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_一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
绿色生产技术、规模、管理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全局DEA的实证研究
绿色生产技术、规模、管理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全局DEA的实证研究臧洪;丰超;周肖肖【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本文引入全局DEA和“环境技术”概念框架,结合方向距离函数和SBM模型来构造绿色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并运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绿色生产技术、规模、管理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1)2002~2011年间中国绿色生产率累积增长达9畅79个百分点,技术进步、规模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5畅57、-76畅43、-89畅14个百分点;(2)绿色生产技术、规模效率、管理水平以及煤炭占比、能源价格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畅4450、0畅8099、0畅9309、-0畅2515、0畅0390个百分点。
由此可知,合理调整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率,加快市场化改革,积极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是现阶段中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出路。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s of global DEA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combining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d SBM model ,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green productiv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dicators . On this basis ,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gre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 scale and management on energy efficiency using provincial panel data .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uring 2002~2011 , accumulation of China green productivity growth was 16.56% . Technical progress , scale efficiency and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contributed 265.57 , -89.63 , and -76.20 perc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 ; (2 ) production technology , scale , and management level , coal proportion , and energy price increase by one percent ,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ould increase by 0.4450 , 0.8099 , 0.9309 , -0.2515 and 0.0390 percent respectively . Combining with the previous results , we can obtain the conclusion that ad-justing production scale so as to improve scale efficiency , speeding up the marketization reform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is thought to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总页数】10页(P145-154)【作者】臧洪;丰超;周肖肖【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221116;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6【相关文献】1.证券公司规模经济实证研究∗--基于DEA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法 [J], 丁巧云;王力2.我国省区规模工业创新绩效实证研究——基于HCA-SEM(超效率)-DEA模型 [J], 陈四辉3.福建省散货码头规模经济性评价分析——基于DEA-BCC模型的实证研究 [J], 葛绍健4.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非参数前沿效率的DEA模型分析 [J], 叶斌;秦超5.资产规模、营运投入对军工上市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r——基于PCA与DEA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J], 罗航;刘江涛;刘文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是指单位GDP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环境质量和深化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现状及问题以及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的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首先,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增长,这促使能源消耗增加。
另一个因素是技术水平。
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能源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此外,能源政策、能源定价以及企业能源管理等因素也会影响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能源消耗总量大,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快与能源消耗强度高的双重因素。
其次是能源利用效率低,尤其是一些能源密集型行业和地区,如煤炭、钢铁和石化等。
第三是能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煤炭为主导,清洁能源比重较低。
最后是能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能源管理制度和监管机构。
为了改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与建议。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绿色节能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力度,减少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广应用能源高效技术和设备。
第三,建立完善的能源定价机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补贴力度,提高清洁能源竞争力。
最后,完善能源监管体制,加强对能源消耗的监测与评估,建立能源管理和监管的长效机制。
总结起来,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与分析表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改善的空间与机会。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完善能源定价机制和监管体制等对策与建议的实施,中国能够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能源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全球能源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能源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中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及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情况。
