4 三、近五年考点分布...........................................................................................................................4 四、试题解析.......................................................................................................................................5 五、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12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历史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历史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24.(2019·全国卷Ⅲ·T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选A。

孝为对父母的爱,悌为兄弟之爱,都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

乐和礼属于礼乐制内容,也是为维护宗法等级服务的,因此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宗法制,故A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故C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25.(2019·全国卷Ⅲ·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而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故A、B、C错误。

26.(2019·全国卷Ⅲ·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北宋军队数量庞大,且士兵待遇优厚,因此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冗兵”和“冗费”现象严重,故A正确;北宋存在积贫积弱问题,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战争采取守势,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对地方控制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故D错误。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3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3卷)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3.(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4.(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5.(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6.(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4分)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一、历史试题评述(一)总体评价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规定,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与2018年相比,试题整体上延续了全国Ⅱ卷的风格,试卷结构相对稳定,难度基本持平。

试题继续本着“依据教材、基础着眼、能力立意”的原则,注重将历史元素与政治、经济、地理、文学等元素相结合,多维度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大势。

命题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课标精神,凸显较强的人文性、时代性。

(二)试题结构2019年全国Ⅱ卷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试卷结构如下:表一: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学科中外史的比重(必修部分)表二: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学科各模块内容比重(必修部分)从上述统计来看,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略高。

在必修三个模块中,必修二经济模块的比重最高,达到43%,反映了命题对社会史的关注,也符合当今学术界注重社会史研究和高校历史专业注重社会史教学的实际。

相较于去年,必修三模块比重有所上升。

这一倾向,应当引起高中历史教学的关注。

(三)试题特点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导向,凸显全面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载体,通过科学命题,构建试题情景,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凸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

试题注重结合学科知识与高中生认知水平,考查考生跨模块,跨学科整合不同能力和素养,展示综合人文素质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水平。

如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传统诗歌的鉴赏,将审美活动融入到试题的作答过程中,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29题通过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材料,考查“爱国觉悟”;46题通过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材料,渗透“家国情怀”。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在整体上延续了2018年的风格,试卷结构相对稳定。

试卷注重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等元素相结合,多维度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并突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人文精神与素养的考查。

同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侧重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发挥引导高中历史教学、助推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体现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新变化历年高考《考试大纲》公布后,备考的高三师生往往更关注考试范围及要求的变化。

而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颁布后,我们发现仅有的两处变化均位于《考试大纲》开篇的前两段。

一是将考核依据的表述从2018年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

二是在考察目标的表述中增加了“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两处变化,突出的关键词是“思想道德”与“素质素养”(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素养),而在2019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中,有多道题目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而设计的。

例如,26题通过___的一首诗来考查___理学,“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显然是对科学、人文素养的渗透;29题通过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材料,考查“爱国觉悟”;32题摒弃了以往针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与___这两个高频考点的考查,直接考查了古希腊“人文精神”,正确答案C选项的“人”是最简洁的正确答案之一;42题以“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历史,更是鲜明地将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素养的考查相结合。

46题通过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材料,渗透“家国情怀”。

因此,抓住考纲的细微变化,深入理解考纲的内涵,对广大考生的复备考意义非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分析
一、必须关注核心素养和时代热点
从近些年的考题来看,除了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还注重对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

在高考试题中几乎到处都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体现,比如国家统一意识、文化认同感等。

仔细分析去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到其紧贴现实,处处体现时代热点。

此外,试题还比较注重对史观、史学理论以及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从考生来看,他们容易出现两大问题,首先对于记忆性的知识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形成清晰的时空框架,而对于一些理解性的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弄懂弄通。

还有一部分考生审题意识不强,没看清题干就匆匆作答,而在读题过程中又往往在获取解读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方面比较弱,经常照材料摘抄原文。

等到了答题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杂乱无章,缺少一些答题技巧和规范的语言。

二、备考建议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中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掌握,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重历史知识记忆的精准,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二轮复习可以打破现有教材模块的体例,建立清晰的历史框架。

此外,全过卷大学建议多关注高频考点和时代热点,关于时代热点有几个建议,第一要关注体现社会战略性价值并且符合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热点,比如说“文明交流”“大国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第二就是要符合国家意识并且关注民生的热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体制改革”“社会公平”等。

第三还可以从体现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比如“国家统一”“公民意识”“人民的力量”等。

再有一个就是周年热点,比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另外,史观和史学研究方法,也是高考近些年的一个考查趋势。

三、高考试卷整体概述
(一)选择题布局采取“4+4+4”的模式,排列顺序大致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排列,政治、经济、思想三模块不分彼此杂糅在一起。

选择题的阶段布局大致如下:中国古代史4个,近现代史4个。

西方古代史1个,近现代3个。

就2018年的全国卷新课标2文综选择分布情况如下:24题(先秦的文明与社会转型),25题(秦汉与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26题(唐宋变革),27题(明清社会转型),28题(千年未有之变局),29题(觉醒与探索),30题(新民主主义革命),31题(共和国的年轮),32题(希腊罗马的辉煌),33题(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34题(20世纪前期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探索),35题(战后的世界发展与演变1945以后)
(二)主观题探讨(以2018年全国卷新课标2文综卷为例),非选择题在选择材料上一般控制在1200—1300左右,体现出设问减少、设问质量提高,减少阅读量、提高思考深刻,减少单一标准、增加多项标准等特点,41题出题着眼于选拔有时代意识、有社会担当、有问题解决能力的栋梁之材,一般立意宏大,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综合能力要求强;42题则是开放性试题,12分题年年变。

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一般立意高远,充满学术味,意在为高校选拔学者型人才。

考生可以运用不同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思
维具有多元化,答案具有开放性。

选修题(45—47)改革、战争与和平、人物评价中选取一道。

除战争与和平外考查课本外的与必修有关的知识点。

一般在教材和课标中都找不到“痕迹”,面向考查学生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基本的学科养。

命题材料鲜活生动,丰富多样;从考查方向来看,关注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解读,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

材料的选择和命题的导向,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另一方面于潜移默化中表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纵深感。

四、高考命题规律探析
(1)强调历史过程,突出主干知识及其结构。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线索、各阶段时代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和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近代前期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世界各主要国家民主制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及各自特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其世界影响;现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表现及特征;中外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历史比较。

(2)注重历史解释,能力考查的起点。

高考命题坚持“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将历史材料或文字叙述成为构成试卷的主体。

对能力的考查主要从阅读理解试题材料切入,以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整理及运用为基础,向其他各种能力的考查延伸。

同时,对教材涉及的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特别是教材未作阐释、学生理解不透的重要概念,试题往往从理解深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关注学科素养,强调史学方法。

对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每年都有题目涉及,这体现了高考命题对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视。

史学思想和方法方面,主要包括: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或“世界体系论”、文明史观及现代化史观,比较史学以及“新史学”的各种流派和方法,如“问题史学”、“计量史学”、“概念史学”、“心态史学”、“结构史学”、“生态史学”等等。

(4)与大学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

一是大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学术热点问题以及科研前沿的成果(且是在政治上不太敏感的问题),近年日益重视经济和社会史的考查正是其突出体现;二是中学教材中阐释片面、观点陈旧的内容,高考命题也会有意去颠覆;三是古今中外贯通,在学科体系和主干知识方面不同版本教材可以互补的内容。

考纲是将高中课标与高校课程的衔接,而不是翻版。

而考试的趋势是远离教材,越来越远。

高二历史组郑卫强
2019/3/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