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影响

合集下载

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及对世界的影响

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及对世界的影响

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及对世界的影响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

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

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

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中国古代印刷术根据发展情况,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距今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佛教盛行,加之笔、墨、纸等印刷材料价廉而易得,为印刷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印刷术得以顺利发展。

从五代起,统治阶级开始重视印刷,完成了历时22年的《九经》刻印工程。

这一壮举,大大加快了印刷术的发展进程,导致宋朝全社会读书、刻书风气的形成,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兴盛和繁荣。

2、承宋遗风,元、明二朝除雕版印书持续发展外,在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纸币印刷方面有了长足的、突破性进展。

活字印刷领域,继宋朝毕升发明的泥活字之后,又有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的创制和应用,使印刷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手工刷印技术的进一步扩展、普及与提高。

3、在清朝,雕版印刷、各种活字印刷、饾版印刷,技艺精湛,应用广泛,为前数朝所莫及,是我国手工刷印业的繁荣鼎盛期。

到了清末,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手工刷印技术逐渐衰落,为先进的机械化印刷所更替。

19世纪初西方铅活字印刷术的传入以铅活字印刷为先导,继有石印术,泥版、纸型铅版,照相制版,雕刻凹版、影写版,以及各相应机械设备。

浅谈中国茶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茶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浅谈近代早期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栽培茶和发展茶产业的国家,并以茶为载体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茶文化也由此传入西方,对西方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发展;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茶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明传承,“精茗蕴香,借水而发”,茶文化也是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中国茶文化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对外传播,对世界人民的饮食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礼仪及其宗教、交通、军事、政治、外交、民族、语言、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早期,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茶文化”随着中西贸易的往来以及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传入西方,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西方形成了适用于西方本土的“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从前2700多年开始中国人便开始饮茶,茶在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深厚的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诸子百家,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这样的环境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中国人饮茶讲究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礼。

几千年来,以茶为载体,产生了大量的茶语、茶经、茶谱等文化作品,而我们也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外传播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使它融入到各个时期,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在《中国茶叶大辞典》中把“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产物,属于“中介文化”。

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比较

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比较

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欧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旧石器时代,而最早的欧洲人骨骼发现于格鲁吉亚达马尼斯,距今180万年。

欧洲古典时期从公元前700年开始,以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为代表。

古希腊文明以城邦制度、民主制度和哲学思想闻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而罗马文明则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著称,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帝国在约150年时领土达到最大。

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则更为悠久,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而中国古代史则始于原始社会,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

中国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明。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政治制度与统一进程欧洲在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彻底的统一。

尽管欧盟的成立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但这种统一远未达到一个完全整合的程度。

这背后的原因包括文明差异、民族种类繁多、缺乏大一统的思想等。

在欧洲历史上,曾涌现出多位具有影响力的领袖,如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拿破仑帝国和纳粹德国等,它们都曾接近统一欧洲,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则出现了多次大一统的局面。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国经历了多次分裂和统一,但总体上保持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汉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大一统王朝中,中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割据局面,但大一统的思想始终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经济与社会发展欧洲在中世纪时期经历了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封建领主拥有土地和农民,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

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从汉朝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传入了日本,比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就是例子。

由此形成了世界上公认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和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国家。

中国的四大发明,像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儒学对法国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入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都中国文化都十分推崇。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下面我就儒学在世界范围内在几个主要国家的传播情况做一些具体的说明。

1.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演变儒学在朝鲜的传入和发展可能在汉或更早的时间,是伴随着汉字的传入和使用而在朝鲜得到传播的。

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传播时间有早到晚大致是高句丽到百济再到新罗。

很大程度上和地理位置相关,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北端,与中国东北接壤,所以最早接触儒学。

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北与强大的高句丽相接,东北与后起的新罗相邻,西面临大海,但因当时航海条件不能与中国直接交往,所以儒学只能通过高句丽传入。

新罗地处朝鲜半岛南端,可以通过海路直接同中国交往,因而从建国后就接受了儒学。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ppt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ppt