随后,文章将分析中国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包括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能源安全保障的加强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能源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能源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中国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中国主要能源利用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利用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目前,煤炭仍然是中国的主导能源,其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
石油和天然气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石油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近年来在中国的利用量也在快速增长。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已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亮点。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网络,为未来的能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中国能源利用现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能源消费量的持续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仍需要时间和技术的支持,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5-中国能源效率偏低的解释_技术无效抑或配置无效_盛鹏飞
为正; 段文斌和余泳泽
对中国 35 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进行研究发现, 国有企业占比高对行业 。 能源效率有显著的刺激作用 从能源效率的构成出发, 王群伟和周德群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指 标, 并应用 malmquist 指数分解方法分析发现效率提高比技术进步更有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改善 ; 魏 对世界 35 个主要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全要素能源利用水平较低主要源于较 [21 ] 低的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 屈小娥 对中国 1990 年到 2006 年 30 个省份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全要 素能源效率高的省份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 , 而效率较低的省份主要是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下 [22 ] 降等的影响; 李春发等 发现天津市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 。 由上可见, 已有文献对中国省际、 工业部门、 制造业部门以及省份内不同部门间等的能源利用效 率的研究普遍认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 , 但是对中国能源利用低效的解释却存在较 多争议。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 ( 1 ) 由于已有研究在测算能源效率时较少考虑价格 并且劳动、 能源、 资本等要素的价格信息缺乏有效的统计资料 , 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要素的影子 因素, 价格将价格引入到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分析框架 , 并将全要素能源非效率进一步分解为配置无效和 ; ( 技术无效来考察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变化动因 2 ) 在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分析框架之内 , 利用 DEA 窗口分析方法, 本文分析了中国 1998 年到 2010 年 30 个省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动态变化 , 并 揭示了配置无效和技术无效影响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动态变化 ; ( 3 ) 最后,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利 — 10 — 楚和沈满洪
中图分类号: F062. 9 文献标识码: A 9301 ( 2015 ) 010009012 文章编号: 1671-
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_一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_魏楚
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_⼀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_魏楚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魏 楚沈满洪*内容提要 本⽂构建了⼀个考虑要素价格信息的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指标,以测度不同经济体在实现“产出最⼤化”和“成本最⼩化”两个维度上的相对效率,并分解出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利⽤世界35个主要国家(地区)1998~2003年的⾯板数据进⾏测算。
结果显⽰,在所有样本中,卢森堡的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最⾼,印度尼西亚最低,中国的平均排名为第31位,其能源利⽤低效主要是由较低的规模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所致。
其所蕴含的政策含义在于:⼀⽅⾯需要通过优化投资质量和完善要素市场等⽅式来提⾼规模效率;另⼀⽅⾯,短期内可以通过提⾼能源价格来改善要素配置效率,长期来看加强⼈⼒资本投资、提⾼劳动⽣产率则更符合中国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规模效率配置效率跨国⽐较 D E A⼀ 前⾔巴厘岛会议终于为未来减缓全球变暖绘制了⼀幅⼤致但并不明确的路线图,尽管中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框架原则下并未被要求明确其减排量及⽇程,但作为希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负责任⼤国”形象的中国⽽⾔,其⾯临的外部压⼒⽇趋增加,同时加上国内经济⾼速增长过程中所不断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如何协调经济、社会与⾃然之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迫在眉睫的问题,“⼗⼀五”规划中关于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以及其后发布的《中国应对⽓候变化国家⽅案》可视作政府希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个重要标志,通过提⾼能源效率来保持经济适度的增长,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压⼒和C O 2排放⽆疑成为实施的主要⼿段。