①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 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 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之交 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 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物 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 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 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
(2)表现 )
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中华文化从东、 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和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 欧洲和北非, 西亚、 交流 , 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 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 中国的 铁器、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 先后西传。 造纸术先后西传 。 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 国。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 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实现了中国和欧洲国家 年 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 公元 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 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岳麓书社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 方豪 页 岳麓书社1989年 年
②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 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 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 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 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 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 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 ……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 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 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 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 汉学家” “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 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 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 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 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 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近代中国人的外国观

近代中国人的外国观

近代中国人的外国观
近代中国人的外国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早期
的中国人对外国的认知往往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中华文
明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文明,故而轻视其他国家。

但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与欧洲列强的接触增多,中国人逐渐发现了自身在科技和文
化领域的巨大落后,开始思考如何赶上西方。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大多
持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认为应当从西方学习科技和理念,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慢慢形成了对外国完全复杂的态度。

一方面,中国人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担心西方文化对
中华文化的冲击和颠覆,因此强调本土文化的自主性和保护性;另一
方面,他们逐渐接受了一些西方文化观念,例如科学,民主,自由等,开始反思自身文化的缺陷并寻求改进。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外国观具有历史性和复杂性,近代中国的历
史经历让中国人更加审视自身文化的地位和发展道路,同时也拥抱了
一些西方的文化理念和实践,这种持续不断的思辨和反思常常会影响
到中国人的个人和国家决策。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第三十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第三十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第三十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它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型文化。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它的转型呢?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西方学者,非常强调西方文化“冲击”的作用,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部缺乏活力的惰性体系,它长期停滞不前,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作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

这个理论模式通常称作“冲击——反应”论。

如果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转型的原因,那么这个理论模式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容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的,它虽然没有停滞不前,但却发展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

从“师夷长技”开始的物质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到制度层面文化的近代化,再到心理层面文化的近代化,每一步都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冲击——反应”理论正是肯定了这个事实,肯定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在促成中国和其他落后国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但是,这种理论的片面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它只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消极阻碍作用,而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那些因素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它不能全面正确地解释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和动因。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诚然,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

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着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些富有活力的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有:一、经世思想经世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西文明交汇

中西文明交汇

中西文明的交汇2014.1.4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滋补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在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强盛、浓厚的中国文化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1)东亚文化圈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汉字)、思想意识(儒教、佛教)、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圈。

(2)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中国文化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技术成果。

马克思精辟地论述道:“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3)哲学意识西方启蒙思想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冲破中世纪教会思想禁锢的锐利武器。

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

它比较中西文化说:“欧洲文化之特长乃数学的、思辨的科学……但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实不如中国人”。

在法国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儒教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

狄德罗《百科全书》中关于“中国”的介绍,也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

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起草的1793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第六条说:“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原则是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唤来工业革命,工业先进的西方决不肯放过中国如此巨大的一个商品倾销地、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关系的变化进行概括。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1一、政治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威慑和侵略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地位。

这些条约规定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和利益,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此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政治干预,支持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镇压中国的革命运动。

因此,政治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预,导致中国主权和独立地位的丧失。

二、经济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经济手段对中国进行掠夺和剥削。

他们强制中国开放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和资本,抢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同时,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和封锁,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经济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的掠夺和剥削,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和停滞。

三、文化方面中国近代史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列强通过传教、教育、文化输出等方式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挑战。

同时,中国也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因此,文化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变革。

《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内容概括》篇2中国近代史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的内容概括如下:1.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逐渐从鄙视西方转变为接受西方。

这一转变的原因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和使用、洋务派官僚的积极倡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西学的传播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等。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鸦片战争后
时期 向西方学习
影响
洋务运 动时期
设立 京师同文馆 ,培养外交和翻 译人才;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
近代西方文明,如工程技术、 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
办 工程江 方面南的机书器籍制得造到总翻局译,大量军事、容,传入中国
维新运 动时期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 学,实行君主立宪制
2.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 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 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 被译介到中国。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 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今天从整体上说,体现的是吸 引力而非同化力。……在不需要实现文化同质化的文化构成中,即在语言、 宗教、哲学、艺术与习俗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因 为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能让世界侧目的独特性魅力迄今犹存,别无可觅。 ——摘编自韩东屏《分而后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影响力》
——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
【材料三】 严复简介 1866年,严复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严复赴英国学习海军。 1880年,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教官。 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 等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说。 1896年,捐资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7年译介《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变法,被誉为“中 国西学第一人”。
新文化运动

近代欧洲崛起的原因

近代欧洲崛起的原因

近代欧洲崛起的原因欧洲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近代欧洲崛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近代欧洲崛起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近代欧洲崛起的原因(1)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游牧民族侵略线的最东端是中国北部,最西线是罗马帝国北边的匈牙利,线路属于单向由东向西推,这是罗马帝国崩溃的原因,这也是欧洲近代能够崛起的先决条件之一。

(2)政治上,政治生存条件发生了剧变,整个社会已慢慢向资本主义的方向进行了,意味着民族主义的逐渐兴起,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另外,新军事革命兴起,革命军队与资产阶级联盟。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也从思想上为欧洲的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

(3)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资本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农业发展,贸易扩大。

维京人解除威胁、十字军远征、和蒙古帝国的建立都是贸易发展的动力。

新的经商制度的运用,如:标准货币、银行信用票据,股份公司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4)技术上,科技的发展,造船,航海,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扩大,也为海军装备提更了有力的保障,武装远航商船使西方的海军大国最终取得了控制海洋商路和所有易受海军攻击的社会的有利地位,它意味着欧洲的世界地位大大提高了一步。

(5)对外,殖民掠夺,侵略扩张(6)文化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解放了思想,极大地促进欧洲精神面貌的变化,对于近代欧洲的全面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宗教改革,宗教好战精神使国家观念增强,新君主制得到巩固,资产阶级崛起。

这些都对近代欧洲的崛起起到了促进作用近代欧洲大事件15世纪末以来,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崛起为标志,欧洲进入近代时期。

近代包括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为止的三个世纪,大约从1500至1800年,或者从1492年发现新世界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止。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科学的重要性上升,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世俗公民政治和民族国家异军突起。

资本主义经济从意大利北部诸共和政体如热那亚等开始萌芽发展。

近代也见证了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及占据主导。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复习思路 眼中有世界 心中有全局
辽阔视野下的中国和西方之二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明朝 1368年 1644年
清朝 1912年2.12清帝退位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17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 日,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 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而两位君主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 壤之别。在那以后,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 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代化,请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2、如何理解西方近代化是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近代化 3、根据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呈现出“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特点的原因
• 材料二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 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 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 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 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 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 上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 170周年反思》 • (1)材料二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 解?
(4)综上所述,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答案 (1)“相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差异”: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统 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 奠定了基础。
(2)中国政治“专制化”加强:清朝设军机处,皇权专制得到强化;英国政治 “民主化”: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议会限制,确立 了君主立宪制。

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与中国比较文学源流

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与中国比较文学源流
文化、历史等多 个方面
国际交流:中国 比较文学将加强 与国际学术界的 交流与合作,推
动中国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
理论创新:中国 比较文学将在理 论创新方面取得 突破,形成具有
中国特色的比较 文学理论体系
04
中国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相互 影响 章节副标题
文化转型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文化转型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视角 文化转型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转型使得比较文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文化转型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培养跨文化人才: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素养的人才,为中国文 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比较文学研究对于跨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创新和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比 较文学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增进文化 多样性。
提升文化自信:比 较文学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认识和传 承自己的文化,提 升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比 较文学可以激发文 化创新,推动文化 发展。
促进文化融合:比 较文学可以促进不 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形成新的文化形 态。
代表人物:朱 熹、陆九渊等
主要思想:强 调心性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
影响:对中国 文化产生了深 远影响,影响 了后世的哲学、 文学、艺术等
领域
第三次转型: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文化
宋明理学: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 现代新文化: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转型原因: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国内社会变革的需要 转型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末叶起,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所掀起的西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大约自14世纪持续到16世纪(大约是当时中国的明朝时期),席卷了整个欧洲。

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是一些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相似的方面;第一,两者的实质内容类似。