但有趣的是,尽管⼤多数⼈直觉判断中国的能源效率很低,但也有⼀些证据与之相悖,①很多研究也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②并由此引发对中央设定的节能⽬·84 ·期4年第2009* 世界经济*①②魏楚:浙江理⼯⼤学经济管理学院 310018 浙江⼤学经济学院 电⼦邮箱:****************.cn;沈满洪:浙江⼤学经济学院 310027。
产业经济学mnst5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五)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市场绩效答案:所谓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个产业在价格、产量、费用、利润、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
解释:SCP 范式中的企业的市场绩效表现2.基础产业答案: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产业越发达,其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有效,人民生活就越便利。
一般来说,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前者包括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后者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港口、桥梁等公共设施。
解释:注意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区别,基础产业主要指的基础部门3.工业化答案:指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解释: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特定的阶段4.后发优势答案: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可以直接学习、模仿、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制度,从而具有的发展优势。
解释:主要指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5.SCP范式答案: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其认为市场结构(S)决定企业行为(C),进而决定市场绩效(P)。
解释: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10分,共50分)1.市场绩效的反映指标有哪些?请简要介绍。
答案:市场绩效的反映指标:(1)产业中的规模结构效率;(2)资源配置效率;(3)技术进步程度;(4)销售费用水平。
解释:市场绩效指标5分,对各指标的介绍5分2. 产业成长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答案:产业成长政策的目的在于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分阶段的有序的过程。
人们只能在一国经济发展历史所给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能动作用。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与效率分析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与效率分析在现代社会中,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的原则及其效率分析等几个方面,探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与效率分析。
一、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配置指的是将有限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和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而资源配置则是将这些资源投入到不同的领域、行业或项目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资源配置的原则1. 效益最大化原则资源配置应该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即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使得社会总收益最大化。
在实践中,需要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来评估资源配置的效益。
2. 公平公正原则资源配置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将资源按照规则和法律分配给各方,避免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保证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资源配置。
3. 适度均衡原则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到不同领域和行业之间的均衡,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者过度分散。
适度均衡的资源配置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4. 可持续发展原则资源配置应该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结合,即在配置资源时要考虑到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对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三、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资源配置的效率是衡量资源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两个方面。
1. 静态效率静态效率是指在某一时期内,资源配置是否达到了最优状态,即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并且不再存在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通过比较资源配置前后的变化,可以评估资源配置的静态效率。
2. 动态效率动态效率是指资源配置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即资源配置是否能够不断地向效率水平更高的方向发展。
动态效率的评估需要考虑到资源配置的长期影响和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
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可以通过各种经济学模型和方法进行,例如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找出资源配置中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
中国汽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实证研究
能源利用效率被认为是降低对化石 燃料依赖性 、 增强能源 供 给 安 全 性 、提 高 工业 竞 争 力 的 一 种 有 效 途 径 ( B . W. A n g
度 。Ch a me s e t a 1 . ( 1 9 7 8 ) 、 F a r e &L o v e l l ( 1 9 7 8 ) 和 B a n k e r e t a 1 .
表 1 中国 汽 车产 业 能 源 利 用 效 率
通过 MA T L A B 7 . 1 0 . 0求得的能源利用效率值见表 1 。 年平
均能 源利用效率通 过每一个 决策单元 每年生 产总值 占整个 汽 车 工业生产总值 的比重加权平 均求得 , 每 一个 决策单元 的平 均
能源利 用效 率为 1 9 9 8 -2 0 1 0 年 间能 源利用效率值 的算术平 均 数。 表中可 见我 国汽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 2 0 0 9
本文的研究数据 。
三、 实 证 结 果
、
理 论模 型
F a r r e l ( 1 9 5 7 ) 最早将 技术效 率定义为最佳投 入与实 际投入 的 比值或是实际产 出与最佳产 出的比值 , 要想测量最佳投入或 产 出必须先确定生产前沿 。C h a me s e t a 1 . ( 1 9 7 8 ) 首次使用数据 包络分析法中的 CC R模型 测量 多投入与 多产 出决 策单元 的技 术效 率 , 其原理是在规模报酬不变 的假设 下利用线性规划及对 偶定理获得 各决策单 元的生产 前沿 , 以计 算各个决策单元 的相 对效 率 。本文将 采用 K Mu k h e  ̄ e e ( 2 0 0 8 ) 的基于 C C R 模型 的 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模型。 为了更加深 入地 了解能源 利用效率是怎样变化 的 , 还须将 能 源利用效 率分解 , 进而确定分解要 素对能源利用效率 的贡献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始终存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这个问题变得越发突出。