新文化运动首先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以科学代替宗教、迷信。

以民主代替专制独裁。

崇尚科学,追求民主,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

其次提倡新思想和新道德,反对旧礼教和旧道德。

反对封建纲常礼教和封建文化,打倒孔家店,向着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向着封建思想的文化堡垒发起进攻。

同时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主张把封建的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结合起来。

从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可得,这与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相似的,人文主义冲破了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统治下的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提倡人性或人道主义的新的世界观代替了宗教神学的旧世界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批判教会视肉欲和世俗为罪恶的禁欲主义,寻求人生快乐,进行自由创造、争取个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社会制度等进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第二,运动所起的作用相同。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兴起运动,其目的是为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以至夺权做好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而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也为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力量和骨干力量。

两场运动期间及以后都触发了新一轮的政治革命和政治运动,文艺复兴引发了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新文化运动期间也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为中国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

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吴莉苇【英文标题】Analysis of China Maps Done by Europeans from the 16th to 18th Century and the European View of Chinese Geography【作者简介】吴莉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北京 100872)【内容提要】本文以对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16至18世纪西文中国地图藏品的分析为基础,论述欧洲近代制图史上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异,以及此种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地图/欧洲的中国地理观/耶稣会士一17世纪之前,欧洲人对“中国”仅具模糊认知,反映在地图上就是当时还没有中国的独立形貌。

随着16世纪末耶稣会士成为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桥梁,中国的各个方面才逐渐被欧洲所认识,中国的地理轮廓和地理知识亦属其中一部分,从此中国地图在欧洲制图学领域有了独立形态。

多年以来,学者们公认近代早期欧洲的中国地图绘制史上有3个里程碑:一为1584年路德维科·乔里奥(Ludovico Georgio)绘制、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1655年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绘制、约翰·布劳(Joan Blaeu)出版的中国地图;一为唐维勒(Jean-Baptiste Bourguignon D' Anville)根据康熙朝测量成果绘制的中国地图(1735年发表于《中华帝国全志》,1737年单独结集出版)。

笔者通过对德国国家图书馆地图藏品的数量分析,印证了上述论断。

本文①意欲在此项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略加论述,即3个范本所构成的3种中国地图绘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异,以及这些继承性与变异性与近代早期欧洲人中国观的关系。

这3份作为范本的地图各有鲜明特征,足资判断其他地图是否以之为参考。

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的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的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的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却对西欧有那么大的影响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

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十分辉煌,其中很多技术水平部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

但是,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都是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因此,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新技术一旦被统治者看中,便能得到重视,并尽快提高和完善以至推广使用。

反之,对统治者利益相关不大的技术发明则要遭到阻止和扼杀。

就这一点来讲,中国古代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国近代技术又远远落后于世界,都与封建统治者利益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的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却对西欧有那么大的影响?从表象上看,鲁迅先生曾说过:外国人用火药制造了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受明、清当时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的限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没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但四大发明在欧洲却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说:①火药把骑士阶层作得粉碎;②火器的广泛流行,促进了冶金业的发展;③罗盘针有利于开辟新航路,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④造纸术和印刷术,便利了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

第一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一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 [6] 1380年前,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铸铁,而 年前, 年前 欧洲人还无法制造出一小块铸铁, 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 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已在工业规模上生产铸铁了,到公 元一世纪中国人已是铸铁大师, 元一世纪中国人已是铸铁大师,欧洲人相比之下落后了 1500年。他还根据考古资料,将中国古代的冶炼炉与后 年 他还根据考古资料, 来西方的冶炼炉作了对比,得出结论, 来西方的冶炼炉作了对比,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 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长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 [7] 在植物学方面,明代朱橚于1406年刊行的《救荒 年刊行的《 在植物学方面,明代朱橚于 年刊行的 本草》列举可供救荒食用的野生植物414种,对其生态特 本草》列举可供救荒食用的野生植物 种 地理分布和处理方法都作了说明, 征、地理分布和处理方法都作了说明,并附有精美的植物 插图。欧洲直到十八世纪布雷安特( 插图。欧洲直到十八世纪布雷安特(Charles Bryant)才 ) 开始注意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比中国晚400年。西方 开始注意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比中国晚 年 第一部印刷的植物图出现于1475年德国人康拉德 第一部印刷的植物图出现于 年德国人康拉德 自然志》 但比《救荒本草》晚了69 (Conrad)的《自然志》中,但比《救荒本草》晚了 ) 年。 • [8] 中世纪中国从人尿中提制性激素,是一项最大的 中世纪中国从人尿中提制性激素, 生物化学成就。西方认为尿为污秽之物,直到1927年阿 生物化学成就。西方认为尿为污秽之物,直到 年阿 什海姆( 什海姆(S. Aschheim)和宗德克(B. Zondek)才从尿 )和宗德克( ) 中获得性激素。在中国,叶梦得( 中获得性激素。在中国,叶梦得(1077-1148)在《云水 ) 中已描述了从尿液中提制性激素的方法。 录》中已描述了从尿液中提制性激素的方法。