资源配置是指如何根据需求,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经济部门和活动中。
良好的资源配置是一种高效的分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并优化产出和效益。
然而,由于不同部门和活动对资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不同,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资源配置并不总是达到最佳状态。
首先,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场自由决定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供求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和数量。
通过市场竞争,资源可由高效的部门和活动流向低效的部门和活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市场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
信息不对称使得供求双方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从而影响了资源配置的准确性。
外部性意味着资源的使用和效果可能会影响到与之无关的个体或部门,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社会成本不易界定。
其次,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监管等手段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对环境友好产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资源向绿色经济领域流动;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来激励资源的配置向高科技领域倾斜。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面临一些挑战。
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可能会导致市场主体的预期不确定,进而削弱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此外,资源配置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然而,人力资源的供给和质量也会影响资源的分配效果。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配置向高附加值、高效能领域转移。
但是,技术水平的差距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也会制约资源的合理配置。
针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改善。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现状与对策建议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现状与对策建议能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能源利用效率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能源利用效率不仅能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现状与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能源利用效率是指单位产出所需的能源数量。
高能源利用效率意味着能够在相同的能源投入下获得更大的产出,或者在相同的产出下减少能源的消耗。
有效利用能源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性,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利用效率的现状1.整体情况:中国能源资源相对紧缺,但是能源利用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
根据《全国节能规划》的目标,预计到2024年,单位GDP能耗应比2024年下降1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
然而目前的现状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2.工业部门:中国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能源利用不够高效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能源浪费较多,如煤炭、钢铁等传统重工业;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设备更新和节能技术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3.建筑领域: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较高,而多数建筑的节能措施相对滞后,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建筑能耗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能耗、空调供热系统的能耗以及建筑能效管理不到位等。
4.交通运输: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消耗较大,对能源消耗的贡献率也较高。
尽管在新能源车辆推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传统燃油车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能源利用率还不够高。
三、能源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1.加大投资力度:政府需要加大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方面加大投入。
同时,加强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2.推行节能政策:政府应加强对产业政策的引导,推动传统重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强对建筑业的节能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采取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推行节能措施,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资源配置问题
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资源配置问题作者:李宁来源:《现代盐化工》2020年第04期摘要: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变革,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进而实现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资源错配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
将从资源错配的角度,研究当前能源转型时期新能源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切入点,为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这对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生产率、促进产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制约问题;建议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有研究少有人将资源错配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联,这是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资本配置扭曲会显著降低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造成国民经济的产出损失,从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这已是共识。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资源错配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
本研究将从资源错配的角度,研究当前能源转型初期新能源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为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弥补不足,这无疑对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生产率、促进产业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对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因素的研究中,马占龙[1]认为生产端缺乏技术支撑、消费端存在购买偏见、产业政策不合理等问题。
姚劲[2]认为关键技术突破难;人才缺乏;市场不成熟,成本较高;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
王蕾[3]认为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大型或尖端能源装备制造能力及关键材料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现有能源体制不利于“平价时代”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
在资源错配方面,RESTUCCIA等[4],HSIEH等[5]提出了分析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基本模型。
聂辉华等[6]指出资源错配是造成企业生产率不高的重大原因。
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范秋芳晏向星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6期摘要:選取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对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进行测算与分解,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为3.8%,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5%、3.7%和3.1%,全国及各地区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劳动比和科技发展水平对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及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固定效应模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21)06-0001-10一、引言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这对中国的绿色能源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中国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48亿吨标准煤,但能源生产总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1.5%。
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能源供需矛盾越发凸显。
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且能源消费构成中非清洁能源(煤炭、石油)的占比远高于清洁能源,这种“低能效、非绿色”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依旧十分严重。
在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的背景下,提升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TFEE)是中国摆脱发展困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行业产业效率分析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石油,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能源,是当代各国发展经济的血液。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家安全也极端的重要,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发展之势,能源需求量大增,导致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石油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成品油及石油制品的消费增长速度变快,石油炼制产能和产量也有较大提升,原油的进口规模更是令人惊叹……消费量、炼制产量和产能、成品油产量、进口量的变化,将我国的石油行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新高潮。
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原油和全部石油产品净进口量首次突破5亿吨,达到5.03亿吨,较上年增长5.6%,其中原油产量达到2.07亿吨,增长1.9%;全年成品油产量则为2.82亿吨,增长5.5%;石油净进口量为2.96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升至60%,这个数字说明在紧迫的市场需求压力下,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高。
注:石油表观消费量=国内原油产量+原油和全部石油产品净出口量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和石油进口国。
到2035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50%,人均能源需求增长40%。
如果我国GDP增速能够保持7%,到2015年的时候,我国石油的消费将会达到5.85亿吨,2020年石油消费将达到7.38亿吨。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世界能源领域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能源消费的变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进行总体了解与判断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研究。
二、寡头垄断的中国石油行业截止至201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公司在国内生产原油近 1.9 亿吨,占国内市场原油消费量的 42.3%;中国50%批准建设的加油站统一由中石化、中石油负责; 80%以上的油源被三大石油公司控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地内涵、现状与对策建议.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现状与对策建议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现状与对策建议2009年05月31日[编者按] 胡锦涛同志指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注的焦点。
然而,当前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能源供求矛盾和资源环境压力将长期存在,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解决当前能源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传统意义的能源效率只是就能源论能源,忽视了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需要在能源-经济-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能源利用效率。
为此,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课题组,以新的视角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