中 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文化变革有哪些

中 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文化变革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的主要文化变革有哪些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变革的历史,其中文化领域的变革尤为显著。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强行打开,西方文化开始大量涌入。

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也促使了一系列文化变革的发生。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是早期文化变革的重要表现。

魏源等思想家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列强的侵略。

这一思想虽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但为后来更广泛的文化变革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工业技术和设备,还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和观念的人才。

这些学堂开设了外语、数学、物理等课程,传播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对传统的教育体制形成了冲击。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同时也倡导文化观念的更新。

他们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

在文化教育方面,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校,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革命。

运动倡导者们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他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学形式和内容的重大变革。

鲁迅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对旧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胡适倡导白话文运动,使得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的书面语言,大大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五四运动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变革的深入发展。

这一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文化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

在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西方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互交融。

例如,在绘画方面,出现了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的新风格;在音乐方面,学堂乐歌的兴起,传播了新的音乐观念和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 3、主要专题著作
❖ 白晋的《中国皇帝历史画像》,是一部颂扬康熙皇帝的专著, 书中的康熙是一位聪明而又仁慈的专制君主,一流的领导者, 勇敢的战士和不倦的猎手,卓越的智者,勤奋的学者,个人 道德的典范,以及期待他归化的耶稣会士们的保护者。
❖ 卜弥格《中国植物》、《中国药物标本》、《中医脉决》
欧洲的中国热
❖ 一、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 二、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 ❖ 三、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一、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 1、耶稣会士中国书简
❖ 1601年刊出的龙华民书简和1605年刊出的庞迪我书简 ❖ 1702年,《有益而有趣的书简》结集出版,通称为《耶稣
❖ 书中通篇都是对中国的正面描述,即使对中国有所批评,也是一种捍卫 中国的姿态出现。
二、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 3、主要专题著作 ❖ 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是欧洲出版的首部中国地理学专著。《中国
上古史》是一部朝代编年史,其内容上起自传说中的盘古,但以伏羲时 代为中国君主制的可信开端,下迄西汉末年,春秋以后的内容主要取材 于官方正史。在书中首次向欧洲读者演示了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 ❖ 柏应理的《中国帝王年表》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上起西 元前2952年,下至康熙当政的1683年。 ❖ 冯秉正的7卷本《中国通史》是20世纪之前欧洲人有关中国历史的最完 备的著作。从中国历史的源头一直写到康熙时代,有关周穆王至唐末五 代的部分主要是依据朱熹的《通鉴纲目》编译。
(一)中国哲学在西方