作为系列报告之一,本报告重点探讨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及我国的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利用效率内涵现状对策建议一、必须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下研究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确立,能源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短缺和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成为世界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国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78年为100),2007年国民经济总量是1978年的15倍。
伴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大幅度增加,从1978年的571.44百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7年的2655.83百万吨标准煤,增幅较大。
但是,我国目前却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能源短缺的局面,而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要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经济学如何解释资源配置与效率
经济学如何解释资源配置与效率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在这个有限资源面前,如何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经济学通过研究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提供了一系列解释和分析资源配置与效率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市场机制是经济学解释资源配置与效率的重要工具之一。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使资源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之间进行流动和配置。
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市场上的价格会随之调整,从而引导资源的流向。
当市场机制运作正常时,资源将自动流向需求最大的领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然而,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
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失灵和效率低下。
信息不对称意味着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的不对等,一方可能会因此获得不公平的利益。
外部性则是指市场交易对第三方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例如,工厂的污染可能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这种负面外部性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偏离和效率的降低。
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纠正市场失灵,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的方式来内部化外部性,让市场参与者在交易中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引导他们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监管和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
除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经济学还研究了资源配置与效率的其他因素。
例如,生产要素的组合和技术进步对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影响不可忽视。
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技术进步则可以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实现资源的更加有效利用。
此外,经济学还关注资源配置与效率的动态过程。
经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资源配置和效率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等现象,揭示了资源配置与效率的动态变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 训 ( 2003 ); 王 庆 一 能耗强度
( 2005) ; 施发启 ( 2005)
指标
标准能源 (热当量 )
GDP (汇率法 )
2000年以后, 是日本的 7~ 9倍, 是世 界平均水平的 3~ 4倍
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
一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
魏 楚 沈满洪*
内容提要 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要素价格信息的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指标, 以测度不同经济体 在实现 产出最大化 和 成本最小化 两个维度上的相对效率, 并分解出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 在此 基础上利用世界 35个主要国家 (地区 ) 1998~ 200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结果显示, 在所有样本 中, 卢森堡的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最高, 印度尼西亚最低, 中国的平均排名为第 31位, 其能源利用低 效主要是由较低的规模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所致。其所蕴含的政策含义在于: 一方面需要通过优化 投资质量和完善要素市场等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率; 另一方面, 短期内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来改善 要素配置效率, 长期来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更符合中国的现实需求。
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 一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
的全球比较报告中建议 按照 PPP 法计算, 相对而言该方法 从可操作度和可 信度上都可以 接受 ( W orld Bank, 2007) 。
表1
各种测算中国能源效率的指标、方法及 主要结论对比
研究者 (时间 )
能源效率指标
蒋 金 荷 ( 2004 ); 王 庆 一 ( 2005); 中 国 能 源 发 展 战 略与政策研 究课题组
# 这一争论的逻辑是, 2006、2007 年两年中国大多省份都没有完成当年节能目标, 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当前 能源效率同世界 先进水平 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 & & 其节能改善的空间可能小于中央预设的 20% 水平, 从而导致了各省市无法完成降低能耗的任务。
世界经济* 2009年第 4期 % 85%
对于各种能源效率指标其本身是否度量了 效率 也存在争议。最常用的测度指标 & & & 能耗强度或 能源生产率, 其本身包括了大量的结构因素, 譬如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 ( Jenne and Catte l,l 1983; W ilson et a.l , 1994)、能源与劳动、资本之间的替代以及能源投入结构的变化 ( Renshaw, 1981), 或者能源价格的 变动 ( Boyd and P ang, 2000) 等因素都将显著影响能耗强度的大小, 但这种变化实际上并不表明经济中能 源利用的内在效率发 生了变化, 因此 使用这样 的单一指 标难以 体现 效率 因素 ( P atterson and W ad sw orth, 1993) 。此外, 能耗强度指标只是衡量了能源这一单要素与经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没有考虑其 他投入要素的影响 ( H u andW ang, 2006) , 而在生产中, 资本、劳动和能源是相互配合的, 最后的经济产出 是和所有投入生产的要素相关联的, 因此仅仅将能源与产出比值作为测度能源效率的一个指标存在很大 的局限性 ( Gha li and E l- Sakka, 2004) 。