儒家哲学——无神论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二)莱布尼兹与中国哲学
❖ “千古绝伦的大智者”(罗素语) ❖ 1679年,编纂出版《中国近(况)事》 一书。收录了在华
耶稣会士关于当时中国以及关于中国与俄国之间关系的报告 和信件。 ❖ 译传教士白晋《康熙大帝传》为拉丁文。 ❖ “我们从前谁也不相信,在这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 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 我们觉醒了。”
二、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 4、与礼仪之争直接相关的作品 ❖ 据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礼仪之争
期间计有30位耶稣会士写下有关该问题的专著、论 文或书信约56件。 ❖ 翻译中国典籍
对“四书”、“五经”的翻译
❖ 罗明坚 《孟子》 ❖ 殷铎泽 郭纳爵《大学》——《中国之智慧》 ❖ 柏应理 《中国哲学家孔子》 ❖ 卫方济 《中华帝国经典》、《中国哲学》 ❖ 金尼阁 将“五经”译为拉丁文
政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改写《赵氏孤儿》为《中国孤儿》剧本 “五幕孔子的伦理” ❖ 霍尔巴赫:“德治” 中国为政治与伦理相结合的国家。 ❖ 重农学派:魁奈《中国专制政治论》——“欧洲的孔子” ❖ “农人穷困,则国家穷困;国家穷困,则国王穷困”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重农主义立足于自然秩序论基础上。
(二)莱布尼兹与中国哲学
❖ 非常赞赏中国的道德哲学 ❖ 在道德方面,中国民族较我们为优 ❖ 其弟子沃尔夫继续传播中国哲学。 ❖ “沃尔夫事件”:因宣传中国哲学,宣传无神论,
被当时的普鲁士国王驱逐出境。
(三)法国启蒙思想家与中国文化
❖ 培尔:中国文化中的宽容精神,无神论思想 ❖ 伏尔泰:推崇中国的道德与法律制度,法律限制下的君主
❖ 其结构大致相仿,先是中国概述,后是在华传教史。在整体上对中国给 予好评,但随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其倾向性又有微妙差异。
二、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 2、人种史著作
❖ 耶稣会士论中国之“人种史”作品顶峰是巴黎耶稣会士杜赫德编辑并出 版的4卷本的《中华帝国全志》。此书内容分类编排,涉及中国地理、 历史、政治、宗教、民俗、特产、科技、语言、文学等,首次提供了几 篇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文,如《今古奇观》的4个短篇、十几首《诗经》 有诗及元曲《赵氏孤儿》。其主要成就在于提供的信息广泛和具体,它 的重要角色是向欧洲普及中国文化,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百科全 书派、休谟等人都主要靠杜赫德的作品获取中国知识。
二、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 2、人种史著作
❖ 在华耶稣会士除书简外的论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中国情况的概述, 这被西方学者称为“人种史”著作,一类是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 专论。
❖ 17世纪最重要的人种史著作是利玛窦原著、金尼阁修订并出版的《基督 教远征中国史》
❖ 曾德昭《大中国志》、安文思的《中国新志》、李明的《中国现势新 志》。
专题八 欧洲的中国热
欧洲的中国热
❖ 传教士通过通信、译著等形式,向欧洲广泛介绍中 国的文化,掀起了东学西去的热潮。据统计, 1552-1773年间,传教士所撰有关介绍和研究中国 的著作就有422部。内容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天 文、政治制度、宗教哲学及中国古籍的翻译和中文 字典的编纂等等。这些著作在欧洲的流传,增进了 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直接推动了西方人研 究中国文化的热潮。
二、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 5、耶稣会士作品里的中国形象
❖ 基本特征是: ❖ 民丰物阜 ❖ 文化悠久 ❖ 制度先进 ❖ 人民有着适于接受基督宗教的纯良性和自然理性。
二、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
❖ (一)中国哲学在西方 ❖ (二)莱布尼兹与中国哲学 ❖ (三)国哲学
(二)莱布尼兹与中国哲学
❖ 欣赏中国的“大同”思想 ❖ “二进制” ❖ 倡导成立柏林、维也纳、彼得堡科学院, ❖ 在吸收宋明理学的基础上。撰写了《单子论》。 ❖ “他的单子学说,在许多方面和代表中国生活的三大派——
老子、孔子及中国佛学所表示的 ‘道’的概念,有很可贵的 一致地方。所谓‘先定的和谐’在中国有所谓天道。莱布尼 兹亦如中国圣人一样,相信实体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是精神 实体的不断继续充实提高。两者对于先定的信仰和对于天道 的信仰,产生了无限的乐观精神。 ”
会士书简集》。文集删除了原始信件中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负 面描述,保留赞赏之笔,呈现出一个美好中国的形象。 ❖ 18世纪后期《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人历史、科学、艺术、习 俗论丛》,共16卷,简称《中国论丛》。一部关于中国文化 的学术论集,成为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的欧洲关于中国 和中国人的首要信息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