关 键 词 全要素能源经济效率 规模效率 配置效率 跨国比较 DEA
一 前言
巴厘岛会议终于为未来减缓全球变暖绘制了一幅大致但并不明确的路线图, 尽管中国在 共同但有 区别 的框架原则下并未被要求明确其减排量及日程, 但作为希冀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 负责任 大国 形象的中国而言, 其面临的外部压力日趋增加, 同时加上国内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所不断凸显的资 源、环境压力, 如何协调经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迫在眉睫的问题, 十一五 规划中 关于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以及其后发布的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可视作政府希望转变经济增 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保持经济适度的增长, 同时降低能源 消耗压力和 CO2排放无疑成为实施的主要手段。但有趣的是, 尽管大多数人直觉判断中国的能源效率很 低, 但也有一些证据与之相悖, # 很多研究也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 并由此引发对中央设定的节能目
魏 楚 沈满洪
标是否科学可行的争论。# 这主要是由于对能源效率的定义以及如何进行国际间数据的比较存在较大 分歧, 本文基于此探讨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首先, 中国的能源效率同其他国家比较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其 次, 如果的确存在较大差异的话,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是对以往文献研究方法的评述; 第三部分为方法介绍以及数据说明; 第 四部分是对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以及对规模效率、配置效率的分解; 最后是主要结论。
标准能源 (热当量 )
GDP ( PPP法 )
2000年以后, 比 日本 高 20% , 低 于美 国 ( 0. 8~ 0. 9倍 )、为 O ECD 国家平均 水平的 1. 2~ 1. 5倍
利用参数或非参数方法来测度各经济体的相对效率成为当前进行跨国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主要思 路是, 在投入中考虑了能源、资本和劳动要素的相互关联, 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框架进行绩效测度和比较, 但大多研究选择的是对一国内各地区或部分行业的比较。 Boyd和 Pang ( 2000) 对美国各州之间的能源效 率进行了比较, On t和 Soner( 2006)测算了土耳其国内建筑行业的能源效率。H u和 W ang( 2006) 最先将 该方法运用于对中国的研究, 他们测算了中国各省份的相对能源技术效率, 但对于其影响因素并没有深 入分析。魏楚、沈满洪 ( 2007b)同样测算了中国各省份的能源技术效率, 并利用产业结构、政府影响和对 外贸易等变量对省级能源效率的差别进行了计量分析和解释。师博、沈坤荣 ( 2008) 将知识存量纳入传统 的生产函数中, 利用超效率 DEA模型测算了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 并认为市场分割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扭 曲是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框架的分析考虑了实际生产中投入的其他 生产要素, 因此弥补了传统的 能耗强度 /能源 生产率指标中仅考 虑能源单一要素 的缺陷 ( Zhou et a.l , 2008) 。
* 魏楚: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10018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电子邮箱: xiaochu@ zstu. edu. cn; 沈满洪: 浙 江大学经 济学院 310027。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富有启发和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 胡炜博士、厦门 大学中国能源经 济研究中 心杜立民 博士后 对本文也提出了有益建议。魏楚感谢国家社科基金 ( 编号: 08B JY 066) 、国家留学基金委 中法博士生学院 项目和浙江省社 科基金 ( 编号: 07WHD D009Z) 的资助, 沈满洪感谢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 当然文责自负。
#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 2007 年发布的 !千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公报 ∀中, 大多工业 产品能耗强度是 接近甚至 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强度。
∃ 具体数据可见表 1 中的比较, 主要体现在以能源消耗强度指标测度时, 由于汇率法和 PPP法所导致的结果差异。
世界经济* 2009年第 4期 % 84%
( 2004)
热量效率 指标
中国能 源 发 展 战 略 与政 策 单位产品
研究课题组 ( 2004)
能耗指标
投入指标 热量
标准能源 (品 指标
研究结论
中国 2002 年 的能 源 效 率为 33% , 比 国际先进水平 (日本 )低 10% 左右, 大 致 相当 于欧 洲 1990年 初、日 本 1970 年中期水平
二 文献回顾
中国能源效率的国际间比较首先要从能源效率的定义出发。能源效率一般是指用较少的能源生产 同样数量的服务或者有用的产出 ( Patterson, 1996)。那么, 我们应如何准确地定义有用的产出和能源投 入? 根据不同的投入、产出变量, 可以分为热力学指标、物理 - 热量指标、经济 - 热量指标和纯经济指标 四种 (魏楚、沈满洪, 2007a), 也有学者将之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 (王庆一, 2005), 但这些指 标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对于如何衡量能源投入有一定争议, 主要是对于不同质的能源如何加总合并 以及能源投入的界定问题。此外, 在全球化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 由于能源及能源加工品的流动, 可能导 致在出口国、进口国其真实能源投入数量产生偏误 (邱东、陈梦根, 2007)。其次, 如何测度能源产出也是 导致不同研究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所在, 其分歧包括: 能源投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是否该计入产出, 以及正产出的多样性问题 ( Patterson, 1996), 此外利用 GDP 作为经济产出的过程中存在着汇率法与购买 力平价法 ( PPP) 的争议 ( Re ister, 1987) 。
尽管基于 全要素生产率 的能源技术效率指标, 相较于传统的 单要素生产率 指标 & & & 能耗强度, 更客观的描绘了多要素在生产中相互配合的特性, 更能体现出在固定产出条件下节约要素投入的相对能 力, 但目前该类文献的研究均是基于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 即所有要素投入都可以按照边际产出获得报 酬, 不存在要素配置效率的损失。这就意味着资本、劳动和能源等要素的投入是按照其市场价格进行有 效配置的, 这与现实社会不一定相符, 我们将放松此假设条件进行一定的扩展。
对中国的跨国能源效率比较的研究很少, 主要是 H u和 Kao( 2007) 将全要素生产率框架扩展到国家 层面, 对 17个亚太经合组织 ( APEC ) 经济体在 1991~ 2000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 并估计出各经济体 相对的节能潜力, 其中 中国的能源技 术效率在所有 样本中最低, 节能潜力也 是最大的。魏 楚、沈满 洪 ( 2008)利用全球 96个主要国家 (地区 ) 在 1980~ 2003年间的宏观数据测算了能源技术效率, 其结果显 示, 尽管中国在所有样本国家 ( 地区 ) 中的能源技术效率改善速度是最快的, 但直至 2003年其能源技术效 率仍处于倒数第 5的落后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